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病

合集下载

黄疸

黄疸

大黄
茵陈
栀子
利胆治疗用药
• • • • 茵陈 木香、郁金、金钱草 鸡骨草 田基黄
阳黄的几种情况与治疗
• • • • 初起有表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湿重于热:茵陈五苓散 热重于湿:茵陈篙汤 湿热并重:甘露消毒丹
3.胆腑郁热证
主症:身目发黄,黄色鲜明;右上腹痛引肩背。 兼次症:发热,或往来寒热,口苦咽干,恶心呕吐,小 便黄赤,大便干结。


定义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 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
的一种病证,其中目黄
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历史渊源
★ 始见于《内经》
《素间·平人气象论》言“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 黄者,曰黄疸。” 《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
疸也。”
★ 形成于汉·张仲景《伤寒论》
• 提出了黄疸的病因
茵陈蒿汤在退黄中的作用
茵陈蒿汤组成:
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
茵陈的用法
• 茵陈用量要大:60克以上。 • 茵陈要先煎:速溶成分使人腹胀,后出成分 有利胆作用。 • 三药合用
• 《伤寒论》236条原方: 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 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 取三升,去渣,分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 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据汉代度量衡推算:一两=14.166g,茵陈要 84.996g,大黄28.332g,一升=198.1ml,用水 2400ml,最终煎得594.3ml,分三次口服)
黄疸的辨证以阴阳为纲
确定是否为黄疸
1.目黄、身黄、小便黄乃黄疸三大主症,且三症之
中尤以目黄为要。
2.血液生化学检测TBIL、DBIL、IBIL增高。

黄疸病人的健康教育

黄疸病人的健康教育

黄疸病人的健康教育
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它通常表现为皮肤和眼睛发黄。

黄疸主要是因为肝脏无法正常处理血液中的胆红素,导致胆红素积累在身体各个部位。

黄疸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饮食调节:黄疸病人应该避免摄入过多的胆固醇和脂肪,因为这些物质会增加肝脏的负担。

多食用富含纤维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和全谷类食品,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减轻胆红素积聚。

2. 饮食均衡:黄疸病人应该保持饮食均衡,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和矿物质。

这些有助于促进肝脏的功能恢复和新陈代谢的平衡。

3. 饮食清淡:黄疸病人应该避免摄入过多的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品和油炸食品。

这些食物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导致黄疸症状加重。

4. 注意药物使用:黄疸病人应该避免滥用药物,特别是那些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如果需要使用药物,应该咨询医生或药师,选择对肝脏影响较小的药物。

5. 适当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改善黄疸病人的身体状况,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

不过运动强度和方式应该根据个人身体状况来决定,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身体不适。

黄疸病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特别关注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保持身体清洁,经常洗手,避免接触有污染的食物或水源。

在饮用水源上,最好选择煮开的水或者经过过滤、消毒的水。

最重要的是,黄疸病人应该遵循医生的嘱咐,定期复诊,接受必要的治疗。

及时就医,早期治疗对恢复和预防黄疸症状的加重非常重要。

以上是关于黄疸病人的健康教育,希望对黄疸病人的日常生活和健康有所帮助。

如果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咨询,请及时咨询医生。

《生儿黄疸病例讨论》课件

《生儿黄疸病例讨论》课件
《生儿黄疸病例讨论》ppt课件
目录
• 黄疸概述 • 新生儿黄疸 • 病例介绍 • 病例讨论 • 总结与展望
01
黄疸概述
黄疸的定义与分类
总结词
黄疸是指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皮肤、巩膜和黏膜发黄的症状。黄疸可根据病因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
详细描述
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进而引起皮肤、巩膜和黏膜发黄。根据病因,黄疸可分 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通常在新生儿出生后2-3天出现,一周左右消退,而病理性黄疸持续时 间长,可能伴随其他症状。
黄疸的症状与体征
总结词
黄疸的症状主要包括皮肤、巩膜和黏膜发黄,可伴有 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体征主要包括皮肤黄染、 肝肿大、大便颜色改变等。
详细描述
黄疸的主要症状是皮肤、巩膜和黏膜发黄,有时可伴 有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体征方面,皮肤黄染是 最明显的表现,根据黄疸程度可分为浅黄至深黄色。 肝脏肿大可能出现在肝炎性黄疸中,大便颜色改变也 是黄疸的重要体征之一,如变浅或变白。此外,不同 病因引起的黄疸可能伴有其他相关症状和体征,如溶 血性黄疸可能伴有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与预防
治疗
针对病理性黄疸,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停止母乳、蓝光 照射、药物治疗等。对于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需要进行换 血治疗。
预防
对于生理性黄疸,可以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如多吃多排、 晒太阳等。对于病理性黄疸,需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预 防并发症的发生。
03
病例介绍
病例一: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总结词
由母子血型不合导致的新生儿溶血,引发黄疸。
诊断依据
根据新生儿出生后出现的黄疸症状,结合实验室 检查发现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且存在母子血型 不合的情况。

疸的诊断和治疗

疸的诊断和治疗

黄疸的诊断和治疗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演讲人姓名
内 容
1.黄疸的基本概念
3.黄疸的分类与发生机制
2.胆红素在肝脏中的代谢
4.黄疸的实验室检查
5.黄疸的其他诊断检查
6.黄疸的治疗
பைடு நூலகம்01.
项目背景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血清胆红素、尿胆红素
血清酶、血清胆固醇和胆固醇酯
血清脂蛋白X(LPX)
凝血酶原时间
BSP试验
血清乙型肝炎病原
免疫球蛋白和自身抗体
X线检查、影像检查、病理检查
肝穿刺活检、腹腔镜检查、剖腹探查
诊断和鉴别诊断:实验室检查
腹痛 发热,寒战 胆道手术史 年龄较大
病史
血清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增高突出 凝血酶原时间正常或应用维生素K后正常 血清淀粉酶增高
肝细胞分泌胆汁发生障碍所致的黄疸
结合胆红素自肝细胞排入毛细胆管发生障碍性黄疸
结合胆红素和胆汁其他成分在胆管系统排泄发生障碍性黄疸
肾脏排泄结合胆红素和尿胆原发生障碍性黄疸
黄疸分类:依发生机制
黄疸分类:依胆红素类型
主要为非结合胆红素增高症 生成过多 - 溶血 - 无效的红细胞生成 肝细胞的摄取功能受损 - Gilbert综合征(I型) - 某些药物(如胆囊造影剂) 胆红素的结合功能受损(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降低) - Gilbert综合征(Ⅱ型) - Crigler-Najjar综合征 - 葡萄糖醛酸转移未成熟(新生儿及早产儿的生理性黄疸) -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受抑制 - 暂时性家族性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 母乳性黄疸
01

黄疸诊断标准

黄疸诊断标准

黄疸诊断标准黄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皮肤、巩膜和黏膜呈现黄色。

黄疸的出现往往意味着机体内存在一定程度的胆红素代谢异常,可能是由于肝脏疾病、胆道梗阻或溶血等病理因素引起的。

因此,对黄疸的诊断标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一、临床表现。

患者出现明显的皮肤、巩膜和黏膜黄染,伴有尿呈深色、大便呈浅色、全身瘙痒等症状。

在临床上,黄疸的程度可根据患者的皮肤、巩膜黄染程度来进行分级,一般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清胆红素,正常值为总胆红素小于17.1μmol/L,直接胆红素小于6.8μmol/L。

如血清胆红素升高,提示存在胆红素代谢异常。

2. 血清转氨酶,肝功能异常时,ALT、AST等转氨酶水平常升3. 血清蛋白电泳,在肝病患者中,白蛋白水平常下降,球蛋白水平升高。

4. 凝血功能检查,肝脏功能异常时,凝血酶原时间常延长。

5. 肝脏影像学检查,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帮助判断肝脏结构是否异常。

三、病史和体格检查。

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曾经患有的肝病、胆道疾病、溶血性贫血等情况。

体格检查时要注意观察肝脏、脾脏是否肿大,有无腹水等表现。

四、病因诊断。

除了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外,医生还需要进一步明确黄疸的病因。

常见的病因包括肝脏疾病(如肝炎、肝硬化、肝癌)、胆道梗阻(如胆结石、胆管癌)、溶血性贫血等。

对于不明原因的黄疸,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肝穿刺活检、胆道造五、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因诊断,可以综合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黄疸。

一般来说,当患者出现皮肤、巩膜黄染,血清胆红素升高,伴有肝功能异常或胆道梗阻的证据时,可以诊断为黄疸。

但需要注意的是,黄疸并非单一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共同表现,因此诊断时需要全面考虑患者的临床情况。

六、治疗。

针对不同病因引起的黄疸,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对于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引起的黄疸,可以采用抗病毒治疗、肝保护治疗等方法;对于胆结石、胆管癌引起的黄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等。

黄疸PPT课件

黄疸PPT课件

辅助诊断技术进展
分子生物学技术
如基因检测、蛋白质组学 等,有助于从分子水平揭 示黄疸发病机制。
免疫学技术
如抗体检测、免疫组化等 ,有助于判断黄疸与免疫 因素的关系。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 术,提高黄疸诊断的准确 性和效率。
04
治疗方案及药物选择策略
Chapter
光照治疗原理及操作注意事项
粪便常规检查
观察粪便颜色、性状等, 判断是否存在胆道梗阻等 情况。
影像学检查在诊断中应用
超声检查
安全、无创、可重复性好,可观察肝脏、胆囊、胆管等结构,判 断是否存在结石、肿瘤等病变。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可清晰显示肝脏、胆道等结构,对黄疸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磁共振成像(MRI)
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可观察胆道系统细微结构,有助于黄疸的鉴别 诊断。
肝细胞保护剂
阐述了针对肝细胞损伤的创新药物,如抗氧化剂、抗炎剂 等,可保护肝细胞免受进一步损伤。
胆道梗阻解除药物
介绍了针对胆道梗阻的创新药物,如利胆剂、胆道扩张剂 等,可改善胆道梗阻症状。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个体化治疗策略推广
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未来黄疸治疗将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制 定和实施。
新型诊疗技术不断涌现
影像学检查进展
阐述了影像学检查在黄疸诊断中的应用,如超声造影、MRI等新技 术,提高了胆道系统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基因检测技术应用
介绍了基因检测技术在遗传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为精准治疗提供 了有力支持。
创新药物研发进展
胆红素代谢调节剂
介绍了针对胆红素代谢障碍的创新药物,如促进胆红素排 泄的药物,可有效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

黄疸的鉴别诊断PPT课件

黄疸的鉴别诊断PPT课件
黄疸的鉴别诊断PPT课件
目录
• 黄疸的基本知识 • 黄疸的鉴别诊断方法 • 黄疸的鉴别诊断流程 • 黄疸的预防和治疗 • 黄疸的病例分析
01
黄疸的基本知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引起皮肤、巩膜和黏膜发黄 的症状。黄疸可根据病因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梗阻性黄疸和先天性黄疸。
总结词
溶血性黄疸是由于红细胞大量破 坏导致的黄疸,通常表现为皮肤 和巩膜明显黄染,伴有贫血、发
热等症状。
诊断方法
通过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 常规、肝功能等,结合临床表现, 如黄疸迅速加重、贫血、发热等 症状,可初步诊断为溶血性黄疸。
治疗方案
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控制溶血 发作、对症治疗。治疗方法包括
黄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总结词:黄疸的病因包括溶血性疾病、肝炎、胆道梗阻、先天性胆道异常等。发病机制涉及胆红素生成过多、 肝脏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胆道排泄胆红素障碍等因素。
• 详细描述:黄疸的病因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是溶血性疾病,如新生儿溶血、蚕豆病等,这些疾病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产生大量胆红素。此外,肝炎、肝硬化等肝病也会引起黄疸, 主要是由于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所致。胆道梗阻和先天性胆道异常也是常见的病因,这些疾病导致胆红素排泄障碍,使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发病机制方面,黄疸的形成涉及多个 环节,包括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胆道排泄胆红素障碍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引发黄疸。
鉴别
溶血性黄疸常伴有贫血和肝脾肿大,而其他类型的黄疸一般不会出现这些症状。
肝细胞性黄疸的诊断与鉴别
诊断
肝细胞性黄疸多由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引起,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伴 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黄疸又称黄胆

黄疸又称黄胆

于2-3mg/dL(34-51)时,这些部份便会出现肉眼可辨别的颜色。

编辑本段新生儿黄疸症大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的一周内可能出现皮肤黄染,这是由于体内胆红素沉积在皮肤表面所致,医学上称之为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由于血液中的红细胞过多,且这类红细胞寿命短,易被破坏,造成胆红素生成过多;另一方面,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使胆红素代谢受限制等原因,造成新生儿在一段时间出现黄疸现象。

新生儿发生黄疸可能是生理性的,也可能是病理性的。

如果是生理性黄疸,不需要特殊处理就可以自行消退。

病理性黄疸是由于疾病所引起的,使胆红素的代谢出现异常,它发生在新生儿的特定时期,使生理性黄疸明显加重,并容易与生理性黄疸相混淆。

病理性黄疸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

感染性黄疸可由细菌和其他病原体感染所致,如病毒、梅毒螺旋体、弓形虫等;非感染性黄疸有溶血性黄疸、胆道闭锁和遗传性疾病等。

除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外,还有一种新生儿黄疸称为母乳性黄疸。

其特点为:黄疸程度较生理性高,黄疸持续时间长,有的可持续三个月之久。

但婴儿一般情况良好,无引起黄疸的其他病因可发现。

停喂母乳后3天,黄疸下降明显。

母乳性黄疸与肠道重吸收胆红素有关。

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引起胆红素脑病。

但值得注意的是:要诊断母乳性黄疸必须首先排除病理性黄疸。

编辑本段孕妇黄疸黄疸是病毒性肝炎的一种症状,在新生儿和孕妇中比较常见,但并不是孕妇出现黄疸都表示病毒性肝炎。

对于孕妇来说由病毒性肝炎引起的黄疸与几种妊娠期黄疸性疾病是有区别的,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妊娠期黄疸性疾病:一、先兆子痈毒血症:发生在孕妇妊娠20周以后,先兆子痫只是在疾病进展时才累及肝脏。

先兆子痛可有ALT升高,除非合并DIC,黄疽少见。

肝组织正常,或有出血性坏死,但无炎症。

二、妊娠期肝内淤胆症:以全身上下瘙痒、淤胆的生化改变为特征。

发生于妊娠中、末期,先有皮肤瘙痒,继而出现黄疸,直接胆红素为主。

血清胆固醇、胆酸、ALP和γGT升高,而ALT正常或轻度升高。

黄疸病脉证病治.pptx

黄疸病脉证病治.pptx

3.寒湿发黄 【原文】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
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 以然者,脉迟故也。(第十五 3)
第15页/共78页
4.黄疸的分类
【原文】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
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
第53页/共78页
【病机】肾虚精亏血瘀,肝胆湿热内 蕴。
【治法】活血化瘀,清热利湿。 【方药】硝石矾石散 硝石——火硝,苦寒,活血化瘀,除
【原文】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
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
黄,瘀热以行。(第十五 1)
第13页/共78页
2.火劫发黄 【原文】 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
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第 十五 8)
第14页/共78页
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
服。
第35页/共78页
原文分析
本条文为论酒毒湿热黄疸的证治。其病证表现为“酒黄 疸,心中懊憹或热痛”。说明病位偏上。
【主证】临床尚可见身热,心烦不眠,大便难,小便黄赤, 身黄如橘子色,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或数。
【病机】酒毒湿热内蕴中焦,阻滞气机,上蒸于心(热重 于湿,病位偏上)。
概述
本篇讨论了因湿热、寒湿、火 劫、燥结、女劳及虚黄等各种不 同病因所致的发黄证候及其治疗, 还涉及到有关变证、兼证的处理, 但总以湿热发黄为重点。“脾色 必黄,瘀热以行”是黄疸病的主 要病机。
第10页/共78页
病因病机
黄疸发病原因,其一,与外感有关,故有阳明发 黄,太阴发黄,黄疸兼太阳表虚及少阳证之说。 其二,由饮食不节,饮酒过度,故有谷疸,酒疸 之别。其三,由房劳伤肾,故有女劳疸之名。

黄疸

黄疸

阳黄、阴黄、急黄的区别:
阳黄:黄色鲜明+湿热之象 阴黄:黄色晦暗+寒湿之象
急黄:黄色深黄+内陷心营之象
阳黄与阴黄在一定条件下可互 相转化。
2、阳黄宜辨湿热轻重
表二
分类 黄疸 深度 热重 深 于湿 鲜明 湿重 浅 于热 发热 口渴 高 口渴 引饮 身热 口粘 不扬 不渴 大便 小便 胸闷头重 舌苔 脉象 恶心疲乏 秘结 短少 不明显 黄腻 弦数 黄赤 稀溏 淡黄 明显 黄白 弦滑 腻
2《金匮要略》对黄疸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
作了详细的论述。 《金匮》认为黄疸的主要病因是湿邪,提出: “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的病因学。尤其提出 了“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的治则,为后代
医家治疗黄疸奠定了基础。
3《景岳全书》第一个明确阐述了黄疸与胆府密
切相关。 如《景岳全书 · 黄疸》篇指出:“ 胆黄证 , …… 皆因伤胆,盖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 证”。
七、分证论治
(1)阳黄 1、湿热兼表
主证:黄疸的特点(微黄)+湿热夹表证
治法:清热化湿 佐以解表
主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甘露消毒丹 临证体会:属黄疸的早期,不易发现,常 常误诊为感冒,此时询问病史 很重要。治疗重在化湿解表
2、热重于湿
主证:黄疸的特点(黄疸明显,色泽鲜明)+ 湿热中阻证(热偏重)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腑 主方:茵陈蒿汤 临证体会:本型治疗的重点在清热通腑, 如 果出现高热要加强清热解毒,防止 向急黄转变。
★两者均是黄色鲜明,目黄、身黄、小便黄。 3、急 黄: ★其特点见“分证论治”节中“疫毒发黄”证。
(二)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祛邪扶正 治疗大法—祛湿利小便
热重者—清热护阴

黄疸

黄疸

黄疸一、定义黄疸亦称黄瘅,盖疸与瘅通。

是以面、目、身肤熏黄,小溲黄赤为特征的疾患。

多因时气疫毒、湿热、寒湿之邪侵袭飞,或酒食不节,劳倦内伤,以致肝、胆、脾、胃功能失调,寒湿阻遏、湿热蕴蒸以及气机郁滞,胆失疏泄,胆液渗溢于肌肤,而发为黄疸。

黄疸常与胁痛,症积、鼓胀等病证并见,应与之互参。

本病证与西医所述黄疽意义相同,都是指出现巩膜及全身黄染的一类疾病。

可涉及西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

临床常见的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钩端螺旋体病,蚕豆黄及某些消化系统肿瘤等疾病,凡出现黄疸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施治。

二、诊断黄疸病的诊断依据是:目黄、身黄、小便黄赤。

其中以目白睛发黄最有诊断价值,因目白睛黄石最早出现而最晚消失的指征。

常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痛腹胀等症状。

常有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不节,或有胁痛,症积等病史三、治疗阳黄1.热重于湿1.症状: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或见心中懊侬,腹部胀闷,口干而苦,恶心呕吐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2.证机概要:湿热熏蒸,困遏脾胃,壅滞肝胆,胆汁泛溢。

3.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4.方药:茵陈蒿汤加减。

本方有清热通腑,利湿退黄的作用,是治疗湿热黄疸的主方。

方中茵陈蒿为清热利湿退黄之要药;栀子、大黄、黄柏,连翘、垂盆草、蒲公英,清热泻下;茯苓、滑石,车前草利湿清热,使邪从小便而去。

5.加减:如胁痛较甚,可加柴胡,郁金,川栋子、延胡索等疏肝理气止痛;如热毒内盛,心烦懊侬,可加黄连、龙胆草,以增强清热解毒作用;如恶心呕吐,可加橘皮、竹茹、半夏等和胃止呕。

2.湿重于热1.症状:身目俱黄,黄色不及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垢,舌苔厚腻微黄,脉象濡数或濡缓。

2.证机概要:湿遏热伏,困阻中焦,胆汁不循常道。

3.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4.方药: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二方比较,前者作用在于利湿退黄,使湿从小便中去;后者作用在于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是湿热并冶的方剂。

黄疸病例分析与讨论

黄疸病例分析与讨论

黄疸病例分析与讨论黄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

黄疸的出现可以是多种疾病的表现,包括肝脏疾病、胆道疾病和血液疾病等。

本文将对黄疸病例进行分析与讨论。

病例分析病人信息- 性别:女性- 年龄:50岁- 主诉:皮肤发黄、尿液变深- 病史:无明显的肝脏疾病或胆道疾病病史体格检查- 皮肤:明显黄疸- 巩膜:黄染- 脾脏:无明显增大- 腹部:无压痛或包块检查结果- 血液检查:- 肝功能检查- 谷草转氨酶(ALT):轻度升高- 谷丙转氨酶(AST):轻度升高- 总胆红素:显著升高- 直接胆红素:显著升高- 血液常规检查- 血红蛋白:正常- 血小板计数:正常- 白细胞计数:正常- 凝血功能检查:正常- 腹部超声检查:肝、胆、胰无明显异常讨论根据病例分析,该病人出现了明显的黄疸症状,同时血液检查结果显示肝功能异常。

结合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我们可以初步判断该病人可能患有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

常见的病因包括肝内胆汁淤积、肝细胞性损伤、胆道梗阻等。

进一步的诊断需要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如贫血引起的溶血性黄疸、药物性肝损伤等。

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进一步的检查可以帮助确定病因。

治疗方面,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例如,对于肝内胆汁淤积引起的黄疸,可以考虑使用胆汁酸类药物来促进胆汁排泄。

对于胆道梗阻引起的黄疸,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总结而言,黄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病因复杂多样。

对于黄疸病例的分析与讨论,需要综合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结果,以确定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黄疸病例分析与讨论

黄疸病例分析与讨论

黄疸病例分析与讨论病例摘要患者,男,45岁,因“皮肤、巩膜黄染2周”就诊。

患者2周前开始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色深,无明显不适。

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药物过敏史。

体检:一般情况可,全身皮肤、巩膜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

检查结果1. 血液检查:总胆红素(TBIL)48.2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15.6μmol/L,间接胆红素(IBIL)32.6μmol/L,谷丙转氨酶(ALT)80U/L,谷草转氨酶(AST)45U/L,总胆汁酸(TBA)20μmol/L。

2. 尿液检查:尿胆红素(URT)阳性,尿胆原(URO)15μmol/L。

3. 粪便检查:隐血试验(-),粪便胆素原(FOB)5μg/L。

4. 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示肝硬化,脾大,胆囊壁增厚。

5. 病毒学检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丙氨酸转移酶(ALT)400U/L。

诊断与分析1. 诊断: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诊断为“肝硬化,乙型肝炎活动期,黄疸”。

2. 分析:患者为中年男性,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色深,实验室检查提示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升高,ALT、AST升高,尿胆红素阳性,粪便胆素原降低,影像学检查示肝硬化、胆囊壁增厚。

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考虑黄疸原因为肝硬化合并乙型肝炎活动期,导致肝功能减退、胆汁排泄障碍。

治疗与讨论1. 治疗:患者目前诊断为肝硬化合并乙型肝炎活动期,黄疸,治疗原则为抗病毒、保肝、退黄。

给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腺苷蛋氨酸保肝,熊去氧胆酸退黄,同时给予适当营养支持、利尿、碱化尿液等对症治疗。

2. 讨论:黄疸是肝功能减退的常见临床表现,肝硬化患者因肝脏结构破坏、胆汁排泄障碍,易出现黄疸。

本例患者诊断为肝硬化合并乙型肝炎活动期,黄疸加重,治疗上应重视抗病毒治疗,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延缓肝功能减退。

此外,保肝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应选用合适保肝药物,维持肝功能稳定。

黄疸-中医护理【16页】

黄疸-中医护理【16页】
或见腹部胀满,心中懊恼,恶心,口干苦,小便黄赤,大便 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数。
② 湿重于热:证候:身目皆黄,黄色不如前者鲜明,头 重身困,身热不扬,胸脘痞满,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 胀,便溏,口中粘腻,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滑或滑缓。
6
(2) 急黄:湿热疫毒,传入营血,内陷心肝。 证候:病热迅猛,黄疸急速加深,身面均黄,黄色如金, 高热烦渴,胸腹胀满,恶心呕吐,神昏谵语,或有痉厥。邪 入阴血,则见鼻衄、齿衄、呕血、便血、或身有瘀斑等;可 有腹水,嗜睡昏迷,舌质红降,苔黄而燥,脉弦数或细数。 (3) 阴黄:证候:目肤色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神 疲乏力,畏寒肢冷,纳少,脘闷腹胀,大便溏薄,舌质淡, 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15
谢谢!
16
情况及精神神经等方面的特征,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并做好病情记录与抢救前的准备工作。
③ 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做好基础护理。
11
④ 烦躁不安或精神失常者,应加床档,派专人护理,防 止发生意外。
⑤ 注意患者二便情况,观察有无腹水和出血情况,如有 上述病情,应参照有关病证护理法护理。
⑥ 患者可有恶心呕吐或不思饮食等症状,补充营养以静 脉输入葡萄为主,可给予随意流质,强迫患者进食,待病情 好转后再逐渐增加进食量。
4
(2) 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过食油腻,寒凉生冷,或饥 饱不度、酗酒,劳倦太过,均可损伤脾胃,使脾失健运,湿 浊内生,郁而化热,熏蒸于肝胆,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 肤,下注膀胱,表现为目黄、肤黄、小便黄的黄疸病证。由 于致病因素不同,个体素质的差异,表现为湿热和寒湿两个 方面。 若因湿热所伤,或素体胃热偏盛,则湿从热化,湿热 相交,由脾胃而熏蒸肝胆,胆热液泄,表现为阳黄证候。 若 因寒湿伤人,或素体脾胃虚寒,则湿从寒化,寒湿郁滞中 焦,致使中阳不振,脾气壅遏不运,胆汁为湿所用,表现为 阴黄证。

生儿病理性黄疸

生儿病理性黄疸

蓝光干预治疗
光疗期间需密切监测血清胆红素浓度,一般12~24 h测定1次,对溶血病及血清胆红素浓度接近换血指征者,应每4~6 h测定血清胆红素和红细胞压积。
光源:蓝光最好(主峰波长为425~475nm),也可选 择白光(波长550—600nm)或绿光(波长510~530nm)。
时间:分连续和间歇照射。前者为24 h连续照射;后者是照1O一12 h,间歇12~14 h。视病情而定。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胆黄素代谢特点
黄疸分类
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
病理性黄疸
主要介绍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特点
PART 1
生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
黄疸出现时间
生后2~3天
生后24小时内 >102μmol/L(6mg/dl)
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
<85μmol/L(5mg/dl/d)
>85μmol/L(5mg/dl/d)
方法:单面光疗法、双面光疗法、毯式光纤黄疸治疗法。
光疗的副作用:目前认为光疗相当安全,基本无明显并发症。有一些相对较轻和一过性的并发症。常见表现有发热、腹泻、皮疹、核黄素缺乏、青铜症及低血钙等。
光疗注意事项:由于光疗时不显性失水增加,因此光疗时液体入量需增加15%一20% [以ml/( Kg.d)计]。
血清胆 红素程度
足月儿<220.5μmol/L 早产儿<256.5μmol/L
足月儿>220.5μmol/L 早产儿> 256.5μmol/L
持续时间
足月儿≤2周 早产儿≤3~4周
足月儿>2周 早产儿>4周
结合胆红素
<26μmol/L(1.5mg/dl)

黄疸—中医内科学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黄疸—中医内科学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六、辨证论治
阳黄 4.胆腑郁热 症状: ⑴ 身目发黄鲜明,右胁剧痛且放射至肩背, 壮热或寒热往来; ⑵ 有口苦咽干,呕逆,尿黄,便秘; ⑶ 舌红苔黄而干泄热化湿,利胆退黄。 方药:大柴胡汤。 柴胡、黄芩、清半夏—和解少阳,和胃降浊; 生姜、大枣—养胃; 枳实、大黄—内泻热结; 白芍— 和脾敛阴柔肝利胆。
六、辨证论治
阳黄 2.热重于湿 症状: ⑴ 初起目白睛发黄,迅速至全身发黄,黄 疸较重,色泽鲜明; ⑵ 壮热口渴,中懊侬,恶心,呕吐,纳呆, 小便赤黄、短少,大便秘,胁胀痛而拒按; ⑶ 舌红苔黄腻或黄糙,脉弦数或滑数。
六、辨证论治
阳黄 (热重于湿证)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腑。 方药:茵陈蒿汤。 茵陈—味苦微寒,入肝、脾、膀胱经, 为清热利湿退黄的要药; 栀子—有清泄三焦湿热之功; 大黄—有降泄胃肠瘀热之效; 茵陈配栀子—使湿热从小便而去; 茵陈配大黄—使瘀热从大便而解,三药 相合,共奏清利降泄之功。
一、概述
(三)范围 本病证包括阳黄、阴黄与急黄。黄疸常并见于其他病证,如胁痛、胆胀、鼓胀、肝癌等。 本病与西医所述黄疸意义相同,大体相当于西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胆囊炎、钩端螺旋体病、某些消化系统肿瘤以及出现黄疸的败血症等,若以黄疸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四、诊断要点
目黄、身黄、尿黄。以目睛发黄为主。因为目 白睛发黄是出现最早、消退最晚而最易发现的指征之一。 2.患病初期,目身黄往往不一定出现,而以恶寒 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肠鸣、四肢无力等类似感冒的症状表现为主,三五日以后,才逐渐出现目黄,随之溲黄与身黄。而急黄,黄疸急起,迅即加深,甚则内陷心包。因此,典型病吏,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
五、鉴别诊断

黄疸

黄疸

23
6.阴黄、阳黄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失治误治,脾阳受伤,湿从寒化
阳黄
复感外邪,湿郁化热
阴黄
阴黄与阳黄的 联系与区别? 阳黄与急黄的 联系与区别?
急黄
24
7.预后转归
黄疸以速退为顺
阳黄病程较短,消退较易;但阳黄湿重于热者,消退 较缓,应防其迁延转为阴黄。 急黄为阳黄的重症,湿热疫毒炽盛,病情重笃,常可危 及生命,若救治得当,亦可转危为安。 阴黄病程缠绵,收效较慢;倘若湿浊瘀阻肝胆脉络, 黄疸可能数月或经年不退,须耐心调治。●Biblioteka 皮肤、巩膜黄染17
特征
★ 阻塞性性黄疸
● 血TB ↑ ,CB为主
● ●
尿胆原↓或缺如 粪中粪胆原↓或缺如 粪呈浅灰或陶土色
皮肤、巩膜黄染 瘙痒显著 血TCh、ALP、 r-GT↑ LP-X 阳性
18
肝细胞性黄疸
急性传染性肝炎(甲型) 乙型肝炎(急性、慢性活动型) 丙、丁、戊等其它肝炎(活动) 中毒性肝损害(酒精、化学药) 钩端螺旋体病 败血症
11
12
13
分类
按病因、发病学分类
★ ★ ★ ★
溶血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14
分类
按胆红素性质分类

UCB升高为主

● ●
生成过多 摄取障碍 结合障碍

CB升高为主
● 肝内胆汁郁积 ● 肝内胆管阻塞 ● 肝外胆管阻塞 ● Dubin-Johnson
Syndrome
46
(二)阴黄 1.寒湿阻遏证 主症: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 脘腹痞胀,纳谷减少,大便不实, 神疲畏寒,口淡不渴, 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 证机概要:中阳不振,寒湿滞留,肝胆失于疏泄。 治 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代 表 方:茵陈术附汤加减。 本方温化寒湿,用于寒湿阻滞之阴黄。

新生儿黄疸的表现及护理

新生儿黄疸的表现及护理

辅助检查
血清胆红素浓度 总胆红素 足月儿>205.2µmol/L 早产儿>257µmol/L 血常规
血型测定
【护理评估】
控制感染、注意保暖、供给营养
保护肝脏
适当用酶诱导剂、输血浆和白蛋白,降低游离胆红素
找出病因,治疗基础疾病
及时纠正酸中毒和缺氧
降低血清胆红素,给予蓝光疗法;减少肠肝循环;减少肠壁对胆红素的再吸收
黄疸退而复现
血清结合胆红素>26μmol/L(1.5mg/dl)
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分类 生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
出现时间 生后2-3d 生后<1d 早
消退时间 生后< 2-4w 生后>2-4w长
【护理评估】
1.黄疸表现特点
①黄疸出现早 ②黄疸程度重 ③黄疸进展快 ④不退或退而复现 ⑤血清胆红素过高
(二)身体状况
【护理评估】
胆红素脑病
(二)身体状况
2.严重表现
当患儿血清胆红素>342µmol/L时,游离的间接胆红素可透过血脑屏障,造成基底核等处的神经细胞损害,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严重者病死率高,存活者多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主要介绍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
Hale Waihona Puke 01生后2~3天内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 一般情况良好 足月儿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到3~4周
02
生理性黄疸
02
04
黄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
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黄疸程度重,血清胆红素>205.2~256.5μmol/L(12~15mg/d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
向患儿家长讲解本病的常见原因、如何观察黄疸程度、治疗效果及预后。介绍黄疸的预防知识。并发胆红素脑病留有后遗症的患儿,及时给予正确的康复治疗和护理指导。

黄疸的中医名词解释

黄疸的中医名词解释

黄疸的中医名词解释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表现为皮肤、黏膜和白眼球发生黄染。

在中医学中,黄疸被称为“黄疸病”,认为其病因主要与体内湿热和肝脏功能不调有关。

黄疸是一种早期可见的肝病征象,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症状之一。

下面我们将从病因、症状、辨证和治疗等方面对黄疸进行详细解释。

一、病因中医学认为,黄疸的主要病因是湿热与肝脏功能障碍。

湿热是指体内湿气和热气蓄积,经络不畅,使得营卫失调,导致黄疸出现。

肝脏的功能障碍主要包括肝气郁结、肝火亢盛以及肝肾阴虚等,导致肝气失调,影响胆汁的分泌,从而引发黄疸。

二、症状黄疸最明显的症状就是皮肤黄染,可伴随其他不适症状。

患者常感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在舌苔方面,黄疸患者通常呈现厚腻的黄苔,舌体颜色可呈红苔或淡红。

三、辨证在中医诊断中,辨证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针对黄疸的辨证可以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舌诊等进行判断。

常见的辨证类型包括湿热黄疸、气滞黄疸、肝火上扰黄疸和肝肾阴虚黄疸等。

湿热黄疸的患者常常伴有身体沉重、乏力、纳差等湿热症状,舌苔厚腻黄质,脉象滑数。

气滞黄疸的患者常有胸胁胀痛、烦躁易怒等肝胆气滞症状,舌苔薄白,脉象弦滑。

肝火上扰黄疸的患者常有口苦咽干、目赤多泪、烦躁易怒等肝火亢盛症状,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肝肾阴虚黄疸的患者常有头晕目眩、面色发黯、骨蒸潮热等肝肾阴虚症状,舌苔薄白或无苔,脉象细弱。

四、治疗在中医治疗中,黄疸的治疗需要综合辨证施治。

治疗原则包括清热湿、疏肝利胆、滋阴降火等。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茵陈蒿汤、胆汁通脉丸、柴胡清肝丸等。

针对湿热黄疸,可以使用茵陈蒿汤。

该方能清热解毒、行湿燥湿,有利于黄疸的消退。

柴胡清肝丸适用于肝脾不和引起的黄疸,可疏肝理气、和胃化湿,起到通肝利胆的作用。

肝肾阴虚型的黄疸可以用六味地黄丸等滋阴降火的方剂进行治疗。

此外,中医治疗黄疸还包括针灸、推拿、艾灸等疗法。

通过针灸或推拿可以刺激经络,疏通气血,改善黄疸。

艾灸则可以温通经络,消除湿热,促进机体康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类及主证----女劳疸
病因病机: 房劳过度,肾阴不足,虚阳上浮
• 主症:黄疸,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 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等 • 女劳疸多发生在黄疸后期,女劳所伤是主 要原因。但“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所 以黄疸失治、误治,日久不愈者,均可转 伤于肾,精亏血瘀而成此症。
分类及主证----酒疸
分类及主证----谷疸
病因病机:饮食内伤,脾失健运,生湿蕴热, 郁蒸血分所致
• 主症:黄疸,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 苦浊,食即为满等 • 黄疸的形成及病势的轻重与饮食密切相关, 故称之为谷疸
原文2]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 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 如水状不治。
提要:女劳疸主症
• 唐宗海言:一个“瘀”字,便可见黄皆发 于血分,凡气分之热不得称瘀有关 • 后世医家治疗黄疸多宗“脾色必黄,瘀热 以行”之旨,常从湿、热、瘀着手,以治 脾为要。
分类及主证
• • • • 谷疸 酒疸 女劳疸 黑疸
分类及主证
[原文2]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 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 ,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 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 ,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 疸。 提要:谷疸主症
[原文2]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 曰酒疸。 [原文4] 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 热,足下热,是其证也。
[提要] 酒疸的主症
分类及主证----酒疸
病因病机:嗜酒过度,胃蕴湿热,郁蒸发黄
• 主症:黄疸,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 吐,足下热,小便不利等症。 • 大量或持续饮酒导致的黄疸——酒疸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病人:医生好 医生:你好,你哪里不舒服呢? 病人:我的身体发热发黄
医生:让我摸摸你的脉。还有其他的症状吗?
病人:我会常常觉得心很烦,很闷。肚子也常常有很胀的感觉。 医生: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的情况呢? 病人: 大概上个月吧。我和朋友喝了酒后,第二天就出现了心烦,小便很黄和 腹胀的症状。 医生:让我看看你的舌头。你的舌红苔黄腻,脉沉玹。从你的症状来看,我诊断 为酒疸。 病人:那该怎么治呢??? 医生:
医生:我会以清泻湿热的治疗来治疗你。这是 枳子大黄汤 的方子。你先吃1个星 期,再来找我 病人:好的,谢谢医生
• 概念
黄疸病:以身黄、目黄、小便黄 为主证,以目睛黄染为特点
病因病机
病因: 湿热 寒湿 火劫 燥结 肾虚 气血虚 病机: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病因病机—寒湿发黄
[原文3]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 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 ,腹满如故,所以 然者,脉迟故也。
主症:阳黄、形寒发热 、不欲饮食、食即头 眩、心胸不安,腹满、溲黄、小便不利、 恶心呕吐、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等
辨证论治----谷疸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蒿汤(治湿热黄疸之第一要方) 茵陈蒿:清热利湿以退黄(6两) 栀子:苦寒清利三焦之湿热 大黄:泻热通便,除热行瘀(2两)
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 也。
分析:
阳明病- 属里实热证,脉当数 脉迟者- 迟主寒
病因病机—火劫发黄
[原文8] 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 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 从湿得之。一身尽发黄而热,肚热,热在 里,当下之。
发热烦喘,胸满口燥:热盛 病发时:其他热性病/黄疸早期 一身尽发黄而热,肚热,热在里,当下之:病为热 重于湿,里热已成,故用下法泻其热
辨证论治----酒疸
治疗:因势利导
偏上——吐法(瓜蒂散) 偏下——下法(栀子大黄汤)
辨证论治----酒疸
[原文15] 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 黄汤主之。 [提要] 酒疸的证治 [病机]饮酒过多,胃中湿热蕴结
辨证论治----酒疸
心中懊憹——湿热上扰心神,心中郁闷 烦乱 热痛—— 发热,胁痛,湿热阻滞,气机 不利
病因病机—火劫发黄
火劫 • 热病夹湿
发黄
• 湿从火化,泄热勿忘除湿
病因病机—湿热发黄
原文9]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 黄。
分析: 脉沉——病在里(湿热内蒸,气机郁滞) 渴欲饮水——热盛伤津 小便不利——湿热壅塞水道,气化不利
湿热内藏,外无出路,郁蒸全身而发黄
病因病机—湿热发黄
[原文1]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 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 行。
主症:黄疸,心中懊憹,热痛,“不能食”, “小便不利、足下热”,“腹满欲吐、鼻 燥”
辨证论治----酒疸
治疗:清心泻热除烦
方药:栀子大黄汤 栀子、豆豉——清上焦之热,开郁除烦 枳实、大黄——破结泄热,除中下焦之实

辨证论治----女劳疸
[原文14]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 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 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 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 腹满者难治,硝石礬石散主之。
辨证论治----女劳疸
用量:1-1.5克,日三服;或加麦粉作丸服
合方:六味或左归(阴虚) 八味或右归(阳虚)
病案分析
万某,63岁,目黄,身黄,尿短黄一周,兼有身热不扬,恶 心纳少,脘腹胀满,口干不欲饮。舌苔黄厚腻,质边尖红, 脉细滑。
诊断 辩证 治法 主方
:湿热熏蒸于里 :湿热阳黄并重症 :清热利湿 :因陈五苓散
辨证论治----谷疸
[原文13]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 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 之。
[提要] 湿热谷疸的证治 [病机]饮食内伤,脾失健运,生湿蕴热,郁蒸 血分
辨证论治----谷疸
寒热:湿热熏蒸,营卫壅塞不利——形寒发 热 不食:湿热中阻,脾胃失运化 食即头眩:饮食入胃,助湿生热,湿热上冲 心胸不安:湿热上扰心神
• 脉浮:主风,风邪化热 • 脉缓:主湿 • 四肢苦烦:脾主四肢,湿热困脾,脾运失司
病因病机—湿热发黄
湿热郁滞于脾,脾失传输
湿热泛溢于周身 黄疸
症状:脉沉/浮缓,渴欲饮水,小便不利, 四肢苦烦
病机: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 脾色必黄:黄属土(脾),强调病位在脾胃 中焦 • 瘀热以行:邪郁滞于血/脾,久而成瘀,强 调发病与血分有关,湿热溢入血分
辨证论治----酒疸
[原文5] 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 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 下之。 [原文6] 酒疸,心中热,欲呕者,吐之愈。
[提要] 酒疸的证治 [病机]饮酒过度、湿热内蕴
辨证论治----酒疸
湿热偏上:欲吐、鼻燥。
湿热偏下:腹部胀满。 湿热在中:湿盛于热,未扰心神,神情安静, 语言清晰。
辨证论治----女劳疸
病机:湿浊瘀血内阻
日晡所反恶寒:女劳伤肾,肾虚恶寒 膀胱急,少腹满:阴损及阳,膀胱失温 身尽黄:肾病侮脾,波及血分则黄疸 额上黑,足下热:肾阴亏虚 大便必黑:阴血下注,外溢肠腑 腹胀如水状:脾肾两败,则腹胀满如水气病 状
辨证论治----女劳疸
治疗:消瘀化湿泄浊
方药:硝石矾石散(治标) 硝石——味苦咸,入血分以消坚 矾石——味酸咸,入气分以祛湿浊 大麦——甘平养胃,补助脾胃运行药力;缓 和硝矾伤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