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实践教学大纲(2篇)
![传染病学实践教学大纲(2篇)](https://img.taocdn.com/s3/m/9b7d1a8b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42.png)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分类、流行病学特征和防治原则。
(2)熟悉常见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结核病等)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
(3)了解传染病实验室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2. 能力目标:(1)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熟练掌握传染病学实验室检测技术。
(3)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素质目标:(1)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2)提高人文关怀意识,关爱传染病患者。
(3)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二、教学内容1. 传染病基本概念、分类及流行病学特征1.1 传染病的基本概念1.2 传染病的分类1.3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2. 常见传染病2.1 病毒性肝炎2.2 艾滋病2.3 结核病2.4 其他常见传染病(如麻疹、水痘、流感等)3. 传染病诊断与治疗3.1 传染病的诊断方法3.2 传染病的治疗方法3.3 传染病治疗中的注意事项4.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4.1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4.2 传染病的控制策略4.3 传染病防治中的伦理问题5. 传染病实验室检测技术5.1 传染病实验室检测的基本原理5.2 传染病实验室检测技术及其应用5.3 实验室生物安全及防护三、实践教学环节1. 实验室教学1.1 传染病实验室基本操作技能训练1.2 传染病实验室检测技术操作训练1.3 传染病实验室生物安全及防护训练2. 临床教学2.1 传染病病例分析讨论2.2 传染病临床见习2.3 传染病临床实习3. 社会实践3.1 传染病防治宣传教育3.2 传染病防治调研3.3 传染病防治志愿服务四、教学评价1.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40%,包括传染病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考核。
2. 实验室报告:占总成绩的20%,包括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撰写等。
3. 临床实习报告:占总成绩的20%,包括病例分析、临床技能操作等。
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e497f31524de518974b7d63.png)
《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三年制中职农村医学专业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传染病学是三年制中职农村医学专业的一门职业技术课,是必修课。
本课程共32学时,理论26学时,实训实习6学时,考查课。
传染病学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职农村医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掌握传染病的相关基础知识,如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预防、消毒、隔离的知识及护理等,以便作好传染病病人的诊断与治疗,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并且积极开展社会健康教育,使广大群众掌握传染病的防治知识。
先修课程包括《人体解剖》《组织学》、《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病理学基础》、《护用药理学》、《临床营养》等医学基础课,同修课程有《内科学》、《外科》、《妇产科》、《儿科》、《急救》、《全科医学》等。
二、课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传染病学的基础理论和发展史。
2、熟悉传染病的流行条件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特征、诊断、治疗原则、预防措施。
3、掌握传染病学的概念、对象,传染病的消毒、隔离、传染病常见症状的诊断程序。
能力目标1、运用传染病治疗的技术和方法,解决传染病病人的临床症状,达到康复痊愈的目标。
2、能对传染病患者及其家属做好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树立起“一切以服务对象的健康为中心”的职业意识,具有尊重、关爱病人的良好品德。
2、具有严谨缜密、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和爱岗敬业的职业情感。
3、能保护病人隐私,同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关系。
三、课程教学时数分配和教学形式四、教学内容要点及要求第一章总论(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染病的历史和概况。
2、熟悉传染病的定义,对象和任务,感染与免疫的含义。
3、掌握传染病流行的条件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特征、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传染病预防、传染病的隔离和消毒。
4、具有严格的消毒隔离和无菌观念,能按照传染病预防和治疗原则使病人康复。
5、注意保护病人隐私,尊重、关爱病人,同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关系。
传染病学 课程教学大纲(修改)
![传染病学 课程教学大纲(修改)](https://img.taocdn.com/s3/m/6f0e9ef4aef8941ea76e0510.png)
《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二零一零年八月制定《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课程名称:传染病学学时:27(21/6)学时学分:1.5学分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引起的,可在人与人之间、动物之间、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组疾病,可单个发病,也可群体发病。
传染病是感染性疾病的一部分,但感染性疾病不一定有传染性。
历史上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对人类造成很大灾害,在新中国成立后,在预防为主的方针指引下,很多传染病和寄生得到控制。
但有些传染病仍然广泛存在,如传染性感冒、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感染性腹泻等。
本课程是为中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开设的一门临床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感染病学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传染病临床诊疗基本能力。
祖国医学对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有丰富的诊治经验,深入发掘和研究祖国医学无疑对中西医结合防止这些疾病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热爱中医事业、巩固专业思想。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节传染病概论(2学时)掌握传染病的定义、特征、流行病学、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基本概念;掌握传染病的报告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与隔离制度。
第二节流行性感冒(自学)掌握流感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熟悉常用实验室及其他检验;了解发病机制、病理学特点、流行病学及预防。
重点掌握诊断依据和治疗。
第三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学时)掌握本病的定义、不同类型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熟悉流脑的流行病学特点、常用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了解发病机制、病理学特点。
重点掌握诊断依据、治疗与预防方法、与乙脑的鉴别诊断。
第四节流行性乙型脑炎(自学)掌握本病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熟悉常用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了解发病机制、病理学特点、流行病学及预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a8abb135f0e7cd1842536a5.png)
第一章总论(4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的概念及关系。
2、掌握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3、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熟悉其临床特点。
4、掌握传染病的诊断依据和治疗原则。
5、熟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及影响流行因素。
6、熟悉国家法定传染病的病种及其报告时限和管理办法。
7、了解传染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一、引言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的定义。
传染病学的定义。
学习传染病学的意义。
二、传染与免疫传染的概念。
宿主与病原体之间的互相斗争和适应。
共生状态。
机会性感染。
感染谱。
三、传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进入机体的途径。
感染后表现:(1)被清除与定居;(2)隐性感染的发生率与后果:获得免疫,携带状态;(3)显性感染的发生率与后果:恢复健康,恢复期携带者;(4)病原携带状态:定义,急性、慢性、潜伏期、恢复期与健康携带者;(5)潜伏性感染。
四、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病原体的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五、传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保护性免疫与变态反应。
非特异性免疫:屏障作用,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六、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门户,机体内扩散与定位,排出途径);组织损伤的发生原理(直接侵犯,毒素作用,免疫机理);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体温升高,代谢改变,内分泌改变)。
七、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与影响因素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八、传染病的特征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性、免疫性),临床特点(病程经过有一定的顺序与规律性、发热、皮疹和粘膜疹、毒血症)。
九、传染病的诊断依据临床特点、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强调病原学、分子生物学检测、血清学检查的重要诊断价值。
十、传染病的治疗治疗原则: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治疗包括一般支持疗法、病原治疗、对症治疗等。
十一、传染病的预防遵守传染病的疫情报告制度,针对流行过程三个基本条件采取的综合性措施。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ecdca0f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0b.png)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一、引言•传染病学概述•传染病在公共卫生中的重要性•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传染病的流行模式和传播途径二、传染病病原体•病原体的分类和特征•细菌性传染病–病原菌的种类、结构和基本特性–常见细菌性传染病的病原菌及其致病机制–检测和鉴定细菌病原菌的常用方法•病毒性传染病–病毒的种类、结构和基本特性–常见病毒性传染病的病原病毒及其致病机制–检测和鉴定病毒病原病毒的常用方法•真菌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的病原体–真菌、寄生虫和其他传染病病原体的特点和致病机制三、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直接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动物与人之间的传播•间接传播–空气传播–飞沫传播–体液传播–媒介传播四、传染病流行病学•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分析•流行病学指标和流行病曲线•传染病的流行模式和变迁规律五、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疫苗接种和免疫–疫苗的种类和疫苗接种原则–疫苗的生产和质量控制–免疫策略和程序•传染病的检测与诊断–传染病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和技术–传染病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传染病疫情的监测和报告制度–传染病的预警和应急措施•传染病的隔离和消毒–隔离和隔离措施–传染病的消毒方法和程序六、常见传染病的学习和防控•肺结核–肺结核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表现–肺结核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流行病学特点–流感疫苗的接种和流感的防控策略•腹泻病–常见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腹泻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艾滋病–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机制–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登革热–登革热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流行病学特点–登革热的防控措施和疫苗接种策略七、传染病与公共卫生•传染病在公共卫生中的地位和作用•传染病防控的重要性和挑战•公共卫生策略和措施在传染病防控中的应用以上是传染病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将按照该大纲进行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以提高学生对传染病学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为公共卫生工作做出贡献。
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doc](https://img.taocdn.com/s3/m/cfc7cb6dfc4ffe473268ab1a.png)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内容实验内容详见实验教学大纲理论教学教学目标与要求第一章总论[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 传染的概念;传染过程的表现;2.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传染病的诊断依据及传染病的报告时间。
熟悉:1. 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2. 传染病的治疗原则。
了解:1. 传染病的发病机理。
[重点]1. 传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及其特征;2. 重大传染病及其报告时间。
[难点]1. 传染病的发病机理。
[教学时数] 6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传染的概念。
传染病的特征:(1)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免疫性、有流行性。
(2)临床特点:病程发展的规律性、病情发展的特殊表现。
传染病的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传染病的治疗原则:早期治疗、防治结合。
2.重点讲解:传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病原携带状态、隐性感染、潜在性感染、显性感染。
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社会因素。
预防:我国要求报告的重大传染病及时间要求。
3.一般讲解: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传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第二章朊毒体感染(略)第三章病毒感染第一节病毒性肝炎[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 HBV的基本结构、抗原抗体系统;2. 胆酶分离现象;肝炎病毒抗原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3.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类型及急性黄疸型和急性重型的临床特点;4. 肝炎的治疗原则及重型肝炎肝性脑病的抢救方法。
熟悉:1. 甲、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2. 各型肝炎的基本病理特点。
了解:1. 各型肝炎的发病机理;2. HBV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
[重点]1. 胆酶分离;急性自限性乙肝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标志物变化及其临床意义;2. 急性黄疸型和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特点;重型肝炎肝性脑病的抢救。
[难点]1. HBV的基本结构、抗原抗体系统;2. 肝炎的治疗。
[教学时数] 7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甲、乙两型病毒的形态与结构,抗原、抗体系统及亚型;HBV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流行特征;不同临床类型肝炎的病理特点、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a、肝功能检查b.各型肝炎抗原抗体系统检测及其意义;治疗原则及重型肝炎的治疗。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61b46b4cc22bcd127ff0c29.png)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前言传染病就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
其重点在于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的研究,以达到防治结合目的。
教材为彭文伟主编《传染病学》(第六版)。
本大纲适用于预防医学本科五年制学生,课程总学时46学时,其中大课30学时,见习16学时。
第一章总论绪论一、目的要求:1、了解传染病定义和我国在传染病防治方面的成就。
2、了解传染病学的研究范围及其研究重点。
二、计划学时数:0.5学时 (理论授课0.5学时)三、讲授内容:1.传染病定义。
2.传染病学的范畴,它与其它邻近科学的关系。
3. 传染病学的发展和我国的传染病学成就。
祖国医学对传染病的认识(自学内容)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目的要求1.掌握感染的慨念和感染过程的表现。
2.熟悉传染过程中病原体作用和机体的免疫应答作用。
二、计划学时数:0.5学时(理论授课0.5学时)三、讲授内容1、重点讲解感染概念的四个要素及传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形式的不同及其意义。
各种表现形式发生的比例、结果和意义。
2、详细讲解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四个方面在传染过程的作用。
3、详细讲解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理一、目的要求l、了解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2、了解传染病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二、计划学时数:0.5学时(理论授课0.5学时)三、授课内容一般介绍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的共同特征和在传染病中导致组织损伤发生的三种的方式。
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一、目的要求1、掌握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2、熟悉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二、计划学时数:0.5学时(理论授课0.5学时)三、授课内容1、重点讲解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特别是传播途径2、一般介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在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影响。
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一、目的要求1、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2、熟悉传染病的临床特点二、计划学时数:0.5学时(理论授课0.5学时)三、授课内容1、重点讲授传染病的四个基本特征2、详细讲解传染病中复发、再燃的概念3、重点讲解传染病常见症状和体征、特别是热型和皮疹出现时间、分布、顺序与疾病的关系。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0a966d7c850ad02de8041a0.png)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二、学时分配表三、理论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总论[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 感染过程的表现;2.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与临床特点;传染病的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
熟悉:1.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及免疫应答的作用;2.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及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3. 传染病的主要预防方法。
了解: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重点]1. 感染过程的表现、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临床特征;2. 传染病的诊断依据及治疗原则。
[难点]1.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2. 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教学时数] 4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感染及传染的概念;感染过程的表现;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传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临床特征;病程发展的规律性、病情发展的特殊表现。
传染病的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传染病的治疗原则:早期治疗、防治结合,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
传染病的预防: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重点讲解: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形式;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病的特征;传染病的诊断依据:病原学诊断、血清学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的价值;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我国要求报告的重大传染病及疫情报告时间要求。
3.一般讲解:传染病的发病机理。
第二章朊毒体感染(略)第三章病毒感染第一节病毒性肝炎[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 乙肝病毒的结构特点、抗原抗体系统;2.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类型及临床表现;3.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及病原学诊断;4. 慢性肝炎及重型肝炎的治疗原则。
熟悉:1. 各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及流行病学特点、预防措施;2. 各临床类型肝炎的基本病理特点;3. 各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了解:1. 甲、丙、丁、戊型肝炎病毒的病原学特点;2. 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3. HBV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
[重点]1. 乙肝病毒的基本结构、抗原抗体系统的临床意义;2. 各型肝炎的临床特点;3.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依据及病原学诊断依据;4. 慢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原则;5. 重型肝炎的救治措施;6. 乙型肝炎的免疫接种。
传染病学大纲
![传染病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e875a1858f5f61fb6366648.png)
《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传染病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
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具备传染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通过临床见习,使学生掌握常见传染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基本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传染病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方法,努力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一)总论基本要求1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2掌握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点4掌握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原则教学内容1感染与传染、感染病与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的研究范;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2传染病的基本特征3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影响流行过程的的因素;传染病的临床特点5传染病的诊断;应熟悉的鉴别诊断6传染病的治疗和预防(二)病毒感染1病毒性肝炎基本要求①掌握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特点及其与临床的关系②掌握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③掌握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④掌握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和预防教学内容①肝炎病毒的种类,各型肝炎病毒的特点;各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过程②发病机理和病理解剖;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和淤疸型肝炎的临床特点;病毒性肝炎的血液生化检查;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查;肝脏病理检查③诊断与鉴别诊断④各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2肾综合征出血热基本要求①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学特点和流行特征②掌握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机理③掌握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表现④掌握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诊断与治疗措施教学内容①汉坦病毒的概况和主要血清型;流行过程与流行特征②发病机理、基本病理改变和病理特点;临床分期与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③诊断与鉴别诊断④各临床分期的治疗原则3流行性乙型脑炎基本要求①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特点②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③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④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原则教学内容①乙型脑炎病毒的特点;流行过程和流行特征②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临床表现特点;脑脊液检查特点;免疫学检查③诊断与鉴别诊断④治疗原则4狂犬病基本要求①了解狂犬病的病原学特点②了解狂犬病的发病机理③掌握狂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④掌握狂犬病的治疗原则教学内容①狂犬病毒的特性,自然病毒与固定病毒的区别;流行过程②发病机理和病理解剖特点;临床分期与临床表现特点③诊断与鉴别诊断④发病前与发病后治疗5艾滋病基本要求①了解熟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形态结构、基因组织和复制过程②熟悉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特点③了解艾滋病的发病机理④掌握艾滋病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和治疗措施教学内容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基因组织,复制过程;流行过程②发病机理与病理特点;临床经过;常见机会感染和机会肿瘤的临床特点;临床分类和分级③诊断与鉴别诊断;确证试验④抗病毒治疗的时机与方案;常见机会感染和机会肿瘤的治疗(三)细菌感染1伤寒基本要求①熟悉伤寒杆菌的抗原特点②熟悉伤寒的发病机理、临床经过与临床特点③掌握伤寒的主要并发症④掌握伤寒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教学内容①伤寒杆菌的性状、抵抗力与抗原特点;流行过程;流行特点②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典型病例的主要临床表现与临床经过;不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血常规检查;细菌培养的诊断价值;肥达氏反应的意义③诊断与鉴别诊断④抗菌治疗;并发症治疗2细菌性痢疾基本要求①掌握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机理②掌握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③掌握细菌性痢疾的治疗与抢救措施教学内容①痢疾杆菌的性状、分类及其变迁;流行过程和流行特征②发病机理和病理特征;急性、慢性、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粪便检查的特点;细菌培养的价值③诊断与鉴别诊断④急性细菌性痢疾病原治疗;慢性细菌性痢疾的治疗手段;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抢救措施3霍乱基本要求①掌握霍乱的发病机理②掌握霍乱的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③掌握霍乱的液体疗法教学内容①霍乱弧菌的生物性状,血清型,生物型;流行过程和流行特征②发病机理和病理生理;临床特征;血液常规检查;粪便检查;悬滴试验、分离培养③诊断与鉴别诊断④液体疗法的原则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基本要求①了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病学特点②了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发病机理③掌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分型、临床特点和诊断要点④掌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原则与抢救措施教学内容①脑膜炎球菌的生物特性与分型、耐药问题;流行过程和流行特征②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特点;普通型各阶段的临床表现特点,暴发型的临床表现;血常规检查,脑脊液检查,细菌学检查,免疫学检查③诊断与鉴别诊断④抗菌治疗的原则;暴发型的抢救措施(四)螺旋体感染钩端螺旋体病基本要求①掌握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②了解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病机理③掌握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分型、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④熟悉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因治疗教学内容①钩端螺旋体的生物学特点、主要血清群;流行过程,流行特征②发病机理,基本病理改变和病理特点;临床分型和临床表现特点;血常规、尿常规,血培养,显微镜下凝集试验③诊断与鉴别诊断④病因治疗药物的选择与使用;赫氏反应;后发症治疗(五)寄生虫感染1阿米巴病基本要求①掌握肠阿米巴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②掌握肝阿米巴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教学内容※肠阿米巴病①溶组织内阿米巴大滋养体、小滋养体与包囊的形态,发育过程与致病力;流行过程②溶组织内阿米巴侵人体的过程,发病条件,组织损伤机理;基本病理变化;普通型(急性与慢性)、暴发型、慢性型、无症型肠阿米巴病的临床特点;血常规检查、粪常规检查、乙状结肠镜检查③诊断与鉴别诊断④抗阿米巴药物的选择与剂量;并发症处理※肝阿米巴病①与肠阿米巴病的关系②发病机理,病变部位、数目、大小、性质;临床表现特点;血常规检查、粪常规检查、肝脏生化检查、超声波检查、肝穿刺检查③诊断与鉴别诊断④抗阿米巴药物的选择与剂量,肝穿刺排脓2疟疾基本要求①熟悉疟原虫的生活史②掌握疟疾的临床特点③掌握疟疾的治疗与预防教学内容①四种疟原虫的生活史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流行过程与流行病学特点②临床发作的原理;典型虐疾的发作过程及伴随症状;虐疾的凶险发作的临床特点;血常规检查,血液骨髓涂片查疟原虫,血清学检查③诊断与鉴别诊断④控制临床发作、防止复发与传播的药物;耐氯喹病例的治疗3日本血吸虫病基本要求①了解日本血吸虫病的生活史和流行特征②掌握日本血吸虫病的感染过程与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③掌握日本血吸虫病的临床特点④掌握日本血吸虫病的治疗教学内容①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流行过程,流行类型②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急性血吸虫病、慢性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血常规检查、肝脏生化检查、超声波检查、粪便沉淀或孵化找虫卵和毛蚴、血清学检查③诊断与鉴别诊断④抗吸虫治疗,对症治疗三、见习课的内容(一)隔离技术传染病病区的设置:传染病病区设置的要求,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划分;隔离的分类:严密隔离,一般隔离;常用隔离技术:手的消毒,口罩的使用,隔离衣的穿脱(二)发热原因待查发热原因待查的定义;发热原因待查的病因分类;发热原因待查的病因诊断(三)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的特点;病毒性肝炎的生化学与血清学检查;病毒性肝炎的病因与临床诊断;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四)艾滋病艾滋病的临床分期、分类与诊断;艾滋病常见机会感染的诊断与治疗;联合抗病毒治疗(五)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的常见病原体;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机制;感染性腹泻的病因诊断;感染性腹泻的病理生理诊断;感染性腹泻的治疗原则四、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传染病学以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免疫学为基础,以病因诊断和抗感染化疗为特点。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医学、针灸推拿学等使用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医学、针灸推拿学等使用](https://img.taocdn.com/s3/m/73af2a89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93.png)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医学、针灸推拿学等使用)一、课程目标1、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课程性质:传染病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
它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其重点在于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以求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
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防治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打下基础,有助于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保障人民健康。
2、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传染病学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其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是微生物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流行病学、病理学、药理学和诊断学等。
掌握这些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学好传染病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学时分配总学时36,其中理论31学时,实践教学(见习4学时), 习题及讨论1学时。
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见课程学时分配表。
(宋体五号)课程学时分配表(宋体五号,加黑)三、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黑体小四号)1.教材(1)主编:杨绍基、任红. 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传染病学.第7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主编:陈盛铎.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传染病学(供中医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7月1日)2.主要参考书(1)主编:高志良、杨绍基. 《全国高等学校配套教材•传染病学学习指导及习题集》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1月1日)。
(2)主编:翁心华、施光峰. 《传染病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8月1日)(3)主编:程明亮,陈永平. 传染病学(案例版).科学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8月1日)四、课程考核本课程所采用理论考试考核方式为主,也可采取讨论、实践技能测试等考查方式。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36e920f5f0e7cd18425369d.png)
《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Communicable diseases)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名称:传染病学课程性质:必修课学时分配:计划学时:50学时,理论课学时:32 教学实习学时:18使用教材:《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彭文伟主编教学方式:理论讲授,教学实习考核方式:考查课参考书目:《实用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李梦东主编。
二、有关教学要求的说明:本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有基础理论学习和教学实习两个方面。
通过本课程的基础理论学习使学生获得(1)各种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2)发病机理;(3)临床表现;(4)诊断、鉴别诊断;(5)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了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实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常见传染病防治的实际技能,为毕业后参加防治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教材选用《传染病学》第六版本科教材。
传染病的教学有大量的典型的症状和体征,需要有大量的临床病例的图片资料,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因此,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将所需要的图片插入课件,按照讲课的需要随时播放,可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总论[目的与要求]1、掌握传染病的概念、感染的概念及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2、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3、熟悉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原则。
4、了解当前传染病流行特点,传染病学研究的范围。
5、掌握国家法定传染病的病种及其报告时限和管理办法。
[教学内容] (*表示重点,△表示难点)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寄生虫病是由原虫或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
两者均属于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感染的定义。
感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应答。
△传染过程中病原体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病区感染疾病科2015年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传染病学的基础理论和发展史。
2、熟悉传染病的流行条件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特征、诊断、治疗原则、预防措施。
3、掌握传染病学的概念、对象,传染病的消毒、隔离、传染病常见症状的诊断程序。
能力目标
1、运用传染病治疗的技术和方法,解决传染病病人的临床症状,达到康复痊愈的目标。
2、能对传染病患者及其家属做好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起“一切以服务对象的健康为中心”的职业意识,具有尊重、关爱病人的良好品德。
2、具有严谨缜密、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和爱岗敬业的职业情感。
3、能保护病人隐私,同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关系。
二、教学步骤
1.
2.结合解剖,讲解胸部、上腹部影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