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技术】香菇菌棒刺孔技术
香菇全产业链标准综合体 第4部分:香菇菌棒棚(室)接种养菌技术规程-2023最新
香菇全产业链标准综合体第4部分:香菇菌棒棚(室)接种养菌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香菇菌棒棚(室)接种养菌技术规程的术语和定义、环境条件、接种管理、养菌管理、转色管理。
本文件适用于河南省香菇菌棒棚(室)接种及养菌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4455农业用聚乙烯吹塑棚膜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12728食用菌术语GB13735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NY/T2375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NY/T3415香菇菌棒工厂化生产技术规范QB/T2000塑料经编遮阳网3术语和定义GB/T1272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棚(室)接种养菌灭菌后的料棒,在经过消毒处理后的棚(室)中接种养菌的方式。
3.2原位转色香菇菌棒的接种、发菌、转色在同一个棚(室)内完成的生产方式。
3.3移位转色香菇菌棒发菌完成后,转移至出菇棚进行转色的生产方式。
4环境条件4.1环境棚(室)接种养菌的场地环境应符合NY/T2375的相关规定。
4.2条件4.2.1气象条件接种适宜的气象条件,日最高气温≤20℃、空气相对湿度≤70%、风力≤2级的晴朗天气。
4.2.2棚(室)条件棚应结构坚固,密封性好,地面干燥平整,棚膜洁净,棚膜的质量应符合GB/T4455的要求。
室的内壁应光滑整洁,配备照明电力。
5接种管理5.1棚(室)杀虫和消毒接种前7d,棚(室)内应清洁整理,清理杂物等。
清洁整理后应进行杀虫处理。
杀虫处理后向地面均匀撒一薄层生石灰(氧化钙含量≥97%),再平铺一层透明塑料薄膜,最后使用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
薄膜厚度≥0.06mm,质量应符合GB/T4455的相关规定,杀虫和消毒处理方法应符合NY/T2375的相关规定。
5.2料棒摆放5.2.1小垛摆放料棒灭菌后趁热转入棚(室),实垛顺码摆放,距离棚(室)内四周边缘1.0m,每垛数量按1h内接完为准,垛高10层,每垛3排,垛横向间距1.0m、纵向间距1.5m,每垛料棒用塑料薄膜盖严,薄膜规格同5.1。
9608香菇刺孔技术要点
9608香菇刺孔技术要点
刺孔通气是培菌管理阶段所不可少的工作,对于9608菌株的菌段一般进行2-3次刺孔,总孔数70左右(要求均匀分布),其出发点是不使菌段失水过多(到出菇时菌段重应3.3斤以上),又能保证菌丝生产对氧气的需求。
9608菌株菌段菌丝生理成熟后,在出菇的适温环境中,对外界刺激如击木(惊蕈)、温、湿差等非常敏感,只要给予一定的刺激如拍打、搬动、注水等,否则会使子实体大量发生,在管理上必须十分注意:
①在3月底前接种的菌段,应避免在5、6月份寒潮降温时搬动,拍打菌段,否则会在春夏不适时出菇(高山区更应注意);
②秋季最迟应在出菇期来临的15天前将菌段挑进菇棚;
③采用惊蕈(拍打、击水)方式催蕾不能过重,只能轻轻搬动,否则会造成大量集中出菇,不利管理,并且菇形偏小。
9608菌株菌肉的香菇子实体较强的光照条件下生长,则柄短肉厚,菇质优,并易形成花菇,其菌丝又具较强的抗逆性。
因此,可在出菇期及时稀疏棚顶部及四周的遮荫物,增强棚内光照、提高菇质。
9608菌株菌段在冬季遇气温低出菇少时,可采用堆式盖膜保温保湿催蕾法行催蕾,其做法是:将菌段移至阳光充足的棚外叠成堆,上盖薄膜,使堆内温度长至上20℃左右,连续三天后检查菌段,发现长菇的及时搬入菇棚,没长菇的继续堆叠盖膜,要注意的是堆内温度超过25℃时,要及时掀膜风降温。
香菇菌棒开放式接种技术要点!
香菇菌棒开放式接种技术要点!
一、接种场地选择
1.选择避风、清洁、干燥、密封性好、附近50米内无杂菌污染源的房间为开放式接种场所。
2.接种室须在菌棒搬入前一天打扫干净并消毒。
二、菌棒处理
1.常压灭菌,在100℃温度下保持14小时以后,将无机械破损的菌棒移至接种室,并盖上薄膜,以防灰尘及杂菌孢子降落。
2.菌棒堆放在接种室中间,堆高不宜超过1.2米。
3.待菌棒冷却至25℃以下,采用气雾消毒剂消毒2小时后,方可接种。
三、接种程序
1.将菌种、接种工具等用75%酒精消毒后备用。
2.用消菌剂或多菌灵配制的药剂涂擦接种部位。
3.在涂擦处打孔,每段菌棒打3-4个孔,孔深4-5厘米,不能打穿。
4.将生产种掰成块塞入孔内,接种块和菌棒要结合紧实,但不能挤压,防止杂菌从空隙侵入。
5.温度升至25℃时,揭开薄膜进行通风、换气,及时翻堆,防止高温烧菌。
四、注意事项
1.接种须选择在低温、晴朗、干燥的天气进行。
温度高于20℃,下雨多雾、刮风时接种,对成活率有一定影响。
2.接种场地必须清洁、干净、卫生。
3.菌种人员的手及打孔机械须用75%的酒精消毒。
【种植技术】香菇菌棒刺孔技术
【种植技术】香菇菌棒刺孔技术
香菇菌棒刺孔技术
刺孔具有促进菌丝生长的增氧作用,用于促控菌棒培养时间的调节。
刺孔后的自升温现象,为低温季节菌棒促长,提供了便利条件。
但是,菌棒刺孔的自升温,应限制在28℃以下的菌棒管理中应用。
菌棒刺孔后的棒内与棒外温差2~4℃左右。
所以,刺孔后应严密监视温度变化。
第一次刺孔:菌团直径长到5~8公分,用牙签沿菌种穴周围刺孔4~6个,孔深1公分。
第二次刺孔:菌团直径8~10公分,用毛衣针粗的钉子沿菌团边沿向内2公分刺孔,孔距2公分左右,孔深1公分。
第三次刺孔:菌团直径长到10~15公分,4个点菌孔大部分已经连通,采用二次刺孔要求刺孔,两个菌团之间的明显接合位置,不宜刺孔。
监督要点:
①菌团上面的袋膜松弛,有空隙的地方不刺孔,袋中营养料虚软的袋子不刺孔,防止孔中流通空气感染培养料。
②刺孔的位置应距离菌团边缘大于2公分的位置.防止刺透菌团。
③培养料偏湿的袋子适当多刺孔。
④气温超过33℃时,宜选用阴雨天气刺孔。
刺孔后要保持棚内适当通风。
如果在室内井字型堆放,层数应低于4层,防止阳光直接照射,烧伤菌棒。
⑤5月20以后的夏栽袋料,以静止培养为主,保持菇棚遮阴通风。
等待立秋后再刺孔。
或在气温超过35℃的菌棒刺孔,采取少刺,勤刺,晴天不刺,防止刺孔后的积温烧菌。
⑥无论何时上架的菌棒,出现转色现象后,均要每隔10天左右转动一次菌棒,发现有积水,立即在积水处刺孔排水。
⑦如有菌棒凹陷处的袋膜贴紧,影响转色,要用锥子挑起袋膜,切不
要挑破袋膜。
菌棒出问题,好多人败在了刺孔关!
菌棒出问题,好多人败在了刺孔关!眼下,春栽香菇菌棒就要到刺孔时间了,种得早的,可能已经开始刺孔了。
刺孔是香菇菌棒菌丝培养阶段非常重要的事情,有必要就这个问题,写篇文章,重点说说这个事。
可以说刺孔动作简单,做好却非常不易。
做对了,可以减少坏棒,提高成功率;再进一步,做好了,做巧了,可以多出菇,出好菇,最终是多挣钱。
要灵活地掌握刺孔技巧、多少和时机,就需要弄明白关于刺孔的基本原理和情况,搞不懂这些基础的东西,只机械地知道刺几次孔,一次刺几个孔,是远远不能把孔刺好的。
现在的技术书籍和网上发布的技术文章,对香菇菌棒的刺孔,还是这样描述的,即三次刺孔法:第一次,刺小孔,在香菇菌棒菌丝萌发到直径6-8厘米时,开始刺;第二次,在香菇菌丝长满菌棒之前,随机掌握;第三次,放大气,是在香菇菌丝长满菌棒之后1周左右开始。
在菇友实际生产操作中,特别是春栽秋出模式中,绝大部分人已经悄然把3次刺孔,变成1次刺孔了。
3次变1次,为什么仍然可以?要搞清楚这个事,首先要明白为什么要刺孔?这个答案很明确,直接原因是为菌袋内香菇菌丝的生长提供足够的氧气。
香菇是好气性真菌,要想菌丝长得快,浓白健壮,必须有充足的氧气。
刺孔的最终目的,是促进香菇菌丝积聚足够的营养,只有充足的氧气才能降解木质素,转化出菇所需的营养和能量。
在完成这个终极目的同时,还可以顺带完成一个作用,即刺孔通气增加培养料中氧气含量,排除菌丝生长释放出的废气,加快菌丝生长,缩短菌丝生理成熟的时间。
上面的一段话,让我们明白刺孔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增加氧气。
增加氧气可以达到3个效果,一是菌丝长得好,二是菌丝长得快,三是积聚出菇需要的营养。
当然顺带还有其它效果。
以春栽秋出为例说明,其它不再一一对应说(有些模式还是需要按原有程序刺三次孔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先说第一次,最初的接种穴,是用蜡或胶布封口的,不封口的也往往是套袋的,菌棒外面的氧气不能够进入。
香菇菌丝只能靠塑料袋内有限的存量氧气生长,这个氧气量很有限,香菇菌丝刚萌发时还能满足需要,但长大一点,就不行了。
香菇菌棒安全越夏管理技术措施
香菇菌棒安全越夏管理技术措施一、菌棒安全越夏管理要点1、室外越夏。
室外荫棚通风好,降温快,因此,利用室外荫棚发菌能有效的减少“烧菌”发生。
利用室外荫棚越夏发菌具体采取的措施:一是在荫棚四周搭架种植藤蔓作物如南瓜、莆瓜等,提高遮荫效果;二是在棚顶安装自动旋转自来水喷头或喷雾管,在每天上午10时至下午4时进行喷水降温;三是在棚内四周及过道两边挖20厘米宽,30厘米深的相通沟,在沟内放跑马水降温。
2、室内越夏。
选择室内越夏发菌,宜选在通风良好、凉爽的土墙一层房内进行发菌。
除疏散堆放外,应采取各种措施降温。
一是增加房内四周的遮荫设施,如搭凉棚,挂遮阳帘等进行遮荫;二是在晴天中午前后关闭房内门窗,保持房内阴凉,傍晚要及时打开门窗进行通风散热;三是中午时在房内摆放水盆,用电扇进行通风散热,有条件的菇农可用空调进行降温,效果更好;四是房顶可采用喷水的方法降低温度,房内保持相对湿度在70%左右,过高过低都不利于菌棒的发菌。
二、发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经过接种的菌棒,在高温季节来临前,应选择通风散热条件好的场所完成菌棒的散堆、移堆工作。
在高温期间,严禁翻动菌棒,以防菌棒受振动而增加菌丝呼吸作用而使堆温上升,引起“烧菌”。
2、越夏菌棒在高温期间,禁止对菌棒进行割袋,刺孔,以防空气进入菌棒内部,增加菌丝呼吸作用而使堆温上升,引起“烧菌”。
3、在发菌期间要做到勤检查,一旦发现有烂棒要及时进行处理、消毒,以防病菌蔓延造成损失。
一般在菌棒感染腐烂前期可采用挖除腐烂块、点的办法进行处理。
处理后用生石灰加适量水调成浆状涂在创口部,进行消毒处理即可。
对于一些已全部“烧菌”的菌棒,要及时进行脱袋晒料,以便重新利用。
越夏香菇菌棒刺孔注意事项,都是“干”货!
越夏香菇菌棒刺孔注意事项,都是“干”货!
前言:最近一段时间,小编好像丢了点什么,左思右想发现,我们种植冬菇的朋友好久不见,也很少在平台留言。
这是小编的疏忽,被夏菇的出现冲昏了头脑,没能关心到冬菇的朋友。
为了和全国菇农同步,今年小编说说越夏香菇菌棒刺孔这些事儿!
最近一段时间,虽然冬菇在市场上消失,但冬菇的菇农并没有停止工作。
根据现在的时间来看,应该陆续进入到刺孔环节。
我相信一定会有菇农不知道什么时候刺孔,刺孔又应该注意什么。
一般情况下,看见菌种眼附近出现瘤状物的时候,就是刺孔的最佳时期,这种情况就是菌丝缺氧造成的结果,大家不要担心,只要及时刺孔,瘤状物一点点就会消失。
1、消毒
在刺孔前,最好将刺孔机的针部进行消毒,虽然很多人没有消毒也没有发现危害,但费些劲,免除一切隐患!
2、温度
刺孔时最好选择早晚进行,因为现在温度太高,或者选择阴雨天气,最合理的温度应该在30℃以内,因为超过这个温度,就有烂棒的危险,我们应该避免任何风险的存在。
3、隔离
在刺孔过程中,最好不要人多,自己慢刺精选,把一些感染的菌棒隔离出来,避免交叉感染,隔离管理或分棚管理,如果人多,很容易把坏棒混杂到好棒中。
4、通风
将菌棒按每3—4棒井字型堆放,根据自己的空间而定,如果空间大,最好3棒每层,然后注意通风降温。
因为刺孔后菌丝开始活跃,生长较快,也将发热,如果散热不够,那就……
对于香菇菌棒越夏的刺孔问题,小编就想到这么多,希望大家积极补充。
友情提醒,今年冬菇菌棒坏棒很多,我们一定严把每一个环节,避免菌棒再次遇到损失。
香菇快速催蕾法
香菇快速催蕾法袋栽香菇采用注水或泡袋催蕾方法,会使菌棒内的含水量过高,影响产量、质量和效益。
现介绍一种快速催蕾方法。
1.刺孔用8厘米~10厘米长的铁钉4根,钉在厚1.5厘米、长45厘米、宽度适宜手握的木板上,用制好的“钉排”在菌棒上扎8个眼。
2.浸泡把刺孔的菌棒放入浸水池或大桶内,防止菌棒上浮。
之后,用0.3%的尿素溶液浸泡菌棒。
出过头潮菇的菌棒浸水1.5小时~2小时,出过二潮菇的菌棒每次浸袋2小时~3小时。
以刺孔周围含水量65%~70%,其他部位含水量45%~60%为宜,一般采用称重法确定浸水量,第1次浸水后的重量是菌棒栽培时重量的100%~110%,春栽袋是栽培时重量的90%~105%。
以后每潮减少浸水量15%左右。
3.温差催蕾选择昼夜温度8℃~20℃的晴天浸袋催蕾,夜间必须出现12℃以下的低温,中温菌株需要14℃~16℃的低温刺激。
在浸过水的菌棒一端刺一孔,孔向下,排放在向阳、背风、不积水的地面上,用塑料薄膜盖严,在薄膜内的菌棒上面放置温度计。
阳光照射增温,促使薄膜内的温度达到28℃~32℃,保持2小时~4小时,掀膜通风,再用夜间的自然低温12℃刺激4小时~6小时。
如果温度不足,可连续进行2次~3次。
4.出菇管理通过刺孔、浸水和温差刺激的菌棒可放在原地,用塑料薄膜盖严,在18℃~24℃条件下2天~3天后即大量生出菇蕾。
从第2天傍晚或第3天早上选出菇蕾较多的菌棒放入出菇棚的最下层。
以后,每隔12小时~24小时选1次,自下而上放入出菇棚,2天~3天全部完成。
5.注意事项①用上述方法催蕾的菌棒含水量应为35%~55%,含水量低于35%的菌棒,要少量补水,含水量高于55%的菌棒宜适当缩短浸水时间或不浸水。
②超过35℃应立即降温。
香菇菌棒家庭栽培技术要点
香菇菌棒家庭栽培技术要点
香菇菌棒家庭栽培技术要点
1、菌棒到家后,请放置在18-22℃的环境下静置;
2、静置3天后,使用细毛衣针为菌棒刺孔20-30个、孔深1厘米以内,注意要均匀分布地刺在白色菌丝部位;
3、当白色菌丝长满全袋,硬硬的瘤状物出现在菌棒表层时,使用细毛衣针为菌棒刺孔20-30个、孔深2厘米,注意孔要均匀分布在棒身各部位;
4、刺孔后,注意把菌棒放在光线明亮(不能被阳光直射)、18-23℃的环境下,促进菌棒在袋内转色;
5、此后,菌棒内的白色菌丝会逐渐变为棕褐色,并逐渐有菇蕾发生;此时要勤观察,发现菇蕾长到花生米大小时,使用刀刃锋利的小刀片将菇蕾周围的塑料袋割开使菇蕾能够自然生长;此时若观察到菇蕾发生比较密集,则可以用小刀片把畸形的、不健壮的菇蕾割掉,控制每袋的菇蕾留下10个以内。
6、疏蕾后,将菌棒放置到10-18℃的环境下,每天早上适量喷施雾化水即可。
7、菇蕾长到盖面2-5厘米、接近开伞时采收食用即可。
8、菌棒养护和出菇期间都要注意
每天室内适量通风换气;
绝不能被阳光直射;
出菇期间,要有较明亮的光线。
香菇菌棒培养技术
香菇菌棒培养技术香菇是国内外食用人口最多、需求量最大的食用菌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香菇生产国和出口国。
香菇生产属于短、平、快项目,能够给农户在短期内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本文介绍了香菇菌棒培养技术,希望能够对广大香菇养殖户提供一些帮助。
1栽培原料准备香菇栽培的主要原料有木屑、麦麸和石膏,为了促进菌丝生长、提高香菇产量可添加少量的生物营养素。
栽培香菇的培养料配方比较多,目前生产上常用配方为木屑80%、麸皮20%、石膏1%、菇丰素0.15%-0.2%。
木屑要选择阔叶树硬杂木屑;麦麸要求新鲜、无霉变、无杂质,新鲜颜色发暗,有面粉味和甜味;石膏(稳定酸碱度)要求纯正,无杂质;香菇栽培袋可选用低压聚乙烯塑料筒,外套袋选用18cm 宽、58cm长、1-2道厚的聚乙烯塑料筒。
2菌种的选择和准备香菇生产分为冬季和夏季,南方多半在早春和晚秋,北方多半在夏季,应依据当地季节特点,适当安排栽培时间。
香菇的品种较多,不同栽培季节要选用不同温型的品种(菌株)。
夏季栽培香菇要选择菇型正、菇色好、菇肉厚,迎合市场需求的高温型或中高温型品种,冬季也要选择耐低温菇型正、菇色好、菇肉厚、产量高的中低温型品种,对于新引进的品种必须通过小面积栽培试种,才可大面积推广。
3拌料和装袋3.1拌料拌料关键是控制生料含水量达到55-58%,蒸熟料含水量达到60%。
香菇拌料一般是按配方比例将木屑、麦麸和石膏先干拌三遍,再加入菇丰素水溶液和清水倒堆,料水比大约为1∶1.25,最后用手攥法调整到所需要湿度;也可提前2天将木屑喷水淋湿,装袋前按配方比例向木屑中添加麦麸、石膏、菇丰素,调整到所需要湿度。
3.2装袋料拌好后应立即装袋。
无论采用手工装袋还是机械装袋都要掌握关键的两点:一是装料时两端袋口要扎紧,防止蒸料时形成水袋,影响菌丝生长;二是装料松紧度要适宜,采用直径宽15cm、长55cm的装料袋,每袋装干料约0.9-1kg、装湿料2.1-2.3kg。
4蒸料灭菌香菇料袋灭菌一般采用“太空包式”常压蒸汽灭菌,蒸料前先安装好常压灭菌炉,并将蒸汽管接到料堆中间位置,垫起坐实蒸帘(木帘)、铺上蒸布,然后将料袋呈井字形堆垛,袋与袋之间不要太挤,稍微留有空隙,便于蒸汽均匀上窜。
人工栽培香菇菌棒越夏管理技术
、
品 种调 整
采 用 高 抗 品 种 是 减 少夏 季 菌 棒 损 失 的 常 用 的 农 业 措 施 。 目前 我 国有 名 的 高 抗 香 菇 品 种 有 “ 9 0 1 5 ” “ 9 3 9 ” 和“ 庆科 2 O ”
等。 其 中“ 9 0 1 5 ” 是 目前 我 国应 用 量 最 大 的高 抗 品 种 , 而“ 庆 科 2 0 ” 是近年推广速度最快的高产 、 高抗 、 优质的香菇品种。
外 . 可 在 大棚 内 四 周 及 人 行 道 两边 挖 掘 出 相 通 的 地 沟 . 引 入
正 在 发 菌 的 菌 丝 体 或 尚 未 转 色 的 菌 丝 体 的 抗 性 明 显 强 于 已转 色 的 菌 棒 。 已转 色 的 菌 棒 趋 于 生 理 成 熟 , 对 环境 十 分 敏感 , 而 正 在 发 菌 的 菌 丝 体 或 尚未 转 色 的 菌丝 体 相 敏 感 性 较 差, 耐高 温 和 耐 不 良温 差 刺 激 能 力 较 好 , 从 而 表 现 出较 好 的 抗性 。 利用这个现 象, 我 们 可 以延 迟 接 种 时 间 , 用 白色 菌 丝 体 来 对 付 夏季 高温 和 反 复无 常 的 秋 季 。值 得 一 提 的 是 . 减 少 接 种孔数等于延长培 菌时间 。 也 相 当于 推 迟 接 种 , 有利于越夏 。 三、 及早做好菌棒散堆 、 排 场 香菇 菌 丝 对 外界 温度 十 分 敏感 . 气温高于 3 5 ℃时 就 可 能
瓦上降温 , 避免室温长时间高于 3 3 。
六、 高 温 期 间停 止 菌 棒 刺 孔
的发生 。 为此 。 提 出 以 下几 个 方 面 措施 进 行 探 讨 . 促 进我 区 香 菇人工栽培健康发展 。
香菇菌棒满袋后几天开始刺大孔放大气?
香菇菌棒满袋后几天开始刺大孔放大气?把握好香菇的刺孔通气和翻堆工作,是香菇生产的关键一环。
香菇是好气性真菌,要想菌丝长得快,浓白健壮,必须有充足的氧气,只有充足的氧气才能降解木质素,转化出菇所需的营养和能量。
刺孔通气增加培养料中氧气含量,排除菌丝生长释放出的废气加快菌丝生长,缩短菌丝生理成熟的时间。
实践证明,正确合理的通气是秋季袋栽香菇优质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1、刺孔通气的方法要三次,一次是在菌丝圈直径10厘米左右时,用直径1毫米的钢针,离菌丝生长的前沿2厘米左右处扎微孔4—6个。
第二次可在菌丝刚发满袋,大概接种后40—45天,主要在接种口的另一面,刺孔深1—1.5厘米,孔数每袋20—30个。
不宜太多太深,孔径太大,否则会失水过多。
第三次在脱袋前7—10天,俗称放大气,刺孔深度达2厘米,全袋刺40—60个。
主要起促进菌丝生理成熟,诱导出菇,排除废气,可减少第一批菇中的畸形菇数量。
用套袋的菇农,当菌丝圈直径10厘米时可以去掉套袋,代替刺孔,当菌丝生长开始变慢,要及时去袋。
脱袋太早的话,如菌丝圈只有5、6厘米时,菌棒的杂菌感染率会显著增加。
装袋紧气温高时,往往早缺氧,此时可先解去套袋绳,保留套袋。
脱袋太迟,菌丝会因缺氧而停止生长,严重会造成菌丝死亡。
2、刺孔需注意的地方菌棒堆放密度高的,要分批脱袋,防止产生烧菌。
刺孔后几天,因菌丝呼吸作用加强,释放出大量热能,袋内温度高出室温2—3℃,因此室温达28 ℃时,应停止刺孔,防止烧菌。
刺孔后注意通风降温。
含水量高的和装袋紧的可适当刺深些、孔数多一些,相反可少刺。
在未长菌丝部位、塑料袋拱起部位、瘤状物突起部位、有黄水部位均不能刺孔。
3、翻堆翻堆就是把上下、里外、侧面菌棒互相对调,目的是使菌棒均匀地接触空气、温度、光照等,促进发菌平衡。
翻堆可与检查杂菌相结合,及时杂菌和死种菌棒。
每隔10——15天可与解套袋口、脱套袋、刺孔等结合。
为促进生殖生长,在菌丝发满袋后要逐渐增加散射光强度。
袋料香菇养菌期及刺孔环节注意事项
袋料香菇养菌期及刺孔环节注意事项
一、袋料香菇养菌期应注意以下事项:
1.菌棒堆放及翻堆检查。
菌棒一般采用每堆4—6层,排与排之间留人行道,有利于空气流通及观察。
接种后当菌丝直径达8厘米左右时进行第一次翻堆检查,及时调整堆形、堆高,进行补接、处理杂菌和污染菌棒清理。
2.培养环境条件控制。
温度以20—24℃为宜,根据实际情况对培养室温度进行及时调节,严防袋内温度过高而引起“烧堆”。
湿度应控制在70%以下,培养室内应及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通风应与保温结合。
二、刺孔环节:
刺孔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袋装过虚,接种部位不能刺孔;
二是不能刺在瘤状物上;
三是有感染部位不能刺孔;
四是温度超过28℃时不能刺孔。
(延伸:香菇转色期适当温度应为20—24℃,小环境空气相对湿度85%—90%,需散射光和新鲜空气,转色期分泌黄水要及时去除,每10天翻动一次至转色结束。
)
- 1 -。
香菇刺孔注意事项有
香菇刺孔注意事项有香菇刺孔是一项受欢迎的农作物种植方式,其具有高产、高经济效益的特点。
然而,如果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就很可能导致香菇生长的问题,在此应引起农民们的高度重视。
首先,注意选材。
选择种植香菇所用的草料或木屑时,应该选择无毒、质地松软且水分适中的材料。
特别是使用废纸或废纺织品作为草料时,要确保没有使用过有害化学物质。
其次,注意材料的粉碎。
草料粉碎后,其表面积扩大,更有利于香菇菌丝的生长和充气。
此外,颗粒的大小要均匀一致,以确保菌丝能平均分布,并且不会出现过于密集或稀疏的情况。
第三,注意杀菌消毒。
杀菌消毒是预防病虫害的重要环节。
在传统方式下,注水搅拌草料时,应使用高温高压的蒸汽进行消毒,确保全部消灭病毒、细菌和卵孢子等。
同时,杀菌后要及时降温,以免继续杀菌时间太长,影响生长效果。
第四,注意控制温湿度。
温度和湿度是决定香菇生长的两个关键因素。
在最适温度范围内(25℃-30℃),菌丝能迅速生长,形成菌丝棒。
湿度也非常重要,它会影响菌丝的扩展和气孔的形成。
因此,要保证温湿度的稳定,定期检查并及时调整。
第五,注意通风换气。
在菌种刺入菌丝棒后,温湿度的变化会导致温室内的湿度过高,空气流通不畅。
这样容易滋生细菌并诱发病虫害。
因此,需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清新的空气环境。
第六,注意防范病虫害。
在香菇生长过程中,病虫害是一项常见的问题。
要定期检查菌棒,并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问题。
此外,注重卫生清洁工作,经常清理温室内的积水和垃圾,定期消毒,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第七,注意及时采摘和保鲜。
香菇的生产周期短,而且生长速度较快,因此采摘时要及时。
一般来说,当菌盖趋向平展时,即可采摘。
采摘后,要注意及时清洗和保鲜,以保持其新鲜度和口感。
总之,香菇刺孔是一项需要注意细节的工作。
只有在注重选材、粉碎材料、杀菌消毒、控制温湿度、通风换气、防范病虫害以及及时采摘和保鲜等方面做好工作,才能得到高产且质量优良的香菇。
希望农民们能够认真对待这些细节,提高香菇的产量和品质。
香菇菌棒管理简介
香菇菌棒培养和出菇管理简介
1.接种孔菌丝达6-7公分左右,如有外袋先脱外袋,当菌丝长满菌棒表面积1/2时挖菌种孔(根据情况也可改为刺孔,但只能刺在长有菌丝处)以达到增加供氧量,增加通风换气,调控温度(防止高温);
2.刺孔:菌丝长满菌棒后,这时会出现隆起,此时应刺孔增加菌丝供氧量(刺孔深度和数目因棒、因时而异),刺孔后菌丝供氧量增大,
有氧呼吸放出大量的热量,注意通风散热、防止高温。
3.转色管理:刺孔后,菌棒进入转色阶段,此阶段充足的光照(注意:不能阳光直射)有助良好的转色。
转色期间尽可能地减少温差,保持恒温(18-23摄氏度,温差控制在5摄氏度以内),时常关注天气变化,注意夜晚温差刺激造成早产菇(未开袋先出菇,也称憋袋菇)影响出菇质量和产量。
4.菌棒排放:待到菌棒完全转色完成即可开袋出菇。
香菇菌棒出菇期间的菌棒摆放不能过密,菌棒的整个表面基本上是可以长菇的,
排放太密会出现挤压,通风不良,光照不足等因素而影响产品品质。
5.开袋出菇:开袋后催菇的湿度要求较高在90%以上(湿度根据菇的生长情况调整,并非一成不变)。
可通过温差刺激催蕾出菇,也
可适当在菌棒喷洒水刺激出菇(出菇后禁止随意洒水)。
6.梳蕾:如果菌棒出蕾过多,如有必要可进行梳蕾操作(如果菌棒爆发性出蕾长菇,会严重影响香菇品质,产量也会受影响)。
7.出菇管理:出菇管理期的温度保持在18-22摄氏度较好,温度太低生长缓慢,温度过高,生长太快会造成腿长肉薄、过早开伞,品
质差。
最后要注意根据天气情况把握采收时期,不然产品质量等级较低,影响经济效益。
(以上仅作参考,香菇不同品种技术管理存在一定差异,需针对香菇品种习性进行科学管理。
)。
春栽香菇机械刺孔和刺孔后的管理要点以及段木银耳发菌和出耳大棚搭建方面技术指导
春栽香菇机械刺孔和刺孔后的管理要点以及段木银耳发菌和出耳大棚搭建方面技术
指导
春栽香菇机械刺孔及刺孔后管理:刺孔时要挑出未发满菌的菌袋,待发满后刺孔,感染杂菌的菌袋及时挑出不可混合刺孔,刺孔后菌袋“井”字形起堆,不超过五层,当前天气条件下发菌棚棚顶0.5米以上加遮阳网,加强菇棚通风管理,密切观察棚温变化,当超过32℃时,及时在棚顶喷洒凉爽的井水或泉水降温。
段木银耳发菌和出耳大棚搭建方面:要注意发菌温度和湿度管理,做到先高后低,出耳荫棚搭建要选通风良好处南北走向,开好通风口,棚膜上外加遮阳网并盖草帘或稻草遮阳。
- 1 -。
解说香菇刺孔通气的时间和方法
解说香菇刺孔通气的时间和方法培菌前中期对于接种孔封口的菌棒,在接种后的10~25天,菌丝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缓慢生长,当接种口菌丝生长至直径6~8cm大小时进行第一次刺孔通气;而对于接种孔没有封口或用套袋封口的,因氧气可以从接种孔进入,刺孔的时间则可以适当往后推,一般可在接种孔一面菌丝连接在一起时进行第一次刺孔通气。
刺孔方法是用约5厘米(1.5寸)长的铁钉或竹签在每个接种孔的菌丝生长末端以内2厘米处刺孔一圈,孔数6~8孔,整段菌棒的刺孔总数15~24孔。
菇农习惯上把这一时期的刺孔通气称为通“小气”。
培菌后期在菌丝已长满全袋至开始转色前的这一培菌期,菌丝生长极为旺盛,菌丝总量增长极快,对氧气需求也是成倍增长,此时必须加大刺孔量,以增加氧气供应,满足菌丝生长要求,菇农称这一时期的刺孔通气为“放大气”。
“放大气”一般在菌丝长满全袋后的5~7天时进行,刺孔时,环境温度应在20-25℃之间。
在实际生产中,大部分菇农是把菌棒挑到室外遮荫棚里越夏时进行刺孔通气的。
通风条件较好的发菌室,也可放在室内进行刺孔,但要分批进行,并注意疏散通风。
刺孔前应事先制作一个钉耙状刺孔器;选一块厚1.5厘米、宽5~6厘米、长50厘米的木板,一端削成手柄,另一端35厘米范围内钉上6.6厘米(2寸)铁钉2排计20枚,此刺孔器一次可在菌棒上刺20个孔,提高了工效。
每段菌棒的打孔数量和深度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这期间有些菌棒因缺氧和见光,表面形成瘤状物,若任其发展会把筒袋顶破,这时除对窗户进行遮光外,需沿瘤状物外围用5厘米(1.5寸)铁钉或竹签刺孔一圈,数天后瘤状物就会软化,该部位整块转成褐色菌膜。
如室内温度在28℃以上,一般不应刺孔通气,超过30℃时严禁刺孔通气,否则极易造成烧菌、闷堆和烂筒。
刺孔数量和深度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最终目的是使菇木在出菇前菌膜转色厚薄适宜、含水量适中,使出菇前每段菇木重量保持在1.3~1.4千克左右。
因此,对于含水量高(偏重)的菇木,可适当增加刺孔通气,孔也可深点,以加速水分散发,偏轻的菇木可提前移至湿度较高的菇棚中,刺孔后平放于地面,让其自然吸收水分,以期达到适宜的含水量。
秋栽香菇规模化“白棒子出菇”管理新技术
秋栽香菇规模化“白棒子出菇”管理新技术秋栽香菇菌棒生产时间短,因为面临低温季节的发菌速度、转色和出菇促控技巧,其管理技术环节比较复杂;而规模化秋栽香菇菌棒管理方法,不仅是不同于传统家庭模式生产的特点,需要简化频繁翻堆、刺孔增氧和转色期间的封闭增温、倒堆转棒,排出液体等频繁用工管理方法及其用工成本,而且需要掌握白棒子出菇和转色兼容出菇的管理技巧,尤其是关系秋栽香菇第一潮自然出菇“憋袋菇”的产量、质量、管理方法以及持续几个月低于转色气温的“白棒子出菇管理”技术,成为秋栽香菇规模化产业技术指导服务的关键性问题。
本文总结秋栽香菇标准化服务经验,供参考。
1.秋栽香菇菌棒简化翻堆刺孔管理接种发菌翻堆后的菌棒采用川子垛堆放8层高度,避光恒温24±2℃养菌。
由传统的6~10天倒堆刺孔增氧一次改为两次刺孔,第一次手工刺孔时间是菌穴连窝之后,适宜运输上架的时间,在菌种穴两边刺孔两行,刺孔直径3~5㎜,每行8~10个,孔深2㎝;第二次机械刺孔“放大气”时间是在发满菌以后,菌棒开始分泌液体或者开始产生菌瘤,调节刺孔机刺孔速度2s左右1棒,自动刺孔6行,刺孔密度为每行8~10个孔,每棒刺孔48~60个,用于地埋覆土出菇的菌棒的刺孔数量80~110个,刺孔深度2~3㎝,由4~6个人配合完成刺孔。
注意问题:①菌棒运输上架过程保持轻拿轻放,运输路程应小于2小时,防止运输堆积高温烧菌。
②刺孔前后必须保持恒温22~26℃湿度自然的恒温管理,防止菌棒移动、刺孔震动、推拉磨蹭、温差刺激而自由出菇。
手工刺孔时间选择搬运上架之前进行,机械刺孔的时间是在上架继续恒温养菌的发满菌之后进行。
③刺孔前后保持恒温管理状态,每天中午检查菇棚温湿度记录,发现门口或菇棚边沿有少数零星出菇的,立即采取手工挤压处理,继续恒温管理,自由出菇现象即可停止。
④棚内温度检测高度为6层出菇架第五层约1.5米位置,以方便观察记录,如果发现棚内温度高于28℃,可以选择中午外界气温24~26℃的时间段开启菇棚两边通风口散热,或者开启2米高度的棚门缓慢散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植技术】香菇菌棒刺孔技术
香菇菌棒刺孔技术刺孔具有促进菌丝生长的增氧作用,用于促控菌棒培养时间的调节。
刺孔后的自升温现象,为低温季节菌棒促长,提供了便利条件。
但是,菌棒刺孔的自升温,应限制在28℃以下的菌棒管理中应用。
菌棒刺孔后的棒内与棒外温差2~4℃左右。
所以,刺孔后应严密监视温度变化。
第一次刺孔:菌团直径长到5~8公分,用牙签沿菌种穴周围刺孔4~6个,孔深1公分。
第二次刺孔:菌团直径8~10公分,用毛衣针粗的钉子沿菌团边沿向内2公分刺孔,孔距2公分左右,孔深1公分。
第三次刺孔:菌团直径长到10~15公分,4个点菌孔大部分已经连通,采用二次刺孔要求刺孔,两个菌团之间的明显接合位置,不宜刺孔。
监督要点:①菌团上面的袋膜松弛,有空隙的地方不刺孔,袋中营养料虚软的袋子不刺孔,防止孔中流通空气感染培养料。
②刺孔的位置应距离菌团边缘大于2公分的位置.防止刺透菌团。
③培养料偏湿的袋子适当多刺孔。
④气温超过33℃时,宜选用阴雨天气刺孔。
刺孔后要保持棚内适当通风。
如果在室内井字型堆放,层数应低于4层,防止阳光直接照射,烧伤菌棒。
⑤5月20以后的夏栽袋料,以静止培养为主,保持菇棚遮阴通风。
等待立秋后再刺孔。
或在气温超过35℃的菌棒刺孔,采取少刺,勤刺,晴天不刺,防止刺孔后的积温烧菌。
⑥无论何时
上架的菌棒,出现转色现象后,均要每隔10天左右转动一次菌棒,发现有积水,立即在积水处刺孔排水。
⑦如有菌棒凹陷处的袋膜贴紧,影响转色,要用锥子挑起袋膜,切不要挑破袋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