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美国医学检验专科教育课程设置比较

中国与美国医学检验专科教育课程设置比较
中国与美国医学检验专科教育课程设置比较

中西方古代教育差异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中西方古代教育史的差异。总体我把要讲的内容划分为四部分:中国古代教育史特色,西方古代教育史特色,中西方古代教育的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中国古代教育史 170万年前的远古时期中国教育就诞生了。在原始社会便产生了名为“庠”的教育机构, 1.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大多由长者通过实际活动身教与口耳相传,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有了文字自然会有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这就是学校的最初萌芽。 到了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孟子说:“夏日校,教也。”到了商朝,称为“庠”,到了周成为“序”。“序”又分“东序”、“西序”,前者为大学,在国都王宫之东,是贵族及其子弟入学之地;后者为小学,在国都西郊,是平民学习之所。商代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日趋进步,科学日渐发达,因之学校又有增加,称为“学”与“瞽宗”。“学”又有“左学”、“右学”之别,前者专为“国老”而创,后者专为“庶老”而设。国庶之界在于贵族与平民。“学”以明人伦为主,“瞽宗”以习乐为宗。 西周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学校组织比较完善。当时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入学年龄与教育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乡学主要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而定。因地方区域大小不同,亦有塾、庠、序、校之别。一般情况下,塾中优秀者,可升入乡学而学于庠、序、校;庠、序、校中的优秀者或升入国学而学于大学。国学为中央直属学校,乡学是地方学校。 春秋战国时代,官学逐渐为私学替代,出现新兴阶层“士”,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提倡“以吏为师,以法为学”。 西汉私学重新恢复发展,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建太学,置《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为教官,招收博士弟子,年龄在18岁以上。汉平常时,规定郡、国设学,县邑设校,乡聚设庠序。 校学设经师一人,庠、序置《孝经》师一人。 魏晋南北朝,晋武帝在太学外另设国子学。 唐时,京师设国子监,长官称国子监祭酒,学校六所,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以上专收贵族官僚子弟),律学,书学,算学。教师称博士。入学年龄在14岁以上,19岁以下(律学为18岁以上,25岁以下),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设博士,文学,助教与教官。 宋代除了太学外,有律算书画医诸学,书院制度开始兴起。宋初有四大书院——白鹿,乐麓,应天,嵩阳。南宋书院有“三舍”制度。 元代有蒙古国小学,回回国小学,教授蒙文、阿拉伯和波斯文学。元代书院始设“山长”。 明清教育制度相近,中央有国子监,学生称贡生、监生。明代国子监分南北两监(北京和南京),有日、朝等国学生。清代正式形成五贡——副贡、拔贡、优贡、岁贡、恩贡。明清府和州县设孔庙和学官(学校),府学教官称教授,县学称教谕。明学称学正,副职均称训导,学生院试进学后的生员(秀才),按成绩优劣依次分廪生、增生、附生。还有启蒙教育,明清有三类:私塾,义学,

学前教育专业发展规划最新版

学前教育专业发展规划 专业发展规划是专业建设的依据,是有计划开展各项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根据学校总体要求,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本着培养高素质幼儿园教师的教育目标,特制定2013—2015年学前教育专业建设规划。 一、专业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胜任托幼机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并能从事学前教育科研及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学前教育专业自1985年开设以来已培养了28届毕业生,共4000人,毕业率均为100%,就业率90%,就业学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认可。 该专业的师资队伍主要由本校教师和外聘教师构成,共17余人,1人研究生毕业,外聘教师主要为副教授和一级教师。在教学管理方面建立了健全的管理制度,制定了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管理制度、考试管理制度等。学前教育专业为加大科研力度,深层次拓展学科建设。在课程与教材建设方面不断增强专业的应用性,一方面,大胆删减与各个专业联系性较弱而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增加一些专业性、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新课程;另一方面,继续加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性内容,同时坚持教学活动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建立健全见习与实习制度,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针对学前专业的实习需求,逐步建成了一批稳定的教育见习、实习基地,包括市实验幼儿园、南隅幼儿园、小星星幼儿园等多家幼儿园做为实习基地,每年可接纳实习生105余名。校内建有专用的钢琴房、舞蹈房、美术绘画室、音乐排演厅、及多媒体实验室,保证

每个学生有足够的资源来提高专业技能。近几年学前专业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且人数逐年增多,学生就业情况良好。 二、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树立新世纪高等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以大力强化人才培养的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和质量意识为先导,以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掘学生潜能为基础,以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学前教育发展需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能活跃于信息时代、市场经济竞争环境和终身服务社会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深入开展人才培养规格、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切实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风学风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专业建设定位与目标 专业建设定位:以学前教育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发展为核心,以多层次、多渠道、高质量培养应用型学前教育师资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 专业建设目标:根据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特点,按照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能的高素质人才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制定本专业的教学方案,构建和优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本专业主干专业课程标准,进行本专业课程整体教学的整合优化设计,同时认真加以实施。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不断探求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强化实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一、中西方教育的主要区别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自古以来就存在。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运动的兴起和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国人开始瞩目西方教育的另一种景观。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等,对中西方文化、教育上的差异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严复首先从宏观方面分析了两种文化体系的根本区别,指出:?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教化之极则。?其次在?为学?方面,严复也意识到,?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的确,国人勤学苦读、博闻强记,可谓满腹经纶,但探索新知的勇气和精神却不足。他还进一步指出:?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彼西人之言日: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毋相侵。?也就是说,自由的原则是西方教育中的一条重要准则,但在我国避讳很深,强调的是?顺从?。可以说,严复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贡献.恰恰表现在他始终着眼于两种文化体系的宏观对比分析上。清末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则站在思

想的更高处。在具体分析了西方教育学的发展与西方哲学演变的关系后,得出结论道:?近世教育变迁之次第,无不本于哲学的思想之影响者。?进而提出了?夫哲学者,教育学之母也?的命题。国学大师梁漱溟也谈到东西方教育侧重点的不同,?大约可以说,中国人的教育偏重情意一边,例如?孝弟?之教;西洋人的教育偏重知的一边,例如诸自然科学之教。?将中西方教育内容方面各有倚重的情况看得非常真切。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对中西方教育差别的讨论更为深刻。著名美藉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也指出,中国传统的教法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这与中国的整个社会都强调?守规矩?有关。这种教学方法有好处也有坏处,最大的一点好处是,比较有耐心,比较了解要学好一样东西,需要努力,有个过程,不能一下子学到手。传统教育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可以深入地学到许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许多帮助。但是,对做研究工作来说则有妨碍。由于过去的学习方法是由人家指出来的路你去走,做研究所需的方法则要自己去找。这里有个习惯问题,忽然一下于要自己去找路.就有点觉得茫然。曾任中国复旦大学和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杨福家教授,也在其讲学、著作中多次提到中西方教育的种种差异。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基础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比较系统地给学生以知识。遗憾的是,大部分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传授知识。?然而,学生真正要掌握知识,并把知识变成

中国与美国的基础教育的对比

中国与美国的基础教育的对比 摘要:本文将对比中国和美国在基础教育方面的差别,分析中美基础教育的不同之处,简要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 关键词:基础教育;中美差距;原因 1中美基础教育的历史背景 1.1中国: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就是教诲培养的意思。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首要手段,为中国教育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在私学兴起之前,那时的教育由官府控制,在私学兴起之后,受教育的对象不止仅限于贵族阶级,扩大平民百姓,因为私学的产生,教师可以自由选择地点教学,学生亦可以选择教师来学习,为当时的教育普及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由于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私学,不同派系不同主的私学出现了相互抗衡,相互补充的百家争鸣的盛况,极大丰富了当时的文化发展。经过了许多朝代教育的发展,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逐渐加强,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特别是在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推行的儒学教育,从中央到地方都以儒学为尊的思想影响着后来的基础教育发展。古代“小学”教育的主要容是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等,检查学生的学业情况也靠考试,在宋代有“日考”,“月考”,“季考”等多种考试方法。受当时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童生学习的容也相对固定,固定的背诵考试相关的篇目,全然不顾理解与否,而考查方式也很简单,以考生能否背诵来判断是否学好,借以选拔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1.2美国:美国是最早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早在十九世纪,美国就普及了小学教育,在之前17世纪初,首批欧洲移民在北美大陆定居下来以后,教育活动随之开始,由于新英格兰地区的移民大多是英国的清教徒,他们崇尚书本并信奉教育,所以新英格兰地区的教育活动最为活跃,对日后的美国教育特色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也最为突出。自19世纪初到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为支持教育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四次大的革命浪潮:第一次教育改革是在美国在其教育体制不完整且带有强烈的殖民性和色彩的情况下发起的,这次革命主要是对教育的容世俗化,初等教育的公立化和学校序列的体系化做出的改革,使得当时公立小学和中学普遍建立起来,初中高各级学校互相衔接的机制得以健全。第二次教育改革为了应对充满激烈竞争和公立主义的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问题,美国发起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提出了“全儿童”的概念,反对唯智主义,很大程度上成为美国教育思想的主流。第三次国防教育法改革和第四次“国家危险”改革促使美国教育的进步。 2中美基础教育理念 2.1中国基础教育侧重公平,统一: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不同地方的教育发展状况不一,为了让全体国民都享有一定的受教育的权利,政府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政策主要是为了保证基础教育水平都稳步提升。像法国,前联以及中国在课程决策上具有集权化的传统, 强调中央对课程的开发、管理与控制,课程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课程几乎完全由国家决定,地方和学校都没有课程决策的权力,只能执行国家的决定,保证全国教育的基本水平。这种教育的理念使政府把很大的精力放在保障弱势群体和贫困群众的教育水平,虽然教育的差距任

中西方教育差异原因

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原因 摘要:随着人类文明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日新月异, 教育已日渐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文化造就了教育的不同形式,中国由传统发展出来的应试教育和西方看中培养个人能力的素质教育之间确实存在着差异。下面就从产生中西方教育差异的文化土壤、词源角度、教育概念、教学过程的角度做一下探讨。 关键词:中西方教育差异 一、产生中西方教育差异的文化土壤 教育是文化的重要部分,考察教育的差异必究其文化土壤的差异。西周灭殷,建立了以农业为主、以血缘为纽带、结构稳定的社会。这种社会结构等级森严,上下相维,整齐严密;心理上追求稳定,畏惧变化,内向克制;统治者以“礼仪”、“人伦”解释社会与人际,要求人们各安其位,无须知命运之所以然。梁漱溟先生曾说,中国人的心思都用到人与人之间去了,用在人伦关系上去了,诚如是。因此,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古代教育,就必然是一种完美的伦理道德教育,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有可能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孔子的道德理想主义不正是几千年来中国人为人处世的至高标准吗? 西方文化是从古希腊及地中海的文化发源而来,海洋文化是它的源头。海洋,意味着丰富的物产与自由的贸易,由自由贸易而产生互动的异域异质文化,以及互动文化下必须的民主法制的组织行为;海洋,使人们开放而非保守、冒险而非稳定、多元而非单一、交流而非封锁。茫茫无定、浩浩无际、渺渺无限的海洋使人们为了生存必须具有更多的实际能力,并在内心中具有不断提升能力的要求,正如黑格尔说的那样“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自己的无限”,“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由上述分析可知,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长出不同的教育果实是理之所然,问题在于当我们用现代的眼光去比较和评价两者的不同时,则似乎别有一种滋味于喉难咽了。 二、从词源的角度看中西方教育差异 从词源学的角度解读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能够从影响教育发展的认识论源头发现,二者一开始便有了重要的分歧。在中国,“教”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为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它的左边是个孩子,左上方是被鞭打的象征符号( 也有解释为经典作品的),右边是个拿鞭子的人,合起来的意思可以解释为用鞭打的手段迫使孩子学习文化知识。育字篆书为“禽”,其上部如倒“子”,义为不顺不孝之子也。于是,在我国关于古汉字释义最权威的工具书《说文解字》中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语“EduiSre”。拉丁文的EduiSre.又是从动词E -ducere变成的。“E”在拉丁语中有“出”的意思,“ducere”有“引”的意思。拉丁语EduiSre 作为一个合成词,便含有“引出”的意思,用指教育活动即引导儿童固有能力得到完美发展。中西方分别把教育定位在“上所施下所效”与“引出”,对中西方教育的走向就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三、中西方教育概念的差异 中西方对教育的原初性定义,是人类在长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理性认识成果。人类关于“教育是什么”的理念大厦一旦建立,必将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的教育实践,充分体现出教育认识的能动作用。在随后的教育发展进程中,由于教育实践的动态性、发展性,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不断得到修正而日趋完善。总的说来,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养成的因循守旧的思想惰性,在“教育是什么”这一核心概念的传承上有较充分的体现。先秦时期对教

----浅谈中西方教育差异

浅谈中西方教育差异 摘要:当今世界发展迅速,全球化已成为趋势,我们如同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挥着对外开放与全球化的翅膀翱翔于世界。催化我们翅膀变硬的中国教育在慢慢受到西方教育冲击,是否我们的传统教育真的出了问题?本文主要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方面对中西方教育的差别作一下浅谈,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作一下浅谈,希望能够在使教育在多变的全球环境下已然成为人类充实自己的健康方式。 关键词:中西方教育自然辩证法 前言:当今世界发展迅速,全球化已成为趋势,我们如同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挥着对外开放与全球化的翅膀翱翔于世界。而世界并不是出处和平的,战争与和平并存。我们很幸运,生活在和平的中国。那么,我们在和平的环境下如何让挥动的翅膀变硬,适应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呢?毫无疑问,教育使我们成功的捷径。然而,全球化的大浪已使得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越来越经受考验,西方文化的迅速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似乎在动摇,身在转折点的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呢?如何让用辩证法的观点对待我们身处的多变环境呢?通过以下分析,为我们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用的辅力。一、概述 当今世界,人才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教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全球化趋势日趋激烈,国家竞争力的比较也变得尤为重要。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少年强,则国强,教育强,

则少年强。所以,为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巩固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重要的地位。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切过程都可以分解为若干部分,整体是由它的各个部分构成的,它不能先于或脱离其部分而存在,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的一个环节,离开整体的要素只是特定的他物而不成其为部分,没有整体就无所谓部分。整体和部分的划分是相对的,某一事物可以作为整体包容着部分,该事物又可以作为部分从属于更高层次的整体。 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我们国民作为部分。国家不可能独立于国民单独存在,国民也不可能独立于国家而生存。国家强,则人民强。只有国家的竞争力趋于前列,国民的生活才可以多彩和平;同样,只有国民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才会使得国家的竞争实力无坚不摧。那么国民的综合素质该如何发展,教育便是最好的捷径。 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本文主要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浅谈一下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二、家庭教育 谈起家庭教育,我想每个中国人都有着自己内心最传统的那条理论。要么是男女授受不亲,要么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要么是百善孝当先,要么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要么是笑不露齿……说起中国传统思想下的家庭教育理念真是数不胜数,可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西方教育呢? 在中国,也许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存在,一夫一妻只生一个孩子。

中国教育与国外教育的差别

中国教育与国外教育的差别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中,有一个十分独特而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打椅子”。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这样的场景:一个小孩子不小心被一把椅子碰倒,孩子的妈妈会很心疼地把孩子从地上扶起来,一边安抚孩子,一边指着椅子说:都是“这个椅子”不好,让俺宝宝摔倒了。妈妈打“这个椅子”给宝宝出气,于是妈妈就使劲地拍打“那把椅子”。显然,“那把椅子”是不会错的,当然母亲似乎也是没有错的,只是她在安慰儿子的时候,用错了教育的方法而已。 儿子会从被椅子碰倒的“疼痛”中吸取“教训”吗? 我想是不会的,而且儿子很可能还会在相同地方摔倒“第二次”。因为儿子看到有错的是“椅子”,而不是他。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教育方法还很容易培养儿子推脱责任,不能自我反省的惯性思维。当他慢慢长大,被人生路上的一些“沟沟坎坎”而“绊倒”的时候,他也会养成一种找各种客观理由而不愿意自责自省的坏习惯。 一位旅居日本东京的中国母亲回国省亲,和国内亲人谈到“打椅子”现象时,说了她在日本的见闻。这位母亲说,日本东京的一个家庭,看到一个3岁的孩子在客厅走动的时候不小心被茶几碰倒,顿时大哭起来。 不过接下来的事情,让她感觉“吃惊”。那位日本妈妈听到儿子的哭声,就过来把他扶起,既没有安慰儿子,也没有拍打茶几,而是郑重其事地说:儿子,你再重新走一遍!于是那个哭泣的孩子就真的再走了一遍。结果儿子走第二遍时,没有碰到茶几。 中国母亲以为日本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到此结束。没有想到,接下来,日本妈妈立刻对儿子说道:一个小孩会碰到茶几,一般有三种情况,第一是你走得太快,第二是你走路的时候没有看着前面,第三是你走路的时候在想着别的东西。那么你刚才被茶几碰倒,是哪一种情况呢?最后,中国母亲感慨地说,那位东京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对她而言,不亚于进行一场家庭教育的“革命”。 无独有偶,一位刚到美国定居的年轻中国母亲在给家人发的一封电子邮件里,也描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这位年轻的中国母亲在电子邮件里这样写道:一天上午,我从商店出来在路边等车,看见一个年轻的美国妈妈带着一个小孩走在人行横道上,孩子看起来三四岁的样子,不知道什么原因,那个小孩突然摔了一跤,年轻的美国妈妈走到孩子身边,并没有弯下身子把儿子扶起,而是大声说了一句:卢迪,男子汉,站起来!然而,那个小孩子显然是摔疼了,不但没有从地上站起来,还开始哭了起来。没有想到,那个年轻的美国妈妈又对孩子

浅析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教育文化差 异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浅析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 通过这学期的2次形式与政策课,以及老师给看的视频后,我准备从教育的差异方面着手来分析一下中西方之间这方面的异同点。 1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具体体现 中西方教育观念及思维模式的小同。东方教育的目的以增加知识为主,视知识比创造力重要。在中国,老师们认为创造力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依赖于坚固的基础知识。而西方教育的目的是寻求高层认知能力的学习,老师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提问,批判性的思考,建构、挑战知识。 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布学生的学习成绩被看成是侵犯个人隐私权的,因为作为学生享有与公民同样平等的权利。而我国传统的教育观点认为,公布学生的学习成绩,一方面可激励学习差的学生向优秀的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对学习差的学生也是一种批评,或者说是让学习差的学生有挫折感,让其知耻而奋起 再者,西方的教育重视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话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从而为进入社会做准备。而我国的教育重视文化基础课,学生学到的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知识比大多数国外学生多,而且中国学校的管理相对严格,要求学生在上课的时候精神集中,这种教育理念在继承优良传统、掌握知识、规范行为等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教学方式的差异。在西方,课堂大多为小班,一般不超过30人。课堂氛围比较随意自山,有什么问题不需举手当堂可以提问。英国学校大

都是九点上课,所以在第一节课的课堂上很少出现队队欲睡的双眼。老师讲课的时间不多,课堂以学生的分组活动为主,包括讨论、辩论、实践活动等等形式。英语课的授课方式多种多样,老师常常带他们到学校外的商店、广场等公共地方,进行实践,把所学的东西活学活用,这点和中国的学校形成很大的对比。在班上,你会发现经常会有学生缺勤,千万不要大惊小怪,囚为这在英国的学校是很普遍的,他们大都是随家人去旅游了。这种情况,在中国简直是想都不敢想。还有一点很大的差异就是英国的学校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山野教育”,其意义就是让学生经受磨练,训练学生的体能.,冒险精神和生存能力,然而在中国的很多学校都是整个学期只有难得的一两次社会实践机 高等教育办学思路的差异。西方发达国家的办学思路倾向于宽进严出,即入门相对宽松,但出门的要求很严格,特别是对硕士、博士的要求非常严格。在终身教育看来,宽进严出无论是对社会的回归教育,还是对适龄青年的高等教育都是可取的合适路径,因为它既善意地向有志者敞开大门,又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更重要的是注重教育学生学会学习,这是一种更高远的追求,它可以影响其一生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则是严进宽出和尚未完全到位的学分制我国的高等教育历来严进宽出,即入门要求很高,但进门后小管学生是否最有效地利用在校期间的优越条件用功努力,到该毕业时绝大多数都能获得一纸合格证书顺利毕业 2对我国现行教育的反思及展望 对我国现行教育的反思。纵观中西方教育的种种差异,我们应该对我国传统教育有一个史清醒的认识

学前教育课程标准

幼儿教育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任务是学习学前教育的法规与政策,掌握幼儿园课程、教学、游戏的一般原理,正确实施班级管理和幼小衔接工作,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逐步树立热爱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幼儿教育学的概念、目标、任务和原则;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特点与方法;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要素;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及幼儿园教育评价等,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幼儿教育学基本理论,联系幼教实习情况,正确认识和分析各种幼儿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树立现代化的儿童观、教师观及教育观,培养热爱儿童、热爱学前教育工作的情感及投身学前教育事业的职业品质。 三、参考学时 216学时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教学方法 1.本课程学习应当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有意识地去观察幼儿园教育活动规律和特征;培养学生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课后思考与练习题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思考能力的培养,宜采用案例教学法实现教学目标,有的要采取适当方式组织讨论,有的要课后书面完成。 2.学习方式采取班级集中学习与安排学生到幼儿园旁听上课、实习见习相结合的学习的形式;有时还可以组织收听、收视音像教材或教学节目,指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收看幼教电视节目。 3.实践性环节教学要求: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学实习活动,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到幼儿园跟班听课和教学实习的学时数不得少于8学时

(二)评价方法 1. 建立知识能力综合评价体系,以每章节的任务为个考核项目,分阶段进行考核,根据课堂听课状态和课后练习,以及学生本人的学习态度进行综合评价。 2. 强调目标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实践比教学环节的考核,注重平时成绩的记录,关注学生个体的阶段差异化,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议本课程的实践考核要占大部分权重。 3. 本课程按百分制考评,60分为及格。最后折算成学分。 (三)教学条件 1.资源条件:本课程的教学媒体有文字教材、录像两种。教室配备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施。 2.教师条件:具有幼儿教育学的理论知识,掌握幼儿教育学教学的最新教学动态,有一定幼儿教学工作经验并从事过幼儿教育学教学的教师;具有讲解理论知识、演示多媒体课件的能力,能够组织、实施项目教学活动。 (四)教材编写 1.本《标准》是编写教材的基本依据。教材编写者需充分领会和掌握《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2. 教材要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工作方面的知识需求,设置全面合理够用的课程内容,课程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3.教材应以学生对知识需求为本,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原则,文字宜简明扼要,原理通俗易懂,增强实践应用环节,力求模拟工作现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注意反映幼儿心理教育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各章节均要有强化训练环节,利于学生巩固知识点。 4.本课程标准主要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3年制高中起点、(2+3)或(3+2)5年制初中起点)。 (五)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1.充分利用实训中心,让学生有动手操作的条件,可以成立一些以学习为目的的社团让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训练”。 2.注意开发、收集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幻灯片、视频等数字化教学资源,让学生观看幼儿计算教学的录像,拓宽眼界,有利于学生对于整个学

中西方教育体制差别

中西方高等教育体制差别之我见 英国的教育制度有着几百年的发展历史,扬名海外的高等学府及严格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使得英国成为了世界最受推崇和普遍接受的留学国家之一。根据学习与技能委员会的统计,留学英国的海外学生给英国大学带来了大量英镑的收入。目前在中国,可以到英国念大学及研究生已经成为许多中国学生的梦想之一。然而英国的教育体制与中国的教育体制却大相径庭。 首先从大体上来说中国以应试教育为主,而英国却以专业兴趣为主。中国的学生从小就要学很多的东西,虽然什么都会但是什么都不精!英国的学生培养个人的专业爱好,虽然不像中国学生那么“博学”,但是世界的每一个领域中都有最精英的一部分是英国人。其实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中国人培养不出很多大家级人物,可是有很多响当当的人物都是华裔,这是为什么?是我们大陆的营养不好培养不出人才吗?其实是教育体制的问题。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东西就是,由于观念不同,中国对职业化教育不够重视,所有学生都要上大学,而很少考虑上技术学校,这样造成了大学生过多,就像东西突然多了,不值钱了。下面将详细谈两者之间的差异。 一、学制、教育方式差异 第一,中国大学实行的是四年制,而英国实行的是三年制。中国注重掌握所学知识,英国却注重能力的培养。在考试上,中国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而在英国平时作业(一般为写论文约占25%~50%,期末成绩仅仅占50%左右。 英国大学第一年成绩不计入三年本科总成绩,英国学生在大学第一年所学课程均为各系公共课,各系派出优秀教师讲授本专业领域内经典课程,学校提供一个月时间给学生选择和决定自己的专业;相反在国内,学生踏进校门的时候就已经选定了自己的专业,极少有在大学期间改变自身专业的情况与条件。 中国硕士的学制是两年至三年,英国硕士学制仅占一年,为全球时间最短。中国的硕士学习仍侧重于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而英国主要侧重于传授方式,方法,培养综合能力,比如盖高校大厦一般,先将框架搭好,至于所需要的知识,可以在未来的工作中再填充上去。 中国博士实行的是三年制,英国博士恰好实行的也是三年制。但是中国的博士仍需要上一年的课,再做两年的研究,而英国三年几乎全部用于和导师一起做研究 第二,中国大学一学年分为2个学期,每学期20周,主要对课堂所学进行掌握;英国大学一学年分为3个学期,每学期10周,主要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半工半读,且有专门老师帮助学生联系工作。英国学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运动、艺术、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和课外兼职等方面。 第三,英国的大学在每学年结束,都有一部分学生被要求留级或者退学,这是因为他们不适合这个专业或者这个学校。退学后他们可以更换专业或者学校,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而在中国大学,因成绩等原因被退学的情况相对较少,在同一学校顺利毕业的可能性相对较高,而学生在退学后难以更换学校或专业继续学习。 第四,中国大学课程一般分为考试和考查科目。英国没有考查课,所有科目都是以学分的形式体现,每科10~20学分不等,大学一般要修满120学分才算合格。 总体来说,中国大学注重课堂教育,以灌输式“应试教育”为主,高校教育

学前教育课程模式

海伊斯科普课程 开始于1962年,是美国“开端计划”中第一批通过的帮助处境不利的学龄前儿童摆脱贫苦的学前教育方案。 (一)理论基础 课程设计者们声称该课程的理论基础是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 该课程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课程设计者将关注点放在对儿童进入小学做好准备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第二阶段,课程设计者接受了儿童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观点,尝试把那些代表该儿童发展阶段水平的技能教给儿童;第三阶段,皮亚杰的儿童作为知识建构者的思想在课程中得到了体现,从那时起,课程设计者将儿童看成是主动学习这,认定儿童能在其自己计划、进行核反应的活动中获得较好的学习。 (二)目标、内容和方法 课程发展的第二阶段,课程设计者强调的是运算要素,制定的总目标是教“皮亚杰式技能”,课程目标是根据日内瓦研究课题——分类、排序、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而制定的。 第三阶段,总目标依然是认知性的,但发生了几方面变化:保留认知发展的关键经验,但增加了主动学习的部分,设计者们强调他们的意图是将结构化的目标隐含在儿童活动的背景中;具体的目标领域发生了变化;考虑了儿童社会情感方面的目标。 主动学习是儿童发展过程的核心。课程设计者们确定了49条关键经验,以此作为制定课程和进行评价的指标。关键经验包括:创造性表征、语言和文字、主动的社会关系、运动、音乐、分类、排序、数字、空间和时间等几方面。关键经验可被教师用作为安排和解释课程的一种组织化的工具,是教师指导儿童活动及评价儿童发展的框架。(具体的关键经验请阅读教材第207页到第209页) 课程的实施是由“计划-做(工作)-回忆”三个环节以及其他一些活动组成。这三个环节是课程实施的最重要部分,通过这些环节,儿童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所参与活动的打算,也能使教师密切地参与到整个活动过程中。 (三)教师的作用 主要是儿童解决问题活动的积极鼓励者。教师可通过以下方法鼓励儿童主动解决问题:提供丰富的材料和活动,使儿童能对材料和活动进行选择;明确要求儿童运用某种方式决定计划和制定目标,并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找到河评判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提问、建议和环境设计,为儿童创造与其思维发展、语言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有关的关键经验的活动情景。但,对教师要求很高,教师必须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与儿童自发的活动之间求得平衡。 (四)对海伊斯科普课程评价 不要求购置和使用特殊的材料,唯一的花费在于为儿童设置学习环境。在众多的学前教育方案中,是一种一直能高质量地服务于儿童的有系统、有组织的教育方案。同时,这一课程能使教育者自身的倒很好的教育和训练。长期追踪研究的结果表明,该课程对人的未来生活产生的影响方面,有其明显的长处。 凯米-德芙里斯课程 课程的目标 最终目标:儿童的“发展”。“发展”是获得高层次的认知和道德的惟一方法。 长期目标:发展儿童的“自律或自主性”,培养未来的具有批判性、创造性思考能力,不盲从既成的权威和价值的人。 近期目标

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区别

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区别 美国学生与中国学生教育的十大区别 1、考上大学 美国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好好学习,中国学生为了考上大学而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好好学习。(注:美国大学“宽进严出”;中国大学“严进宽出”) 2、向老师发问 在课堂上,美国学生为了装懂而向老师发问,还认为坐的横七竖八才能更好与老师交流。 中国学生则为了装懂而不向老师发问,还认为坐的端端正正是对老师的尊敬。 3、解题方法 如果老师给出同一道题目:“现在是12点整,时针和分针正好重合,请问要经过多长时间时针和分针才能再次重合?”老师语音刚落,美国学生的反应是不约而同的拨动腕上的手表,用这种其实很聪明的“笨方法”,看时针和分针什么时候才能再次重合。而在场的中国学生立即拿出纸和笔,埋头列出一大堆公式并开始计算。 4、受教育方式 美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放羊”,十分轻松,所以他们大多数喜欢异想天开,想象力无比丰富。中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一种“填鸭”,辛苦的很,题海战术他们不怕,怕就怕那种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因为有的时候,他们确实转不过弯来。 5、数学头脑 美国学生一般不大有数学头脑,不得不长期依赖电子计算器。 中国学生都是数学天才,口算心算水平一流。 如果中国学生告诉美国学生,我们能够不用计算机做四位数的乘除法,甚至能够徒手开平方根,那美国学生看中国学生的眼神,肯定像看见了撒谎的小木偶的长鼻子一样。 6、零用钱 美国学生的父母说:“我们不得不通知你,你这个月的零用钱已经超出预算了。去,把车库打扫一下,把游泳池刷一刷,或把家里打扫一遍,我们就可以在给你一些零用钱。” 中国学生的父母说:“零用钱用完了吗?没钱就自己到抽屉里去拿。” 7、旅游 美国学生对自己的父母说:“我已经攒够钱了,我要去旅游了。” 中国学生对自己的父母说:“我要去旅游了,请给我一笔钱。” 8、女朋友 美国学生把女朋友带回家自豪的对父母说:“这是我女朋友。” 中国学生面对着自己已经被撬开的日记,看着气急败坏的父母,心虚的说:“我没有早恋·····” 9、新赛车 美国学生喜欢夸耀自己:“瞧,这是我自己组装的新车。” 中国学生喜欢夸耀自己的长辈:“看,这是我爸爸给我买的新车。” 10、自己做主 美国学生的父母对他们说:“亲爱的,你已经长成一个男子汉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主,不要老是依赖我们给你提意见。” 中国学生的父母对他们吼到:“放肆!翅膀长硬了是不是?敢把我的话当耳旁风?告诉你,就算你长出胡子,还是我们儿子,还得听我们的。” 美国教育体制和中国教育体制的区别 中国学校对孩子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淘汰之. 美国学校对孩子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改善之.

谈及中西方教育的差别

谈及中西方教育的差别,我有一些感受。我没有去过国外,对西方教育的了解主要是从书中和各种媒体中获得。我眼中的中西方教育的显著差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材施教。虽然在我国每天都在提因材施教,但并没有几个人理解因材施教的真谛。反而是西方的教育在这方面体现的较好,更适合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二.赏识教育。在中西方都有赏识教育,中国的赏识教育比较模糊笼统,对孩子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往往是用一句“你真棒”加以赞赏,而西方是把棒在哪里告诉孩子。中国家长有耐心的少,光心里着急是不够的。 三.惩罚教育。在中西方都有惩罚教育,在中国孩子受到惩罚都是以大人的眼光来判断,比如孩子把东西拆坏了,家长往往要打骂孩子,而在西方家长认为孩子并没有错,反而鼓励孩子多动手。 四.爱心教育。我在书中了解的和我亲眼看到的西方人的爱心有胜于我们。 中西方的教育各有优缺点,如能取长补短,也许会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很多优点,这几年国外也在借鉴我们的教育方法。 一、学校的教育 1、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 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中积累经验,最后,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 中国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成功经验去操作(并非所谓的真学习)按部就班,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同样,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但是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两者的最大差异就在于西方教育以人为本,从人的学习的本能出发,符合学习论,而中国教育是一种消除错误的“生产”教育,将学生当作产品,希望在生产线上生产出的是合格品,而不是次品。正是不能正视“学习是可以犯错的”这一规律,使得学生缺乏应有的创新思维。2、从教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看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异: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学以致用。 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 3、考生成绩的计算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一个显著差异: 在西方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情况,比较客观和公正。由于西方教学的目的是运用,而不是分数,所以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值。 在中国,成绩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从。一些综合分数低,而偏科成绩比较严重的学生,反而被埋没了。成绩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来定,主要是笔试,比较单一,另笔试的成绩很容易被复制。像高考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很容易因为发挥失场,而与大学教育失之交臂。高分低能那是我们国人的最大悲哀呀! 4、从知识层面来说,西方教育更容易发掘天才: 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对学生的教育是点到为止;西方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由。

(完整版)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调查问卷

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尊敬的同学: 您好! 本调查旨在了解您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看法,以便改进我系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层次的课程质量。烦请您在百忙中填写此表,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1、您填报志愿时,学前教育是第志愿。 2、您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是否满意:(如果选A或B,请直接做第4题) A. 非常满意 B.比较满意 C.一般满意 D.比较不满意 E.非常不满意 3、您不满意的原因为(可多选): A. 课程中内容的重复性过高 B.知识陈旧、脱离实际 C. 没有关注专业信念与责任 D. 课程总体结构过于简单 E. 教与学方式过于单一 F.任教教师素质不高 G. 实践性课程薄弱 H.专业技能课程欠重视 I. 其它 4、您通过学习想要成为: A. 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工作的教师 B教育科研机构的幼教研究人员 C. 有关儿童机构工作人员 D其它: 5、通过五年的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否达到上述目标: A. 能达到 B.达到部分的目的 C.达不到 6、您认为您所学的各门课程之间层次安排是否合理: A. 合理 B.部分合理 C.不合理 7、通过五年课程的学习,您认为您获得了哪些幼儿教师方面的素养: A. 具有正确的儿童观 B.具有正确的教师观,具有正确的教育观 C. 理解幼儿及幼儿学习的特点 D.具有教育、支持幼儿的知识与技能 E. 支持幼儿学习的情感态度 F.感受、亲历幼儿园的教育实践 G. 科学研究与论文撰写的能力 H 具有反思性实践的体验 I. 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J.与社区、幼儿家长沟通的能力 K. 其他 8、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能帮助您达到学习这些课程的目标: A.所有教师都能 B.大部分教师能 C.小部分教师能 D.都不能 9、根据您的经验,对您所选学的学前专业课程做一评价: 评价说明:从课程的重要性、学时安排、内容安排和学习效果这四方面评价,按1一5分打分制,1=非常差,2=差,3=一般,4=好,5=很好;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一栏是说明你认为造成你学习这门课程效果的原因是什么,有三个选项,A=自身原因,B=教师原因,C=教材原因,可多选; 在以下课程中,依据您所选学的

美国教育和中国的教育比较

美国教育和中国的教育比较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有3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其中有6位具有中国血统的美籍华裔科学家获奖者。一位留美博士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曾发表这样疑惑:“如果说中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中国留学生的孩子到了美国都那么出人头地?“我相信十年内会有华人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比较有希望的两个人是简悦盛和徐立之。二十年内,中国大陆学者也有望问鼎诺贝尔奖。”杨振宁昨天在交通大学演讲中表示。 我国现在的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才很多但杰出人才很少。华人得诺贝尔奖很多了,但是没有一个是产自中国大陆的教育体系,或者是从中国大陆出去的,但是最后是成长于西方的教育体系之下,这到底是为什么? 以美国教育为例, 论及美国的基础教育,人们的看法有着较大的分歧。将中国的基础教育与美国相比,人们普遍的看法是: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学多悟少”;而美国的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学少悟多”。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传统。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把握和继续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相比较,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这两种教育表达了对待知识的不同态度,反映了两国教育不同的知识观。 有人认为,美国的教育界正在向东方国家学习,开始强调抓基础。既然人家还要学习我们,那么我们就应固守原有的教育传统,没有必要改进。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美国是在创新有余而基础不足的前提下,才以抓基础来补不足。我国的情况却与美国恰恰相反,我们是基础有余而创新不足。 教学方法─发展个性特长 美国小学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生动有趣。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加之教学难度不大,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和把握。每堂课上教师一般讲得很少,只是提纲挈领地讲解或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而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自己思考、自己操作、自己查阅有关资料等自主学习,主动灵活地获取更丰富的知识。有时3~5个学生围成一桌学习,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相互讨论,教师个别指导。既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独立性,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美国的教学非常崇尚合作学习。刚开始是为了方便黑人、白人学生之间的彼此交流而产生的,实践后发现好处不少,现在更为普及。合作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小组,假如简单地分组,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合作,会导致有人不参与或者做和学习无关的事情。必须想办法使学生之间主动建立“同舟共济”的关系,为此教师事先都会帮助分工或者分组,而且是煞费苦心,多种策略划分。例如:按学生的能力、相互关系、心理条件分组;随机分组;学生自选合;等等。分完组后,每组各有任务,同时组内成员也有明确的分工。在合作过程中每个人独立或合作完成自己所负责的部分。评分时,既重视对小组成员的打分,更重视对整组配合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 学校天天下午三点半放学,使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自由发展。在那里,学生轻松自然,每张脸上洋溢着的自信的笑脸。在美国,教科书不需要带回家去。学校还明确规定:不同年级的学生,课外作业时间量不等。对于同一年级,甚至同一个班的学生,根据个体的差异情况,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也不尽相同。天天的作业纸上还留出一片空白,让孩子自己出题和回答,这样的题可做可不做。做难的或轻易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给孩子一个想象的空间和信息。对于学生作业评价,只要能做出来的就是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