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心理调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心理调控

专业:新闻传播学作者:张芳华

【摘要】: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是一种频繁而深入的社会交往活动。在整个采访活动中,记者自身的心理活动进行得积极、正常与否,将直接关系采访活动效率的兑现。要使新闻采访活动取得最佳效果,首先要正确把握被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并进行相应调控;其次,记者作为采访主体,必须要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心理控制技巧。因此,在新闻采访中,提高记者采访活动中的心理应变和调控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记者新闻采访采访对象心理调控

采访活动进行得好不好,是对记者各方面能力、经验、知识及心理活动规律掌握与否的总检验。记者在采访中会遇到不同采访对象的不同心理,记者首先必须摸清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以指导自己的采访活动。采访是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人际交往活动,是双方知识、观念、认知、愿望的交流,这种交流是互动的,两者的心理状态往往相互影响,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的时候调整自身的心态,同时注意并引导对方的心理。因此,记者要使采访对象有兴趣、有热情地接待记者采访,就应该非常注意在新闻采访中的心理调控。

一记者在新闻采访中需做好充分准备

记者要使采访达到预期的效果,就需要准备充分,使整个思维活动过程进展得越顺利,从而提高采访效率。记者不仅要做好理论上的准备、政策上的准备、知识准备,而且还需要做好临时准备,确立对任务完成的意识、动机和目的;汇集采访对象的有关情况、资料,进行初步研究。这些情况和资料一般包括:有关采访对象的见报稿和各种未见报的文字材料,以及有关人员的口头证明材料等。达到对采访对象经历、职业、学历、性格、特长

等情况的了解,进而明确采访重点,找到采访突破口。例如,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曾对邓小平做过一次卓有成效的专访,她后来告诉别人,在访问前,她看了好几公斤的关于邓小平的材料,如此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了解采访对象,做“够格的采访者”。做好这些准备后,就是制定采访计划,拟出调查纲目。在了解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后,要使采访活动顺利进行并实现预订目的,就必须使记者的主观愿望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在进入真正的采访之前,必须制定达到活动目的的行动步骤、途径和方法。这样,采访过程中就很容易拉近双方距离,消除对方的紧张、疑惑、陌生感等消极反应,使采访顺利进行。

二创造访问条件和活动效应

1.选择较适宜的访问时机。

采访对象欲接待记者采访,就得先对该项活动产生注意和一定的注意稳定性。让采访对象约时间,使其产生一种守信心理,从而保持注意的稳定性,若不影响新闻时效性,原则上应该尊重采访对象自己约的时间。另外,记者还可以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生活片刻。对方一旦感觉到记者在体谅他,心理活动会产生“动心”现象,进而使采访更加顺利。除此之外,记者还应该见缝插针,相机行事,这种做法只能在采访对象没时间接受采访,而记者又必须如期完成采访任务的情况下执行。

2.尊重对方、相诚以待、察言观色、随机应变。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态度处理得如何,将直接影响采访对象

的心里反应。好的态度,将会使对方产生愉悦之感,尊重记者;态度处理得不好,采访对象就会对记者表示冷漠。尊重采访对象是记者起码的道德修养,尊重他人意味着对其社会价值的认同,意味着对他人人格的肯定。尊重能够拨动他人的心弦,建立起彼此的信任感,为采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记者与采访对象做下交谈时,双方都会通过对方的神情形态捕捉到某种信息,同时也会向对方传递某种信息。要使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心理距离尽快缩短,建立心理上的热交流,记者就必须掌握这种捕捉、传递信息的主动权。

善于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和交流环境,是记者的基本功。采访是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心灵沟通,记者要尊重对方的意愿,不能强人所难。刘备三顾茅庐感动诸葛亮,在约定采访时,记者往往也要有这种精神,热切而不缺少真诚,是可以打开别人心扉的。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紧密关注采访对象的情绪变化和各种需要, 趋利避害进行调控,及时调整采访的进程,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这也是对对方尊重的表现。

3.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化规律调节采访。

首先记者可以反复强调这次采访活动的意义,促使其明确活动的目的,这样采访对象的注意力才会更加集中;其次,不分散采访对象的注意力,克服外来干扰,使分散、转移的注意力通过调节,在转移、恢复到原先的状态中。如借机倒茶、递烟等等,这些都会使采访受到影响,应该尽力克服外来干扰。

4.消除疲劳,变换方式。

靠有意注意去从事的活动,经实验和实践证明,一般难以持久。因为这种注意是靠紧张、自制的努力来维持的,过了一定的时间限度,便会产生疲劳,从而降低活动效率。要克服、消除疲劳,若适当调用无意注意,并根据需要变换活动方式,就可当即见效。采访中,记者觉得自己或对方已产生疲劳,可当机立断地宣布休息,如站起来走走,运动一下四肢等,以便提高采访效率。

三锤炼交流技巧、研究谈话规律、掌握提问艺术,提升观察效应与技能。

谈话提问是记者采访的主要形式,是采访活动成败的关键,所以,善于提问是记者最需要掌握的艺术。除了事先设计好问题外,在真正的采访过程中,要根据情况变化不断修正、创设新的问题。采访应该有个好的开场白,让对方对采访时间有个概念,

除非对方主动要求多谈,否则不宜延长时间。提问要用简短、具体、容易理解的语句,充分考虑对方的回答能力,每个问题要让对方有时间考虑,避免进行争论或记者自顾自说;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让采访对象的话题偏离了采访主题,没完没了谈那些与采访无关的事,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礼貌地打断对方,把话题巧妙地引回正题。另外还可以适当刺激,反面设问,寻求突破,调节气氛,从而利于采访活动的进行。观察能核实新闻事实的真伪,增强新闻的可信性;也可以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增强报道的深刻性;

为通俗地解释事物提供前提,增强新闻的可读性,采访技能的提高能够有效增强采访效率。

采访对象面对记者的采访,只有具备特定的情绪、情感,才能为记者提供出所需的新闻材料。因此,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记者在采访中必须有意识地使采访对象造成某种特定的情绪、情感,有效调节采访对象的心理,以生成有利于自己顺利采访的心理气氛。

总之,记者在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心理调控需讲究艺术,在采访活动中不断积累社会经验和社会人际交往能力,使采访顺利进行,这样才能写出满足受众需求的新闻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