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禁忌语对比例谈
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
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摘要:Taboo word(禁忌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 存在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中。
目前,中英两国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越来越频繁,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避免所谓的文化休克,因此了解哪些话语是被禁止的是十分重要的。
英汉禁忌语在语言和词汇层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又导致了英汉禁忌语的迥异。
为了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人们必须提高对禁忌语的了解,并且能够清醒的意识到在交流中避免使用禁忌语。
关键词:禁忌语不同点文化成因。
一、定义在语言交际中,有一些词语是不能随便说的,说出来就可能会引起听话人的不快和反感,这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禁忌语”。
18 世纪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 首先发现了汤加群岛居民的这种禁忌习俗(taboo),并将该词引入英语,并被全世界各民族人民使用。
顾名思义,所谓禁忌语就是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禁止人们说某种话,或忌讳人们说某种话。
二、禁忌语的演进原始时代——愚昧(ignorance),在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低下与征服自然能力的不足, 人们往往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不能理解甚至困惑、恐惧。
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被赋予一种它本身所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力量。
人们竟以为语言本身能给人类带来幸福或灾难, 以为语言是祸福的根源。
他们盲目的崇拜迷信语言的力量, 认为谁要是得罪这个根源, 谁就得到加倍的惩罚; 反之则得到庇护。
这样就自然而然的促成了禁忌语的产生。
封建时代——偏见(p rejudice), 中西方社会的封建时代都以等级森严著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有严格的界限, 黎民百姓的言语都要受到限制, 他们不允许使用上级的所谓高贵语言表达, 否则会招致杀身之祸。
于是, 禁忌语随之产生了。
现代社会——民主(democracy),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类对自然界及社会各方面的认识大大提高。
现如今,人们愈来愈注重人类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 愈来愈追求平等和自由。
英汉对比语言学之禁忌语--taboos
Common Features
生老病死
共性特征
Birth, senility, illness and death Tabooed numbers
禁忌数字
Religion and superstition
宗教和迷信
Birth or Death
Pregnancy
怀孕
E: She is expecting.
How are you doing ? What’s going on?
C: “你到哪儿去啊?”
“现在在哪工作啊?”
“你这衣服真好看,在哪买的?”
Harmonics
E: Have no special tபைடு நூலகம்boos
about the harmonics.
C: 伞(散)、分梨(分离)、
四(死)
Causes for taboos
(她在待产中)
C: 她有喜了 E: Pass away…Be in heaven… C: 去世…驾鹤西去…
Death
死亡
Tabooed numbers
E: 5 C: 3 / / 6 4 / 13 / 7
Religion and superstition
E: God / Devil / Christ
禁忌语出现的原因
Social systems
社会制度
Values
价值观念
Customs
风俗习惯
Lifestyle
生活方式
C:牛鬼蛇神、鬼东西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差异性特征
Social status and appellation
社会地位和称谓
中英语言禁忌的不点及文化对比
二中英语言禁忌的不同点及文化对比1.隐私禁忌差异。
英语国的人非常重视个人隐私,对于他人的工资收入、年龄、体重、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等,都不能随便过问, 否则会被看作是对别人私生活的侵犯,是极为不尊重的行为。
英语中的“Mind your own business”(管好你自己的事情, 少管闲事.) 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因此, 在同英语国家的人交谈时, 应注意以下语言禁忌: What is your income? (你的收入是多少?) How much did the hat cost you? (你的帽子花了多少钱?) How old are you? (你多大年纪?) Are you married single?? (你结婚了吗) How many kids do you have? (你有几个孩子?) Are you a Republican or a Democrat? (你是共和党人还是民主党人) What is your religion? (你信什么教) 相反,中国人对待隐私却并非如此看重。
中国文化建立在集体主义基础之上, 一个中国人不是一个个体, 而是群体中的一个成员。
中国人重视亲情,友情, 同时追求宽广坦荡的胸襟, 认为‘事无不可与人言’对中国人来说,问他人个人问题, 如你多大了?你在哪里工作?你结婚了吗?有对象了吗?你去哪里了?你吃饭了吗?是聊天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友好关心的表示。
这与英语国家完全不同中英文化对待年龄问题的态度也截然不同。
在中国“老”是智慧、经验的象征。
如:老马识途、老当益壮、老骥伏枥、都是对老的赞赏之词。
人们称呼上了年纪的人为老教授、老寿星、老太太以表达尊敬、敬仰之情。
而在英语国家“老”就意味着不中用了、能力下降了。
所以老的甚至是“中年的”这样的词,也就成middle- aged(中年的)这样的词。
也就成了他们的语言禁忌。
在言谈中,对年龄有所暗示,如:You are sostrong at that age ! (按你的年纪, 你可真健康! ) 之类的话都将引起对方的不快。
汉英禁忌语的语用对比
汉英禁忌语的语用对比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8-05-22 15:32:00 ] 作者:林龙腾编辑:studa0714(二)、从动物习语语用透析汉英禁忌语差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除了与人打交道外,还会涉及到一些来自然方面的习语禁忌。
主要是有关动物种类的认识不同而产生的寄托动物寓意的词汇表达不同,因此对动物习语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以下就中西文化的差异所产生的习语寓意的不同,对―鸡‖、―蝙蝠‖、―狗‖等动物习语进行了分析。
1、鸡在中国,有的地方为了表示吉利的口彩,我们就通过同音的语用方式来表示吉利。
中国人一般喜欢说与―吉‖有关的话题或者字眼。
因为―鸡‖与―吉‖同音,所以―鸡‖就用来作为吉祥的动物用于各种喜事上,像济南出产的大红包装的―大鸡‖(―大吉‖)牌香烟成为当地人婚礼,婚宴上专用的香烟。
在英语中有不少关于―鸡‖的俗语,象―chicken‖ 是胆小的意思;―Count one‘s chickens before they are hatched. ‖是过分自信的意思,含有贬义。
Chicken out 、play chicken、chicken-feed 等都是贬义。
比如我们如果送给外国人一只―鸡‖或者有―鸡‖有关的东西,并且说与―鸡‖同音的―吉‖等祝福的话,外国人在脑海里,可能会误会成我们在说他是―chicken‖,好象我们在向他们传达他们是―胆小‖的意思。
所以,在某种情况下,就是一种禁忌语。
我们尽量不要在外国人面前用―鸡‖来表达我们的祝福。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中国人们对与―鸡‖是没有什么禁忌的,认为―它‖是吉祥之物,但是,在现代社会里,用―鸡‖称呼女性的话,肯定会引起对方的强烈的反感,因为,―鸡‖与―妓‖同音。
有些西方的农民有了新的看法和禁忌,他们一般都是喜欢白公鸡,因为他们认为白公鸡回保护农长、鸡舍,并可以让他们交上好运。
如果把公鸡杀掉了,他们就认为是不吉利的。
不想要的时候,他们宁愿送人也不愿意杀掉。
英汉禁忌语比较的分析
英汉禁忌语比较的分析摘要:禁忌语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不同的禁忌语反映了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状态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化传统。
通过对中西方禁忌语的对比分析,希望人们提升交流技巧,减少跨文化交往过程中所引起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矛盾。
关键词:禁忌语文化英语比较1 引言Taboo(禁忌、禁忌语)一词来自太平洋群岛波利尼西亚(Poynesia)的汤加语(Tongan),在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存在语言禁忌(linguistic taboo)。
禁忌是中西方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并反映在英汉语言中。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而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和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
因此,了解中西文化中的语言禁忌的异同,做到入乡随俗十分重要。
2 数字方面的禁忌语在数字方面的禁忌,中西方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例如,在中国的很多地方谈论岁数忌言70,73和84。
传说是因为孔子73岁死,孟子84岁死,而且在中国古文中“七十古来稀”,说是能活到七十岁的人很少,对好多老人来说,七十岁是一道坎,如果能迈过去就能多活几年,否则就到头了。
汉语中还对4忌讳,因为它与死偕音。
对7也一样,选电话号码时带有7和4的要的人也少。
英语国家避讳13和星期五,因为耶稣遇难的日子恰好是13号,星期五。
另外,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们对偶数和奇数的态度也不同。
中国人偏爱偶数,好事成双,六六大顺,成双成对都是很好的例子;而西方人则把奇数(13除外)当作幸运的象征3 生老病死的禁忌语英语国家的人对“old”(老)的态度与中国人大不一样。
他们对“old”没有赋予肯定的联想,而是忌讳提到它,因而与之有关的禁忌语、委婉语比汉语多得多。
在他们眼里,老龄象征着衰败、没落、靠近死亡,于是就有“年长者”、“成熟”(the elderly, mature, )等委婉语。
老人不叫“the old”或“old people”,而叫“a senior citizen”,上了年纪的妇女和男人被分别委婉地称为“a grandma dame”或“a distinguished gentleman”。
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
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摘要:Taboo word(禁忌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 存在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中。
目前,中英两国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越来越频繁,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避免所谓的文化休克,因此了解哪些话语是被禁止的是十分重要的。
英汉禁忌语在语言和词汇层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又导致了英汉禁忌语的迥异。
为了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人们必须提高对禁忌语的了解,并且能够清醒的意识到在交流中避免使用禁忌语。
关键词:禁忌语不同点文化成因。
一、定义在语言交际中,有一些词语是不能随便说的,说出来就可能会引起听话人的不快和反感,这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禁忌语”。
18 世纪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 首先发现了汤加群岛居民的这种禁忌习俗(taboo),并将该词引入英语,并被全世界各民族人民使用。
顾名思义,所谓禁忌语就是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禁止人们说某种话,或忌讳人们说某种话。
二、禁忌语的演进原始时代——愚昧(ignorance),在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低下与征服自然能力的不足, 人们往往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不能理解甚至困惑、恐惧。
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被赋予一种它本身所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力量。
人们竟以为语言本身能给人类带来幸福或灾难, 以为语言是祸福的根源。
他们盲目的崇拜迷信语言的力量, 认为谁要是得罪这个根源, 谁就得到加倍的惩罚; 反之则得到庇护。
这样就自然而然的促成了禁忌语的产生。
封建时代——偏见(p rejudice), 中西方社会的封建时代都以等级森严著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有严格的界限, 黎民百姓的言语都要受到限制, 他们不允许使用上级的所谓高贵语言表达, 否则会招致杀身之祸。
于是, 禁忌语随之产生了。
现代社会——民主(democracy),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类对自然界及社会各方面的认识大大提高。
现如今,人们愈来愈注重人类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 愈来愈追求平等和自由。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3、功能
英汉禁忌语均具有维护社会秩序、遵循社会规范的功能。通过使用禁忌语, 人们可以避免谈论令人尴尬或冒犯的话题,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摩擦。此外, 禁忌语还可以起到警示和教育的作用,提醒人们在不同场合下应该保持适当的言 谈举止。例如,在汉语中,“妄议中央”是一个较为严重的禁忌语,旨在引导人 们不要随意发表不当言论。同样地,英语中的“鞭打禁锢”等禁忌语也旨在维护 社会道德和秩序。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的应用
1、语言教学
英汉禁忌语的对比分析在语言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英汉 禁忌语的异同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和交际方式。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了解不同文化中的禁忌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 能力。
2、翻译实践
在翻译实践中,英汉禁忌语的对比分析同样具有指导作用。译者需要具备跨 文化意识,了解两种语言中的禁忌语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在忠 实原文的基础上,准确地传达原文中的信息。例如,在翻译过程中,遇到关于 “死亡”的禁忌语时,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选择适当的词汇和表 达方式。
英汉禁忌语在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英语中的禁忌语多 采用委婉语和替代词,以避免直接提及禁忌话题,如用“pass away”代替 “die”。而汉语中的禁忌语则更多地体现为避讳和省略,如对年长者的称呼中 会避免使用不吉利的字眼。
四、应用实践:跨文化交流的技 巧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英汉禁忌语的异同十分重要。在语言交流中,我们应 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避免使用冒犯性的言辞。同时,掌握相应的交流技巧,如 采用间接、委婉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因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解和冲突。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也需充分考虑原文中的禁忌语,确保译文准确、得体。
跨文化交际中汉英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2019年39期总第479期ENGLISH ON CAMPUS跨文化交际中汉英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文/卢绍迎全球化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渐密切。
中西方所使用的语言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汉语言和英语在禁忌语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
因此中西方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会因为禁忌语的不同,而出现尴尬的情况。
禁忌语作为语言文化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不同国家社会发展的真实映照,因此要想加大中西方之间的交流,就需要了解两者禁忌语的异同点。
一、汉英禁忌语存在的相同点1.猥亵性词语禁忌。
对猥亵词语的忌讳也是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同有的现象。
如汉语中骂人的话有“王八蛋”,而英语中则有“fuck”“shit”。
在谈及排泄物时,汉语中为了避免尴尬常将“大便”“小便”用去方便一下来代替,而英语中则说“go to restroom”。
中西方对猥亵性词语的禁忌充分说明了人们心里中的社会理论道德是部分国界的。
2.宗教神灵禁忌。
对宗教神灵的忌讳是中西方之间的共同点。
特别是中国受原始社会的影响,将不能解释的现象归结为神灵,因此就出现了太阳神、门神、财神等称谓。
每逢佳节还要祭拜神灵,供奉祖先。
在西方人们信奉基督教,因此上帝是他们比较忌讳的神灵。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禁止使用对神灵不敬的词语,这也是人们精神寄托的一种表现。
3.疾病死亡禁忌。
疾病和死亡不仅在中国是禁忌的,在西方也是禁忌的,虽然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是不管是西方人还是中国人都不愿直接说出自己的疾病,常常会选择“身体不舒服”来代替。
在英国当询问某个人身体怎么样时,也会直接问“Are you ill?”而是采用Are you feeling good?来代替。
模糊性地表达可见疾病在人们心中都是非常忌讳的。
分析其原因是死亡是不能国界的,任何人都有生老病死的那一天,但是同样任何人都畏惧死亡。
因此汉语中常常将“死”用“老了”“归西”“去世”等来代替。
二、汉英禁忌语存在的不同点1.颜色禁忌。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一、本文概述语言,作为人类沟通与交流的主要工具,不仅承载着传递信息的功能,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文化、习俗和道德观。
然而,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由于地域、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差异,某些词汇或表达方式可能被视为冒犯或禁忌。
禁忌语,就是在特定语言或文化中被视为不恰当或冒犯性的语言形式。
本文旨在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禁忌语现象,探讨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表现形式。
通过对比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增进对两种语言文化的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在交流中因误解而导致的冲突。
本文首先将对禁忌语的定义和分类进行界定,随后分析英汉禁忌语产生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接着通过具体案例对比英汉禁忌语在表达方式和语义内涵上的差异,最后探讨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妥善处理禁忌语问题,以促进有效和和谐的沟通。
二、禁忌语的分类禁忌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文化和语言之中。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禁忌语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分类和特点。
以下是对英汉禁忌语进行的对比分析,主要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分类讨论。
在英汉两种文化中,宗教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与宗教相关的禁忌语也格外显著。
在汉语中,佛教和道教的宗教用语和象征都有严格的禁忌,如不得随意提及佛祖、道祖的名字,以及与之相关的神圣事物。
而在英语中,基督教的影响深远,涉及上帝、耶稣等神圣名词的言论都需要谨慎处理,以避免冒犯信仰者。
社会禁忌语主要涉及与社会习俗、道德规范等相关的内容。
在汉语中,对长辈、权威人物的称呼和言论有着严格的规范,如不得直接称呼长辈的名字,以及避免使用贬低或侮辱性的词汇。
而在英语中,虽然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对性别、年龄、种族、社会地位等敏感话题的讨论也需要谨慎,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和误解。
习俗禁忌语是指与特定文化习俗相关的禁忌用语。
在汉语中,许多与死亡、疾病等相关的词汇都被视为禁忌,如“死”字常常用“去世”“走了”等委婉语代替。
在英语中,同样存在类似的习俗禁忌,如对于死亡的表述,人们更倾向于使用“pass away”“departed”等委婉说法。
中英禁忌语的比较研究.doc
中英禁忌语的比较研究:禁忌语是英汉两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两种语言在语言禁忌方面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着不同之处。
通过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禁忌语的异同之处,能深刻地理解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能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英语,有助于跨文化交流的成功。
关键词:中英;禁忌语;比较1、引语语言反映文化,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信念、习惯、生活模式和行为的总和,不同国家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深深地蕴藏在语言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影,文化影响语言的使用与发展。
学习外语不仅是学习语言,而且是要了解一种文化。
"Taboo"直译为"塔布",意译为"禁忌",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受尊敬的神物不能随便使用,二是受鄙视的贱物不能随便接触。
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是人们用作交际的工具,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奇的力量,为什么人们会崇拜语言?为什么会出现语言的禁用和代用?从人们对语言的最初认识中我们可以找到语言禁忌产生的基础。
但在远古的蛮荒时代,人们对语言的本质不可能有清楚的认识,不知道语言为何物,以为语言和大自然的风声、雨声一样,具有超自然的神力,认为语言中的音和意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对应关系",那么语言和所指物之间就是一种等同的关系。
这样一来,语言就变成了具有某种超人力量的符号,假如行船之人说了"翻(帆)、陈(沉)"之类的字眼,那么就会不幸言中为了避免语言禁忌带来的危害,委婉语(euphemism)随之产生。
委婉语是指在正式场合或日常交流中,人们常用一些温和的、委婉的、吉利的、间接的词语来替代一些让人听起来感到粗俗的、不便直说的、忌讳的、不吉利或失礼的词语。
2、英汉相同禁忌话题英语和汉语中,在正式场合,除了在医生诊所之外,以下话题都属于禁忌:(1)人体的性器官;(2)性活动;(3)卫生间里的活动;(4)大便;(5)令人作呕之事,如呕吐、抠鼻子等;(6)令人难过之事,如患了癌症,死亡等。
汉英禁忌语的语用对比
汉英禁忌语的语用对比择要禁忌是天下各民族之间遍及存在的一种文化征象,禁忌范例了人们的言语举动与社会外交。
而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直接导致了汉英禁忌语的迥异。
所以,无论是在英语照旧汉语中,我们都市遇到一些因传统或社会风俗差异,会引起对方猛烈反感,效果导致了有些词语我们要制止使用,便是禁忌语。
跨文化外交是当代外交的重要组成部门,相识语言禁忌征象可以使跨文化外交越发得体。
汉语和英语中的禁忌语反响在社会生存中的各个方面,因此从语用角度看汉英禁忌语的异同对跨文化外交有重要意义。
本文重要分析了汉英禁忌语语用原则的配合性和差异性,总结出了三条配合的禁用原则并对汉英文学作品、动物习语以及称谓语等方面的禁忌语语用差异举行分析。
实验从语形遮掩和语义遮掩两个方面进一步探究汉英禁忌语的语用表达,议决语用的艺术办理跨文化外交中的禁忌标题。
要害词: 禁忌语;外交;语用;相比AbstractTaboo is a commonly existing cultural phenomenon among nations in the world which regulates people’s language and soci al communication .The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directly results in the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 .So ,taboo exiting both in Chinese and English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different cultures and customs ,we should avoid using offensive expression: taboo,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The phenomenon of the taboo can make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more appropriate. Taboos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reflect every corner of the different social life, so the pragmatic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s can be of great help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y analyzing the intercommunity and the otherness of the pragmatic principles, the thesis summarized three principles of using the taboos and discussed the pragmatic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s from angles of literature, animal idioms and the addressing words,trying to have a further discussion on the pragmatic expression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Englishtaboos.Key word: taboo; communication; pragmatic ;comparison语言既是文化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门。
汉英禁忌语对比研究
汉英禁忌语对比研究一、本文概述禁忌语,作为一种社会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文化和语言之中。
禁忌语的存在不仅反映了社会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还体现了人们对某些事物的敬畏和回避。
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禁忌语的使用和表达形式各有特色,反映了两种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因此,对汉英禁忌语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两种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本文旨在通过对汉英禁忌语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两种语言中禁忌语的使用和表达形式的异同,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和社会心理。
文章首先将对禁忌语的定义和分类进行概述,然后分别从词汇、语法、语用等层面对汉英禁忌语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总结两种语言中禁忌语的共性和差异,并探讨其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跨文化交际提供有益的语言参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方式,促进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二、汉语禁忌语概述禁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文化和社会中。
在汉语中,禁忌语的使用尤为丰富和复杂,这既源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社会、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汉语禁忌语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死亡、疾病、灾难等负面事件相关的禁忌语,这类词语通常被视为不吉利,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使用。
例如,“死”“亡”“病”“丧”等词,在汉语中往往被视为禁忌,人们在交谈时会尽量避免使用这些词语,而是用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
另一类禁忌语则与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等密切相关。
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尊老爱幼、尊重长辈、尊重权威等观念深入人心,因此在汉语中,与这些观念相悖的词语也成为了禁忌语。
例如,直接称呼长辈或权威的姓名被视为不敬,因此在正式场合中,人们通常会使用尊称或敬称来代替。
汉语禁忌语还体现在对特定事物或行为的禁忌上。
例如,数字“4”在汉语中与“死”谐音,因此被视为不吉利的数字,在一些场合中会被避免使用。
另外,对于某些动物或植物,由于与某些负面事件或观念相关联,也会成为禁忌语。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禁忌语就是指在日常交际中所不能涉及到的特有话题,可以说凡是在交往和公共场合中那些引起对方或公众反感或不快的一些词或表达方式都属于禁忌语的范畴。
在英汉禁忌语存在不同的表相下,反映的是文化的差异。
地方文化根植于禁忌语中,使其成为直接反映本土特色的载体。
一、英汉禁忌语的定义、起源与发展在英语中,“禁忌”(Taboos)一词源于波利尼西亚语,原意指“神圣的”和“非凡的”,后引申为“禁止的”和“危险的”。
夏威夷语指导禁忌读作“卡普”(Kapu)。
在波利尼西亚文化中,禁忌是指“任何与帝王有关的而普通百姓接触后会有危险的事,或者帝王碰过后,从而变得具有威力的任何事”。
甚至帝王的影子对他来说也是危险的。
除此之外,波利尼西亚人还对其他一些显示力量的地方和事物用禁忌予以表示,例如某些食物、山脉或泉水。
在某种意义上说,禁忌是与另一个波利尼西亚语“马纳(mana)”联系在一起的。
马纳意指“能对过分靠近它的人产生危害的一种神秘力量”。
后来,这一意思也被进一步引申,指有些事是禁忌的,因为它具有这样一种力量,任何随随便便处理这些事情的人都可能受到它的危害。
正如心理学家E.格雷戈里所说:“不论是卡普还是马纳,禁忌基本上是对人的,而不是对神的。
因此,神授的帝王或首领是不受禁忌伤害的,不具神性者却是需要禁忌的”。
“禁忌”这个词历史悠久,在各类历史文献中均有记载。
汉王符《潜夫论•忠贵》:“贵戚惧家之不吉而聚诸令名,惧门之不坚而为铁枢,卒其所以败者,非苦禁忌少而门枢朽也,常苦崇财货而行骄僭,虐百姓而失民心尔。
”汉应劭《风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今俗间多有禁忌,生三子者、五月生者,以为妨害父母,服中子犯礼伤孝,莫肯收举。
”《后汉书•郎传》:“臣生长草野,不晓禁忌,披露肝胆,书不择言。
”唐苏拯《明禁忌》诗:“阴阳家有书,卜筑多禁忌。
”在西方历史上,黑人是最受歧视的种族,因此很多带有浓厚歧视色彩的词汇出现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权与民族平等思想的深入人心,这些种族歧视语成了英语禁忌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英动物禁忌语对比研究
汉英动物禁忌语对比研究一、本文概述动物在人类社会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和语言中的重要元素。
然而,不同文化对于动物的看法和态度却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体现在语言的禁忌中。
禁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反映了人们对于某些事物或行为的避讳和禁忌,体现了文化的深层结构和价值观念。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研究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动物禁忌语,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动物的认知和态度,以期增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本文将首先概述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动物禁忌语现象,分析它们的共性和差异。
在此基础上,通过具体的语料分析,深入探讨动物禁忌语背后的文化因素和社会心理。
本文还将关注动物禁忌语在社交语境中的实际运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人们的交际行为和思维方式。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动物观念和动物禁忌语的形成机制,从而为跨文化交流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也期望能够推动语言学、文化学和社会心理学等领域的交叉研究,为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二、汉语动物禁忌语概述汉语动物禁忌语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对于动物的认识、态度和情感。
在汉语中,动物禁忌语不仅涉及到语言的使用,更深层次的,它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生命、道德以及宗教信仰的理解和尊重。
在汉语中,许多动物都拥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例如,龙被视为吉祥、尊贵的象征,常被用于皇帝的象征和神话传说的主角。
而虎则代表了勇猛、力量,但同时也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和不可预知性。
因此,与这些动物相关的禁忌语通常具有非常强烈的文化色彩和象征意义。
同时,汉语中的动物禁忌语也涉及到一些道德和伦理问题。
例如,狗在汉语中有时会被用作贬义词,如“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等,这些词汇往往带有贬损和侮辱的意味,反映了人们对于狗这种动物的态度和看法。
一些与动物相关的禁忌语也与宗教信仰有关,如佛教中的“杀生”等。
在汉语中,动物禁忌语的使用往往受到一定的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制约。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禁忌语对比研究及语言禁忌的应对
1942019年32期总第472期ENGLISH ON CAMPUS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禁忌语对比研究及语言禁忌的应对文/贝 玉在我国,“禁忌”一词由来已久。
早在汉朝,《后汉书·郎顗传》中云:“臣生长草野,不晓禁忌,披露肝胆,书不择言。
”许慎《说文解字》云:“禁,吉凶之忌也”。
可见 “禁”和“忌”在意思上是相近的。
不论是色气禁忌,婚嫁禁忌,还是动物禁忌,都是人们害怕给自己招来凶险而禁止接触某种事物或做出行为。
英语 taboo 一词源于波利尼西亚的汤加语(Tongan),原意指“神圣超凡的”,后来逐渐发展为专有名词在人类学和社会学中广泛使用。
古今中外,禁忌都是各个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同样反映着各种文化现象,禁忌语就是其中一种。
在跨文化交际中,禁忌语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有效交际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对禁忌语的研究与学习有助于我们丰富文化知识,开阔视野,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发生,做一位成功的交际者。
一、英汉禁忌语的相似性虽然衍生于不同的背景,但中英两种文化是存在相似性的,这种相似性同样也体现在禁忌语中。
1.词的体现。
死亡一直是人们最恐惧、最不愿言说的事,因此跟死亡相关的字词带有很深的禁忌色彩,是不可随便提及的。
比如“薨”,本意是指成群的昆虫一起飞的声音;但在古代“薨”用来称诸侯或者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会用于 皇帝的高等级嫔妃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平头百姓也有相应的委婉语,比如“卒”。
在佛教中,和尚的死称为“坐化”,僧尼之死称为“圆寂”。
英语中有关“die”(死)的委婉表达也有很多。
“to return to dust /earth” ,尘归尘,土归土,源于上帝用泥土创造了人。
go to heaven(去天堂)、with God(和上帝在一起)等都是跟宗教文化相关。
再比如,对于女性的性别歧视也体现在两种语言的禁忌中。
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漫长,汉语中有关性别歧视方面的词汇也非常丰富。
试论英汉禁忌语语用文化的差异
试论英汉禁忌语语用文化的差异摘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禁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一句完全合乎语法的话,用于不恰当的场合,就达不到交际的目的。
语言的使用规则实际上就是这种语言所属文化的各种因素。
因此,学习和运用外语必须了解与这种外语有密切关系的文化。
关键词:禁忌语,语用文化,差异1.引言关于禁忌语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从禁忌语的产生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表明禁忌语是我们日常交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特别是随着英语在我国越来越普及,关于西方的一些禁忌语也引起广大学者的注意。
对中英的禁忌语进行对比研究是很有进步意义的,但是大多数都是对于中、西方禁忌语的表面的,静态的认识。
还不够深刻,需要更多的去了解其深层次的文化背景,从历史传统方面深入研究。
本文主要从中英文化方面的对比对禁忌语的异同进行浅析,从而让更多的外语学者更加重视不同的文化,以达到更好的交流和学习。
2. 禁忌语的相关知识2.1 什么是禁忌语?禁忌分为行为禁忌和语言禁忌,本文所指的禁忌是语言禁忌。
它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国际学术届对这一文化现象的通用名称是“taboo”,它源于汤加语,原指“神圣的”或“不可触碰的”,禁忌存在于世界上已知的各种文化之中,指社会力图避讳的某些行为、事物或关系,引申至用于表达这些内容的语言(Crystal,1978:8)禁忌语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普遍存在于世界各个语言和文化中。
2.2 有关禁忌语的理论背景。
“禁忌语的产生,有赖于其文化背景即语境(context)。
语境是指言语行为赖以表现的物质和社会环境。
它最早由英国民俗学家Malinowski提出,他强调语言使用的场合和文化因素对言语交际的影响。
他认为,语言根植于社会文化之中,只有了解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才能理解语言的确切含义。
”(吴小平2004:40-41)。
钱冠连又把语境分为语言性和非语言性的,前者是显性的、可见的现场,后者是隐性的,比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
汉英禁忌语之异同
汉英禁忌语之异同周刊2010年第20期1967.5:161-170.[2]Day,E.and Shapson,S. Integrating formal and functional approaches to language teaching in French immersion:an experimental nguage Learning,1991,(41):25-50.[3]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摘要:“禁忌”一词在国际学术界统称为“塔布”,它源于中太平洋波里里西亚群岛土语,英语音译为Taboo,现在已成为人类学、民俗学通用的词语。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禁忌的产生、存在和延续有着明显的历史和社会文化根源,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禁忌的内容和形式往往大相径庭。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禁忌语有助于交流,避免文化冲突。
关键词:禁忌语差异英语汉语英国航海家James Cook(1728—1779)于1777年航行到南太平洋,发现并记录了该地有关taboo的种种现象。
“taboo”现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受尊敬的神物不能随便使用,二是受鄙视的贱物不能随便接触。
而所谓verbal taboo也包括两个方面:语言的灵物崇拜和语言的禁用或代用。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都有其特定的禁忌对象并产生不同的禁忌语。
一、英汉禁忌语的相似之处(一)宗教方面的禁忌语。
在西方文化中,一些与上帝及宗教方面有关的词只能用于宗教场合,其他场合则为禁忌。
人们在谈及上帝时,常用Old Harry,Golly等代替。
美国语言学家Leonard Bloomfield在其名著《语言》一书中谈到禁忌语时说:英语中的各种宗教词语,如God(上帝),devil(魔鬼),heaven(天堂),hell(地狱),Christ(基督),Jesus(耶稣),damn(该死)等只有在严肃的讲话中使用才合时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禁忌语对比例谈张慧(山东科技大学外语学院266510)[摘 要]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大量的禁忌语,虽然语用功能是相似的,但英汉禁忌语的表达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
本文以大量的实例为基础,对英汉禁忌语进行了分类对比,并浅析意义。
[关键词]禁忌语;语用功能;分类;对比Abstract: There are lots of taboo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lthough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are similar,the expressions are very different. The text make a contrast of taboo words in the two languages with a lot of examples,and analyze the meaning.Key words: taboo words; pragmatic functions; classify; contrast一、禁忌语的概念解释“禁忌”这个词国际学术界统称为“塔布”,源于中太平洋玻利尼西亚群岛土语,其含义是“神圣的”,“不可触摸的”。
英语音译为taboo或tabu,这个词后来进入了人类学,人种学和社会学领域,作为一种特殊的专用名词而被广泛使用。
禁忌语是语言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随着语言的产生而出现的。
指的是大家一致认为在正常的言语交际中,尤其在公共场合,由于某种原因,不能不敢或不愿说出的话,也就是应该禁止使用的语言。
二、英汉禁忌语相似的范围及语用功能英语和汉语禁忌的范围大致相同,在讲究礼貌的场合,都忌讳直接谈论性、排泄、死亡等。
禁忌语集中反映了人们对孤独、离散、死亡的戒备心理,对罪恶、假丑、污秽之类的反感,以及能消灾祛病、平安吉祥的美好愿望。
禁忌语具有导向调节和传递等积极功能。
禁忌语的导向功能体现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之中。
人降生于禁忌社会后,社会就要通过禁忌,对个体的言论进行导向,并通过语言禁忌造就人的价值和行为取向。
禁忌语的调节功能,是利用语言的禁忌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保护人的安全,维护公共秩序。
禁忌语的传递功能,是指言语寄托了人们的希望,或带有神秘的令人恐惧的力量,这是禁忌语得以传递的心理原因。
禁忌语在具有以上积极功能的同时,还具有消极功能,即它有时会成为恐惧、愚昧、迷信的产物。
禁忌语存在于任何国家和社会,具有客观性。
然而在不同的语言中又有不同的禁忌表达方式,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
语言禁忌这一事实说明了人类都有趋善趋美的心理。
同时,如果需要,人们也会随时准备突破禁忌,向权威挑战,使用禁忌语。
三、英汉禁忌语分类对比1.因“神圣”“敬畏”而产生的禁忌语。
无论在汉语还是英语,一般都不随便提到神灵,否则会被认为是亵渎神灵。
(1)宗教禁忌语。
英语国家大多信奉基督教,对有关神灵的语言God,devil,Christ等,除了在严肃认真的谈话以外,不可以随便说出口,否则会被认为亵渎神灵,使说话人受到谴责。
而汉民族没有一个统一的宗教信仰,宗教禁忌没有对全民族语言产生较大的影响。
例如:“…How would our Lord have been if Peter had rescued him in the Garden?”(Ernest Hemingway,“A Farewell to Arms”,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2,129页)“our Lord”在这里指的是“Jesus Christ”,即耶稣。
在汉语中,即便谈到魔鬼也多直言不讳,如:“妖魔鬼怪”,“牛鬼蛇神”,“鬼东西”,“扮鬼脸”等。
另外,关于骂人的话,英语中的辱骂语都与宗教有关,比如:“Oh,God dammed”,“For Christ’s sake!”而汉语与宗教有关的固定的咒骂的话似乎很少,而大多与动物特别是与狗有关。
例如:“狗东西”、“狼心狗肺”等。
(2)迷信禁忌语。
人类社会在最初阶段,由于社会文明的落后和生产力的低下,很难战胜大自然的各种灾难和疾病,于是认为这些灾难和疾病,都是上天对人类的惩罚或魔鬼缠身,是因为他们做了对不起上天的事。
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上天神鬼都有所避讳,不敢随便乱说,一提起这些字眼便毕恭毕敬。
中国是一个敬拜神灵的国家,因为过去的人们认为人的生命吉凶操在神的手中,越多拜神越多得福,也就有了对神的禁忌,尤其忌讳提及神的名称。
例如:谁知凤姐之女大姐儿病了,正乱着请大夫诊脉。
大夫说:“替太太奶奶们道喜,姐儿发热是见喜了,并非别症。
”……凤姐听了登时忙将起来:一面打扫房屋,供奉娘娘;一面传与家人忌煎炒等物……(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二十一回,146页)“姐儿发热是见喜了”,就是怕冒犯了“痘神娘娘”不说“出痘”说“发热”。
西方也有迷信,虽然源自往昔的想法和习惯,在科技先进的社会里依然盛行。
比如主凶的“数字13”,“星期五”,等,解厄的“往背后撒盐”,“轻敲门板或木头”等。
但除了数字13,星期五等,反映在语言中的不如汉语常见。
而且相比而言,汉语中迷信避凶求吉的范围更广更复杂。
不仅涉及语义词形,而且涉及语音。
比如数字“4”,因发音似“死”而成为禁忌语。
(3)礼教文化禁忌语。
中国是一个有两千年封建礼教传统的国家,讲究“君臣上下”。
“避讳”是中国古代为回避君父尊亲的名字,而改写为其它字的一种制度。
避君王的名字称为“国讳”或“公讳”,避家族长辈的名字称为“家讳”。
比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选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436页)“人风”实际上是指“民风”,这是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将“民”改为“人”。
清灭亡之后,中国不再避国讳,但我们取名时还是会尽量避开父母长辈的名,无论是相同字还是同音字。
比如:“‘王家云’这名字后来又受到非议,主要来自族中老人,说没有避讳。
曾祖父名‘多云’,重孙叫‘家云’,曾祖父与玄孙怎么可以叫同一个名字呢?”(王家荣,《平民笔记之1966》,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11页) 而在英语国家,晚辈沿用长辈的名字不犯忌,而是亲昵的表现。
由于没有强烈的宗族血缘意识,没有森严的等级,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长辈和晚辈之间直呼其名的现象也很常见,关系密~~~~~~~~~~~~~~~~~~~~~~~~~~~~~~~~~~~~~~~~~~~~~~~~~~~~~~~~~~~~~~~~~~~~~~~~~~~~~~~~~~~~~~~~~~~~~~~~~~~~~~~~~~~~~~~~~~~~~~~对中国传统史学造成极大危害。
陈寿的《三国志》及曹魏而传吴蜀,为曹操立《武帝纪》除了表明曹魏为正的目的之外,汉隐含着为汉魏禅代争辩的动机,汉魏禅代的合理性,又为魏晋禅代提供历史依据,这也是西晋统治者对史学家撰史书的要求。
陈寿生活在西晋,能摆脱这种阶级性和时代的局限性吗?所以,陈寿在那种特定的环境下以魏为正统写《三国志》是最佳的选择。
通过以上对陈寿《三国志》的个案分析,我们亦可从中得到关于史书评论的正确态度:即我们应该把史书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中来考察,不能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史书作出正确的评价。
参考文献:[1]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P10-23.[2]欧阳修.正统论下(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一六)[M].[3][14][15][17][18]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新史学·论正统)[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P253-258.[4]宋德金.正统观与金代文化[J].历史研究,1990(1),P70-71.[5][12]章学诚.文史通义·文德[M].中华书局,1994.[6][8]晋书(卷82)[M].中华书局.[7][10][13][16]四库全书总目卷45三国志[M].中华书局,P403.[9]晋书(卷166)[M].中华书局.[11]司马光.资治通鉴[M].中华书局.作者简介:张俊杰,男,河南平顶山市人,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2005级研究生。
收稿日期:2007-3-24切的学生可直呼老师的名字,同事也通常以名相称,这些在我国的习惯中都被认为是没教养的表现。
2.因“危险”“不洁”而产生的禁忌语。
(1)种族禁忌语。
在英语中,种族歧视是语言禁忌的重要方面,这一现象美国英语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美国黑人在历史上备受歧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黑人的地位有所提高,那些过去用来咒骂侮辱黑人的歧视语变得敏感起来,变为禁忌语。
例如:“…She was behind time,an’ around the Puget sound ports we worked like niggers,storing cargo---mixed freight, if you know what that means.”(Jack London:Martin Eden,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2,50页)句中nigger是白人对黑人的侮辱性称呼,其他比如niggra、niggruh、Negro均带有轻蔑性而成为禁忌语。
现在人们称黑人为blacks或colored people。
中国人虽然都是黄种人,但由于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一定程度上存在民族禁忌语。
例如,过去汉人一直以不平等的眼光来看待匈奴,把他们视为劣等民族。
就连班固也在他写的《汉书》中形容匈奴:贪而厚利,人面兽心。
而这样的言词如今已成为禁忌语了。
(2)身体、性禁忌语。
有关“性”方面的禁忌,在英国有很长的历史。
从维多利亚时期开始,有关这方面内容的书籍被列为禁书。
到十九世纪中叶,对“性”的抑制,甚至在制定法律上也受到影响。
直到二十世纪中叶以后,由于战争和“道德的松弛”,这方面的限制才有所放松。
而在中国,由于封建道德文化的影响,即使现在这方面的语言禁忌也很严重。
在很多翻译作品中有所体现。
例如:Now as she ran up the steps toward Sonny a tremendous flash of desire went through her body…They leaned against each other,out of breath. (Mario Puzo,“the Godfather”,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4,27-28页)在这一大段的性爱描写中出现了以下禁忌语或禁忌语的委婉表达“Buttock”,“pole of muscle”,“turgid flesh”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