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大地构造基本理论-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海底扩张)
简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
![简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783c6f20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0e.png)
简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代地质学的三大重要理论,对于解释地球表面现象和地质结构变化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大陆漂移理论是20世纪初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的。
他发现地球上的大陆形状相互契合,如南美洲的东岸与非洲的西岸形状相似。
同时,他还发现了相同类型的岩石和化石在南美洲和非洲之间出现的情况。
这些观察使得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设,即地球上的大陆是在地壳上漂浮移动的。
他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是由一个超大陆分裂形成的,这个超大陆被称为“盘古大陆”,后来分裂成了现在的各个大陆。
大陆漂移理论后来得到了科学家的进一步证实和发展,成为现代地质学的基础。
海底扩张理论是由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在这个时期,科学家开始利用声纳技术对海底地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他们发现,海底脊是地球表面最长的山脉,它们从大洋中央延伸,形成了一个环绕地球的蛇形结构。
在海底脊的两侧,地壳表面呈现出一系列的断层和裂谷。
通过对这些断层和裂谷的研究,科学家发现,海底脊是由地壳从中间裂开,新的地壳不断从裂隙中涌出,使得海底地壳不断扩张。
这个过程被称为海底扩张,它是地球表面构造变化的重要证据之一。
板块构造学说是对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地壳是由一系列的地质构造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对运动,导致了地壳的变形和地震、火山等地质活动的发生。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上的地壳分为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两种类型。
大陆板块主要由大陆地壳组成,而海洋板块主要由海洋地壳组成。
这些板块之间以海底扩张区和板块边界为界,通过相互碰撞、分离和滑动等运动方式相互作用。
这些板块构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总结起来,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代地质学的三大重要理论。
大陆漂移理论解释了大陆形状的契合和相似性,海底扩张理论解释了海底脊的形成和海底地壳的扩张,而板块构造学说进一步发展了前两者的观点,并提出了地壳板块运动的概念。
详细解释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快运动三大学说
![详细解释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快运动三大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8b2c6fc658f5f61fb73666cd.png)
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dà lù piāo yí shuō大陆漂移的设想早在19世纪初就出现了,最初的提出是为了解释大西洋两岸明显的对应性。
直到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的《大陆和海洋的形成》问世,才作为一个科学假说受到广泛重视。
在这本不朽的著作中,魏格纳根据拟合大陆的外形、古气候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古地极迁移等大量证据,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泛大陆(Pangea),这个超极大陆后来分裂,经过二亿多年的漂移形成现在的海洋和陆地。
由于当时受对地球内部构造和动力学的知识局限,大陆漂移和动力学机制得不到物理学上的支持。
魏格纳学说的不幸遭遇在于他倡导大陆漂移的同时却认为大洋底的稳定。
直到他去世的20年后,抛弃洋底稳定不动的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人们对大陆漂移的兴趣又复萌了。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魏格纳以倡导大陆漂移学说闻名于世,他在《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力恢复地球物理、地理学、气象学及地质学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因各学科的专门化发展被割断——用综合的方法来论证大陆漂移。
魏格纳的研究表明科学是一项精美的人类活动,并不是机械地收集客观信息。
在人们习惯用流行的理论解释事实时,只有少数杰出的人有勇气打破旧框架提出新理论。
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由于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遭到正统学者的非议。
魏格纳的学说成了超越时代的理念。
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由此可见到:一种正确的理论在其初期阶段常常被当作错误抛弃或是被当作与宗教对立的观点被否定,后期阶段则被当作信条来接受。
但无论如何,人们至今还纪念魏格纳的,不是他生前冷遇与死后热闹,而是他毕生寻求真理、正视事实、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的科学精神。
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
![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061cda4daaea998fcd220e2a.png)
喜马拉雅山发现古海洋生物化石
喜马拉雅山脉地处亚欧板 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这 两大板块还没有碰撞前, 这里是古海洋。板块碰撞 后,地壳隆起形成巨大的 山脉。所以在这里可以找 到古海洋生物的化石。
三、板块构造学说
基本思想:
固体地球上层由性质显著不同 的两个圈层组成,上部是刚性 的岩石圈,下部是塑性的上地 幔软流层。
全球岩石圈被海岭、海沟等构 造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各大板 块又包含许多小的板块。板块 浮在塑性较强的岩石圈上蠕动。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边缘由于 板块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 强烈的地带。
喜马拉雅山发现古海洋生物化石
高中地理(人教版)∙ 选修1
第三章第二节 板块构造学说
安徽省铜陵市五中 朱宾丽
自主学习课本74页内容,观看视频,思考以下问题:
1.大陆漂移学说是谁提出的?最初的假设来源于 什么?做了怎样的假设? 2. 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有哪些? 3. 大陆漂移学说的具体观点?
1.大陆漂移学说是谁提出的?最初的假设来源于什么? 做了怎样的假设?
板块边界类型
a.分离型板块边界
b.汇聚型板块边界
c.平错型板块边界
裂谷、海洋 陆陆:褶皱山脉 陆洋:岛弧、海沟、海岸山脉
陆陆板块碰撞 形成高大绵延的山脉
洋陆板块碰撞 形成岛弧、海沟、海岸山脉
1.说出全球地震的分布规律并解释成因?用已学知识在图中 勾画出世界主要山脉的分布。
2.通过具体实例,说明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总趋势?
3. 大陆漂移学说的具体观点?
3亿年前地球表面存在一个联合古陆 (泛大陆),这个大陆在2亿年前开始 分裂,由较轻的花岗岩类组成的大陆在 较重的玄武岩类组成的海底上漂移,直 至形成现代的海陆分布。
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389e2a1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f5.png)
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这篇文章将重点介绍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这两个学说对地球科学和地质学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将对这两种学说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探讨它们对地质科学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会探讨这两种学说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内涵和重要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本文将首先介绍大陆漂移学说及其相关内容,包括其提出背景、证据和支持该理论的科学观点。
随后将介绍海底扩张学说,包括其提出背景、证据和支持该理论的科学观点。
在学说比较与影响部分,将对两种学说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以及对地质学和地球科学的影响。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对地球科学的重要意义,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这两种地质学说,比较它们的异同点和影响,进一步探讨这些学说对地质学和科学研究的意义,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通过对这两种学说的全面分析和比较,以期能够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地球科学中的重要理论,并对相关研究有所启发和指导。
章1.3 目的部分的内容2.正文2.1 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1912年提出的。
该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板块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在地球表面漂移。
魏格纳认为各大陆原本是相互连接的一个超大陆,他将其命名为“潘古大陆”。
随着时间的推移,潘古大陆分裂成各个现代大陆,并且它们继续向各自的方向漂移。
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证据包括各大陆沿海线形状的相似性、同一地质时代的化石、地质构造和岩石的相似性,以及地震和火山分布的规律性等。
这些证据表明,大陆板块确实在漂移。
然而,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遭到了当时地球科学界的强烈反对,主要原因是缺乏有力的动力机制来解释大陆漂移的原因。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da0162ddd15abe23482f4d83.png)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一、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1、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2、海底扩张说海底扩张说认为:密度较小的大洋壳浮在密度较大的地幔软流圈之上;由于地幔温度的不均一性,导致地幔物质密度的不均一性,从而在地幔或软流圈中引起物质的对流,形成若干环流;在两个向上环流的地方,使大洋壳受到拉张作用,形成大洋中脊,中脊被拉开形成两排脊峰和中间谷,来自地幔的岩浆不断从洋脊涌出,冷凝后形成新的洋壳,所以大洋中脊又叫生长脊,温度和热流值都较高;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环流不断向两侧推开,也就是如传送带一样不断向两侧扩张,因此就产生了地磁异常条带在大洋中脊两旁有规律的排列以及洋壳年龄离洋脊越远越老的现象;大洋中脊两侧向外扩张速度(半速度)大约为每年1—2cm,有的可达3—8cm;在向下环流的地方,或在不断扩张的大洋壳与大陆壳相遇的地方,由于前者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便向大陆壳下俯冲,形成海沟或贝尼奥夫带;向大陆壳下面倾斜插入的大洋壳,由于远离中脊,温度已经变冷,同时海底沉积物中的水分也被带入深部,形成海沟低热流值带;另一方面,由于深部地热作用,再加上强大的摩擦,在大约深150—200km处,导致大洋壳局部或全部熔融,形成岩浆,岩浆及挥发成分的强大内压促使其向上侵入,并携带大量热能上升,因此在海沟向陆一侧一定距离处形成高热流值;同时,来自地幔的、以及混杂了重熔陆壳的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和岛弧;这些火山喷出的岩浆,由于混入了硅铝层(沉积物,大陆壳重熔物质)的成分,因此经常是属于中性的安山岩质(在环太平洋区安山岩出露的界线,称为安山岩线)。
板块学说部分
![板块学说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5e7bcf027cd184254b35357d.png)
前寒武系岩石区的拼接
关于大陆漂移的机制 魏格纳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对漂移的方 式和机制所作的解释却难以自圆其说。 他认为大陆上的硅铝层驮在下覆硅镁层之 上漂移。漂移的仅是硅铝层,在硅铝层裂开处露 出硅镁层洋底,其前进的一方掩盖前方洋底。但 事实上,硅铝层和硅镁层都是固态刚体,其间的 滑动,大规模滑动,是实现不了的。 直到板块理论提出“地幔对流说”岩石圈在 软流圈(塑性)的漂移,漂移的机制才基本上为 人们接受。
(2)地幔环流的上升流处在地表形成洋脊, 来自深处的岩浆反复从洋脊的裂谷处涌出 冷凝后形成新洋壳,洋壳驮在软流圈上随 环流向两侧漂移。因此新洋壳在洋脊处不 断生长,洋壳向两侧扩张,越老的洋壳距 洋脊越远。
(3)地幔环流的下降流处在地表形成海沟,岩石
圈在此发生断裂(海沟)洋壳插入地幔。
(4)洋壳插入呈向陆侧倾斜状态,形成贝尼奥夫
二、海沟与岛弧的特征
海沟与岛弧是伴生的:海沟向陆一侧必有岛
弧(或沿岸山脉);岛弧向洋一侧必有深大的海沟 ① 海沟是切穿岩石圈的深大断裂 地形上,狭长深沟。伴随地震、火山活动 ② 海沟附近地震分布有规律 从海到陆震源深度增加,呈向陆地倾斜的带状—— —贝尼奥夫带。
③ 岛弧是火山成因的 ④ 海沟是不对称的地热流异常区: 海沟处地热流值较低,
(三)转换断层的发现 冰脊被一系列大规模横向断层切割,长度可达 数公里,洋脊分开几万上千公里。特征为:
1、仅B-C有断裂活动(地 2、B-C段运动方向与洋脊 错开方向相反。 断层两侧运动方向同步
震)其余无断裂活动迹象。
3、A、D以外无相对错动,
威尔逊定名转换断层(加
拿大学者Wilson1965)
转换断层与平移断层的区别: ① 仅被错开洋脊之间有断裂活动。且运动方向与洋脊错 开相反。 ② 错动由换脊扩张导致。 ③ 在断裂持续发展时,两盘位移增加,但被错开的洋脊 间距离并不增加。
地球科学概论_简述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主要思想、证据和相互关系
![地球科学概论_简述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主要思想、证据和相互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ae83b31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ed.png)
简述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主要思想、证据和相互关系。
答:大陆漂移说的主要思想大陆漂移的观点可追溯至几个世纪以前,现在一般认为魏格纳是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他主张地球表层存在着大规模水平运动,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格局处在永恒的变化过程中。
作为新地球观核心的活动思想论即由此发端。
魏格纳起初从大西洋两岸的弯曲形态受到启发,于1912 年提出了大陆漂移的见解,1915 年著成《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大陆漂移问题。
大陆漂移说立足于陆块漂浮的地壳均衡理论。
他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是统一的联合古陆,或称泛大陆(Pangaea),其周围是围绕泛大陆的全球统一海洋——泛大洋。
中生代以后,联合古陆解体、分裂,其碎块——即现代的各大陆块逐渐漂移到今日所处的位置。
由于各大陆分离、漂移,逐渐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泛大洋(古太平洋)收缩而成为现今的太平洋。
大陆漂移说的证据大陆漂移的主要依据有海岸线形态、地质构造、古气候和古生物地理分布等。
尽管大陆漂移说合理地解释了许多古生物、古气候、地层和构造等方面的事实,但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又缺乏占地表71%的海洋底的地质资料,魏格纳未能合理解释大陆漂移的机制问题,大陆漂移说盛行一时后便衰落下去了。
直到50 年代,古地磁学研究的进展又使大陆漂移说重新复兴,60 年代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创立再赋予大陆漂移说以新的认识。
海底扩张说的主要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种地球物理技术广泛应用于海洋地质研究,在海底发现或确认了许多未曾预见到的全球规模的地质现象,成为海底扩张说产生、发展的基础和主要依据。
60 年代初形成的海底扩张说受到下列学术思想的影响:(1)联合古陆的重建、拼合和越来越多的大陆漂移的其他证据;(2)大洋中脊体系及其中央裂谷带的形成机制与特征;(3)海洋沉积物自大洋中脊轴部向两侧依次变厚的事实;(4)海洋地壳的年轻性;(5)某些大陆边缘沟-弧体系的发现及其突出的地震、火山活动特点等等。
第三章-大地构造基本理论-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板块部分)
![第三章-大地构造基本理论-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板块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46df6477ed630b1c59eeb58a.png)
死海泥
2、挤压型(汇聚型)板块边界
• 挤压型板块边界是岩石圈板块对冲、消减、碰撞的场所, 又称为消减或聚合板块边缘。由于两个板块在这里聚合, 构造活动强烈、复杂,所形成的岛弧和山脉大多呈弧形。
• 四种型式:1. 岛弧一海沟系;2. 山弧—海沟系:如南美安 第斯山弧一海沟系。3. 陆间海,如地中海。4. 地缝合线: 如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
二,靠近海沟的称火山弧,远离海沟的称残余弧或死弧, 二者之间为弧间盆地,死弧之后为不活动边缘海盆地,如 马里亚纳群岛; • (4)反极的洋内弧:位于海沟靠洋的一侧,如吕宋岛等。
• 在挤压型板块边界处,两个板块相向而行,作敛合运动 。一个板块俯冲下去,一个板块仰冲上来,或表现为两 个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常见的有四种情况:
(一)板块构造基本理论
• 在板块之间,或互相分离,或互相汇聚,或 互相平移。或者板块本身裂解成新的小板块 ,或者两板块汇聚镶接成新的大板块。
• 板块边界是地球表面最活动的地带,大多数 地震、火山都分布在这里。板块间的相互作 用,即板块运动是形成地表各种构造活动和 变形的根本原因。
(一)板块构造基本理论
• 上地幔可能由二辉橄榄岩形成,其中温度可能略超过二辉橄 榄岩的固相线温度,少量易熔组分熔化生成一些玄武岩浆。
• 据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在低速层的深度上,导电率显著升高 ,称为高导层,表明软流圈物质具有塑性变形和缓慢流动的 性质。
(二)岩石圈与软流圈
岩石圈
软流圈
温度(11001300℃)
低于固相线温度 高于固相线温度
• 正因为板块与板块间有构造运动存在,板块边界 才成为构造活动带。由于板块间的运动方式不同 ,才有不同类型的板块分界线及其不同的构造活 动特征。板块运动乃是产生地表构造的原因。板 块边界和板块运动是板块构造研究的重点。
3.2 板块构造学说
![3.2 板块构造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566d23d1e009581b6bd9eb63.png)
海 底 山 脉
二.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概念
六大板块 板块运动
水平 运动
垂直 运动
张裂:裂谷、海洋、海岭
碰撞:山脉、岛弧、海沟
抬升 下沉
使地表高低起 伏和海陆变迁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比较活跃
60年代后期,在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产生的又一种学 说。
认为地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分为六大板块:亚 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 块、南极洲板块。
断层的主要类型
主要断层类型有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 上升),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下降)和平 推断层(断层面两侧的岩体明显发生了错位,但几 乎没有落差)。断层往往还成组出现,造成叠瓦状 构造、阶梯状构造、地堑、地垒等各种复杂地质构 造形态。
断层示意图
2. 褶皱 原来呈水平或近水平状态的岩层,在受到 地壳运动所产生的强大水平力的挤压后产生柔 性弯曲但未失去其连续性,这种弯曲的地层形 态被称为褶皱构造。
曾经有过茂密的森林环境,而孕育茂密 的森林必须有湿热环境。
以上事例说明,南美洲、非洲,澳大利 亚,印度等地曾经地处高纬环境,而南极洲 则曾经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
思考(第76页)
1.四项发现:磁异常呈条带状对称分布, 洋中脊 、海沟、海底沉积物由洋中脊 向两侧从 无到有,从薄到厚。
地球是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的。当岩 浆向上涌时,海底产生隆起是理所当然的,岩 浆不停地向上涌升,自然会冲出海底,随后岩 浆温度降低,压力减少,冷凝铺在老的洋底上, 这样反复不停地运动,新洋壳不断产生,把老 洋壳向两侧推移出去,这就是海底扩张。
板块构造学说
圣母峰的波状岩石层理
3.板块运动的驱动力 地幔物质的对流作用
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ppt
![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ppt](https://img.taocdn.com/s3/m/8d40bed17cd184254a353532.png)
三、板块构造 3. 板块开合的“威尔逊旋回”
板块最初运动始于洋中脊,热对流将地幔物质带至 地表洋中脊部位,冷却后便成为新生的洋底,并从大 洋中脊向两侧作水平扩张。在其到达大陆边缘后,因 受到大陆板块的阻挠而发生碰撞,部分物质拼贴于大 陆边缘,使大陆沿侧向增生长大;部分物质俯冲下插, 最后重新熔融于地幔中而完成一次循环
安第斯型(山弧-海沟型),大洋板块沿陆缘 海沟俯冲于山弧之下,主要见于南美大陆西部 边缘。
三、板块构造 1.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2) 汇聚型边界 ①俯冲边界
大陆板块
边缘海
岛弧
海沟
岩石圈
软流圈
日本海沟处的板 块俯冲作用与地 震震源分布
三、板块构造 1.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2) 汇聚型边界 ①俯冲边界
张?
B.重力拖曳。海沟处的拖曳力和大 洋中脊处高密度物质的水平重力分 量拖曳着板块水平运动;
C.热柱模型认为所有的向上对流被 限定在几个狭窄的地幔柱内,而下 降流则是冷的、重的俯冲着的大洋 板块。
主要内容: 1、基本概念 2、地壳的垂直运动 3、地壳的水平运动
4、大陆构造研究新进展(略)
思考题
1. 大陆漂移学说有哪些主要证据? 2. 海底在什么部位扩张?通过什么方式扩
称为联合古大陆或泛大陆(Pangea),围绕 联合古大陆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 3.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 漂移,形成现代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
一、大陆漂移学说
非洲与南美洲大 陆沿大陆坡 900m深处的拼 合,棕色表示大 陆重叠区域
一、大陆漂移学说
全球大陆沿着大 陆坡拼合的结果
之所以沿着大陆坡拼合, 是因为大陆坡处由于 剥蚀作用引起的损失 较小
分析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说的联系与区别
![分析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说的联系与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49ccbf6a58fafab069dc02d3.png)
分析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说的联系与区别摘要: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说是岩石圈的动力学研究“三部曲”,相互补充,一脉相承,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同时又相对独立存在着区别。
关键字: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扩张说内在联系区别三大学说的主要内容一、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1.较轻的硅铝质大陆漂在较重的硅镁质层之上,并在其上发生漂移。
2.全世界的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称为联合古陆或泛大陆,围绕联合古陆的广阔海洋叫泛大洋;3.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
二、海底扩张说的主要内容1.大洋中脊是地幔物质上升的出口,上升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壳,并推动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扩张;2.海底在洋中脊处的扩张导致新大洋两侧的大陆逐渐分离,也可能使老的洋壳在大陆边缘的海沟处沿贝尼奥夫带向下俯冲潜没,重新回到地幔中去,从而完成对老洋壳的更新;3.海底扩张说是刚性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动的结果,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的热对流;4.如果地幔对流的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就将导致大陆分裂与大洋开启。
三、板块构造说的主要内容1.刚性的岩石圈分裂成多个巨大的块体——板块2.板块驮在软流圈上大规模水平运动3.板块的边缘由于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地壳活动性强烈的地带4.板块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了各种内动力低至作用及沉积作用的进程●三大学说的内在联系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说是岩石圈的动力学研究“三部曲”,其中板块构造说是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中关于大陆漂移动力机制的合理解释引起了大陆漂移学说的复活。
板块构造说是新的大陆漂移说,是海底扩张说的发展和延伸。
对三大学说的详细分析,它们的一个共同点都是地壳与地核不是一个整体结构,地核与地壳转速有差距,从而解开地球一切难题。
三大学说一脉相承,均与固定论对立,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2-3大地构造学说
![2-3大地构造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d4bbdce5998fcc22bcd10dad.png)
1.基本观点: ①现在的大陆在2亿前年是联合在一起的,此 后才逐渐分开。 ②大陆移动的形式是硅铝质陆块在硅镁质洋块 上浮移。 ③漂移的动力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和其他 天体对地球表面的引力。
2.主要证据 ①魏格纳(A.Wegener)的证据 大陆漂移学说首先是德国气象学家A.Wegener 于1912年提出来的。其主要证据是大西洋两岸 的陆地轮廓吻合性以及地层、构造、古生物、 古气候和冰川等其他现象的相似性、相关性和 连续性。 ②五十年代以后的新证据 • A.各大陆岩石的古地磁极与现代地磁极不重合当前学术界最有影响的 一个大地构造学说。
人6 米 裂 “而 大 大 道 是 形, , 谷 东神 无 陆 巨 世 象气 谷 宽 非奇 朋 的 大 界 地势 壁 约 大的 的 赤 的 大 将宏 如 几 峡感 “ 道 伤 陆 其伟 刀 十 谷觉 刀 上 疤 上 称, 削 至 ”, 痕 空 。 最 为景 斧 2 或这 ” 时 当 大 “色 劈 0 “就 呈 , 乘 的 地壮 一 0 东是 现 从 飞 断 球观 般 公 非著 在 机 机 裂 表, , 里 大名 眼 窗 越 带 皮是 长 , 地的 前 向 过 , 上世 度 深 沟“ , 下 浩 从 的界 相 达 ”东 顿 俯 翰 卫 一上 当 1 。非 时 视 的 星 条最 于 0 大 让 , 印 照 大大 地 0 裂 人 地 度 片 伤的 球 0 谷 产 面 洋 上 痕裂 周 至 ” 生 上 , 看 ”谷 长 2 , 一 有 进 去 。带 的 0 亦 种 一 入 犹 ,10 称惊条东如 异硕非一 有/0
•
前边已经说过,海底扩张的速度为1-5cm/ 年,据此计算在1-2亿年中,海底扩张的速度 可达几千公里,整个洋底可以更换一次。所以 在大洋地壳中不可能发现1.9亿年以前的岩石。 以前的岩石那里了,俯冲到了地幔中又变地幔 物质。 最近的研究表明,洋底的年龄中央岭脊处 最年轻,向两侧逐渐变老,并呈对称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与证据
• ②地质构造的连续性:如非洲南部的开普山脉 可与南美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山脉连接,北美与 西北欧的加里东褶皱带和海西褶皱带完全可沿 走向相接(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 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 ,同属古生代加里东期褶皱带;美国阿巴拉契 亚山海西褶皱带,其东北端没入大西洋,而后 在英国西南部和中欧一带又重复出现)。
• 魏格纳推断,联合古陆是从侏罗纪开始分裂的。这一结论已为后 来古地磁研究所证实。他注意到,陆台和洋盆之间存在显著的高 差(约差5km),他认为这是由于陆壳和洋壳物质的根本差别而引 起的。这一见解已为当今深部地震和洋底取样所证实。
华北 华南
石炭纪大冰期
右图热带植物区系范 围内,还找到同期同种 属的珊瑚和其它海滨一 江河生物化石,以及 2.5亿年左右的沙漠标 志和盐层;在寒带植物 区系范围内,即相当于 上述石炭二叠纪冰川堆 积物分布地区,还找到 相同的生活在2亿年时 的各类陆生爬虫化石和 生活在1亿年前的淡水 鱼、蛀、龟类化石,而 且冰砾擦痕十分奇怪的 指示冰积物来自附近海 洋。当把这些大陆拼合 起来后,也就不奇怪了。
(一)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与证据
• ①大陆轮廓相吻合:魏格纳先是从大西洋两岸的相 似性得到启发,如大西洋两岸的南美洲和非洲轮廓 可以很好地拼合在一起;
• 大陆几何拼合的方 案很多,为得到较客 观的结果,1965年, 布拉德(Bullard,E.C) 等使用电子计算机, 选择500英寻(915米) 等深线(相当于大陆坡 的中点)作为拼合线, 得到了大西洋两岸大 陆的最佳拼合,其平 均误差不超过经度1° 或88公里。
1968年 Hurley,P.M用 比较大西洋两 岸岩石序列和 年龄的方法, 发现按布拉德 的拼合方案, 非洲与南美洲 的岩石年龄区 之间的界线可 以互相连接, 构造线方向也 是协调一致的。
南美洲东部和非 洲西部的锡一钨、 铁一锰、铜一铅 一锌等矿带也是 互相衔接的。
北美东部和西欧有些地区都分布 着古生代老红色砂岩;非洲西部 古老岩石区(2000Ma)可与巴西 的古老岩石区相衔接;
一、大陆漂移与古地磁
(一)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与证据
1620,培根(Bacon, F)就发现大西洋两岸海岸 线的相似性。
1858,斯奈德(Snide, A)根据欧洲、北美石炭 系煤层中植物化石的相似性,首次提出大西样两 岸大陆能够拼合、所有大陆过去曾经是单一陆块 的设想,并绘制了大西洋周围大陆的复原图。
• 生物变异的研究也为大陆漂移提供了证据。物种的繁衍和 绝灭与大陆离聚有密切关系。大陆分裂和漂移,会使特殊 的生态环境区域增加从而使生物在分裂的各个大陆上进化 成不同的生物群,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大陆聚合,使被此 不同的生态环境区域减少,生物群落生存竞争也会导致某 些生物群的灭绝,从而引起物种减少。
塔林(1971)根据非洲西南部 和巴西东部,在5.5—1.0亿年 期间具有相同的地质史,近一 步说明非洲与南美洲在1亿年前 是连按在一起的, 1亿年后才 逐渐分开。
此外,欧洲和北美洲,南极 洲、大洋洲、印度和非洲之间 也可以进行拼合。
(一)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与证据
• ③古生物群的分布:如南美、非洲、南极、 澳洲、中国、印度等地在古生代的生物群都 很相似,但中生代后则明显不同。在目前远 隔重洋的大陆之间,古生物都有亲缘关系。 爬行类的水龙兽类和迷齿类动物群既见于巴 西石炭—二叠系的淡水湖相地层中,也出现 于南非、南极洲和印度的石炭—二叠系的同 类地层中。又如舌羊齿植物化石广布于澳大 利亚、印度、南美、非洲等南方诸大陆的晚 古生代地层中。
1880~1930
(一)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与证据
• 大西洋、印度洋就是泛大陆分裂、漂移过程中 形成的。而太平洋则是泛大洋收缩的残余。
• 大陆在向赤道和向西漂移的过程中,前缘受到 挤压并褶皱形成山脉,后缘由于硅镁层的粘结 、拖曳作用而脱落下来的小陆战形成岛弧、岛 屿和浅滩,并使格陵兰、南美洲等陆块的尖端 向东弯曲。
第二节 板块构造学基本理论
一、大陆漂移与古地磁 二、海底磁异常与海底扩张 三、板块构造学说 四、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20世纪60年代 末兴起的,是在大陆漂移、海底扩张 学说的基础上,综合了大洋和大陆的 地质研究资料发展而来,所以又称为 “ 全球构造理论 ” ,是当今最盛 行的大地构造学说。
(一)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与证据
• ④ 古气候:古气候资料与地球现代气候分布很不协调。
• 靠近北极的斯匹茨卑尔根群岛等地区,发现有C—K的热带植物化石 和古近纪的温带植物化石。
• 南美、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和南极洲等地区发现广泛分布的石 炭二叠纪冰川堆积物。按照冰川遗迹判断,属大陆冰川。但上述 地区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目前都处于热带或温带地区。这标志 着当时曾联合为一个统一的“冈瓦纳大陆”并处于南极附近,后 来才分裂并漂移开。这样则可以很好地解释上述现象。冰川分布 的总面积也正好与极区面积相近。
1880,惠兹坦因(Wettstein)提出,大陆由于 太阳对地球的潮汐引力而向西漂移。
(一)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与证据
19世纪末,休斯根据南半球各大陆地质岩层的近似 ,将它们拟合为一个统一的大陆称为冈瓦纳大陆。
1908,泰勒见链的原因。
1911,贝克(Bakef,H.B)把各大洲所合成一个大 陆使近代山链成为从一个大陆到另一个大陆的连续 构造。
尽管大陆漂移的思想早有萌芽,但是第一个全面、 系统地论述大陆漂移假说的是魏格纳。
一、大陆漂移与古地磁
(一)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与证据
• 1912年魏格纳系统提出大陆漂移说 ,认为古生代后期,全球只有一块 大陆(泛大陆),周围是广阔的海 洋(泛大洋)。受地球自转离心力 和潮汐力的作用,从中生代开始, 这个大陆开始分裂、漂移,由硅铝 层组成的、较轻的陆壳在较重的硅 镁层洋壳之上漂移,一直发展到现 今的海陆分布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