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地震区划图介绍-李山有简化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基础资料 -中国现代构造应力场图编制
编图依据: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
库、中国第三代和第四代地震区划图中的相
关基础图件
数据种类:震源机制解、断层滑动资料、水
压致裂资料、应力解除数据、钻孔崩落数据
数据总量:1720条
4. 基础资料
-中国现今地壳形变图编制
数据来源:“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四期
武汉
VIII
25
V3-2 V4-1
20
昆明 贵阳
II-1
长沙
南昌
福州 台北
20 15
II-2
南宁 广州 澳门 香港 海口
V4-2
15 80 90 100
I-1
I-2
VII
10 5
VII
110 120
南海诸岛
5. 潜在震源区划分-地震构造区划分
地震构造区在划分潜在震源区中的控制作用
控制地震统计区(带)内不同地区之间背景地震活
目录
以《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公元前23世 纪~公元1911年) 及《中国近代地震目录》 (公元1912-1990年,Ms≥4.7)为基础,结 合《中国地震年报》、《中国地震详目》, 《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报告》,《中国震例》 等其它目录,编制了1990.01-2007.12破坏 性地震目录。新增地震1069个。
(1999、2001、2004和2007年)联测数据
数据量: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1051个站点数据
4. 基础资料
-中国地球物理场图件编制
中国大陆1°×1°布格重力异常图 (1:600万)
中国大陆地壳厚度图(1:600万)
中国大陆壳内高导层埋深图
中国大陆上地幔高导层埋深图
5. 潜在震源区划分—技术思路
5. 潜在震源区划分-地震区带划分
地震带划分
本次地震带划分是在以往区、带划分的基础上,进
行局部调整,在5个地震区中划分出24个地震带
鄂尔多斯、阿拉善两个地块暂定名为地震统计区
东北地震区、南海地震区及东海地震区未进一步划
分出地震带
地震区带划分图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45 45
表达方式 烈度,一般场地条件,确定性方法(时间概念明确,未
来100年)
3.第三张全国地震区划图,1990年完成
名 称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50年超越概率10%) 主 编 高文学和时振梁 比 例 尺 1:400万 表达方式 烈度,一般场地条件,概率方法(时间概念明确,50年
超越概率10%) 4.第四张全国地震区划图,2001年8月1日实施,国家标准
1. 编图技术思路—编图原则
充分吸收国内外有关地震区划的最新科研成果和 最新基础资料,综合分析我国地震构造环境 着重考虑高震级潜在震源划分及震级上限确定、 大震复发周期评价、大震近场衰减关系建立、场 地地震反应谱调整方案等环节的可靠性 科学考虑各环节的不确定性因素,采用概率地震 危险性分析方法 充分考虑建筑物抗倒塌设防要求 编制用于一般建设工程、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 反应谱特征周期表征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中国大陆地壳厚度图 中国大陆壳内高导层埋深图
中国大陆上地幔高导层埋深图
4. 基础资料-地震目录和震中分布图编制
补充和完善全国统一的M4.7级以上历史强震
目录,编制全国地震震中分布图 (1:250万)
补充建立全国1970年以后M2.0-4.6级中小地
震目录及震中分布图
4. 基础资料-中国及邻区的破坏性地震地震
地震动衰减关系建立(俞言祥、李山有) 建立全国分区地震动衰减关系,供典型地区 区划图预编和全国地震区划图编制使用。工 作组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2个方面,一是确 定我国地震动衰减关系分区,二是确定我国 分区地震动衰减关系 2011年6月通过验收(专家组长:唐荣余)
2. 编图主要工作
区划参数场地影响调整(李小军、赵凤新)
2. 编图主要工作
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谢富仁、潘华) 为编制新一代全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提供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所采用的地震活 动性参数,包括地震统计区地震活动性参 数与潜在震源区地震活动性参数。围绕总 体目标,划分三个任务组进行实施 2011年6月23日通过验收(组长:张国民)
2. 编图主要工作
2. 编图主要工作
区划图编制(高孟潭、温增平、潘华) 开展若干区域地震区划图预编工作 开展不确定性研究工作 开展抗震设防要求研究和编图方法研究 编制全国地震区划图 地震区划图结果的分析论证
3. 编图科技基础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地震防御与应 急救援技术研究”(总经费:3300万) 中下设课题“强震危险区划关键技术研 究”(经费:1030万)为全国地震区划 图编制提供了科技支撑。
动强度和频度的差别;
在西部地区,通过发震构造模型合理确定不同构造
部位的震级上限,增强潜源划分的科学性;
在东部地区,通过地震构造区合理利用构造类比和
地震活动性分析合理确定震级上限,尽可减少漏判;
中国及邻区地震构造区分布图
77
5. 潜在震源区划分
与四代图综合方案衔接 充分考虑活动块体边界的作用 西部强调构造模型类比 东部强调多种资料综合 潜在震源区信度评级 考虑不确定性的保守考虑
4. 基础资料收集整理与基础图件编制
地震目录和震中分布图(1:250万)编制 中国地震构造图(1:250万)编制 中国综合等震线图(1:400万)编制 中国现代构造应力场图(1:600万)编制 中国现今地壳形变图(1:400万)编制 中国地球物理场图件(1:600万)编制
中国大陆1°×1°布格重力异常图
名 称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比 例 尺 1:400万 主 编 胡聿贤, 副主编:高孟谭 张培震 薄景山 陈国星 谢富仁 表达方式 有效峰值加速度(EPA)、特征周期(Tg)和场地调整
表(两图一表),一般场地条件,概率方法,时间概念 明确,50年超越概率10%
汇报内容
1. 编图技术思路 2. 编图主要工作 3. 编图科技基础 4. 基础资料收集整理与基础图件编制 5. 潜在震源区划分 6. 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 7. 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 8. 土层调整方案 9. 大震、特大震与中震的比例关系 10. 编图结果及分析 11. 国标文本修订
1990 年-2007 年底中国大陆及邻区 M L ≥4.7 级地震震中分布图
4. 基础资料
-中国及邻区的现代中小地震目录
地震资料全部来源于各省的分析预报中心, 以此地震资料为基础,参考对比中国地震台 网中心的《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观测报告》 建立了1990年-2007年底中国大陆及邻区 2.0≤ML≤5.0中小震地震目录,共记录地震 112629次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编制情况介绍
2013年9月24日
1.第一张全国地震区划图,1956年完成
名 主
称 编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李善帮
比 例 尺 1:500万
表达方式
烈度,确定性方法(没有明确的时间概念)
2.第二张全国地震区划图,1977年完成
名
主
称
编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比 例 尺 1:300万
国家地震局编图小组(邓起东主编)
VI-4 IV
40
哈尔滨 长春 沈阳
VI-2 VI-1
VI-3
乌鲁木齐
40
VI-5
35
V1 V2-3 V2-2
西宁
III-5
银川 兰州
呼和浩特
北京 天津
35
III-7
石家庄 太原
III-6
III-4
西安
III-3 济南
郑州
30
V3-1 V4-3
拉萨
III-2
南京 合肥
30
V2-1
成都Hale Waihona Puke Baidu
III-1
上海 杭州
2. 编图主要工作
工作组1:地震构造环境分析与基础图件编制 工作组2:地震区带与潜在震源区划分 工作组3: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 工作组4:地震动衰减关系建立 工作组5:区划参数场地影响调整 工作组6:全国区划图编制
2. 编图主要工作
基础资料收集整理与图件编制(徐锡伟、吕悦军) 搜集整理10年来取得的活断层研究、大城 市活断层探测、地震目录、中强地震考察、 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等资料和地震基 础研究资料,编制有记录以来的破坏性地 震目录,编制地震物理场图件,编制地震 构造区等成果图件。 已经逐项通过验收(专家组长:时振梁)
东西分区—强弱分区 提出了新的中国分区地震动衰减关系
3. 编图科技基础
场地影响双调整技术
场地影响五类划分 ○ 提出了软硬基岩的概念
地震区划参数土层影响双参数调整表 ○ 修订了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 ○ 提出了反应谱平台高度调整表
3. 编图科技基础
抗倒塌地震区划系列方法
建筑抗倒塌概率水准 中震、大震与特大地震比例关系
抗震设防水准分区(四级设防、一级分区)
典型房屋建筑价格构成与抗震成本分析
3. 编图科技基础
USGS合作 课题组与美国地震区划编图组保持了密切 的合作关系。涉及潜源划分、活动性参数 确定和衰减关系、抗倒塌概率水准等方面。 美国地震区划图主编多次来华交流。课题 组也多次赴美交流。 GEM合作 以技术顾问名义,参与了全球地震模型 (GEM)工作,对本课题成果提炼起到了 重要作用。部分专家已经直接参加了该项 目的研究工作。
地震区带划分—>地震构造区划分
—>潜在震源区划分
两级划分发展到三级划分 增加地震构造区划分作为中间控制环节
5. 潜在震源区划分-地震区带划分
地震区划分
基本沿用第四代区划图地震区的划分方案,在全 国划分出8个地震区,分别为:台湾地震区、华 南地震区、华北地震区、东北地震区、青藏地震 区、新疆地震区、南海地震区和东海地震区。其 中东海地震区是新增加的,局部边界有所变动 在东海海域,依东海盆地、钓鱼岛隆起新划分出 一个东海地震区,东以冲绳海槽为界,南接台湾 地震区,北邻朝鲜半岛,西靠长江下游—黄海地 震带与长江中游地震带
3. 编图科技基础
地震发生率确定技术
三级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方法与技术途径
○ 利用地质、地球物理数据估计方法(特
征地震、滑动速率、GPS)-高震级潜源 ○ 地震活动性参数空间光滑方法研究-背景 潜源 ○ 基于模型的年平均发生率发生方法-地震 带
3. 编图科技基础
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技术
扩充了强震数据库 中国大陆地震波衰减特性研究
3. 编图科技基础
高震级潜在震源区划分技术
潜在震源区构造类比模式化与定量化
○ 潜在震源区三级划分原则 ○ 活动块体边界与高震级潜源划分 ○ 发震构造模型与高震级潜源划分 ○ 不同构造类型震级上限统计公式
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不确定性分析与处理方法
○ 潜在震区震级上限不确定性 ○ 不确定性处理方法
4. 基础资料
-中国综合等震线图编制
方法:以第三代全国综合等震线图为基础,
补充1980年以后破坏性地震等震线资料,生
成新一代全国综合等震线图
4. 基础资料
-中国地震构造图编制
依据新补充的资料,根据地震构造学、
活动构造学、地震地质学等相关术语 的基本概念和定义,中国大陆及其邻 区地震构造图(1∶250万)。
2. 编图主要工作
地震区带与潜在震源区划分(陈国星、周本刚)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1)工作基础 上,根据最新资料和认识,修订中国地震区、 带划分方案;以四代图潜在震源区划分综合 方案为基本框架,同时吸收年十年来城市活 断层探测评价结果、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 价结果及其他新资料、新成果,综合给出一 套新的全国潜在震源区划分方案及其不确定 评价结果。 2010年3月通过验收(专家组长:邓起东)
综合研究场地类别划分及场地影响地震动参数 调整方面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分析比较现有 场地类别划分方法及场地影响地震动参数调整 方法,提出区划图适用的场地类别划分方法和 区划图的场地影响地震动参数调整的思路。 开展专家咨询,考虑与行业抗震设计规范相关 内容的协调,确定场地影响地震动参数调整的 原则和不同分类场地上区划图地震动参数(峰 值加速度和反应谱参数)的调整方案。 2011年6月通过验收(专家组长:薄景山)
3. 编图科技基础
研究课题产出了新一代地震区划图编制理 论、方法和关键技术,为区划图的编制提 供了坚实的基础。 课题通过了中国地震局和科技部的验收, 验收专家组对课题研究成果给出了高度评 价。 基于项目取得的成果和实际应用,科技部 授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十一五 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荣誉。 验收专家组组长陈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