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解决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思考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产生与解决的路径分析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产生与解决的路径分析近年来,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尽管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农村贫困状况,但依然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
一、农村贫困问题的产生原因1. 不平衡的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
城市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程度远远超过农村地区,导致农村贫困问题的加剧。
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导致农村人口减少,农田面积缩小,这使得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和儿童更加容易陷入贫困。
2. 土地问题:土地是中国农民的主要生计来源,然而土地利用权的集中与农村贫困问题密切相关。
土地流转和征地问题导致农民失去了土地的使用权,无法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使得他们更容易陷入贫困。
3. 教育和医疗条件不足: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严重不足,这也是农村贫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缺乏良好的教育机会使得农村孩子的发展机会较少,缺乏医疗保障使得农民的健康状况更加脆弱。
二、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路径1. 加强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关键。
应通过完善土地产权、流转、抵押等相关政策,使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保护和增值。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加大土地流转支持力度、提供一定的补贴和金融支持,帮助农民实现从土地贫困到非土地贫困的转变。
2. 发展农村经济:农村经济发展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农村产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同时,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变,鼓励农民参与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提高农民的创造性和竞争力。
3. 强化教育和医疗扶贫:教育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对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减少贫困至关重要。
应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和人才培养,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的覆盖率和质量,缩小城乡差距。
4.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解决农村贫困问题至关重要。
应加大对农民养老、医疗、住房等方面的保障力度,缓解贫困家庭的经济压力。
农村贫困问题的分析与解决途径

农村贫困问题的分析与解决途径1. 引言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分析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几种解决途径。
2. 原因分析农村贫困问题的成因复杂多样,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2.1 教育水平的落后: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质量相对较低,造成居民技能水平不高,难以找到脱贫的途径。
2.2 土地资源分配不均:农村土地资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大量农户面临着土地不足的问题,无法发展农业生产。
2.3 产业结构转型不顺利:农村部分地区长期依赖传统农业产业,缺乏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收入水平难以提升。
2.4 公共服务不到位: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医疗、教育和交通等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给贫困地区居民带来生活上的诸多不便。
3. 解决途径为了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作为重点:3.1 加强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地区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改善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提高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
3.2 实施土地改革:通过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确保土地流转的公平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3.3 推进农村产业转型:加大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和农村旅游等新兴产业,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多元化发展水平。
3.4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农村医疗、教育和交通等公共服务水平,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4. 案例分析以下列举一些成功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案例,以验证上述解决途径的可行性:4.1 集中力量开展扶贫教育工作:某地区通过增加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师资队伍和教育设施,提高农村学生的教育质量,有效提升农民子女的就业竞争力。
4.2 实施土地流转政策:某县通过推行土地流转制度,使得土地更加合理流通,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4.3 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某乡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和农村旅游,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打赢贫困山区脱贫攻坚战的反思和建议

打赢贫困山区脱贫攻坚战的反思和建议贫困山区脱贫攻坚是我国长期以来的重点工作之一,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此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反思过往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提出以下建议,以帮助打赢贫困山区脱贫攻坚战。
我们要加强政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能力。
贫困山区脱贫攻坚需要政府各级部门的统一协调和领导,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部门之间的壁垒和利益格局的制约,导致工作推进不够协调一致。
我们要强化政府的领导作用,构建起跨部门、跨地区的合作机制,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我们要注重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
贫困山区脱贫攻坚关键是要打破贫困人口的生产能力约束,提高其自我发展的能力。
我们要加大对贫困山区的产业扶持力度,推动农民转变观念,发展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我们还要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加强职业培训,帮助贫困人口提升技能,推动就业创业,减少贫困人口数量。
我们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
贫困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制约了贫困人口的脱贫进程。
我们要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贫困地区的产业和商贸发展能力。
我们还要加强公共服务供给,扩大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投入,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我们要注重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
贫困山区脱贫攻坚不仅是政府的责任,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我们要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参与脱贫攻坚工作。
我们还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贫困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度,形成共同致富、共同奋斗的良好氛围。
贫困山区脱贫攻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
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加强政府领导和组织协调能力,注重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才能够打赢贫困山区脱贫攻坚战,实现我们的目标和梦想。
农村经济与贫困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办法

农村经济与贫困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办法在中国,农村经济与贫困问题一直是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农村经济与贫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农村经济面临的问题目前,农村经济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农民收入水平低,经济增长乏力。
尽管农村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产品价格波动大等原因,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其次,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再次,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农村劳动力供给不足,造成农村产业发展的瓶颈。
二、农村贫困的原因农村贫困的原因复杂多样。
首先,农村贫困与土地问题密切相关。
部分农民土地面积较小、土地质量较差,致使农业产出不稳定,收入水平低下。
其次,教育和医疗资源不足,使得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积累难度增加,影响了他们的收入水平。
再次,农村金融服务薄弱,农民难以得到贷款支持,无法发展农村产业,进一步加重了贫困风险。
三、农村经济与贫困问题的影响农村经济与贫困问题的存在不仅削弱了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影响了国家整体经济发展。
农村贫困问题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产生,增加了社会治理的难度。
另外,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使得贫富差距加大,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五、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
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农民发展多元化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培育壮大农村特色产业,实现农村产业结构升级。
六、提升农民素质与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医疗资源的不足制约了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积累。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医疗事业的投入,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平。
同时,鼓励农民参与职业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
七、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村金融服务薄弱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扶贫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加强农村脱贫攻坚的思考

扶贫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加强农村脱贫攻坚的思考扶贫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加强农村脱贫攻坚工作,解决贫困地区的问题,是当前社会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然而,在扶贫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提出对应的对策。
1.问题分析1.1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贫困地区通常缺乏基础设施建设,例如道路、自来水、电力等。
这导致了农村地区交通不便、居民生活无法满足基本需求等问题。
1.2 教育资源匮乏贫困地区在教育方面的投入相对较低,导致学校设施简陋,教师资源稀缺,教育质量不高。
这使得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受限,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
1.3 就业机会不足贫困地区缺乏产业发展和就业机会,导致农民无法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
这使得很多人依赖于低收入农业劳动,难以改善生活状况。
2.对策提出2.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状况,政府应加大投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率。
这包括修建和改善农村道路网络、提供可持续的供水和电力等。
2.2 改善教育条件为了解决教育资源匮乏问题,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增加对教育事业的投入。
同时,可以采取措施吸引更多的教师到农村地区从事教育工作,提升教育质量。
2.3 发展农村产业为了解决就业机会不足的问题,应该加强农村产业的发展。
政府可以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引导农民发展农产品加工、旅游、手工业等产业,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3.思考与总结农村脱贫攻坚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
在加强农村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3.1 高质量扶贫项目建设在实施扶贫项目时,需要注重项目的可持续性和长期效益。
不仅要关注当前的短期效果,更要考虑到项目的长期发展和可持续性。
3.2 加强对贫困户的培训和技能提升为了帮助贫困户提高脱贫致富的能力,应加强对贫困户的培训和技能提升。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农业技术、创业指导等。
3.3 加强扶贫工作的监督和评估为了确保扶贫工作的有效实施,需要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监督和评估。
农村经济发展常见问题解答解决农村贫困的难题

农村经济发展常见问题解答解决农村贫困的难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农村贫困一直是困扰着中国的难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关注一些常见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一、农村产业发展不平衡问题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往往较不发达,主要依赖农业和传统产业,对于新兴产业的发展缺乏支持。
这导致了农村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使得贫困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解决方法:1.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现代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
2.引导农民创新创业,鼓励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
3.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环境。
二、农村金融服务不完善问题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农民很难获得贷款和金融支持,限制了他们的经济发展和创业能力。
这也是农村贫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原因之一。
解决方法:1.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鼓励其拓展农村金融服务范围,提供更多贷款和金融支持。
2.推动建立农村金融服务网络,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包括信贷、保险、投资等。
3.加强农村金融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金融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三、农村教育落后问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教育资源不足,师资力量不够,影响了农民和农村孩子的发展机会和能力培养。
解决方法:1.增加农村教育投入,扩大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提高教育设施和教学条件。
2.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和支持力度,提高其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3.引入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供水、电力等建设存在不足,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解决方法: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投入,改善农村地区的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
2.推动农村电商和物流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销售和运输能力。
3.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五、农村人才流失问题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地区面临着人才流失问题。
2023贫困问题解决心得体会

2023贫困问题解决心得体会贫困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策略。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作为一名法律硕士,通过研究和实践,总结出了一些解决贫困问题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们需要采取综合的政策措施来解决贫困问题。
政府应该积极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大对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提供就业机会和创业支持,从根本上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来源。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的技能水平,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其次,我们需要注重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
农村地区是贫困问题的主要集中地,我们应该通过扶持农业、发展农村产业和促进农民就业等措施,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减少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政府应该加大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的投入力度,确保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关怀和救助,为残疾人、孤儿、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最后,我们应该注重贫困问题的长远解决,而不仅仅是眼前的救助和扶持。
我们需要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社会资源,改善贫困地区的发展环境。
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扶贫项目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扶贫资金的有效利用和扶贫政策的落地实施。
总之,解决贫困问题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综合的政策措施、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长远的解决思路,我们才能够有效地解决贫困问题,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关于破解农村相对贫困问题的对策思考

关于破解农村相对贫困问题的对策思考农村相对贫困问题是一个复杂且长期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性的对策来解决。
以下是我对破解农村相对贫困问题的一些思考和对策建议。
首先,为农村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
教育是改变一代人命运的关键,需要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
政府可以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培养更多的人才。
同时,可以鼓励大中城市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向农村派遣教师和专家,提供帮助和支持。
其次,发展农村产业和就业机会。
农村产业发展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手段。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同时,可以推广农产品加工和农村特色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此外,可以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进入农村市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吸引农民返乡创业就业。
第三,加强社会保障和扶贫政策。
农村贫困人口需要得到社会保障和扶贫政策的支持和帮助。
政府可以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
同时,要加强扶贫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确保资源的集中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倾斜,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第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改善农村发展环境的重要方面。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交通、供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缩小城乡差距。
同时,要加强农村卫生和教育服务,提高农村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
最后,要加强农村治理和组织建设。
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农村的自我发展和自治能力。
政府可以推动农村组织建设,鼓励农民建立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他们的自我组织和管理能力。
同时,要加强农村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农村村民自治和农村治理机制的完善,形成多方参与、多层次治理的格局。
总之,破解农村相对贫困问题需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
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支持,同时要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农村发展和脱贫过程。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产生原因与解决路径分析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产生原因与解决路径分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然而,中国的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着严重的贫困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分析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探讨一些解决路径。
一、产生原因分析1.土地问题中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基础是农业。
然而,由于中国土地资源有限和农村市场不完善,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流转市场受到了很大限制。
同时,土地面积不足以维持农民的生计,这导致了农村贫困问题的产生。
2.教育问题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受到了基础设施和教育投入的限制。
农村孩子的受教育机会较少,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使得其难以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因此,教育问题也是农村贫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3.就业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导致农村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受限于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的问题,许多农村劳动力无法找到稳定的工作,致使他们的收入平稳增长受到限制。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导致了农村贫困问题的进一步加剧。
二、解决路径分析1.土地改革土地产权制度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首要任务之一。
政府应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加大土地承包权和农民土地流转市场的改革力度。
同时,通过土地改革促进农民的农业生产能力的提升,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教育投入增加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水平,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
同时,鼓励优秀的城市教师到农村地区任教,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为农村青年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
3.促进产业发展和就业机会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产业的支持和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发展农村经济与农村产业。
提供就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机会,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同时,政府和企业可以一起合作,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4.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于解决农村贫困问题至关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提供医疗、养老和失业保险等保障机制。
关于我国农民贫困问题的思考

关于我国农民贫困问题的思考摘要时值全国上下正在构建和谐社会之际,农民贫困问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
要想使社会和谐发展,必须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使农民尽快脱贫致富。
针对我国农民贫困的现状,分析农民贫困的基本原因,提出解决农民贫困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农民;农村;贫困;现状;原因;对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国民经济飞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不断跃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的提高。
十六届六中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实现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协调发展,是推动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
时值全国人民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之际,解决农民贫困问题越来越成为发展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近年来,社会进步状况与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失衡,尤其是贫富差距日趋扩大,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大的不和谐音符。
我国农村还存在相当数量的农民尚未脱贫,如何使这部分农民尽快脱贫致富,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使社会更加地和谐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1我国农村贫困现状所谓贫困,是“在物质资料处于匮乏或遭受剥夺的一种状况。
其典型特征是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由于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很不发达,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社会可能会在各个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生产力不发达,农村尤其不发达。
全国13亿人口,农村人口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约有70%以上,然而金融资产却占不到30%,社会购买力不足40%,目前农村有2600万左右的贫困人口,还有6000万左右的农民收入很不稳定,刚刚越过温饱线。
自1996年到2000年,农民收入甚至出现了下降现象,从原来的增长率为9%下降到2%,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首次下降。
关于农村教育扶贫问题的思考和对策建议

关于农村教育扶贫问题的思考和对策建议关于农村教育扶贫问题的思考和对策建议近年来,中国在农村教育扶贫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依然相对较低,这使得农村居民的脱贫进程受到了限制。
本文将从农村教育扶贫问题的原因分析以及对策建议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农村教育扶贫问题的原因分析1.资源分配不均: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城市地区更加匮乏。
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设施落后,教材和教具不足。
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均导致了农村学生缺乏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
2.教育观念滞后:在一些农村地区,还存在着对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的观念。
一些家长更加注重短期经济利益,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不够,甚至让孩子提早参与劳动,降低了他们接受教育的机会。
3.贫困家庭经济负担重:农村贫困家庭的收入相对较低,家庭经济负担沉重,往往无力支持孩子接受高质量教育。
一些孩子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而辍学或过早参加工作。
二、对农村教育扶贫问题的思考1.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力度: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师资力量,提升教育设施条件,加大教材和教具的供给。
同时,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多的奖励措施,吸引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
2.优化课程设置:农村居民的就业选择相较于城市居民有所不同,因此应根据农村实际情况,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更加贴近农村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加强家校合作:加强农村学校和家庭的联系与合作,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参与度。
学校应主动与家长沟通,做好家长教育工作,提高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加家庭对教育的支持力度。
4.开展思想教育:加强对农村居民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让农村居民认识到教育是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之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三、对农村教育扶贫问题的对策建议1.加大有效教育经费的投入:政府应加大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
建立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农村教育资金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提高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水平。
高考满分作文范文解析如何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高考满分作文范文解析如何解决农村贫困问题高考满分作文范文解析:如何解决农村贫困问题近年来,我国在减贫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农村贫困问题仍然存在,并且对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仍然形成了阻碍。
本文将就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方法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实施精准扶贫政策要解决农村贫困问题,首先需要制定出精准扶贫政策。
政府应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扶贫措施,确保帮助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此外,相关政策应该切实可行,并且有监督机制确保政策的执行和效果。
只有通过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才能真正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二、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教育是实现农村贫困家庭自我发展的关键。
政府应该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包括完善的教育设施、优秀的教师队伍和丰富的教育教材。
同时,还要加大对学生的资助力度,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通过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就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摆脱贫困。
三、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农村贫困问题的根源在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因此,要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就要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扶持力度,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金融支持,帮助农村贫困地区发展适合本地区的农业、畜牧业、旅游业等产业。
同时,还要加强农民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增加他们的收入来源,从而摆脱贫困。
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农村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直接影响着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发展能力。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道路、供水、电力等方面的改善。
同时,还要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五、培养农村居民的自我发展意识最终,要解决农村贫困问题,还需要培养农村居民的自我发展意识。
政府应该通过开展各种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农村居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和主动性,鼓励他们自己发展经济、改善生活,并且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综上所述,解决农村贫困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农村居民共同努力。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根源与解决方案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根源与解决方案中国是一个拥有庞大农村人口的国家,然而,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中国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根源,并提出一些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案。
一、根源分析1.教育问题教育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基础。
然而,相对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不足,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农村地区的学校条件差、师资力量不足,致使农村孩子接受到的教育质量不高,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机会。
2.产业结构问题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元化经济支撑,使得农民收入难以提高。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技术水平低下导致农产品供给不稳定,价格波动大。
3.基础设施问题中国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通信等问题限制了农民的生产、市场和就业机会。
农村地区的道路状况不好,物流成本高,影响了农产品的流通和市场开拓。
二、解决方案1.加大教育投入政府应该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资源。
加强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引进现代化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2.推进农业现代化鼓励农民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动农业从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化、高效型转变。
政府可以提供技术指导、补贴政策和贷款支持,帮助农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产品品质和产量。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村交通和通信状况。
修建更多的农村公路,提升农村交通条件,降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成本。
发展农村电商,推动农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
4.培养农村产业多元化鼓励农民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产品电商等多元化产业。
引导农民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5.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农民在生老病死等各方面得到基本保障。
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建立健全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供给农民更为可靠的社会保障。
总结:要解决中国农村贫困问题,需要从教育、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入手。
申论:农村扶贫攻坚,现状与思考

在中国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中,农村扶贫攻坚一直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扶贫事业,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不断推动着农村地区的发展。
然而,尽管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现状需要我们思考和改进。
首先,农村扶贫攻坚面临的挑战依然巨大。
中国广大农村地区自然条件艰苦,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不完善,教育、医疗等资源相对紧缺。
农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贫困问题突出,贫困户数量众多。
尽管政府加大了投入力度,但在一些偏远地区,扶贫政策的落实还不够到位,导致一些贫困群众无法真正受益。
其次,农村扶贫攻坚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乱象。
一方面,有些地方存在着虚报扶贫成果、形式主义等问题,使得扶贫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假象。
另一方面,扶贫工作中的资金管理、项目执行等环节仍然不够规范,容易引发贪污腐败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村扶贫攻坚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然而,面对这些现状,我们应该不折不扣地肯定农村扶贫攻坚所取得的成绩,并思考如何进一步完善这项工作。
首先,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力度是当前任务的重中之重。
政府应当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改善力度,让农村地区享有与城市相当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其次,要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持。
农村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和科技创新。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扶贫人才培养计划,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才到农村地区工作和生活。
同时,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科技支持,推动以农业科技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
第三,要加强对贫困地区的监督和扶贫资金的管理。
政府与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加强对扶贫项目的监督,确保扶贫资金用于切实的帮助农村贫困户脱贫。
同时,要建立健全的资金管理制度,加大对扶贫资金的审计力度,严惩贪污腐败行为,确保扶贫工作的真实有效。
最后,农村扶贫攻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除了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外,广大企业、民间组织和爱心人士也要积极参与其中。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与解决对策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与解决对策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仍然面临着严重的农村贫困问题。
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的不平衡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性的对策,包括改善农村经济基础、提高教育水平、加强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工作。
首先,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之一是经济发展不平衡。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
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市场机制,导致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低下,无法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此外,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存在欠缺,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不足,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包括农村道路、供电、通信等。
此外,还需要发展农民合作社,促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提供贷款和信用担保等支持,帮助农民发展农业产业。
其次,教育水平不高也是导致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之一。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有限,教育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导致农村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有限,教育质量也较低。
这使得农村居民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较弱,难以脱贫致富。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学校的资金支持,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和培训水平,改善农村学校的教育设施条件。
同时,鼓励优秀的城市教师到农村地区支教,提高农村学生的教育品质。
另外,应加强职业教育,在农村地区建立技能培训中心,提供农民就业培训和技能提升的机会,帮助他们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
此外,缺乏社会保障机制也是导致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之一。
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薄弱,农民在面临疾病、养老、失业等风险时缺乏有效的保障和救助措施。
这使得农民在面对意外情况时容易陷入贫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贫困户持续增收的思考和建议

贫困户持续增收的思考和建议贫困户持续增收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举措之一,为此我们提出以下思考和建议:一、加大对贫困户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升贫困户的技能能力,是促使其增收的基础。
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可联合开展培训项目,针对不同贫困户的实际需求,提供职业培训、农业技术培训、创业培训等,使其能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增加就业机会和创业能力。
二、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和农业农村地区多数贫困户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和农业是重要的增收途径。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
对于贫困户来说,提供农资补贴、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等支持,鼓励他们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增加附加值和收入。
三、推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和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
政府可通过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引进外来投资和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资金扶持也是推动就业的重要环节。
鼓励贫困户主动参与到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并提供就业创业的支持政策,如创业补贴、创业培训、贷款支持等,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来源。
四、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业是当前农村发展的热点和宝贵资源。
通过挖掘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业的潜力,可以为贫困户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
相关政策应加大对该领域的支持力度,提供金融资助、技术培训和宣传推广等支持,引导贫困户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业,改善收入状况。
五、加强社会扶持力度社会扶持是推动贫困户增收的重要力量。
社会组织、企业和爱心人士可以提供资金捐助、技术指导、帮扶行动等方式来支持贫困户实施增收项目。
政府应加强对贫困户的关怀和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为贫困户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贫困户持续增收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和农业,推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和转移就业,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业,以及加强社会扶持力度,我们可以为贫困户提供更多的增收途径和机会,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实现持续增收。
农村贫困问题的现状与解决方案

农村贫困问题的现状与解决方案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贫困问题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十个方面展开回答写作。
1.农村贫困现状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十分严重,许多贫困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基础设施不完善,教育和医疗资源匮乏,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发展和脱贫。
2.教育与贫困教育是贫困问题的根源之一。
由于农村教育资源不足,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农民子女的受教育机会有限,这导致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3.农村就业问题农村就业问题也是农村贫困的重要原因。
由于农村资源有限,农民的就业机会有限,很多人只能从事农业劳动,收入微薄,很难摆脱贫困。
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也是导致农村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农村缺乏良好的道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限制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升。
5.医疗保障问题农村医疗保障问题也是农村贫困的一大难题。
许多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匮乏,农民看病难、看病贵,一旦发生重大疾病,往往就会导致家庭贫困。
6.政府政策与扶贫政府在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出台一系列针对农村地区的扶贫政策,如农村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教育扶贫等,能够有效缓解贫困问题。
7.发展农村产业发展农村产业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村发展适合本地资源和特色的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8.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农村贫困现状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公共设施的投入,提升农村地区的交通、通信、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9.加强农村教育与医疗建设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匮乏制约了农村发展和农民脱贫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教育和医疗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和医疗水平,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10.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农民技能培训对于改善农村贫困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关于农村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关于农村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当前我国脱贫攻坚进入了决胜阶段,而精准扶贫便是其其中的核心措施之一。
在农村精准扶贫方面,我们需要思考的不仅是如何解决当下的贫困问题,更应该考虑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让乡村经济稳步增长,让贫苦人民能够长期摆脱贫困。
因而,我们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思考。
一、发展新型农业一直以来,农业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我们需要注重发展新型农业,推广科技绿色种植、高效养殖等农业生产方式。
除了提高农产品质量,还能够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提高乡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
二、创新金融机制在贫困地区,金融服务是农村居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依托。
然而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十分有限。
应该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实现针对性的金融扶贫。
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创新金融产品、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加强扶贫基层组织等手段,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全面、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三、强化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改善农村居民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之一,也能提高农村居民的就业能力。
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对农村居民进行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农业生产技能,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四、促进农村产业升级与转型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传统的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农民持续增收的需要。
我们应该积极推进农村产业升级与转型,尤其要发展多元化经济、跨界经营等新型产业,扩大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
五、加强环保措施环境保护对于可持续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污染环境会对人的生活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也会对农村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我们应该加强环保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幸福感和生活品质。
综上所述,农村精准扶贫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协同推进,需要政府、企业、农民一起努力。
只有在推进新型农业、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强化教育培训、促进农村产业升级与转型、加强环保措施等方面做出努力,才能够实现农村经济的长期发展,摆脱长期的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
打赢贫困山区脱贫攻坚战的反思和建议

打赢贫困山区脱贫攻坚战的反思和建议贫困山区脱贫攻坚是中国扶贫工作的重点领域之一,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行反思和提出建议,以更好地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应该深刻反思扶贫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持续性。
过去,一些扶贫政策缺乏针对性,只是一刀切地向贫困地区投入资金和资源,没有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贫困人群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
注重短期效果的追求也导致了扶贫工作的可持续性不足。
今后需要更加注重综合考虑贫困地区的土地、生态、产业等方面的特点,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扶贫政策,确保脱贫攻坚的长久效果。
需要加强对贫困户的培训和技能提升。
传统的扶贫模式主要是提供物质上的帮助,忽视了贫困户自身能力的提升。
要想贫困户真正脱贫,需要帮助他们提高自身技能和就业能力,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和脱贫机会。
在贫困山区脱贫攻坚中,应该加大对贫困户的培训力度,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真正增加贫困户的收入和生活质量。
要注重社会资本的参与和资源整合。
在贫困山区的脱贫攻坚中,政府的力量是重要的,但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难以完成整个任务。
一些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资源配置也不够灵活。
今后需要加强社会资本的参与,发挥社会组织、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共同参与贫困山区脱贫攻坚工作。
要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实现资源的整合和共享,达到最大程度的效益。
第四,要重视贫困地区的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
贫困山区有着独特的文化传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这是贫困地区的独特优势。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贫困地区的文化保护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今后需要更加重视贫困地区的文化保护,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
要加强对贫困地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加强监督和评估机制的建立。
在脱贫攻坚中,监督和评估是重要的环节,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目前的监督和评估机制还不够完善,存在一些问题。
关于农村教育扶贫问题的思考和对策建议

关于农村教育扶贫问题的思考和对策建议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扶贫工作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农村教育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当前农村教育扶贫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也影响了扶贫工作的成效。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农村教育扶贫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和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和决策者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农村教育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农村教育扶贫现状分析我国农村教育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农村地区的学校普遍面临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落后等问题。
这导致农村学生接受的教育质量相对较低,难以与城市学生竞争。
农村贫困家庭的经济条件限制了子女的教育投入,很多农村孩子因家庭困难而无法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农村地区的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很多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长远的教育规划。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和培训机会,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强农村家庭的教育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教育对于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增加对子女教育的投入。
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到农村教育扶贫工作中来,通过捐赠、支教等形式为农村教育贡献力量。
农村教育扶贫工作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综合施策、多管齐下,才能有效改善农村教育现状,为农村孩子创造更好的教育机会,助力他们走出贫困、实现人生梦想。
三、农村教育扶贫面临的挑战尽管我国在农村教育扶贫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也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解决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思考作者:胡平【摘要】面对我国农村贫困出现的脱贫难度增大、速度减缓、返贫率高、贫富差距扩大、贫困的代际传递增强以及经济风险增大等新问题,农村反贫困需要深入探索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及时调整社会制度、政策措施、扶贫战略,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的力量,推进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
【关键字】农村贫困;问题;对策。
贫困问题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性问题,我国的贫困人口曾经在世界贫困人口中占有相当数量,主要集中在农村。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先后通过体制改革推动扶贫、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扶贫攻坚三个阶段扶贫计划的实施,反贫困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0年的3000万人,“为发展中国家,甚至整个世界提供了一种模式”。
进入21世纪,我国农村贫困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贫困人口的下降速度明显趋缓,反贫困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目前我国农村贫困存在的问题经过了长期的扶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在不断减少。
截至2004年末,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下降到2610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2.8%。
目前这些剩余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一些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资源极为匮乏、社会服务水平低、人力资源薄弱的地区,从其自身状况来看也多为文化素质较低、脱贫能力极弱的特殊群体。
由于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错综复杂,脱贫的难度增大,速度减缓,反贫困的任务将更为艰巨。
1、目前农村绝对贫困现象已大为缓解,相对贫困的问题却日益突出。
一方面,城乡差距日益悬殊,1985年城乡收入差距为1.72∶1,2003年扩大为3.23∶1,如果将实物收入和补贴考虑在内,实际差距还要大得多;另一方面,地区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1978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为1.09∶1∶0.91,2002年扩大为1.50∶l∶0.78,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
因此,如何继续解决剩余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和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就成为新时期反贫困需解决的两大问题。
2、一直以来,我国农村反贫困工作主要是针对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政府对贫困人口的统计和贫困发生率的计算也是基于绝对贫困而言的。
2004年政府划定的农村人口贫困线是人均年收入668元。
由于脱贫的标准低,脱贫人口的脆弱性高,一旦遭遇自然灾害、疾病和经济波动,极易返贫,近年来扶贫速度减缓,返贫率高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因此,急需采取有针对性的制度和措施,引导脱贫人口求得进一步的发展,以巩固反贫困的成果。
3、农村贫困人口整体素质不高,大多具有文化素质低下,人力资本匮乏的特征。
这极大制约着贫困人口及其子女的向上流动,容易陷入贫困的陷阱无力挣脱。
长期的贫困会形成一种自我维护的文化体系,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内化为相对保守的价值观念、安于贫困的生活态度和拒绝革新的行为特征,使贫困者丧失了脱贫的动力和信心,这种心态和价值观不仅会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还会因其代际传递性而使得贫困得以维持和延续。
随着反贫困的进一步深入,提高主体素质和转变贫困文化将成为关键所在。
4、随着我国农业商品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也在不断增大。
从整体而言,农民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很弱,加上国家相应的农业保险和救济机制还不够完善,广大农民面临的是高风险和低保障并存的处境。
加入W TO后,农业还必须参与国际竞争,开放国内市场,逐步取消商品进口配额,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带来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
这些宏观因素都会影响到农民今后的生存和发展,对此也需要国家加以重视,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以做到未雨绸缪。
二、新形势下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对策思考根据中央制定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0-2010年农村扶贫开发的总目标是要尽快解决少数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进一步巩固温饱成果,为达到小康创造条件,反贫困工作需要根据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现实,探索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推进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
1、大力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消除不合理的制度障碍,促进农村、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农村的贫困化是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不合理社会、经济制度长期运作的结果。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就必须消除导致贫困的结构性因素,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改革不合理的经济、社会制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首当其冲就是要废除户籍制度和改革劳动用工制度,彻底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保险制度,社会保障具有防止非贫困者陷入贫困和帮助贫困者摆脱贫困的双层功能,长期以来中国农民被排斥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遭遇风险极易陷入贫困,因此,逐步建立低水平、覆盖广、多样化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养老、生育等保险制度极为重要;尽快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基础医疗设施建设,通过农民、集体和政府三方筹资的机制,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提高农民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
消除不合理制度障碍的同时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制度创新,要坚持以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为导向,在制度上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提供激励和保障机制,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参与能力和获得发展的能力;制度创新必须考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为其参与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重视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体的价值观、道德、风俗、习性以及意识形态等深层文化因素的了解和掌握,以保证新的制度措施在实施中获得认同和支持,取得实际的效果。
2、转变城市偏好的社会政策倾向,加大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投入,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都带有城市偏好,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导致资源、资金等分配的严重失衡。
因此,要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必须转变城市偏好取向,社会政策要向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富裕倾斜。
要发挥国家财政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以税费改革为中心的农村改革,提高对农民、农业的补贴,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减轻农民的负担。
近年来,这样的思路已开始体现在一些政策中,2004年实行的“两减免三补贴”等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标志着中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2005年中央政府加大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切实转变财政分配、资源配置向城市倾斜的政策,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2006年中央彻底废除农业税,并提出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表明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将成为今后政府制定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原则。
3、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健全扶贫投入机制,增强实效性我国的农村扶贫战略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最初主要是通过体制改革推进扶贫;80年代以后,扶贫开发战略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由单纯的直接救济向地区经济综合开发的方向转变”;到了“八七”扶贫攻坚阶段,扶贫开发战略又由过去区域经济增长带动战略转变为扶贫到户战略。
面对21世纪农村贫困的新情况,须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增强其实效性。
首先,应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进一步完善开发式扶贫。
开发式扶贫强调通过国家和社会的扶持和引导,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贫困人口自身的发展能力,这种方式扶贫效度较高,仍应继续坚持和完善。
其次,在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为主的同时,还需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以增强扶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据调查,中国现存的绝对贫困人口中,五保户占1/5,残疾人占1/3强,生活在不宜生存的环境中者为1/4,另有一些常年被疾病困扰没有劳动能力的、受教育水平极低的等等。
基于这样的现状,针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主要采取救济式扶贫,适当提高救济标准,尽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针对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地区的贫困人口,要积极稳妥地进行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而对于已脱贫但收入低下的贫困人口,要着力帮助其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适合产业,开辟增收渠道,减少和防止返贫。
最后,要健全扶贫投入机制。
政府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主要包括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但在以往实践中,财政扶贫资金到位率普遍较低,还存在资金被挪作他用的情况;信贷资金中的扶贫贴息贷款本应投向贫困农户,但实施中有相当部分流向了非贫困人口。
这就需要在加大投资力度的同时,加强资金管理,严格监督和审计,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防止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推广小额信贷等扶贫效果好的措施,使农村扶贫资金落到实处,真正使贫困户从中受益。
4、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增强农村贫困人口的主体性,培养其脱贫和发展的能力著名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认为贫困并不是收入低下,而是可行能力的缺失,主体地位的丧失,消除贫困就是要赋予主体以进行活动的实质自由。
我国的农村扶贫从一开始就表现为一种政府行为,政府制定扶贫政策、进行社会动员,在反贫困行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对贫困主体的重视不够,许多行动没有让贫困农户参与,具体的政策、措施也未能与他们的实际情况和意愿很好结合,这导致贫困者在反贫困过程中缺乏主体性,参与性不强,甚至还采取消极对抗的态度,严重影响了扶贫的实际效果。
政府扶贫要实现“造血”的功能,就必须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培养其脱贫和发展的能力。
在反贫困的实践中,农村贫困人口的素质和能力是影响其脱贫的关键性因素。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尚有8500万文盲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贫困地区;在全国农村百户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1.62%,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0.29%,文盲率为8.09%,科学文化素质低下、技能缺乏成为阻碍他们摆脱贫困的深层原因。
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增加人力资本的最重要途径,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在反贫困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改善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设施,提高师资力量;普及义务教育,降低贫困儿童辍学率和青少年文盲率;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各级财政要安排用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专项资金,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务农的水平和外出就业的能力;逐步提高贫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改变落后保守的心态和观念,增强其脱贫和发展的可行能力,成为积极主动改变贫困现状的主体。
5、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反贫困中作用以往农村反贫困任务多由政府承担,从实践的结果看存在着局限性。
农村反贫困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历时长、涉及面广、人数众多、情况复杂,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形成社会的合力,要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进一步动员、引导、鼓励、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国际机构和各界人士参与扶贫开发,形成多元救助机制,探索新型扶贫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