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学派

合集下载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及其特征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及其特征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 及其特征
目录
• 法国学派 • 美国学派 • 俄罗斯学派 • 跨学科性与全球视野
01
法国学派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法国学派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法国兴起的比较文学研究学派,强调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文学之间的比较 研究。
特点
注重对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和比较,关注文学形式、风格、主题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强调跨文化、跨语言、跨 时代的比较。
推动跨学科研究
比较文学的跨学科性质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促 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
通过比较文学的学习,人们可以培养国际视野和 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适应全球化时代的需求。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3
俄罗斯学派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俄罗斯学派是比较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学派,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
特点
该学派注重比较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学关系,强调跨文化、跨语言的研究,关注文学作品的流传、翻译 和影响。
代表人物与作品
代表人物
勃洛克、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等。
代表作品
《比较文学史》、《世界文学史》等。
关注世界文学的整体发展
比较文学不仅关注本国或本地区的文学,还关注世界范围内文学的 发展趋势和潮流。
强调多元文化和跨文化交流
比较文学注重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和交流,探究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和 融合。
比较文学在全球化时代的意义与价值
1 2
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比较文学通过研究不同文化和文学传统,有助于 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
代表作品
美国学派的代表作品包括《文学理论 》、《比较文学导论》等。

法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

法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

法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嘿,伙计们!今天我们要聊聊法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这个话题可真是有点儿深奥呢。

不过别担心,我会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来给大家讲解。

我们得知道什么是比较文学。

简单来说,比较文学就是研究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学作品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

这就像是在比较两个朋友的性格,看看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研究比较文学呢?原因有很多。

比较文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和历史。

比如说,通过研究中国古代诗歌和西方古典诗歌的比较,我们可以了解到中西方在诗歌创作上的异同,以及这些差异背后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

比较文学还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通过对比不同作家的作品风格和技巧,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从而让自己的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法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定义吧。

法国学派认为,比较文学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作品本身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也就是说,我们要分析不同作品之间的共同点和独特之处,看看它们在哪些方面有相似之处,又在哪些方面有差异。

其次是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

也就是说,我们要了解作品产生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环境,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了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最后是作品的审美价值。

也就是说,我们要评价作品的艺术成就和美学价值,看看它们在哪些方面值得我们称赞和学习。

总的来说,法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定义强调了作品本身、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以及作品的审美价值这三个方面。

这个定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术界的发展,它也会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但是不管怎样,比较文学都是一个非常有趣而且富有挑战性的领域。

希望大家都能在这个领域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和成就感!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希望大家喜欢这次的内容。

下次再见啦!记得多关注我们的频道,获取更多有趣的信息哦!。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及其特征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及其特征


日尔蒙斯基的比较文学定义
• 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
研究国际联系与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 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文学事实相 同,一方面可能出于社会和各民族文化发 展相同,另一方面则可能出于各民族之间 的文化接触;相应地区分为:文学过程的 类型学的相似和文学联系和文学影响,通 常两者相互作用,但不应将它们混为一谈。 (〈苏联大百科全书〉) 苏联大百科全书〉
• 这一立场所带来的一个后果是要判断一种
文化什么方面是好的,什么又是坏的,无 法从该文化的外部来作出。判断一种特定 的做法或者行为是否与一种文化的价值观 相一致,这是能够做到的事情,而判断那 些价值观本身是好是坏,就做不到了。” 些价值观本身是好是坏,就做不到了。” (Richard F.Von Dohlen. Culture War and Ethical Theory.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Inc.,1997,p.19) America,Inc.,1997,p.19)
卡雷的比较文学定义
• 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
的精神联系,研究阿伦和普希金、歌德来自 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 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 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比较文学》 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比较文学》, 法国大学出版社,1951年,第5 法国大学出版社,1951年,第5页)
有必要说明的三点
• 1、世界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是从比
较严格的意义上来说的;有的学者认为中 国学派也自成一家,但我认为还不太成熟, 暂时不算在内; • 2、三个学派并不一定是按时间前后形成的, 也有交叉、也有重叠;往往形成一种“ 也有交叉、也有重叠;往往形成一种“你 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态; • 3、学派的特点、缺点也是相对的,只是一 种理论上的表述,不是一种绝对的判断。

法国学派研究特点(一)

法国学派研究特点(一)

法国学派研究特点(一)法国学派研究特点1. 深入复杂的理论研究•法国学派研究以深入复杂的理论研究而闻名。

•强调对文化、社会、历史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和理解。

•重视对个体和社会中权力、身份、意义等问题的解释和探讨。

2. 文化批评的重要性•法国学派研究强调文化批评的重要性。

•注重对文学、电影、艺术等作品进行深入剖析。

•探究作品中潜在的意义、象征和隐喻等文化因素的影响。

3. 多重理论方法的运用•法国学派研究采用多重理论方法进行研究。

•借鉴包括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理论框架。

•运用多元的视角来解读和解释研究对象。

4. 对权力关系的敏感性•法国学派研究对权力关系的敏感性颇高。

•关注政治、社会和文化中的权力结构和权力争夺。

•通过对权力分析的深入研究,揭示各类社会问题和矛盾的本质。

5. 强调历史和社会背景的重要性•法国学派研究强调历史和社会背景的重要性。

•研究对象与其所处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相互联系。

•通过历史和社会的分析理解和解释文学、艺术、思想等作品的内涵。

以上是法国学派研究的几个主要特点。

它注重理论深入、文化批评、多元方法运用、权力敏感以及历史与社会背景的重要性。

这些特点使得法国学派研究对于文化、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独特而深入的视角。

6. 关注权力与身份的建构•法国学派研究强调权力与身份的建构。

•研究对象包括社会群体、个体以及他们在权力关系中的地位和身份。

•揭示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对人们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的影响。

7. 强调语言和符号的重要性•法国学派研究强调语言和符号的重要性。

•关注语言的表达和符号体系的使用情况。

•探究语言和符号如何构建和影响认知、意义以及社会关系。

8. 注重批判意识形态•法国学派研究注重批判意识形态的作用和影响。

•分析社会文化中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

•关注意识形态如何通过文化生产和消费来塑造社会现实。

9. 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法国学派研究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之我见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之我见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之我见法国学派是比较文学领域是形成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

他们奠定的“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的第一阶段。

法国学派的先驱者,如基内、维尔曼和安培等人的讲座和课程,为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很好的铺垫。

这一阶段是法国学派的形成初期,它以个体的、创造性的思考和写作为特点,学派、学科意识和学术方向并不是十分明确的。

梵·第根的经典论著《比较文学论》全面阐述了法国学派观点,其中包括对比较文学的定义,即比较应摆脱美学的含义而取得科学的含义。

他将研究对象确定为输出者、传递者和接受者。

至此,影响研究作为法国学派的主要方法论已初步形成。

卡雷和基亚的《比较文学》认为,比较文学是国际间的文学关系史。

这一时期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共同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尤其重要的是确立了严谨的研究方法,完成了比较文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建立。

1954年法国成立“比较文学协会”,标志法国学派的正式成立。

在法国学者看来,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而是文学史的分支。

作为科学的比较文学可按照文学跨国界传播的环节:放送、传递、接受分为渊源学,媒介学和誉舆学三个大的范畴。

其研究方法以“影响研究”为主要基石,即注重事实联系、依靠具体材料考证题材、主题、文体、风格、典型、思想等因素的假借、接受与影响等。

法国学派以一整套理论、方法和操作模式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基础,但是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

当时相当一批法国学者在进行研究中坚持法国文化沙文主义、并在实证主义的影响下机械规定研究内容和方法。

这样一来,也就割裂了文学研究与现实存在的有机联系。

法国中心论是一种固执的民族主义情结,这决定了当年的法国学派从民族文学突破出去,研究了一圈后,又回到民族主义的自我满足之中,致使法国学派作为比较文学的开创者却一度造成了比较文学的危机,因此法国学派在5 0年代受到了以美国学者为首的抨击。

但是,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跨越国界和超越同一文化背景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以及和文学发展有关的各种现象的学问。

比较文学最新整理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最新整理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的眼光来研究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法国学派:法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学科史上最早形成的一个学派,也是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维尔曼、戴克斯特、巴登斯贝尔、梵•第根、卡雷和基亚等。

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是在进化论和实证主义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着重研究各国文学的联系,用确凿的事实证明各国文学之间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使比较文学的国别文学和民族文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研究国际间文学交流、影响与融合的独立学科。

但其缺陷在于只注重事实的考据,崇尚实证,而且将文学比较的范围仅仅集中在以法国文学为中心的欧洲,从而使其缺乏更为广泛的视野和对文学的美学规律的关注,受到了后来的美国学派为主的比较文学研究新学派的攻击与批评。

美国学派:美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史上第二个影响最大的学派,它的主要是针对法国学派在理论与实践中的偏颇和不足而产生。

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

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强调文学首先是一种美学活动,它的审美价值是第一位的,因而比较文学应该首先建立在不同国别文学的自身审美规律的比较基础之上,据此,美国学派向法国学派提出了挑战,提出了平行研究的研究方法。

中国学派:中国学派指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一批中国学者为代表所形成的一支重要的比较文学队伍。

他们提出了“阐发研究”等新的研究视野和角度,代表第三世界比较文学学者对于“欧洲中心主义”的挑战,倡导文化平等与文化对话,提出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文化多元主义,冲破了欧洲传统的比较文学观念。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名词解释一、什么是比较文学法国学派比较文学法国学派?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高大上,仿佛你一说出来就得佩服三分。

其实呢,它的核心思想就那么几条,简单来说就是把文学看作一种跨越国界、语言、文化的全球现象,研究的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的作品,而是让我们站在更宽广的角度,去对比、去分析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的关系。

想想看,法国学派就像一个“跨国大联盟”,他们通过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品,发现其中的共性和差异,把文学从“本土”带到了“全球”。

你问这个学派咋来的?其实法国学派是在20世纪初期逐渐形成的,它不是突然蹦出来的,而是那时一些法国学者开始不满足于只研究本国文学,而是有了更大的视野和抱负。

像法国的著名学者让·皮埃尔·维尔南就曾提到,文学的边界早就打破了,不该再局限于一个语言、一种文化。

于是,比较文学就成了跨文化交流的桥梁,让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作品对话,互相碰撞出火花。

二、法国学派的几个重要特点1.跨文化视野:嗯,说到比较文学法国学派,首先要提的就是它有一个非常强的跨文化视野。

就是说,法国学派的学者们不仅仅是分析一部法国作品,而是从全球的视角来审视文学。

他们会把法国文学和俄罗斯文学、美国文学,甚至印度文学对比着看。

说白了,这个学派的特点就是“走出去”,不仅仅盯着自己家门口的那点事儿。

就像你吃遍了世界各地的美食,才能知道哪个地方的菜最好吃,法国学派的学者也是要吃遍各国的文学大餐,才能知道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与联系。

2.历史与社会背景的融合:别看这些学者平时搞文学研究,他们还特别重视历史和社会背景。

就是你不能光看一部作品的文字、情节,得考虑它诞生的时代、社会环境和政治背景。

这就像我们看一部电影,不单看剧情发展,还得看它背后发生的社会变革和时代风云。

《悲惨世界》不就是法国大革命后期的产物吗?如果不理解那个历史背景,读了也只能是“看热闹”。

所以,法国学派的学者们不仅要熟悉文学本身,还要了解各国的历史背景,才能更好地解读作品。

法国学派名词解释

法国学派名词解释

法国学派名词解释
法国学派是指思想理论在法国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流派或学派。

这个术语最早起源于哲学领域,19世纪初的法国哲学界出现了一批思想家们,他们以自由、平等、社会正义等理念为核心,对人类存在、社会问题等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这些思想家们产生了一系列独特的哲学观点和思维方式,并与其他学派形成鲜明对比。

随后,法国学派的概念扩展到其他学科领域,包括文学、艺术、社会学、心理学等。

在文学方面,法国学派关注个人经验、主观感受,强调作家的内心世界和语言的表达方式。

在艺术领域,法国学派注重对形式和结构的独特处理,并强调作品的艺术性和独创性。

在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法国学派则着眼于社会结构、权力关系、文化传承等问题,并尝试从社会和心理的角度解释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

总的来说,法国学派强调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关注人的主观体验和情感世界,注重对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剖析,关注社会问题和改革,并倡导自由、平等和社会正义等理念。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及其特征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及其特征

• B 日尔蒙斯基:四种主要著作:
《文学的历史比较研究问题》 (1960)、《作为国际性现象的文 学流派》(1967)、《作为比较文 学研究对象的中世纪文学》(1970) 《比较文艺学:东方和西方》。 • C 康拉德:《现代比较文艺学问 题》。
日尔蒙斯基的比较文学定义
• 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
• 乐黛云先生曾说:
“人们总是按照自己 的文化传统、思维方 式,自己熟悉的一切 去解读另一种文化, 一般来说,他只能按 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 认识这个世界。
• 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的‘不见’和
‘洞见’,决定了他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 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解 释。”(《重读杨周翰先生的“欧洲中心 主义”,〈中国比较文学〉,1999,3)对 于“欧洲中心主义”,我们可以理解,但 我们不能认同;因为任何文化的意义与价 值都只能是相对的,任何一种文化不可能 永远处于中心,也不可能永远只处于边缘。
思考题
• 1、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相比较,其异同点
体现在哪些方面?各自说明了什么样的问 题? • 2、所谓的“中国学派”,与前三个学派相 比较,还有哪些方面不够成熟?你对中国 学派的发展有什么预期?
• C 奥尔德里奇:以《论比较文学》 •

(1945)为代表作; 三种主要著作:《但丁在国外的声 望》、《比较文学大纲—从但丁到奥 尼尔》、《比较文学书目》。 创办了《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杂志。
• D 克里斯蒂:五种主要著作:《美国超验
主义中的东方影响》、《亚洲遗产与美国 生活》、《从文学看世界》、《比较文学 与多种文化关系参考书录指南》、《世界
• (4)美国学派的特点与缺点之成
因: • A 正在兴起的新批评的影响; • B 多民族、多种族的社会结构; • C 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气象; • D 比较短的文化与文学传统.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4-6章)【圣才出品】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4-6章)【圣才出品】

第4章学派论4.1 复习笔记一、法国学派与影响研究(一)法国学派的形成与主要理论主张1.法国学派的成因法国学派是第一个比较文学学派。

这一学派的许多著名学者,如维尔曼、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等等,都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这样或那样的贡献,之所以将他们归为一派,原因在于他们都提倡一种以事实联系为基础的影响研究,因此法国学派又被称为“影响研究学派”。

2.比较文学的先驱(1)1829年,维尔曼曾把自己的一部著作称为《比较文学研究》;(2)1830年,安贝尔在巴黎大学开设名为“各国文学的比较史”的课程;(3)1836年,基内将他在里昂大学主持的讲座命名为“比较文学”;3.开创性人物:戴克斯特(1)1895年他完成了博士论文《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

论文在全面考察卢梭前后英国文学对法国文学影响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卢梭为促进法国文学接受外来影响所做的贡献。

(2)1897年在里昂大学开设了比较文学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

这个讲座是第一个经常性的讲座,以后一直没有中断。

1930年,巴黎大学又成立了“近代比较文学研究院”。

从此,比较文学在法国大学里站稳了阵脚,法国学派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4.法国学派形成的时间:20世纪20年代开始形成。

5.法国学派的形成和巴尔登斯伯格工作密不可分(1)他的研究范围更加广泛,涉及到外国文学影响法国文学的方方面面。

(2)他的方法更加严密,材料更加充分。

(3)著作:《歌德在法国》、《文学史研究》、《1787~1815年间法国流亡贵族中的思想动向》、《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外国倾向》。

增补了他的前辈学者贝茨的《比较文学目录》(4)巴尔登斯伯格还在多所大学主持或开设过比较文学讲座(5)1921年和阿扎尔一起创办了《比较文学杂志》。

该杂志刊登了大量反映法国学者观点的文章,成了法国学派的喉舌。

6.第一个系统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是梵·第根在出版于1931年的《比较文学论》一书中,梵·第根详细地探讨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内容和方法,总结了比较文学发展的历史和理论。

比较文学讲义:法国学派

比较文学讲义:法国学派

第二章法国学派及其实证性影响研究的基本范式课程:中外文学比较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法国学派的理论基础、学理依据以及期独特的贡献重点和难点:1、法国学派的理论特点2、法国学派的研究视角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讨论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过程:一、背景20世纪初,刚开始发展起来的比较文学这门新学科,便遭到了以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为首的批评界的攻击与非难。

1931年,法国著名的比较文学家梵·第根针对学界对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批评,发表了他著名的《比较文学论》,全面地阐述了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观点,“不仅回击了各种攻击与非难,而且对比较文学的定义、性质、任务、历史、方法与前景等各个方面,都作了系统的总结与理论阐述”。

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梵·第根在辨析“比较文学”的名称时就说:“那‘比较’是只在于把那些从各国不同的文学中取得的类似的书籍、典型人物、场面文章等并列起来,从而阐明它们的不同之处和相似之处,而除了得到一种好奇心的兴味、美学上的满足以及有时得到一种爱好上的批判以至于高下等级的分别之外,是没有其他目标的。

这样地实行的‘比较’,在养成鉴赏力和思索力是很有兴味而又很有用的,但却一点也没有历史的涵义,它并没有由于它本身的力量使人向文学史推进一步。

”二、理论特点在这里,梵·第根的意思是很明显的,这种类似的比较,并没有历史的涵义,所以不是真正的比较文学。

而这正是前一阶段比较文学研究的弊病。

也就是说,梵·第根强调的是“史”的意义。

那么,什么样的“比较”才具有这种“史”的意义?他接着说:“反之,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总之,‘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了全部美学的涵义而取得了一个科学的涵义的。

而那对于用不相同的语言文字写的两种或许多种书籍场面主题或文章等所有的同点和异点的考察,只是那使我们可以发现一种影响、一种假借,以及其他等等,并因而使我们可以局部地用一个作品解释另一个作品的必然的出发点而已。

比较文学概论陈惇版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陈惇版笔记

第一章文学比较总论一、比较文学的定义:1、法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是跨国文学影响关系,反对平行比较研究,以实证性影响研究为基本特征。

代表人物:卡雷基亚樊第根主张:反对平行研究;研究国际文学关系;研究文学的影响关系评价:彻底否定平行研究,显得比较狭隘;其口号让比较文学偏离了文学比较;潜藏着一种法国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沙文主义倾向问题的原因分析:学界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质疑和挑战;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理性反思与追寻;法国中心主义导致了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特征2、美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文学或几国文学进行比较,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他领域相比较。

韦勒克的《比较文学危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代表人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基本特征:重视“文学性”,重视作品的文学欣赏与美学分析;高扬无影响、无实证的平行研究;提倡跨国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不足之处:研究范围界限划分比较模糊;主观随意性大;过分强调文学的美学价值平行研究的背景分析:学科理论的纠缠;民族主义动机;文化软实力的原因3、比较文学定义: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性文学比较研究,以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基础,即认同“求同”也强调“求异”,强调文学变异学研究核心理念:跨异质文明研究;文明变异学研究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第一个是比较文学专著和论文的出现:1919年张锡深翻译日本学者本闻九雄的《文学研究法》;第二个是比较文学的讲座和课题的开设:1942年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的“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的讲座)1979年钱钟书的《管锥编》出版,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复苏标志;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文学会正式成立,《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正是创刊,标志中国比较文学全面复兴。

代表人物: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历史比较文学发展阶段(涟漪式结构):欧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成形期;美洲阶段,比较文学的转型期;亚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拓展期。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法国学派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法国学派

2009年第7期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法国学派严双伍陈 菲 【内容提要】 二战后,在法国几代学人的努力下,法国学派经历了前理论阶段、社会理论阶段和后理论阶段的发展演变,其表现出的“自我孤立”、重视区域研究和第三世界研究、关注和平和正义等特点都与法国政治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法国学派的发展路径、多学科的知识系统、侧重理论研究的基础性、对区域和特定问题的关注以及自成一格的学术思考角度等特点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贡献了其独到的价值。

【关键词】 法国学派;发展演进;影响因素;贡献和启示【作者简介】 严双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菲,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师,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

(武汉邮编:430072)【中图分类号】 D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9550(2009)07-0059-07 在美国国际关系的学术文献中,学者们常常将国际关系学科描绘为“美国式的国际关系学科”。

①著名国际关系理论专家斯坦利·霍夫曼甚至提出,国际关系理论是一门“美国的社会科学”。

②长期以来,盎格鲁-美利坚(A n g l o-A m e r i c a n)一直牢牢掌控着国际关系研究的话语权。

相形之下,拥有悠久深厚社会科学传统的欧洲大陆国家却逐渐沦为国际关系研究的“非主流”地区。

事实上,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大陆国际关系理论从各自不同的知识传统、自身经验和观察视角出发,构建了具有各自特色的理论学说,并对“美国式”的理论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修正或补充作用。

一法国学派的缘起、发展及其理论渊源 二战后,巴黎大学高级国际研究院(I n s t i t u t e o f A d v a n c e d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t u d i e s)开设了《法国外交政策》③等国际关系研究课程,自那时以来,法国学派走过了60余年的发展历程。

在这60多年中,法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演进阶段:即奠基阶段或称前理论研究(a t h e o r e t i c a l t h e o r y)阶段、国际关系社会理论(s o c i a l t h e o r y)阶段和后理论(p o s t—59— 国际关系理论①②③F r e d e r i c kH.G a r e a u,“T h e D i s c i p l i n e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R e l a t i o n s:AM u l t i-n a t i o n a l P e r s p e c t i v e,”T h e J o u r n a l o f P o l i t i c s,V o l.43,N o.3, 1981,p.779.S t a n l e yH o f f m a n n,“A n A m e r i c a n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I n t e r n a t i o n-a l R e l a t i o n s,”i nR o b e r t M.A.C r a w f o r da n d D a r r y l S.L.J a r v i s,e d s.,I n-t e r n a t i o n a l R e l a t i o n s:S t i l l a nA m e r i c a n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N e wY o r k:S t a t e U n i v e r s i t yo f N e wY o r kP r e s s,2000,p.27.F r e d e r i c kH.G a r e a u,“T h e D i s c i p l i n e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R e l a t i o n s: AM u l t i-n a t i o n a l P e r s p e c t i v e,”T h e J o u r n a l o f P o l i t i c s,V o l.43,N o.3, 1981,p p.779-802.-t h e o r y )阶段。

比较文学发展简史

比较文学发展简史

比较文学发展简史1.、比较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一)、影响研究。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

法国学派。

代表人物:戴克斯特、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学术风格:历史实证主义。

影响研究:用充分可靠的材料来阐明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事实,探讨其中的规律,获取文学交流中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有两个特点:1、有文学上的事实联系和影响的国家;2、局限在欧洲国家(二)、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

美国学派。

代表人物:韦勒克、雷马克、列文、奥尔德里奇。

学术风格:审美研究。

平行研究:对那些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比较其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有价值的结论。

一方面从新批评的文本理论出发,提倡美学的介入,对没有文学上的事实联系和影响的跨国文学进行研究;一方面提倡文学和其它知识领域的跨越性研究。

(三)、跨文明研究。

时间:20世纪70年代以后。

比较文学源生于欧美,虽然有歌德和马克思的世界文学的主张,实际上因为欧洲中心主义,其视域一直局限在欧洲文明。

中国学者必然会有尖锐的文明异质感,无法忽视文学现象背后隐藏的中西文明差异。

特点:在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思潮的背景下,立足文化的多元性,强调不同文明的文学的异质性的相互对话。

二、当前发展趋势:1、理论大潮的影响;2、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港台学者李达三、古添洪、陈慧桦提出“中国学派”的设想。

3、文化研究大潮的影响。

2、比较文学的体系和方法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美国学者雷马克的定义: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供需交易法原理

供需交易法原理

供需交易法原理
供需交易法(法国学派)是经济学上一种解释市场价格形成的理论。

它主要认为市场价格的形成是由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

其原理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供给曲线:供给曲线表示了市场上各个价格水平下供给的数量。

通常,供给曲线呈正斜率,即价格越高,供给的数量越多,因为生产商愿意提供更多的商品以获取更高的利润。

需求曲线:需求曲线表示了市场上各个价格水平下需求的数量。

需求曲线呈负斜率,即价格越高,需求的数量越少,因为消费者愿意购买更少的商品。

市场均衡:在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处,即供给量等于需求量的价格水平上,形成了市场的均衡。

在这个价格水平上,市场上的商品供给和需求达到了平衡,不存在供过于求或需求过于供的情况。

价格调节机制: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供给超过需求,导致商品积压;反之,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需求超过供给,导致商品短缺。

市场价格会通过供给和需求的调节机制自发地向均衡价格调整。

供给和需求的变化会引起价格和数量的变动,供需交易法认为市场价格的波动主要是由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引起的。

1。

法国学派芭蕾的特点

法国学派芭蕾的特点

法国学派芭蕾的特点一、法国芭蕾的特点:1. 舞姿华丽优雅,动作轻盈纤细;2. 手形美丽柔和,技术高超潇洒;3. 舞艺高超,擅长戏剧表演;4. 以文雅、流畅、轻盈、细腻著称;5. 讲究舞蹈艺术感觉,以妩媚闻名于世。

二、意大利芭蕾学派以“简劲”著称,其特点是:1. 舞姿的优雅与和谐,动作过程的简洁、干净与准确;2. 舞蹈技术娴熟,风格严谨;3. 演员的肌肉十分有力量;4. 追求高难度的舞蹈技巧,动作与技巧速度快,线条清晰,棱角分明;5. 小跳动作快速、灵巧,十分独特;6. 旋转技术高超,并且花样独特、繁多。

三、俄罗斯芭蕾的特点;1. 发扬了俄罗斯式的平稳,优美和动作自由、宽广的风格;2. 芭蕾舞作品充满了人道主义思想和深刻的内涵,对情感表达极为真诚;3. 芭蕾的戏剧性很强,并且富有很强烈的艺术表现力,艺术风格热情、豪放4. 舞蹈动作十分质朴、适度、柔和;5. 演员技术全面,能力强,擅长各种大的跳跃和复杂急速的旋转四、英国芭蕾的特点:1.脚部动作灵活,手臂动作柔和;2.注重舞姿的线条和舞蹈技术的质量;3.舞蹈动作非常优美、规范、细腻;4.女演员舞蹈艺术感觉非常好,男演员“直立”很好,旋转十分漂亮。

在世界芭蕾舞界英国学派可以说是独具特色,演技高超,自成一派。

五、丹麦芭蕾的特点:1. 舞蹈动作十分注重身体的稳定和四肢的协调;2. 完美灵活的脚下动作使得男演员舞姿优雅、女演员动作轻盈;3. 舞剧创作中将古典芭蕾、浪漫芭蕾和丹麦民间舞蹈相结合;4. 在训练中十分注重对跳跃与击打技术的练习,其弹跳十分的轻巧,创造了一种流畅而轻巧的风格。

六、美国芭蕾的特点:1. 舞蹈作品及动作具有独特的生命活力和清新爽快的风格;2. 注重女演员的中心地位,女主角一般都经过精心挑选,体形很瘦,腿和脖子纤长,经过训练以后,可以完成快速的旋转和完美而刚劲有力的腿部动作;3. 具有显著的“交响芭蕾”特色,舞剧创作中,巴兰钦以自身高深的音乐修养,融入了美国的乡土音乐,使美国芭蕾学派的舞剧具有显著的交响芭蕾特色4. 以“速度”和“稳定”著称;5. 美国芭蕾具有典型的现代风格。

比较文学之法国学派的形成与主要理论主张

比较文学之法国学派的形成与主要理论主张

比较文学之法国学派的形成与主要理论主张1.法国学派的成因法国学派是第一个比较文学学派。

这一学派的许多著名学者,如维尔曼、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等等,都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这样或那样的贡献,之所以将他们归为一派,原因在于他们都提倡一种以事实联系为基础的影响研究,因此法国学派又被称为“影响研究学派”。

2.比较文学的先驱(1)1829年,维尔曼曾把自己的一部著作称为《比较文学研究》;(2)1830年,安贝尔在巴黎大学开设名为“各国文学的比较史”的课程;(3)1836年,基内将他在里昂大学主持的讲座命名为“比较文学”;3.开创性人物:戴克斯特(1)1895年他完成了博士论文《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

论文在全面考察卢梭前后英国文学对法国文学影响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卢梭为促进法国文学接受外来影响所做的贡献。

(2)1897年在里昂大学开设了比较文学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

这个讲座是第一个经常性的讲座,以后一直没有中断。

1930年,巴黎大学又成立了“近代比较文学研究院”。

从此,比较文学在法国大学里站稳了阵脚,法国学派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4.法国学派形成的时间:20世纪20年代开始形成。

5.法国学派的形成和巴尔登斯伯格工作密不可分(1)他的研究范围更加广泛,涉及到外国文学影响法国文学的方方面面。

(2)他的方法更加严密,材料更加充分。

(3)著作:《歌德在法国》、《文学史研究》、《1787~1815年间法国流亡贵族中的思想动向》、《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外国倾向》。

增补了他的前辈学者贝茨的《比较文学目录》(4)巴尔登斯伯格还在多所大学主持或开设过比较文学讲座(5)1921年和阿扎尔一起创办了《比较文学杂志》。

该杂志刊登了大量反映法国学者观点的文章,成了法国学派的喉舌。

6.第一个系统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是梵·第根在出版于1931年的《比较文学论》一书中,梵·第根详细地探讨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内容和方法,总结了比较文学发展的历史和理论。

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定义

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定义

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定义《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定义》开场白嘿,朋友们!你们有没有读过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然后突然发现有些地方好像有相似之处,可又说不太清楚呢?就像有时候你看一部中国小说和一部法国小说,感觉里面描写人物情感的方式好像有点共通的地方。

这呀,其实就和我们今天要聊的比较文学有点关系呢。

那什么是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呢?咱们就来好好唠唠。

什么是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简单来说,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就是一门专门研究不同国家文学之间关系的学问。

比如说,你读了英国的莎士比亚戏剧,又读了法国的拉辛悲剧,然后你去探究它们之间在主题、风格、创作手法等方面有没有互相影响或者相似之处,这就是在做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啦。

常见的误区就是,有人以为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随便放在一起说说哪里不一样就好了。

其实不是的,它是有系统地去研究文学之间的联系和影响的。

关键点解析核心特征或要素第一个要素是跨国性。

这就好比不同国家的人在互相交流自己的文化宝贝。

例如法国作家伏尔泰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他在作品中融入了一些中国元素,这就是跨国的文学影响体现。

第二个要素是历史性。

比较文学得研究文学之间的影响是在什么历史时期发生的。

就像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欧洲各国的传播,它在不同国家兴起的时间和发展的轨迹都有先后顺序,并且相互影响。

第三个要素是实证性。

这要求研究者要拿出实实在在的证据来证明文学之间的关系。

比如,你说某部德国小说受到了意大利小说的影响,那你得从文本中找到相似的情节、相似的人物塑造手法等证据才行,不能凭空想象。

容易混淆的概念比较文学容易和世界文学混淆。

世界文学是把世界各国的文学看作一个整体,侧重于展现不同文学的风貌。

而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更强调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更具针对性的研究。

打个比方,世界文学像是一场各国文学的大展览,大家各展风采;而比较文学则像是在探究各个展台上展品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起源与发展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

法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

法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

法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嘿,朋友!今儿咱来聊聊法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

你知道吗,这法国学派对于比较文学的看法,那可真是有一套独特的见解。

就好像是一位独具慧眼的大厨,能从一堆食材中挑出最精华的部分,做出一道令人惊艳的佳肴。

他们强调,比较文学不是随便把两个文学作品拿来比比就算了。

那得有严格的边界和规矩。

比如说,他们重视的是那些有事实联系的文学现象。

这就像是在织一张网,每一个节点都得实实在在地连在一起,不能是凭空想象或者瞎凑合的。

法国学派认为,比较文学得研究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影响和渊源。

这就好比追踪家族的血脉传承,得搞清楚谁影响了谁,怎么影响的。

比如说,一部法国小说在英国引起了轰动,那咱们就得研究研究,这法国小说到底有啥魅力能在英国大放异彩?是它的主题?还是它的写作手法?又或者是当时的社会背景给它创造了机会?他们还特别看重文献的考证和实证的研究。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而是要像侦探破案一样,一点点地搜集证据,不放过任何一个蛛丝马迹。

通过查找各种文献资料,来确定文学之间的关系。

这可真是一项细致又严谨的工作啊!你想想,如果没有这种实证的精神,那比较文学不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那得出的结论能靠谱吗?肯定不能啊!再比如说,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突然发生了变化,难道是他心血来潮?还是受到了其他国家某位作家的启发?这都得通过深入的研究和考证才能弄明白。

法国学派的这种定义,就像是给比较文学这棵大树扎下了深深的根,让它能够稳稳地生长,结出丰硕的果实。

总之,法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为这一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准确地去探索文学世界的奥秘。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国学派】:法国一些比较文学学者以马力·伽列、梵·第根为代表,强调比较文学所研究的应该是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的“实际联系”,其根本特点是一切以事实为基础的实证主义信念,强调“事实”和“实证”。

【美国学派】:以学者亨利·雷马克为代表,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和对象,认为比较文学不仅是国与国之间文学的研究,也是文学与人类一切知识领域、学科领域的比较研究,即所谓跨学科研究。

【比较文学】:以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为宗旨的文学研究,它是以世界文学的眼光,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各种文学关系进行的跨文化的研究。

【微观比较文学】:指的是对各种微观的文学关系进行跨文化研究,研究范围绝大多数是双边关系,即在范围上只涉及两个国家。

其作为具体文学现象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以具体的作家作品、局部的或某一侧面的文学现象作为研究课题,着眼于具体的局部的个案的问题。

但具有一定局限性,其研究结论多为具体个案的,难以上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高度。

【宏观比较文学】:以民族(国家)文学为最小单位,以世界文学为广阔平台的比较研究。

它以平行比较的方法总结概括个各族文学的特性,用传播研究与影响研究的方法揭示多民族文学之间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文学区域性,探讨由世界各国的广泛联系而产生的全球化、一体化的文学现象及发展趋势。

三个层次:1、“民族文学”或“国民文学”(平行比较法)
2、区域文学研究(传播研究法——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影响研究法——以
文本的审美分析为特征)
3、世界文学研究
【传播研究】:是建立在外在事实和历史事实基础上的文学关系研究,像法国学派所做的那样本质上是文学交流史的研究。

除非特别需要,一般不涉及对具体作家作品的分析判断,只关注其传播与交流情况。

适用对象:国际文学交流史或国际文学关系史。

从纵的历时角度看,主要研究范围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从横向共时角度看,有很大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主动分析接受传播的社会文化氛围和环境条件,从而成为文学传播的先导。

以当代世界文学为研究对象的传播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当代文学消费,文学接受的研究。

影响研究的方法:
1、判断与假设,依据直觉和推理,提出影响关系存在的假说,指出某一作品受到
了某一外来文学的影响
2、较深入的研究,即作家和作品的影响分析。

对题材,人物,情节结构的剖析,
形象和意象对比,主要是对具体作品的审美的批评。

3、研究接受影响者如何超越影响的问题,“超影像研究法”,进一步研究影像与独
创的辩证关系。

【平行贯通法】
中国文学文化特性:官吏作家化和作家官吏化;现世主义态度;非个性主义倾向
审美特性:诗歌独具意象之美;小说追求史传之真;戏剧保有讲唱之趣
印度:文艺内容泛神化;文艺形象泛众生化;文艺形式泛音乐化
犹太——希伯来:一本书:《希伯来圣经》与文学的一体化;
一个神:耶和华的文学抽象
一个梦:亡国到复国的题材主题
阿拉伯:文化的沙漠特质:扩张、包容与吸纳
诗人的沙漠性情:多变性和极端性
作品的沙质结构:颗粒化,松散化
伊朗:一流诗国——诗人之邦的形成;二元对立:祆教精神的渗透;四方交汇:文化的介在性特征
日本:思想构造——皇国观念与脱政治的二元结构
情感表征——情趣性,感受性的极度发达
审美取向——以小为美的人形趣味
英国:帝国叙事;乌反乌特有传统;经验主义是基本精神
法国:爱争吵,好论战是作家天性;游走于政治夹缝是独特风景;追新求奇是发展特征
德国:普鲁士精神:德国文化的灵魂
席勒式风格:文化的哲学化和观念化
浮士德原型: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求
俄国:东西方两面性格;人民性与沙皇情节的悖论;我多余,我有罪,我忏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