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诗学_看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
《诗学》悲剧六要素
《诗学》悲剧六要素作者:王慧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7年第09期摘要:悲剧论是《诗学》的核心内容,亚里士多德具体分析了悲剧的情节、性格、言語、思想、戏景和唱段。
文章在此对《诗学》悲剧六要素展开论述,并对其中的重要观点作出探索与解释。
关键词:《诗学》悲剧六要素《诗学》是文艺学、美学的经典之作,是亚里士多德站在哲学高度上对古希腊戏剧创作进行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概括。
在《诗学》的悲剧论部分,亚里士多德具体分析了悲剧的各个组成要素,其中的很多合理见解,至今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思考价值。
一、悲剧六要素概说亚里士多德认为:“作为一个整体,悲剧必须包括如下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即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其中两个指摹仿的媒介,一个指摹仿的方式,另三个为摹仿的对象。
”[1](P64)1.摹仿的对象要素在悲剧六要素中,情节是最重要的。
首先,悲剧不是抽象的对人物的摹仿,而是对人的幸与不幸生活的摹仿,这些幸与不幸的生活都是通过行动来表现的。
其次,悲剧的目的不是表现人的品质,而是表现人的行动。
行动与品质是主从之分,品质在行动(即情节)中体现。
第三,悲剧要激发出观众的恐惧、怜悯之情,这完全要依靠情节的组织来实现,这是悲剧的关键。
因此悲剧的目的在于组织情节,情节是悲剧的灵魂和生命,是悲剧的第一要义。
性格为第二要素,是人物品质的决定因素。
性格与思想是行动的两个动因,也决定着行动的性质,影响着行动的结果。
如果只通过一大段优美动听看似有思想性的言辞来描述性格,是寡淡和僵硬的,性格一定要在行动中得到鲜活的展现,尤其是在人物的取舍与选择中展现。
诗人对于性格的刻画要注意四点:首先,性格要好,这一点最重要。
悲剧是对高尚的人的摹仿,但这种好也并非绝对完美,十全十美的人陷入逆境并不能产生优秀的悲剧效果,所以要让人物介于完人与普通人之间;第二,性格要适宜。
“适宜”是指悲剧人物的性格要符合他的年龄、性别、身份、教养、气质等诸多因素,能够自然地统一于人物本身;第三,性格要相似。
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结构观念
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结构观念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看法,简直可以说是抓住了人类情感的“死穴”。
你看,他提到悲剧的结构,基本上就像是给大家情感和心理的“开药方”。
你想啊,悲剧不就是那种让人看了心里难受、眼睛湿漉漉的戏吗?他告诉我们,悲剧的核心是什么?就是那种通过一连串的事件,让人心情从高峰跌入低谷的体验。
就像你从楼顶滑下来,哇塞,那种心跳加速的感觉,既痛苦又让你有点爽。
说白了,悲剧的魅力就在这儿,它通过让你走进角色的痛苦里,然后又引发你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写的特别明确。
他说,悲剧要有几个关键要素。
首先得有个“高贵的”角色。
这角色不能是那种普通的小人物,而是得有点地位,有点背景的。
说实话,要让大家对他产生共鸣,角色的痛苦得有点份量。
比如说,《哈姆雷特》里的哈姆雷特,他可是王子,失去父亲、母亲改嫁这种事让你难以忍受。
而这种痛苦和挫败感,正是悲剧的精髓。
再来呀,亚里士多德说,悲剧得有“反转”。
这反转,嗯,不能太老套,要让观众看得又惊又怕、气得不行但又舍不得走。
这种戏剧性的转折,正是让人看了忍不住心脏都跟着跳的原因。
说到这里,恐怕很多人会觉得,哎呀,这不就是现代电影里面常见的情节吗?没错!其实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早就被导演们玩得炉火纯青。
你看《肖申克的救赎》,别看电影开始时你觉得好像一切都平静得不行,最后反转起来让你彻底吃惊,简直让人“头皮发麻”。
亚里士多德早就预测了这类情节的魅力。
所以说,悲剧并不一定是悲惨的,它也能带给观众一种“爽”的感觉,嗯,就是那种当你看到主人公的命运发生戏剧性变化时,心里头就有那么一丝丝的愉悦感。
再来啊,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了“情感净化”这一点。
他说悲剧的目的,是让观众在看完以后能够达到一种情感上的“净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洗净铅华”。
通过角色的悲剧命运,观众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情感释放。
你看那些悲剧结局,主人公死了或者悲惨结局,虽然让人觉得有点压抑,但也让人深刻地感受到,哎,这一切并不是无缘无故的。
《狗儿爷涅槃》的悲剧性——基于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
111审美与文学话剧《狗儿爷涅》于1986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是20世纪80年代传统农民土地题材中具有影响力的话剧,也是农村土地探索剧发展过程中的艺术标杆。
编剧刘锦云以中国农村的变迁为历史背景,叙写北方农村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整部话剧描写的是一个深受中国传统封建经济及文化“迫害”的农民(狗儿爷)的命运,他热爱土地胜过爱自己,最终却因时代的发展被“抛弃”。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在合理论证自己的文艺创作理念的基础上,建构了一套对西方影响深远的悲剧理论。
理解《诗学》的内涵,有助于探索《狗儿爷涅》中蕴含的悲剧性,发掘本部话剧的艺术审美价值。
一、情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悲剧有六个艺术要素,其中第一个是“情节”,“情节是悲剧的基础,也是悲剧的灵魂”。
他认为“情节”的重要性在于情节的整体性和结局的单一性。
悲剧中所有情节不是随意安排的,每个事件都经过严格组织,具有较强的连贯性,最后对这些连接起来的事件再进行打磨,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情节结构。
对于“完整”这一概念,亚里士多德不仅强调所有的事件都要有“头”“尾”“身”,而且这些事件之间都要遵从“必然律”。
在《狗儿爷涅》中,狗儿爷首先以老年形象出场,喋喋不休地诉说一辈子不走运:“打倒地主以后,分了门楼,土地有了,媳妇跑了。
”从而引出狗爷年轻时候的剧情,这是故事情节的“头”。
正因为狗儿爷对土地的热衷和门楼的执念,引出他后来娶妻、买地、地被收走变得精神失常、金花改嫁等一系列情节的发展,这一部分便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事件的“身”。
最后,狗儿爷由于与儿子有了观念上的冲突,他坚持保留门楼,而儿子试图拆掉门楼盖厂房,用土地生金。
两人互不妥协,他在轰轰隆隆的推土机来到前,一把火烧掉了他视为珍宝的高门楼,愤然离开。
可以发现,《狗儿爷涅》的悲剧情节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密切相关,体现了悲剧情节的完整性。
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完整体还应该表现在结局的单一性上。
这些重要人物的境遇应该由“顺境”向“逆境”转变。
浅析悲剧的美学意义
浅析悲剧的美学意义悲剧是西方发展得最早也最完善的艺术种类之一,因此西方美学史上关于悲剧的理论也发展得比较早和比较完善。
悲剧作为传统美学范畴,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它渊源于古希腊酒神颂和山羊之歌,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它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人物。
作用是引起的恐惧与怜悯之情,使人的感情得到“陶冶”,具有“净化”灵魂作用。
但是,自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之中对悲剧作了经典性规定以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悲剧理论就逗留在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之内,也就是在一种“神力”的命运观点之内逗留、徘徊,直到西方美学史上出现了悲剧的“冲突论”才改变了这种悲剧命运观的传统。
那么,是谁最早提出了“冲突论”?在中国西方美学研究界比较普遍的观点是,西方美学史上悲剧“冲突论”的最早提出者就是黑格尔。
而黑格尔则认为:悲剧不是个人的偶然的原因造成的,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同时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
每一方又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
这样两种善的斗争就必然引起悲剧的冲突。
但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第一次给予真正科学的解释。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悲剧的见解散见于他们的许多著作之中,但比较集中地阐述这一问题的,则是一八五九年评论拉萨尔的历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的两封信。
马恩在各自回信中分别批判了拉萨尔的唯心主义悲剧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并结合自己对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经验总结,表明了他们对悲剧的看法。
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说明悲剧本质在于客观现实中的矛盾冲突。
这种冲突有其客观的历史必然性。
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是指那些体现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合理要求、理想、优秀品质等等,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和本质。
“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合理的要求、理想未能实现。
西方悲剧理论的发展
西方悲剧理论的发展西方悲剧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戏剧时期,从那时起,它在不同的文化和时期中不断发展和改变。
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开始,到现代的剧作家和批评家,悲剧理论已经成为戏剧研究中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介绍西方悲剧理论的主要发展和演变。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是悲剧理论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在他的著作《诗学》中详细讨论了悲剧的本质和特征。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一种通过戏剧表现人类悲剧和命运的艺术形式。
他提出了几个关键概念,如悲剧主角、悲剧的情节结构和观众的感受。
他认为悲剧主角必须是一个高贵的人物,他在自身的同时也在遭受不幸。
悲剧的情节必须具有戏剧性的冲突和转折,并最终导致主角的悲剧命运。
观众在观看悲剧时应该感受到恐惧和怜悯,从而在情感上得到宣泄。
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对悲剧的研究相对较少,因为宗教题材的戏剧在那个时期更加流行。
然而,文艺复兴后期的法国剧作家皮埃尔·科尚成为一位重要的悲剧理论家。
他关注于戏剧中的观众反应,强调戏剧应该唤起观众的感情和道德思考。
到了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的影响带来了新的悲剧理论。
著名的德国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关塔斯通过他的剧作和批评创立了“情感戏剧”学派。
他认为真正的悲剧是通过观众的情感和内心体验来产生深刻的共鸣。
他的理论对后来的悲剧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对悲剧理论产生了新的影响。
浪漫主义者强调个体的情感和想象力,悲剧被看作是一种表现个体内心和人性的形式。
法国剧作家维克多·雨果在他的著作《戏剧与诗剧》中强调戏剧的社会功能和对人性的讽刺。
到了20世纪,悲剧理论被更多地与现代心理学和哲学相结合。
一些理论家开始关注悲剧与现代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关系。
例如,德国剧作家伯特奥尔特·布莱希特以悲剧作品《加里家族》而闻名,他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个体的压迫。
总的来说,西方悲剧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发展和改变。
从亚里士多德的经典理论到现代的心理学和哲学观点,悲剧理论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解释。
从_诗学_看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_卢晓燕
文学观察
局才能产生完美的悲剧。 情节必须具有完 整性, 并且有一定的长度。 情节既然是行 动的摹仿, 它所摹仿的就只属于一个完整 的行动, 里面的事件要有紧密的组织。 亚 里士多德认为最完美的悲剧的结构应该是 复杂型的, 而不是简单型的, 并且完美的 布局应该有单一的结局, 而不是双重的结 局。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系统地体现在 他的著作 《诗学》 中。 《诗学》 第六章, 亚里士多德给出了悲剧的定义: “悲剧是 对于一个严肃的、 完整的、 有一定长度的 行动的摹仿; 它的媒介是语言, 具有各种 悦耳之音, 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 摹仿 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 而不是采用 叙述法; 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 得以陶冶。” 这个定义深刻地阐释了亚里士 多德关于悲剧的基本看法。 本文试图从以 下三个方面对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进行细 致的分析: 悲剧的性质、 悲剧的成分和悲 剧的目的。
·36252·
文学观察
仿”, 这是亚里士多德最根本的文艺观, 讲 悲剧的性质, 它的要义是摹仿。 从定义看, 悲剧首先是对一个行动的摹仿。 悲剧不同 于绘画、 雕塑、 音乐等, 它所摹仿的不是 某一种姿态、 颜色和声音, 当然这些都包 含在行动中。 悲剧摹仿的是行动, 因此必 须具有更现实、 更直接的特点, 它以直观 的形式诉诸于人们的感官, 而不是像其他 艺术一样需要通过暗示诉诸于人们想象的 东西。 其次, 这个行动必须 “严肃、 完整、 有一定的长度”。 所谓完整, 就是有开端, 有延续, 有终结, 能够看出其中的因果关 系; 所谓 “一定的长度” 就是既不能太短, 一下子就可看到结局, 也不能太长, 使观 众因看不到结局而着急, 因为过于庞大或 微小的东西都不能产生美感。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体现在他的著作《诗学》中。
他认为悲剧是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通过台词、歌曲的语言媒介摹仿人物的完整行动,在舞台上塑造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
这个人物形象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的行动能够引发观众的怜悯和恐惧之情,从而达到净化的社会功用。
此外,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情节最重要,人物性格居第二位,一个不好不坏的善良人是悲剧人物的最佳选择。
他的悲剧观是对悲剧第一次系统性的阐述,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莎士比亚《李尔王》中悲剧性的解析运用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
对莎士比亚《李尔王》中悲剧性的解析运用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对莎士比亚经典悲剧《李尔王》进行深入解析。
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中提出的悲剧理论,为后世的戏剧批评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本文将从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李尔王》中的悲剧性元素,包括情节结构、角色塑造、悲剧冲突以及悲剧效果等方面,以期揭示该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悲剧内涵。
《李尔王》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讲述了国王李尔因听信谗言,将忠诚正直的大女儿赶出家门,最终在悲惨的境遇中醒悟,但为时已晚。
这部作品中的悲剧性不仅体现在李尔王个人的命运转折上,更体现在整个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性的扭曲上。
通过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所展现的悲剧性,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社会意义。
在接下来的论述中,本文将首先回顾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然后结合《李尔王》的具体情节和角色塑造,逐一分析其中的悲剧性元素。
希望通过这样的解析,能够更好地揭示莎士比亚在这部作品中的悲剧艺术,同时也为悲剧理论的应用提供一个具体的案例分析。
二、情节与悲剧性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中,情节是构成悲剧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莎士比亚的《李尔王》而言,情节的设置与展开无疑充分展现了悲剧性的内核。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情节应该具备“整一性”,即事件的发展应当围绕一个中心展开,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李尔王》中,整个剧情紧密围绕着李尔王对忠诚与背叛的误解、对亲情与权力的抉择等核心主题进行展开,构成了一个高度整一的情节结构。
从情节的结构上看,《李尔王》遵循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突转”和“发现”两个关键要素。
突转指的是剧情的突然转变,而发现则是指主人公对于真相的突然领悟。
在李尔王的故事中,突转表现为李尔王对忠诚与背叛的误解,以及他因此遭受的悲惨命运。
发现则体现在李尔王在遭受流放和失去一切后,终于看清了真相,但此时的他已经陷入了疯狂,无法挽回自己的命运。
亚里士多德诗学对悲剧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诗学对悲剧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对悲剧的定义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要点:
1. 悲剧是一种模仿性的艺术形式,通过戏剧来呈现。
2. 悲剧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社会伦理道德的冲突和人物的遭遇,引发观众的悲伤和恐惧,从而产生一种崇高的情感体验。
3. 悲剧的主要人物通常是具有高贵出身或高尚品格的英雄,他们在面对命运的摧残和自身弱点时,遭遇了不幸的结局。
4. 悲剧中的情节必须具备一个合理的起承转合结构,通过逐步升高的紧张冲突和解决,引导观众的情感起伏。
5. 悲剧需要展现出人物的悲痛和痛苦,同时也要反映出他们的错误和自责,以达到对观众的教育和启发的目的。
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一种能够通过情感共鸣和思考人生的方式来引导观众的艺术形式。
通过展示英雄人物的命运和悲痛,悲剧能够激发观众的同情心和思考人生的意义。
悲剧的定义与解读
悲剧的定义与解读摘要: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西方文明史上,不论是从哲学、文学还是美学角度来看都可谓一部经典著作,它确定了西方文艺学领域的很多基础话语,对于后世的影响可谓巨大。
它是一部比较繁复的著作,不仅论述了关于艺术本质、起源等问题,还讨论了悲剧甚至语言修辞等问题。
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所以面对这样一部翻译来的几千年前的西方文艺著作,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写出一个全面的读书报告,所以我就《诗学》中关于悲剧情节的定义写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悲剧性质情节一、悲剧的性质亚里士多德在研究和总结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创作实践基础上,提出了悲剧学史上第一个悲剧概念,“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句的各个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这句话的落脚点是“行动”,悲剧作品是对人行动的摹仿,“行动则是由某些人物来表达的”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任何表演艺术都应遵循,悲剧艺术更是如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一部悲剧作品都是悲剧创作者的自我表露,都表达作者深层的情感。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主人公应当是“高尚的人”“比一般好的人。
”既然悲剧的主人公是高尚的人,那么悲剧又从哪里得来?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由于性格有缺陷的主人公看事情不明白而错误的行驶事件而最终酿成的悲剧。
悲剧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先充满期待,而且过于信赖这种期望而走向最终的错误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亚里士多德认为主人公的错误行动往往是发生在亲属之间、仇敌之间或非亲属非仇敌的人们之间。
以《窦娥冤》为例:元杂剧是以“曲”为核心的戏剧形式,它强调从表演者的口中唱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但行动在杂剧艺术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如果没有窦娥拒绝张驴儿的无理要求,就不会发生被人诬陷、受刑、替婆婆死等壮烈的行为,也就无法在观众心中产生强烈的悲剧震撼力。
莎士比亚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比较研究
莎士比亚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比较研究作者:陈胜来源:《黑河教育》2010年第10期【内容摘要】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主要阐述了他的悲剧观,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和启发性的悲剧理论。
“四大悲剧”是莎士比亚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也基本上代表了他最辉煌的文学成就。
在创作实践中,莎士比亚对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文章主要通过比较的方式,从悲剧主人公的选择和造成悲剧的原因两方面来探讨莎士比亚对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莎士比亚;亚里士多德;悲剧主人公;悲剧成因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马克思称他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称他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
”[1] 他著的《诗学》是西方第一部从理论到形式都比较完善的、具有指导性和启发性的文艺学和美学专著。
“无怪《诗学》雄霸文艺批评史上二千余年,无怪后世批评家奉《诗学》为金科玉律。
”[2]亚里士多德从第六章到第十九章专门论述悲剧问题,提出了他的悲剧理论,并分析了悲剧的成因和要素等。
时隔一千八百多年后的维多利亚时期,一颗耀眼的明星降生于西方的沃土之上,那就是“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一切时代”的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是公认的世界最伟大剧作家和诗人之一。
一般认为,1601-1608年是他创作的成熟时期,也称为“悲剧时期”。
这一时期创作的“四大悲剧”基本上代表了他最辉煌的文学成就。
莎士比亚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渗入了自己对悲剧的理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悲剧观,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他突破了前人,同时也超越了同时代人。
历史的车轮在不断前进,随着现实生活的发展变化,悲剧也必然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对悲剧进行多方位重新思考,很多人为这项事业做出了不懈努力,莎士比亚无疑是一位集大成者。
他的悲剧创作对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作了补充和拓展,既批判地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又把一些在他看来不尽合理的成分取而代之以全新的理念。
对于悲剧主人公的选择和造成悲剧的原因,亚里士多德和莎士比亚的理解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
“四因说”与《诗学》的悲剧理论
因、 本 原直至元素时 , 我们才认 为是了解 了这一事 物 了。——那末 , 显然 , 在对 自然 的研究 中首要 的课题
讨“ 四因说 ” 与其悲剧观 的关 系。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3 — 2 8
作者简介: 孟志芬( 1 9 8 7 一 ) , 女, 河北邯郸人 ,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研究。
学 的一个 庞大的思想大厦 ,而其 中的各具 体科学都 受其哲学 思想的统摄 ,与之形 成个别与一 般的辩证
仍然是形式 因 , 它是打开亚里士 多德哲 学的钥匙 , 只
有彻底理 解其形式 因的内涵与意义才能进一步 理解
其哲 学 的结 构 。在其 《 物 理学 》 中亚里 士多德 认为 : “ 如果 一种 研究 的对 象具有 本原 、 原 因或元素 , 只有 认识 了这 些本原 、 原 因和元 素 , 才是 知道 了或者说 了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四因说; 悲剧; 形式; 质料
中图 分类 号 : 1 0 文献 标志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4 — 3 2 1 0 ( 2 0 1 3 ) 0 3 — 0 0 3 5 — 0 5
一
作为西方诗 学 的奠基之作 ,亚里士 多德 的 《 诗 学》 自问世 以来就备受关注 , 而其 中的悲剧 理论更是 重 中之重 ,多年来众多学者 围绕 亚里士 多德的悲剧 观念展开 了多样 的分析 和论述 。这些分析 和论述在 很大程度 上澄清 了《 诗学 》 中悲剧理论 的来源及其 主
的思想可 谓包罗万象 ,几乎涵 盖 了当时思想界所 能 涉及 的所 有层面 。而且 , 就思想 倾 向而 言 , 亚里 士多 德强调 整体 的观念 , 他在《 诗学 》 中说 : “ 一个 完整 的 行动 , 里 面的事件要有 紧密的组 织 , 任何部 分一经挪 动或删削 , 就会使整体松 动脱节 。 要是某一部分可有 可无 , 并 不引起显著 的差 异 , 那 就不是整体 中的有机 部分 ” l l 。这个 观点同样可 以用来说 明他 的整个思 想体系 。他所建 构的乃是从形 而上学到各 门具体科
悲剧美学笔记摘抄及感悟(3篇)
第1篇一、摘抄1. “悲剧是艺术中的一种特殊形态,它以悲剧性为基本特征,通过揭示人生中的苦难、矛盾和冲突,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亚里士多德《诗学》2. “悲剧美学追求的是一种审美的超越,它通过对悲剧性的审美体验,使人们在苦难中寻找希望,在矛盾中寻求和谐。
”——王国维《人间词话》3. “悲剧美学的核心是悲剧精神,它表现为对生命的尊重、对苦难的承受、对命运的挑战。
”——黑格尔《美学》4. “悲剧是生命的一种呈现方式,它通过对生命的描绘,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
”——罗曼·罗兰《贝多芬传》5. “悲剧美学的意义在于,它让我们在悲剧中看到生命的伟大,从而激发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鲁迅《呐喊》二、感悟1. 悲剧美学的启示悲剧美学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使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和挫折时,更加珍惜生命、关爱他人。
其次,悲剧美学教会我们勇敢面对人生的矛盾和冲突,通过反思和成长,寻求内心的和谐与平衡。
最后,悲剧美学让我们在悲剧中感受到生命的伟大,激发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 悲剧精神的力量悲剧精神是悲剧美学的核心,它具有强大的力量。
在面对人生的苦难时,悲剧精神使我们能够勇敢地承受、顽强地生活。
正如鲁迅所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悲剧精神让我们在毁灭中看到生命的价值,从而更加坚定地追求美好。
3. 悲剧与人生的关联悲剧与人生息息相关。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矛盾和冲突,悲剧美学正是通过对这些矛盾和冲突的描绘,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真谛。
悲剧让我们在痛苦中成长,在挫折中奋发,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的每一个瞬间。
4. 悲剧美学的审美价值悲剧美学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它通过对悲剧性的审美体验,使人们在苦难中寻找希望,在矛盾中寻求和谐。
这种审美体验让我们在欣赏悲剧的同时,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美好。
5. 悲剧美学的现实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悲剧美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西方文论》作业参考答案
《西方文论》作业参考答案一. 填空1. 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说,希腊文明第一个有名的产儿是(荷马)。
2. 酒神在希腊被称作狄奥尼索斯,在古罗马被称作(巴库斯)。
3. 尼采在他的名为(《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的书中指出,柏拉图之前的希腊哲学家的思想,“已经触及了我们要考察的构成典型希腊精神的一切东西”。
4. 早期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一切源于水”。
5. 早期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认为,“世界是天神宙斯的游戏,”“是火的自我游戏”。
6. 普洛丁是古罗马时期的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他完全继承了柏拉图的思想,所以被后世称为(新柏拉图)主义的创始人,他的著作是(《九章集》)。
7. 普洛丁认为,存在的最高形态是(太一),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理念,(太一)流溢出理性,理性流溢出灵魂,灵魂流溢出物质。
8. (《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典,与希腊学术同为西方文化的源头。
9. 从地域上看,《旧约》发祥于亚洲的(巴勒斯坦),可以看作是东方文化的产物,但它深广的影响,覆盖的却是西方而不是东方。
10. (奥古斯丁)是中世纪基督教美学的奠基人,被认为是第一个将希伯来、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化融为一体的思想大家,是塑造了西方精神的少数巨人之一。
11. 托马斯·阿奎那的学说对圣奥古斯丁构成了挑战,因为它有着严密的体系,博大精深的内涵,无比深远的影响,所以后世称为(托马斯)主义。
12. 鲍桑葵在他的《美学史》当中说,文艺复兴时代不仅是一个文学和科学的新起点,而且是一个“美含苞待放的时刻”。
在他的著作中,他选择了(但丁)作为这个时代的揭幕者,而选择(莎士比亚)作为这个时代的结束者。
这也是公认的标志着文艺复兴时间段落的两个人物。
13. (贝雅特里齐)作为但丁在《神曲》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是文学史上重要的女性形象之一,她既是《神曲》中叙事者恋爱的偶像,也是引导诗人“从可见之美走向永恒的神圣原则”的人。
14. 但丁在流亡时曾经得到斯加拉大亲王的庇护。
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
①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熊元义,余三定(湖南理工学院中文系,湖南岳阳414000)摘 要: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是从悲剧人物自身寻找悲剧产生的原因,这开创了西方悲剧观的一个源头,也和中国悲剧观区分开来。
我们清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不但可以梳理出西方悲剧理论发展的线索和源头,而且可以比较中西悲剧的差异。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悲剧观;内因;外因中图分类号:I 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54(2005)02-0071-04 张哲俊在反思中国古典悲剧的研究状况及其问题时对肯定中国古典悲剧存在的倾向提出了责难。
他认为,这种倾向研究中国古典悲剧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揭示中国古代悲剧的特殊规律”,但它面临一个这样自相矛盾的困境,“一方面否定悲剧理论对中国悲剧的实用性,因此就意味着要放弃悲剧理论作为研究中国古典悲剧的基础;可是另一方面,在具体分析中国古典悲剧现象时,又需时时以现有的成熟悲剧创作实践和理论作为一种参照。
当然对此困境也可以搞一些折衷调和,即在一定程度上运用和参照西方理论,而不完全抛弃西方理论。
不过,这又会出现新的问题: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运用和参照悲剧理论是科学的,在多大程度上撇开悲剧理论,仍然还能够保持悲剧本身的性质。
如果对此没有明确的界定,那么其研究成果必然是可疑的,不能令人信服的。
中国没有系统完整的悲剧理论,加上中国古典小说戏曲与西方悲剧作品和理论之间确实存在相当大的距离,这也许是中国古典悲剧研究始终难以深入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悲剧理论与中国悲剧的特殊性之间出现两难境地,是中国古典悲剧研究首先遇到的难题。
”[1]其实,张哲俊所提出的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
首先,我们对西方悲剧作品和理论的认识是否准确就是一个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对西方悲剧作品和理论的认识还有一个继续深入的问题。
罗念生指出,亚里士多德谈悲剧时不谈命运,不谈人对神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中英雄人物遭受的苦难,一方面不完全由于自取;另一方面又有几分由于自取,由于他看事不明,犯了错误,而不是由于命运。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对悲剧、喜剧的定义
文章标题:《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与喜剧:深度解读》亚里士多德《诗学》是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其中对悲剧和喜剧的定义更是备受瞩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和喜剧的观点进行全面评估,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
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亚里士多德对悲剧和喜剧的定义。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一种具有高度悲剧性和宿命感的文学形式,通过对人类痛苦和命运的描绘来引发观众的悲悯和思考。
而喜剧则是以嘲讽和幽默的方式来揭示人类的荒诞和荒唐,旨在引发观众的欢笑和反思。
这两种文学形式都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深刻的内在意义,是文学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下来,我们将以从简到繁的方式来探讨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对悲剧和喜剧的定义。
首先从悲剧入手,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应该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情节发展,主角要有一定的高尚品质,但又不至于完美无缺,他们的命运纠缠于悲剧性事件中,最终导致悲剧结局的发生。
悲剧要能引发观众的恐惧和怜悯,使他们在情感上得到宣泄和救赎。
亚里士多德还强调了悲剧与悲剧性的关系,认为悲剧性是悲剧的核心特征,它不仅体现在人物形象和情节中,还反映在观众的情感共鸣和道德启示上。
悲剧通过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反思和揭示,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和普世意义的文学形式。
而当谈到喜剧时,亚里士多德强调了喜剧的嘲讽和幽默特点。
他认为喜剧应该通过对人类荒诞和荒唐的揭示,引发观众的欢笑和反思。
喜剧的结构要能够引发观众的笑声和赞叹,使他们在欢乐中得到启发和触动。
亚里士多德还提到了喜剧与喜剧性的关系,认为喜剧性是喜剧的重要特征,它体现在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处理中,也反映在观众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上。
喜剧通过对人类荒诞和荒唐的揭示,引发观众的欢笑和反思,是一种具有轻松愉悦和思想启发的文学形式。
通过对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对悲剧和喜剧的深度解读,我们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还能够从中汲取丰富的思想营养和情感滋养。
西方文论论文亚里士多德悲剧观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摘要: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给悲剧提出完整定义的人,并指出悲剧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语言、唱段和戏景。
本文论述了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在后世文学作品中的观照及其历史地位。
关键词:悲剧理论悲剧情节悲剧人物历史地位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3—前322)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生于三位具有深远影响的悲剧艺术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皮德斯之后,悲剧艺术十分繁荣的的时代。
马克思称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称他是古代“最博学的人”。
正是这位百科全书式的伟人,在总结古希腊悲剧艺术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了最早的以情节论为中心的悲剧理论,同时在历史上第一次概括了悲剧的定义,创造了一套完整的悲剧理论,对后世特别是对西方悲剧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主要集中在《诗学》中,从第六节到第十九节,都是在讨论悲剧。
《诗学》通过悲剧与史诗、悲剧与喜剧之间的比较肯定了悲剧的创作过程,对悲剧情节的取材、情节的结构原则及艺术技巧等问题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
因此,车尔尼雪夫斯基尊称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的奠基人。
(1)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认为诗人的罪过是培养发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而摧残理性,他否认史诗、悲剧、喜剧能表现真理,认为他们影子的影子,与真理隔着三层。
但史诗与悲剧相比较,柏拉图认为史诗优于悲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认为爱真理者不应该喜欢庸俗低劣的悲剧,因为它远离真理;苏格拉底也要求他的信徒们戒除和严格禁绝这种非哲学的诱惑。
其次,亚里士多德在《诗学》最后一章中指出当时流行的观点认为“史诗的对象是有教养的听众—他们的欣赏无需身姿的图解,而悲剧则是演给缺少教养的观众看地。
所以,如果悲剧是一种粗俗的艺术,那么她显然是二者中的较为低劣者。
”(2)柏拉图等哲学家们认为史诗比悲剧更高贵的主要原因在于,史诗因为更接近抽象思辨而优于悲剧。
西方文论作业(上)答案
《西方文论》作业(上)第一单元一、判断正误1、西方文艺理论的源头,就是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2、毕达哥拉斯认为,宇宙的本源是“数”。
√3、毕达哥拉斯认为,天体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人的身体和宇宙天体一样,都由数的和谐原则统辖,而人的内在和谐可以收到外在和谐的影响,一旦两者相契合,就进入了艺术欣赏状态。
√4、贺拉克里特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火”,认为这个既不是神创造的,又不是人创造的,而是合规律地燃烧并且合规律地熄灭的活生生的永恒的火。
√5、列宁评价贺拉克里特是古代朴素的辩证法哲学的奠基人,因为他说过,人不能一次踏入两条河流。
√6、贺拉克里特是最早提出“艺术模仿自然”的古希腊哲学家。
×7、苏格拉底认为,“大的快乐来自于对美的作品的瞻仰”,因为美的作品能够给人以快感,而作家不应该追求一切种类的快乐,而只应该追求高尚的快乐。
这个观点被看做是文艺审美作用理论的萌芽。
×8、德莫克里特是古代原子论的创立者。
√9、苏格拉底一生专事教授讲学活动,但是没有留下一部著作。
他的文艺美学以及哲学思想,是由他的学生色诺芬、柏拉图等人记述下来的。
√10、苏格拉底讨论了德行和善以及美的关系问题,得出了判断美的标准就是“社会功用”的标准,这以观点导致了西方长期的美善不分,以功用代替文艺本质的批评倾向。
√二、选择1、“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我们学会了歌唱。
”这是(B )为了说明“艺术模仿自然”的观点而举的例子。
A 贺拉克里特B 德莫克里特C 苏格拉底D 柏拉图2、( B )指出了动物和人的区别的标志,因为他说:“动物只要求为它所必须的东西,反之,人的要求则超过这个。
”A 马克思B 德莫克里特C 苏格拉底D 柏拉图3、( B )认为,“大的快乐来自于对美的作品的瞻仰”,因为美的作品能够给人以快感,而作家不应该追求一切种类的快乐,而只应该追求高尚的快乐。
这个观点被看做是文艺审美作用理论的萌芽。
从_美狄亚_看亚里斯多德的悲剧观
2008年2月第26卷 第1期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Adult Educati on College of Hubei UniversityFeb.,2008Vol.26 NO.1从《美狄亚》看亚里斯多德的悲剧观彭 舟(湖北大学文学院,武汉,430062)摘 要:本文通过对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的文本分析,结合亚里斯多德的《诗学》,试图寻找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在具体文本上的指导性意义。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美狄亚;诗学;悲剧理论中图分类号:I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444(2008)01-0044-03收稿日期:2007-09-04作者简介:彭舟(1981— ),男,湖北黄石人,湖北大学文院研究生。
一、悲剧定义和结构亚里士多德给悲剧下了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一种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1]根据定义,我们可以认为悲剧有以下五点区别于其它艺术形式的特征:(1)悲剧是严肃剧,这点有别于喜剧,相似于史诗。
(2)悲剧是对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具有完整的情节结构。
这点不同于情节多元、篇幅很长的史诗。
(3)悲剧使用各种优美的语言和不同的形式,并采用综合的表现手段,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
(4)悲剧应该通过摹仿表现(犯了错误和具有弱点的)好人的命运坎坷,使人产生怜悯和恐惧的情感。
(5)悲剧的最终将从体验到的这些情感中得到快感。
(净化)[2]结合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定义和构成概念范畴来看,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毋庸置疑是一部严肃剧,其摹仿的是严肃的行动。
剧本的前半部着重描写美狄亚被逼而濒于绝望的情绪,后半部着重描写美狄亚心中对丈夫的恨和对儿子的爱的激烈斗争和她的复仇行动。
整部剧表现了冷酷无情的现实生活的恐怖气氛。
亚里士多德诗学情感宣泄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中提到了情感的宣泄,这个观点与他对悲剧的定义和功能的理解密切相关。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主要效果是通过引发观众的怜悯和恐惧来疏泄(或净化)情感。
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中,悲剧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模仿人类行动来揭示人性的各种面向。
悲剧能够引发特定情感,但并不是让这些情感脱离理性的控制,而是让它们更加符合中道和理性的要求。
因此,情感的宣泄或净化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不是简单的情感发泄。
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情感宣泄或净化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观众可以随意发泄情感。
相反,情感的宣泄是在理性的框架内进行的,目的是使观众的情感状态达到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
这种观点反映了亚里士多德对艺术、情感和人性的综合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诗学》看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Ξ
陈 迪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摘 要: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对西方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
他主张把模仿自然中的实存与潜在结合在一起,通过情节中“突转”与“发现”的操控,引起观众的恐惧与怜悯,使其情感得到净化,实现悲剧的价值。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诗学》;模仿;悲剧;情节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Ο3325(2009)02Ο0057Ο02
作者简介:陈迪(1985Ο),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艺术学专业200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艺术美学。
《诗学》是亚里士多德著作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部。
亚里士多德从哲学高度提炼了不朽的希腊艺术精神,总结了希腊艺术的发展规律和创作原则,并且大胆地提出了与其老师截然相反的观点:艺术具有社会功用。
亚里士多德从哲学的高度建立起比较系统的西方美学理论,深刻论述了艺术的本质。
他所提出的以悲剧为代表的艺术创作原则,以及对艺术提升道德水平、陶冶审美情操等功用阐述,真切体现了希腊艺术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对西方美学思想有着深远影响。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主要探讨了悲剧,这似乎赋予了这部著作这样的主题:《诗学》是关于悲剧的。
那么亚氏为什么要从悲剧入手来论述他的美学思想呢?
《诗学》开篇就提到:“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萧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都是模仿,只有三点差别,即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不同。
”[1](P21)这样看来,亚氏的观点就十分明确了:艺术是模仿。
按照这样的思路,史诗、悲剧等即为模仿物,是次一级的,或是衍生的。
这样的观点立刻招来很多非议,因为这看起来好像是对艺术的误解,甚至是贬低。
既然史诗、悲剧等都是模仿物,那它们模仿的对象又是什么呢?在《诗学》的第二章,亚氏有这样的阐述:“模仿者所模仿的对象既然是在行动中的人……”[1](P25)
“模仿者”、
“行动中的人”所指的都是自然之物———人。
我们认为,亚氏的“模仿说”也是模仿自然,
尽管他在书中没有明确提到他的模仿指向。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模仿自然,不是单纯地复制自然之物。
他认为,自然之物皆具有某种发展的能力,这是自然的内在规律。
模仿自然不是简单地对外在的形式、轮廓进行模仿,而是按照其内在规律从本质上对其进行模仿,甚至按其发展的能力,模仿处于完美状态的事物。
艺术家模仿自然,不是为了复制它,他们的真实意图是要了解它,使他们所模仿的自然之物,或者是处于完美状态之物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某种意义。
在《诗学》第九章,亚里士多德说:“两者的差别在于一个叙述已发生的事,一个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因此,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被严肃地对待;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
”[1](P45)这句话也可理解为:诗,即悲剧,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有价值。
历史处理现实中实际发生的事情,当然也包括偶然发生的事情,偶然发生的事情是没有让人可以理解的缘由的,感性的意味更浓。
悲剧则排除了偶然的因素,直接处理应该发生的事情,比历史更加理性,因此上文中的“哲学意味”、
“价值”就体现在悲剧比现实生活更有意义。
亚氏的“模仿说”,不仅是指模仿自然中的实际存在,而且也指模仿一些潜在东西,这也是悲剧具有更高地位与更高价值的原因所在。
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径直转向对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关注的悲剧的探讨,来分析悲剧作为戏剧典范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指出,情节在悲剧中的作用最为重
75
第22卷第2期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6月V ol.22,N o.2JOURNA L OF XINXIANG E DUCATION COLLEGE JUNE,2009
Ξ 收稿日期:2008Ο12Ο29
要:“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
”[1](P37)情节就是人物的行动,人物的性格在情节中得以显示。
操纵情节的两个法则是可然率与必然率。
作品按照这两个原则来构建情节的构架,模仿现实中可能发生的事以及现实生活中必然发生的事,便可以使得悲剧故事具有可信度,人物也更能深入观众内心,从而打动观众心灵,引起观众的恐惧与怜悯,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情节是悲剧的灵魂,而“突转”和“发现”又是情节的灵魂。
《诗学》第十一章说:“‘突转’指行动按照我们所说的原则转向相反的方面,这种‘突转’,且如我们所说,是按照我们刚才所说的方式,是按照可然率或必然率发生的。
”[1](P50)亚里士多德认为,善人善报、恶人恶报的情节安排,只是迎合观众的软弱心肠,并无悲剧效果,倒像是喜剧特色,不能打动观众的心灵。
在他看来,优秀的悲剧往往有单重悲壮结局,从而展示严肃、深沉的意义,引起观众心灵的震撼。
因此,“突转”的安排必定是出乎观众意料的,它是观众“发现”的,观众所期望发生却并非实际发生的,而转向事情相反方向的情节变化会使观众惊奇,从而使观众产生继续观看的欲望。
悲剧的情节具有引发恐惧与怜悯的情感效果。
观众的恐惧是由担心剧中人物遭遇苦难而引起,当看到剧中人物遭受不应当遭受的苦难时,恐惧则转成怜悯。
只有对戏剧冲突作出高超处理,才能引发人们的恐惧与怜悯,使剧中人物深入人心,打动观众心灵。
在《修辞学》中,亚里士多德给“恐惧”下了这样的定义:“是一种由于想象有足以导致毁灭或痛苦的、迫在眉睫的祸害所引起的痛苦或不安的情绪。
”[1](P221)没有什么比恐惧更能打动多数人,最令人恐惧的是听到比自己更好或同自己相似的人遭遇苦难。
人们往往会想到自己也有可能遭受同样的苦难,从而产生恐惧心态。
亚里士多德对“怜悯”作如下定义:“一种由于落在不应当受害的人身上的毁灭性的或引起痛苦的、想来很快就会落到自己或亲友身上的祸害所引起得痛苦的情绪。
”[1](P231)这样看来,没有恐惧就没有怜悯,它们都是因观众想到剧中的苦难,可能发生在自己周围,仿佛亲身体验剧中人物的情感才引发的。
怜悯使观众对他人受的苦难倍加敏感,因而在生活中善待他人。
“爱者(loved ones)践行苦难,苦难发生在他们身上,主人公恰在没法补救时发现自己做了什么,这是悲剧最好的情节。
”[2](P31)正如《俄狄浦斯王》中,当俄狄浦斯王发现自己是谁时,才知道他伤害了自己的最爱,但他已经无法弥补,陷入深深痛苦中。
悲剧能驯服对权力的骄傲,提升人们的道德感。
恐惧与怜悯之情只有靠情节引发,才能显示出诗人的才华。
若是靠扮相来产生这种情感效果,只能表明缺乏艺术手法。
极为凶恶的扮相只能造成怪诞的恐惧,并非悲剧意义的恐惧,并不产生艺术的快感。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十四章讲:“我们不应要求悲剧给我们各种快感,只应要求它给我们一种它特别能给的快感。
既然这种快感是由悲剧引起我们的怜悯与恐惧之情,通过诗人的模仿而产生的,那么显然应通过情节来产生这种效果。
”[1](P60)
悲剧的首要目的是净化,但绝大部分观众主要想通过观看获得娱乐。
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悲剧给我们的特有的快感是由怜悯和恐惧引起的,但怜悯和恐惧又是令人痛苦的。
这种理解不禁让我们思索,悲剧特有的快感到底是什么?当人们观看悲剧时,可以得知自身的缺陷,达到学习、净化的目的,同时,观众还会觉得自己幸免于难,从而获得一种快感。
亚里士多德主张悲剧应描写贵族以及那些比常人显赫的人家。
当观众看到剧中模仿对象的遭遇,也可能是他们的遭遇时,便会产生一种与伟大人物有某种联系的感觉,这种与伟大的拉近,使观众体验到一种被提升的快感。
仅仅这些就足以表明快感的复杂了吗?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说:“绝大多数时候惊异令人愉悦,因为惊异蕴含学习的欲望。
”在欧里庇得斯的名剧《美狄亚》中,美狄亚做出了杀死科林斯公主与国王,以及自己的两个年幼孩子这样非常恶的事来,这一点不仅使我们感到怜悯与恐惧,还让我们感到惊异。
好的情节,令人惊异,尽管它是悲剧化的,也令人愉悦,因为它吸引我们去进一步学习。
《诗学》中探讨了很多悲剧模仿的方式,所有这些方式都围绕一个主题:把模仿自然中的实存与潜在结合在一起,通过情节中“突转”与“发现”的操控,引起观众的恐惧与怜悯,使其情感得到净化,提升其道德情感,实现悲剧的价值。
所以,《诗学》是关于悲剧的伟大论述。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著.罗念生全集(第一卷)[M].罗念生,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伯恩斯,著.诗学管窥[A].黄旭东,译注.诗学解诂[C].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1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12]戴维斯,著.诗学微[A].陈陌,译.诗学解诂[C].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6.
[13]亚里士多德,著.诗学[M].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3.
【责任编校 王 素】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