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资料
当地民俗文化(当地民俗文化报告)

当地民俗文化(当地民俗文化报告)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当地民俗文化,以及当地民俗文化报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各个地方的民风民俗2、各地民风民俗的资料3、云南风俗有哪些?各个地方的民风民俗一、安徽集居与散居.安徽宣城民俗风情旧时民间村落多为集族而居。
如至今还保存明清时期建筑风貌的黄山市黟县宏村、西递村等,村民居舍相连一体,依山抱水,坐北朝南。
各户头喜欢建立独门独户的居室,如建成连三、连五、连七(七间屋并排建筑),或“明三暗五”式居室,中间为大厅,左右室各间隔为二,前场后院。
多数为土砖瓦房,少数建青砖墙壁;贫户则盖土墙茅屋遮顶。
共和国成立后,少数城市民众住进了单元楼房;80年代后兴起老城改造,各街道大都建筑有整齐划一的高楼大厦,城镇人以居住单元楼为主。
90年代以来,小区建设渐成气候。
二、四川彝族火把节: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
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
康定转山会:每年四月初八这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云集康定,在山顶草坪上,帐篷绵延,人山人海,白天赛马,摔跤等民族体育活动。
入夜,燃起篝火,席地饮酒,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黄龙庙会:每年农历六月十六日,方圆数百里的藏、羌、回、汉各族人民集会黄龙寺,在寺前空地上帐篷连营,炉火如星,各部酋长率众排列大围,环跳互唱,应声山谷。
川剧:是流行四川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剧,是戏曲中较为古老的剧种之一。
由于它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我国戏剧舞台上占有一定位置,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春倌说春:汉族社会习俗。
流行于四川各地。
时间在春节前后。
旧时的春倌头戴乌纱帽,身着官服,左手执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现在的春倌,装束与普通人一样,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
汉族民风民俗的资料

汉族民风民俗的资料
- 语言:汉语有很多方言,如北方话、河南话、吴语、闽南话、客家话、广东话、湖南话、潮汕话等。
虽然这些方言的发音有很大差异,但并没有影响汉族人的认同感。
- 文字:汉字是汉族人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全世界现存的唯一的表意文字,这是所有汉族人的骄傲。
- 服饰:汉服是汉族的民族服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人的祖先轩辕黄帝时期,直到1644年明朝灭亡,汉人穿汉服的历史长达4000多年。
- 饮食:至少在4000年前,汉族人发明了筷子(叉子也是汉族人发明的),后来筷子传到了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
用筷子吃饭成为了东亚人特有的方式,而西方人则是用刀叉吃饭,印度、东南亚、西亚、非洲则是用手抓吃饭。
- 节日:汉族有很多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个节日都各有特色。
汉族的民风民俗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反映了汉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
民俗文化素材

民俗文化素材以下是 7 条关于民俗文化素材的内容:1. 咱老祖宗留下来的那些民俗活动,可真是丰富多彩啊!就拿春节来说吧,一到过年,那大街小巷都红彤彤的,人人脸上都喜气洋洋。
人们忙着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还有热闹的舞龙舞狮表演呢!这场景,不就像一场盛大的欢乐派对吗?难道你不觉得很有意思吗?2. 嘿,你知道端午节为啥要吃粽子、赛龙舟吗?那背后可有着感人的故事呢!屈原投江后,老百姓们为了纪念他,就有了这些习俗。
想象一下,大家齐心协力地划着龙舟,那场面多带劲啊!这不就是咱们传承下来的精神力量吗?3. 民间的手工艺那也是一绝呀!像剪纸,一张纸在艺人的手中,几下就能剪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
就好像变魔术一样,神奇得很呢!你看过那些精美的剪纸作品吗?难道你不会为它们赞叹不已吗?4. 咱家乡的庙会那可是热闹非凡!有各种各样的小吃摊,香气扑鼻。
还有杂耍表演,让人忍不住拍手叫好。
这庙会不就像是一个充满欢乐和惊喜的大宝藏吗?你难道不想去逛一逛,体验一下那种氛围吗?5. 传统的婚礼习俗也别有一番风味哟!大红的嫁衣,热闹的迎亲队伍,满满的都是喜庆。
那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浪漫的童话世界。
你想不想看看这样的传统婚礼呢?6. 中秋节的时候,一家人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那是多么温馨的画面啊!圆圆的月亮就像一个大圆盘挂在天上,照亮了我们的笑脸。
这不就是生活中的小美好吗?你也一定有过这样的温馨时刻吧?7. 还有那古老的戏曲表演,演员们穿着华丽的戏服,在舞台上咿咿呀呀地唱着。
那声音,那姿态,仿佛能带我们穿越回过去。
这戏曲不就是历史的活化石吗?你欣赏过这样精彩的表演吗?我觉得民俗文化素材就像一个无尽的宝库,蕴含着我们的历史、情感和智慧,值得我们永远珍惜和传承。
传统文化民俗活动

传统文化民俗活动
传统文化民俗活动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文化背景下,由民间自发组织并传承下来的文化活动。
这些活动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内容,是当地人民的精神文化遗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统文化民俗活动:
1. 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进行舞狮、舞龙、放鞭炮、贴春联、拜年等活动。
2. 清明节: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会扫墓、祭祖、烧纸钱、吃清明粥等。
3. 端午节:中国传统的节日,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佩香囊等。
4. 中秋节:中国传统的节日,人们会吃月饼、赏月、猜灯谜等。
5. 傣族泼水节:傣族传统的节日,人们会进行泼水、跳舞、唱歌等活动,象征着祛病驱邪和祝福幸福。
6. 藏族嘎玛瑶寨节:藏族传统的节日,人们会进行马术表演、歌舞表演、祈福等活动。
总之,传统文化民俗活动是各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也是人们表达情感、增进友谊的重要途径。
中国民俗文化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有:猜灯谜、贴春联、画灯笼、京剧、花灯等。
1、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汉族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2、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
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我们过年的重要习俗。
3、灯笼画,民间美术品种之一,是彩绘于传统灯笼之上用于美化装饰灯笼的一种特殊画种,也是我国优秀的民间美术品种之一,在我国已有千余年历史。
4、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
5、花灯,又名灯笼。
灯笼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汉族传统民俗工艺品,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中间放上蜡烛或者灯泡,成为照明工具。
关于当地的风俗资料

关于当地的风俗资料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各地文化风俗各异,其中涵盖了民间艺术、建筑、服装、音乐、戏剧、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
在此,笔者将以山东省为例,介绍当地的风俗资料。
山东省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俗活动。
下面,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山东省的风俗资料。
一、民俗传统1、探寻敬祖文化。
山东的敬祖文化源远流长,民间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发扬光大,且一直延续至今。
每年的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都会有许多民众前往祭祀祖先,并在莒县的窦岭、胶州市的韩家庄、青岛市的八大关等地的祖庙内,聚集数以千计的人群,瞻仰古老的木构建筑和石刻碑文,祭拜山东名垂千古的先贤、英雄、诗人等。
2、搭建观音亭。
在山东的南部沿海一带,盛传着用竹篾和芋头秧架搭建观音亭的民间文化。
观音亭是一种道地的民居建筑,它承载着山东人的信仰和愿望。
每年夏季,当荷花开放的时候,漫步于观音亭旁,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着洁白的莲花,可以想象出清代山东的乡野生活景象。
3、用泥在墙上鏒贺字。
在山东农村的许多农民家中,都会用泥在墙上鏒贺字,以庆祝新婚夫妇的美好生活。
这种传统的民俗文化已延续至今,并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开展。
二、传统节日1、春节。
春节是中国传统的年节,它是中国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
山东过年的传统食品有饺子、糖花、花生糖、糖葫芦、糖豆腐、面条等。
此外,春节还有燃放爆竹、扫尘、挂红等民俗习惯。
春节期间,人们会拜年、换新衣、搓年糕、赏灯、放烟花等。
2、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之一,是中国尊重祖先的重要节日。
山东清明节期间,人们会去敬祖、扫墓、植树、烧纸、扎花等。
此外,清明节还有吃青团、吃清明鸡、用柳枝编“清明花”等习俗。
3、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它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
山东端午节期间,人们会赛龙舟、吃蒸饭团、佩香包、挂艾叶等。
端午节还有煮五味水、插儿童节、猜谜语等传统风俗。
三、民间艺术1、山东大鼓。
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的民俗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民俗文化的国家。
民俗文化是指特定群体共同的传统行为、行事习惯、风俗礼仪以及民间传说等。
这些传统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情感和价值观。
下面将重点介绍中国的饮食文化、传统节日以及传统婚礼习俗。
一、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多样的特色美食。
中国菜系以其独特的风味和烹饪方法而闻名于世。
其中,四大菜系即川菜、鲁菜、粤菜和闽菜是最具代表性的。
每一种菜系都有自己的特色调味和烹饪技巧,使得中国的饮食文化充满了无限的变化和美味。
中国人还有许多饮食习俗和禁忌。
比如,过年时一定要吃饺子,寓意着新年的祝福和团圆;切菜时不能把菜切断,象征着吉祥和长寿;在宴会上敬酒时,要碰杯,并且让杯底相对,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祝福。
这些饮食习俗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也反映了他们对美食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
二、传统节日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并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情感纽带。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是春节,也被称为中国的农历新年。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庆祝春节的方式有许多,如放鞭炮、舞龙舞狮、贴春联等。
春节期间,家人团聚,互赠礼物,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
除了春节,还有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农历八月十五日,也被称为月饼节。
人们举行团圆宴、赏月、吃月饼,并将月饼作为一种礼物赠送给亲友。
端午节则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人们在这一天划龙舟、吃粽子,并举行龙舟竞赛。
这些传统节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三、传统婚礼习俗中国的传统婚礼习俗也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婚礼通常包括三大环节:娘家送亲、婚礼仪式和新婚夜。
在娘家送亲环节中,新郎要带着花轿、礼金和婚嫁物品前往新娘家,接回新娘。
婚礼仪式则包括行拜天地、敬祖先和交杯酒等环节。
新婚夜则是新婚夫妇第一次同房生活的重要时刻。
民俗知识大全

民俗知识是一个广泛而丰富的领域,涵盖了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传统习惯、信仰、仪式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民俗知识:
1. 年俗: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也称为过年。
春节期间有一系列的传统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吃年夜饭、包饺子、送红包等。
这些习俗都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寓意着吉祥、团圆、和谐等美好愿望。
2. 婚俗: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各地都有独特的婚俗习惯。
如中国的传统婚礼包括订婚、结婚、回门等程序,其中有许多繁琐的仪式和礼节。
而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有独特的婚礼习俗,如泼水节婚礼、火把节婚礼等。
3. 丧葬习俗:人们对死亡有着不同的看法和信仰,因此各地都有独特的丧葬习俗。
如中国的传统丧葬习俗包括停尸、报丧、入殓、守灵、出殡等程序,其中有许多繁琐的仪式和礼节。
而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有独特的丧葬习俗,如天葬、水葬等。
4. 节日习俗:除了春节外,中国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传统食品,如清明节的扫墓、端午节的赛龙舟、中秋节的赏月等。
5. 民间信仰:民间信仰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信仰现象,包括各种神祇、祖先崇拜、风水信仰等。
这些信仰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以上只是民俗知识的一部分,实际上民俗知识还包括许多其他方面,如民间艺术、民间文学、民间工艺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与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与习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与习俗。
这些民俗与习俗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中国人对于生活、社会和世界的理解与表达。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与习俗。
一、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农历新年的开始。
春节的庆祝活动通常会持续十五天,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赏花灯等。
这些活动都寓意着祈求来年的好运和吉祥。
二、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气。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进行祭拜和扫墓。
此外,还有一项独特的习俗是踏青。
踏青是指人们在春天的时候到郊外或者公园游玩,欣赏春天的美景,同时也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
三、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在端午节,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和挂艾草。
其中,吃粽子是最重要的习俗之一,人们相信吃粽子可以驱邪避灾。
四、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也是中国农历八月十五的月圆之夜。
在这一天,人们会与家人团聚,一起赏月、吃月饼。
此外,还有一项有趣的习俗是猜灯谜。
人们会在中秋节的时候贴上灯谜,其他人猜谜语,猜对的人会得到奖品。
五、年画与剪纸年画和剪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种艺术形式,也是中国传统的民俗之一。
年画是指在农历新年期间贴在门上的画,寓意着祈求来年平安和吉祥。
剪纸则是用剪刀在纸上剪出各种形状和图案,可以用来装饰窗户和墙壁,也可以作为礼物赠送给亲朋好友。
六、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喝茶在中国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人们喝茶不仅是为了解渴,更是为了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身体的健康。
茶艺表演也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精心的泡茶和倒茶动作,展示了中国人对于茶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以上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民俗与习俗,每个地区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
传统文化内容资料大全

传统文化内容资料大全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瓷器的发明,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国,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传统文化内容资料大全,欢迎阅读参考。
传统文化内容资料1 -汉服、旗袍、中山装、其他少数民族服饰、木屐、绣花鞋、翘头履-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石狮、飞天、太极-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大熊猫、鲤鱼、芭蕉扇、风箱-黑头发黄皮肤、丹凤眼-红旗、天安门、五角星、红领巾、红太阳、长江、黄河-唐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泥人面塑、锄头、清朝大辫子、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筷子-华表、牌坊、长城、园林、寺院、古钟、古塔、庙宇、亭、井、黄土、民宅-汉字、数字8、6、4-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金元宝、如意、烛台、罗盘、八卦、司南、棋子与棋盘、象棋、围棋-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玉佩、鹫、千层底、刺绣、丝绸、檐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中国的十大民俗文化简介

中国的十大民俗文化简介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这些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的十大民俗文化,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龙舟节、腊八节、重阳节、元旦、福字等传统节日和文化符号。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是农历的正月初一。
人们会与家人团聚,共度佳节,围绕庆祝春节的活动有祭祖、贴春联、放鞭炮、舞狮子等。
除夕夜的年夜饭是家庭团聚和亲情交流的重要时刻。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时间通常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
人们会扫墓祭祖,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和缅怀。
此外,人们还会踏青、插柳、踏春等活动来祈求健康和好运。
端午节端午节,亦称龙舟节,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五。
与这一节日密不可分的是吃粽子和赛龙舟。
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以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八月十五。
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赏花灯,与家人共度团圆的夜晚。
中秋节也被赋予了团圆和爱情的象征意义。
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也是春节的最后一天。
人们会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
其中,赏花灯是元宵节最独特的传统习俗之一。
龙舟节龙舟节又称端午节,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
人们会赛龙舟、吃粽子,以纪念屈原。
龙舟比赛是一项举国热衷的运动,属于非常具有观赏性的活动。
腊八节腊八节是农历十二月初八,人们会吃腊八粥和腊八蒜。
腊八节是中国农村地区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年的告别和新年的准备之时。
重阳节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是尊老爱老的传统节日。
人们会登高、遍插茱萸、饮菊花酒,祈求健康长寿。
重阳节也被称为老人节。
元旦元旦是公历的1月1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人们会放烟花、庆祝新年的到来。
元旦也是中国法定的公共假日。
福字福字象征着幸福和吉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符号之一。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贴福字,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以上十大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节日和符号传承了中国人的智慧和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精神。
中国民俗文化

风水在中国传统居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人们认为通过调整居住环 境可以改变运势和命运。
生产工具与技艺
01
02
03
传统农具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传 统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发挥 着重要作用,如犁、耙、 锄头等。
手工艺
中国的手工艺历史悠久, 技艺精湛,包括陶瓷制作 、木工雕刻、剪纸等多种 门类。
传统交通工具
民间舞蹈
民间舞蹈是人民群众自娱自乐的重要形式,如秧歌、龙舞、狮舞等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民间戏曲与曲艺
戏曲
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如京剧、豫剧、越剧等,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体现了人民 群众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创造力。
曲艺
曲艺是一种以口头语言进行表演的艺术形式,如相声、评书、快板等,具有幽 默诙谐、生动活泼的特点。
泥塑是以泥土为原料塑造各种形象的手工艺 品,如泥人张、惠山泥人等,形象生动逼真 ,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05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传承方式与途径
01
02
03
04
口传心授
通过老一辈人的言传身教,将 民俗文化的精髓传递给下一代
。
文字记载
通过书籍、报刊等文字资料, 记录和保存民俗文化的历史与
现状。
民间活动
中国民俗文化
目录
• 民俗文化概述 • 物质民俗文化 • 社会民俗文化 • 精神民俗文化 •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 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
01
民俗文化概述
定义与特点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 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 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 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心理 素质、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
民俗文化名词解释

民俗文化名词解释民俗文化是指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或一个社会的习俗、传统、信仰、节日、音乐、舞蹈、服饰、美食、手工艺、民间医药等方面的文化现象,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部分民俗文化名词进行解释,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民俗文化。
一、龙舟节龙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的水上运动会。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在江河湖海等水域举行龙舟竞渡比赛,以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龙舟是一种长约10米、宽约1米的船,船头和船尾高低不平,象征着龙头和龙尾。
船上有18-22名划手,他们配合鼓声、号声等信号,划动双桨,使龙舟飞速前进。
龙舟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名片之一。
二、春节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人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也是全家团聚、欢度佳节的时刻。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大扫除,以除旧迎新、祈求吉祥。
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吃饺子等,还有拜年、赏花、看戏等各种民俗活动。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名片之一。
三、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最古老、最有影响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饮雄黄酒等,以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和抗击外敌的历史。
端午节的主要活动是龙舟竞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名片之一。
四、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人们会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以祭祀月神、感谢丰收、祈求团圆。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名片之一。
五、春联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民间艺术,是指在春节前夕贴在门上或墙上的对联。
春联的内容通常是吉祥、祝福、美好的话语,以表达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景和祝福。
春联的形式通常是对仗、押韵,字数相等,内容贴切、生动。
中国的民俗文化传统文化

中国的民俗文化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中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中国的民俗文化包括节日习俗、饮食习惯、婚丧嫁娶等方方面面,每一项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会进行各种传统的活动,如赏花灯、祭祖、吃粽子等,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更是传承和弘扬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此外,中国的饮食文化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有着讲究的饮食习惯,不仅追求营养均衡,更重视饮食的礼仪和文化内涵。
比如,中国的传统饮食有着“荤素搭配、酸甜适中”的特点,而在饮食礼仪方面,更是有着独特的规范和要求,如宴席上的席次、酒令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饮食文化。
婚丧嫁娶也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在婚礼上有着独特的仪式和习俗,如过大礼、敬茶等,这些习俗不仅代表了中国人对家庭和婚姻的重视,更承载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而在丧葬方面,中国人有着严谨的丧葬礼仪和习俗,如守孝、扫墓等,这些习俗体现了中国人对敬老尊祖的传统观念。
总的来说,中国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是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些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中国风俗习惯有哪些你了解多少

中国风俗习惯有哪些你了解多少中国风俗习惯有哪些你了解多少中国的风俗习惯很多,其中不乏一些有趣的习俗。
这些习俗是民族繁衍的文化。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了中国风俗习惯,希望对你们有用!中国风俗习惯有哪些你了解多少1、守岁习俗过年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在除夕的晚上,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灯火通明,聚在一起守岁。
因此,守岁是过年的习俗之一。
除夕之夜过年守岁,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
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2、挂灯笼习俗过年各处商场、公园、街道都喜欢挂着灯笼,总给人一种喜庆洋洋的感觉。
红灯笼绽放出了灿烂的光彩,装饰出隆重热烈、喜气洋洋的过年氛围。
每逢过年甚至在异国他乡都被红色的灯光装饰一新,挂上了数不清的大红灯笼和中国结。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灯笼”有了认同感,他们把它看成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而给予尊重。
中国的过年灯笼又统称为灯彩。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过年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3、备年货习俗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过年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中国的家庭过年前要购买大量的“年货”,春联,福字,新衣服,过年期间的食品(过年市场多不开门)。
办年货是中国人过过年的一项重要活动。
与过去相比,中国人办年货的方式变得更加现代,不拘泥于传统。
4、拜年习俗新年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新衣,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山西民俗文化

山西民俗文化山西位于中国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地方。
山西的民俗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民俗文化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等方面。
一、传统节日山西的传统节日多以祭祀、庆祝丰收和纪念历史事件为主题。
比如,春节是山西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之一,人们会举行祭灶、贴春联、拜年等活动,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清明节时,人们会扫墓祭祖,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缅怀。
除此之外,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也在山西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活动。
二、民间艺术山西民间艺术源远流长,琴棋书画、紫砂壶、剪纸、面塑等各类民间艺术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传承。
尤以晋剧、山西布袋戏等地方戏曲为山西文化的代表之一,这些戏曲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剧情体裁受到广泛的欢迎。
此外,民间工艺品如彩绘泥塑、剪纸、刺绣等也是山西民俗文化的亮点。
三、民间信仰山西人民有着深厚的宗教信仰传统,包括道教、佛教、民间信仰等。
山西许多名胜古迹,如五台山、恒山等都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吸引着无数信徒和游客。
此外,山西还有许多传统的民间信仰,如拜神、祈福、祭灶等活动,体现了山西人对宗教信仰的尊崇和传承。
四、民间习俗山西的民间习俗也是其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比如喜事时的婚礼习俗、过年时的各种节庆活动、传统的民间戏曲演出等,在这些活动中人们传承着家族的传统,弘扬着自己的文化。
此外,山西的民间风俗还包括了节气习俗、生育习俗、饮食文化等,丰富多彩,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热情。
在山西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民俗文化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多彩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
保护和传承山西的民俗文化,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感悟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也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归宿。
中国的民俗文化都有哪些

中国的民俗文化都有哪些下面是由分享的中国的民俗文化主要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的民俗文化内容1、正月正,万象新,贴春联,穿新衣。
吃饺子,放鞭炮,去拜年,懂礼貌。
尊老爱幼有人夸,压岁钱可别乱花。
2、正月十五是小年,元宵节上庆团圆。
赏花灯,猜灯谜,新年打算准备齐,一年之计在于春,过了小年气象新。
3、二十五要打囤,新年不能瞎糊混。
一年的计划定的对,确保粮食满囤钱满柜。
捞干饭做羹汤,吃的满嘴喷喷香。
4、二月二,龙抬头,行云布雨好兆头,预祝丰收好年景,风调雨顺有盼头。
切葱花摊面片儿,蝎子尾巴剪一段儿,拍墙山扎旮旯,害虫毒虫全不怕。
5二月十二是花朝,百花生日在今宵,少女祈福求美貌,姿容更比百花俏。
6、三月三,暖风吹,漫天风筝翩翩飞。
三月三,花开艳,风吹桃李更烂漫。
7、四月里,清明后,踏青郊游乐不够。
清明前,宜祭扫,落花飘絮添烦恼。
有人伤感因伤春,寸金难买寸光阴。
介之推披火志不移,清明节开始吃寒食8、五月五,是端阳,屈原投水汨罗江。
包粽子赛龙舟,纪念习俗不可丢。
吃炸糕,绣香囊,挂艾蒿,饮雄黄,驱邪除秽有偏方,卫生习惯天天讲。
9、六月六,看谷秀,天贶节,吃鱼肉。
10、七月七,去油泥,牛郎鹊桥会织女。
想学织女巧巧手,葡萄架下听私语。
11、七月十五是鬼节,心底无私不怕邪。
超度水鬼放河灯,迷信说法不可听。
12、八月里,是中秋,月圆之夜庆丰收。
吃月饼,饮美酒,幸福生活更长久。
明送月饼暗盟誓,相约十五杀鞑子。
13、九月九,是重阳,尊老敬老理应当。
河北登高去赏菊,江南习俗插茱萸。
14、十月一,送寒衣,秋风紧,寒霜欺,凄风苦雨天变凉,祭告先人痛断肠。
15、十一月,天气寒,居家易,出门难。
16、十二月,进年关,最是数九严寒天。
大雪飘,冷风飕,节俭习俗腊八粥。
二十三,祭灶王,要吃糖瓜麦芽糖。
吃了糖瓜嘴儿甜,吉祥话儿说不完。
二十四,家家忙,又扫屋子又扫房。
17、除夕夜,要过年,千家万户庆团圆。
2.丧禁身亡异地,尸体不能进内宅,灵柩须在宅外安放;身服重孝者,忌入办喜事之家,更忌入新房;因自杀、雷击、生育身亡的人,不准进墓地,逾3年才准迁入;婴儿死亡,撂到“舍墓田,不掩埋;未成年儿女死亡,谓“少亡,不准进墓地,占地角掩埋。
中国风传统民俗文化介绍

唐代官吏,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其颜色 曾有规定:凡三品以上官员一律用紫色;五品 以上,绯为色;六品、七品为绿色;八品、九 [品为青色。以后稍有变更。另在袍下施一道 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此土为 裹幞头、穿圆领袍衫、乌皮靴的官吏(陕西乾 县李重润墓壁画)。
贰 民俗文化服饰篇
历史和心理的鸿沟
作。来在 衣到遮黄 裳了蔽帝
深 。定式古
,黄酷以
衣
型基典 ,本的
并帝暑前 推掌,的
于上一
行管身时
古来种
於天披代
籍自服
天下兽,
《于装
下後皮人
贰 民俗文化服饰篇
隋唐时期官吏服饰
在唐朝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官员需穿礼服。礼服的样 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 佩围裳,玉佩组绶一应俱全。在大袖衫外加着裲裆,是隋唐时 期官吏服饰的一个特点。
⑦ 午,下午之时,阳气达到极端,阴气正在萌生。 马在阴阳之间跃进, 所以成了午的属相。
⑧ 羊,午后吃草为最佳时辰,容易上膘,此时为未 时,故未属羊。
⑨ 未之后申时,是日近西山猿猴啼的时辰,并且猴 子喜欢在此时伸臂跳跃,故而猴配申。
⑩ 酉为月亮出现之时,酉属鸡。 ⑪ 夜幕降临,是为戌时。狗正是守夜的家畜。 ⑫ 接着亥时到, 天地间又浸入混沌一片的状态,猪
的,般小在
感并都袖隋
觉以在,代
花贵为春
纹族贵秋
上与族战
面平、国
。民平时
。
的 差
民 妇
期 已
异女出
主一现
要般,
在穿盛
质着行
地。于
和当秦
颜然汉
色,。
秦
深
汉 周它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民俗学民俗(Folklore),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由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学(Folkloristics) ,对历史与当代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事象进行调查、整理和研究,阐述其本质结构、特点与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之规律的一门人文科学。
民俗学1846年创立于英国.早期的含意是指关于民众知识或智慧的科学. William Thoms 以“folk”(民众、民间)和“lore‘’(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Folklore"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1.文化遗留物说2.精神文化说3.民间文学说4.传统文化说。
民俗事象纷繁复杂.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物质民俗①居住;②服饰;③饮食;④生产;⑤交通、通讯;⑥交易2、社会民俗①家族、亲族;②村落;③各种社会职业集团;④人生礼仪式(生、葬、婚);⑤岁时习俗3、语言民俗①神话、传说、故事;②歌谣、叙事诗;③谚语、谜语;④民间艺术4、精神民俗①巫术;②宗教;③信仰;④禁忌;⑤道德、礼仪;⑥民间游戏二、民俗学的内容与作用1.民俗学的内容➢民俗学原理➢民俗史➢民俗志➢民俗学史➢资料学➢民俗学方法论——“田野作业”或“采风调查”是学科研究的根据和基础,比较法和结构分析法也是常用的方法。
其它研究方法:人类学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结构分析方法等。
●我们主要了解中国汉民族丰富多彩的的民俗事象及其文化内涵第二节民俗的基本特征与社会功能一.民俗的基本特征➢民俗的集体性与地域性➢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类型性➢民俗的规范性二.民俗的社会功能➢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调节功能第三节中国民俗的起源与发展一.史前民俗史前民俗,指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以前的民俗,即原始社会的民俗。
史前时期没有国家政权,在氏族生活中,一切按传统习俗办事。
因此,民俗是原始社会生活的唯一规范,这是史前民俗的显著特点。
二.古代民俗古代民俗,指从夏王朝建立到鸦片战争之前这段期间的民俗。
它可以大略分为两个阶段,汉末以前为一阶段,这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的形成期,也是中国古代民俗系统的形成期。
汉代以后为一阶段,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民俗的发展与繁荣期。
三.近现代民俗近现代民俗,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民俗。
在短短的一个半世纪中,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中国近现代民俗也发生着很大变化,一些不适应现代生活的封建民俗,如缠足、男人蓄辫、长袍马褂等逐渐消亡;同时,在现代文明影响下,一些西方民俗传人中国,与中国固有的民俗体系发生着交流与融合,以适应新的社会生活的需要。
人民又不断地创造出一些既适合我国情况,又满足现代生活的新民俗来。
第二讲物质生产的民俗第一节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和特征一、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物质生产民俗——由广大民众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从事物质生产、商品交换等活动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事象,包括农业生产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与交通民俗等。
二、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地域性——物质生产民俗的形成离不开自然环境条件。
“北麦南稻山猎水渔”。
季节性——物质生产民俗的形成受时令节气的制约。
“春播,夏长,秋收,冬藏”。
功能性——物质生产民俗首先(或主要)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
科学性——物质生产民俗是生产实践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第二节农业生产民俗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民俗的特点:➢物质生产民俗中,农业生产民俗居于中心地位;➢具有东方农业文化特色;➢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
一、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二十四节气——❖亦称“二十四气”,我国民间传统节令。
是根据地球在天球(古人观察日月星辰,为了方便假想的一个天体空间)的“黄道”中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所处的位置变化和地面气候、物候演变次序,把一年平均地划分出二十四等分——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360度,以春分时为0度,清明时为15度,以后每隔15度为一个节气,其日期在阳历中是基本固定的。
自小寒至谷雨,八个节气,每节气三候,计二十四候,每候应一“花信风”。
二、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观天象测天气(阴晴雨雪旱涝)年前立春过年暖,过年立春二月寒。
立春节日露,秋来水满路。
立春落雨到清明,一日落雨一日晴。
夏至有雨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雨落小暑头,干死黄秧渴死牛。
小暑起西北,鲤鱼飞上屋。
❖观天象测生产雨水前后,植树插柳。
春分一到昼夜平,耕田保墒要先行。
小满前后,种瓜点豆。
芒种芒种忙忙种,芒种一过白白种。
❖观天象测收成正月十五雪打灯,一个谷穗打半斤。
惊蛰种麦堆满仓,清明种麦一把糠。
春分前后怕春霜,一见春霜麦苗伤。
立冬若遇西北风,定主来年五谷丰。
三、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棉区棉农在元宵节看灯芯,盼棉花丰收;南方用水占年成好坏;❖广东除夕把盐米放在灶上,用碗盖起来,看米的聚散,占卜丰歉;❖陕西农民在冬至向巴山看雪占验来岁年景;❖广济(今武穴市)一带农村除观天象兆年成外,又以物象取兆,除夕零时以后如果狗先叫,兆丰年,猫叫则兆荒年。
等等。
四、农业禁忌习俗➢过年是祭祀活动最集中最频繁,因而过年期间大都有禁忌生产劳动的习俗规约。
据说此间耕作会冲犯神灵,主一年百事不顺;或遭遇天灾、虫害、荒年。
➢逢五不耕田: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忌下田耕作。
逢五耕作,俗谓之破五,破则不吉。
➢正月初一不能睡觉,否则要倒田塍;二月一日忌鸟雀;立秋农家禁止家人在田间行走,否则秋收减产;七月二十日,棉花生日忌雨;安陆农民正月禁青苗;林木禁忌(枝江、蒲圻、远安)等等。
五、农业祭祀习俗打春牛与迎句芒神据说自西周时期兴起。
《礼记·月令》记载,先秦时期,每逢孟春之月,天子就要率领三公九卿到郊外迎春。
后来,这成了官民共同遵守的礼俗,历代最高统治者都照行不误,每年春季“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县府的开耕仪式由县官主持,乡村的春耕仪式由民间组织主持。
历代沿袭,唐宋尤盛,至今已有3000多年。
这种习俗,一般以四人抬泥塑春牛为象征,由春官执鞭,有规劝农事、策励春耕的含义,也是喜庆新春、聚会联欢的形式。
祭社神——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社”祭土地神敬果树敬五谷神敬龙神敬牛王神六、农业娱乐风习这种民俗文化,有的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进行的;有的是在丰收以后庆节时表演;有的在元宵等节日文娱活动中,或歌或舞,丰富多彩。
像四川天全县上元节制作的“祈谷灯”、“白果灯”,点燃通宵达旦。
台下各由两人抬神像,来祈求当年五谷丰登。
又如,农民制作的“九曲莲灯”,插竹一亩见方,由巫师在里面跳舞祈年,叫“踹灯神”。
七.农业生产过程习俗击鼓催春--荆州农村腊月初八关冬水与烧生田--竹山水田;宜昌山地。
早春备耕--修整犁、耙、耖和缆索;给小麦、油菜、豌豆追肥。
烧荒与烧火粪;沤土肥与粪基土;积粪肥、积绿肥等。
浸种播种——鄂州农村,缸面放镰刀等,催芽与下谷种时不得饮酒。
开秧门——荆州、浠水、蒲圻等农村。
第三讲物质生活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由广大民众在一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有关饮食、服饰、居住、建筑及器用等日常生活方面的文化事象。
孔子在《礼记·礼运》里讲——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中国饮食发展演变——四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现有的粮食品种(除若干外来品种外)都已经具备,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被人统称为“五谷”,这些农作物品种主要包括稷、黍(shǔ)、麦、菽(shū)、稻等。
▪先秦时期的菜肴烹调方法大致可分为七类:1、炙(zhì)——烧烤。
2、醢(hǎi)——肉酱。
3、羹藿(huò)——浓汁。
4、脍(kuài)——切丝法。
5、脯(pú)腊——干肉。
6、菹(zū)齑(jī)——腌菜。
7、鲊(Zǎ)——鱼酱。
▪豆腐的诞生,是我国东汉时期饮食业的又一重大发明。
它在中国乃至世界饮食文化史上,都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中国也成为世界各国豆腐文化的发源地。
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众的饮食以蔬谷为主,优质蛋白非常缺乏,而豆腐及豆制品则弥补了这一不足。
▪植物油的问世,大约始于西汉。
一、日常食俗1、主食南方--水稻(稻米分粳米、籼米和糯米);北方--麦稷;加上小米、玉米、高粱、豆类等。
➢稻米一般做成饭、粥、糕及其它制品。
➢麦子一般制成面粉后做馒头、面条、烙饼。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生活方式不同,对主食的加工制作也就不同。
●南方--米饭为主食,用米制成糕饼、汤圆、米粉米粑等。
●北方--馒头、包子、饺子、面条、饼子等。
●青藏高原--青稞面﹢豌豆面=“糌粑”,拌酥油茶食用。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多喜食糯米。
2、副食主要是蔬菜、肉类、奶类和饮料等,其制作方法也因地面异。
3、酒类➢商代酒为统治者常用(甜米酒);➢周代酿酒工艺成熟,有专管造酒的官员酒正、浆人、大酋;➢张骞出使西域带回葡萄和葡萄酒的酿制技术,汉代制定酒类专卖政策“初榷酒酤”;➢魏晋南北朝北方大曲和南方小曲出现;➢唐代酒都冠以“春”的雅号,太宗时宫中酿成葡萄酒;➢南宋出现蒸馏酒,即烧酒、白酒,迄今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二、节日食俗除夕----“团圆饭”。
莱肴十分丰富,一般要做十二道菜,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
有些菜的象征意义。
鱼--“年年有余”;芹--勤快;葱--聪明;蒜--算计;青菜、白菜--清清白白等。
元宵节吃汤圆。
端午节吃粽子。
中秋吃月饼。
“冬至馄饨夏至面”。
腊八节吃腊八粥等。
节庆宴席:婚丧喜庆宴席浙江西部的“十大碗”,四川的“九大碗”,陕西安康的“十全花”、“八大件”,陕西潼关的“八八到底席”等。
湖北宴席特点:无鱼不成席,无圆不成席,无汤不成席。
婚宴离不开全鱼,酒过三巡上,吃中间留头尾。
三、祭祀食俗▪腊祭供灶神。
徽州“二十四餜”,武当山十二个祭灶饼。
▪清明节扫墓时要做上几样死者生前爱吃的食品供祭。
▪中元节有些地区也要以各种菜肴食品祭祀祖先。
▪重阳节食重阳糕▪端午节吃粽子、腊八节吃腊八粥等早先属祭祀食品。
▪丧葬习俗中的祭祀食品具有更多的巫术内涵,如点“长明灯”、做一碗“倒头饭”,“打狗棍”,“打狗饼”、长子“开光”、上供品,供饭、“开喉仪式”等等。
四、待客食俗▪坐席方位,宾客位置,筷子的摆放、使用,斟酒、敬酒,进食不语,尊长吃完离席等等礼节。
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
▪大冶招待贵客多用鸡肉下面,有时还打几个荷包蛋。
客人接受面条后,不能喝完,须留下一半汤或剩下鸡腿作为“回碗”。
如果空碗放下,则意味着主人家小气,主人会再添一碗赔不是,但这位客人下次将不再受欢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