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合集下载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经济增长)【圣才出品】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经济增长)【圣才出品】
二、增长核算 1.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学者将导致经济增长的原因区分为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和基本原因。为了说明经济增长 的决定因素,学者提出了如下生产方程:
Yt f Kt , Rt , Nt , At , St
其中,Yt 为一个经济的总产出。Kt 、Rt 和 Nt 分别表示资本存量、自然资源和劳动投入, At 表示该经济应用知识的储量,变量 Bt 代表基本因素,或称其为“社会文化环境”或“社 会能力”,这是经济运行所不可缺失的。
三、新古典增长模型 1.基本假定和思路 (1)经济由一个部门组成,该部门生产一种既可用于投资也可用于消费的商品; (2)该经济为不存在国际贸易的封闭经济,且政府部门被忽略;
3 / 38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
(4)该经济的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及资本折旧的速度都由外生因素决定;
广化(即意味着为每一个新增的工人提供平均数量的资本存量); k 为人均资本的增加,称
为资本深化(即意味着每个工人占有的资本存量上升)。因此,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
式又可表述为:
资本深化=人均储蓄(投资)-资本广化
3.具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理论
考 虑 技 术 进 步 的 情 况 下 , 产 出 Y 是 资 本 k 和 有 效 劳 动 AN 的 一 次 齐 次 函 数 , 即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 6 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 19 章 经济增长
19.1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通常被定义为产量的增加,这里,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
的增长率可表示为:
gy
yt yt 1 yt 1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宏观经济学简答题1.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内涵①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②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③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④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⑤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⑥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2.简述核算国民收入的支出法和收入法支出法: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算GDP。

支出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GDP=C+I+G+(X-M)收入法:即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收入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包括:①工资、利息和租金等这些生产要素的报酬,②非公司企业主收入,③公司税前利润,④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⑤资本折旧。

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3.政府转移支付和购买普通股票的价值是否可计入GDP?为什么?政府转移支付和购买普通股票的价值都不计入GDP。

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

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而人们购买普通股票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

4.间接税为什么要计入GDP?间接税包括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

虽然不是生产要素创造的收入,但要通过产品价格转嫁给购买者,也应视为成本,所以间接税要计入GDP。

5.简述税收、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对总支出的影响有何不同?税收并不直接影响总支出,它是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支出,再影响总支出的.税收的变化与总支出的变化是反向的.当税收增加时,导致人们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消费减少.总支出的减少量是税收增加量的倍数.反之则相反.政府购买支出直接影响总支出,两者的变化是同方向的,总支出的变化量也数倍于政府购买量的变化,这个倍数就是政府购买乘数.政府转移支付对总支出的影响方式类似于税收,是间接影响总支出,也是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支出和总支出.但与税收不同的是,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化量是与总支出同方向的.这两个变量之间有一定的倍数关系,但倍数小于政府购买乘数.6.如果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不会有影响。

第三节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第三节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第三节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一、索洛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索洛认为,经济增长的源泉来自于两方面: 一是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投入的增加; 二是要素生产效率的提高,即技术进步。 生产函数为:Y=AF(K,L)
dY dA F ( K , L) Y Y dK dL K L
dY F ( K , L) MPK MPL dA dK dL Y Y Y Y
1983年,丹尼森又对美国1948~1981年的经 济增长进行类似的分析,结果发现: 美国经济年均增长3.2%, 其中:★要素投入量产生的增长率为1.1%, 占总增长率的34%; ★全员要素生产率提高带来的增长率 为2.1%, 占总增长率的66%。
从丹尼森计算的结果看,美国的经济增长 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劳动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当大;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到20%,大 大低于传统理论对资本作用的估计。 丹尼森的增长核算结果验证了索罗的结论: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技术进步的 作用主要来源于知识的进步。
dA dy dk A y k
索罗估算了美国GDP的增长情况,得出了 以下结果: ★技术进步大致是希克斯中性; ★ 1909~1949年间,平均每年GDP增长 2.9%,其中0.32% 归因于资本积累,1.09%来 自于劳动投入的增加,剩余的1.49%归因于技 术进步。在总产出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占 51%; ★ 人均产出增长1.81%,其中1.49%的增 长来自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人均产出增长 的贡献占82.3%。
三、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库兹涅茨对国民生产总值及其组成成分进行了长 期的估量和对比分析,发现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一)知识存量的增长 当人们的知识存量被转化为生产力后,它就成为 现代经济总量高比率增长和经济结构迅速变化的源泉。 (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人均产出的高速 增长。经济增长主要靠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不是资源 投入数量的增加来推动,这又依赖于生产技术的不断 进步。

宏观经济学著作简介--美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与我们面临的选择

宏观经济学著作简介--美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与我们面临的选择

宏观经济学著作简介--美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与我们面临的选择[美] 爱德华·富尔顿·丹尼森Edward Fulton Denison美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与我们面临的选择The Sources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nitedStatesand the Alternatives Before US (1962)丹尼森,美国经济学家,对经济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对于经济增长因素的理论分析、核算和实际应用研究。

主要著作有:《美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与我们面临的选择》、《增长率为何不同:9个西方国家的战后经历》、《美国经济增长的核算:1929—1969年》、《日本经济是如何高速增长的》、《经济增长缓慢的核算》等。

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率远落后于西欧(英国除外)、日本和苏联,这一现实引起了美国国内的不安和经济学界的普遍关注。

丹尼森以美国经济增长的历史资料为基础,研究了各种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提出了很多独树一帜的见解。

1962年出版的本书是丹尼森关于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开篇之作,着重分析了1909—1957年美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书中关于经济核算的研究,开创了以因素分析寻求经济对策的先河。

本书中,丹尼森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要素投入量和要素生产率两大类,前者包括就业人数及其年龄—性别构成、工时数、就业人员的教育年限和资本存量的多少这四种;后者包括资源的再配置、规模经济和知识进步三种。

这里分两部分对本书作一介绍。

一、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因素丹尼森认为,要素投入量由劳动投入量和资本(包括土地)投入量两方面组成。

1.劳动的投入量在数量上,劳动投入量就是就业人数。

据他统计,1929—1947年间美国就业人数增加了870万人,增长21.2%,年均增长1.07%;1947—1969年间增加了1300万人,增长26%,年均增长1.06% 。

在质量上,劳动投入量的变化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一是劳动时间的缩短会引起劳动投入量的质量变化。

宏观经济学34章习题答案

宏观经济学34章习题答案

第3章简单的国民收入水平决定模型一、判断题1.从根本上说,储蓄就是未来的消费。

()2.居民户的当期消费只受当期收入的影响。

()3.政府支出的突然增加将减少当期消费,增加当期储蓄。

()4.政府支出的增加将增加总投资。

()5.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小于1。

()6.经济周期一般是指总体经济活动的波动,而不是某一个具体经济变量的波动。

()7.即使在扩张期,实际产出也会低于潜在产出水平。

()8.消费函数与45º线的交点表明消费等于储蓄。

()9.消费增量有可能大于收入增量。

()10.消费曲线的位置和形状一旦确定,那么,储蓄曲线的位置和形状也就随之确定。

()11.利率越高,投资量越少;利率越低,投资量越多。

()12.总支出曲线与45º线的交点决定收入就是均衡国民收入。

()13.均衡国民收入就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

()14.如果政府支出和政府税收同时增加同样多的数量,那么,注入量和漏出量仍然相等,均衡国民收入没有发生变化。

()15.减税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要小于投资。

()16.投资乘数是大于1的正数。

()17.税收乘数是大于1的正数。

()18.在两部门经济中,如果投资大于储蓄,那么,总需求将小于总供给。

()19.若消费函数为C=,则边际消费倾向是新增加1元收入中消费85分。

()20.总支出曲线是一条向上倾斜的直线,表明总支出随收入的增长而增加,它的斜率就是边际消费倾向。

()21.边际储蓄倾向越大,政府购买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就越大。

()22.总投资增加时,资本存量就一定增加。

()23.三部门经济的投资储蓄恒等式为I=S+(T-G)。

()24.个人收入即为个人可支配收入,是人们可随意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25.注入在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被假定为外生变量,这意味着在450线图中,注入曲线是一条与国民收入相垂直的直线。

()(答案:)二、选择题1.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等于1,这是因为()A、任何两个边际量相加总是等于1。

经济学简答

经济学简答

为什么MC与AVC、AC的最低点相交。

MC AVC AC三条曲线都呈U型,随着产量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

在MC下降阶段,AVC也下降,且AVC>MC,在产量变化的这一阶段,AVC曲线在MC曲线之上。

MC上升,但只要MCAVC,因此MC曲线交于AVC曲线的最低点。

当M CAC时,AC上升,所以MC曲线交于AC曲线的最低点。

2、LAC曲线是 SAC曲线的包络线,为什么LAC曲线不经过每一条SAC曲线的最低点,而是有且只有一点经过。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下包络线,当规模数量无穷大时,该线变得平滑。

在一般情况下,短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都高于长期成本。

在LAC下降阶段,每一生产规模的SAC与LAC切点对应的产量都小于SAC最低点对应的产量;在LAC上升阶段,每一生产规模的SAC 与LAC切点对应的产量都大于SAC最低点对应的产量;仅在LAC最低点,与之相切的SAC也处于最低点。

1.SAC曲线与LAC曲线都呈U形,成因有何不同?SAC先下降后上升是因为一开始随着可变要素的投入和产量的增加,固定要素生产效率的发挥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边际产量增加。

但当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由于边际递减规律的作用,SAC曲线必将上升。

LAC呈U型是由于规模经济或不经济。

产出水平处于LAC递减阶段,对应着规模报酬递增,企业在长期内资源利用不足,若扩大生产规模,LAC会递减。

若产出大于LAC的最低点,对应着规模报酬递减,企业规模被过度利用。

1.完全竞争市场有哪些基本特征?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1)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每一个消费者或每一个厂商都是价格接受者;一个(2)市场上每厂商提供的产品都是同质的;(3)所有的资源具有完全流动性。

所有资源可以在各厂商和各行业之间完全自由地流动,不存在任何障碍。

意味着厂商可以自由进出一个行业;(4)信息是完全的。

市场上的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掌握了与自己的经济决策有关的一切信息。

经济增长理论题库43简答题

经济增长理论题库43简答题

1.阐述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中山大学2002研)答:(1)新制度经济学家将制度定义为一系列正式的规则和非正式的规则的集合。

这些规则,表面上看特别类似过去社会学者研究的文化、风俗、禁忌、道德,以及政治家和法律学者研究的政治理论、宪政民主和法律制度。

(2)关于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诺斯坚持认为,除非现有的经济组织是有效率的,否则经济增长就不会简单地发生。

换句话说,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

而要保持经济组织的效率,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立产权,以便造成一种刺激,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活动。

因此可以把诺斯模型的基本命题简述成:一种提供适当个人刺激的有效的产权制度是促使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子。

在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制度,特别是产权制度的作用就是降低个人收益外在化的这个程度,让个人的利害与其活动直接挂钩。

制度界定得越清晰、越完全,制度自然就越完善,漏洞就越少,所以制度的效率就越高,也就是对人们的激励作用就越大。

从制度的执行来说更加如此了。

对制度的执行越完全,制度的效率就越高。

而且,新制度经济学结合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的实证研究发现,“制度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远大于“制度选择”这种僵化理解的作用。

(3)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调配资源的节约和高效,而且还取决于该国经济制度对经济主体的激励作用。

而从更长的历史尺度来看,经济的增长可能在初始情况下,受益于“自然资源禀赋”,但从长期的发展“后劲”、“势头”看,制度安排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4)制度促进增长取决于制度使报酬和努力联系在一起的程度;取决于它们允许专业分工和进行贸易的范围;取决于准许找出并抓住经济机会的自由。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制度的最重要的特点大概是它们允许有多大的活动自由。

人们一旦有可能抓住经济机会,便会出现增长,如果经济增长,制度就要适应形势,以便保护积极性和促进贸易。

东北财经大学考研真题西方经济学2001(一)答案

东北财经大学考研真题西方经济学2001(一)答案

东北财经大学200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西方经济学》试题(一)一、判断正误并指出理由:(每题3分,共30分)1.政府对某一竞争性企业中的某一消费者征消费税,每一单位商品征税5美分。

供求曲线都有弹性,所以供给曲线整体向左移动,市场价格提高5美分。

2.如果咖啡伴侣价格上升了,那么咖啡的需求量减少了。

3.当消费者所购买的所有物品的边际效用完全相等时其效用最大。

4.卡伦每天工作8小时,每天睡觉8小时,她余下的8小时游泳和看电视。

如果我们忽略她工作和睡觉的时间:她的时间约束显示是她花在游泳和看电视上的时间的不同组合。

5.在零售店里,每一个店都有某些市场势力,但他们都能获得其活动的经济利润。

6.竞争性产业的P=MC原则,对于向上倾斜的、水平的和向下倾斜的MC曲线都是成立的。

8.GDP与GNP中都包括国人在国内创造的最终产品与劳务。

9.政府干预经济的目的是平抑经济周期。

10.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都是小于1的数。

二、简述题:(每题5分,共30分)l.规模报酬递减与边际报酬递减的区别。

2.卡特尔必然解体。

3.为什么会产生逆向选择。

4.当产品市场为完全竞争时,劳动的需求曲线是什么?5.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6.试述凯恩斯理论与古典理论对总供给曲线的描述。

三、计算题:(每题5分,共10分)1.一家香蕉牌计算机公司的生产固定成本为100,000美元,而每一单位的劳动成本为600美元,原料和燃料成本为400美元。

在3000美元的价格下,消费者不会购买该公司的任何香蕉牌计算机。

但是价格每下降10美元,该公司的计算机销售量就会增加1000单位。

计算香蕉牌计算机公司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并确定它的垄断价格和产量。

2.已知:C=50+0.8Y d,I=70,G=200,T=T0+t.y,T0=100若t=0.2计算均衡国民收入及政府支出乘数。

若t=0.25新的均衡国民收入和政府支出乘数为多少?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公共品如何导致了市场失效?2.在四部门经济中,那些因素能使总支出线平行移动?哪些因素能使其旋转移动从而达到宏观调控的目标。

第九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 习题参考答案

第九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 习题参考答案

第九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率全要素生产率哈罗德—多马模型索罗模型资本—产量比资本深化资本广化黄金分割率内生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乘数—加速数原理二、简答题l.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有什么不同?2.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3.为什么说哈罗德—多马经济模型是以凯恩斯有效需求原理为基础的?4.比较新古典模型与哈罗德模型的异同点。

5.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储蓄率变化对经济增长有什么影响?6.简述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经济周期理论。

7. 经济周期各个阶段的特征是什么?8. 按乘数——加速数模型,经济波动为什么有上限和下限的界限?三、计算题1.设实际储蓄率为0.4,实际资本-产量比率为5,合意的资本-产量比率为6,自然增长率为10%,请计算:(1)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最适宜的储蓄率。

(2)①在以上的假设中,短期内经济会出现累积性扩张,还是累积性收缩,或稳定增长?②长期中是长期停滞,或是长期繁荣,或稳定增长?(3)如果实际和合意的资本-产量比率都为4时,实际储蓄率和合意储蓄率为多少时才能实现长期的稳定增长?2.设资本量为l00,资本增量为20,劳动量为150,劳动增量为30,资本在经济增长中所作的贡献为0.25,技术进步率为0.02,(1)试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计算经济增长率。

(2)如储蓄率为7%,折旧率为1%,生产函数为y3.假设某经济社会t年的收入Y t=1000亿元,资本-产出比率v=2,重置投资D t每年为200亿元,年初资本存量K=1800亿元,以后3午的国民收入分别为1200亿元、1180亿元和1150亿元。

分别计算后3年的净投资I及总投资。

4.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集约化生产函数为y= f(k)=2k-0.5k2,人均储蓄率为0.3,设人口增长率为3%,求:(1) 使经济均衡增长的k值;(2) 黄金分割律所要求的人均资本量。

5.已知生产函数y=k-0.2 k2,y为人均产出,k为人均资本存量。

经济增长理论题库44论述题

经济增长理论题库44论述题

1.一般来说,作为经济系统的投入要素都有那些?你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投入要素是么?为什么?(东北大学2004研)答:(1)一个经济系统中的投入要素主要包括生产要素和技术。

生产要素由土地、劳动、资本存量组成。

其中劳动的增加不只是量的增加还包括质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年龄等)。

技术进步包括发明和应用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出。

技术进步是通过使生产要素的使用更有效率而促进经济增长的。

①土地,所谓土地或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利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自然环境等等。

一般来说,自然资本本身使天赋的,客观存在的。

自然资源使经济增长的基础,在现实中,有些国家的有些产业主要是建立在丰裕的自然资源基础之上。

但从经济增长角度看,尤其是在现代世界中,自然资源的丰裕既不是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

②劳动,劳动或人力资源包括一国投入的劳动数量和劳动的质量。

从劳动投入的数量来说,劳动投入量受到劳动人口、劳动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就业人数越大,劳动的投入量就越大,但是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纯就业人数的增加,至多只能增加已过的产出总数,而无法提高人均国民产出。

劳动的质量包括劳动者各方面的能力,如掌握的知识,具体的技能、体力,个人的追求、价值取向等等,在现代世界中,劳动的质量比劳动的数量更为重要,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③资本,资本包括各种机器设备、生产性建筑物、道路等各种基础设施、存货(包括原材料存货、在制品、成品、零部件存货等等)。

从工业革命以来,资本数量的增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高储蓄率往往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

同时,资本也是多种多样的,高效、先进的资本品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既是经济增长的体现,也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手段。

④技术进步,这里的技术进步是广义的,包括科学技术、管理水平、企业家精神等方面,技术进步最终体现在新生产要素的采用、生产过程的改进和新产品或新劳动的引入等。

在一个经济系统中,上述四种要素是相互影响的,尤其是技术与土地、劳动、资本的联系极为紧密。

大学课程《宏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大学课程《宏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大学课程《宏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主要概念:经济增长有保证增长率自然增长率资本-产出比资本深化资本宽化资本-劳动比或人均资本储蓄率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资本积累的“黄金法则”增长因素分析全要素生产率“70规则”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基钦周期朱各拉周期康德拉耶夫周期库兹涅茨周期储蓄过度理论投资过度理论创新周期理论纯货币理论汉森-萨缪尔森模型二、单项选择题1、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若储蓄率提高,则合意经济增长率( )。

A.提高B.下降C.不变D.不确定2、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若资本生产率提高,则合意经济增长率( )。

A.提高B.下降C.不变D.不确定3、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若投资增长率小于合意增长率,则各年经济( )。

A.供大于求B.求大于供C.供求均衡D.不确定4、经济增长在图形上表现为( )A.生产可能性曲线内的某一点向曲线上移动B.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C.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的某一点向曲线上移动D.生产可能性曲线上某一点沿向曲线移动5、实际增长率等于合意增长率小于自然增长率,表明经济( )A持续萧条B持续过热C均衡D变化不确定6、实际增长率等于自然增长率大于合意增长率,表明经济( )A.持续萧条B.持续过热C.均衡D.变化不确定7、如果实现了哈罗德的自然增长率,将使( )A.社会资源等到充分利用B.实现均衡增长C.实现充分就业下的均衡增长D.经济持续高涨8、根据新古典增长模型,若资本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提高,则可知资本产出弹性( )A.提高B.下降C.不变D.不确定9、如果劳动力的年增长率为1.5%,劳动生产率的年增长率为3%,则自然增长率为( )A.1.5%B.3% C .4.5%D.无法确定10、下列第( )项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所包含的内容。

A.均衡的增长率取决于有效需求的大小B.要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要使G=G w=G nC.通过调整收入分配,降低储蓄率,可以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D.从长期看,由于市场的作用,经济总会趋向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11、下列各项中( )项不属于生产要素供给的增加。

《宏观经济学(专)》复习题教学教材

《宏观经济学(专)》复习题教学教材

宏观经济学(专)》复习题厦门大学网络教育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宏观经济学(专科)》课程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GDP平减指数:又称为GD的隐形价格平减指数,定义为名义GD与实际GD的比率2. 费雪效应:根据费雪方程式,通货膨胀率1%勺上升引起名义利率1%勺上升。

通货膨胀率和名义利率之间这种一对一的关系称为费雪效应。

3. 货币幻觉:指人们只是对货币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而忽视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

4. 效率工资:高工资使工人生产率更高5. 庇古效应:价格的下降使收入增加的一种效应(随着价格下降和实际货币余额增加,消费者应当感到更加富有和支出更多)6. 货币中性:货币供给对实际经济变量不产生影响的性质7. 摩擦性失业:由于工人找工作需要花时间而引起的失业8. 古典二分法:实际和名义变量在理论上的分离9. 实际变量:用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叫实际变量、计算题1. 考虑有三种投入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K是资本(机器数量)、L是劳动(工人人数)、H是人力资本(工人中大学毕业生人数)。

生产函数为:Y K^L^H'3(1)推导出劳动的边际产量。

人力资本量的增加如何影响劳动的边际产量?2)推导出人力资本的边际产量的表达式。

人力资本量的增加怎样影响人力资本 的边际产量?(3)支付给劳动的收入份额是多少?支付给人力资本的收入份额是多少?在这个经济的国民收入核算中。

你认为工人会得到多大的总收入份额?(提示:考 虑人力资本的收益体现在哪里)(4) 一个不熟练工人赚到劳动的边际产量,而一个熟练工人赚到劳动的边际产 量加人力资本的边际产量。

用你对(1)和(2)的答案,找出熟练工人与不熟 练工人的比率。

人力资本量增加如何影响这个比率?并解释之。

(5) —些人建 议政府把大学教育提供资金作为一种使社会更加平等的方法。

而另一些人认 为,大学奖学金只能帮助那些上大学的人。

你的答案?ESS ,A 生产抄砒求丽得出跚的边际产鼠沁:观喘宁如“叫人力资本的堆加将提髙毎牛人的生产效準,从而提高边际产生产西数対却求导珂得出人力瓷源的边问“帯一回f ;倔R =二= '曲小帆 人力 dH 3资本的边除严歌将Rfi Vi <力資林的增加而降fit.C.支付给苦动的收入份额即总产盘中劳动的站尿“总产凰中的劳动贡獄量即实际工瓷(音完 全竞争市场中.等下劳动的边际产骯)乘11若胡数鬼因此「芳动贡献內总贡献的13.齐且人力克源贡献占总贡猷的1乩ftl J \ ©资源也谨「•丁 4 那么匸人於方献占2/灵D*熬给丄人匸赛打不碣丄人丄蜒的比率力;怜再 "F 匸亓\1PH 33 「£ IF 卜舟烁 MPL 1 H注惠」这亠比率总足人Fl ・倜为甦练T.人的■资总定人熟练T 人的.艸H 刑加时,这个 比辜卜降。

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以及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演进过程。

经济发展的一般定义,除经济增长外,还包括:物质福利的改善,对那些低收入地区的人们来说,则强调消灭贫困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文盲、疾病和过早死亡;改变投入与产出的构成,把生产的基础结构从农业转向工业;以生产性就业普及于劳动适龄人口的方式来组织经济活动;相应地使有广泛基础的集团更多地参与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决策,从而增进自己的福利。

经济发展的内涵本身有着一个演变的过程。

传统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就是整个国民财富和劳务生产增加以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高。

20世纪60年代以后,这种观点日益受到许多国家经济现实的挑战,一些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虽然有了迅速增长,但是它们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人民群众的贫困、失业和社会收入不均情况仍然没有得到好转,因此经济学家才逐渐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区别开来。

简述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库兹涅茨对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的归纳如下:(1)知识存量的增加。

库兹涅茨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社会迅速增加技术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存量,当这种存量被利用的时候,就成为现代经济高比率的总量增长和迅速的结构变化的源泉。

而在一些中介因素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知识的转化过程,知识最终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2)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库兹涅茨对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长期分析,他得出的结论是,以人均产值高增长率为特征的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结构方面的变化。

库兹涅茨认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它们增长的历史过程中,经济结构转变迅速。

库兹涅茨把知识力量因素和生产因素与结构因素联系起来,以强调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这是他与丹尼森分析的不同之处,同时也是一个重要贡献。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2018年考研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丹尼森分析经济增长

2018年考研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丹尼森分析经济增长

2018年考研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丹尼森分析经济增长感谢凯程考研李老师对本文做出的重要贡献教育立国、科教兴国,与研究生报考升温有必然的联系吗?当然是有的。

研究生由天之骄子中的骄子,滑落为人间就业的弃子。

于是,人们看到,本科生找不到工作,考研。

诚然,研究生毕业找到工作的,是绝大多数,只要不挑,找一个理想中的工作没有问题。

现凯程为考生朋友提供重要信息。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把经济增长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要素投入量,一类是生产要素生产率。

经济增长是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投入的结果,其中劳动、资本是可变的,土地是不变的。

要素生产率是产量与投入量之比,即单位投入量的产出量。

要素生产率取决于资源配置状况、规模经济与知识进展。

具体讲,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包括六个:劳动、资本存量的规模、资源配置状况、规模经济、知识进展和其他因素。

丹尼森分析经济增长因素的目的在于确定各个影响因素对经济增长所作的贡献,以此来比较各个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丹尼森根据美国1929~1982年的历史统计数据,对经济增长因素进行了考察与分析。

经过计算与分析,劳动力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当大,部分原因在于劳动的产出弹性相对较大,劳动增长率就占有较大的权重。

资源配置状况对经济增长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比如劳动者转换工作、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等,都导致了产量或收入的增加。

在收入的年平均增长中超过10%的部分来自于规模经济,因为规模的扩大使得单位产量的投入更少,可以节约生产资源,从而带来规模经济效应。

在所有因素中,知识进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约为2/3。

据此,丹尼森的结论是:知识进展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重要的增长因素。

丹尼森所讲的知识进展包括的范围很广,包括技术知识、管理知识的进步和由于采用新知识而在结构与设备方面产生的更有效的设计,还包括从经验与观察中得到的知识。

丹尼森认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明显的,但也不能把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归因于技术知识,因为管理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丹尼森把经济增长因素分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

关于生产要素投入量,丹尼森把经济增长看成是劳动、资本和土地投入的结果,其中土地可以看成是不变的,其他两个则是可变的。

关于要素生产率,丹尼森把它看成是产量与投入量之比,即单位投入量的产出量。

要素生产率主要取决于资源配置状况、规模经济和知识进展。

具体而言,丹尼森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六个。

即:(1)劳动;(2)资本存量的规模;(3)资源配置状况;(4)规模经济;(5)知识进展;(6)其他影响单位投入产量的因素。

丹尼森进行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量的测定,把产量增长率按照各个增长因素所做的贡献,分配到各个增长因素上去,分配的结果用来比较长期经济增长中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在1985年出版的《1929-1982年美国经济增长趋势》一书中,丹尼森根据美国国民收入的历史统计数字,对上述各个增长因素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其结果被总结在下表中。

表:总国民收入增长的源泉(1929-1982年)运用1929-1982年间的数据,丹尼森计算出2.92%的年实际产量增长率中的1.9%应归功于要素投入的增加。

从表中可以看出劳动力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当大。

其原因可以部分地从经济增长的分解式中得到解释,即劳动的产出弹性相对较大,所以劳动的增长率就有相对大的权重。

下面来看要素生产率增加或每单位要素投入产量的源泉。

令人震惊的事实是,知识的进展解释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约2/3的贡献。

此外,资源配置这一因素对要素生产率增加的贡献也不可忽视。

例如人们从薪水少的工作“跳槽”到更好的工作,从而导致产量的增加或收入的增长。

另一个重要情形是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的就业而引起的生产要素的再配置。

另一个因素是规模经济。

从上表可以看到收入年平均增长中超过10%的部分要归功于经济中运作规模的扩大。

当经济运作的规模扩大时,每单位产量所需的投入更少,这主要是因为在小规模水平上使用技术经济的效率可能不高,而在更大的生产规模上则产生节约,带来规模经济效应。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丹尼森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丹尼森
• 个人受教育的背景是他能担任某种工作和熟练地掌握特定 业务的先决条件
• 劳动力的教育程度迅速提高,增加了劳动技术等级和扩大 了劳动的多才多艺,从而提高了国民收入
• 教育年限的差别决定了收入的差别
(年龄、地区、种族、职业、社会关系)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劳动力的收入差别 3/5是由于受教育 的差别而产生的。
20
3、资源配素作用的国际比较
• 1.从美国和西欧的对比看 • 1950年~1962年 年均增长率 西欧4.8% 要素投入量 1.79%(40%)要素生产率 3.1%(60%) 美国 3.3% 要素投入量 1.9%(60%) 要素生产率 1.4%(40%)
结论:西欧的劳动规模大于美国,但增长速度缓慢;美国劳 动力质量高
市场范围的扩大来表示规模经济
• 3.知识进步 • 要素生产率持续长期增长的最基本的和最大的原因 • 技术知识:关于物品的物质特性和如何在物质意义上制作、
组合或使用他们的知识 • 管理知识
• 计量方法:余值法 高估
美国1929一1957年国民收入增长率及因素
增长因素
实际国民收入
一、总投入量的增加 1、劳动力因素变化所致的增长率
2.土地的自然属性未发生改变
• 如何得到总的全部要素投入量的总数? • 1.三要素论
劳动—工资 资本—利润 土地—地租 • 2.权数的确定
• (三)全要素生产率
• 假定总投入量增加某一个百分比,例如1%,则产量也增加 同样的百分比,也就是1%。但是实际上产量的增加率要超 过1%,超过部分,丹尼森称之为单位投入量的产出量变化, 也就是全部要素生产率。
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类与分析
爱德华.丹尼森
时代背景
• 整个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经济增长率远 远落在除英国以外的西欧、苏联和日本等 国的经济增长率后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丹尼森把经济增长因素分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

关于生产要素投入量,丹尼森把经济增长看成是劳动、资本和土地投入的结果,其中土地可以看成是不变的,其他两个则是可变的。

关于要素生产率,丹尼森把它看成是产量与投入量之比,即单位投入量的产出量。

要素生产率主要取决于资源配置状况、规模经济和知识进展。

具体而言,丹尼森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六个。

即:(1)劳动;(2)资本存量的规模;(3)资源配置状况;(4)规模经济;(5)知识进展;(6)其他影响单位投入产量的因素。

丹尼森进行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量的测定,把产量增长率按照各个增长因素所做的贡献,分配到各个增长因素上去,分配的结果用来比较长期经济增长中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在1985年出版的《1929-1982年美国经济增长趋势》一书中,丹尼森根据美国国民收入的历史统计数字,对上述各个增长因素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其结果被总结在下表中。

表:总国民收入增长的源泉(1929-1982年)
运用1929-1982年间的数据,丹尼森计算出2.92%的年实际产量增长率中的1.9%应归功于要素投入的增加。

从表中可以看出劳动力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当大。

其原因可以部分地从经济增长的分解式中得到解释,即劳动的产出弹性相对较大,所以劳动的增长率就有相对大的权重。

下面来看要素生产率增加或每单位要素投入产量的源泉。

令人震惊的事实是,知识的进展解释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约2/3的贡献。

此外,资源配置这一因素对要素生产率增
加的贡献也不可忽视。

例如人们从薪水少的工作“跳槽”到更好的工作,从而导致产量的增加或收入的增长。

另一个重要情形是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的就业而引起的生产要素的再配置。

另一个因素是规模经济。

从上表可以看到收入年平均增长中超过10%的部分要归功于经济中运作规模的扩大。

当经济运作的规模扩大时,每单位产量所需的投入更少,这主要是因为在小规模水平上使用技术经济的效率可能不高,而在更大的生产规模上则产生节约,带来规模经济效应。

据此,丹尼森的结论是,知识进展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重要的增长因素。

丹尼森所说的知识进展包括的范围很广。

它包括技术知识、管理知识的进步和由于采用新的知识而产生的结构和设备的更有效的设计在内,还包括从国内的和国外的有组织的研究、个别研究人员和发明家,或者从简单的观察和经验中得来的。

知识。

丹尼森所谓的技术知识是关于物品的具体性质和如何具体地制造、组合以及使用它们的知识。

他认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明显的,但是只把生产率的增长看成大部分是采用新的技术知识的结果则是错误的。

他强调管理知识的重要性。

管理知识就是广义的管理技术和企业组织方面的知识。

在丹尼森看来,管理和组织知识方面的进步更可能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国民收入,因此它对国民收入的贡献比对改善产品物理特性的影响更大。

总之,丹尼森认为,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进步的重要性是相同的,不能只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