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地震区划图介绍-李山有简化版
新一代地震区划图介绍-李山有简化版
表达方式 烈度,一般场地条件,确定性方法(时间概念明确,未
来100年)
3.第三张全国地震区划图,1990年完成
名 称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50年超越概率10%) 主 编 高文学和时振梁 比 例 尺 1:400万 表达方式 烈度,一般场地条件,概率方法(时间概念明确,50年
超越概率10%) 4.第四张全国地震区划图,2001年8月1日实施,国家标准
地震动衰减关系建立(俞言祥、李山有) 建立全国分区地震动衰减关系,供典型地区 区划图预编和全国地震区划图编制使用。工 作组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2个方面,一是确 定我国地震动衰减关系分区,二是确定我国 分区地震动衰减关系 2011年6月通过验收(专家组长:唐荣余)
2. 编图主要工作
区划参数场地影响调整(李小军、赵凤新)
VI-4 IV
40
哈尔滨 长春 沈阳
VI-2 VI-1VI-3乌鲁木齐 Nhomakorabea40
VI-5
35
V1 V2-3 V2-2
西宁
III-5
银川 兰州
呼和浩特
北京 天津
35
III-7
石家庄 太原
III-6
III-4
西安
III-3 济南
郑州
30
V3-1 V4-3
拉萨
III-2
南京 合肥
30
V2-1
成都
III-1
上海 杭州
2. 编图主要工作
工作组1:地震构造环境分析与基础图件编制 工作组2:地震区带与潜在震源区划分 工作组3: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 工作组4:地震动衰减关系建立 工作组5:区划参数场地影响调整 工作组6:全国区划图编制
2. 编图主要工作
第二节地震危险区划
第二节 地震危险区划地震危险区划是对未来百年内可能发生地震的地点和强度进行预测,它是进行地震烈度区划的基础。
地震危险区划是以地震区、带为单元进行分析、研究的。
它是在综合分析出各地震区、带未来百年内地震活动的趋势及各级地震强度、次数后,根据区、带内各类强度地震发生的地质标志,寻找和判定不同强度地震可能发生的地段的基础上圈定的。
根据国家地震局1978年出版发行的《中国地震危险区划图(1∶300万)》表明,涉及安徽的地震危险区主要有7个,见图1—3,具体分述如下。
[1] [1]安徽省各地震危险区划情况,除合肥—庐江—桐城5.5—5,75级危险区外,其余(加引号部分)均引自国家地震局1981年出版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工作报告》。
16图1—3 安徽省地震危险区划图摘自1978年出版《中国地震危险区划图》 一、合肥—庐江—桐城5.5—5.75级(Ⅰ0=七度,即震中烈度,下同)危险区本区西起肥西、合肥一线,北到肥东梁园,东经巢县,南止于桐城的铁铺,呈北北东向的椭圆形。
本危险区位于北北东向的郯—庐深断裂和北西西向的肥中断裂,梅山一南港断裂和张冲一晓天断裂的交汇处,周围有梁园、撮镇、义城、桃溪等一些新生代盆地,沿上述断裂还有温泉分布。
71本地区历史上发生过1585年巢县5.5级和1673年合肥5级地震,近年来常有小震活动 二、泾县5.5—5.75级(Ⅰ0=七度)危险区“本区位于江南深断裂带上。
以南为皖南、浙西强烈隆起区,以北则为句容—宣城中、新生代盆地。
区内有不同方向的活动断裂交汇,历史上曾于1743年发生过5.5级左右的地震”。
三、霍山—六安5.5—5.75级(Ⅰ0=七度)危险区“本危险区位于大别山山麓低山丘陵区。
北起六安县城,西经苏家埠、诸佛庵一线,南至大华坪,东到凤凰台。
呈北东向延伸”。
“本危险区横跨北西西向的肥西—韩摆渡大断裂、梅山—南港大断裂、张冲—晓天深断裂,这三条断裂在区域重力图上均有显示,前两条在新生代以来皆具有活动性。
第三章地震区划
第三章 地震区划第一节 地震区、带划分根据国家地震局1978年出版发行的《中国地震区、带分布图》,地震区、带是指地震活动特点和地震地质条件都密切相关的地区,即同一地震区、带内的地震活动具有共同特征和相互联系。
地震区、带作三级划分,其中一、二级均为地震区,分别命名为“区”和“亚区”,三级称为“地震带”。
全国共划分为10个地震区,其中又划分出23个地震亚区和30个地震带。
安徽地处华南地震区(Ⅰ3)和华北地震区(Ⅰ4)的交界部位,合肥—明港断裂以南隶属华南地震区中的长江中下游地震亚区(Ⅱ4),进一步划分又分属麻城—常德地震带(Ⅲ7)和扬州—铜陵地震带(Ⅲ8);合肥—明港断裂以北,隶属华北平原地震亚区(Ⅱ6),进一步划分又分属许昌—淮南地震带(Ⅱ9)和营口—郯城地震带(Ⅲ10),见图1—2。
安徽隶属的各地震带情况具体分述如下: 一、扬州—铜陵地震带该带“北界是盱眙—响水口大断裂和郯城—庐江深断裂的南段,南界是无锡—崇明大断裂和江南深断裂,构成一北东向的楔形,东北端延伸入黄海海域,西南端收敛于江西九江附近”。
[1]安徽长江沿岸地区(江南深断裂以北)位于该带的西南部分。
扬州—铜陵地震带“自公元999年至今共记载了25次强震,其中6级以上地震11次。
这些地震主要分布在长江破碎带两侧及黄海海域”。
“全带11次6级以上地震有9次位于黄海,最大震级达6.75级”。
此外,该地震带中江苏溧阳地区紧邻安徽,1979年又发生6.0级地震,显示了较强的地震活动水平。
扬州—铜陵地震带中的安徽部分,历史上曾发生两次破坏性地震,即1585年巢县5.5级和1743年泾县5.0级地震。
二、麻城—常德地震带该带“北以鲁山—确山—息县断裂和肥中断裂与华北地震区的许昌—淮南地震带相邻, [1]安徽隶属的各地震区、带情况,加引号部分均引自国家地震局1981年出版的《中国地震区划工作报告》,地震资料时间范围为公元前1177年至公元1976年8月31日;引文中的“破坏性地震”和“强震”系指4.75级以上的地震。
新版地震区划图:北京六成地区须达8度设防,最高在这儿
新版地震区划图:北京六成地区须达8度设防,最高在这儿撰文|金可编辑|张杨国家强制性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即第五代区划图昨起正式实施。
新区划图中,北京地区8度设防地区的面积由39.7%增加到59.3%,并首次出现了0.30g区,也就是烈度为8度半的设防地区。
而密云、怀柔、昌平、门头沟、延庆、平谷范围内的6个区域在新图中成为“8度设防”新成员。
据了解,烈度8度也就是相当于脚下发生6.5级到7级左右的地震。
那烈度8度是个啥感觉呢?请看下图昨日,市地震局相关专家在贯彻实施新区划图会上就新图对本市的影响进行解读。
市地震局副局长吴仕仲介绍,地震引起的建筑物倒塌和工程设施破坏是导致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
减轻地震灾害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做好建筑物的抗震设防,而其主要依据就是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编制的,是确定我国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广泛应用于一般建设工程的规划选址和抗震设防。
至今为止,地震部门先后编制了五代区划图,之前一直使用的是第四代区划图,是以地震动参数,包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指标,将我国国土划分为不同抗震设计要求的区域,是新建、扩建、改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也是已建一般工程抗震加固的设防要求。
这次调图,对北京地区最大的影响是设防要求有了较明显提升。
第四代区划图中,北京地区峰值加速度分为三个档:0.10g、0.15g、0.20g,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7度、7度半、8度区;第五代区划图中,北京地区首次出现了0.30g区,也就是8度半设防地区,位于平谷区马坊镇,此处成为北京市抗震设防烈度最高区域。
同时,8度设防地区的面积由四代区划图的39.7%增加到59.3%。
此次,“8度设防”增加的区域包括了密云的中部、南部及整个城区,怀柔的中部、南部及北部城区,昌平的西部、北部及西北部城区,门头沟的东部、西北部及西部城区,延庆的东部和东北部,平谷的东部和西北部。
新地震区划地区参数
沂源县(2街道,10镇)
枣庄市
市中区(6街道,5乡镇)
薛城区(4街道,5镇) 峄城区(2街道,5镇) 台儿庄区(1街道,5镇) 山亭区(1街道,9乡镇)
南鲁山镇 燕崖镇 石桥镇 中心街街道 各塔埠街道 矿区街道 文化路街道 龙山路街道 光明路街道 税郭镇 孟庄镇 齐村镇 永安乡 西王庄乡 临城街道 沙沟镇 周营镇 邹坞镇 陶庄镇 常庄镇 兴仁街道 兴城街道 张范街道 坛山街道 吴林街道 古邵镇 阴平镇 底阁镇 榴园镇 峨山镇 运河街道 涧头集镇 邳庄镇 泥沟镇 张山子镇 马兰屯镇 山城街道 店子镇 西集镇 桑村镇 北庄镇 城头镇 徐庄镇 水泉镇 冯卯镇 凫城镇 荆河街道
0.10 0.10 0.10 0.10 0.10 0.10 0.10 0.10 0.10 0.10 0.10 0.10 0.10 0.10 0.10 0.10 0.10 0.10 0.10 0.10 0.10 0.10 0.10 0.10 0.10 0.10 0.10 0.10 0.10 0.10 0.10 0.10 0.10 0.15 0.10 0.10 0.10 0.10 0.10 0.10 0.10 0.10 0.10 0.05 0.05 0.05 0.10
淄博市
临淄区(5街道,7镇) 周村区(5街道,5镇) 桓台县(2街道,7镇) 高青县(2街道,7镇) 沂源县(2街道,10镇)
辛店街道 稷下街道 齐陵街道 齐都镇 皇城镇 敬仲镇 朱台镇 凤凰镇 金岭回族镇 金山镇 丝绸路街道 大街街道 青年路街道 永安街道 城北路街道 北郊镇 南郊镇 王村镇 商家镇 萌水镇 索镇街道 少海街道 起凤镇 田庄镇 荆家镇 马桥镇 新城镇 唐山镇 果里镇 田镇街道 芦湖街道 青城镇 高城镇 黑里寨镇 唐坊镇 常家镇 花沟镇 木李镇 历山街道 南麻街道 东里镇 悦庄镇 西里镇 大张庄镇 中庄镇 张家坡镇 鲁村镇
中国地震断层分布图(图)
中国地震断层分布图地震专家称建房时避开可有效防震10年内有望勾画出中国内地主要地震活动带●在近年发生的历次大地震中,研究人员发现,断层带上的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情况严重;但断层带以外的情况就要好得多。
●研究人员勾画出21多个大城市断层带,建房时避开这些断层带,就可有效防震。
●银川已探索在地震断层带两边宽两百米的地方建了绿化带,不准建房。
●到2020年左右,中国内地主要地震活动带都有望勾画出来,能有效减轻地震带来的破坏。
“东京南面曾预测有八级以上地震,等了30年还没有发生,没想到东北部却来了个9级地震。
地震预测是世界性难题。
”昨日下午,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徐锡伟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作讲座时透露,研究人员已勾画出我国21个大城市断层带,建房时避开可有效防震。
到2020年左右,有望把中国内地主要地震活动带勾画出来。
福岛核电站离地震带太近了徐锡伟说,尽管国际原子能组织对核电站有严格的选址标准,但福岛仍不安全,因为它离地震活动带太近了。
“核电站应该考虑选在地壳稳定区的中心,要远离地震带,离可能发生的大地震越远越好。
”徐锡伟介绍说,全世界存在三大地震带,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集中70%的大地震;二是喜马拉雅山到地中海的欧亚地震带,比较分散,不像环太平洋板块那么集中在一个狭长的地带,集中了20%的大地震;三是大洋中脊地震带,占大地震的5%左右。
东京等了30年没等到强震环太平洋地震带活动相当强烈,1990年以来,16次破坏性强的大地震11次都发生在这个板块。
从2004年苏门答腊大地震,到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新西兰地震,再到这次日本大地震,表明现在的地震活动到了活跃期。
“地震的预测是世界性难题。
”徐锡伟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专家提出“地震空白论”,即地震会发生在以前没有发生过的空白区。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与北美板块三个板块相冲的地方。
东京南面可预测的地震达八级以上,概率达到87%,但等了30年还没有发生。
课件2:1.2.2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风暴潮
谢谢观看!
教室内:迅速钻入课桌椅下;或用书包护住头部,迅速逃 往墙角或靠近承重墙,避开吊灯及风扇; 建筑物附近:护住头部,逃往较开阔地带,然后蹲下或趴 倒;避开高大建筑,特别是有广告牌、玻璃幕墙的建筑; 山坡地带:避开山脚、陡峭的山坡;寻找并躲避在结实的 障碍物下;如遇到崩塌或滑坡等情况,要向垂直于滚石的 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往山下跑地。震灾害死亡人口
造成人员伤亡。
看滑坡示意图,分析滑坡可以分为几个组成部分?
滑坡体向下滑动时在斜坡顶 部形成的陡壁称为滑坡壁
滑坡体向下滑后在斜坡上形 成的阶梯状地形称滑坡阶梯 岩体、土体下滑的底面为滑动面 滑动的岩块、土体称为滑坡体
2、泥石流
(1)概念:是由暴雨或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 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特征:突然爆发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用、 奔腾而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 块冲出沟外,漫流堆积。(具有明显的突 发性特征)
(3)发生的条件 一是地形陡峻;二是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三是短时间内 大量水流。 (4)危害
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 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或前后 晃动?为什么? 地震发生后产生地震波,而地震波分,纵波速度比横波 速度快大约1.7倍。 所以,人们先感到到纵波,再感到横波。
3、震级与烈度
(1)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里氏震级30倍/级) 注意: ①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②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 一定的)。 ③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 会造成重大损害。
新一代地震区划图的地震活动性模型
新一代地震区划图的地震活动性模型
潘华;李金臣
【期刊名称】《城市与减灾》
【年(卷),期】2016(000)003
【摘要】新一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以下简称为"五代图")是具有概率含义的地震区划图,编制中采用了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任何地震危险性评价,都需要先了解工程场址周围地震活动水平,确定未来地震的强弱,然后结合地震所能产生的地震动强度,得到工程场址的地震危险性。
【总页数】6页(P28-33)
【作者】潘华;李金臣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新一代地震区划图在南京地区市政工程的应用
2.贯彻实施新一代地震区划图提升城市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3.新一代地震区划图的破坏性r地震目录修编及相关工作简介
4.新一代地震区划图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的建立与特点分析
5.新版地震区划图
地震活动性模型与参数确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一代地震区划图介绍-李山有简化版133页PPT
新一代地震区划图介绍-李山 有简化版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2020年减隔震行业历代地震区划图的演变分析报告
2020年减隔震行业历代地震区划图的演变分析报告2020年10月目录一、减隔震未来3-5年具有较高的成长性 (3)二、第一代地震区划图最低烈度为5度,不作为抗震设防依据 (5)1、编制背景 (5)2、编制技术 (6)3、烈度划分 (6)三、第二代地震区划图新增10度及以上区域,开始作为设防依据 . 6四、第三代地震区划图引入超越概率概念,编制方法基本成熟 (8)五、第四代地震区划图采用非烈度作为区划指标,首次成为国家强制性标准 (9)六、第五代地震区划图设防标准进一步提高,全国取消不设防区域 (11)地震区划图是强制性国家标准,是抗震设防的基本准则,地震区划图的迭代变化也代表着国家对抗震设防要求的变化。
我们梳理发现,我国历代地震区划图在设防要求方面不断提升,从不作为设防要求的第一代区划图更新至目前最低烈度为6度并作为国家强制性标准的第五代区划图,设防要求不断强化,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和建筑密度增加、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不断兴建、地震灾害风险呈增高趋势,则自然对抗震设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对于减隔震行业来说,一方面设防要求强化对应高烈度区域占比不断提升,带动新增公建的减隔震需求增加,另一方面随着设防要求提高,低烈度区域转为高烈度区域后公建抗震性能不再满足要求,需采用减隔震技术进行加固,因此未来减隔震行业将由新增建设和存量加固需求双轮驱动增长。
一、减隔震未来3-5年具有较高的成长性减隔震将是未来3-5年确定性较高的成长性板块。
减隔震行业发展起步晚,对政策依赖性较强,属于政策驱动型行业。
而抗震行业本身其实也需要政策支撑,类似消防行业,如果没有抗震和消防设计规范等强制性国家标准,靠市场自发难以形成,这本质上是源于人们对低概率但高风险事件的忽视,地震和火灾较其他意外情况发生的概率相对偏低,但一旦发生将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因此政府极为重视该类灾害的防范。
关于减隔震的应用,近年来云南和个别省市先行立法,去年全国。
汶川地震烈度图
汶川8.0级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组织专家赴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宁夏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现场调查,调查面积达50万平方公里,调查点4150个,在实地调查基础上,编绘了汶川8.0级地震烈度分布图。
(一)烈度分布图汶川地震能量相当于256/5600颗原子弹,400/5600颗广岛原子弹,20000长崎原子弹同时爆炸汶川8.0级地震Ⅵ度区以上面积合计440442平方公里,其中:Ⅺ度区:面积约2419平方公里,以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和北川县县城为两个中心呈长条状分布,其中映秀Ⅺ度区沿汶川-都江堰-彭州方向分布,长轴约66公里,短轴约20公里,北川Ⅺ度区沿安县-北川-平武方向分布,长轴约82公里,短轴约15公里。
Ⅹ度区:面积约3144平方公里,呈北东向狭长展布,长轴约224公里,短轴约28公里,东北端达四川省青川县,西南端达汶川县。
Ⅸ度区:面积约为7738平方公里,呈北东向狭长展布,长轴约318公里,短轴约45公里。
东北端达到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和陕西省宁强县的交界地带,西南端达到四川省汶川县。
Ⅷ度区:面积约27786平方公里,呈北东向不规则椭圆形状展布,东南方向受地形影响不规则衰减,长轴约413公里,短轴约115公里,西南端至四川省宝兴县与芦山县,东北端达到陕西省略阳县和宁强县。
Ⅶ度区:面积约84449平方公里,呈北东向不规则椭圆形状展布,东南向受地形影响有不规则衰减,西南端较东北端紧窄,长轴约566公里,短轴约267公里,西南端至四川省天全县,东北端达到甘肃省两当县和陕西省凤县,最东部为陕西省南郑县,最西为四川省小金县,最北为甘当省天水市麦积区,最南端为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
Ⅵ度区:面积约314906平方公里,呈北东向不均匀椭圆形展布,长轴约936公里,短轴约596公里,西南端为四川省九龙县、冕宁县和喜得县,东北端为甘肃省镇原县与庆阳市,最东部为陕西省镇安县、最西边为四川省道孚县、最北部达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最南为四川省雷波县。
为新区划图编制所建立的地震动衰减关系
为新区划图编制所建立的地震动衰减关系俞言祥;李山有;肖亮【摘要】介绍了建立新一代地震区划图所采用的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的总体思路,并从资料、衰减关系分区、衰减关系模型、回归方法、转换等方面说明了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的建立过程,给出了我国分区地震烈度和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结果.新的地震动衰减关系的建立,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基于更加丰富可靠的强震记录和烈度资料:二是采用了具有大震近场饱和特征的地震动衰减模型;三是采用了使结果更加稳定的分步回归方法;四是在地震动衰减关系分区时考虑了地震活动性特征.与第四代地震区划图衰减关系相比,由于地震动衰减模型的变化和高震级强震记录的增加,高震级下的峰值加速度有所降低,而中强地震区的峰值加速度则在低震级时有所提高.%The general idea for establishing ground motion attenuation relations for the new seismic hazard map of China is introduced. The developing procedures are briefly summarized through strong motion data, attenuation zoning, attenuation model, regression strategy, and transform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attenuation relations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more abundant data is based on; a model representing ground motion saturation is used; a more robust step-regression approach is applied; and a new attenuation zoning scheme is utilized. As compared with the attenuation relations used in the previous version of seismic hazard map of China, the predicted PGA for large earthquake in the new map is lower due to the application of the new attenuation model and more strong motion data in new field, while thepredicted PGA for smaller earthquake is higher in moderate seismicity regions than before.【期刊名称】《震灾防御技术》【年(卷),期】2013(008)001【总页数】10页(P24-33)【关键词】地震区划图;衰减关系;地震烈度;加速度【作者】俞言祥;李山有;肖亮【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引言在地震区划工作中,建立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是一个重要的技术环节。
2018年云南通海2次5.0级地震强震动记录特征及其场地反应分析
《2018年云南通海2次5.0级地震强震动记录特征及其场地反应分析》摘要:3个近场典型台站(53JXG,53JCX,53TGD)记录到大量的主余震强震动记录,利用这些波形数据,运用HVSR (Horizontal to Vertical Spectral Ratio)方法(Yamazaki,Ansary,1997)得到台站场地响应曲线,如图7所示,基于从2018年云南通海2次5.0级地震中捕获的强震记录,从地震动的幅值、衰減关系、反应谱、场地效应和非线性识别方面研究了此次地震的基本特征,得到如下结论:①震中附近区域PGA等值线长轴呈WS—EN方向展布,与震后调查结果相吻合;②8月13日5.0级地震记录幅度普遍大于8月14日5.0级地震,且在0~20 km的范围内均大于3种衰减关系预测值,说明地震破坏集中于近场、远场震害轻的特点,相对而言,霍俊荣和胡聿贤(1992)的衰减模型更符合本次地震的衰减规律;③观测的最大谱加速度在小范围内高出我国设防反应谱,对结构自振周期在这一范围内的建筑物将产生较大影响,但由于其平台周期窄且衰减迅速,因此对其他周期的建筑物造成的影响较小;(4)对加速度大于100 gal的3个台站进行场地反应和非线性识别后认为:53JCX,53TGD台处于线性范围内,而53JXG台在强震作用下可能发生了非线性反应,由于土动力反应本身的复杂和不确定性,利用强震动记录进行场地非线性识别的结果可为工程应用和实际研究提供参考,Strong Motion Record Characteristics and Site Response Analysis of theTonghai MS5.0 Earthquake Sequence in Yunnan province,2018王文才尹志文田秀丰徐钦石文兵江志杰摘要:2018年8月13日和14日云南通海县相继发生2次5.0级地震,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的41个(13日)和30个(14日)强震台站在2次地震中共捕获到213条三分向加速度记录,给出近场台站的地震动参数,绘制了震中附近区域峰值加速度等值线图,其长轴呈WS—EN方向展布。
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4.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技术思路 掌握各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技术思路 熟悉各级地震安全评价工作重点和关键 技术内容 熟悉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各环节的相互 关系 熟悉地震环境、工程特点与关键技术内 容确定的关系 了解不同建设工程对地震安全性评价结 果的要求 了解不同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特点
增补:
掌握地震区、带划分的原则 了解地震成因与地震类型 了解影响场地地震烈度分布的因素 熟悉地震烈度与地震动的关系 了解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发展与现状 了解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 熟悉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的原则和方法
向同行们致敬
地震安全性评价
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
请回答一个问题:
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 即是建设来自程的抗震设 防要求( )中国防震减灾工作方针:
以预防为主、
防御与救助相结合。
2.术语和定义 掌握基本术语与定义的科学技术内涵、 应用对象 熟悉基本术语与定义在地震安全性评价 工作中的作用 了解基本术语与定义的学科背景 了解基本术语与定义相关的标准
b.依据“ 安评”结果: 地震小区划 复核类 高层建筑 重点城区 ( 风险水准与区划图相同)
不同风险水准
重要工程 不同抗震设计准则 一级设防 二级设防 三级设防
地震区划(解读)
第一代地震烈度区划图:“中国地震烈度区域划分图”(比例尺:1:500万) 1957 年 一、编图原则:
1.曾经发生过地震的地区,同样强度的地震还可能重演; 2.地质条件(或称地质特点)相同的地区,地震活动性亦可相同。 二、性质: 1.它是一种永久性的地震危险性预测。 2.是用一个地震历史上以发生地震的最大地震烈度来描述的。 三、缺点: 1.没有考虑不同服务对象的时间要求。 2.没有考虑在地震活动演化过程中频度和强度的变化。 3.过分地强调了地震的重复性。 四、应用:
新的国家地震区划图
新的国家地震区划图
高孟潭
【期刊名称】《地震学报》
【年(卷),期】2003(025)006
【摘要】新的国家地震区划图即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已于2001年8月正式出版. 该地震区划图包括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 该区划图风险水平为50年超越概率0.1, 比例尺为1∶400万. 该区划图已经作为国家标准颁布. 本文介绍了该区划图编制的背景、编图的技术思路以及主要科学问题、基本特征和使用.
【总页数】7页(P630-636)
【作者】高孟潭
【作者单位】中国北京,10008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9
【相关文献】
1.新版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的主要变化 [J], 刘晓东
2.对强制性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几点认识 [J], 柳景虹;刘利军
3.新一代国家地震区划图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 [J], 高孟潭
4.新国家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下某面板堆石坝抗震稳定研究 [J], 徐海涛;李登华
5.我国新的地震区划编图和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 [J], 陶夏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分区—强弱分区 提出了新的中国分区地震动衰减关系
3. 编图科技基础
场地影响双调整技术
场地影响五类划分 ○ 提出了软硬基岩的概念
地震区划参数土层影响双参数调整表 ○ 修订了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 ○ 提出了反应谱平台高度调整表
3. 编图科技基础
抗倒塌地震区划系列方法
建筑抗倒塌概率水准 中震、大震与特大地震比例关系
VI-4 IV
40
哈尔滨 长春 沈阳
VI-2 VI-1
VI-3
乌鲁木齐
40
VI-5
35
V1 V2-3 V2-2
西宁
III-5
银川 兰州
呼和浩特
北京 天津
35
III-7
石家庄 太原
III-6
III-4
西安
III-3 济南
郑州
30
V3-1 V4-3
拉萨
III-2
南京 合肥
30
V2-1
成都
III-1
上海 杭州
1990 年-2007 年底中国大陆及邻区 M L ≥4.7 级地震震中分布图
4. 基础资料
-中国及邻区的现代中小地震目录
地震资料全部来源于各省的分析预报中心, 以此地震资料为基础,参考对比中国地震台 网中心的《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观测报告》 建立了1990年-2007年底中国大陆及邻区 2.0≤ML≤5.0中小震地震目录,共记录地震 112629次
1. 编图技术思路—编图原则
充分吸收国内外有关地震区划的最新科研成果和 最新基础资料,综合分析我国地震构造环境 着重考虑高震级潜在震源划分及震级上限确定、 大震复发周期评价、大震近场衰减关系建立、场 地地震反应谱调整方案等环节的可靠性 科学考虑各环节的不确定性因素,采用概率地震 危险性分析方法 充分考虑建筑物抗倒塌设防要求 编制用于一般建设工程、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 反应谱特征周期表征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地震动衰减关系建立(俞言祥、李山有) 建立全国分区地震动衰减关系,供典型地区 区划图预编和全国地震区划图编制使用。工 作组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2个方面,一是确 定我国地震动衰减关系分区,二是确定我国 分区地震动衰减关系 2011年6月通过验收(专家组长:唐荣余)
2. 编图主要工作
区划参数场地影响调整(李小军、赵凤新)
目录
以《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公元前23世 纪~公元1911年) 及《中国近代地震目录》 (公元1912-1990年,Ms≥4.7)为基础,结 合《中国地震年报》、《中国地震详目》, 《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报告》,《中国震例》 等其它目录,编制了1990.01-2007.12破坏 性地震目录。新增地震1069个。
(1999、2001、2004和2007年)联测数据
数据量: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1051个站点数据
4. 基础资料
-中国地球物理场图件编制
中国大陆1°×1°布格重力异常图 (1:600万)
中国大陆地壳厚度图(1:600万)
中国大陆壳内高导层埋深图
中国大陆上地幔高导层埋深图
5. 潜在震源区划分—技术思路
表达方式 烈度,一般场地条件,确定性方法(时间概念明确,未
来100年)
3.第三张全国地震区划图,1990年完成
名 称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50年超越概率10%) 主 编 高文学和时振梁 比 例 尺 1:400万 表达方式 烈度,一般场地条件,概率方法(时间概念明确,50年
超越概率10%) 4.第四张全国地震区划图,2001年8月1日实施,国家标准
2. 编图主要工作
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谢富仁、潘华) 为编制新一代全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提供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所采用的地震活 动性参数,包括地震统计区地震活动性参 数与潜在震源区地震活动性参数。围绕总 体目标,划分三个任务组进行实施 2011年6月23日通过验收(组长:张国民)
2. 编图主要工作
2. 编图主要工作
工作组1:地震构造环境分析与基础图件编制 工作组2:地震区带与潜在震源区划分 工作组3: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 工作组4:地震动衰减关系建立 工作组5:区划参数场地影响调整 工作组6:全国区划图编制
2. 编图主要工作
基础资料收集整理与图件编制(徐锡伟、吕悦军) 搜集整理10年来取得的活断层研究、大城 市活断层探测、地震目录、中强地震考察、 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等资料和地震基 础研究资料,编制有记录以来的破坏性地 震目录,编制地震物理场图件,编制地震 构造区等成果图件。 已经逐项通过验收(专家组长:时振梁)
2. 编图主要工作
地震区带与潜在震源区划分(陈国星、周本刚)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1)工作基础 上,根据最新资料和认识,修订中国地震区、 带划分方案;以四代图潜在震源区划分综合 方案为基本框架,同时吸收年十年来城市活 断层探测评价结果、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 价结果及其他新资料、新成果,综合给出一 套新的全国潜在震源区划分方案及其不确定 评价结果。 2010年3月通过验收(专家组长:邓起东)
3. 编图科技基础
研究课题产出了新一代地震区划图编制理 论、方法和关键技术,为区划图的编制提 供了坚实的基础。 课题通过了中国地震局和科技部的验收, 验收专家组对课题研究成果给出了高度评 价。 基于项目取得的成果和实际应用,科技部 授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十一五 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荣誉。 验收专家组组长陈厚群
武汉
VIII
25
V3-2 V4-1
20
昆明 贵阳
II-1
长沙
南昌
福州 台北
20 15
II-2
南宁 广州 澳门 香港 海口
V4-2
15 80 90 100
I-1
I-2
VII
10 5
VII
110 120
南海诸岛
5. 潜在震源区划分-地震构造区划分
地震构造区在划分潜在震源区中的控制作用
控制地震统计区(带)内不同地区之间背景地震活
地震区带划分—>地震构造区划分
—>潜在震源区划分
两级划分发展到三级划分 增加地震构造区划分作为中间控制环节
5. 潜在震源区划分-地震区带划分
地震区划分
基本沿用第四代区划图地震区的划分方案,在全 国划分出8个地震区,分别为:台湾地震区、华 南地震区、华北地震区、东北地震区、青藏地震 区、新疆地震区、南海地震区和东海地震区。其 中东海地震区是新增加的,局部边界有所变动 在东海海域,依东海盆地、钓鱼岛隆起新划分出 一个东海地震区,东以冲绳海槽为界,南接台湾 地震区,北邻朝鲜半岛,西靠长江下游—黄海地 震带与长江中游地震带
4. 基础资料
-中国综合等震线图编制
方法:以第三代全国综合等震线图为基础,
补充1980年以后破坏性地震等震线资料,生
成新一代全国综合等震线图
4. 基础资料
-中国地震构造图编制
依据新补充的资料,根据地震构造学、
活动构造学、地震地质学等相关术语 的基本概念和定义,中国大陆及其邻 区地震构造图(1∶250万)。
抗震设防水准分区(四级设防、一级分区)
典型房屋建筑价格构成与抗震成本分析
3. 编图科技基础
USGS合作 课题组与美国地震区划编图组保持了密切 的合作关系。涉及潜源划分、活动性参数 确定和衰减关系、抗倒塌概率水准等方面。 美国地震区划图主编多次来华交流。课题 组也多次赴美交流。 GEM合作 以技术顾问名义,参与了全球地震模型 (GEM)工作,对本课题成果提炼起到了 重要作用。部分专家已经直接参加了该项 目的研究工作。
2. 编图主要工作
区划图编制(高孟潭、温增平、潘华) 开展若干区域地震区划图预编工作 开展不确定性研究工作 开展抗震设防要求研究和编图方法研究 编制全国地震区划图 地震区划图结果的分析论证
3. 编图科技基础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地震防御与应 急救援技术研究”(总经费:3300万) 中下设课题“强震危险区划关键技术研 究”(经费:1030万)为全国地震区划 图编制提供了科技支撑。
3. 编图科技基础
高震级潜在震源区划分技术
潜在震源区构造类比模式化与定量化
○ 潜在震源区三级划分原则 ○ 活动块体边界与高震级潜源划分 ○ 发震构造模型与高震级潜源划分 ○ 不同构造类型震级上限统计公式
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不确定性分析与处理方法
○ 潜在震区震级上限不确定性 ○ 不确定性处理方法
4. 基础资料 -中国现代构造应力场图编制
编图依据: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
库、中国第三代和第四代地震区划图中的相
关基础图件
数据种类:震源机制解、断层滑动资料、水
压致裂资料、应力解除数据、钻孔崩落数据
数据总量:1720条
4. 基础资料
-中国现今地壳形变图编制
数据来源:“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四期
5. 潜在震源区划分-地震区带划分
地震带划分
本次地震带划分是在以往区、带划分的基础上,进
行局部调整,在5个地震区中划分出24个地震带
鄂尔多斯、阿拉善两个地块暂定名为地震统计区
东北地震区、南海地震区及东海地震区未进一步划
分出地震带
地震区带划分图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45 45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编制情况介绍
2013年9月24日
1.第一张全国地震区划图,1956年完成
名 主
称 编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李善帮
比 例 尺 1:5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