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走近苏轼》校本课程的课堂实录
《走近苏轼》教学案例
《走近苏轼》教学案例作者:马玉杰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9年第03期(课前准备:播放背景音乐,王菲演唱的苏轼作品《明月几时有》,创设情境)一、导入由背景音乐引出课题的主人公苏轼,千年古词,至今犹唱,苏轼诗词的影响力不言而喻。
为了更好的了解苏轼,和学生们一起走近苏轼。
用“我们当中有谁知道他长什么样子呢?”引导学生回顾初中课文《核舟记》,由其中有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可推断苏轼可能是络缌胡子。
另外讲述苏轼与苏小妹间的趣闻,可知东坡脸长。
(“脚踪未出香房内,额头先到画堂前”“去年一点相思泪,今年始流到嘴边”),然后展示苏轼图片。
二、引题继续以问句的形式引导学生: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可能会答出诗人、词人、书法家、画家、教育家、发明家)。
用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句统一学生的看法(展示图片)“他是个凤毛麟角式的人物”。
那我们就看看这个被林语堂称为‘凤毛麟角式”的人物。
他一定有很多成就,但我们对他的了解、认识更多是通过什么渠道?(学生会答出诗文、教材),因为他写了很多的作品,到现在我们还在学习,那我们以前学了他的哪些作品?现在我们就一起回想一下他的作品。
(展示图片诗词文赋)(学生回忆苏轼的作品)三、忆析对诗词进行归类,从中找到诗词的特点。
由于散文和赋我们知道得不多,因此侧重点放在诗词方面。
说到诗,我们就不能不提到唐诗,唐诗更多的是力求表现生活场景,记录生活乐趣,我们提到唐诗就会想到喝酒、种地、聚会、思念,所以唐诗给我们的印象是重情趣。
宋诗是在唐诗后发展起来的,宋朝有了程朱二位理学家,或者是唐诗把生活中的情趣写光了,宋诗就更多的表现一种对生活的深思,对人生的一种认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是一种对生活的思考,所以宋诗更多的愿意表现理趣。
苏轼的诗在宋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苏轼的诗中既有“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的生活乐趣,又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深思哲理,因而我们说苏轼的诗的特点是什么呢?(学生应该能答出是“情趣与理趣同在”)。
走,走进苏轼传承经典校本材料
走,走进苏轼传承经典校本材料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有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成为大宋文化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旷世奇才苏轼。
他的天才,他的灵动,他的超逸,他的多情,他的别致,浑身散发着诗香。
大起大落,沉浮莫测的人生,曲折多难的儿女情长。
走近苏轼,揭开他心灵深处的神秘面纱,去感受他的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的跌宕起伏,狂风暴雨,他一笑泯千仇,淡然漠视,在烟雨迷蒙的人生中探求新的道路。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坦然乐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身遭贬谪又蒙受冤屈,处境险恶,生活困顿,但他临危不惧,永远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风雨不断打击着他支离破碎的人生,苏轼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慌失措,而用平常心去面对,去承受。
他带着乐观旷达,走进自然,走近山水,消除一切挫折、不幸。
登临山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壮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他苦闷和彷徨的同时,他为泛舟赤壁静谧美好的景色所陶醉,对归隐江河以寄余生的向往。
他将有限的生命融入大自然,使精神得以获得超然,获得自由。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最宜。
苏轼苏轼的才华一直令人钦佩不已。
他的诗词,他的书法,他那粗犷却更添柔和的文笔,早已深深地掩埋在读者心中。
唱着大江东去的苏轼,把一片豪情赠予世人。
何其潇洒,何其旷达,吟颂之际,倍感舒适。
老夫由林峰少年狂,左牵黄,右擎凤。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游猎》堪称脍炙人口呀!一句可以振雕弓例如满月,西北盼,射天狼,就把那威风凛凛的将军描写得淋漓尽致,那份飒爽英姿顿时显露在眼前。
想象着,那简直就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将军出猎图啊!品味苏轼,不由自主地喷出一种宽敞之美感。
苏轼的狂,更狂在面对逆境时的那份无惧。
江面倏忽变化,波涛汹涌,风云开阖,但无论是多么的惊心骇目,苏轼都不随之动容。
走近苏轼
《走近苏轼》(专题阅读课)走近苏轼(专题阅读课)沙河中学刘志敏【设计理念】初三的学生已学习了一些苏轼的诗文,对他的作品和人品有了初步的认知,但这些感知往往是零碎的,不全面的。
根据《课程标准》阅读部分中“诵读古代诗词,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及“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的要求,这节课我确立了通过“了解苏轼生平、熟读苏轼作品,感悟其旷达情怀、激发探究兴趣”的学习目标,采用引导对话,移情想象等方法,引领学生走近苏轼,走进其作品,知人论世,思考他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课前我让学生搜集了有关苏轼的资料,熟练背诵他的诗文,为深入探究做了较充分的准备。
但苏轼毕竟是一个无可挑剔、近乎完美的人,这节课的学习只是管中窥豹。
走近苏轼,学生心怀崇敬之心,诵读他的诗文,感悟他命运多舛,却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我与学生均感慨万分;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使学生更主动地去阅读他的作品,进而探究他的婉约词作,及至爱上宋词,那是我不懈的追求。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轼生平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赏析苏轼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的搜集整理,课堂上的多层面展示、交流、提升激发学生对苏轼作品的探究欲望,感受苏轼其人其文的独特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词人的博大胸襟,获得人生启迪。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背诵苏词。
2、激发学生对苏轼其人、其作品的探究欲望。
【教学难点】感悟词人的博大胸襟,获得人生启迪。
【教学方法】1.谈话法2.移情想象【课前准备】1、搜集整理苏轼生平及有关资料2、背诵自己喜欢的苏轼的诗文【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屏幕显示)有人这样评价一位历史名人:他开辟了一个波澜壮阔的人生境界,其中有苦难,叹息,笑噱,但更多的是一种佛陀拈花似的微笑,一种由高贵品性和苦难人生历程锻铸的宁静和澄明,一种凡人难以步趋的潇洒和从容,一种在苦难中体证生命价值的深沉,一种饱经忧患仍对人生与社会保持热情的豪迈与豁达。
苏轼主题班会记录(3篇)
第1篇一、班会背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才华横溢,作品广受赞誉,被誉为“文坛巨匠”。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同学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本班特举办以“致敬苏轼——千年文豪的风采与智慧”为主题的班会。
二、班会时间2023年3月15日三、班会地点学校多功能厅四、参会人员班主任、全体同学五、班会流程1. 班主任致辞2. 视频播放:苏轼生平简介及代表作欣赏3. 诗歌朗诵:苏轼经典诗词选读4. 名家讲座:苏轼的文学成就及影响5. 学生讨论:如何传承苏轼的文学精神6. 互动环节:书法展示、绘画创作7. 总结发言六、班会内容1. 班主任致辞班主任首先对苏轼进行了简要介绍,强调了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并指出本次班会的目的是让同学们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激发同学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视频播放通过观看视频,同学们对苏轼的生平事迹和代表作有了初步的了解。
视频中展示了苏轼的诗词、散文、书画作品,以及他在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贡献。
3. 诗歌朗诵同学们分组进行了苏轼经典诗词的朗诵,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等。
朗诵过程中,同学们饱含深情,将苏轼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4. 名家讲座邀请了一位文学专家为同学们讲解了苏轼的文学成就及影响。
专家指出,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有卓越成就,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苏轼的文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豪放派文学的代表人物,倡导“豪放、奔放、激昂”的文学风格;(2)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3)倡导文学创新,敢于突破传统束缚,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4)注重文学教育,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人才。
5. 学生讨论同学们就如何传承苏轼的文学精神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大家认为,要传承苏轼的文学精神,首先要热爱文学,广泛阅读;其次要关注社会现实,关注民生;还要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传统束缚。
(整理)高中语文《走近苏轼》校本课程的课堂实录
(整理)高中语文《走近苏轼》校本课程的课堂实录新课标高中语文《走近苏轼》校本课程的课堂实录在学校进行的“高效课堂,有效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我在高一年级二班上了一节《走近苏轼》的校本课程,感觉学习的效果比较理想。
每逢周五,都是学生期待的日子。
语文课,上校本课程。
自从开学后,我们的校本全部交给了学生,在老师规定的学习范围内,他们自己选题,制作课件,争先报名,登台讲授,过足“讲坛擂主”瘾,自主学习的气氛非常浓郁,效果良好。
这节因为是学校布置的教学展示课,我在事先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就直接选题开讲。
现将课堂实录如下:师:同学们,今天又是周五,我们上校本,主题是探讨一位古代的文化名人。
(板书:文化名人)古往今来,文化名人、历史伟人、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如浩瀚星海。
今天探讨的这位是星海中最为璀璨夺目、熠熠生辉的。
在法国巴黎2000年举办的一次“世界千年文化名人”大选的活动中,他作为中国的唯一一位名列其中。
他是谁?生:苏轼。
(前面刚学过《赤壁赋》,学生自主探究过作者的生平)(补齐板书:文化名人苏轼)师:对,是苏轼。
猜猜看,老师今天的主题怎样命的?生:《苏轼研究》?生:《我心目中的苏轼》?生:《走近苏轼》?师:是《走近东坡》。
为什么我称“东坡”,而不是“苏轼”?同位讨论,找出几条理由。
生1:东坡是苏轼的号,古人称呼号,似乎更尊敬些。
师:“尊敬说”,很好,你知识丰富,并且准确。
那就称呼“苏东坡”?生2:不直接喊姓氏,更显得亲切自然些。
师:“亲近说”,很好,你的解很位。
谁还有高见发表?生3:纪念他自己喜欢的号,东坡居士。
师:对。
老师是想“走近东坡”,四个字,两个节拍,更具一种韵律的美,是为“韵律说”,可以么?(生笑)从标题的设计,我们共同挖掘出这“三说”,就是给大家一个启发,你自己文章命题时,注意多一点独运的匠心。
毕竟有老话说,“看书看皮,看文看题”“题好文一半”。
(自然延伸拓展到写作的命题上)先前我们了解的东坡,是肤浅的,停留在表层,今天通过回顾、延伸拓展,希望能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他丰富的精神世界和身上折射出的文化光辉和人格魅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苏轼的《定风波》课堂实录(精选五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苏轼的《定风波》课堂实录(精选五篇)第一篇: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苏轼的《定风波》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苏轼的《定**》课堂实录下面是一堂语文课(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苏轼的《定**》),事实证明它的设计还是比较成功的。
一、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位极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少年得志,一举高中,名声震动整个京城;他仕途坎坷,曾贵为帝王之师,也曾沦为阶下之囚。
他是一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忠臣,他还是一个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
他是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他还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他就是苏轼,一个有着无穷魅力的人。
我们今天将共同学习他的一篇名篇《定**》。
学习这首词,我们要把握鉴赏诗词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学习词人旷达的胸襟和从容的气度。
感受:我认为,语文课堂应该是浑然一体的,它不应该割裂,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各个环节的连贯和统一,注意课堂语言的衔接性和一致性。
二、诵读和背诵:诗词的教学贵在诵读,因为只有进行充分的诵读才能把握词人蕴藏其中的情感。
这个环节,我们采用的是竞争比赛的形式,只限前三个小组进行诵读,形式不拘一格。
同学们的热情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其中第七小组的同学给我们演示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诵读:全员参与、分工合作、激情澎湃,博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然后,我设计的是背诵环节,仍然采用竞赛的形式,各小组在背诵中比的是准确度和熟练度,同学们的积极性相当高。
感受:在2008年山东省教师培训时,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在听了一堂语文课《再别康桥》后说“你们课下让学生都干什么了?”。
我对此深受启发:素质教育下的语文课堂如何实现高效性,如何让同学们充分利用课下时间,这是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一大难题。
基础知识、基本文学常识、课文的熟读、背诵和默写这些内容,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在课前都自主掌握呢?为此,我要求语文课堂预习前移,以便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如此,我们的诵读、背诵、默写、作者和背景介绍等内容课前同学们都已经熟练掌握。
《走近苏轼》教学范例
《走近苏轼》教学范例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走近苏轼。
2、通过品读赏析感悟苏轼。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怎样学习名人。
二、教学重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怎样学习名人。
三、教学难点:通过品读赏析感悟苏轼。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设境激趣,导入课文同学们,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崇敬的名人。
这些名人可能是伟人、专家、学者……那么,你最崇敬的人物是谁呢?(学生谈感触,各抒己见)。
看来,同学们所崇敬的名人各有不同,今天,老师想把自己一直以来崇敬的名人告诉大家,让我们一起走近苏轼。
(出示课题)(二)简介作者,整体感知1、检查课前搜集。
2、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思考:整体看来,苏轼的一生是怎样的一生?(三)理解“苏轼”,研读赏析1、品读全才的苏轼之诗作代表《饮湖上初晴后雨》及词作代表《明月几时有》。
2、提问补充苏轼的豪放派代表作《密州出猎》等。
3、学习了苏轼的诗词,你的感受是什么?“(方法:先自主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展示谈体会)(四)仔细品味,深入了解。
通过苏轼书画作品的简单赏鉴以及民间苏轼的有关知识加深了解和体会。
(五)课后活动整理搜集苏轼的其他名作,品悟。
写出你在进行完这次实践活动的收获与感想。
要求:内容充实,情感真挚,不少于500字。
(七)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苏轼有了一个生动而全面的了解,他是诗词文书法绘画皆绝的千古一人,他也是个凤毛麟角式的人物,他还是个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
甚至可以说,苏轼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崇敬与仰慕,更多的是一种震撼与感动!今天,让我们在了解、品味和感动中启航,用名人的光辉为我们导航!。
走近黄州寻访苏轼教案设计
走近黄州寻访苏轼教案设计走近黄州寻访苏轼教案设计一、教材依据本课依托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必修4,进行了新的教材生成,即课外选取了苏轼黄州期间的五首词作《卜算子》《西江月》《临江仙》《满庭芳》《水调歌头》作为教学材料,连同教材中作者同一时期的作品《赤壁赋》《赤壁怀古》《定风波》,共同完成对苏轼黄州贬官期间文学创作、思想变化及其人生态度的探究。
二、设计思想1、指导思想:旨在将新课程理念不断引向深入,推动新课标背景下教学理念向教学实践的有效转化。
2、设计理念: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重视科学研究,注重合作探究,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基于此,我将本课设计定位为研究性专题课,借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发展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通过相互合作深入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借以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获得研究性学习成果架设桥梁。
3、教材分析:教材原有篇目《赤壁赋》《赤壁怀古》《定风波》是苏轼诗词中的代表,集中体现了苏轼豪放词作的风格及其旷达豪迈的人生态度。
但是,由于教材篇目所限,学生对于苏轼的创作与思想,认识尚且零散、肤浅,缺乏深入系统的把握。
依托教材而发展生成的新的教学资源,可以弥补原有的不足,丰富学生的认识,并成为探究苏轼黄州不同阶段思想变化、心路历程的依据。
4、学情分析:步入高中阶段,课程的信息容量、思想深度及探索难度都要求较从前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这就需要对于苏轼作品的教学具有更进一步的梯度。
尤其高一学生,刚刚走进高中,刚刚接触新课程改革,要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能力,就必须既抓好切入的契机,找准恰当的角度,又得把握住合适的深度与难度。
与此同时,还需要采用与之匹配的教学手段。
本课正是在落实新课标教学思想的同时,针对高一学生的学习现状所设计的研究性专题课。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从课堂延伸至课外,丰富对于苏轼文学创作、思想变化及其人生态度的认识。
王振香校本课程设计走近苏轼
一、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网罗百代的通史名着。
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了榜样,于是仿效这种体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继而起了。
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7]?。
二、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中国古代,史学是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的。
所以史部之书在的《七略》和班固的《艺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的后面。
自从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着作越来越多。
于是,晋朝的荀勖适应新的要求,才把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记六艺小学,记诸子兵术,记史记皇览,记诗赋。
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
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7]?。
三、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
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
(《容斋随笔·史记简妙处》)。
其中,《廉颇蔺相如列传》被列入小学生语文实验教科书第18课《将相和》。
[7]?文学影响《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是,通过“”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
在各民族早期文学中,都有这样的现象,这是人类通过艺术手段认识自身的一种方法。
只是中国文学最初的类型化人物出现在历史着作中,情况较为特别。
由此,《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
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在小说方面,除了人物类型,它的体裁和叙事方式也受到《史记》的显着影响。
《走近苏轼》教案
《走近苏轼》教案高二语文组教学目标1.整合必修及选修课本关于苏轼的诗词文2.全面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及思想3.背诵苏轼的代表性的诗词文4.结合后人对苏轼的评价尤其是余秋雨的《东坡突围》和所学诗词文知识,写作专题性的研究文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回顾2.苏轼三篇“赤壁”诗文鉴赏解读。
教学过程一、东坡生平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家,世称“三苏”。
(1)良好的家庭教养。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2)京城为政。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
苏轼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3)地方为官。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4)“乌台诗案”。
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走近苏轼(高一)教案教学设计
走近苏轼(高一)教案教学设计【概述】苏轼(1037~1101)北宋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苏轼的文学成就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
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
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
故称苏门四学士。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苏东坡词二首》课堂实录
《苏东坡词二首》课堂实录师导入: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文没有老师指导,我们要共同探究怎么样去读宋词更便捷,所以我没有安排预习,我们共同研究《苏东坡词二首》,研讨怎么读。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6页。
这两首词同学们可能初步读过,但是没有认真读过,现在给大家一个任务:我们共同探究如果没有老师指导我们怎么读。
大家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读,但是不是齐读,为了课堂气氛,我主张大家放任读。
读的同时思考,第一遍我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第二遍我结合注释能读懂哪些。
讲究效率,达到效果,要挖掘文本固有的美感,这是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两个层面:第一,效率意识;第二,美的意识。
先突出效率,美就像吃饭时吃菜一样伴随效率而来。
先请同学们放任去读第一首词。
(板书)(学生放任读课文,老师察看)师:请同学们稍停,是不是第一遍已经读完?同学们感觉到字词层面有没有问题?有的请举手。
生:是不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huā)发?师:非常正确。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huā)发,还有没有?生:一尊还(huán)酹江月,还是还(hái)酹江月?师:huán,古诗中一般读这个音,意思与hái一样,还有没有问题?生:初嫁了还是了(le)?师:初嫁了(liǎo),因为古诗中有平仄的要求。
还有没有?师:可见同学们在读第一遍的时候除了几个字音再没有什么叫不准的地方。
在意思上有什么不懂的?请同学们放任读第二遍,开始。
(生读第二遍)师:好,第二遍同学们已经读完了,为了再给同学们一点延长思考的时间,老师先把词读一遍。
同学们思考字词层面以外文句上的问题。
(师朗读,生鼓掌)师:同学们在文句上是否有问题?生:小乔初嫁了,初,为什么不是出?师:初,当初,开始之意,这个问题涉及本文作者的章法,实际小乔不是刚刚出嫁,已经出嫁多年,中国古代有这样的写作传统,英雄美人相配,显得周郎越发潇洒,还有没有别的问题?师:为了延缓思考时间,请同学朗读,哪位同学愿意?大家可以公推一位。
部编人教版教学设计《走进苏轼》
《走进苏轼》教学设计一、故事引入,记忆作者回顾吃鱼、坐禅、戏妹等故事,讲饮食赴宴的故事、对联(发奋)读遍天下书,(立志)识尽人间字等。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
词与辛弃疾齐名“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与米芾.蔡襄.黄庭坚共称“北宋四大家”在文艺理论中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
二、回顾复习,背诵诗文回顾初中所学的苏轼诗文,看看你能否背过。
同位互查,提示,记忆,然后师生共同梳理写作手法等。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记承天寺夜游三、理解主题,学习写法。
四、结合经历,理解作品。
一度下狱,三度贬官。
命运多舛,生活坎坷。
但他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
这位千古奇才,是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坎坷的一生、漂泊的一生、旷达的一生、自足的一生。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方方/《喜欢苏东坡》嘉祐二年(1057) 进士及第,丧母守孝。
熙宁二年(1069) 反对变法卷入党争。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密州、徐州等地任地方官。
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
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
苏轼被捕入狱,入狱后,受尽凌辱,酷刑棒打,几致死地。
历时五个月,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王安石),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将苏轼贬到黄州。
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他没有俸禄、生活困苦、衣食不足,而且受到监督.没有住的地方,只好暂居庙里,后来得了一块荒地,耕种,造屋。
《走近苏轼》教学设计
《走近苏轼》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走近苏轼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主要作品及其艺术特点。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苏轼的生平简介2.苏轼的主要作品赏析3.苏轼的艺术特点探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苏轼的生平简介1.通过PPT展示苏轼的生平简介,包括他的出生、求学、仕途、养生、离京等关键时刻。
2.学生阅读苏轼生平资料,小组讨论其为什么成为了后世称颂的文化名人。
第二课时:苏轼的主要作品赏析1.分发苏轼的几首代表作,学生独立阅读,并对其中的诗词进行赏析。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首苏轼的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并用PPT或海报形式呈现。
第三课时:苏轼的艺术特点探究1.通过PPT展示苏轼的艺术特点,包括其豪放洒脱的风格、温润细腻的情感、爱国情怀等。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苏轼的艺术特点如何体现在其作品中,并写下学习体会。
第四课时:展示与总结1.学生用PPT或海报形式,展示他们对苏轼作品的赏析和探究结果。
2.全班同学一起对展示进行评价,以及对苏轼的艺术风格等进行总结。
3.布置下一节课的演讲任务:学生自选一首苏轼的作品进行朗诵和解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景化教学法:通过PPT、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展示苏轼的生平和作品,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苏轼的成长经历和作品创作环境。
2.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成果呈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和选择苏轼的作品,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思考能力。
五、教学资源1.PPT展示:苏轼的生平简介、作品赏析及艺术特点探究。
2.苏轼的作品选集:分发给学生进行阅读。
3.小组讨论和展示所需的白板、笔等。
六、教学评价1.评价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对苏轼生平、作品和艺术特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评价学生的演讲技巧和解读能力。
3.评价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七、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苏轼的作品创作,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创作自己的诗词作品。
《走近苏轼》微课录制说明(望城一中李迪军)
《走近苏轼》微课录制说明
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很多文学大师,他们以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卓越的才华,为世人瞩目,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我们这样一所农村中学的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面普遍较窄,对经典文学作品更是充满了隔膜。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梳理探究》中有《走近文学大师》一课,我很喜欢苏轼,于是就设计了《走近苏轼》一课,旨在引领学生走近苏轼这位大家相比照较熟悉的文学大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欲望,推动课外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活动的进一步展开。
《走近苏轼》的教学重点是解读苏轼被贬黄州、惠州、儋州期间的作品,从而引领学生走近苏轼、走进他的精神世界。
而苏轼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文学奇才、文艺通才”,为了方便学生在欣赏相文诗文时知人论世,我便设计了此微课,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校本课 走近苏轼
三游洞——名称由来相传唐元和14年(819),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会于彝陵(今湖北宜昌),同游洞中,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写在洞壁上,三游洞即由此而得名,这是人们称之为“前三游”。
到了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东坡)、苏辙父子三人,也来游洞中,各提诗一首于洞壁之上,人们称之为“后三游”。
【交流平台】你知道三游洞历史上的“前三游”与“后三游”分别是谁吗?【探究乐园】读下面苏轼父子咏诵三游洞的诗,再把你收集的古今中外名人咏诵三游洞的诗词抄写下来。
游三游洞苏轼冻雨霏霏半成雪,游人履冰苍岩滑。
不辞携岩底眠,洞云深夜无月色。
三游洞题壁苏洵洞门苍石流成乳,山下寒溪冷如冰。
天寒二子苦求去,我欲居之尔不能。
【小资料】出人头地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
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
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
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
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
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成语出人头地的出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东坡肉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
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
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第九讲:“爱民如子”课堂设计一、重点:1.了解苏轼外任及谪居期间与百姓的关系。
2.解读诗句。
3.背诵。
二、难点:感悟苏轼的悲悯情怀。
三、课堂过程详细设计:(一)导入第一首: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苏轼受到排挤,自请外任。
水调歌头课堂实录
水调歌头课堂实录水调歌头课堂实录课堂实录,顾名思义,就是在上课时对于课堂情况进行实时录制。
不同于微课需要讲求制作精致,课堂实录更加讲究真实性,旨在展现上课时的真实情况,同时录制时间较长,一般为一课时40~45分钟或者是连续两课时的内容。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水调歌头课堂实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调歌头课堂实录篇1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收集苏轼资料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2)学生充分预习。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首童谣吗?——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生在提示下背童谣: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月儿就是我们挂在天上的梦。
望着洁白的月儿,我们都会忍不住想倾吐心事,看着美丽的中秋圆月,我们都想为远方的亲人捎去美好的祝愿。
千年以前,大文豪苏轼也在中秋明月下对酒当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咏月名篇。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苏轼,走进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出示课题、作者,学习目标)生:齐声读学习目标师:要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就得知人论世,也就是要了解作者,关注写作背景。
下面就请同学们谈谈你知道的苏轼,说说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生: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
师:(出示幻灯片,总结)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他一生经历坎坷,仕途几经沉浮。
他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在文学上开创了一个新局面,成为后来豪迈词派的开创者写作背景:苏轼被贬密州后,和唯一的亲人苏辙(即子由)已经七年没有团聚了。
苏轼兄弟感情很深。
苏辙当时在济南,相隔千里。
时值中秋之夜,诗人把酒问月,浮想联翩,感慨万千,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咏月词。
生:齐读投影内容。
师: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古诗文更是如此下面就让我们苏轼带给我们的明月青辉的世界。
请大家自由朗读。
生自由朗读,师个别指点。
师: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诵这首词?生踊跃举手,师指名朗诵。
生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走近苏轼》教学设计
课题走近苏轼班级4班授课时间周四第三节授课教师课型新授一次备课教材分析本课依托于人教版必修四宋词单元选取的苏轼三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结合初、高中学过的有关苏轼的诗文,以及拓展内容引导学生宏观把握苏轼一生的创作,理解苏轼不同时期的创作内容和风格,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材原有篇目《赤壁怀古》《定风波》是苏轼诗词中的代表,集中体现了苏轼豪放词作的风格及其旷达豪迈的人生态度。
但是,由于教材篇目所限,学生对于苏轼的创作与思想,认识尚且零散、肤浅,缺乏深入系统的把握。
依托教材而发展生成的新的教学资源,可以弥补原有的不足,丰富学生的认识,并成为探究苏轼不同阶段思想变化、心路历程的依据。
学情分析(1)学生在高中之前学过苏轼的不少作品,但大多仅限于对一首诗词的手法、情感分析,缺乏对苏轼一生作品的整体梳理。
(2)学生对于诗词的分析属于粗线条感知,缺乏条分缕析、细致入微的具体分析;对情感主旨的把握宽泛不具体,缺乏深入探究的能力。
(2)基于平板的课堂引入,学生可利用的优质资源增多,也拥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
但由于接触时间不长,尚未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教师应加强检测与引导。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苏轼的人生起落及主要时期的代表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引领、合作探究、比较鉴赏,理解苏轼词中的手法、情感,提高知人论世的鉴赏能力,并在拓展练习中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经典诗句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领悟思想的力量。
教学资源微课程(视频及测试题)、网络资源、PPT发布任自主学习目标1、借助自学资源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及各时期作品。
2、通过自主赏析,发现诗词解读的难点,为课上讨论做准备。
务自主学习任务1、观看有关苏轼的微视频及相关文字资料,绘制苏轼仕途及文学创作曲线图。
找出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标注在曲线上,尝试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重新解读诗词。
(拍照上传)2、在每首诗词的后面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你从词中感受到的词人形象,并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在诗意中走进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在诗意中走进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2018年4月15日,我在南京“现代与经典”小语名师论坛上观摩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下面我将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用诗意阐述语文的真谛王崧舟老师积极倡导“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言语生命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关照和深化语文教育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无论是之前我观摩的《鱼游到了纸上》还是本节课《记承天寺夜游》无一不体现他用诗意向学生展现语文的博大精深。
借背景悟心境《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苏轼,一个曾经受过挫折委屈的诗人,于常人而言,面对污蔑于屈辱,大多数人会选择悲观绝望面世,生活就如同阴霾的雨天,乌云浓厚的哪怕一丝阳光都难以照进来。
此情此境中更无闲心去赏月,而更多的是伤心。
但苏轼不是这样的,他与常人不同,他选择了淡然处世,过好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王老师给孩子们播放了苏轼“乌台诗案”的材料,看完之后无论是学生亦或是现场的老师都沉默了,那一刻仿佛所有的人都是苏轼,都在用无声的沉默表达着对命运的不公。
王老师没有让这种情绪持续太久,陡然引导着大家再次走入文本,细观苏轼是如何面对自己的命运的。
月光清明,苏轼观之,内心充满着欢喜。
便起身寻友张怀民。
二人散步走在中庭,静看月光笼罩下越发空明的水,竹柏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就如同水中的藻荇,在如此静谧的环境中赏月,人的内心不自觉的也慢慢静下来,步子也变得越来越轻了。
曾经那些把自己压的喘不过气儿的物什,在此刻中变得微不足道,不值一提。
这哪是一个身心曾受过磨难的人的心境啊,这么的回答。
往事不堪回首,我却不念过去,只念当下,享受每一刻的美好。
这就是苏轼,这一刻我们也是苏轼,猛然升起一个念头,像苏轼那样豁达淡然的面对每一天,过去的不值得一提,未来的每一天我努力珍惜。
其中有一个环节让人印象特别深刻。
面对学生,王老师轻轻的说出,此刻你就是经历“乌台诗案”的苏轼,你有愤慨吗?你有纠结与不平吗?你有什么想要说的吗?写下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高中语文《走近苏轼》校本课程的课堂实录在学校进行的“高效课堂,有效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我在高一年级二班上了一节《走近苏轼》的校本课程,感觉学习的效果比较理想。
每逢周五,都是学生期待的日子。
语文课,上校本课程。
自从开学后,我们的校本全部交给了学生,在老师规定的学习范围内,他们自己选题,制作课件,争先报名,登台讲授,过足“讲坛擂主”瘾,自主学习的气氛非常浓郁,效果良好。
这节因为是学校布置的教学展示课,我在事先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就直接选题开讲。
现将课堂实录如下:
师:同学们,今天又是周五,我们上校本,主题是探讨一位古代的文化名人。
(板书:文化名人)
古往今来,文化名人、历史伟人、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如浩瀚星海。
今天探讨的这位是星海中最为璀璨夺目、熠熠生辉的。
在法国巴黎2000年举办的一次“世界千年文化名人”大选的活动中,他作为中国的唯一一位名列其中。
他是谁?
生:苏轼。
(前面刚学过《赤壁赋》,学生自主探究过作者的生平)(补齐板书:文化名人苏轼)
师:对,是苏轼。
猜猜看,老师今天的主题怎样命的?
生:《苏轼研究》?
生:《我心目中的苏轼》?
生:《走近苏轼》?
师:是《走近东坡》。
为什么我称“东坡”,而不是“苏轼”?同位讨论,找出几条理由。
生1:东坡是苏轼的号,古人称呼号,似乎更尊敬些。
师:“尊敬说”,很好,你知识丰富,并且准确。
那就称呼“苏东坡”?
生2:不直接喊姓氏,更显得亲切自然些。
师:“亲近说”,很好,你的解很位。
谁还有高见发表?
生3:纪念他自己喜欢的号,东坡居士。
师:对。
老师是想“走近东坡”,四个字,两个节拍,更具一种韵律的美,是为“韵律说”,可以么?(生笑)
从标题的设计,我们共同挖掘出这“三说”,就是给大家一个启发,你自己文章命题时,注意多一点独运的匠心。
毕竟有老话说,“看书看皮,看文看题”“题好文一半”。
(自然延伸拓展到写作的命题上)先前我们了解的东坡,是肤浅的,停留在表层,今天通过回顾、延伸拓展,希望能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他丰富的精神世界和身上折射出的文化光辉和人格魅力。
(师至此才打出投影:走进东坡。
在大力倡导课前导学的教学背景下,我刻意没有安排课前导学,我希望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目光,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的热情和乐趣。
)
师:对于这位文化名人,我们前面刚刚鉴赏过他的《赤壁赋》,
初中、小学学过他很多的诗文。
谁能背诵?
生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生5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生6:《密州出猎》
师要求生齐背:老夫聊发少年狂……课堂
生7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
(师按照学生提到的诗词,调整顺序,依次打出课件,学生会背的背,背不过的就诵读,照顾到不同的学情。
课堂的的预设根据生成来及时调整课件,不被课件生硬牵制。
)
师:这些诗词写自不同的时期,因而表达出的情绪也是不一样的,他一生有怎样的遭际? (展示投影2)他“仕途坎坷,命运多舛,一度下狱,三度贬官”,其中,下狱事件怎么回事?
生8:就是乌台诗案,有小人揪住苏轼里的诗句,诬陷苏轼,告他下狱,差点要了他的命,这影响了苏轼的一生。
师:你回答的很流畅。
大家看看苏轼的人生履历表。
(展示投影3)
注意乌台诗案发生的年份。
晚年他自己写了一个《自题金山画像》(展示4 齐读,“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感受苏轼的坎坷人生经历和丰富情感)
师:在你心目中,苏轼是怎样的一个人?(生思考回答)
众生:是一个伟大的人/ 是有追求的人/ 是率真的人/ 是有才华的人/ 是书法家/ 是政客/ 是画家/是多才多艺的人
师:(边听边记,自然分成系列。
指导学生学会分类)
从性格上分:是豁达、洒脱/ 有追求/ 活的真实/ 大俗大雅的人
从身份上说:是一个有身份的政客/ 有政绩的地方官/ 是一个重感情的好丈夫/ 关系弟弟的好兄长
从才华上说:是诗人/ 是词人/ 是画家/ 是书法家/ 是美食家/是水利专家/ 是服装设计师
师:在别人眼中,苏轼是则怎样的人?(展示投影5 齐读)
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在他的《苏东坡传》中这样写到:“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
当代有人这样评价他的一生:一部苦难穿越千年风雨,一首悲壮跨过万代冰霜,磨难中成就了他的洒脱与孤傲,逆境里炼狱成永恒的诗章。
(要求生当堂背过)
师:苏轼他有才华,有追求。
他又很洒脱,通常“在朝野不恋山林,在山林不恋朝野”。
对人生很通透,看得开。
“文章憎命达”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文人身处逆境,他们都是怎样的自我解脱方式?
学生四人小组比较讨论1:1屈原2陶渊明3李白4苏轼
生热烈讨论交流,师总结展示。
1屈原:面对出国的残破,国君昏聩,曾抱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大志向的屈原,含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坚”的牵挂,抱石自投汨罗而亡。
他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表达对出国的忠贞不逾。
2陶渊明:生性高傲的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愤然解下冠带,归隐南山。
3李白:怀才不遇的李白被逐出京城,他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还极具自信地唱到:“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他是洒脱的
4 苏轼:面对贬官,他潇洒依旧:“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即使被贬,他也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君”。
他有积极的入仕态度,有能追求自己内心的和谐闲适。
师:面对短暂的人生,古人有不同的感慨。
比较讨论2:古代人对“人生短暂”表达的不同含义。
1孔子曰2李白曰3苏轼曰找出与“水”相关的代表诗句,研讨。
生回答。
1孔子:逝者如斯夫。
2李白: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3苏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师生交流最后总结:
1孔子:执着
2李白:无奈
3苏轼:超脱
师总结:苏轼一生像一阵清风一样度过,虽饱经忧患,却始终不失赤子之心。
他有丰富复杂的思想。
老师展示: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讲求社会责任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讲求自适逍遥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
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师:写作练习:
以“我心目中的苏轼为话题”,写一篇短文,题目自拟。
推荐读物:林语堂《苏东坡传》(校图书馆)
余秋雨《东坡突围》(《语文读本》第一册)
后记:校本课程,意在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人生感受。
这节课我试图通过对苏轼诗词的巩固复习,进而延伸拓展,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使学生能对苏轼有比较深入的认识,感受到最具中国文人气质的人物精神风采。
安排的内容太多,有的地方就讨论的不够深入和充分,有越俎代
庖之嫌。
这样的尝试正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