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一节) 根

合集下载

植物的形态

植物的形态

(一)花冠类型
ⅰ.十字形:花瓣4枚分离,上部外展呈成十字形。 ⅱ.蝶形:花瓣5枚,分离,排成蝶形,上瓣一般最大,位于 外方称旗瓣,侧面两枚狭小称翼瓣,最小两枚形小,下缘稍 合生,并向上弯曲呈船前的龙骨状,称龙骨瓣。整个花瓣形 似蝴蝶。 ⅲ.管状(筒状):花冠管较长,大部分成管筒状,如菊科植 物的管状花。(两性或雄性)
第四章 花的形态
花是种子植物所特有的繁殖器官,能产生果实 和种子,使种族得以延续。
花的形态构造特征较根、茎、叶等营养器官 稳定,变异较小,因此掌握花的特征,对研究植 物分类、药材的原植物鉴别及花类药材的鉴定均 有重要意义。
很多植物的花供药用。有的是植物的花蕾,如辛夷、 金银花;开放的花如红花、洋金花;莲须是雄蕊,玉米须 是花柱,番红花是柱头,松花粉、蒲黄是花粉粒,莲房是 花托,菊花是花序。
一个叶柄上只生一个叶片的叶称为单叶。一 个叶片上长有两个以上小叶片的叶,称为复叶。
1.三出复叶(ternately compound leaf) 若顶生小叶有柄的,称羽状复叶 ;若顶生小 叶无柄的,称掌状三出复叶 。 2.掌状复叶(palmately compound leaf) 叶轴短缩,在其顶端集生三片以上小叶,呈 掌状展开,如五加、人参、大麻叶等。
第四章 花的形态
第一节 花的组成及形态构造 第二节 花程式与花图式 第三节 花 序
第一节 花的组成及形态构造
一、花的组成部分
通常由花梗、花托、花被、雄蕊群和雌蕊群组成。
其中雄蕊和雌蕊是 花中具有生殖功能的重 要部分。花被具有保护 和引诱昆虫的作用。花 盘、距、早落萼、副萼、 冠毛、副花冠。
(一)花冠类型 (二)花被的卷叠方式 (三)雄蕊群 (四)雌蕊群
一、地上茎的变态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所讲的内容是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函数与方程》之后的一个专题内容,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段内容与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等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

它是在前面学习了函数与方程,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基础上对函数与方程内容的深化和拓展,通过根的分布的不同情况,充分体现了由简单到复杂、特殊到一般的化归的数学思想。

从而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通过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二次方程,二次函数,加深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的认识,同时也为以后数学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识图能力及分析判断能力,有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愿望。

学生学习了函数与方程,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的知识,已经具有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通过学习,抽象逻辑思维逐步成熟,能够用理论作为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

(三)教学环境分析由于本节课涉及到根的分布情况较多,对老师的的作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采用传统的板式教学,根本就无法向学生演示动态过程,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达不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多媒体网络教学,是现代高中数学教学全新的教育技术,使传统的教学方式得到补充。

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利用制作好的几何画板课件,操作演示,感受根的分布的不同情况,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符合学生认识事物从感性认识到理想认识的认知过程。

(四)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真正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

”本节课涉及到的图象信息较多,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实现最大容量地向学生提供图象信息,并让学生整理归纳信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实现数学课堂中学生的高参与度,从而实现资源、时间、效率的最优化。

高等数学 第3章 第一节 中值定理

高等数学 第3章 第一节 中值定理
6 6
(函数

6
,
y
5
6
ln sin x
是 y
是初等函数, 且当
x
6
ln sin x 定义域内的一部分;
,
5
6
时,cossixn
y'
sin x
x
0,
cot x.)
且ln s in
lnsin 5
ln 1 .
6
62
令 y' cos x cot x 0, sin x
得 x , 5 .
F(b) F(a)
( x) 满足罗尔定理的全部条件,且:
'(x) f '(x) f (b) f (a) F '(x)
F(b) F(a)
Y F , f Fb, f b
C•
•B
由罗尔定理,至少存在一点 ∈(a,b) ,
即:
使
f
'( )
'( ) 0,
f (b) f (a) F '( ) 0
即 1、 2、 3都是方程 f 'x 0 的根。 注意到 f ' x 0 为三次方程, 它最多有三个根。
我们已经找到它的三个实根
1、 2、 3 ,
所以这三个根就是方程
f 'x 0 的全部根。
14
例3 证明当x 0时, x ln1 x x
1 x
证 设f x ln1 x, 显然,函数 f x 在 0, x 上满足
f (b) f (a)
O a
bx
结论等价于: f f b f a
ba
或: f f b f a 0
ba
AB的方程为:

第4章根复习题及答案

第4章根复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第一节根习题一、名词解释1.定根和不定根2.直根系和须根系3.木质部脊4.平周分裂和垂周分裂5.初生生长、初生组织和初生结构6.凯氏带7.通道细胞8.内起源9.根瘤与菌根10.不活动中心二、判断与改错1.直根系多为深根系,须根系多为浅根系。

()2.在作物的间作和套种中,往往将具须根系作物和具直根系的作物搭配。

()3.从老根上长出的根也称不定根。

()4.不定根是由中柱鞘细胞恢复分裂产生的。

()5.垂周分裂所形成的新细胞壁与器官表面垂直。

()6.初生根、次生根在植物学上与农业上有不同的含义。

()7.主根和侧根属初生根,不定根属次生根。

()8.根毛分布在根尖的伸长区和成熟区。

()9.成熟区(根毛区)的每部分都具有很强的吸收力。

()10.根尖在生长过程中其四个部分逐渐生长。

()11.在初生根的横切面上,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各三束,故为"六原型"。

()12.根的中柱鞘细胞具有凯氏带。

()13.根的木质部发育方式为内始式,而韧皮部则为外始式。

()14.通道细胞是薄壁细胞。

()15.根毛与侧根的来源是一致的。

()16.侧根为定根,起源于根毛区内中柱鞘的一定部位,即总是发生于原生木质部与原生韧皮部之间的地方。

()17.侧根的发生与根的顶端分生组织无关。

()18.侧根是由内皮层发生的。

()19.根的初生木质部在次生木质部的内方。

()20.根的木栓形成层最早起源于中柱鞘细胞。

()21.木栓形成层只能来自中柱鞘。

()22.水稻、小麦根无次生生长。

()23.根瘤是根瘤菌在植物根内寄生所形成的复合体。

()24.种子植物的根一旦产生了菌根,其原有的根毛会逐渐消失。

()25.根瘤只见于豆科植物根部。

()26.菌根是细菌与种子植物共生的根。

()27.根的次生生长过程中,由木栓形成层活动产生次生维管组织。

()三、填空1.根系即()2.主根是由()发育而来,侧根起源于()。

3.根的主要功能是(),根还有()和()()()和()的功能。

药用植物学(第三章)

药用植物学(第三章)
对着木质部
对着韧皮部,少数对着 木质部
四) 、根的次生构造 Secondary structure
次生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分 化而成的结构。
1. 形成层的产生及活动 产生: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
逐渐向两侧扩展,对着木质部束的 维管柱鞘细胞恢复分生能力,形成 一个波浪状环。逐渐形成一圆环。
结果:向外产生的细胞分化成 次生韧皮部,向内产生的细胞分化 成次生木质部。
藤本植物:指具有缠绕茎或攀(缘)
援茎的植物。
2. 草质茎 木质部不发达的茎 草本植物:具草质茎的植物。
① 一年生草本 ② 二年生草本 ③ 多年生草本 ④ 草质藤本
3. 肉质茎
肉质多浆的茎
按生长习性分: 1.直立茎 2.攀援茎 3. 缠绕茎
左缠绕茎 反时针 右缠绕茎 顺使针 4. 匍匐茎
律草 牵牛花
块茎
球茎
① 形状
不规则块状 球形、扁球形
② 顶芽
不发达发达③ 鳞叶 Nhomakorabea小或脱落

④ 节、节间
不明显
明显
4. 鳞茎 bulb 由扁平或圆盘状的地下茎和着
生在其上的肉质鳞叶组成。 球形、扁球形.
鳞茎盘:鳞茎的茎节间缩短呈圆盘 状。 有被鳞茎:鳞叶大,相互合抱
无被鳞茎:鳞叶小,复瓦状排列
(二)、地上茎变态 1. 叶状茎
五束 南瓜
六束 葱
多原型
八束 油桐
十多束 小麦、水稻
原生木质部:protoxylem 导管直径较小,多为环纹、螺纹
导管。 后生木质部: metaxylem
导管直径较大,多为网纹、梯 纹或孔纹导管,位于中心,后发育 成熟。
外始式:由外向内渐次发育成熟的 发育方式。

植物的器官(根、茎)

植物的器官(根、茎)
• 被子植物的初生韧皮部一般有筛管和伴胞,也有韧皮薄 壁细胞,偶有韧皮纤维;
• 裸子植物的初生韧皮部只有筛胞
24
25
26
27
三、侧根的形成 无论是主根、不定根所产生的支根均统称为侧根。 形成过程: 起源于中柱鞘(称为内起源) 由于侧根起源于中柱鞘,其木质部和韧皮部与主根的
维管组织直接相连,因而形成一个连续的维管系统。
仙人掌、 禾本科植物如稻、 昙花 麦、竹等
莎草科莎草
– 凯氏带的宽度不一,但常远比其所在的细胞壁狭窄,故 从横切面观,增厚的部分呈点状,故又称凯氏点 (casparian dots)。
凯氏点
19
b.是内皮层细胞进一步发育,其径向壁、上下壁以及内切向 壁(内壁)显著增厚,只有外切向壁(外壁)比较薄,因此横 切面观时,细胞壁增厚部分呈马蹄形。
通道细胞(Passage cell): 在内皮层细胞壁增厚的过程中,有 少数正对初生木质部束的内皮层细胞的壁不增厚,仍保持 着初期发育阶段的结构,这些在凯氏带上壁不增厚的细胞, 起着皮层与维管束间物质内外流通的作用。
之间的一些薄壁组织恢复分裂机能,转变为形成层, 逐渐向初生木质部外方的中柱鞘部位发展,使相邻 的中柱鞘细胞也开始分化成为形成层的一部分,形 成层即由片断连接成为一个凹凸相间的环。 • 此后,由于在韧皮部下方的形成层分裂速度较快, 次生木质部产生的量较多,因此,形成层凹入的部 分向外推移,致使凹凸相间的形成层环变成圆环状。
4.成熟区(maturation zone):位于伸长区上方,此处各 种细胞已停止生长,并多已分化成熟,故称为成熟区。 最显著的特点是表皮中一部分细胞的外壁向外突出, 形成根毛(root hair),所以又叫根毛区。
(二)根的初生构造

初中七年级(初一)生物 第三章 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

初中七年级(初一)生物 第三章 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

根毛
伸长区和根毛区是根吸收力最强的部分 失去根毛的成熟区主要进行输导和支持的功能
四、根的初生结构
• 初生结构的概念:由初生分生组织(原表皮、 原形成层、基本分生组织)分裂产生的细胞经 生长和分化形成的各种成熟组织组成的结构。
• 根毛区初生结构从横切面看从外至内可分为:
表皮 皮层
外皮层 皮层薄壁细胞 内皮层
内的所有薄壁细胞都可能发生变化:或裂解形成气腔, 或细胞壁木化增厚成为厚壁的类型。
根瘤
概念 豆科植物根上各种形状的瘤状突起。
产生 根瘤菌(细菌)由根毛侵入根的皮层内,
因根瘤菌分泌物的刺激产生大量新细胞,使皮 层部分的体积膨大和凸出,形成根瘤。
意义 具有固氮作用 。
根瘤
菌根形成、类型及定义
形成 种子植物根与真菌共生 类型 外生菌根
的根有髓 中柱鞘具有潜在的分裂能力 初生木质部呈星芒状,初生韧皮部呈束状,二者
相间排列 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均为外始式发育方式,
原生在外,后生在内 原、后生木质部导管类型有差别
五、侧根的发生(内起源)
内起源:起源于母根的中柱鞘,也就是发生于根的内部组织。
六、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内生菌根 内外生菌根
意义 具菌根的植物在没有相应的真菌存在
时,就不能正常生长或种子不能萌发
第二节 茎
一、茎的生理功能和经济利用 • 茎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一般是组成地上部
分的枝干,主要功能是输导和支持。
• 茎除去输导和支持作用外,还有储藏和繁殖作 用。
• 茎在经济利用上是多方面的,包括食用、药用、 工业原料、木材、竹材等 。
韧皮射线

木射线 次生射线
• 茎的次生结构大体可分成木材和树皮两部分

营养器官——根

营养器官——根

三、根及根系的类型
(一)根据根发生部位的不同分为:
1. 定根:从植物固定的部位生长出 来,包括主根和侧根。 2. 不定根:发生的位置不固定。
(二)根系:地下部分所有根的总称。
1. 直根系 2. 须根系
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状 况可分为深根性和浅根性。
四、根的发育与结构
(一)根尖分区及生长状态 根尖从顶端起,可依次分为:根 冠、分生区 、伸长区和根毛区。
1、外皮层细胞层数较多 2、内皮层五面增厚
3、木质部多原型,中央具髓
. 4、在较老根中,皮层和中柱的薄壁细胞都 可能发生变化 5、无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五、侧根的发生: 方式:内起源 类型:与原型有关
二原型根
多原型根
三原、四原型根
•侧根的发生
侧根开始发生时,中柱鞘某些部 位的几个细胞,细胞质变浓,液泡缩小,细 胞恢复分裂活动。首先进行切向分裂,增加 细胞层数,继而进行各个方向的分裂,产生 一团细胞,形成侧根原基,其分化是以向顶 的顺序进行。侧根原基顶端逐渐分化为生长 点和根冠。最后由于新的生长点的不断分裂、 生长和分化而向外突出,结果穿过母根的皮 层和表皮成为侧根。
1. 根冠
根冠细胞中含有淀粉体, 它的分 布与根向地性有关, 所以根冠是根 重力感受的部位。
2. 分生区
由分生组织细胞构成, 能不断分裂产生
新细胞, 增加根的细胞数目,促进根尖生长,。 在相当多植物的根尖中, 其原分生组织区 的前端有一个由分裂活动弱甚至不分裂 的细胞形成的不活动中心。
分生区
双子叶植物根表皮的主要生理 功能? 为什么幼苗移栽时要带土移栽? 为什么移栽时要适当剪去一些枝 叶?
2. 皮层:
位于表皮与维管柱之间, 由基本分生组织 发育而来,由薄壁细胞组成,起贮藏、通气、 横向运输的作用。

第三章养分的运输与分配

第三章养分的运输与分配

第三章养分的运输与分配第一节养分的短距离运输植物根系从介质中吸收的矿质养分,一部分在根细胞中被同化和利用;另一部分经皮层组织进入木质部输导系统向地上部输送,供应地上部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

同时,植物地上部绿色组织合成的光合产物及部分矿质养分则可通过韧皮部系统运输到根部,构成植物体内的物质循环系统,调节着养分在体内的分配。

根外介质中的养分从根表皮细胞进入根内再经皮层组织到达中柱的迁移过程叫养分的横向运输。

由于其迁移距离短,又称为短距离拉输。

养分从根经木质部或韧皮部到达地上部的运输以及养分从地上部经韧皮部向根的运输过程,称为养分的纵向运输。

由于养分迁移距离较长,又称为长距离运输。

一、运输途径养分在根中的横向运输有2条途径:即质外体途径和共质体途径。

质外体是由细胞壁和细胞间隙所组成的连续体。

它与外部介质相通,是水分和养分可以自由出入的地方,养分迁移速率较快。

共质体是由细胞的原生质(不包括液泡)组成的,穿过细胞壁的胞间连丝把细胞与细胞连成一个整体,这些相互联系起来的原生质整体称为共质体。

共质体通道是靠胞间连丝把养分从一个细胞转运到相邻的细胞中,借助原生质的环流,带动养分的运输,最后向中柱转运。

在共质体运输中,胞间连丝起着沟通相邻细胞间养分运输的桥梁作用。

因此,细胞内胞间连丝的数目和直径的大小对养分的运输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质外体途径中,养分从表皮迁移到达内皮层后,由于凯氏带的阻隔,不能直接进入中柱,而必须首先穿过内皮层细胞原生质膜转入共质体途径,才能进入中柱。

养分在横向运输过程中是途经质外体还是共质体,主要取决于养分种类、养分浓度,根毛密度,胞间连丝的数量,表皮细胞木栓化程度等多种因素。

(一)养分种类由于养分的特性不同,进行横向运输的途径也不同。

一般来讲,以主动跨膜运输为主的养分,如K+,H2PO4-,其横向运输以共质体途径为主;而以被动跨膜运输为主的养分,如Ca2+,则以质外体途径为主。

此外,以分子态被吸收的养分,如H3B03,H4Si04等也常以质外体途径运输为主。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1 平方根》教学设计2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1 平方根》教学设计2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1 平方根》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平方根》是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平方根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以及了解平方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二次根式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平方根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乘方运算,对乘方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但对于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法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方根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方根的概念,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

2.难点:平方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法。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平方根的定义、求法以及实际应用的实例。

2.学具:准备一些数学工具,如计算器、纸张等,方便学生进行操作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篮球的直径、房间的面积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实例与平方根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介绍平方根的定义,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方根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求一些数的平方根,如2、3、4等的平方根。

引导学生总结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平方根概念和求法的掌握情况。

药用植物学学习收获

药用植物学学习收获

药⽤植物学学习收获药⽤植物学学习收获在寝室⾥观看了药⽤植物学的教学视频,聆听了李⽼师讲解植物的器官——根,⽼师从正常根的形态,变态根的类型,根的显微构造,根的⽣理功能四个⽅⾯阐明植物的根类型,形态,特点以及其构造组成和特点,让我们对根有了进⼀步深⼊的认识,⼀下是我对第三章第⼀节根的重要知识点总结。

器官(organ): 具有⼀定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由多种组织构成的,并执⾏⼀定⽣理功能的植物体组成部分。

营养器官:根、茎、叶繁殖器官:花、果实、种⼦根(root)的特性:向地,向湿,背光。

越向下越细,并向四周分枝,形成复杂根系。

细胞中不含叶绿体,⽆节和节间之分,⼀般不⽣芽,叶和花。

正常根的形态:主根(main root):种⼦的胚根发育⽽来侧根(lateral root)定根(normal root):直接或间接由胚根发育⽽来的主根和其各级侧根,有固定的⽣长部位不定根(adventitious root)直根系(tap root system):由明显⽽发达的主根及其各级侧根组成的根系,如菘蓝根,是双⼦叶植物和裸⼦植物根系的特征须根系(fibrous root system):不定根组成的根系,如黄连,贝母,是多数单⼦叶植物和⼀些双⼦叶植物的特征变态根的类型:根的显微构造:根冠(root cap):根尖最顶端的帽状物,略呈圆锥状,多层不规则排列的薄壁细胞组,成,保护根尖,寄⽣根和菌根⽆根冠存在分⽣区(division zone):顶端分⽣组织所在,圆锥形,很强的分⽣能⼒。

细胞为多⾯体,排列紧密,细胞壁薄,细胞质浓,核较⼤根尖的构造(根的最顶端到着⽣根⽑的⼀段)伸长区(elongation zone):多数细胞分裂已停⽌,体积扩⼤,开始出现分化。

根的伸长是由于分⽣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的延伸共同作⽤。

成熟区(maturation zone):细胞已停⽌⽣长,多分化成熟,形成了各种初⽣组织。

表⽪中⼀部分细胞外壁向外突出形成根⽑,⼜叫“根⽑区”可增加根的吸收⾯积初⽣⽣长(primary growth):顶端分⽣组织及其衍⽣细胞的增⽣和成熟所引起的⽣长过程。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1 平方根》教学设计1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1 平方根》教学设计1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1 平方根》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平方根》是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平方根的概念、性质以及求平方根的方法。

通过学习平方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立方根、四次方根等概念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引入平方根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平方根与乘方的关系,掌握平方根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平方根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对乘方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例子和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建立平方根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平方根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平方根的概念,掌握平方根的性质。

2.学会求一个数的平方根,并能运用平方根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

2.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例题教学法:通过典型例题,讲解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平方根的概念、性质和求平方根的方法。

2.例题: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让学生动手练习。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平方根的概念,如: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a,求它的面积。

让学生思考如何求解,引出平方根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平方根的性质,如: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通过PPT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平方根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挑选一个数,求它的平方根。

然后,各组汇报结果,互相交流解题方法。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指导和点评。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第三章植物的器官一根、茎、叶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第三章植物的器官一根、茎、叶
内部构造并执行一定生理功能的植物体的 组成部分。
2024/8/30 2
果实
种子 植 株
花 叶

2024/8/30

3
果实
种子 植 株
花 叶

2024/8/30

4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 根、茎、叶
第三章 植物的器官(一 )
2024/8/30 5
第三章 植物的器官
种子植能物够:开花结果形成种子,并以种子
4、气生根:
自植物的茎上长出悬垂于空气之中 的根,可以帮助吸收和贮存水分, 多见于热带植物。 如石斛、吊兰等。
2024/8/30 22
2024/8/30
气生 根
23
第一节 根 (root)
5、呼吸根:
有些生长在湖沼或热带海滩地带的 植物,由于植株的一部分被淤泥淹没, 呼吸十分困难,因而有些根垂直向上 生长,暴露于空气中进行呼吸。 如 水松、红树等。
遗传性变异,称“根的变态”。 常见的变态有以下七种: 贮藏根、支柱根、攀援根、气生根、 呼吸根、水生根、寄生根。
2024/8/30 14
1、贮藏根(storage root ):
根的部分或全部由于储藏大量的营养物质 而肥大肉质,可分为:肉质直根、块根。
肉质直根 (主根肥大)



块根 (侧根、不定根)
一株植物地下部分所有根的总称。 由明显而发达的主根及各级侧根组成 的根系,主根与侧根有明显的区别。 ★ 通常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为直根系。 如 人参、甘草、桔梗等植物的根系。
2024/8/30 10
第一节 根 (root)
(二)根系及其类型:
须根系: 主 根 不 发 达 , 或 早 期 死 亡 , 而 从 茎 的

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讲解

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讲解
各种成熟组织,故亦称为成熟区。
精品资料
• 根毛不是独立的细胞,而是表皮细胞成管状延伸,细 胞核也移到了管中。根毛是指根尖表皮细胞向外突出 的毛状物(zhuànɡ wù)。数量很多,集生于根尖的一定 区域,形成根毛区。
• 根毛细胞的壁很薄,细胞质紧贴细胞壁,中央是一个 大液泡,细胞核随根毛的增长而逐渐移到它的末端。 细胞壁含果胶质,根毛上粘有很多土壤颗粒,是吸收 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毛枯死表皮脱落时,外皮层(pícéng)细胞壁栓化起
暂时保护作用。

皮层(pícéng)最内方的一层叫内皮层(pícéng),
其细胞排列紧密,各细胞的径向壁和上下横壁有带
状的木化和栓化加厚区域,称为凯氏带。

内皮层(pícéng)的这种特殊结构阻断了皮层(pí
céng)与中柱间通过的胞间隙。细胞壁等质外体运输
木质部、韧皮部由多种组织的细胞(xìbāo)组成,是 一种复合组织,但起作用的是筛管和导管这些长 管状细胞(xìbāo),所以我们将它们称为维管组织。
精品资料
3.4. 薄壁组织
薄壁组织分布于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 之间。在根次生生长时发育成维管形成层 的主要部分。少数双子叶植物中央由于后 生木质部没有(méi yǒu)继续向中心分化, 而形成薄壁组成的髓。
环境,如土壤的结构、通气状况、水分的含量等有关 (yǒuguān)。 一般直根系入土较深,如大多数的木本植物,其主根深达 10~20米,某些生长在干旱沙漠的植物,如骆驼刺的根系 可伸入土层达20米左右。 单子叶植物的须根系则入土较浅,如禾本科植物的根系入土 一般仅有20~30厘米。在农业生产上,常利用控制水、肥 及光照强度来调整作物的根系,以达到丰产的目的。

第4章根复习题与答案

第4章根复习题与答案

第三章第一节根习题一、名词解释1.定根和不定根2.直根系和须根系3.木质部脊4.平周分裂和垂周分裂5.初生生长、初生组织和初生结构6.凯氏带7.通道细胞8.内起源9.根瘤与菌根10.不活动中心二、判断与改错1.直根系多为深根系,须根系多为浅根系。

()2.在作物的间作和套种中,往往将具须根系作物和具直根系的作物搭配。

()3.从老根上长出的根也称不定根。

()4.不定根是由中柱鞘细胞恢复分裂产生的。

()5.垂周分裂所形成的新细胞壁与器官表面垂直。

()6.初生根、次生根在植物学上与农业上有不同的含义。

()7.主根和侧根属初生根,不定根属次生根。

()8.根毛分布在根尖的伸长区和成熟区。

()9.成熟区(根毛区)的每部分都具有很强的吸收力。

()10.根尖在生长过程中其四个部分逐渐生长。

()11.在初生根的横切面上,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各三束,故为"六原型"。

()12.根的中柱鞘细胞具有凯氏带。

()13.根的木质部发育方式为内始式,而韧皮部则为外始式。

()14.通道细胞是薄壁细胞。

()15.根毛与侧根的来源是一致的。

()16.侧根为定根,起源于根毛区内中柱鞘的一定部位,即总是发生于原生木质部与原生韧皮部之间的地方。

()17.侧根的发生与根的顶端分生组织无关。

()18.侧根是由内皮层发生的。

()19.根的初生木质部在次生木质部的内方。

()20.根的木栓形成层最早起源于中柱鞘细胞。

()11.木栓形成层只能来自中柱鞘。

()12.水稻、小麦根无次生生长。

()13.根瘤是根瘤菌在植物根内寄生所形成的复合体。

()14.种子植物的根一旦产生了菌根,其原有的根毛会逐渐消失。

()15.根瘤只见于豆科植物根部。

()16.菌根是细菌与种子植物共生的根。

()17.根的次生生长过程中,由木栓形成层活动产生次生维管组织。

()三、填空21.根系即()22.主根是由()发育而来,侧根起源于()。

23.根的主要功能是(),根还有()和()()()和()的功能。

第4章根复习题与答案

第4章根复习题与答案

第三章第一节根习题一、名词解释1.定根和不定根2.直根系和须根系3.木质部脊4.平周分裂和垂周分裂5.初生生长、初生组织和初生结构6.凯氏带7.通道细胞8.内起源9.根瘤与菌根10.不活动中心二、判断与改错1.直根系多为深根系,须根系多为浅根系。

()2. 在作物的间作和套种中,往往将具须根系作物和具直根系的作物搭配。

()3.从老根上长出的根也称不定根。

()4.不定根是由中柱鞘细胞恢复分裂产生的。

()5.垂周分裂所形成的新细胞壁与器官表面垂直。

()6. 初生根、次生根在植物学上与农业上有不同的含义。

()7.主根和侧根属初生根,不定根属次生根。

()8.根毛分布在根尖的伸长区和成熟区。

()9.成熟区(根毛区)的每部分都具有很强的吸收力。

()10.根尖在生长过程中其四个部分逐渐生长。

()11. 在初生根的横切面上,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各三束,故为" 六原型 " 。

()12.根的中柱鞘细胞具有凯氏带。

()13.根的木质部发育方式为内始式,而韧皮部则为外始式。

()14.通道细胞是薄壁细胞。

()15.根毛与侧根的来源是一致的。

()16.侧根为定根,起源于根毛区内中柱鞘的一定部位,即总是发生于原生木质部与原生韧皮部之间的地方。

()17.侧根的发生与根的顶端分生组织无关。

()18.侧根是由内皮层发生的。

()19.根的初生木质部在次生木质部的内方。

()20.根的木栓形成层最早起源于中柱鞘细胞。

()21.木栓形成层只能来自中柱鞘。

()22.水稻、小麦根无次生生长。

()23.根瘤是根瘤菌在植物根内寄生所形成的复合体。

()24. 种子植物的根一旦产生了菌根,其原有的根毛会逐渐消失。

()25.根瘤只见于豆科植物根部。

()26.菌根是细菌与种子植物共生的根。

()27. 根的次生生长过程中,由木栓形成层活动产生次生维管组织。

()三、填空1.根系即()2.主根是由()发育而来,侧根起源于()。

3.根的主要功能是(),根还有()和()()()和()的功能。

第三章第一节(1) 神奇的东方树叶-茶树的形态特征(一)-《中华茶文化》课件

第三章第一节(1)  神奇的东方树叶-茶树的形态特征(一)-《中华茶文化》课件
着生有茸毛。随着幼茎逐渐木质 化,皮色由青绿—浅黄—红棕, 之后由浅褐色—褐色—褐棕色— 暗灰色—灰白色发生变化。
11
直立状
分枝角度小 (≤35°)
半披张状
介于直立状和披 张状之间
披张状 分枝角度大 (≥45°)
12
茶树新梢形态
1.芽头 2.真叶 3.鱼叶 4.鳞片
13
枝条
区分枝条与新梢的标 准:茎的木质化程度。
状排列,呈层状结构。 ➢ 吸收根:侧根前端呈乳白色的根,
其表面密生根毛。 ➢ 根毛:吸收水分和养料的部位。
6
1 一年生根系
2 二年生根系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3 壮年期根系
4 衰老期根系
7
根的生长特性:向肥性、向湿性、忌渍性和向土壤阻力小 的方向生长。
8
菌根
红壤茶园中已发现外生、内外生和内生三种类型的菌根菌。
判别新梢是否成熟 的标准:芽头是否
形成驻芽。
新梢
14
茶树的芽
茶芽分类 叶芽:发育为枝条。 花芽:发育为花。
定芽 顶芽:生长在枝条顶端的芽
腋芽:生长在叶腋的芽
不定芽(潜伏芽):在茶树茎及根颈处非叶腋处长出
的芽
15
顶芽
不定芽
腋芽
16
按生理状态分 休眠芽:驻芽和尚未活动的芽。 生长芽:处于正常生长活动的芽。
“驻芽”:当新梢成熟后或因水分、养分不足时,顶芽停止生长的芽。
17
18
9
(2)茶树的茎
主干:由胚轴生育而成,指根颈至第一 级侧枝的部位。
侧枝:从主干枝上分生出的枝条,以分 枝级数而命 名,如一级侧枝、二级侧 枝。
生产枝:枝冠面上生长营养芽的枝条, 对形成新梢的数量和质量有明显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生木质部 (外始式)
后生木质部 原生韧皮部
(外始式) 后生韧皮部
根初生结构的特点:
•表皮特化产生根毛; •内皮层特异性的加厚,形成凯氏带; •中 柱:包括中柱鞘、初生维管组织,有的植物的根有髓; •中柱鞘具有潜在的分裂能力; •初生木质部呈星芒状,初生韧皮部呈束状,二者相间排列; •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均为外始式发育方式,原生在外, 后生在内; •原、后生木质部导管(或管胞)类型有差别。
比较:
双子叶植物
单子叶植物
———————————————————————————
内皮层
具凯氏带
五面细胞壁增厚
———————————————————————————
次生生长
木质部与韧皮部之 木质部与韧皮部之
间有薄壁细胞,
间无薄壁细胞,
能进行次生生长
不能进行次生生长
———————————————————————————
甜菜直根 维管形成层产生次生结构后,中柱鞘活 动产生第一轮副形成层,向内产生三生木质部,向外产 生三生韧皮部。在三生韧皮部的薄壁细胞的外侧形成 新一轮的副形成层,再形成三生结构,使根不断增粗。
四、根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
(一)、根对水分的吸收 1、动力:根压和蒸腾拉力 根压:根系生理话动使液流上升的压力称根压。一
4. 成熟区(maturation zone)
根毛区表面密被根毛,增 大了根的吸收面积,是根 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 位。 位置: 紧接着伸长区,表 皮常着生根毛; 特点: 各种细胞已停止生 长并分化成熟; 根毛: 表皮细胞外壁延伸 而成,呈管状; 作用: 根的吸收部位。
细胞分裂方向 关于细胞分裂、壁面、排列方向的一些术语: 横向面、径向面和切向面
平周分裂
分化为生长点和根冠—穿过—皮层表皮——侧根
侧根的发生
侧根的产生
侧根的发生位置与不同类型根的关系示意图
二原型
三原型
四原型 多原型根
(四)根的次生结构
1. 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1). 维管形成层的发生和活动
① 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
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根在完成初生生长、形成 初生结构之后,便开始出现次生分生组织——维管形 成层和木栓形成层,进而产生次生组织,使根加粗。
运到另一个细胞的方式。
2、吸收特点 矿质元素与水分相对吸收。虽然元素是溶解在水 中才能吸收,二者不成正比关系,因为有些元素是 主动吸收,有载体参与;有选择吸收;拮抗作用, 一种离子能减少某种离子的毒害作用,促进某些离 子的吸收。 3、影响矿质元素吸收的外界因素 温度, 土壤通气状况, 介质PH值, 离子间相互作用
返回
二、 根的形态 1.根的类型
定 根:主根、侧根 不定根:由茎、叶、老 根、胚状体产生的根
2、根系类型 直根系(深根性
的)—裸子植物、双 子叶植物的根系 须根系(浅根性 的)—单子叶植物的 根系 3、根的生长特性 土壤条件:好生长旺 盛,发达。 植物特性:直根系, 须根系。
三、根的结构
这种由次生分生组织进行的生长,称为次生生长, 所形成的结构称为次生结构。次生分生组织位于根茎 的侧面,因此又叫侧分生组织。
② 维管形成层的发生(来源)
③ 维管形成层的活动
维管形成层的发生和活动(动画演示)
来源
活动
产生组织结构 活动结果
初生木质部外
次生木质部
凹处与初生韧
皮部内侧
形成层环 平周

内皮层:皮层最内方的一层细胞,细胞排列紧密, 各细胞的径向壁和上下横壁有带状的木化和栓化加厚 区域,称为凯氏带。使根的吸收有选择性
加厚方式:2个横向壁和2个径向壁)
皮层薄壁细胞:内外皮层之间的薄壁细胞
作用:横向运输。(点击观看动画)
成分:木质和栓质沉积而成 作用:
中柱 中柱是皮层以内的中轴部分,由原形成
木质部辐射角
少于 6 个
多原型( 6 个以上)
———————————————————————————
(三)侧根的形成
在主根或不定根开 始初生生长不久 就开 始产生侧根,侧根上 又能依次再长出各级 侧根。侧根的形成增 加了根的吸收面积和 根的支持作用。
侧根发生过程 侧根的起源母根中一定部位的中柱鞘细胞。 属于内起源, 中柱鞘细胞—平—周分—裂 —形成侧根原基—进行—垂周—,
层分化而来,可分为中柱鞘、初生木质部、 初生韧皮部和薄壁细胞四个部分,少数植 物还有髓。 中柱鞘
位于中柱最外层,外接内皮层,通常由一层 薄壁细胞组成,少数植物可有二层或多层细 胞。根的中柱鞘有潜在的分裂性能, 作用:可产生侧根、木栓形成层和维管形 成层等部分
(2)初生木质部
初生木质部位于根的中央,
第三章 植物器官的 形态结构、发育与生 理功能
器官:在植物体上,由多种组织构成,在外形上 有显著形态特征和特定生理功能、易于区别的 部分称为器官(organ)。

营养器官 茎

植物器官

生殖器官 果实
种子
第一节 根的结构、发育与生理功能 第二节 叶的结构、发育与生理功能 第三节 茎的结构、发育与生理功能 第四节 植物的生殖
第三层: 根冠源 原表皮(双子叶)
作 用:产生新细胞,使根身长。
玉米根纵切
烟草根纵切
不活动中心 原分生组织和初生分生 组织又称为顶端分生组 织。在许多植物根尖的 顶端分生组织中心部分, 有一群分裂活动甚弱的 细胞群,称为不活动中 心或静止中心 (quiescent centre)。 作用:是根尖合成激素 或储备分生组织的场所。
主要由导管和管胞组成。
排列:在横切面上呈辐射状,
或成束分布。
外始式:紧接中柱鞘内侧的细胞先分化成 环纹或螺纹导管组成的原生木质部;位于 原生木质部内侧的细胞后分化成梯纹,网 纹或孔纹导管组成的后生木质部,初生木 质部这种分化方式称为外始式。
(3)初生韧皮部 初生韧皮部形成若干束分布于初生木质
部辐射角之间,其发育方式也是外始式。 原生韧皮部常缺少伴胞,而后生韧皮部主 要由筛管与伴胞组成,只有少数植物有韧 皮纤维存在。 木质部和韧皮部是由多种细胞组成的一种 复合组织,但起主要作用的是筛管和导管 这些长管状细胞,所以我们将它们称为维 管组织。
(4)薄壁组织 薄壁组织分布于初生
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之 间,在根进行次生生长 时,发育成维管形成层 的主要部分。少数双子 叶植物中央由于后生木 质部没有继续向中心分 化,而形成薄壁细胞组 成的髓。
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
表 皮: 外皮层
皮 层 皮层薄壁组织 内皮层(凯氏带)
中柱
中柱鞘 初生木质部
初生韧皮部 薄壁细胞
表皮细胞与角质膜均薄,
有根毛,以扩大吸收面积, 对幼根来说,表皮的吸收 作用显然比保护作用更重 要,所以根表皮是一种薄 壁的吸收组织。
无气孔。
皮层
位置: 皮层位于表皮与中柱之间,
来源:它是由基本分生组织发育而来的多层薄壁组 织细胞组成,
外皮层:皮层最外一层或数层细胞形状较小,排列 紧密,当根毛枯死表皮脱落时,外皮层细胞壁栓化起 暂时性保护作用。
1、吸收部位和过程 吸收部位:根毛区。 吸收过程:
正负离
土壤中的水分 子交换根的表面
共质体、质外体
胞间运输维管柱
主动吸收
皮层 被动吸收
扩散、 内吞跨膜
(动画演示)。
共质体运输:是指经过胞间连丝从原生质体到
原生质体间的运输。
质外体运输:是指经过细胞壁间的运输。
胞间运输:是指通过液泡使水分从一个细胞转
3. 伸长区 (elongation zone) 部 位:是分生区向成熟区过度的部位。 特 征:细胞普遍伸长,出现明显液泡。 细胞活动:细胞分裂 细胞分化。
属于初生分生组织,但向着根毛区方向分 裂活动愈来愈弱。细胞分化程度逐渐加深, 靠近根毛区端原生韧皮部的筛管和原生木质 部的导管先后出现。 作用:根入土的动力
射线
增 粗
中柱鞘细胞
分裂 外 次生韧皮部。
形成层除产生次生韧皮部和次生木 质部外,在正对初生木质部辐射角处, 由中柱鞘发生的形成层也分裂形成径向 排列的、由薄壁细胞组成的射线,射线 是根横向运输系统。
维管形成层形成的次生结构特点 1.次生维管组织中,次生木质部居内,次生
韧皮部居外,相对排列 2.形成层每年向内、外增生新的维管组织,
2. 分生区 (meristematic zone)
位置:分生区也称为生长点,大部分被根冠包围。分
生区由一群分生组织细胞组成。
组 成:前端为原分生组织;后面为初生分生组织。
初生分生组织由原分生组织分裂而来。
细胞特点:
第一层: 原形成层(中柱源)
原分生组织
基本分生组织
(分层三层) 第二层: 原表皮(单子叶)
使根的直径不断增大 3.次生结构中以次生木质部为主,而次生韧
皮部所占比例较小
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2). 木栓形成层的发生及活动
随着次生组织的增加,中柱不断扩 大,使外方的表皮和皮层受压而胀 破。这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柱鞘细胞常平周分裂成 数层,其中外面的一层细胞常变为 木栓形成层。
木栓形成层的发生及活动
2、禾本科(单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
禾本科植物的根同样也可分为表皮、皮层和 中柱三个部分,但与双子叶植物的根相比有以 下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不产生形成层,没有次生 生长和次生结构。 内皮层的绝大部分细胞径向壁、横壁和内切 向壁五面增厚,只有外切壁未加厚。在横切面 上,增厚的部分呈马蹄形。但正对着初生木质 部的内皮层细胞常停留在凯氏带阶段,称为通 道细胞 (视频讲解)
根压吸水。
2、影响水分吸收的因素 土壤中可利用水分:土壤溶液与根内的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