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知识点说课讲解
高中思想政治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优秀课件
![高中思想政治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8220a82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12.png)
第四课 世界的物质性 结构图
世界是物质的
1、物质的定义〔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2、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都是物质的 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运动的
1、运动的含义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3、相对静止的含义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 的联系〕 2、规律的特征:客观性和普遍性〔世界观〕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X X
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7.物质概念是对万事万物所具有的共性的反映。
✔
二、为什么说世界是物质性的?
1.自然界的物质性
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 规律形成和开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 开展史; ②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局部。
一、物质的概念
1.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并能 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的客观实在
物质具有客观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或者 是否成认它的存在,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 以人意志为转移。(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反映、所认识 〔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客观实在性〞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 象的共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物 质和意识的唯一区别〕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二〕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2、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①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如仁者心动〕P31 ②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如刻舟求剑〕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理科班)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理科班)](https://img.taocdn.com/s3/m/327a5a788e9951e79b892712.png)
高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生产关系 一定要适 应生产力 状况规律
低
思维领域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100 保 持 80 百 60 分 数 40 20 1
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 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遗 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的 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遗 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1、守株待兔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规律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 确定不变的、必然的联系。
对于规律的理解:
固有的 --不是主观赋予或是上帝创造
本质的 --不是表面的、现象的、外在的 必然的 --不是偶然的,是确定不移的
一、物质的含义是什么? 二、为什么说世界是物质性的?
一、什么是物质?
“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我 们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 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从哲学的角度看,上述 事物有什么共性呢? 共性: 共同的属性 和本质特征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的客观实在。
一、什么是物质?
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它都 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可以 离开人的意识独立存在。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 与唯心主义 划清了界线 物质具有可知性(能 被人们所认识)
与不可知论 划清了界线
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是指 A、物质的具体形态 B、原子、电子等物质形态 C、物质现象的总和 D、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可以被改造, 有生有灭。
联 系
两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抽 物质是对物质的具体形态概括和抽象 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象和具体的关系,但不是多数和少数、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高中政治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新人教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c3c04f0c50e2524de4187eb0.png)
“人只能任规律摆布”等 说法都是错误的
例3 历史学家可以记录和重述已经发生的事情,也可以预测
未来。他们预测未来的客观基础有(
)①未来尽管多
A.①② B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和联系的客观性等知识,意在考
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事物的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
A.①②
B.
C.①④
D.②③
答案 C
解析 荒漠化现象是人类不遵循规律、盲目发挥主观能动
性导致的不良后果,要解决好荒漠化问题,解决人类活动
和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仍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过,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正确发挥。
➢课时知识建构
➢时政热点链接 人造“天宫”
【背景材料 我国将于2011年下半年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 八号飞船,实施我国首次空间飞行器无人交会对接飞行试验。 航天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 员朱毅麟介绍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 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的关键环节。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重约8.5吨,既是一个交会对接的目 标飞行器,也是一个简易的空间实验室,航天员将以此为平 台开展空间实验室的有关技术验证。在太空飞行的两年时间 里,“天宫一号”将逐步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 进行无人和有人的交会对接飞行试验,形成载人天地往返运
在“天宫一号”试验的基础上,在2015年前后,我国还将发 射“天宫二号”、“天宫三号”两个空间实验室。
【理论链接】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意识能指导 人们的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天宫一号与神舟 八号的成功对接说明“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 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鼓舞着广大航天科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67f050c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2d.png)
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 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 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 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 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 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无条件的、永 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恒的和绝对的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 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 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 (1)人类社会是 物质世界 长期发展的产物。 •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和 生产方式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 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提醒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承认自然为前提;同样变革社会 的活动,也要以承认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提醒 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 象的共同本质,物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事万 物,物质的内涵是客观实在。物质不同于物质具体形态。
• 训练2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
•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 B.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解析 荀子的名言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正确。题干并未强调世界的真正统一性 在于它的物质性,A与题意无关;材料未体现自然界与人的意 识的关系,B、C不符合题意,且C本身观点错误。
命题点2 按客观规律办事
• 训练7 (2011·江苏单科)著名钢琴艺术家傅聪认为, 学琴的人以为把手指练得飞快就会变成第二个郎朗, 其实5~10年之后,只不过是多了一批“光彩的手指” 而已,这与成为艺术家的境界相去甚远。这种学琴的 方式问题在于 ( )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b8bcb09c01f69e31423294ad.png)
命题点 6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对点金题❻】 有两位画家以《安静》为题各画了一张画,一位画了 一个湖,湖面平静,倒映着远山和湖边的花草,好像一面镜子。另一位则画 了一个激湍直泻的瀑布,旁边一棵小树,树上一个鸟巢,巢里一只小鸟,小 鸟在睡觉。后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安静的真义,因为他懂得( )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③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任何物质都 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 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 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 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整个世界是物质世界。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 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 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2009年江苏卷,26) “少年安能长少年,海 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考点二: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和静止的区别 (1)含义不同。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既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 质没有发生变化;又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 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 运动。 (2)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 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4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复习课件 (共31张PPT)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4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复习课件 (共3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94cc68edd88d0d233d46ac7.png)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 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 有人类社会。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 体系。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物质的要素。集中体现了人 类社会的物质性。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考纲要求:
1.哲学的物质概念 世界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 规律的概念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易错大追捕
(见学案)
基础知识巩固 一、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 世界的组成部分,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 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有自 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 界的组成部分。(要尊重和保护自然)
唯物观(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 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可知性
2、物质的惟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
哲学上物质概念概括了万事万物的 共同本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因为它是抽象的,共性的。 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有哲学上物 质共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 己的个别特性。可以被改造的,有生有 灭。 哲学上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 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 性,只能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并 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
物质资料生存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的统一。 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由劳动力、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物质所组成的。 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经济关系。包括生产 资料和所有制关系。人在生产中地位, 产品分配关系,都是物质关系。人们不 能随意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 (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c76fade3856a561252d36f57.png)
认识 运动 把握 规律
实战演练(自主探究5分钟)
每年国庆阅兵之时,天安门上空晴空万里,蓝天 白云清晰可见。为了这美好天气,据悉,从9月 30日,处于北京外围地区的内蒙古、山西进行了 提前降水作业。如果在10月1日7时,北京西南部 和西部地区涌现对流云团,为确保天安门上空无 降水,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专家会紧急 确定火箭消云减雨作业方案,并于7时30分开始 连续实施四次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发射火箭弹 400多枚。并通过雷达回波显示云团强度,达到 理想作业效果。 请运用人与规律关系的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适 当分析。(10分)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 人类社会 物 的物质性 社会物质生活基本要素的客观性 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意识依赖于物质 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物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质的固有 静止的含义 属性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规律的含义 运 动 是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有规律 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 的
乘胜追击
1-6 AAAADC
课堂小结
1、我学到了什么
2、我还有那些疑问
自然界的 物质性
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具有的 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物质的含义
探 究 世 界 的 本 质
世 界 的 物 质 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 人类社会 物 的物质性 社会物质生活基本要素的客观性 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意识依赖于物质 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物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质的固有 静止的含义 属性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规律的含义 运 动 是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有规律 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 的
方法总结
一、审题
1、审材料:抓住中心思想、关键词句 2、审设问: (1)考察的知识角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 (2)明确设问类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4757705be2bd960591c67734.png)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人类社会物 质生活条件 的基本要素
生产方式 自然地理环境
客观性
人口因素
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
生产力三要素 劳动工具
生
产
劳动对象
客观的
方
式 生产关系三方 生产资料所有制
重点难点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规律及人与规律的关系。
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的概念
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 石头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看到了它
物质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 到,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
我们的长相、特征都不一样, 为什么都叫动物呢?
(2008江苏卷28)“天地之变,寒暑风雨, 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 理是( ) D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解析】“率皆有法”的字面意思是“都有 其规律”,结合题干不难选出正确答案。A解释 规律的含义,与题干无关。B观点错误应排除, C虽然观点正确却与题干无联系。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一、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 (一)运动的概念
自然界是不停运动的
长大
生活变化 人类社会也在不停运动
地心说
日心说 人的认识也在不断地运动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二)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 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物 到 人,都处于永恒地产生和消 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 于无休止地运动和变化中。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优秀PPT课件 人教课标版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优秀PPT课件 人教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dfc3193059eef8c75fbfb3c9.png)
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世界是物质的
②物质是运动的
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A)
针对未成年人自控能力较差的特点,新闻出版总署
等八部委采取防沉迷网络控制系统,有效的抑制了未成
年人过度沉溺网络的现象。这一措施
①尊重了客观规律 ②说明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
(1)为什么说“当我们不知道……我们成为 ‘盲目的必然性’的奴隶”?
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 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我们没有认识规律的时候,我们的行动是 盲目的。若遵循了规律,就会取得预期的效 果;反之,则会受到惩罚。
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我们是 规律的“奴隶”。
考点4:(理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 对静止的统一
2、关系
(1)对立(区别): ①含义不同(略) ②特点不同: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和绝
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统一(联系):
第一,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 特殊状态。
第二,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原题观点错误。没有正确理解物质和意识的 关系。
考点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3)要明确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
①区别:
A、哲学上的物质是指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 客观实在性;物质具体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它不仅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还具 有自己的个别特性。
B、哲学上的物质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而物 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人创造、改变和消灭。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PPT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PPT](https://img.taocdn.com/s3/m/63455230c5da50e2524d7f44.png)
区 别
特性 存在 状态
联系
①物质是对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 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 就没有了物质。②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 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 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就会抹杀世界的物质 性。③二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抽象 与具体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 关系
目录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 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 •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 B.自然界所有事物的共同属性 • C.所有的有形物体 • 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解析:哲学上的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不是整体和部分的 关系,而是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因此A项错 误; B项缩小了物质的适用范围,也是错误的; C项把 自然科学的“物质”与哲学的“物质”混淆在一起,故 应排除;D项是正确选项。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
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
界是物质的。
目录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识记)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 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 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 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 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反对经验主义。
目录
考点二 哲学的运动概念
一、运动和物质 1.运动的含义
变化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______ 过程 。 和______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方式 。世界上 属性 和存在______ (1)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______ 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承担者 。脱离物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_________ 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Βιβλιοθήκη 目录考点一 哲学的物质概念
[精品]必修4: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doc
![[精品]必修4: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doc](https://img.taocdn.com/s3/m/1cae496b69dc5022abea002a.png)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考点提示】1.哲学的物质概念n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知识清单】知识梳理一、世界的物质性(一)世界的物质性原理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统-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产牛看:人类社会是o(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本质看:人类社会本质上是o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二)物质的含义1 •物质概念:不_________ 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 ___________ 的 ____________2.__________ 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2.运动和物质的辩证关系(1) ____________ 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运动是物质的和o(2) ____________ 运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o(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开运动谈物质会陷入;离开物质谈运动会陷入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1)静止的概念: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冇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____________ 没有发牛变化;二是相对于____________ 來说没有发牛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知识点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7b94ec9bb4cf7ec4afed09d.png)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物质){辩证唯物论}1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2)物质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3)物质具有可知性2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3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4.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原理〖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三方面去分析)〖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错误倾向〗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5.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原理内容〗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是派生的,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处理问题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
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离开运动谈物质则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离开物质谈运动,则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
〖方法论〗看待和分析任何事物,都不能把它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一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错误倾向〗反对形而上学的错误、唯心主义的错误。
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原理:(1)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分析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c1b58d687c24028905fc38e.png)
2.哲学的运动概念 (1)哲学的运动概念。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 过程。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载体)。这
要求我们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反对离开物质谈运
动的唯心主义。
注意: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
和把握规律的根底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
律为人类造福。
【过关训练】 4.经过科学家们多年的不懈努力,形成了许多对地震的科
学认识,增强了人们对地震灾害的防御能力。这说明( ) ①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②人可以认识事
物的规律 ③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④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②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根底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
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误区1: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开展规律与人的 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注意:任何规律就其内容和作用而言,都是客观的。 误区2: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注意: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具体地 把握规律。 误区3:规律是客观的,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1.区别: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成认不成认、喜欢不喜欢、
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存在着的特性。
它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
2.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 既有可客以观指具实体在的性物质的形物态质,也现可象以,指具还体包的括思想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 意识现象。
了人 ④否认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属于唯心主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149eba81a0116c175f0e4855.png)
理解3:运动与静止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运动 的绝对性是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
不运动的物质。
(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 件 的 、 暂 时 的 和 相 对 的 。 静 止 的 相 对 性 主 要 表
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位置相对不变,其二,性质暂时不变。
答案 A
②认为整 ③否认了人类社会在本质上 ④否认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①认为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个世界是神的意志的产物 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于它的物质性 A.②③④ B.①②③
2.我国古代思想家惠施认为:“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 死”。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一观点 ( )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 义和诡辩论。
理解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 有关规律的几个错误认识 (1)规律本身有好坏之分。 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带来 消极的作用,但不等于规律有好有坏。 (2)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 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客观规律是不 能被改变或创造的,也不能消灭规律。
①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 ②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③是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点
④否认了事物的运动,属于不可知论
A.①③ C.②③ B.②④ D.①②
解析:惠施的观点只看到了事物的绝对运动,而没有看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 相对静止状态,属于相对主义的诡辩论,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故选D。
3.(2012· 浙江高考)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
质知识点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物质){辩证唯物论}
1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2)物质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3)物质具有可知性
2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3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4.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三方面去分析)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错误倾向〗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5.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是派
生的,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处理问题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
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离开运动谈物质则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离开物质谈运动,则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
〖方法论〗看待和分析任何事物,都不能把它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一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错误倾向〗反对形而上学的错误、唯心主义的错误。
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原理:
(1)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8.规律普遍性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客观性的唯心主义、反对冒险蛮干的错误做法
9.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认识和利用规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还必须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方法论〗要求我们把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错误倾向〗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的机械论和宿命论、唯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