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杜甫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
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通山县洪港中学成淳勇【内容提要】: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诗史”。
其所处的时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年代,尤其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杜甫的大量诗歌都描绘出了那个苦难时代的生活图画。
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多年间,他生活在那个“万方多难”时代的底层,他了解战乱中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疾苦,因此他的大量诗歌都反映了他爱国忧民的思想。
杜诗里悲剧题材的诗歌较多,这样又形成了他独特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杜诗多取材于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密切结合。
为了真实形象地反映现实,他的诗歌多采用的是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三吏”、“三别”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写下的不朽诗篇,它们也是杜诗的代表作。
本文就从爱国忧民、沉郁顿挫、现实主义等三个方面对“三吏”、“三别”作一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爱国忧民安史之乱沉郁顿挫“三吏”“三别”现实主义一、导言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我国文学史和诗歌史上,杜甫是公认在诗歌创作上具有集大成及承前启后作用的一位,他的作品以最广泛深刻地反映着他的生活的时代和社会著称。
人称“诗史”、“诗圣”。
杜甫前半生处于玄宗执政时期,这个阶段由于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朝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后安史之乱则更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民众的苦难,杜甫也亲历了困顿之苦,体察人民的痛苦生活。
他的作品广阔真实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过程中的社会面貌,慨叹人民在战乱中遭受的痛苦,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交织在他的作品里,大量地反映在他的诗歌中。
杜甫的作品很少有孤立地描写景物或抒写内心情感而不牵涉到当时时局与社会的。
他的作品是一幅天然的历史画卷。
因此,杜甫生前,人们就用“诗史”称呼他。
如果说“诗史”是从历史价值角度评价杜甫的话,那么“诗圣”则是一个全面的评价了。
唐代是古诗的鼎胜时期,各种新旧体诗歌达到成熟的阶段,各种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人风起云涌,时代需要一个人来对已有成就加以总结并进一步推向高峰。
论杜甫与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与思想差异
论杜甫与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与思想差异1. 引言1.1 概述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杜甫与白居易被誉为唐代最杰出的两位诗人。
他们的诗歌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并在文艺领域催生了许多学术争论。
本文将聚焦于探讨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与思想差异,以期挖掘并比较这两位文学巨匠之间的独特之处。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除引言外还包括“2. 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与思想差异”、“3.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与思想差异”、“4. 杜甫与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展望与影响”和“5 结论”。
其中,“2”和“3”部分将具体探讨每位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差异,而“4”部分将对他们未来的创作展望以及影响他们创作的因素进行评估。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比较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与思想差异,深入分析二者在文学上的差别和共同点。
同时,本文也将揭示出这两位诗人对后世影响的原因,并对他们未来创作的发展进行展望。
请注意:由于回答限制,文章目录中“引言”部分只能提供大纲相应内容的概述,具体内容请根据此概述自行撰写。
2. 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与思想差异:2.1 创作风格:杜甫是唐代最具有豪放风格和浑厚情感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充满激情和真挚感受,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民疾苦的关切。
在诗歌形式上,杜甫采用了多种技巧,如贴近民间语言、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以及通过自然景物来抒发内心情感等。
他的诗歌语言朴实、生动,往往直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和人类命运的忧虑和愤慨。
此外,杜甫还善于以周详精确的描写展示时代背景下人们生活的真实状况。
他经常通过描绘农民劳动场景、城市街道风貌以及战乱中百姓流离失所等来体现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困苦与伤痛。
这种写实而富有启发性的表现手法使得他成为后世文人学习模仿与崇拜的对象。
2.2 思想差异:杜甫在诗歌创作中展现了明显的思想特点。
他对人民疾苦和社会不公的关注,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呼喊。
杜甫常以个体命运为切入点,通过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的忧虑和嘆息,暗示了他对天下万民苦难的感同身受之情。
文学鉴赏:杜甫诗歌的意象与表现手法分析
文学鉴赏:杜甫诗歌的意象与表现手法分析引言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涉及社会、政治、历史和个人感情等方面,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表达而闻名。
本文将重点分析杜甫诗歌中的意象与表现手法,揭示其中蕴含的美学价值。
意象在杜甫诗歌中的运用意象是指通过文字进行具体形象描绘,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杜甫巧妙地利用意象塑造自己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
1.自然意象:杜甫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对生活、人生和社会现实的感慨。
比如《春望》中描绘了春天的景色,表达了对战乱时期社会状况的关切;《秋兴八首·其七》通过描写秋天树木凋零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国家衰败的忧伤之情等。
2.社会意象:杜甫关注社会百姓的苦难和冷暖,他通过描写社会现实中的人物和场景,深刻地展现了社会动荡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比如《登高》中描述了边塞战争的残酷场面,唤起了读者对战乱中平民百姓哀叹之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所描绘的流亡者形象,则通过生动具体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变迁下普通人艰难困苦生活状态的关注和同情。
3.动态意象:除了表现自然景物和社会现实外,杜甫诗歌中还充满了丰富多样的动态意象。
通过运用形容词、副词等修辞手法,他能够将静止对象赋予动态感,增强作品的生动性。
比如《兵车行》中描述战争车队行进时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冲击耳膜;《新婚别热剧初平侯脱帽观礼送》将新战胜的诸军官归队时的盛况描绘得热闹而庄重。
表现手法对意象的运用和加强除了使用意象来塑造情感,杜甫还通过多种表现手法使意象更加生动有力,进一步加深读者对诗歌的理解和共鸣。
1.对比与衬托:通过对比不同事物或情感的差异,增强意象的冲突感和张力。
例如《登高》中将自然景色和人类悲愁相互对照,使蕴含其中的苦旅之情更加鲜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通过流亡者和丰收景象之间的反差呈现冷暖之别,加深对时局变迁下普通百姓境遇的思考。
李白、杜甫“蜀道难”诗作创作心态及艺术表现手法比较.docx
李白、杜甫“蜀道难”诗作创作心态及艺术表现手法比较摘要:李白的诗作中流露出不同的创作心态,创作方法、艺术表现手法效果也差异鲜明,展现出诗人独具个性的主体风格。
那诗人的主体风格又是什么呢?作为唐代诗坛的一对“双子星座”,李白和杜甫都在诗歌中书写过“蜀道难”的主题,但因各自的生经历和性格的差异,加上两人判然不同的诗风,使这一主题在这两位诗人的诗作中得到不同的呈现。
李白关于“蜀道难”的创作主要有直接以蜀道难作为诗题的乐府《蜀道难》以及《剑阁赋》和《送友人人蜀》。
杜甫的“蜀道难”主题主要体现在伴随着自己的人川路途而写下的两组纪行诗里,从《发秦州》到《凤凰台》,从《发同谷县》到《成都府》,每组分别12首。
一、创作背景、创作方法的差异从李白一生的行踪来看,诗人并没有走蜀道的切身的经历,所以他对“蜀道难”的感慨与描写,主要基于想象。
李白幼年时随家由西域迁入蜀地没有走过蜀道,“蜀为四塞之地,唐人人蜀,主要通过水陆两路。
水路为经三峡逆流而上溯,陆路为沿栈道经剑阁而南下。
看来李客携家到蜀地时没有沿着人们常走的这两条路前来,因为在李白的诗文中找不到一丝踪迹。
李白有咏出峡的诗,但没有任何踪影可以看出以前曾经此地。
他在名篇《蜀道难》中,言由北边入川之难,也无任何线索透露以前曾经到过此地。
诗人后来入长安也不是由蜀地直接出发的,所以也没有走过蜀道。
由于行走蜀道的切身经历的缺席,加之诗人擅长以想象的幻境人诗,这种擅长虚写的创作方法使他的《蜀道难》以及《剑阁赋》带着奇幻、浪漫的色彩。
《蜀道难》的想象融进了蜀地的历史传说、神话和对蜀地风物的想象:“蚕丛及鱼鬼,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句法奇特多样,诗境光怪陆离。
杜甫是确确实实地经历这条充满艰险的蜀道,并写下了一系列详细、生动的纪行诗歌。
在第一组纪行诗的首篇《发秦州》中,诗人自注:“乾元二年,自秦州赴同谷县纪行”,诗中开篇便说明携家离开秦州的原因:“我衰更懒拙,生事不自谋。
杜甫诗的风格
杜甫诗的风格
1、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
这种概括主要通过两种艺术手段进行操作。
其一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
其二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对某些事件作概括的介绍。
2、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
艺术境界是雄浑壮阔的,但是表现手法却是细致入微的。
由于杜甫具有爱国爱民的胸襟,博大精深的知识,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他的诗歌境界是雄浑壮阔的。
可是这种雄浑壮阔的境界往往是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物和表现内心情感的细微波动来
达到的。
3、杜甫的诗歌众体兼长。
从诗歌的体裁方面来看,杜甫是众体兼长的一个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都能够运用自如,尤其是古体和律体,杜甫写得非常好。
他常常运用这种体裁将叙事、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
杜甫的诗善于描写当时历史实况,反映唐代由盛转衰的现况,故有“诗史”之称。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精选7篇)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精选7篇)杜甫的诗作广泛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欢迎大家阅读!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篇1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出生于贡县(今属河南),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杜甫的诗篇内容很丰富,风格也是多样的。
但“沉郁顿挫”的风格是最能体现他的诗歌的特征,并且也是历来被人们所共识的风格。
作为钟爱于杜甫诗歌的读者之一,我在这里仅以自己的理解浅谈一下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一、寓主观于客观,具有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精练的艺术概括,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面貌,反映人民的遭遇和愿望。
1、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描绘和集中反映我们知道忧国忧民的思想是贯穿在杜甫诗歌作品中的一条主线,他以写实的手法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地描绘和集中的反映,对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不幸的命运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当我读到杜甫在深陷长安时写的《春望》这首诗时,我被诗人那强烈的爱国之情深深感染了。
“国破山河在”这一句使诗人一下笔就写出了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
“城春草木深”这一句本来是描写春意盎然的景象的,但此时此刻却成了增添国破家亡这种情感的景物了。
一个“深”字,真实地写出了客观存在的事实。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出了人因为感慨时才见花开而溅泪,人因离别之恨,才会听见鸟鸣声而惊心。
尤其是诗的最后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更加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杜甫不仅深刻了解广大劳动人民在水深火热中的生活,而且还善于通过一幅幅画面,再现了动乱期间人民的痛苦遭遇,形成了“诗史”的特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充满了大气,充分体现了他那“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一个自己已被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却联想到了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的诗人。
诗的最后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是全诗的高潮。
绝句杜甫表现手法
绝句杜甫表现手法1,手法:动静结合“黄鹂鸣”、“白鹭上”为动,“翠柳”“青天”,“千秋雪”含于窗,“万里船”泊于门为静2,原诗:《绝句》唐代: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4,赏析: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诗人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
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其中的一首。
诗歌以自然美景,透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前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
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
“窗含西岭千秋雪”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5,创作背景: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
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
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
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6,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导语: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的。
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的不朽诗人。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的。
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的不朽的诗人[1]。
他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2]。
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一、杜甫诗歌的思想性早在唐代,杜甫就有“诗史”之称[4]。
因他的诗不仅广阔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形象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而且更重要的是诗人满怀同情地真实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苦难生活,他们的情感,愿望和要求,诚挚动人地表现了他的至死不渝地爱国热忱,深刻地揭露和有力地鞭鞑了统治阶级各种祸国殃民的罪行,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5]。
(一)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广泛而深入地体验到人民的痛苦,他的诗歌反映了广大人民在战乱中、在赋税剥削和不合理兵役制度压迫下的痛苦遭遇。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杜甫关怀、同情人民的博大胸怀的真实写照。
当他亲眼目击不义战争的征戎造成人民生离死别的惨象时,便写出《兵车行》那样的长歌,对人民深表同情。
在安史之乱中,亲见了残酷的兵役所造成的各种悲剧,则写下“三吏”、“三别”等诗篇分别加以反映,字里行间可看出诗人的泪痕。
人民的贫穷,痛苦来源于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对此,诗人勇敢地加以揭露:“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鞑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
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作者:喻文辉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2年第12期内容摘要:“三吏”“三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现实主义诗作的不朽典范,是真实反映唐王朝“安史之乱”时期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盛极一时的唐王朝不仅为社会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巨大生产力,而且孕育了一大批灿若北斗的杰出诗人,也创作了一大批可与日月齐辉的诗篇,其中尤以组诗“三吏”“三别”最为著名。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组诗“三吏”“三别”的现实主义表现与艺术特色。
关键词:杜甫三吏三别表现手法“三吏”“三别”的思想内容组诗“三吏”“三别”包括《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六首诗歌,是杜甫现实诗歌的代表作。
写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邺城战役之后,此战以唐军的溃败而告终。
为补充兵力,统治者实行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使人民蒙受了深重的苦难。
诗人杜甫此时正从洛阳探亲归来,返回途中,亲眼见到了种种抓丁拉夫惨象,写成这组诗篇。
诗人在组诗中既揭露了兵役制度的黑暗腐朽,又不得不挥泪劝勉人民投入这场拯救民族的战斗中,心情是痛苦的,也是矛盾的。
在组诗中,诗人在揭露兵役黑暗、同情人民的同时,也流露出一股浓浓的爱国情,诗中也反映出并歌颂了广大人民同仇敌忾,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
《新安吏》写的是未成年男子被征,揭露兵役的黑暗。
诗中写道:“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贴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反映“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达了诗人深切的同情。
诗云:“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潼关吏》表现的主题则较为特别,意在警告潼关守将切勿轻易出关迎敌。
诗云:“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请嘱守关将,慎勿学哥舒!”《新婚别》写一个“暮婚晨告别”的青壮年男子被抓去当兵,时间的特殊性带来了主题的深度。
全诗以新娘子的口吻写成,它是诗人的呼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呼声,通过娘子的口发出的爱国号召。
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确立论要
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确立论要杜甫是唐代诗坛上的巨匠之一,他的诗歌影响了几代人。
当谈及杜甫的诗风时,很多人都会用“沉郁顿挫”来形容他的作品。
那么,“沉郁顿挫”作为杜甫诗歌的主要特点,其确立过程及表达方式是什么呢?本文将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探讨。
I. 诗歌风格的变革A. 杜甫创作背景简介B. 杜甫早期作品的特点C. 杜甫诗歌风格的变革和确立II. 艺术表达方式的转变A. 杜甫早期艺术表达方式的特点B. 杜甫后期艺术表达方式的特点C. 杜甫诗歌体裁的变化对艺术表达方式的影响III. 格调的转变A. 杜甫早期诗歌的格调特点B. 杜甫后期诗歌的格调特点C. 杜甫诗歌中的“沉郁顿挫”表现为何IV. 思想与情感的转换A. 杜甫早期思想与情感的表达B. 杜甫后期思想与情感的表达C. “沉郁顿挫”如何表现出杜甫的思想与情感V. 形式和技法的转换A. 杜甫早期作品的形式和技法特点B. 杜甫后期作品的形式和技法特点C. “沉郁顿挫”对形式和技法的影响VI. 沉郁顿挫的意义A. 诗歌的时代背景与人生经历B. 沉郁顿挫表现的深层次的含义C. 沉郁顿挫对后世的影响VII. 沉郁顿挫的价值A. 杜甫诗歌的文学价值B. 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价值C. “沉郁顿挫”对诗歌史的贡献VIII. 反思与思考A. 杜甫受到“沉郁顿挫”诗风的影响背后的原因是什么B. “沉郁顿挫”诗风在当代诗歌中的意义C. “沉郁顿挫”对我们的启示IX. 结语A. 对“沉郁顿挫”诗风的总结B. 杜甫诗歌风格“沉郁顿挫”的价值C. 未来对“沉郁顿挫”诗风探究的前景。
I. 诗歌风格的变革这部分关注杜甫早期和后期诗歌风格的变化,从背景、特点和确立等方面展开探讨。
此部分的分析应考虑到杜甫的创作背景、心路历程和经历,以及作品中的主旨和风格,从而凸显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确立形成。
II. 艺术表达方式的转变这部分着眼于杜甫诗歌的艺术表达方式的转变,从早期和后期艺术表达方式的差异和杜甫诗歌体裁的变化对艺术表达方式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
杜甫的拟人诗句
杜甫的拟人诗句
摘要:
一、杜甫简介
二、拟人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三、杜甫的拟人诗句分析
1.自然景物拟人化
2.抽象事物拟人化
四、杜甫拟人诗句的艺术价值与影响
正文:
杜甫(712-770 年),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他的诗歌作品以写实主义风格著称,广泛反映了社会现实,关注民生,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拟人手法是杜甫诗歌创作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通过对自然景物或抽象事物赋予人的情感、行为、思想等特征,使其具有生命力和活力,从而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杜甫的拟人诗句:
1.自然景物拟人化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登高》)
杜甫在这句诗中将黄鹂和翠柳、白鹭和青天进行拟人化描绘,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2.抽象事物拟人化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月夜忆舍弟》)
在这句诗中,杜甫将微风和细草、危樯和独夜舟进行拟人化,表现出诗人孤独、忧郁的心情。
杜甫的拟人诗句通过对自然景物和抽象事物的拟人化处理,使得诗歌更加形象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浅谈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浅谈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范文一: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一、杜甫一生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那时正值开元盛世,他的经济状况也较好,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
在长期的壮游中,诗人接触到我们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的河山,为他早期诗歌带来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但由于这种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进人民,深入现实。
因此,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只是他的创作的一个准备时期。
他步入现实主义是从第二期十载长安的困守开始的。
这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人李林甫和杨国忠,对于他的满腔报负无可实现,还得追随达官贵人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冻受饿,这使得他得以深入人民,了解民众的疾苦,也看到了统治阶级的罪恶。
这十年困守的结果,他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人。
这才确定了他文学发展的方向。
杜甫的第三个时期,是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这是安史之乱最激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他本人也历尽艰险。
在陕北,他曾经和人民一起逃难。
在沦陷了的长安,他曾经亲眼看到胡人的屠杀和焚掠,和人民一起感受国亡家破的痛苦。
安史之乱是带有民族矛盾性质的,当时进行的战争乃是有关国家存亡的自卫战争。
因此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也就和以前不同,不是反对,也是积极号召,在他的作品中,他一方面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人民;另一方面还是勉励人民参战。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名的《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爱国精神的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公元759年底他弃官后历尽千辛到达成都,在成都西郊盖了一间草堂,他爱和人民往来。
在漂泊的这十一年中,他的生活很苦,甚至在去世那年还挨过五天的饿,但可幸的是,无论生活上怎样艰苦,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他总是和人民息息相关,初中教材上选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河南河北》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优秀作品。
论杜甫的诗学思想
论杜甫的诗学思想【摘要:】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史”,主要体现在他对百姓疾苦的关切。
对朝廷腐败、社会黑暗的深刻提露。
杜甫的诗学思想风格主要体现在沉郁顿挫、兼容并蓄,练字对仗内容深远,杜甫诗歌创作分为“言志抒怀”和“感事写意”两个阶段,开辟了一个新的诗歌时代。
他的思想核心主要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抱负。
【关键词:】儒家仁政沉郁顿挫兼容并蓄乐观正文:(一)生平经历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由于家庭原因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曾自豪的说: “吾祖诗冠古,诗是吾家事”。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壮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三、陷贼与为官(44-48岁)四、漂泊西南(48-59岁逝世)(二)杜甫的诗学思想特征综观杜甫一生的诗歌创作,其思想特征始终是爱国爱民。
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
真实的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广阔的生活画面。
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甫在诗歌创作上这继承了汗魏乐府“感于丧事,缘事而发”的特点,开创了新乐府。
如“三吏”、“三别”。
杜甫的诗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带有“雄奇俊逸”的特色的。
雄奇是说诗歌风格的雄伟奇壮,俊逸是说诗歌语言的俊逸秀美。
杜诗之所以形成这种独特的风格与他所处的时代有密切的联系,他的青年和中年时期,正是唐帝国的上升时期,很多读书人都有一种开疆封臣,积极进取的雄心壮志。
虽然杜甫自幼就成长在一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家庭,儒家的思想观念给了他很大的影响。
但是,他毕竟不是生活在与世隔绝之中,初、盛唐那种特有的“盛唐气象”实际上还是或多或少的感染了杜甫的。
他诗歌中的那种蓬勃向上,激昂进取的精神还是打着鲜明的时代烙印的。
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的探究
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的探究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了时代的矛盾,深深地植根于现实社会坚固的土壤上。
不论现实多么黑暗,政治多么腐朽,社会多么凋敞。
他总是大胆地揭露矛盾,讽谕时事,表明自己的态度。
指出解决它的途径,因而它的诗存在着十分深刻而广博的历史内容,有着很强的现实主义特色。
杜甫(公元712—770年)。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因晚年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他继续了《诗经》、乐府以来现实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并将其加以发展和提高。
他以进步的儒家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深刻地、多方面地反映了国家的重大事件,描写了各个阶级和阶层的生活真实,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意志和要求,从而揭露了自开元、天宝以来将近四十年间的那个动乱时代的历史面貌,为我们创造了“千汇万状”的诗歌作品,把我国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推上一个新的高峰。
一、儒学我们如果追溯儒家创始人的言论,可以看出|:述是大体不错的。
孔子讲到“礼”“乐”时就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乎,乐乎,钟鼓云乎哉!”“礼”“乐”不在于“玉帛”“钟鼓”这些物质形式,是在于感情的真挚,他谈到“仁”时也不热衷于外在的规范,而强调感情的到位,所谓:“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这飘然而至的“仁”到底是什么?孔子最直接了当的回答就是:“爱人。
”因此可以说“仁”的内涵就是“爱”,就是对他人倾注更多的关切。
可以说它是孔子哲学的核心。
从儒家创始人对其所倡导哲学及其基奉概念的阐释,可见把他们的哲学看作感情的哲学是离事实不远的。
二、杜甫与儒学中困儒学的创始人也是中国书面文学的开创者,孔子文学观点直到现在仍有广泛的影响,《论语》也是文学意味颇浓的儒家经典。
儒学特别接近古典诗歌,诗是孔门的六门功课之一,孔子以《诗经》作为教材,占代诗歌抒情性与儒家观念的感情色彩极易融合。
中国占代诗人绝人多数也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然而这些难以计数的大批诗人中真正弘扬儒家思想、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惟有杜甫一人。
杜甫晚期律诗的艺术特点
杜甫晚期律诗的艺术特点杜甫晚期律诗的艺术特点代婷婷杜甫是唐代律诗的集大成者,采用“以古入律”的写作手法,将“古之比兴”与“今之声律”进行了完美结合,使律诗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沉郁顿挫”,但在这种主体风格以外,还闪现着其他多种风格。
同时,杜甫写诗用情至深,被后人称作“情圣”。
本文从“以古入律”的写作手法,“沉郁顿挫”以外的多种艺术风格,“情圣”——至深的情感三方面,对杜甫晚年的律诗进行研究。
一、“以古入律”的写作手法“以古为律”是中唐诗人提出的一个诗学思想,也是中唐律诗发展的一种倾向。
独孤及在《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中“以古为律”有过明确表述。
他认为皇甫冉“其诗大略以古之比兴,就今之声律”,其诗歌融合了古体的“比兴”和近体的“声律”,这是“以古为律”的一种表现。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以古为律”是“古之比兴”与“今之声律”的完美结合。
在唐代,比兴不仅仅是一种含蓄的表现手法,更多的是指一种源自《诗经》的关怀现实的创作精神。
杜甫认为比兴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的手法,更是一种关怀现实的创作精神。
他对比兴的认识体现在《同元使君〈舂陵行〉序》中:“览道州元使君结《舂陵行》兼《贼退后示官吏作》二首,志之曰:当天子分忧之地,效汉官良吏之目。
今盗贼未息,知民疾苦,得结辈十数公,落落然参错天下为邦伯,万物吐气,天下小安可待矣。
不意复见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感而有诗,增诸卷轴,简知我者,不必寄元。
”①元结的《舂陵行》和《贼退后示官吏作》这两首诗并没有采用比兴的手法,杜甫认为这是“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实质上就是白居易所提出的“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同义语,主要着眼于元结诗中关心社稷民生的比兴精神。
可见杜甫的比兴观念是要求诗人直面现实,关注社稷苍生,要求诗歌有美刺讽喻的功能。
希望当时的诗人们向元结看齐,多反映人民的疾苦。
虽然“以古入律”的诗学思想是在中唐时提出,实际上是继承了杜甫以律诗写时事,强调律诗的讽喻功能的基础之上。
(完整版)杜甫《登高》的艺术特色浅析
杜甫《登高》的艺术特色浅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甫的诗歌《登高》可以说是艰难苦恨、离乱悲愁的集大成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登高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洛阳巩县(今属河南),曾住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登高》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寓居四川夔州时所作。
公元765年,他的老友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去了生活等诸方面的依恃,境遇每况愈下,只好离开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南下。
本想直达夔州,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才到夔州。
如果不是当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个年头,可能还得四处漂泊。
就在这三个年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难,身体也非常不好。
因此,杜甫这首诗是在极度困苦的情况下写成的。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一、自成对比,渲染气氛,烘托心情“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两句描绘了两幅画面,一是高江峡口,秋风猎猎,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二是江水洲渚,水清沙白,群鸟翩跹,轻舞飞扬。
后者的清丽精美、欢快明朗(乐景)反衬出前者的凄清劲厉、揪人心怀(悲情),于此劲风悲鸣、高猿哀啸当中不难觉察诗人凄怆哀怨之心。
“哀”字关涉全联,笼罩全篇,读来刺目痛心,毛骨悚然。
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
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内容摘要:“三吏”“三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现实主义诗作的不朽典范,是真实反映唐王朝“安史之乱”时期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盛极一时的唐王朝不仅为社会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巨大生产力,而且孕育了一大批灿若北斗的杰出诗人,也创作了一大批可与日月齐辉的诗篇,其中尤以组诗“三吏”“三别”最为著名。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组诗“三吏”“三别”的现实主义表现与艺术特色。
关键词:杜甫三吏三别表现手法“三吏”“三别”的思想内容组诗“三吏”“三别”包括《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六首诗歌,是杜甫现实诗歌的代表作。
写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邺城战役之后,此战以唐军的溃败而告终。
为补充兵力,统治者实行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使人民蒙受了深重的苦难。
诗人杜甫此时正从洛阳探亲归来,返回途中,亲眼见到了种种抓丁拉夫惨象,写成这组诗篇。
诗人在组诗中既揭露了兵役制度的黑暗腐朽,又不得不挥泪劝勉人民投入这场拯救民族的战斗中,心情是痛苦的,也是矛盾的。
在组诗中,诗人在揭露兵役黑暗、同情人民的同时,也流露出一股浓浓的爱国情,诗中也反映出并歌颂了广大人民同仇敌忾,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
《新安吏》写的是未成年男子被征,揭露兵役的黑暗。
诗中写道:“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贴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反映“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达了诗人深切的同情。
诗云:“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潼关吏》表现的主题则较为特别,意在警告潼关守将切勿轻易出关迎敌。
诗云:“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请嘱守关将,慎勿学哥舒!”《新婚别》写一个“暮婚晨告别”的青壮年男子被抓去当兵,时间的特殊性带来了主题的深度。
全诗以新娘子的口吻写成,它是诗人的呼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呼声,通过娘子的口发出的爱国号召。
组诗“三吏”“三别”的艺术特色1、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
试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的论文
试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的论文试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的论文【论文关键词】公共关系观念真诚【论文摘要】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为了扩大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其内部扣外部公众进行“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一系列努力和行动。
为使公共关系在组织中发挥巨大作用,首先应当树立良好的公共关系观念系统。
在关于公共关系主体的观念中,真诚是组织公关人员的基本信条。
本文简要介绍公共关系中的真诚观念的涵义、奉行真诚观念的原因以及真诚观念的要求等。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是盛唐一颗光焰万丈的巨星。
这位一生忧国忧民、恪守儒家传统的诗人,以他最为自觉最为深沉的社会意识,把个体人格化入广阔的社会人生,以他出自至性至灵的呼喊,把对自家命运的自叹自怜、对社会人生的大悲大痛融为一体;从以凝重的诗笔,血泪的歌唱,描绘了盛唐由盛而衰、万方多难的时代社会画卷,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灾难深重的生活,以及自己悲天悯人、爱国爱家的博大情怀,熔铸成了一部具有众多社会内容、鲜明时代特色、强烈政治倾向和兼擅众长、沉郁顿挫风格的“诗史”,彪炳青史,流芳千古。
其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深远的价值。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体现来自于他高度成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这主要体现在杜甫诗歌为数众多、质量很高的叙事诗上面。
第一,杜甫善于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加以艺术的概括,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逾墙而逃的老翁,应急河阳役的老妪,新安被征的男子,暮婚晨别的新娘,无家可归的独身汉,夔州负薪的老处女,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殷勤劝饮的田父,昏庸无能的大臣……组成一个人物形象画廊。
栩栩如生,刻画淋漓尽致,如此众多的、真实、鲜明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是杜甫诗歌的杰出贡献。
第二,杜甫善于把主观的思想感情融化于客观事实的描述中,让人物和事实本身说话,自然感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杜甫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杜甫是唐朝现实主义诗歌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杜甫的诗歌继承和发展了从《诗经》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放在自己的艺术熔炉里加以提炼、铸造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诗风:‚沉郁顿挫‛,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都达到空前的高度,为后代诗人指出一条通向现实主义、通向人民生活的创作道路。
一、在思想内容上,杜甫诗歌现实主义核心是关注人民疾苦,主题是忠君、爱国、爱民。
(一)关注民生疾苦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核心内容。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的诗歌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人民性,是中国古典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典范。
他敢于接近劳动人民,也喜欢劳动,甚至愿为广大人民的幸福而牺牲自己。
在安史之乱前后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杜甫的仁政爱民思想是通过忧国忧民的特殊形式表现出来的。
他的喜忧是随着时势的变化而显露出来。
诗人在《春望》中透露出强烈的爱国情感。
《洗兵马》对国家整体形势的转危为安表示无比的兴奋和乐观。
诗人在担任左拾遗时,更是忠于职守,勤于国事,如《春宿左省》‚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在《蜀相》中缅怀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抒发壮志未酬的悲伤。
《诸将》五首和《秋兴》八首,痛感朝廷没有远见,将帅平庸无能,并对藩镇拥兵割据的现实深怀忧虑,悲叹自己‚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
十年长安的蹉跎困顿生活,使杜甫更能深入地体察民疾。
在他的诗行中形象地描述了百姓遭受苦难的根源:一是赋税太重,二是官吏贪污盘剥,三是统治者奢侈浪费。
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也更加深了杜甫的忧虑。
(二)忠君、爱国、爱民的儒家思想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思想主题。
杜甫虽然也写了‚唐尧真有圣,野圣,野知‛、‚天子多恩泽,苍生转寂寥!‛等诗句直接讽刺皇帝,但仍接受了儒家的忠君思想,对皇帝存在着很大的企望,希望通过皇帝‚下令减征赋‛来‚各使苍生有环堵‛,使国家走向强盛。
杜甫在多年饥寒的生活体验中,更同情人民。
有时一想到人民的痛苦,他就忘记了自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在‚幼子饥已卒‛的情况下,他想的却是:‚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默思夫业徒,因念远戎卒‛。
当茅屋为秋风所破时,他发出了宁愿‚冻死‛来换取普天下穷苦人民的温暖这样的宏愿。
二、在表现手法上,杜甫诗歌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特色重在抒写现实人生,感事与写意有机结合,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一)以小见大,通过细节描写来揭示生活的本质,呈现社会历史的整体风貌。
例如,‚三吏‛、‚三别‛以组诗的形式,通过具体事件来显示世情。
《石壕吏》描述了动乱年代官府用非常手段‚夜捉人‛去‚急应河阳役‛的特殊事件。
反映了一家之中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的悲惨现实生活。
在安史之乱时期,不仅村野老妇要上战场,连十八以下的中男(《新安吏》),‚子孙尽亡尽‛的老翁(《垂老别》),刚从战场‚归来寻旧蹊‛,又遇‚家乡既荡尽‛,‚人身无家别‛的独身汉(《无家别》),‚暮婚晨告别‛(《新婚别》)的新郎都要上前线,一个个具体的事件组成一幅巢代倾无完卵的社会文体图景,形象地呈现了安史之乱中唐朝的社会现实。
杜甫诗歌以小见大的写法体现在经细节描绘来揭示生活本质。
(二)因叙声感,因感生议,感事与写意有机地结合。
杜诗因事生感,推己及人及世。
诗人在回奉探家时,耳闻目睹华清宫内君臣宴乐而联想到‚寒女‛的臵帛纳税;由听说达官贵人生活的骄奢而概括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贫富对立的社会现象;又由自己‚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忆卒‛的遭遇联想到自己享受‚生常免租税,各不隶征伐‛的待遇还如此辛酸,平民百姓的遭遇可想而知,因而‚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又呈吴郎》替打枣的寡妇向吴郎求情。
他将心比心,深切地感受到四海涂炭的时运给百姓造成的灾难。
他富感于叙。
如《兵车行》诗人对统治者开边政策的否定和对民生痛苦的同情,完全寄寓在咸阳桥边送别征人,‚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青海边古战场新鬼喊冤旧鬼哭的描写叙述之中。
如在《春望》一诗中,诗人把安史之乱长安陷落的国事虚化为一年一度的春景,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端。
(三)百转千回、反复咏叹的内心、思想情怀抒情方式,形成了以沉郁顿挫为主导的艺术风格。
如《北征)自己离别朝庭的忧虑,沿途所见田野的荒芜,战争白骨遍地,百姓受难的景象,家中饥寒交迫的情形,思虑国家借用回纥兵力平叛以求时局的变化,表达对肃宗中兴的期望,感情深沉复杂,忧虑中有讽刺。
《自京赴奉先县五百字》、《壮游》、《洗兵马》、《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等,都通过这种百转千回的抒情方式抒发出丰富复杂、深沉博大的思想情怀,形成了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的主导风格。
三、在文学史上,杜甫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杜甫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并把现实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
杜甫继承了古体诗的创作成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摆脱了乐府古调的拘束。
在表现手法上,大量运用描写、叙述、议论的表达方式,概括典型事件的场景,描写真实的生活细节和刻画人物的心理,记叙与议论相结合,溶抒情于叙事中等。
他掌握和利用了当时所有的一切诗体,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说杜甫七律与诸家异者有五,其中之一则是‚杜诗无所不入‛,凡是别人能写文章的素材,杜甫都可以用诗的形式来写。
他还广泛地吸收前人成功的艺术经验来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撷取了《诗经》、《楚辞》到汉魏六朝以及同时代的文学成果,总结丰富的社会人生阅历,使诗歌内容博大精深。
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学习古人,本着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开创新题,直接开创了中唐新乐府的先声,为后代诗人指出了一条通向现实、通向人民生活的创作道路。
四、杜甫是我国封建时代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继承了《诗经》、乐府以来现实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并将其加以发展和提高。
他以进步的儒家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深刻地、多方面地反映了国家的重大事件,描写了各个阶级和阶层的生活真实,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意志和要求,从而揭露了自开元、天宝以来将近四十年间的那个动乱时代的历史面貌,为我们创造了‚千汇万状‛的诗歌作品,把我国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推上一个新的高峰。
有人认为像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就创作方法上说,恐怕不是某一流派所能够概括的。
诚然,杜甫自己在论诗时就说过:‚窃攀屈宋宜方驾‛,又说过:‚别裁伪体亲风雅。
‛(《戏为六绝句》)在赞美陈子昂时也说自己‚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
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
‛(《陈拾遗故宅》)可见杜甫对于我国古典诗歌中代表现实主义传统的《风》、《雅》和代表浪漫主义传统的屈原、宋玉,都曾经给以很高的评价。
同时,我们在杜甫少数的作品中,也看到他们具有浪漫主义的某些因素——或者具有浪漫主义的精神,或者具有它的表现手法。
如《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唐代强盛时期知识分子奋发向上、藐视一切的精神;如《房兵曹胡马》中的‚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以及《高都护骢马行》中的‚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
……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等处,作者都以托物咏怀的手法,表现了驰驱沙场、建立功业的英雄壮志。
这也就是他在《前出塞九首》中所明白地说了出来的‚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的那种精神;在《饮中八仙歌》中,他通过对八个放纵不羁的酒徒的描写,以生动的形象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藐视封建礼教和等级制度、要求个性解放和返于自然的精神;在《洗兵马》中,他说:‚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在《蚕谷行》中,他又说:‚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在《昼梦》中,他更说:‚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在这些地方,他是幻想着在没有消灭阶级之前能够消灭战争和剥削制度,出现‚男谷女丝行复歌‛的和平劳动的社会;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本着儒家‚己饥己溺‛的精神,激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美好理想。
杜甫在上述这些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和理想,虽然有一些是在阶级社会中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但它们无疑地体现了封建社会中广大人民的美好的理想和愿望,都是鼓舞人心的,都是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表现。
杜甫也有运用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作品,但为数更少:如在《凤凰台》和《朱凤行》中,利用神话传说的幻想因素来创造形象,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梦李白二首》中,通过梦境的描写来表达自己与李白的真挚友谊和对于李白不幸命运的同情。
他偶尔也运用夸张的手法,如在《古柏行》中,所描写的古柏是‚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这样高大的柏树在现实世界里是不可能有的,但在艺术世界里,却完全可以允许它存在。
尽管在杜甫的少数作品中,或者在精神上,或者在表现手法上,曾经出现过浪漫主义的因素,但是,在杜甫的绝大部分作品中,像屈原的《离骚》,或者像李白的那些浪漫主义的名作,在精神上和表现手法上都充分地是浪漫主义的作品,却断然是没有的。
他像世界文学史上许多伟大的作家一样,在他们自己的作品中,往往包含着人类艺术中两个主要流派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因素。
然而,我们如果从杜甫一生对于现实的态度来看,从他在艺术道路上的主导倾向来看,从他绝大多数作品的创作方法来看,他却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者,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中现实主义流派最杰出的代表。
他对于现实主义的精神和表现手法两方面都有很大的丰富和发展。
他这种成就和贡献,在我国古代诗人中是无有比肩的。
二、我们考察杜甫对于现实主义的成就和贡献,是要从他诗歌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表现手法两方面来考察的,也就是从他的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造诣两方面来考察的。
为了探索杜甫对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继承了什么,并且发展了什么,需要把从《诗经》以来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作简略的叙述。
我国现实主义诗歌最早结集的《诗经》中的作品,它们绝大多数的作者是无从考证的,概括地说,包括两类作品:一类是人民的创作,又一类是文人之作。
广大人民在诗中歌唱自己的劳动和爱情,以及描写他们被压迫、被剥削和参加战争的生活。
这些作品深刻地、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现实面貌,是《诗经》中较优秀的篇章。
尤其是那些反映劳动人民对被压迫、被剥削的生活的不满,对统治阶级表示强烈反抗情绪的作品,如《伐檀》和《硕鼠》等,虽然数量甚少,但由于它们揭露了阶级社会中阶级对立的本质,因而在思想质量上说,它们是《诗经》中最高的。
文人之作的部分作者,或者是当时政府中卑小的职员,或者是境遇坎坷的知识分子,他们或者写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艰难困苦,或者写爱情上的痛苦和欢乐,或者写自己被上层统治集团所排挤所损害的愤怨,他们通过对自己所处阶层的生活描写,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