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材》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教材看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定位

——以人教社普通版为例

[内容提要]本文立足于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和人教社普通版教材进行文言文教学研究。通过这份教材分析,了解到文言文教学在高中的重要性与其对文言文工具性的注重。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和此份教材“守正出新“特点,我们文言文教学在注重文言文工具性教学的同时还要兼顾文言文的人文性教学。本文在如何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学相统一的教学进行探讨。得出结论,文言文教学第一要以“言”为基础,以“文”为发展,“文”“言”并举,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教材特点“文”和“言”关系

一、人教版文言文的编排特点

什么是文言文?著名语言文学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作为古代定型化的的书面语言,在中华民族文化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还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载体。当代学生要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文明,要学好语文,学好文言文是关键。

从全国这两年来各区使用的语文教材苏教社1版、人教社实验版和人教社普通版来看,文言课文在教材中的比重都比较大,苏教社1版阅读部分五册大概有120篇,其中文言文近30篇,占总比例1/4。人教社实验版阅读部分五册80篇左右,其中文言文20篇,也占1/4比例。人教社普通版阅读部分前五册课文120篇,文言文36篇左右,约占1/3比例。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文言文教学在高中阶段是相当重要的。

人教版中文言文课文的编排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各册文言单元数量的相等、位置的相同和朝代的相近,五册文言单元从远到近,从古到今的排列顺序排列,且课后练习设计主要以对课文主要内容、虚实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常识的把握为考察目标。从这我们能体会到教材追求的语文知识体系本身的清晰性和完整性,它比较突出语文的工具性。但是工具性不是其最终目标。工具性是此教材的“守正”体现,而“出新”才是亮点所在。文言文教学在此教材也要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明确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

课程标准解决的是“教什么”、教材解决的是“用什么教”的问题,而教师

要解决的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借助教材作为参考去解决“怎么教”的问题。这要求我们老师要了解课程标准,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文言文的要求一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诗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的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二是“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并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人教社版编排的特点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告诉我们“文”和“言”两者在教学中均不可或缺,而应如何看待这两者的关系?笔者认为以教“言”为基础,探求“文”为发展,实现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以教“言”为基础

文言文的第一个“文”,是美好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也就是说,“言”是文言文的工具性,第一个“文”体现的是人文性。从教材的编排来看,人教社版的文言文教学非常注重“言”的文言文常识教学。

文言文虽然是我国古代书面语的留存,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关联,但更有区别。与现代文相比,变化很大,特别是对现在的学生而言,学生文言文阅读量少,接触面窄。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语法上的变化,词语意义上的变化更增加了学生的阅读理解难度,使得文言文在现代学生眼里犹如一门“外语”学。所以要解读文言文,传承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进而进行文化熏陶,进行审美教育的前提是梳理文字。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文言文中“文”与“言”的关系,笔者认为“文以载道”再合适不过。从“文以载道”的“文”与“道”关系中我们可看出文言文中“言”是“文”的载体,要了解“文”得先从“言”下手,只有“言”的明了,才有“文”的感悟,“文”的发展。

(二)探求“文”为发展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它承载着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积淀。文言文教学把握“言”不是唯一目的,二是通过读懂“言”来寻求文言文的“文”,从中品味文言文的韵味,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文言文中获得美的感受,进而达到美的塑造,完成语文教学中人文教学的美学教育。这才是文言文学习的最终目标,但这前提需要“言”作为基础,所以要文言并举。

三、如何教好“文”和“言”,做到“文”与“言”和谐统一。

(一)“言”的教学要灵活

高中“言”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50个实词、15个虚词关于虚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把握和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等特殊句式把握。由于文言文常识教学任务繁重,我们老师怕时间不够,担心有疏漏,为了“高效”和面面俱到往往采取串讲法,这也是我们传统教学的常法。这种教学法有利也有弊,利在于串讲法对文言文“言”的讲解很详细,学生能很好的把握字词句和语义。但笔者个人认为串讲法利大于弊。在串讲过程中,我们老师一字一句的落实,如同钱梦龙先生所说“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这种以老师为主导进行“灌满堂”、“填鸭式”的教学法在应用过程中常常出现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昏昏欲睡的现象,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学生的学习依赖性,如同小孩“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习惯性等老师来喂养知识,缺乏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动性。面对这样的形势,“言”的教学在素质教育时期要灵活。如何灵活化?

1.读出意味,读出兴趣

多诵读的“多”不仅是次数多,还要形式多。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法是文言文教学的法宝。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形成语感,进而悟出文言文的语义。而机械化的反复诵读泯灭学生的学习兴趣,多种形式的诵读才能吸引学生百读不厌。如何实现多形式?诵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范读、默读、朗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分角色朗读这些都可以根据课文和课堂气氛灵活运用。如《触龙说赵太后》和《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找学生分角色朗读,一来可以创造情景,让学生能更快的进入课文,二来能激起学生读的兴趣,三来活跃课堂气氛,四来可以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品味语言特色,一举多得。而相对于比较长的文言文散文如《滕王阁序》、《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可以采用默读的方法,先参考注释,自主去学习文言文,并品读其中的美,再加以老师的导读将知识归类,并进行深化教学。

2.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改以来一直倡导的。在文言文教学上目的就是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操作上,教师可以把班级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发现几个问题,然后小组之间共同探讨,解决问题,也可以让其他组来回答,老师主要在课堂上,点拨学生引导学生,并对问题的回答加以点评或纠正。让学生在民主的课堂氛围内合作探讨学习,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促成良性的文言文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爱上文言文。

3.多积累,善分类,学习才不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知识的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主要在词汇上的积累。文言文常识一定的规律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