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史上最全文言文各特殊句式及其举例
![史上最全文言文各特殊句式及其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ff663028482fb4daa58d4b42.png)
三、省 略 句
•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 (鼓)而竭…… (3)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 • (4)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再见!
廉颇蔺相如列传?4介词的省略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四疑问句?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
判断句
一般 句式 句式
被动句 省略句 疑问句
主谓倒装
特殊 句式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一般句式
一、判 断 句
•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 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 ②汝是大家子
二、被 动 句
•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
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 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 动者、实施者。
• (一)、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 “(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 恨吗?) •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 (4)用“于” 或“受......于......”表被动 •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资治通 鉴》
中考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中考文言文的特殊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81f3b81b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7b.png)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1.判断句: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1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主语后用“者”字提顿,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也”式;有时省去“者”,有时省去“也”,有时“者”、“也”都不用;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可译为:陈胜是阳城人;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可译为: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人;环村居者皆猎户;可译为:村子周围居住的人都是猎户;刘备天下枭雄;可译为:刘备是天下勇猛的人;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可译为:应当做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数之大观也;可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色;3以动词“为”代词“是”表示判断;如,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可译为: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这是和他们一样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可译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怎么是夫子呢判断句子特殊标志,需要记住;2.被动句:现在被动句常用“被”来表示,文言文常用介词“为”或“于”来表被动,偶尔也用“见”或“被”,而且它们的用法也各不相同;1用“为”或“为”、“所”配合表示被动;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可译为: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替他出力;其印为予群从辈所得;可译为:他的字模被我的侄子辈得到;2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可译为:而您被赵王所看重,所以燕王想和您结好;3用“见”表示被动,或“见”与“于”配合使用,或“见”与“被”对举使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可译为: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4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如,帝感其诚;可译为:上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樯倾楫摧;可译为: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桨被折断了;被动句需要仔细琢磨体会;3.省略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只是文言文省略的情况更加普遍,几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省略;1主语省略;省略主语的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有,只是在古汉语中更多一些;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这句中的主语就省略了;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这句中的主语也省略了; 表示是省略的主语;2谓语省略;谓语是对主语加以就明,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一般不省略,但在有些情况下谓语也可以省略;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两句中的中就是省略的谓语;3宾语省略;宾语是动词的受动对象,我们要注意动词谓语,就能分析被省略的宾语;如,随园主人授以书;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余闻而愈悲;这几句中都是省略了的宾语;4省略介词“于”;介词“于”、“以”在文言文中常被省略;如,林尽水源;口技人坐屏障中;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这几句中的就是省略的介词;省略句需要字字对照,句句明其意;4.倒装句:1谓语提前句;文言文中有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是句子的常式,但有时为了突出谓谏或表达某种感情,也可以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如,甚矣,汝之不惠;美矣哉,我少年中国;甚矣哉,为欺也现代汉语也有这种谓语提前的句子,如,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2宾语前置句;古汉语中的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具体条件是:以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如,且焉置土石子何恃而往微斯人,吾谁与归在否定句中,宾语为代词,宾语放在动词之前;如,彼不我恩也;城中皆不知觉;3一般句子中,如果宾语需要前置时,必须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间加“之”或“之为”“是”等作标志;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4定语后置句:现代汉语的定语一般都放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前,古文中有时为强调定语所表示的意义或使句子节奏短而鲜明,可以把较长的修饰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马之千里者;于是集谢庄精技击之少年;定语后置句的翻译,可在译文中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之前,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但也可仍按原句式翻译,定语后置有两种作用,一是突出修饰成分,一是避免定语太长;可根据哪种作用为主,选择不同的对译方法,或者选择其它的对译方法;5状语后置句:用“以”和“于”组成介词短语,如果对译成现代汉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作状语,而在文言文中可以放在谓语之后作补语;如,屠惧,投之以骨;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咨臣以当世之事;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战于长勺;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以上这些知识在学习古汉语时都应注意;倒装句的几种类型一定要记清楚,此为考试之重点;初中语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省略句一、与朱元思书1.高山互相轩邈2.吾从流飘荡,任意东西3.急湍甚于箭二、五柳先生传1.他闲静少言2.文章颇示己志3、因以之为号焉;三、送东阳马生序1.余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之游2.吾寓于逆旅3.余立侍其左右四、小石潭记1.溪水斗折蛇行2.坐于潭上3.日光下澈潭水五、岳阳楼记1.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2.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3.然则这地方北通巫峡4.他们览物之情六、醉翁亭记1.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七、满井游记1.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2.吾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省略句一、省略主语仰而视之曰:“吓”——惠子相梁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邹忌讽齐王纳谏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二、省略宾语将以攻宋——公输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客从外来,与坐谈; ——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三、省略介词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1、上使之外将兵之:他,指扶苏陈涉世家2、今或闻之无罪之:他,指扶苏陈涉世家3、然足下卜之于鬼乎于:向陈涉世家4、陈胜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5、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之/其用者之:他,指吴广陈涉世家6、独守丞与之战于谯门中之:他们,指起义军于:在陈涉世家7、守丞死,起义军乃入据陈陈涉世家8、君与之俱来之:他,指诸葛亮陈涉世家9、上使之外将兵之:他,指扶苏陈涉世家10、今或闻之无罪之:他,指扶苏陈涉世家11、然足下卜之于鬼乎于:向陈涉世家12、陈胜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13、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之/其用者之:他,指吴广陈涉世家14、独守丞与之战于谯门中之:他们,指起义军于:在陈涉世家15、守丞死,起义军乃入据陈陈涉世家16、君与之俱来之:他,指诸葛亮陈涉世家倒装句式:1、还自扬州状语后置……………伤仲永2、何陋之有宾语前置……陋室铭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定语后置……核舟记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记承天寺夜游八年级下册1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状语后置2 马之千里者马说定语后置3 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状语后置4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状语后置5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状语后置6 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宾语前置7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状语后置8 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宾语前置9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状语后置10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宾语前置11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亭记状语后置12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醉翁亭记状语后置13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状语后置1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状语后置九年级上1 受地于先王唐雎不辱使命状语后置2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状语后置3 休祲降于天唐雎不辱使命状语后置4 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状语后置5 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状语后置6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状语后置7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状语后置8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状语后置9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状语后置10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状语后置1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状语后置12祭以尉首陈涉世家状语后置九年级下册1 宋何罪之有公输宾语前置2 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状语后置3 此为何若人公输宾语前置4 起于鲁公输状语后置5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溪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状语后置6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状语后置7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状语后置8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状语后置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状语后置9 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宾语前置10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故事二则状语后置11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庄子故事二则状语后置12庄子与惠子游于豪梁之上庄子故事二则状语后置13何以战曹刿论战宾语前置14战于长勺曹刿论战状语后置15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状语后置16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状语后置17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状语后置18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状语后置倒装句式: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咏雪。
七年级文言文特殊句式
![七年级文言文特殊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e8693031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42.png)
七年级文言文特殊句式
1.倒装句:主谓语序颠倒,一般用于疑问句或强调句。
例句:何谓文言?文言何谓?
2. 并列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并列在一起,常用“而、且、亦、及”等词连接。
例句:彼其之谓甚矣,而吾亦知兹之为甚也。
3. 状语从句:在主句中充当状语的从句。
例句:夫以众筹之力而成大事者,必有集思广益之人焉。
4. 定语从句:在主句中充当定语的从句。
例句:余尝闻之,食色性也,财色命也。
5. 主谓宾补结构: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有一个宾语和一个宾语补足语,用于表示某种状态或感觉。
例句:吾不佞,何以知之?
6. 虚拟语气:用于表示假设、愿望或建议等语气,一般用“虽……而”、“愿……”、“宁……而”等词引导。
例句:虽有天下之美,不如家之乐。
7. 反问句: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例句:岂独我欲行此耶?汝亦欲之?
- 1 -。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doc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doc](https://img.taocdn.com/s3/m/2befde23f46527d3240ce05f.png)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1.倒装句(1)谓语后置甚矣,汝之不惠应是汝之不惠,甚矣称心如意,几家能彀应是几家能彀,称心如意(2)宾语前置弗之怠——弗怠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应前置)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于我加何焉我之谓也——谓我也(有之,是作标志,加强语气)且焉置土石——且置土石焉何苦而不平——苦何而不平(谁,何,奚,安作宾语时)(3)介宾短语后置咨臣以当世之事——以当世之事咨臣战于长勺——于长勺战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乎东西叫嚣,乎南北隳突倏与忽相与于遇于浑沌之死——倏与忽于浑沌之死相与于遇不求闻达于诸侯——不求于诸侯闻达(4)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千里马者闻道百——闻百道北瞰隔山一重——北瞰隔一重山中垂草莽者千尺——中垂千尺草莽者2.省略句(1)省略宾语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余)游撰长书以(之)为贽医之好治不病以(之)为功日光下澈(潭水)可以(之)一战(2)省略介词余立侍(于)左右既而下(于)西峰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局促(于)一室之内(3)省略主语参差荇菜,(君子)左右流之(臣)受任于败军之际在肌肤,(病)针石之所及也触草木,(草木)尽死(操蛇之神)告之于帝(4)省略状语(四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5)省略定语(鱼)影布石上(鸟)毛羽(鱼)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所以动(其)心忍(其)性(6)省略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必以情(断之)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鼓之)(7)兼语省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之)学3.被动句(1)“于,受…于”表被动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为…所”表被动山峦为晴雪所洗(3)“见,见…于”表被动虽欲强聒,终必蒙见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4)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帝感其诚傅说举于版筑之间4。
表判断句式(1)“…者…也”表判断,是夫此六者,皆谦德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2)“…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夫战,勇气也(3)“…者也”舍鱼而取熊掌者也(4)没有任何标志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无他但熟尔1.固定句式(1)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与…无宁:与其…不如)(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如果不是…就)(3)非人哉(不是)(4)幸尚宽,何为不可(何为即为何:为什么)(5)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邪?(宁…邪,表反问:难道…吗)(6)吾射不亦精乎(不亦…乎,不也…吗)使君一何愚(一何:多么)罗敷年几何(几何:多大)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然则:既然这样,那么)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然而:虽然这样,可是)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以丛草为林(以…为:把…当作)河曲智叟亡以应(亡以即无以)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无从:没有用来…的)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有所:有…的(人,事,物)}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所:没有…的(人,事,物)}吾欲之南海,何如?(何如,如何;若何:怎么样,怎么,怎么办)臣是以无请也(是以,是故:因此,所以)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得无…乎,得无…耶:恐怕…吧,莫非…吧)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有…者:有人…人)问女何所思{何所…的(人,东西,事情)是谁(什么)}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孰若,与其…孰若:哪如,与其…哪如)何陋之有(何…之有:有什么…呢)然则向时而乐耶?{(既然)这样,那么}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像那…)夫子何命焉为(何…为:有什么…还要…干什么)美文欣赏1、走过春的田野,趟过夏的激流,来到秋天就是安静祥和的世界。
(完整版)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完整版)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9f4e3bb9ed630b1c58eeb53c.png)
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条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
(同上)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初中中考文言文实词虚词特殊句式.doc
![初中中考文言文实词虚词特殊句式.doc](https://img.taocdn.com/s3/m/ddff38e5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11.png)
初中中考⽂⾔⽂实词虚词特殊句式.doc初中常⽤ 11 个虚词1、之“之”可以作代词,多为第三⼈称代词;也可以作动词,是作代词、动词时是实词,这⾥只说明其作虚词时的⽤法及意义。
①结构助词,译为“的”。
例如:予尝求古仁⼈之⼼。
⼩⼤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结构助词,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的独⽴性,不译。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
⾂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节助词,⽤来调整章节,⽆意义,⼀般不翻译。
例如:公将⿎之。
久之,⽇似瞑,意暇甚。
怅恨久之。
④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⑤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居庙堂之⾼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到”“往”的意思。
“之”“之”为虚词时常作助词。
2、以“以”作动词时,是“认为”的意思,如“皆以美于徐公”。
下⾯着重讲“以”作虚词时的⽤法。
( 1)介词①介绍动作⾏为产⽣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如:不以物喜,不以⼰悲。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前⼀个“以”表原因,因为;后⼀个“以”表⽬的,来)②介绍动作⾏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例如:以残年余⼒,曾不能毁⼭之⼀⽑。
(凭借)策之不以其道,⾷之不能尽其材。
(按照)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之利。
(依靠)③表⽰动作⾏为的⽅式,可译作“把”、“拿”、“⽤”等。
例如:屠惧,投以⾻。
(把)徐喷以烟(⽤)以衾拥覆。
(拿)( 2)连词①表⽰⽬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来”。
例如:⽆从致书以观。
属予作⽂以记之。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②表⽰结果,可译作“以致”、“因⽽”。
例如:不宜妄⾃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③有时相当于连词“⽽”,表修饰。
例如:俯⾝倾⽿以请。
⾼祖因之以成帝业。
3、于“于”为介词,主要⽤法有:①表⽰动作发⽣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从”。
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多场合)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多场合)](https://img.taocdn.com/s3/m/9ed9e83f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71.png)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引言文言文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初中阶段,学生开始接触并学习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对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初中文言文的特殊句式进行梳理和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二、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分类1.判断句判断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主要用于对事物的性质、状态、属性等进行判断。
判断句的结构通常由主语、谓语和宾语组成。
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句话中,“天行健”是主语,“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谓语,表示对“天行健”这个事物的判断。
2.疑问句疑问句是用于询问问题的句式,分为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
一般疑问句通常用“何”、“安”、“谁”等疑问代词引导,例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特殊疑问句则用“何以”、“何故”等疑问词引导,例如:“吾何以观之?”3.省略句省略句是指在文言文中,为了避免重复或使句子更加简洁,省略掉某些成分的句式。
省略句可分为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和省略宾语等。
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这句话中,省略了主语“我”。
4.倒装句倒装句是指文言文中,为了强调某个成分,将其置于句首的句式。
倒装句可分为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等。
例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这句话中,主语“不患寡而患不均”和“不患贫而患不安”置于句首,起到强调作用。
5.对仗句6.排比句排比句是指文言文中,通过列举相同或相似的成分,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的句式。
排比句可分为并列排比、递进排比和对比排比等。
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句话中,通过并列排比,表达了友谊的深厚。
三、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学习方法1.掌握基本句式学生要熟练掌握初中文言文的常见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疑问句、省略句、倒装句、对仗句和排比句等。
了解这些句式的特点和应用场景,有助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解句子结构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重理解句子结构,分析句子成分的省略、倒装等现象。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https://img.taocdn.com/s3/m/64c47dce0912a21615792995.png)
初华文止文特殊句式(一)之阳早格格创做一、推断句古汉语推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本量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汇干谓语的句子.往往不必推断动词汇“是”,但是翻译时要加上,如“……,是……”.(一)“是”正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汇,时常使用干推断句的主语.1.是知也. (《(论语)十则》)是:指示代词汇,相称于“那”干主语.知:通:智”,聪慧聪慧.名词汇活用为动词汇,干谓语.2.是进亦忧,退亦忧. (《岳阳楼记》)是:指示代词汇,相称于“那”,指代“居庙堂之下……则忧其君”,干主语.3.是可谓擅教者矣.(《收东阳马死序》)是:指示代词汇,相称于“那”,指代“马死”,干主语.“谓”干主语.(二)“为”表肯定推断,可译为“是”.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取此共类.(《公输》)(三)“乃”表肯定推断,可译为“是”.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坐,当坐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四)“即”表肯定推断,可译为“便是”.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五)“则”表肯定推断,可译为“是”.1.非天量之亢,则心不若余之博耳.(《收东阳马死序》) 2.此则岳阳楼之大瞅也.(《岳阳楼记》)(六)“是”干动词汇,表肯定推断.1.对付子骂女,则是无礼.(《世道新语·陈大丘取友期》) 2.日中不至,则是无疑.(《世道新语·陈大丘取友期》) 3.正是江北佳风景.(《江北遇李龟年》)4.日暮乡闭那边是? (《黄鹤楼》)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7.最是一年秋佳处.(《早秋呈火部弛十八员中》)8.剪不竭,理还治,是离忧.(《相睹欢[无止独上西楼)》) 9.别是普遍滋味正在心头.(《相睹欢[无止独上西楼)》) 10.降白不是无情物. (《己亥纯诗》)(七)“非”表可定推断,可译为“不是”.1.非人哉!(《世道新语·陈大丘取友期》)2.非天量之亢. (《收东阳马死序》)(八)“……,……也”.1.北阳刘子骥,下尚士也.(《桃花源记》)2.鱼,尔所欲也;熊掌,亦尔所欲也.(《鱼尔所欲也》) 3.死,亦尔所欲也;义,亦尔所欲也.(《鱼尔所欲也》)4.至于斟酌益益,进尽忠止,则攸之、祎、允、允之任也. (《出师表》)5.妇战,怯气也. (《曹刿论战》)6.妇大国,易测也. (《曹刿论战》)7.乡北缓公,齐国之优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九)“……,……者也”.1.牡丹,花之繁华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道》) (十)“……者,……也”.1.视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醉翁亭记》)2.渐闻火声潺潺而鼓出于二峰之间者,酿泉也. (《醉翁亭记》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记》)4.山肴家蔌,纯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 5. 觥筹接错,起坐而喧哗者,寡宾欢也.(《醉翁亭记》) 6.苍颜鹤收,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7.醉能共其乐,醉能述其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8.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记身于中者,盖逃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出师表》)9.吾妻之好尔者,公尔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0.妾之好尔者,畏尔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1.客之好尔者,欲有供于尔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十一)“……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者尽粟—石. (《马道》)(十二)“……,……”.1.今齐场合千里,百二十乡.(《邹忌讽齐王纳谏》)(十三)“……也”.此诚危慢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二、主动句(一)不标记词汇语,意念上的主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背二山.(《笨公移山》)“感其诚”即“被……所冲动”,那里指天帝被笨公的恳切所冲动.(二)有标记词汇语.1.“为”表主动.2.“为……所……”.山峦为阴雪所洗,娟然如拭. 《谦井游记》)“为阴雪所洗”即“被阴雪洗”,那里指山峦被阴天的雪所洗浴.“为”即“被”.3.“于”表主动.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死于忧患,死于安乐》)“举于……”即“正在……被保举”.三、简略句(一)简略主语.1.启前省.主语正在前里已经出现过,为预防沉复简略主语,译时要补上.⑴(《二小女辩日》)木兰无少兄,(木兰)愿为市鞍马,今后替爷征. (《木兰诗》)⑵渔人甚同之……(渔人)便舍船,从心进. (《桃花源记》)⑶(桃花源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桃花源记》)⑷(余)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止.(《记启天寺夜游》)⑸(余)以其境过浑,不可暂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⑹(溪火)斗合蛇止,明灭可睹.(《小石潭记》)⑺(佛印)卧左膝,诎左臂收船.(《核舟记》)“乃”前里简略了主语“起义军”,译时要补上.⑴(一部分的设念)征于色收于声而后喻. (《死于忧患,死于安乐》)“征”前里简略了主语“一部分的设念”,译时要补上.⑵过中(友)不至,太丘舍去,去后(友)乃至. (《世道新语·陈大丘取友期》)“不至”战“乃至”前里简略了主语“友”;译时要补上.⑶(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视之.(《曹刿论战})“下视”前里简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鲁师)遂逐齐师. ((曹刿论战》)“遂逐”前里简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⑷期年之后,(群臣吏民)虽欲止,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虽欲止”前里简略了主语“群臣吏民”,译时要补上. 2.受后省.七月正在家,八月正在宇,九月正在户,十月蟋蟀进尔床下. (《诗经·豳风·七月》)“正在家”“正在宇”“正在户”前皆受后简略了主语“蟋蟀”,译时要补上.3.对付话省.公曰:“小大之狱,虽不克不迭察,必以情.”对付曰:“忠之属也.”(《曹刿论战》)“对付曰”前简略了主语“曹刿”;“忠之属”前简略了指代“大小之狱,虽不克不迭察,必以情”的主语“此”或者“是”.(二)简略谓语.再而衰.再(饱)而(气)衰.简略的“饱”便是谓语.(三)简略宾语.简略介词汇宾语,启上简略宾语“之”,戴前里已经提到的“人、事、物”.(1)以.温故而知新,不妨(之)为师矣.(《{论语)十则》)衣食所安,弗敢博也,必以(之)分人.(《曹刿论战》)死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之)疑.(《曹刿论战》)对付曰:“忠之属也,不妨(之)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2)为.此人一一为(之)具止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3)取.念无取(之)为乐者,遂至启天寺,觅弛怀民. (《记启天寺夜游》)旦日,客从中去,取(之)坐道.(《邹忌讽齐王纳谏》简略动词汇宾语.(1)简略代词汇“之”,指代前里已经出现的人、事、物.人不知(之)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问(之)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四)简略量词汇(文止文中数词汇后常简略量词汇).1.林尽火源,便得一(座)山.(《桃花源记》)“一”后里简略了量词汇“座”,译时要补上.2.太止、王屋二(座)山,圆七百里,下万仞……(《笨公移山》)“二”后里简略了量词汇“座”,译时要补上.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个)子背二(座)山,一(座)厝朔东,一(座)厝雍北. (《笨公移山》)“子”前里简略了量词汇“个”“山”“厝”前里简略了量词汇“座”,译时要补上.(五)简略介词汇.1.简略“于”.(1)正在.林尽(于)火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坐(于)潭上,四周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小石潭记》) 日光下澈,影布(于)石上,怡然不动.(《小石潭记》)余坐侍(于)安排,援疑量理.(《收东阳马死序》)止(于)深山巨谷中.(《收东阳马死序》)山火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醉翁亭记》).(2)从.山火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3)给.不可,吾既已止之(于)王矣.(《公输》)衣食所安,弗敢博也,必以分(于)人.(《曹刿论战》)(4)到.能谤议于市往,闻(于)鳏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5)表主动.帝感(于)其诚. (《笨公移山》)(6)对付于.(7)背.然脚下卜之(于)鬼乎!(《陈涉世家》)(8)比,引出比较的对付象.慢湍甚(于)箭,猛浪若奔.(《取墨元思书籍》)2.简略“自”,可译为“从”.(自)潭西北而视. (《小石潭记》)四、谓语前置谓语前置也喊主谓倒拆或者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子也战新颖汉语中一般,普遍搁正在主语之后,但是偶尔为了强调战超过谓语的意思,正在一些疑问句或者叹息句中,便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里.1.莫笑农家腊酒浑,歉年留客脚鸡豚.(《游山西村》)“脚鸡豚”是“鸡豚脚”的倒拆,谓语前置,可译为“鸡、猪歉脚”. 2.甚矣,汝之不惠! (《笨公移山》)齐句是“汝之不惠甚矣”,位于前置,表强调的表示,可译为“您的不聪慧太太过了”,即“您太不聪慧白”.3.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如鸣佩环”是“如佩环鸣”的倒拆,谓语前置,可译为“像玉佩、玉环相碰时收出的浑坚声音”.4.近岸,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卷石底”是“石底卷”的倒拆,谓语前置,可译为“石底翻卷过去”.五、宾语前置文止文中,动词汇或者介词汇的宾语,普遍置于动词汇或者介词汇之后,但是正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汇干宾语,宾语前置.那类句子,介词汇的宾语也是前置的.1.介宾倒拆.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何以”是“以何”的倒拆.古汉语中,疑问代词汇干介词汇的宾语,要搁正在介词汇的前里.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取归? (《岳阳楼记》)“吾谁取归”是“吾取谁归”的倒拆,可译为“尔战谁共讲呢?”疑问句中,代词汇干介词汇宾语要提前.“谁”为疑问代词汇,“取”是介词汇.何以战? (《曹刿论战》)“何以”是“以何”的倒拆,可译为“依据什么”.疑问句中,代词汇干介词汇宾语要提前.“何”为疑问代词汇,“以”是介词汇.少夜沾干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由彻”是“由何彻”的倒拆,可译为“依据什么挨到天明呢”.“何”,疑问代词汇,“由”,介词汇.正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汇前置.2.谓宾倒拆.何有于尔哉? (《{论语)十则》“何有”是“有何”的倒拆.古汉语中疑问代词汇干宾语时,普遍要搁正在谓语的前里.可译为“有哪一般”.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拆.可译为“有什么大略的呢?”“何”,疑问代词汇.“之”,帮词汇,无真正在意思,正在那里是宾语前置的标记.(二)文止可定句中,代词汇干宾语,宾语前置.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风止》)“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拆.可译为“不为自己感触哀思”.“自”,代词汇,正在可定句中,代词汇干宾语要前置.2.脚指不可伸伸,弗之怠.(《收东阳马死序》)“弗之怠”即“弗怠之”的倒拆,可译为“不搁紧缮写”.“之”,代词汇,代缮写,正在可定句中,代词汇干宾语要倒拆.3.而乡居者已之知也. (《谦井游记》)“为之知”即“已知之”的倒拆,可译为“不知讲它”.“之”,代词汇,代秋意.正在可定句中,代词汇干宾语要倒拆.5.忌不自疑. (《邹忌讽齐王纳谏》)“不自疑”即“不疑自”的倒拆,可译为“不疑赖自己”.“自”,代词汇,正在可定句中,代词汇干宾语要倒拆.(三)用“之”或者“是”把宾语提于动词汇前,以超过强调宾语.那时的“之”不过宾语前置的标记,不什么真正在意思.1.莲之爱,共予者何人? (《爱莲道》)“莲之爱”即“爱莲”的倒拆,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帮词汇,无真正在意思,正在那里是宾语前置的标记.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拆.可译为“有什么大略的呢?”“之”,帮词汇,无真正在意思,正在那里是宾语前置的标记. (四)介词汇“以”的宾语比较活跃,纵然不是疑问代词汇,也不妨前置,表示强调.1.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是以”是“以是”的倒拆,可译为“果此”.“是”是指示代词汇,指代前里的本果.2.齐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齐石以为底”是“以齐石为底”的倒拆,可译为“用整块石头动做潭底”.(五)其余,表强调.1万里赴戎机,闭山度若飞.(《木兰诗》)“闭山度”是“度闭山”的倒拆.可译为“跨过一讲讲闭,越过一讲讲山”.2.衡阳雁去无注意.(《渔家傲·秋思》)“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拆,可译为“大雁离启衡阳”.六、定语后置文止文中,定语的位子普遍也正在核心词汇前边,但是偶尔为了超过核心词汇的职位,强调定语所表示的真量,或者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搁正在核心词汇之后.(一)“核心词汇+后置定语+者”.1.遂率后代荷担者三妇.(《笨公移山》)“荷担者三妇”是“三妇荷担者”的倒拆,定语“三妇”后置,以超过核心词汇“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2.鸢飞戾天者,视峰息心.(《取墨元思书籍》)“鸢飞戾天者”是“飞戾天鸢”的倒拆,定语后置,可译为“冲天飞的鸢鸟”.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记》)“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拆,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女弛启翅膀一般下踞正在泉上的亭子”. (二)“核心词汇+之+后置定语+者”.1.予谓菊,花之隐劳者也. (《爱莲道》)“花之隐劳者”是“隐劳之花”的倒拆,可译为“具备隐劳气量的花”.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者尽粟一石.(《马道》)“马之千里者”是“千里之马”的倒拆,可译为“能跑后劲的马”,即“千里马”.(三)数量词汇干定语后置.即书籍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伤仲永》)“诗四句”是“四句诗”的倒拆,定语后置.七、介宾结构后置.(一)用介词汇“于”组成的介宾短语正在文止文中多数后置,译成新颖汉语时,除少量译干补语中,大普遍皆要移到动词汇前干状语.1.何有于尔哉? (《(论语)十则》)齐句为“于尔有何”的倒拆句,介宾结构“于尔”后置.泽为“正在尔身上有哪一般呢?”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笨公移山》)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拆,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背天帝报告了那件事”.3.渐闻火声潺潺,而泻出于二峰之间者,酿泉也. (《醉翁亭记》)“鼓出于二峰之间”是“于二峰之间泻出”,介宾结构“于二峰之间”后置,可译为“从二峰之间奔泻而出”.4.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试用于昔日”是“于昔日试用”的倒拆,介宾结构“于昔日”后置,可译为“正在往日任用”.5.躬耕于北阳,苟齐性命于治世.(《出师表》)齐句为“于北阳躬耕,于治世苟齐性命”的倒拆,介宾结构“于北阳、于治世”后置,可译为“亲自正在北阳耕耘,正在治世中轻易保齐性命”.6.每假借于躲书籍之家.(《收东阳马死序》)“假借于躲书籍之家”是“于躲书籍之家假借”的倒拆,介宾结构“于躲书籍之家”后置,可译为“从躲书籍的人家借书籍”. 7.今诸死教于太教.(《收东阳马死序》)“教于太教”是“于太教教”的倒拆,介宾结构“于太教”后置,可译为“正在太教教习”.(二)介词汇“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正在今译时,普遍皆前置干状语.1.屠惧,投以骨. (《狼》)齐句为“以骨投(之)”的倒拆,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醉能共其乐,醉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拆,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笔墨去记述”.先帝知臣审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寄臣以大事”是“以大事寄臣”的倒拆,介宾结构“以大事”后置,可译为“把国家大事托付给尔”.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拆,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三)其余.1.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伤仲永》)“还自扬州”是“自扬州还”的倒拆,介宾结构“自扬州”后置.译为“从扬州回去”.八、牢固句式(一)“不亦……乎”相称于“不是……吗”.教而时习之,不亦道乎?有朋自近圆去,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二)“如……何”相称子“对付……该怎么办”“把……怎么样”. 1.以君之力,曾不克不迭益魁女之丘,如太止王屋何? (《笨公移山》)“如太止、王屋何?”即“能把太止、王屋二座山怎么样呢?”2.其如土石何? (《笨公移山》)“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三)“以……为……”相称于“把……(当做)……”.(四)“何……为”相称子“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五)何以…….何以战? (《曹刿论战》)(六)“何……之……”相称于“怎么……那样……”.(七)……孰取…….本本的圆法是“……取……孰……”相称于“……取……相比,……”.1.“……孰取……”.谓其妻曰:“尔孰取乡北缓公好?”(《邹忌讽齐王纳谏》)而复问其妾曰:“吾孰取缓公好?”(《邹忌讽齐王纳谏》)“孰取乡北缓公好”即“尔取乡北缓公相比,谁更好”.“……取……孰……”.问之曰:“吾取缓公孰好?”(《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取缓公孰好”即“尔战缓公相比,谁更好”.。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26acb028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5f.png)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一、倒装句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2、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3、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4、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
例如:1、原句:“尝贻余一核舟”,倒装句:“尝贻余核舟一”。
2、原句:“又用一篆章”,倒装句:“又用篆章一”。
3、原句:“盖简修狭桃核为之”,倒装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4、原句:“其两膝相比者”,“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定语。
5、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①千里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②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
(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8、①每自比于___、___,时人莫许之。
②忌不信自,而复问其妾曰……9、以全石为底。
10、此乃所谓战胜于朝廷。
11、___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3、起自鲁。
14、欲信大义于天下。
15、战于长勺。
16、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17、蒙辞以军中事务多。
18、白雪纷纷,何所似?19、微斯人,吾谁与归?20、何陋之有?2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2、为人五,为窗八。
2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24、告之___。
25、躬耕于南阳。
26、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
27、祭以尉首。
28、述以文者:“以文述”是“述以文”的倒装。
29、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
二、判断句一般有:“者,也”。
例如: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当立者乃公子___。
3、中轩敞者为舱。
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5、城北___,齐国之美丽者也。
6、城非不高也,___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7、即公大兄无___,左将军___之妻也。
8、陈涉者,阳城人也。
古汉语特殊句式及例句
![古汉语特殊句式及例句](https://img.taocdn.com/s3/m/671932dc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6d.png)
古汉语特别句式及例句一、判断句形式及例句1.判断句:对事物有所一定或有所否认的句子。
能够分为两个系列:" 者,也"系列和"乃、为"系列。
" 者,也 " 系列: "者,也 " 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有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②战无不胜,非战之善者也。
(,者也)③栗者,民之所种。
(者, )④虢,虞之表也。
(,也 )⑤忠义者圣贤家法。
(者 )⑥刘备天下枭雄。
()文言判断句,又常用 " 乃" 、" 为" 、" 即"、"则"、"是" 、"非" 来表示,组成又一个系列。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④翩翩两骑来是谁⑤审谛之,顿非前物。
二、被动句的形式及例句1、“于”字句: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吾不可以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为”字句:①身故人手,为天下笑。
“为所”式:①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3、“见”字句: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见于”式: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三、省略句形式及例句。
⑴主语和谓语的省略。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 (是蛇 )黑质而白章; (蛇 )触草木,草木尽死; (蛇 )以啮人, (人)无御之者。
[承前省主语 ] ②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 (鼓 )而 (气 )衰,。
[ 省谓语、主语 ]⑵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吾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吾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 ] ②行一不义 (事 ),杀一无罪 (人 ),而得天下,不为也。
[ 中心词的省略 ]⑶宾语与兼语的省略。
①(赵括 )尝与其父言兵事, (赵 )奢不可以难 (之 ),然不谓 (之 )善。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https://img.taocdn.com/s3/m/e6892b9a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50.png)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那可是个有趣又有点小复杂的“知识乐园”。
咱们今天就一起来逛逛,看看都有哪些奇妙的“风景”。
先来说说“判断句”。
这就像是给事物贴上一个明确的标签,告诉你“这是什么”。
比如说“陈胜者,阳城人也”,翻译过来就是“陈胜是阳城人”。
你看,“……者,……也”这种形式,是不是一下子就把陈胜的籍贯给确定下来啦?还有“夫战,勇气也”,简简单单几个字,就断定了战争靠的是勇气。
这种判断句,是不是有种斩钉截铁的感觉?再讲讲“省略句”。
这就像说话的时候,有些内容大家心里都明白,就不用说得那么全乎。
比如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里就省略了谓语“鼓”,完整的应该是“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想象一下,战场上士兵们士气正旺,击鼓冲锋,这省略的部分就好像是大家都心有灵犀,不用说也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
“倒装句”也很有意思。
有“宾语前置”,像“何陋之有”,正常应该是“有何陋”,“之”字把宾语“何陋”提到前面去了,是不是有点调皮?还有“状语后置”,比如“战于长勺”,正常是“于长勺战”,把作战的地点放到后面去啦。
“被动句”呢,就是表示被动的意思。
像“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为……用”就表示被任用。
这就好像是一个人没办法自主决定自己的命运,被别人支配着。
记得我以前教过一个学生,他对文言文特殊句式总是搞不清楚,每次做题都错得一塌糊涂。
有一次,我让他翻译“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他居然翻译成“这就是岳阳楼的大观察”,全班同学都笑得前仰后合。
从那以后,我就专门给他开小灶,给他举了好多有趣的例子,还让他自己多练习。
慢慢地,他终于搞懂了这些特殊句式,后来在考试中再也没有因为这个丢过分。
咱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些特殊句式。
它们就像是文言文世界里的独特密码,掌握了它们,就能读懂古人那些精妙的表达。
比如说“吾谁与归”,这宾语前置的句子,要是按照正常语序理解,那意思可就差得远啦。
所以啊,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可别被这些特殊句式给吓住了。
(word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word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2efca49d6f1aff00bfd51e31.png)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特别申明:因时间仓促和能力有限,在收集整理过程中难免有疏漏和错误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省略句(一)省略主语1.待君久不至,已去。
应为“(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
”《世说新语<两则>》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应为“(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世说新语<两则>》3.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应为“(夸父)渴,欲得饮”。
《夸父逐日》4.北饮大泽。
省略主语“夸父”,同时在饮和大泽之间省略介词“于”。
应为“(夸父)北饮(于)大泽”。
《夸父逐日》5.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应为“(夸父)未至,道渴而死”。
《夸父逐日》6.“顾野有麦场”。
省略主语“屠”,应为“屠顾野有麦场”。
《狼》7.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应为“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
(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桃花源记》8.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省略主语:佛印《核舟记》9.重岩叠嶂:省略主语“两岸”。
《三峡》10.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应为“(浙江之潮)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观潮》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应为“(余)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湖心亭看雪》12.斗折蛇行。
应为“(溪水)斗折蛇行”。
《小石潭记》13.属予作文以记之。
应为“(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14.局促一室之内。
应为“(余)局促一室之内”。
《满井游记》15.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三句主语均为“臣”)《出师表》16.乃入见。
应为“(曹刿)乃入见”。
(省略主语“曹刿”)《曹刿论战》17.聚室而谋曰;杂然相许。
应为“(愚公)聚室而谋曰;(室人)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二)省略介词1.“肃遂拜蒙母”。
“拜”后省略介词“于”,应为“肃遂拜(于)蒙母”。
(完整)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doc
![(完整)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doc](https://img.taocdn.com/s3/m/49cf675d5ef7ba0d4b733b0b.png)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一、判断句古判断句是根据的性句子分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做的句子。
往往不用判断“是”,但翻要加上,如“⋯⋯,是⋯⋯”。
(一 ) “是”在古中是一个指示代,常用做判断句的主。
1.是知也。
(《()十》 )是:指示代,相当于“ ”做主。
知:通:智”,明智慧。
名活用,做。
2.是亦,退亦。
(《岳阳楼》 )是:指示代,相当于“ ”,指代“居堂之高⋯⋯其君”,做主。
3.是可善学者矣。
(《送阳生序》 )是:指示代,相当于“ ”,指代“ 生”,做主。
“ ”做主。
(二 ) “ ”表肯定判断,可“是”。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与此同。
(《公》 )(三 ) “乃”表肯定判断,可“是”。
吾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
(《涉世家》 )(四 ) “即”表肯定判断,可“就是”。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王凝之妻也。
(五 ) “ ”表肯定判断,可“是”。
1 .非天之卑,心不若余之耳。
(《送阳生序》 )2 .此岳阳楼之大也。
(《岳阳楼》 )(六 ) “是”做,表肯定判断。
1 .子父,是无礼。
(《世新· 大丘与友期》 )2 .日中不至,是无信。
(《世新· 大丘与友期》 )3 .正是江南好景。
(《江南逢李年》 )4 .日暮关何是 ? (《黄楼》 )5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无魏晋。
(《桃花源》 )6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7 .最是一年春好。
(《早春呈水部十八外》 )8 .剪不断,理乱,是离愁。
(《相 [无言独上西楼 )》 )9 .是一般滋味在心。
(《相 [无言独上西楼 )》)10 .落不是无情物。
(《己亥》 )(七 ) “非”表否定判断,可“不是”。
1 .非人哉 !(《世新· 大丘与友期》 )2 .非天之卑。
(《送阳生序》 )(八 ) “⋯⋯,⋯⋯也”。
1 .南阳刘子,高尚士也。
(《桃花源》 )2 .,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我所欲也》 )3 .生,亦我所欲也;,亦我所欲也。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291d954f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3a.png)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1. 倒装句:把谓语动词放在主语之前的句子结构,例如:"子曰,知者不惑也。
"(孔子说,知道的人不会迷惑。
)2. 比拟句:用"如同","犹如"等词语表示比较,例如:"贪婪之心犹如风中之火。
"3. 并列句:用"与","或"等词语连接两个或多个并列的词、短语、从句,例如:"辛勤劳动,与知识相结合,方能获得成功。
"4. 定语从句:用"之","者","所"等代词引导的修饰性从句,例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5. 状语从句:用"因","所以","然则"等引导的修饰性从句,例如:"因为努力学习,所以取得了好成绩。
"6. 反问句:用反问的方式表达疑问、反问的句子,例如:"人生何以为快乐?岂止于富有与权势乎?"7. 折叠句:通过重复的方式表达强调,例如:"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也。
"8. 直接引语:直接引用别人的话语,常用于引述他人的观点或对话,例如:"他说道:“无论经历多少挫折,我都不会放弃。
”"9. 比喻句:用一个物体或事物来比喻另一个物体或事物,例如:"人的一生就像一本书,每一页都记录着不同的经历。
"10. 排比句:通过重复相同结构的句子或短语,形成一种韵律感,例如:"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
(完整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汇总
![(完整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391cf10b910ef12d2bf9e791.png)
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1)用“…者,…也”来表示.例: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3)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例: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4)用“…也"来表示。
这有两种情况:①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例: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②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例: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5)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例:此为何若人-—《公输》为与此同类——《公输》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号为张楚—-《陈涉世家》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6)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9ddd7b94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c9.png)
二、判断句常见的格式有四种:
用“者”“也”表判断,形式有四种: “……者,……也”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 “……者,……”
例:天下者,高祖天下。 “……者也”
1
2
3
4
5
例:夫战,勇气也。
例:莲,花之君子者也。 “… …, … …也”
判断句:
01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地阐述观点。
翻译下列判断句,并推测判断句的标志。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翻译下列判断句,并推测判断句的标志。
非复吴下阿蒙。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臣本布衣。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添加标题
知识梳理:
倒装句: 宾语前置(疑问句或否定句中介词和动词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将介宾短语放在动词后面,常用介词“于”“以”) 定语后置(1)用 “者”表示 数量词作定语常后置 中心词+之+定语式结构 主谓倒装
中考衔接:
下列各句中,与“猫厌以腥膏”(厌:饱, 腥:鱼,膏:肥肉)一句文言现象相同的一项。 上使外将兵。 仰而视之曰:“吓”。 咨臣以当世之事。 宋何罪之有。
中考衔接:
提示:大范围,小角度都要考虑。
下列各句中,与“善哉,祁黄羊之论也”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何陋之有。
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或强调定语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用 “者”表示。 中心词+定语+者 数量词作定语常后置 中心词+之+定语 式结构
(完整word版)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训练
![(完整word版)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0d3da37da0116c175e0e48d2.png)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训练一、主谓倒装(谓语放在主语前)1、甚矣,汝之不惠. 你不聪明到了极点.2、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我壮丽的少年中国啊,与天一样永不老去。
3、悲哉世也。
这个世道真可悲。
4、如鸣佩环。
如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击的悦耳声。
5、潇潇暮雨。
傍晚的雨绵绵不断。
6、帘卷西风。
寒冷的西风,吹卷着门帘。
二、宾语前置(宾语放在动词前)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2、何以战?依靠什么去迎战?3、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这样的人,我将和谁在一起呢?4、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然而,居住在城内的人并不知道郊外已有春天了.5、何用识夫婿。
凭借什么特征便是我的夫君呢?6、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又有什么简陋的呢?"7、唯才是举.(是,宾语提前标志)举荐一个人的标准是看他的才能怎样。
8、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文这人凭什么称呼他“文”?9、时人莫之许也。
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10、问女何所思. 请问女儿你在思考什么呢?11、会宾客大宴。
适逢某家大宴宾客。
12、何苦而不平?又担心什么挖不平呢?13、且人患志之不立。
况且,人们担心的是不立志.14、王曰:“何为者?”楚王问道:“这个人是干什么的?”15、宋何罪之有? 宋国又有什么罪呢?16、终不自信其术之妄。
始终不相信自己的方法荒谬。
17、鬼莫敢我抗。
(抗我)鬼没有敢抗拒我的.18、衡阳雁去无留意. 向南方衡阳飞去的大雁没有丝毫停留的意思。
19、多歧路,今安在?(在安)旅途上有很多岔路,我今天在哪里?20、辙也未之见焉。
苏辙一直没能见到他啊.三、介宾短语后置(介宾短语本应放在谓语前作状语)1、祭以尉首.(以尉首祭)用将尉的首级祭天、祭神.2、咨臣以当世之事(以当世之事咨臣)把当今天下大事拿来咨询我。
3、战于长勺(与长勺战)。
在长勺迎战齐军。
4、叫嚣乎东西.(乎东西叫嚣)从东到西喧闹骚扰声不断。
5、借(于)旁近与之。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https://img.taocdn.com/s3/m/44d719df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64.png)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特殊句式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掌握特殊句式,对于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读懂古代文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及相关例句。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1、“……者,……也”式这是最常见的判断句形式。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意思是陈胜是阳城人。
2、“……,……也”式例如:“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意思是作战,靠的是勇气。
3、“……者,……”式如:“粟者,民之所种。
”(《论积贮疏》)意思是粮食是百姓种的。
4、用“乃”“则”“即”“皆”“为”等词表示判断“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意思是应当立为皇帝的是公子扶苏。
“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意思是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即”:“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项羽本纪》)意思是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将领项燕。
“皆”:“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意思是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意思是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二、省略句省略句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句子中省略某些成分,使得语言更加简洁。
1、省略主语例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这里省略了主语“渔人”。
2、省略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省略了谓语“鼓”。
3、省略宾语“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省略了宾语“之”,代指桃花源中的人。
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省略了介词“于”。
三、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句子的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1、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何陋之有?”(《陋室铭》)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共42页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共42页](https://img.taocdn.com/s3/m/5ccf4df483c4bb4cf6ecd12c.png)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一、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
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
(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
1.是知也。
(《(论语)十则》)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
知:通:智”,聪明智慧。
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
2.是进亦忧,退亦忧。
(《岳阳楼记》)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
3.是可谓善学者矣。
(《送东阳马生序》)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
“谓”做主语。
(二)“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三)“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四)“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送东阳马生序》)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3.正是江南好风景。
(《江南逢李龟年》)4.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鹤楼》)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7.最是一年春好处。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10.落红不是无情物。
(《己亥杂诗》)(七)“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非天质之卑。
(《送东阳马生序》)(八)“……,……也”。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桃花源记》)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4.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允之任也。
(《出师表》) 5.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6.夫大国,难测也。
(《曹刿论战》)7.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九)“……,……者也”。
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十)“……者,……也”。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醉翁亭记》)2.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醉翁亭记》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记》)4.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醉翁亭记》)5. 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醉翁亭记》)6.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醉翁亭记》)7.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8.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出师表》)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10.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11.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十一)“……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石。
(《马说》)(十二)“……,……”。
1.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邹忌讽齐王纳谏》)(十三)“……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二、被动句(一)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感其诚”即“被……所感动”,这里指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二)有标志词语。
1.“为”表被动。
2.“为……所……”。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满井游记》)“为晴雪所洗”即“被晴雪洗”,这里指山峦被晴天的雪所洗浴。
“为”即“被”。
3.“于”表被动。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于……”即“在……被举荐”。
三、省略句(一)省略主语。
1.承前省。
主语在前面已经出现过,为避免重复省略主语,译时要补上。
⑴(《两小儿辩日》)木兰无长兄,(木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⑵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⑶(桃花源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⑷(余)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记承天寺夜游》)⑸(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⑹(溪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石潭记》)⑺(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核舟记》)“乃”前面省略了主语“起义军”,译时要补上。
⑴(一个人的想法)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征”前面省略了主语“一个人的想法”,译时要补上。
⑵过中(友)不至,太丘舍去,去后(友)乃至。
(《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不至”和“乃至”前面省略了主语“友”;译时要补上。
⑶(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下视”前面省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
(鲁师)遂逐齐师。
((曹刿论战》)“遂逐”前面省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
⑷期年之后,(群臣吏民)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虽欲言”前面省略了主语“群臣吏民”,译时要补上。
2.蒙后省。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诗经·豳风·七月》) “在野”“在宇”“在户”前都蒙后省略了主语“蟋蟀”,译时要补上。
3.对话省。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对曰”前省略了主语“曹刿”;“忠之属”前省略了指代“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主语“此”或“是”。
(二)省略谓语。
再而衰。
再(鼓)而(气)衰。
省略的“鼓”就是谓语。
(三)省略宾语。
省略介词宾语,承上省略宾语“之”,带前面已经提到的“人、事、物”。
(1)以。
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
(《{论语)十则》)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
(《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之)信。
(《曹刿论战》)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2)为。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记》)(3)与。
念无与(之)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记承天寺夜游》)旦日,客从外来,与(之)坐谈。
(《邹忌讽齐王纳谏》省略动词宾语。
(1)省略代词“之”,指代前面已经出现的人、事、物。
人不知(之)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十则》)问(之)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四)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1.林尽水源,便得一(座)山。
(《桃花源记》)“一”后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
2.太行、王屋二(座)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移山》)“二”后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
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个)子负二(座)山,一(座)厝朔东,一(座)厝雍南。
(《愚公移山》)“子”前面省略了量词“个”“山”“厝”前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
(五)省略介词。
1.省略“于”。
(1)在。
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
(《桃花源记》)坐(于)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小石潭记》)日光下澈,影布(于)石上,怡然不动。
(《小石潭记》)余立侍(于)左右,援疑质理。
(《送东阳马生序》)行(于)深山巨谷中。
(《送东阳马生序》)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醉翁亭记》)。
(2)从。
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给。
不可,吾既已言之(于)王矣。
(《公输》)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于)人。
(《曹刿论战》)(4)到。
能谤议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5)表被动。
帝感(于)其诚。
(《愚公移山》)(6)对于。
(7)向。
然足下卜之(于)鬼乎!(《陈涉世家》)(8)比,引出比较的对象。
急湍甚(于)箭,猛浪若奔。
(《与朱元思书》)2.省略“自”,可译为“从”。
(自)潭西南而望。
(《小石潭记》)四、谓语前置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游山西村》)“足鸡豚”是“鸡豚足”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鸡、猪丰足”。
2.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位于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即“你太不聪明了”。
3.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如鸣佩环”是“如佩环鸣”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像玉佩、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脆声音”。
4.近岸,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卷石底”是“石底卷”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石底翻卷过来”。
五、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1.介宾倒装。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何以”是“以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要放在介词的前面。
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疑问句中,代词做介词宾语要提前。
“谁”为疑问代词,“与”是介词。
何以战? (《曹刿论战》)“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
疑问句中,代词做介词宾语要提前。
“何”为疑问代词,“以”是介词。
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由彻”是“由何彻”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挨到天亮呢”。
“何”,疑问代词,“由”,介词。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前置。
2.谓宾倒装。
何有于我哉? (《{论语)十则》“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要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何”,疑问代词。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
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2.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送东阳马生序》)“弗之怠”即“弗怠之”的倒装,可译为“不放松抄写”。
“之”,代词,代抄写,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
3.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为之知”即“未知之”的倒装,可译为“不知道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