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之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和谐之美

摘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同阶段的理论成果为指导思想,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的和谐发展思想的精华,系统地论述了人的和谐发展的内涵和现代要求。论述了“人的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科学内涵以及当代社会对人的和谐发展的素质要求,认为:人的和谐发展是人的内外各要素的协调统一,它在静态上呈现出一种人的存在的理想状态,在动态上表现为人与自身、人与外部世界的协调发展。推进人的和谐发展,是化解社会转型期人的生存与发展危机的迫切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个人追求自我完善、实现人生价值的素质保证。

关键词和谐之美和谐社会和谐发展

一、人的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几代共产党人对人的发展问题的探索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精华是当前研究人的和谐发展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内涵丰富而深刻。马克思、恩格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始人,终其一生,都将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作为探索和奋斗的主题。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统一的充分的发展。第二,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马克思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第三,人的需要得到充分满足。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第四,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劳动是人获得发展的根本途径,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是在劳动过程中围绕着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而展开的。列宁有句名言:不同的社会政治形势会使“马克思主义这一活的学说的各个不同方面……分别提到首要地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应更多地体现时代的要求—和谐。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作为人的发展问题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理论一直被作为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国家人的发展问题的理论典范和实践指南,在今天仍然发挥着统领意识形态和指导发展实践的重大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1、毛泽东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毛泽东根据他对人类历史的研究和建设新中国伟业的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解放个性”的口号。他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具体内容表现为:第一,人的全面发展要以道德为核心。第二,明确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第三,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走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五十年代末毛泽东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

2、邓小平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通过对我国社会现实的重新审视,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做出了进一步的阐释,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第一,从生产力的发展来谈论人的发展。第二,从人的现代化的角度思考人的发展。第三,在建设两个文明的基础上,推动人的发展。邓小平认为,“我们在建设具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3、江泽民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在2001年庆祝建党80周年的“七一”讲话中江泽民提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把人的全面发展当作一个体现当前社会主义新社会本质的主

题纳入现阶段人们的奋斗目标,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探索的继续和深化。

4、新一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丰富

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根据我国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人的发展问题提到了空前重要的地位:“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他也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历史由古代向现代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一般意义上,这并不是新鲜的话题,但是由于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在21世纪初,由中共中央提出并正在努力地实践着,意义非同寻常。

二、中国传统哲学中人的和谐发展思想的精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与“谐”同义,而“和谐”在古代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中国思想史上各家各派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和”的祈求与向往,这些思想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积淀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悠久传统,至今仍闪烁着智慧之光,为研究人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思想养分。

(一)儒家的“和谐”文化思想

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曾提出“和为贵”的观点,并将“仁”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孔子曾对未来社会做了如下设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户外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无疑是孔子所构想的理想世界。在《中庸》里说的“致中和,天地位高,万物育焉。”即人际和谐,万物和谐,天人和谐。

(二)道家的“和谐”文化思想

与儒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致中和,天地位高,万物育焉”的“中和之美”稍不同,道家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人类万物的和谐,是“天人合一”。面对战争不断、生灵涂炭的社会现实,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认为,乱的根源是人类的知识化、智力化、文化化。(三)其他传统文化中“和谐”文化思想精华概述

谐文化思想源远流长,除了儒道外,墨家学说中和谐文化思想也很值得研讨。墨家主张“兼爱”,以“非攻”的方式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并认为当时的“大害”是国家之间的战争和人与人之间的争夺,其原因是人之不相爱。法家思想盛行于儒家之后,对秦国统一和设立国家法制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法家希望用严格的立法和制度来确保社会的秩序,以达到社会平衡安定的目的。

三、结语

上下五千年悠久的中国,一个礼仪之邦,一个文化底蕴浓厚的中国。和谐之中国,和谐之人民。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观天上云卷云舒。愿你为自己寻觅一个桃花源,去发现和谐之美的所在。愿你播下宽容的种子,送上诚信的玫瑰,带上友善之心,伴上平凡的生活,躺在清风送爽的大草原上,仰望那无边无垠的蔚蓝屏障,聆听那动人心弦的草原民谣,它会让你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充满和谐之美的人间天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