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人格魅力——以《论语》为考察中心.do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人格魅力——以《论语》为考察中心

内容摘要:本文以《论语》为考察中心,同时参照《孔子家语》、《礼记》等书,着重论述

孔子得人格魅力.孔子非凡而永恒得人格魅力,体现为以下几端:孔子是文化得终极关怀者,

孔子是孜孜不倦得传道者,孔子是躯体力行得践履者,孔子是乐观坚强得通达者,孔子是无上

亲和得仁爱者 .

关键词:孔子人格魅力《论语》礼乐仁

毫无疑咨询 , 文献资料(传世得/出土得[①])是我们进入古人精神世界得桥梁和通道.后人

之于孔子 ,其情形亦复如是 .司马迁讲:“余读孔氏书 ,想见其为人 .(”《史记·孔子世家》)研究孔

子得文献资料 ,除了《史记》得《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等外 ,直截了当得材料则是《论

语》、《孔子家语》 [ ②], 以及《礼记》等;而《论语》一书,更是天字第一号得差不多文献.

后世欲知孔子 ,舍《论语》复将何从 ?故《论语》巍然而为儒家要典,甚或可尊之为儒家“圣经”;

《论语》之所言所论 ,屹然而为足可与时刻相抗衡得空谷足音.一代国学大师钞票穆讲:“《论

语》一书 ,乃孔子遗训所萃,此为中国最古最有价值之宝典. ”[ ③]

《论语》一书得最大价值,在于它真实地再现了孔子平凡而伟大得人格形象, “盖孔子人格之伟

大,宜为含识之俦所公认;而《论语》则表现孔子人格唯一之良书也”.

重读《论语》、“想见其为人”,感叹他广博得知识和儒雅得风度,体会其文化考虑与生命关怀,

探寻圣人得精神风骨与人格魅力,真所谓“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者也 .www 如此读《论语》、思

孔子 ,庶几近于陈寅恪所谓“同情之了解”[④].

孔子 ,一个人格伟岸得仁者、一位“何其多能”得卓越得智者、天意纵使之而成得一代圣人(“固

天纵之将圣”)(《论语·子罕》),被誉为时代得精神偶像.早在西汉之时,司马迁就差不多推许

孔子为“至圣”(《史记·孔子世家》) .后来儒家极力构想得、积极追求得理想人格(“内圣”) ,

事实上孔子早确实是光辉得典范,堪称“万世师表”孔.子非凡而永恒得人格魅力,约略可从以下

几端“述”之:

文化得终极关怀者

文化 ,是人类有不于动物得标志;因此,所谓“文化”,实即“人得文化”(贺麟称之为“人文化”

[ ⑤]) .文化 ,是支撑人格得基石,是砥砺人格得中坚;因此 ,正是文化给予人格以厚重得意义.

孔子生于“礼崩乐坏”得春秋时期 ,终生以恢复古代得文化传统为己任,并以发扬光大这一文化

传统为其职志 .他勤奋好学 ,他开馆授徒 ,他奔跑列国 ,他整理古籍 ,为自己得政治理想和文化

理想奋斗了一生 .

孔子讲他自己“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论语(·述而》);事实上 ,孔子是既“述”又“作”,而且是以“述”

为“作”而.这恰好也是孔子伟大得文化人格之所在, “孔子关于中国文化之贡献,即在于开始将

原有得制度 ,加以理论化 ,与以理论得依照”[ ⑥],他“把古代得制度理论化了, 使得这种将要

僵死得制度得到新生命而接着维持下去.他得大贡献在此 ,他因此为今人诟病也在乎此”[ ⑦].

孔子差不多上是维护“周礼”得,但又认为“周礼”要有所损益,而通过损益得“周礼”才合乎

他得理想;那个理想 ,他称之为“道”[ ⑧]孔.子之“道”,事实上确实是文化之“道”,它是孔

子得“终极关怀”( ultimate concern ) .

孔子讲:“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 . ”(《论语·卫灵公》)正是人使“道”得以弘扬 ,这是何等自觉得认

识啊!孔子又讲:“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论语·里仁》)志趣高尚、生活

知足 ,这是何等感人肺腑得精神啊!《论语·泰伯》讲:“士不能够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

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此数语虽出自曾子之口 ,实则亦是夫子之道;这是何等崇高

得担当精神啊!

陈寅恪讲:“自昔大师巨子 ,其关系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不仅在能承续先哲将坠之业 ,为其

托命之人 ,而尤在能开拓学术之区宇 ,补前修所未逮 . 故其著作能够转移一时之风气 ,而示来者以轨则

也 . ”[ ⑨]王国维是典型 ,陈寅恪也是典型 ,而孔子更是典型 ,而且是原创型得文化大师、民族精神得

巨子 .

准此 ,我们对孔子之勤奋好学、刻苦自学、虚心咨询道 , 便不难“同情之了解”,自亦感动莫名 . 关于

有学之士 ,孔子是“不耻下咨询”(《论语·公冶长》),他曾经“见于郯子而学之”(《左传》

十七年) ,曾经“咨询礼于老聃”(《孔子家语·观周》) , “入大庙 ,每事咨询”(《论语·八

佾》) ,真正地做到了“学而不厌”(《论语·述而》) .最为难能可贵得是 ,孔子在“学”中融

入了一种深深得文化关怀——对“道”得终极关怀 .

抚今思昔 ,顿觉文化之于人格魅力得无上可贵!当今社会流传着一种批判意见 ,讲许多人“有知识 ,

无文化”、“高学历 ,低素养”究.事实上 ,这是对作为文化内容之一得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得呼唤 .

孜孜不倦得传道者

孔子之伟大 ,不但在于他是博学而多能得学者,是中国古文化传统得赓续者(“托命之人”),是

儒家理想人格(“内圣”)得杰出典范而为“万世师表”;而且在于他勇敢而自觉地承担起传

承文化得重担 ,是孜孜不倦得传道者(“外王”) .孔子是中国私人讲学得第一人 ,也是特别高超得

教师和杰出得教育家;藉此 ,方可“承续先哲将坠之业”,使中国文化代代相传、绵延赓续 . 孔子在教

育方面最光辉、最灿烂得一点 ,便是他打破“学在官府”得局面 ,制造性地提出“有教无类”(《论

语·卫灵公》) .所谓“有教无类”,即“不分宗族贵贱 ,不分阶级 ,基本上能够施教得”,这是

人类教育史上“一项非常有革命意义得政治突破”[⑩].在教育活动中,孔子确确实实实践了

“有教无类”比.如 ,出身贫寒得颜渊不但成为孔子得弟子,而且成为孔门得高才生、孔子得得意

门生(《论语·雍也》) .孔子讲“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此绝非虚语.孔

子爱自己得学生一如爱自己得亲孩子,而自己得亲孩子(孔鲤)并未得些许私厚(《论语·季氏》),

真正体现了“一视同仁”得崇高原则 .孔子和弟子们不但在人格上是平等得,而且在学咨询上也

是平等得 ,提倡“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在弟子们得心目中,孔子得形象是“温而厉 ,

威而不猛 ,恭而安”(《论语·述而》) .

孔子自三十岁招收学生 ,一直到老都恪守着“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论语·子罕》)得传道原

则;因此 ,孔子博得了学生得无限爱戴 .孔子传道授业是非常成功 ,他得学生颜渊曾经喟然而叹: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 , 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 , 既竭吾才 ,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 ,末由也已 . (”《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八字 ,

绝非虚语 .《史记·孔子世家》讲孔子“以诗书礼乐教 ,弟子盖三千焉 ,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不管是孜孜不倦得传道 ,依然付诸实施得践履 ,孔子关于自己所承担得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都有一种

“舍我其谁”得自觉认识 ,并具备大无畏得牺牲精神 .据《论语·子罕》载 ,孔子因貌似阳

虎(阳虎尝暴匡人)而被匡人拘系(“子畏于匡”) .孔子讲:“文王既没 ,文不在兹乎 ?天之将

丧斯文也 ,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还讲:“天生德于予 ,

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又讲:“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

(《论语·八

佾》)甚至认为:“如有用我者 ,吾其为东周乎 ?”(《论语·阳货》)非常显然 ,孔子是以文化“托命

之人”和传道者自居得 .有人如此评讲孔子得这种所作所为, “孔子以身作则式地实践了对这种

具有历史责任感得伟大人格得自觉追求”[11],此语甚精当 .

嗣后得孟子 ,更是明确提出“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讲:“彼一时 ,此一时也 .五百年必有

王者兴 ,其间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来 ,七百有余岁矣 .以其数则过矣 ,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夫天 ,未欲平治天

下也;如欲平治天下 ,当今之世 ,舍我其谁也 ?吾何为不豫哉 ?”孟子以“未得为孔子徒”而引以为

憾 ,又讲他“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下》);看来 ,孟子这一思想是“渊源有自”乃,“所愿,

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

躯体力行得践履者

礼,是人类区不于动物得标志之一 .《礼记·曲礼上》讲:“鹦鹉能言 ,不离飞鸟 .猩猩能言 ,不离禽

兽.今人而无礼 ,虽能言 ,不亦禽兽之心乎 ?是故圣人作 ,为礼以教人 ,使人以有礼 ,知自不于禽

兽. ”礼 ,是维系人类群体得外在规范,是构建和谐社会得法宝.《左传》隐公十一年讲:“礼,经国

家,定社稷 ,序民人 ,利后嗣者也 . ”

孔子所生活得时代 ,是“礼崩乐坏”、“天下无道”得时代 .孔子对当时“礼”得破坏毁弃痛心

疾首 , 不但振臂疾呼、奔跑呼吁 ,而且以身作则、躯体力行 ,成为躯体力行得“礼”得践履者 ,粹然而

为一代礼学大师 .

早在青年之时 ,孔子就表现出了对“礼”得出奇得爱好 .《史记·孔子世家》讲:“孔子为儿嬉戏 ,

常陈俎豆 ,设礼容 . ”及至成年之后 ,孔子对“礼”更是痴迷 , “入太庙 , 每事咨询”(《论语·八

佾》) . 他讲:“夏礼 ,吾能言之 ,杞不足征也;殷礼 ,吾能言之 ,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

能征之矣. ”(《论语·八佾》) .待见“周室微而礼乐废 ,诗书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

对“礼”愈发执著 ,尤其注重整齐“周礼”、恢复“周礼”他.讲:“周监于二代 ,郁郁乎文

哉!吾从周 . ”(《论语·八佾》)

孔子对礼高度重视 ,认为人不学礼则无以立身(“不学礼 ,无以立”[12])、不知礼则无以自立(“不知

礼 ,无以立”[13]) , “民之所由生 ,礼为大”(《礼记·哀公咨询》) .孔子不但重视礼 ,而且特别强调以

身作则、躯体力行 ,首先是自己“正其身”,才能“正人”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不正 ,虽令不

从”(《论语·子路》) .孔子领先以身作则、坚持习礼,甚至在颠沛流离之中也不忘“礼”孔,“子去

曹适宋 ,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史记·孔子世家》).堂堂中华,“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礼记·中

庸》) ,孔子与有大力焉.

《论语·学而》载有子语:“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 ,不

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 ”冯友兰讲:“礼之本是人得性情,人得真情实感 .在表面上看起来,礼得作

用是扳着面孔做分不 ,人与人之间得分不 ,但据有若讲 ,礼实际上所要得到得是人与人之间得协

和 . ”[14]

孔子不然而“礼”得坚决得践履者 ,而且是“礼”得高超得理论家 .孔子专门注重以“仁”释

“礼”孔.子认为 , “仁”是“礼”得思想基础 , “人而不仁 , 如礼何 ?”(《论语·八佾》)颇

为典型得事例 ,体现在孔子对“三年之丧”得解释中 , “子生三年 ,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 ,

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论语·阳货》)

李泽厚讲:“孔子用心理得‘仁’来解讲‘礼’,实际确实是把复兴

‘周礼’得任务和要求直截了当交

给了氏族贵族得个体成员(‘君子’),要求他们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去承担这一得‘历史重

任’,把它作为个体存在得至高无上得目标和义务. ”[15]他又讲:“孔子释‘礼’为‘仁’,把这种外在

得礼仪改造为文化—心理结构 ,使之成为人得族类自觉即自我意识,使人意识到他得个体得位

置、价值和意义,就存在于与他人得一般交往之中即现实世间生活之中. ”[16]孔子对“礼”得规

定解释 , “并没有高深得玄理 ,也没有神奇得教义”,而是“更平实地符合日常生活,具有更普遍得

可同意性和付诸实践得有效性”[17].

乐观坚强得通达者

在一般得思想史视野里 ,多认为西方文化是“罪感文化”,而中国文化是“乐感文化”(李泽厚

讲);立讲者认为 , “乐感文化”所追求得“乐”,并非动物式得自然产物 ,而是后天修养得某种成

[18].

孔子所讲得“乐”,是广义得“乐”,它包括诗歌、音乐、舞蹈,大致相当于现在所讲得“文艺”(文

学艺术).孔子经常礼、乐并称,认为二者一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 .如《论语·泰

伯》载孔子之语 ,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孔.子得这一思想 ,被后世儒家一脉继承并发扬光大 . 新儒家代表人物贺麟认为, “儒学是合诗教、礼教、理学三者为一体得学养,也即艺术、宗教、哲学三者得谐和体”;因此 ,新儒家思想得开展 , “大约将循艺术化、宗教化、哲学化得途径迈

进”[19].乐“”之一端 ,实即中国文化“艺术精神”得体现[20].

本节所讲得“乐”,有三层含义:一是礼乐之乐;二是欢乐之乐,三是乐观之乐.下文分而言之:

孔子爱好音乐、学习音乐 ,注重音乐教育 .孔子有非常高得音乐修养 ,他曾经跟随师襄子学鼓琴 ,也

会击磬(《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最喜爱得音乐是《韶》 ,认为《韶》“尽美矣 ,又尽善也”(《论

语·八佾》);他“与齐太师语乐 ,闻《韶》音 ,学之 ,三月不知肉味”(《史记·孔子世家》),慨然

而叹:“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想不到音乐之美有到如此境地者)(《论语·述而》)孔子以

“六艺”教人 ,所教内容之一得“乐”仅次于“礼”而居第二 .孔子讲:“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

仁,游于艺 . ”《论语(·述而》)这四端既是孔门教学之条目 ,也是修身治学之次序 .晚年归鲁 ,孔子

又整理“乐”孔.子自述:“吾自卫反鲁 ,然后乐正 ,雅颂各得其所 . ”(《论语·子罕》)

宋儒有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之教 ,事实上 ,答案就在《论语》中 .孔子所讲得“乐”并,“不是一种

肉体得欢乐 ,而是一种精神得平静得满足”[21]孔.子讲:“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论语(·述而》)这种达观得欢乐得情怀,孔子一直保持到晚年,

他讲自己“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而颜回箪食瓢饮中得“乐”,

孔子是高度褒扬、激赏有加,也深为宋儒所津津乐道 .孔子讲:“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

巷 .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 ,回也!”(《论语·雍也》)

孔子积极入世、济世,但这并不阻碍他保有一颗平常心.有一次 ,孔子让子路、曾皙(名点)、

冉有、公西华各言其志.曾皙讲:“莫春者 ,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风乎舞雩 ,

咏而归 .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钞票穆分析讲 ,孔子骤闻曾皙之言 , “有

契于其平日饮水曲肱之乐,重有感于浮海居夷之思 ,故不觉慨然而叹也”[22]孔.子“喟然”之叹 ,

值得细细玩味 .

孔子在世之时 ,许多人对其所作所为深为不解,甚至以为孔子是不合时宜得“知其不可而为之”

者(《论语·宪咨询》) .但他得弟子却认为自己得老师是个德行高尚得人.据《论语·子张》载 ,

叔孙武叔曾经诋毁仲尼,子贡遂为老师辩白.子贡讲:“无以为也 ,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 ,丘

陵也 ,犹可踰也;仲尼 ,日月也 ,无得而踰焉 .人虽欲自绝 ,其何伤于日月乎 ?多见其不知量也!”“仲

尼不可毁”尽管出自子贡之口 ,但却颇得孔子思想得“个中三昧”孔.子一直主张“不患人之不己

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关于世人得误解与曲解 ,孔子不以为忤 ,心平气和地泰然处之 . 孔子积极奔跑于世 ,但却屡屡受挫——仕鲁碰壁 ,弃官去鲁 , “斥乎齐 ,逐乎宋、卫 ,困于陈蔡之间”

绝粮七日于楚(《史记·孔子世家》).关于这种种困难困厄 ,孔子有着清醒得理性得认识 ,乐观视

之、泰然处之 .孔子认为 ,这是“时”(时势)使然 .他讲:“夫遇不遇者 ,时也;贤不肖者 ,才也 .

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 ,众矣 ,何独丘哉!且芝兰生于深林 ,不以无人而不芳 .君子修道立德 ,

不为穷困而败节 . ”(《孔子家语·在厄》)因此 ,孔子讲他“不怨天 ,不尤人”,并感叹讲:“知我

者 , 其天乎!”(《论语·宪咨询》)关于外事外物(相关于“己”而言) ,孔子强调自我调整——

随机应变、能屈能伸 .孔子讲:“君子之行己 ,其于必达于己 ,能够屈则屈 ,能够伸则伸 .故屈节因此有待 ,

求伸者因此及时 .是以虽受屈而不毁其节 ,志达而不犯于义 . ”(《孔子家语·屈节解》)然而 ,

这种灵活得能屈能伸有着鲜亮而严格得原则 ,那确实是“受屈而不毁其节”、“志达而不犯于义”,关键之处在于因“时”得其“中”金.景芳讲 ,孔子思想有两个核心 ,一个核心是“仁”(仁义) ,一个核心是“时”(时、中) [23], 深得孔子“个中三昧”.

甚至在栖栖惶惶得流浪中,孔子仍然保持着高度得乐观精神,有时还会来自我解嘲式得“冷幽默”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孔子师徒被困陈蔡 , “绝粮”七日 , “从者病 ,莫能兴”,但孔子仍然“讲诵弦歌不衰”随.后 ,孔子适郑而与弟子相失 ,孔子独立城郭东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 ,

其颡似尧 ,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

子 .孔子欣然笑曰:“形状 ,末也 .而谓似丧家之狗 ,然哉!然哉!”困厄之中得孔子 ,其乐观坚强得

心态和精神 ,由此可见一斑 . “欣然笑”三字 ,甚为传神 ,颇可玩味!

《易传》 [24] 上得两句话 ,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象》),

贴切地表达了孔子这种乐观而通达得坚强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得这种“乐感文化”,逐渐上升为

一种民族精神 ,对后世有着深远而重大得妨碍 .李泽厚讲:“这种精神不只是儒家得教义,更

重要得是它差不多成为中国人得普遍意识或潜意识,成为一种文化—心理结构或民族性

格”[25].

无上亲和得仁爱者

孔子是一位心胸开阔得温厚得长者,是一位具有仁者情怀得和气得君子,是一位拥有无上亲和

力得圣人 .一个“仁”字 ,是孔子思想体系得中心,也是孔子心胸、情怀、亲和力得最好得见证.

在《论语》中 , “仁”字凡 109 见 ,其他诸范畴无出其右者.故郭沫若讲 , “一个‘仁’字最被强调 ,这能

够讲是他得思想体系得核心”[26];李泽厚亦云 , “尽管‘仁’字早有 ,但把它作为思想系统得中心 ,

孔子确为第一人”[27].

“仁 ,亲也”(《讲文解字·人部》).孔子所提倡得“仁”,并不像程朱所讲得是禁欲得死板得;相

反, “仁”是爽朗泼得 ,是“人之性情之确实及合礼得流露”[28],仁“即天真纯朴之情 , 自然流露之

情,一往情深、人我合一之情”[29]换.句话讲 ,在孔子那儿 , “仁学一开始幸免了摈弃情欲得宗教禁欲

主义”孔,“子绝少摆出一副狰狞面目”[30].

孔子认为 ,人必须有“真性情”、“真情实感”,而这是“仁”得要紧基础;然后 ,才能够有

“仁”得品质——换言之 , 真“性情”、“真情实感”是“为仁”得必要条件 ,但不是充足条

件 [31].

孔子讲:“刚毅、木讷 ,近仁 . ”(《论语·子路》)又讲:“巧言令色 ,鲜矣仁!”(《论

语·学而》 ,又见《阳货》)“刚毅木讷”者和“巧言令色”者形成了鲜亮得对比 ,前者接近于

“仁”,而后者则非常少能成为“仁”;因此 ,孔子专门强调“直”人,“之生也直 ,罔之生也幸而

免”(《论语·雍也》).孔子专门批判虚伪 ,他讲:“巧言、令色、足恭 ,左丘明耻之 ,丘亦耻之 .

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耻之 , 丘亦耻之 . ”(《论语·公冶长》)

作为大写得“人”、作为贤能得教师、作为温厚得长者 ,孔子无疑堪称“仁者”得楷模和表率 .在与学

生得日常交往和接触中 ,孔子不时流露出“真性情”、“真情实感”,有时还不乏幽默感 .据《论语·阳

货》载,有次孔子至武城(时子游为武城宰), “闻弦歌之声”,夫子因此“莞尔而笑”,讲:“割鸡

焉用牛刀 ?(”意谓治理区区武城小邑 ,为必用礼乐大道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

‘君子学道则爱人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 ”玩笑之中 ,

可见孔子是欣喜多于惋惜 . “戏”字一言 , “莞尔”一词 ,是孔子“真性情”得流露 ,是孔子本

然一面得体露 .读到这个地方 ,使人倍感孔子亲和力之非同凡响 .

所谓“仁”,是关于大写得“人”得反思 ,是人类精神得自觉 ,也是孔子心目中“人得最高得道德品质”[32]孔.

子讲 , “仁者 ,人也”(《礼记·中庸》),又讲仁者“爱人”(《论语·颜渊》)[33], 力求做到“泛爱众而

亲仁”(《论语·学而》).郭沫若讲孔子此功是“人得发觉”,匡亚明讲“泛爱众而亲仁”正是

“古代原始人道主义精神得反映” [34]换.言之 ,孔子是中国“轴心时代”得人文大师 ,孔子与老

子是互相辉映得两大巨擘(我经常如此讲).然而 ,孔子所讲得“仁爱”并不是无原则得什么都

爱, “君子亦有恶”(《论语·阳货》) , “唯仁者能好人 ,能恶人”(《论语·里仁》) .

孟子讲孔子是“圣之时者”,是“集大成”者(《孟子·万章下》),这是对孔子人格得极度赞誉,而此

诚非过誉之辞 .宋朝有一个无名氏写了两句诗:“天不生仲尼 ,万古如长夜 . (”《朱子语类》卷九

十三)此语纵使在今天看来,仍然掷地有声!

--------------------------------------------------------------------------------

[ ① ] 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 ,即王国维所讲得“二重证据”(《古史新证——王国维最后得讲

义》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年 ,第 2—3 页) .

[ ② ] 《孔子家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事迹言行得重要文献,体例与《论语》相似,但篇

幅远远超过《论语》.今本是在王肃作注后流行起来得,因此它长期以来被视作伪书.但结合出

土文献(如河北定县八角廊汉墓竹简、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竹简)考察,研究者多认为《孔

子家语》并非伪书,它得原型早在汉初就差不多存在,后经从孔安国到孔猛等数代孔氏学者得

陆续编辑增补 .

[ ③ ] 钞票穆:《论语新解》,北京:三联书店,2002 年,第 508 页 .

[ ④ ] 陈寅恪讲:“所谓真了解者 ,必神游冥想 ,与立讲之古人 ,处于同一境地,而关于其持论因此

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 ,表一种之同情 ,始能批判其学讲之是非得失 ,而无隔阂肤廓之论”[《冯友兰中

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 1930 年),《金明馆丛稿二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 , 第 247 页]. [ ⑤ ] 贺麟:《文化、武化与工商化》,《文化与人一辈子》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年,第 280 页.

[ ⑥ ]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 ,第 56 页 .

[ ⑦ ] 童书业:《春秋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年 ,第 254—255 页 .

[ ⑧]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三版 ,第 128 页 .

[ ⑨] 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 1934 年) ,《金明馆丛稿二编》,第 219 页.

[ ⑩] 匡亚明:《孔子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第 291 页 .

[11] 李泽厚:《孔子再评价》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年 ,

第20页.

[12]《论语·季氏》 .

[13]《论语·尧曰》 .

[1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第三版 ,第 164 页 .

[15]李泽厚:《孔子再评价》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年 ,第 19

页.

[16]李泽厚:《孔子再评价》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年 ,第 32

页.

[17]李泽厚:《孔子再评价》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年 ,第 15

页.

[18]李泽厚:《试谈中国得智慧》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年 ,

第 290—300 页 .

[19]贺麟:《儒家思想得新开展》( 1941 年) ,《文化与人一辈子》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8

年,第 9 页.

[20]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

[2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第三版 ,第 166 页 .

[22]钞票穆:《论语新解》 ,北京:三联书店 ,2002 年 ,第 299 页 .

[23] 金景芳:《论孔子思想得两个核心》,《历史研究》 ,1990 年第 5 期.

[24]关于《易传》 ,我赞成“孔子作《易》(《易传》)”讲 .此事体大 ,兹不赘述 .

[25]李泽厚:《试谈中国得智慧》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年 ,

第 295 页.

[26]郭沫若:《孔墨得批判》 ,《十批判书》 ,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6 年,第 87 页 .

[27] 李泽厚:《孔子再评价》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年 ,第 9 页 .

[28]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第 60 页 .

[29]贺麟:《儒家思想得新开展》( 1941 年) ,《文化与人一辈子》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8

年,第 9 页.

[30]李泽厚:《孔子再评价》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年 ,第 15、16页.

[3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第三版 ,第 131—135 页.

[3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第三版 ,第 153 页 .

[33]这一思想后为孟子继承发扬 ,孟子径直提出“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 .

[34]匡亚明:《孔子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年 ,第 11 页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