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心理调控
新闻采访中记者与受访者心理压力的研究及对策
新闻采访中记者与受访者心理压力的研究及对策新闻采访是一项涉及到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的工作,其实施过程中记者与受访者都面临各种心理压力。
为了让采访过程更加顺畅和有效,可以对这些心理压力进行研究和对策。
一、记者面临的心理压力及对策1.时间压力:采访过程中,记者往往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到信息,这种时间压力会使得记者感到紧张和焦虑。
对策: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制定合理的时间安排,不要让自己被时间束缚。
2.面对严峻的现实:有些新闻事件会涉及到社会丑恶事情、人性之恶等,这些内容可能会让记者感到心理不适和恶心。
对策:提前思考采访可能面临的情况,不要将自己的情感与记者的职责混淆在一起,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
3.危险因素:采访有时会涉及到危险性比较高的场面,比如火灾现场等,这可能会给记者带来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威胁。
对策:提前了解采访的场合和情况,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保障自身安全。
二、受访者面临的心理压力及对策1.社会曝光:受访者可能会因为被曝光在媒体上而感到焦虑和不安。
对策:在采访前告知受访者采访的目的和报道的媒体,让受访者了解采访的重要性,增加他们的认同。
2.隐私泄露:受访者可能会担心自己的隐私会在采访中被泄露,这种情况也可能会引起受访者的反感和敌对情绪。
对策:在采访中遵循职业道德,尊重受访者的隐私权,不泄露受访者的个人信息。
3.言语表达:受访者可能会被一些棘手的问题所困扰,而且他们的言语表达也可能不够流畅清晰。
对策:在采访中遵循“三人原则”,即三次提问原则,避免问得太直接和过分,让受访者简洁明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总的来说,新闻采访中的记者和受访者都会面临一些心理压力,但只要理性看待并采取一定的对策,就能够使采访更加有效和顺畅。
新闻采访中记者与受访者心理压力的研究及对策
新闻采访中记者与受访者心理压力的研究及对策【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新闻采访中记者与受访者心理压力的来源和对策。
记者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采访过程中的高压工作环境和对专业能力的挑战,而受访者心理压力则源自面对媒体关注和公众评判的焦虑。
针对这些问题,记者可以通过提前准备和自我调适来缓解压力,受访者则需保持镇定和坦诚应对。
文章也提供了一些心理压力缓解方法和管理建议,如定期放松和寻求心理辅导。
有效应对心理压力对记者与受访者都至关重要,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心理健康支持体系的构建和采访技巧的提升,以推动新闻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新闻采访、记者、受访者、心理压力、研究、对策、缓解、管理、应对、重要性、未来研究、总结、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新闻采访中,记者与受访者之间的心理压力是一个常见但又被忽视的问题。
记者在进行采访时,需要面对时间紧迫、信息不足、压力大等问题,而受访者则可能因为担心被曲解、担心失言而感到紧张和焦虑。
这种心理压力不仅会影响采访的质量,还可能对双方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随着新闻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加剧,记者们在面对采访任务时往往会感到更大的压力。
他们不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应变能力,还需要在紧张的工作环境中保持冷静和客观。
受访者也会因为担心言辞不当或被曲解而感到紧张和焦虑,这会影响到他们的表现和对采访的态度。
深入研究记者与受访者在新闻采访中的心理压力来源及对策,对于提高新闻采访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双方的良好合作关系,保障双方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索记者与受访者在新闻采访中面临的心理压力问题,分析其来源和影响,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能够为新闻从业者和受访者提供更好的心理支持和管理方法。
1.2 研究意义新闻采访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记者与受访者之间的心理压力是影响采访效果和公众认可度的重要因素。
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记者与受访者心理压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记者与受访者心理压力有助于提高采访质量和效率。
新时代新闻记者的心理素养分析
新时代新闻记者的心理素养分析首先,新闻记者需要具备较高的情绪控制能力。
在新闻报道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有时可能会遇到一些紧急事件或突发事件,需要迅速做出应对。
在这种情况下,新闻记者需要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清醒,抓住第一时间采访到相关情况,做出及时的报道。
此外,新闻记者面对线上或线下的批评和质疑,也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适当地应对和回应,维护自己的声誉和形象。
其次,新闻记者需要具备适应能力。
在新闻行业中,形势变化快,随时需要适应各种不同的工作环境和任务。
有时英语水平差导致无法针对外宾采访补救措施,有时要改变计划,即时变换手稿,有时需要在十分恶劣的气候环境下采访,这时需要新闻记者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才能正确、准确地完成工作任务。
其次,在不同的报道任务中,新闻记者也需要具备不同的适应能力。
比如,采访重大灾害事件时,需要具备冷静、果断和决策能力,而报道社区和家庭内容时需要更具有同理心和情感共鸣。
另外,新闻记者需要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
新闻工作中需要与不同的人群进行沟通和交流,比如官员、专家、民众等等。
新闻记者需要了解不同团体、不同人的行为特点、语言习惯及心理需求,并据此恰当地进行策略性的沟通和表达。
同时,新闻记者需要深入研究各种话题,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用最简单的语言,将最严肃的学术论文和复杂的政策法规转化成易于理解的新闻稿件。
最后,新闻记者需要具有坚强的内心和信心。
新闻界的竞争非常激烈,新闻记者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
他们需要经常更新自己的知识,高度关注社会热点、风险事件等,以及对自己的专业能力进行不断提高。
而且,新闻行业由于公众的关注度等因素,压力巨大,新闻记者必须具备坚强的内心,积极应对一系列困难。
综上所述,新时代的新闻记者需要具备较高的情绪控制能力、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和坚强的内心和信心,以应对新闻工作中的各种挑战和压力。
因此,新闻记者应该不断学习和掌握相应的技能和知识,提升自己的心理素养,成为一位优秀、专业的新闻工作者。
心理战术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
心理战术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环节,而心理战术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则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记者在采访中如何运用心理战术,可以更好地获取信息、挖掘新闻价值,同时也能更好地与被采访者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心理战术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并介绍一些常用的心理战术技巧。
首先,新闻采访中的心理战术包括对被采访者心理状态的观察和分析,以及针对性的沟通技巧。
在采访前,记者可以通过对被采访者的背景资料进行了解,推测其可能的心理状态,为采访做好准备。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心理战术技巧,以引导被采访者回答问题,获取更多信息。
其次,心理战术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可以帮助记者更好地掌握采访节奏,控制采访的方向。
通过观察被采访者的表情、语言和肢体语言,记者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提问方式和态度,以达到更好的采访效果。
同时,记者还可以通过一些心理战术技巧,如借助暗示性问题、利用沉默等手段,引导被采访者透露更多信息。
另外,心理战术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还可以帮助记者更好地处理采访中的突发情况和挑战。
在采访过程中,被采访者可能会出现情绪激动、回避问题等情况,这时记者需要运用心理战术技巧来缓解局势,保持冷静,并继续进行有效的沟通。
同时,记者还可以通过一些心理战术技巧,如设问、反问等方式,应对被采访者可能的反击和挑战。
总的来说,心理战术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是一门复杂而又重要的技巧。
记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心理战术能力,以应对各种复杂的采访情况,确保采访的顺利进行和取得良好的效果。
通过灵活运用各种心理战术技巧,记者可以更好地与被采访者沟通,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为新闻报道提供更多的素材和角度,提升报道的质量和影响力。
在新闻采访中,心理战术的应用是记者必备的技能之一,也是提升采访能力和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访谈节目中采访对象心理把控的问题
20205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访谈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广播电视节目形式,由记者或是主持人就观众感兴趣的话题和采访对象进行面对面交流。
基于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访谈实际上是采访者、采访对象以及观众三者之间的交流形式,因此想要牢牢把握观众的兴趣,提高节目的收视率,要对采访者、采访对象以及受众的心理现象和规律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访谈节目中,提高采访的效率。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主持人或记者如何合理的运用心理“控制”获得更好的访谈效果。
一、访谈节目中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记者或者访谈节目的主持人在进行采访活动时,采访对象所表现出的心理现象是复杂多变的,形形色色、无迹可寻,但实际上其中存在一定的规律。
采访对象的心理表现主要受到以下几项因素的影响。
(一)生活条件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采访对象所处的生活条件决定了其对待采访的态度,人所为社会动物,其必然会受到社会生活环境的熏陶和改造,从事职业、所处的政治经济地位、教育文化素养水平、生活环境、生活水平等均会影响到个体对特定事件、问题的看法和观点,而这些观点在其接受采访时则会以不同的形式吐露出来,外在表现为接受采访的态度。
例如复旦大学新闻系曾做过一次调查,在接受调查的1000名采访对象中,积极配合采访、愿意接受采访的多为政工干部、卫生教育系统人士以及体育文化人士,而普通居民在面对采访时则呈现出既接受又抗拒的矛盾状态,他们一方面希望借助采访解决自身遇到的困难、问题,一方面又不愿意涉及到自己的姓名、生活。
从这则调查可知,采访对象的处世观点会使他们在面对特定事物时持有特定的倾向态度,而这则是他们在面对采访时表现出不同心理定势的源头。
同时,个人心理特征则是采访对象在采访中心理反应的基础。
基于现代心理学,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人的行为并使他和别人所有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其中包含了个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内容,这些都会参与到其在采访中的心理活动中。
其中气质与性格决定了采访对象可接近的难易度和谈话的倾向性。
新闻采访中的心理调控及写作技巧
谈新闻采访中的心理调控及写作技巧一、掌握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规律在新闻采访中,应为采访的对象和事件配备多种采访钥匙,把自己的心理活动与采访对象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可以轻车熟路的打开各种采访对象的心灵之锁,达到采访的目的,收获到最佳的采访效果。
采访中,只有目的明确,记者的提问才能问到点子上,当然,谈话中也可能有意外收获,这在采访中也是绝对不能放过的。
同时对采访对象的一些概括性了解,例如简历,业绩,性格以及发生事件的一些简单过程等等,都可以减轻记者在采访中摸不着头绪带来的采访压力。
列出采访谈话提纲也不失是一种好的工作习惯。
可以根据采访的目的,以及初步了解到的被采访者的情况进行分析,有必要时还要考虑到报道需要,列出谈话中所要了解的问题和需要启发引导的问题,做到先打外围后攻重点,攻破记者需求的采访堡垒就会指日可待。
而能否做好与采访对象谈话的准备,既是方法问题也有责任感问题。
在听广播或看电视时,有时就会发现有些记者的提问很不在行,甚至问出笑话,出现这些就是记者对采访前准备的不充足,重要性认识不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与采访对象的谈话内容就是新闻写作的米,采访效果如何,是涉及新闻是否真实,感人的关键一步,只有事先做好酝酿考虑,才能使采访内容更具有确定性,材料获取的更全面细致,制出的节目才更加顺耳悦目。
二、调控采访对象的基本方法寻求共同语言,适宜的采访地点,时机,以及谈话技巧是调控采访对象心理的基本方法在采访中,记者应该努力寻找与被采访对象的共同语言,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引起心理共鸣,这样就可大大缩短采访与被采访者间的心理距离,达到最佳的采访效果。
本人认为语言和心灵做到沟通,才能打开被采访者的话匣子。
采访者和被采访者有着所谓投机的缘分,这既是一种契合,也是一种交流。
记者不应简单的掏出本和笔从采访对象口中挖材料,更不应向法官审讯式的一问一答,而是应该与采访对象朋友式的交流情况、思想、看法,共同探讨问题,让采访对象感到不意外,愿意与你推心置腹地谈话。
采访中心理调控
采访中的心理调控刘一睿摘要:新闻采访是一种社交活动。
新闻记者面对的采访对象,因为个人素质、民族、年龄、性别不同,他们的需求、愿望、爱好、习惯都不一样。
但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他们都是新闻事实源。
这个“源头”与自然界的水源不一样,这个“源头”是有生命、有思想的机体,它的闸门应该就是被采访对象的新闻心理,而组成“闸门”的材料则是情绪、要求、需要、理想等许多“合金”元素。
如何从这个“源头”引出“水”来?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对象;心理分析;采访技巧,新闻采访既然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那么就必然存在一个记者在采访中不断调节自己心理,以求获得最佳采访效果的问题。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心理活动特点,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化解记者采访中发生的心理危机,对于提高采访效率无疑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采访情绪一般来说,最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
因此我们可以将采访情绪相应地分为采访心境、采访激情和现场应激三个部分。
1.采访心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心境是一种使人的一切其他体验和活动都感染上情绪色彩的、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特点是弥散性,也就是情绪扩散到行为,所以记者的心境好、坏、顺、逆,将直接影响采访效绩。
当记者受肯定情绪主导时,他的心境就昂扬而喜悦,其待人接物便充满热情,工作效率自然也高;当记者受否定情绪主导时,他的心境就忧愁而沮丧,或者躁动不安,待人接物乖张谬悖,采访效率明显低落。
这样的心境,必须经过一个很长阶段的调整才能恢复常态。
2.现场应激应激,通常是指记者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急状况下的情绪状态,是对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
那么,产生应激状态的原因是什么呢?现代心理学认为,一是记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现场事件提出的新要求不一致,没有现成的办法可以参考,需要进入应激状态;二是记者已有的经验,不足以应付当前的境遇而使人产生无能为力的失助感和紧张感。
一句话,记者的从业经验在应激状态时起着关键的作用,所谓“电光石火,不假思索”,应对当否,全靠经验积累和临场发挥。
采访的心理控制名词解释
采访的心理控制名词解释
采访的心理控制是指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通过运用心理学原理、技巧和策略来影响被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反应,以便更好地获取所需信息、引导访谈进程,并确保采访的顺利进行。
这种心理控制不是强制性的操纵,而是基于尊重对方意愿、维护其合法权益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精准把握提问方式、适时调整对话节奏、运用情感共鸣等手段,让被采访者愿意开放地分享信息。
具体来说,心理控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调节:记者需关注并适当调控双方的情绪状态,如营造轻松或严肃的气氛,以利于受
访者的表达。
2.信任建立:通过展示真诚与专业性,取得被采访者的信任,从而促使他们更真实、全面地
提供信息。
3.话题引导:巧妙提出问题,循序渐进地深入主题,使受访者在不知不觉中进入预设的话题
框架。
4.反馈机制:及时给予积极的回应和肯定,激发受访者的交流积极性和合作意愿。
5.倾听理解:充分倾听并准确理解受访者的观点和感受,利用共情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6.运用心理学策略:参照班杜拉提出的示范、强化、说服和情绪激励等方法,促使被采访者
配合采访工作。
总之,采访中的心理控制是一种艺术化的沟通技术,旨在实现高质量的信息采集,同时尊重并保护被采访者的权益。
新闻记者的心理健康与抗压能力
新闻记者的心理健康与抗压能力近年来,随着新闻行业的迅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新闻记者的工作压力也愈发增大。
新闻行业的特殊性对记者的心理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将探讨新闻记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提升抗压能力的方法。
一、新闻记者工作的特殊性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工作环境和职责的特殊性使其面临一些与其他职业不同的心理压力。
新闻记者常常需要面对紧急事件、事故和灾难等突发事件,甚至需要冒着生命危险报道重大事件。
这种特殊性不仅使得他们的工作环境具有不确定性和危险性,还使得他们面对的压力更大。
二、新闻记者的心理健康问题1. 心理创伤报道重大事件时,新闻记者往往要亲身经历和目睹悲剧和痛苦。
这些不幸事件的直接接触会对记者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甚至造成心理创伤。
持续面对这些创伤可能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如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2. 工作压力新闻记者的工作需要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报道和调查。
他们常常需要处理紧急的新闻事件,同时还要面临截稿和时间限制。
这种高压工作环境会导致记者产生工作压力,加剧他们的心理负担。
3. 职业倦怠新闻行业的特殊性使得记者的工作往往需要加班加点,并且有着连续性的工作压力。
这些因素容易导致记者出现职业倦怠,失去工作的热情和动力。
职业倦怠对记者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导致职业放弃。
三、提升新闻记者的抗压能力1. 建立健康的心理机制新闻记者可以通过建立健康的心理机制来应对工作压力。
他们可以学习压力管理技巧,如积极应对挫折和适当调整工作的优先级,以减轻心理压力。
同时,记者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支持,以提升心理韧性和抗压能力。
2.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新闻记者在面对危险和紧急事件时,需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他们可以使用安全装备,如防弹衣和头盔,并学习适当的自我防护措施。
此外,记者还应该学会选择适当的时间休息和放松,以减轻工作带来的压力。
3.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保持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浅析对新闻采访对象心理调控的艺术
身 的科
少 .一 对 记 者 的 镜 头 话 筒 他 就 紧张 得 不 行 , 此 , 访 时 我 们 选 择 在 他 的 山上 鹿 为 采 场 实 验 室 . 利用 他 在 做 着 配 种 实 验 这 一 空 当进 行 .一 讲 到 自 己初 中毕 业 给 别 人 在 山上 放 鹿 , 逐 渐 爱 上 这 一 行 , 己经 到 自
点 粗 浅 的认 识 , 同 行 剖 析参 考 。 供
一
、
日常 注 重 对 人 心 理 调 控 艺 术 积
配合记者的采访 。 由此 可 见 , 者 在 工 作 记 前 明确 的掌 握 采 访 对 象不 同 的 心 理 活 动 规 律 .为 采 访 的对 象 和事 件 配 备 多 种 采
访 “ 匙 ” 把 自己 的 心 理 活 动 与 采 访 对 钥 , 象 心 理 活 动 融 为 一 体 .就 可 以 轻 车 熟 路 的 打 开 各 种 采 访 对 象 的心 灵 之 锁 .达 到
己知 彼 , 虚 就 实 , 访 活 动 就 能 顺 利 的 避 采 完 成 预 期 的 目的 . 得好 效 果 。 取 二 、 采 访前 对 被 采 访 对 象 相 关 情 况 做 好 精 心 准 备 是 收 获 采 访 果 实 的 基 础 记 者 在 采 访 前 ,一定 要 明 确 采 访 的 目的 , 要 了解 些 什 么事 情 。 想 同时 对 采 访 的对 象 和 事 件 还 要 有 一 些 概 括 的 了 解 . 有 了充 分 的准 备 .提 出 的 问题 才 能 问 到 点 子 上 .被 采 访 者也 就会 很 自然 的 接 受
采访时如何做好心理调节
采访时如何做好心理调节如何调节好采访时的心理状态记者要做好新闻采访中的心理调节,必须处理好以下问题。
一、记者本身的心理调节记者良好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是采访成功的关键一是如果发现自己在采访前,对任务的完成觉得信心不足,行动上畏缩不前,那就要设法多收集一些相关资料和信息,促使自己增强意志和自信心,暗暗激励自己。
二是如果发现自己接到某一项采访任务时是盲目自信,认为轻而易举就能办成的话,那就要设法促使自己冷静、沉着。
要多想些困难,多告诫自己,不能有任何疏忽与大意。
三是采访中,不能产生疲倦,厌战情绪,否则可能因一时的惰性,而得不到完整的、真实的记载。
二、把握采访对象的心理变化一是采访前,对采访对象的经历、职业、年龄、专长、习惯等等,要尽可能进行了解和分析,大致估一估采访对象是合作型还是非合作型,合作型一般指采访对象态度积极主动,思路清晰,反应灵敏,语言表达能力较强;非合作型指采访对象由于心理素质较差,反应不灵敏,词不达意,肚子里有东西也说不出,不善说,不肯说,回答问题不得要领。
再就是由于职业、社会地位的不同,如领导人、知名人士,他们的特点是工作忙、时间紧,采访时要事先有约;对那些知识分子,讲话要讲分寸,态度文雅,一般善言谈的可很快地进入采访。
但对一般初见记者面心情紧张,腼腆的工人、农民采访时,可先拉拉家常,谈些采访对象感兴趣的话题,消除紧张心理,对一些不善表达或反应不敏感的采访对象,记者提问题应明确、具体,采访速度可适当放慢,不可急躁。
根据心理学原理,陌生人见面的那一刻是“高峰时刻”,产生的“第一感觉”,“第一印象”最难忘,记者对这一刻都要精心准备,精心设计,才能提高采访效率。
如我们在对****进行采访时,因为县直部门的领导,工作比较忙,没有多余的时间陪你。
我们在采访他前,就做好了题目设计,在采访中,有针对性地提问,采访时间不长,就达到采访目的,被采访人也非常满意。
再如,对几位百岁老人的采访,我们刚一见面就有意识地拉家常,问寒问暖,不知不觉地就把话题引到了采访内容上,在非常欢快融洽的气氛中就完成了采访,没有让老人们感到一丝为难或不自然,就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
记者的心理调节探索
记者的心理调节探索记者是一群高度敏感、高度专业的职业人士,他们从事着信息收集、分析、编辑和传播的工作。
在日常的工作中,记者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如时间紧迫、新闻线索难以获得、写作困难等等。
因此,记者需要进行心理调节来保证自身的心理健康和工作效率。
本文将从如何保持平衡心态、精神调节、情感管理和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等方面来探讨记者的心理调节。
一、保持平衡心态记者在工作中常常面临着时间和压力的双重挑战。
这可能会导致过度紧张和疲劳等问题,影响个人和工作生活质量。
因此,保持平衡心态很重要。
记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记录每日进展,了解任务和时间表;2. 定期休息,充足睡眠;3. 建立个人时间表,制定计划;4. 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限制,采取措施进行自我调整。
二、精神调节记者可能会面临与不同人群交往、工作场所紧张、资源有限等问题,因此需要进行精神调节。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调节方法:1. 发掘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掌握自己的优点;2. 寻求支持,与同事进行合作;3. 首先考虑个人成长而非外在因素;4. 学习在海量资讯中筛选有价值的信息,保持学习状态。
三、情感管理记者工作难免会遇到困境和挑战,如不良报道、负面反响等问题。
处理这些问题需要情感管理。
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技巧:1. 将过于激动或情绪化的反应转化为积极行动;2. 寻求道德支持和信息来源,如想法和经验分享;3. 保持服务于公众的意识;4. 尝试制定有关倡导、赞美和反抗不道德行为的行为准则。
四、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对记者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记者维持充实和积极的状态,而不是过于悲观或沮丧。
以下是一些方法:1. 创造积极的工作氛围和团队合作气氛;2. 提供充足的设备和资源,以帮助减轻记者的压力;3. 提供培训和指导,提高工作技能;4. 建立员工关怀机制,帮助记者处理工作中的情感问题和挑战。
总之,记者需要进行心理调节来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和工作效率。
这需要他们认识到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并采取措施来保持平衡心态、进行精神调节、管理情感、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等。
论新闻采访中的心理调整
新闻采访报道工作中的情绪偏差与管理
新闻采访报道工作中的情绪偏差与管理在新闻报道工作中,记者可能面临各种情绪偏差和挑战。
情绪偏差可能会影响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如何管理并调整情绪至关重要。
记者需要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偏差。
对于新闻记者而言,客观、公正是首要原则。
记者也是人,他们的观点和情绪可能会影响报道的方式和内容。
记者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观点,并努力保持客观和中立的态度。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有情绪偏差时,我们可以通过深呼吸或冷静思考来调整情绪,以保持客观性。
记者应该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记者可能会遇到许多令人激动、令人愤怒或令人伤心的情绪。
在面对这些情绪时,记者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避免情绪对报道的影响。
可以通过寻求心理辅导或与同事交流,以帮助管理自己的情绪。
记者还应该尽量避免在情绪低落或焦虑时进行报道,以免影响实事求是的报道。
记者还应该注意自己的倾向性和偏见。
倾向性和偏见可能会影响记者对事件的记录和描述。
记者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倾向性和偏见,并采取措施来避免其影响。
记者可以与多个来源进行交流,以获取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以便更全面、客观地报道事件。
记者还可以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来自不同观点的挑战和批评。
这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管理者在新闻机构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们需要确保记者的情绪偏差得到适当的管理和调整,并且鼓励记者保持客观和公正的态度。
管理者可以提供培训和指导,以帮助记者管理情绪,并在报道过程中提供支持和建议。
管理者还可以建立一种开放和透明的工作环境,鼓励记者提出问题和表达意见,以促进更客观和公正的报道。
关于采访的新闻心理学论文(2)
关于采访的新闻心理学论文(2)关于采访的新闻心理学论文篇二《新闻采访中的心理调控研析》摘要:在对受访者的采访过程中,记者与受访者要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相互进行观察、对受访者的心理世界进行挖掘。
记者作为采访中主动的一方,需要控制好自身的心理,同时要对受访者的心理活动进行挖掘和探索。
在对受访者的心理进行探索之前,需要记者首先采取手段去在心理上接近受访者,其中需要因素、强迫因素、能力因素、相似因素、对等因素和仪表因素等的应用是关键环节。
对新闻采访过程中的心理调控进行研究,有助于记者学会调控自身以及受访者的心理,是提高采访质量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新闻采访;采访者心理;心理调控;记者心理新闻采访活动需要记者具有广泛的社会交往,深入生活去接近人、熟悉人、了解受访者的内心世界;深入社会去了解社会、研究社会现象和问题,具有很强的社会活动的性质。
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不能仅仅去收集受访者的各种资料,而是要去采取措施走进并了解受访者,通过双方面的观察、思想的交流对受访者的心理活动进行充分的发掘。
有外国学者曾总结说,新闻采访活动的基础是取得受访者的信任,用质朴、自觉的方式去获得消息的科学。
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与受访者相互反应对方的心理活动,记者用真诚去获得信任,获得受访者的真诚合作。
因此,如何进行心理沟通去接近对方、取得对方信任,成为了记者提升采访质量的基本功。
1 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心理吸引定律心理活动对人际交往中的行为具有很大的影响,只有相互之间能够相互吸引才能进行流畅的沟通。
新闻采访就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要求记者了解采访的特殊性,熟练的运用心理的吸引定律来获得受访者的信任。
所谓的心理吸引定律分为很多种,如:对等吸引定律、不畅吸引定律、强迫吸引定律、一致吸引定律、诱发吸引定律等。
这就需要记者在对受访者进行采访时注意一下几点。
1.1 相似因素相似因素属于吸引定律中的一致吸引定律,指交往的双方在某一些方面具有相似性。
如果能够在交往过程中有意识的利用这一点,就能够相互进行吸引,双方容易产生信任和亲密感。
在新闻战线中保持记者的心理健康
在新闻战线中保持记者的心理健康作为一名记者,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他们经常面临着压力和挑战。
他们需要在紧迫的时间内收集信息、采访人物、撰写报道,并且还要应对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
因此,保持记者的心理健康对于他们的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在新闻战线中保持记者心理健康的几个关键方面。
一、认识和管理压力记者们常常面临着严格的截稿时间、工作压力和不确定性。
为了保持心理健康,他们需要学会认识和管理压力。
首先,记者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和时间管理来减轻压力。
其次,他们可以寻找适合自己的应对压力的方法,比如锻炼、冥想、与家人朋友交流等。
此外,记者还可以尝试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学习应对压力的技巧和策略。
二、建立支持系统在新闻行业中,记者们常常需要面对挑战和困难。
建立一个可靠的支持系统对于保持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记者们可以与同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友谊,共同分享工作中的压力和困惑。
此外,他们还可以加入记者协会或者专业组织,参加相关培训和研讨会,与其他记者交流经验和心得。
在面对困难时,记者们可以向支持系统中的人求助和寻求建议,以获得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三、保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记者的工作常常需要在紧张的时间内完成,可能会导致他们忽视个人生活和健康。
为了保持心理健康,记者们需要努力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他们可以尝试制定合理的工作时间表,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此外,记者们还可以培养一些个人爱好和兴趣,如阅读、旅行、运动等,以放松身心,减轻工作压力。
保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有助于记者们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挑战,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四、培养积极心态在新闻战线上,记者们常常面临着负面情绪和压力。
为了保持心理健康,记者们需要培养积极的心态。
他们可以尝试关注正面的事物和经历,积极寻找工作中的成就和乐趣。
此外,记者们还可以学会积极应对挑战和困难,以及灵活适应变化。
通过培养积极心态,记者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压力和困难,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浅谈新闻采访过程中的心理因素控制
第9卷第5期Vol.9 No.5183浅谈新闻采访过程中的心理因素控制何燕兵(仁化县广播电视台,广东 韶关 512300)摘 要:近来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人们获取新闻的渠道多、速度快、信息全,对新闻报道内容的真实性、新闻展现的方式等有了更高的要求。
新闻报道内容大多来源于新闻采访,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记者、采访对象的心理素质会影响双方的沟通,进而影响新闻采访活动的质量。
本文通过对新闻采访心理特点进行概述,对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及采访对象的心理因素控制进行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闻采访;心理因素;心理控制中图分类号:G2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8)05-0183-01一、新闻采访心理特点概述新闻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双方的互动,不是单方面可以开展的,因此新闻采访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心理特点:第一,新闻采访围绕新闻事件进行,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心理波动都是围绕对新闻事件的认识而发生的,在情感上会形成共鸣;[1]第二,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与采访对象要互相信任,双方应当在思想上进行交流,围绕新闻事件进行提问与回答;第三,为了确保新闻事件的真实性,采访对象不能单一。
记者结束对采访对象的访问后,还应当对周围的群众进行采访,因为记者以及单一的采访对象都只能代表部分人的观点,全方位的采访可以让新闻信息更加全面,新闻报道的可信度更高。
二、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心理因素控制(一)保持良好态度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与采访对象应当处于平等地位,记者是采访活动的主导者,但不是控制者,切忌被主观情绪控制导致采访难以继续。
[2]因此,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应当始终保持良好的态度,并合理调整自己的面部表情进行采访,避免采访对象由于记者表情过于严肃或者过于浮夸而出现情绪激动或者情感厌恶的情况影响采访活动。
除此之外,记者的采访对象往往不是固定单一的,采访对象既有平民百姓,也有社会名人甚至领导干部,这要求记者依据采访对象的不同,合理调整自己的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心理调控
专业:新闻传播学作者:张芳华
【摘要】: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是一种频繁而深入的社会交往活动。
在整个采访活动中,记者自身的心理活动进行得积极、正常与否,将直接关系采访活动效率的兑现。
要使新闻采访活动取得最佳效果,首先要正确把握被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并进行相应调控;其次,记者作为采访主体,必须要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心理控制技巧。
因此,在新闻采访中,提高记者采访活动中的心理应变和调控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记者新闻采访采访对象心理调控
采访活动进行得好不好,是对记者各方面能力、经验、知识及心理活动规律掌握与否的总检验。
记者在采访中会遇到不同采访对象的不同心理,记者首先必须摸清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以指导自己的采访活动。
采访是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人际交往活动,是双方知识、观念、认知、愿望的交流,这种交流是互动的,两者的心理状态往往相互影响,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的时候调整自身的心态,同时注意并引导对方的心理。
因此,记者要使采访对象有兴趣、有热情地接待记者采访,就应该非常注意在新闻采访中的心理调控。
一记者在新闻采访中需做好充分准备
记者要使采访达到预期的效果,就需要准备充分,使整个思维活动过程进展得越顺利,从而提高采访效率。
记者不仅要做好理论上的准备、政策上的准备、知识准备,而且还需要做好临时准备,确立对任务完成的意识、动机和目的;汇集采访对象的有关情况、资料,进行初步研究。
这些情况和资料一般包括:有关采访对象的见报稿和各种未见报的文字材料,以及有关人员的口头证明材料等。
达到对采访对象经历、职业、学历、性格、特长
等情况的了解,进而明确采访重点,找到采访突破口。
例如,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曾对邓小平做过一次卓有成效的专访,她后来告诉别人,在访问前,她看了好几公斤的关于邓小平的材料,如此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了解采访对象,做“够格的采访者”。
做好这些准备后,就是制定采访计划,拟出调查纲目。
在了解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后,要使采访活动顺利进行并实现预订目的,就必须使记者的主观愿望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因此,在进入真正的采访之前,必须制定达到活动目的的行动步骤、途径和方法。
这样,采访过程中就很容易拉近双方距离,消除对方的紧张、疑惑、陌生感等消极反应,使采访顺利进行。
二创造访问条件和活动效应
1.选择较适宜的访问时机。
采访对象欲接待记者采访,就得先对该项活动产生注意和一定的注意稳定性。
让采访对象约时间,使其产生一种守信心理,从而保持注意的稳定性,若不影响新闻时效性,原则上应该尊重采访对象自己约的时间。
另外,记者还可以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生活片刻。
对方一旦感觉到记者在体谅他,心理活动会产生“动心”现象,进而使采访更加顺利。
除此之外,记者还应该见缝插针,相机行事,这种做法只能在采访对象没时间接受采访,而记者又必须如期完成采访任务的情况下执行。
2.尊重对方、相诚以待、察言观色、随机应变。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态度处理得如何,将直接影响采访对象
的心里反应。
好的态度,将会使对方产生愉悦之感,尊重记者;态度处理得不好,采访对象就会对记者表示冷漠。
尊重采访对象是记者起码的道德修养,尊重他人意味着对其社会价值的认同,意味着对他人人格的肯定。
尊重能够拨动他人的心弦,建立起彼此的信任感,为采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记者与采访对象做下交谈时,双方都会通过对方的神情形态捕捉到某种信息,同时也会向对方传递某种信息。
要使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心理距离尽快缩短,建立心理上的热交流,记者就必须掌握这种捕捉、传递信息的主动权。
善于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和交流环境,是记者的基本功。
采访是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心灵沟通,记者要尊重对方的意愿,不能强人所难。
刘备三顾茅庐感动诸葛亮,在约定采访时,记者往往也要有这种精神,热切而不缺少真诚,是可以打开别人心扉的。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紧密关注采访对象的情绪变化和各种需要, 趋利避害进行调控,及时调整采访的进程,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这也是对对方尊重的表现。
3.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化规律调节采访。
首先记者可以反复强调这次采访活动的意义,促使其明确活动的目的,这样采访对象的注意力才会更加集中;其次,不分散采访对象的注意力,克服外来干扰,使分散、转移的注意力通过调节,在转移、恢复到原先的状态中。
如借机倒茶、递烟等等,这些都会使采访受到影响,应该尽力克服外来干扰。
4.消除疲劳,变换方式。
靠有意注意去从事的活动,经实验和实践证明,一般难以持久。
因为这种注意是靠紧张、自制的努力来维持的,过了一定的时间限度,便会产生疲劳,从而降低活动效率。
要克服、消除疲劳,若适当调用无意注意,并根据需要变换活动方式,就可当即见效。
采访中,记者觉得自己或对方已产生疲劳,可当机立断地宣布休息,如站起来走走,运动一下四肢等,以便提高采访效率。
三锤炼交流技巧、研究谈话规律、掌握提问艺术,提升观察效应与技能。
谈话提问是记者采访的主要形式,是采访活动成败的关键,所以,善于提问是记者最需要掌握的艺术。
除了事先设计好问题外,在真正的采访过程中,要根据情况变化不断修正、创设新的问题。
采访应该有个好的开场白,让对方对采访时间有个概念,
除非对方主动要求多谈,否则不宜延长时间。
提问要用简短、具体、容易理解的语句,充分考虑对方的回答能力,每个问题要让对方有时间考虑,避免进行争论或记者自顾自说;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让采访对象的话题偏离了采访主题,没完没了谈那些与采访无关的事,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礼貌地打断对方,把话题巧妙地引回正题。
另外还可以适当刺激,反面设问,寻求突破,调节气氛,从而利于采访活动的进行。
观察能核实新闻事实的真伪,增强新闻的可信性;也可以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增强报道的深刻性;
为通俗地解释事物提供前提,增强新闻的可读性,采访技能的提高能够有效增强采访效率。
采访对象面对记者的采访,只有具备特定的情绪、情感,才能为记者提供出所需的新闻材料。
因此,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记者在采访中必须有意识地使采访对象造成某种特定的情绪、情感,有效调节采访对象的心理,以生成有利于自己顺利采访的心理气氛。
总之,记者在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心理调控需讲究艺术,在采访活动中不断积累社会经验和社会人际交往能力,使采访顺利进行,这样才能写出满足受众需求的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