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1919年—1949年)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政治、经济、文化汇总表格

中国近代史政治、经济、文化汇总表格

二、中国近代史国人在上海创办中国近代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申报》转型趋势专权的护法运动,但终究失败(选修2、选修4内容)④1917年,中国参加一战,加入协约国集团,并成为战胜国(选修3内容)命崛起提供阶级和经济基础③一战引起人们对欧美政治制度的怀疑,全盘西化的喧嚣被中西杂糅的思想取代。

俄国十月革命后,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只有走道路才能救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宣传马克思主义4.近代中国反侵略和求民主的重大突破(1937--1949年)时期政治经济文化①1937年,七七事变标志中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八一三事变后日本进攻上海。

国共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国民政府先后组织淞沪、太原、徐州、武汉会战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计划,但无力阻止日军的疯狂侵略。

l938年l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战争进入相持阶段③中共制定人民战争路线,开辟敌后根据地,找到一条迅速壮大革命力量的途径④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还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⑤抗战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组织大规模主动出击日军的百团大战。

为确保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中国军队入缅作战⑥抗战相持阶段,国民政府反共倾向增强,皖南事变发生,反共的《中国之命运》发表,国民党“六大”主张坚持一党专制;民盟成立,延安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权,中共七大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选修2内容)⑦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⑧抗战期间,中国参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签署《开罗宣言》、参与创建联合国并成为常任理事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选修3内容)①日占区民族企业或被毁或被采取“军管理”办法吞并②国统区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萎缩③中共根据地适时调整土地政策,新民主主义经济继续发展(选修2内容)①毛泽东先后发表《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标志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近代历史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历史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历史阶段特征一、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1、政治:①西方国家从鸦片战争开场侵略中国,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遭到破坏,中国开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③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生变化。

④太平天国运动揭开民主革命序幕。

2、经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倾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农副产品,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思想文化: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场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二、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1、政治: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完毕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中外反动势力开场勾结到一起成为中国革命的敌人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西方国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完毕后获得大量侵略权益满足了其侵略野心,同时列强在国内忙于政治经济改革,因此19世纪60~70年代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但从19世纪后半期开场西方列强扩大对中国侵略,先后爆发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

至20世纪初两大社会矛盾开场汇流,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了反对列强瓜分中国的义和团运动。

2、经济:中国近代化开场起步,地主阶级开展了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开展。

列强侵略由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转变。

3、思想文化:地主阶级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维新派提出了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思想,在19世纪末促成了思想解放。

三、20世纪初至1919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和开展1、政治:民主革命成为20世纪初的进步潮流,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完毕了君主专制政体,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中国开场出现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中国近代史(1919-1949)

中国近代史(1919-1949)

反击日本侵略:百七大 大反攻、取得抗战胜利
(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建立背景: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正式形成: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国共两党关系变化: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始终存在两 党的矛盾与斗争 国民党:正面战场、片面抗战路线 中共:敌后战场、全面抗战路线 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依存
广泛传播)
中共二大提出民主革命纲领
中共三大提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因素
1、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也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因素)
2、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 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实现革命转变奠定经济和阶级 基础。
(三)日本侵华的扩大
“九一八”事变(1931):日军侵占东北,日本 侵华战争开始
“一〃二八”事变(1932):日军袭击中国上海
建立伪满洲国(1932) 华北事变(1935):签订《何梅协定》
抗日战争时期
1937-1945年
一、阶段特征
总体(政治):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是这一时期基本 特征;中华民族与日本的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 矛盾;国共两党联合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斗争 中得以巩固和扩大直至抗日战争完全胜利。
国民大革命
1、开始:国民党一大国共合作实现,革命统一战线 建立(1924)
2、发展:各地工农运动和反帝斗争(1925) 3、高潮:北伐战争(1926-1927) 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 (口号:打倒列强、除军阀) 4、失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27) 5、教训:无产阶级必须掌握革命领导权;必须掌握革 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中国近代史内容概括

中国近代史内容概括

中国近代史内容概括中国近代史内容概括一、近代前期历史发展概况(1840-1919年)1.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天国运动(1840年-19世纪60年代),这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段。

1840年,蓄谋已久的英国政府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

中国人民和清军的爱国将领对英国侵略军进行了英勇抵抗。

腐败的清政府最终屈膝投降,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先进的知识分子林则徐、魏源开始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太平天国是长期积累起来的阶级矛盾,在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迅速加剧,汇聚成的社会矛盾的大爆发,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两大对抗力量展开了殊死的搏斗。

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

英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2.民族危机的加深,资本主义的产生,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阶段。

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在中体西用的指导下,地主阶级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掀起了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开始投资于近代工业,标志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产生了最早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经过明治维新的日本,竭力向外扩张,企图侵占朝鲜,进而侵略中国,1894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中国近现代的政治和文化变革

中国近现代的政治和文化变革

中国近现代的政治和文化变革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近现代的政治和文化变革无疑是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段。

这一段时期,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向现代化社会转型,历经诸多的政治动荡和文化变革。

这篇文章将探讨中国近现代的政治和文化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一、政治变革近现代的政治变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

当时,鸦片战争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瓦解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特别是义和团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失败更加昭示了中国旧政治体制的腐朽和不适应性。

1905年,中国人推翻了清朝王朝,成立了中华民国,标志着近代中国的开端。

然而,在新政府成立后的那段时间里,中国仍然存在着诸多的政治动荡和社会问题,如北洋政府的腐败和对外依赖等等。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先后出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一系列的思想运动。

这些运动的核心是对传统文化体系的反思和重构,并希望取得民主、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毛泽东的思想和军事理论(毛泽东思想)也以其反传统的本质和对中国农民的尊重在此时代后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内战胜利,中国社会的胜利和这一背景决定了近现代中国政治变革的方向。

中共采用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理念来解决中国自身的诸多问题,包括土地改革、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程、集体化、计划经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了不同的影响和意义。

二、文化变革近现代中国文化变革的本质是对传统文化体系的反思和重构。

在此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诸多变革,例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最早发生在20世纪初的中国,其目的是通过挑战传统文化、推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在于对旧文化的否定,包括反对封建思想、科举制度以及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的文学、艺术、哲学和社会科学迎来了一次思想大革命。

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其核心是在科学和民主社会建立的基础上反对儒家思想和文化体制。

1919-1949中国近代史总结

1919-1949中国近代史总结

1919-1949中国近代史总结
年,长城内外的抗战;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开始;193 5年,遵义会议,“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一二·九运动;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西安事变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1935年,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1937年,卢沟桥事
变,八一三事变,淞
沪会战,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正式建立,陕
甘宁边区政府成立,
南京大屠杀;1938
年,台儿庄大捷,抗
日战争进入相持阶
段;1940年,百团大
战,枣宜会战;1942
年,中国远征军赴缅
日军对沦陷区疯
狂掠夺,官僚资
本膨胀,民族资
本主义经济萎缩
1940年,毛泽东撰写的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
党》《新民主主义论》
发表;1945年,毛泽东
在中共七大上做了《论
联合政府》的报告,毛
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
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1919年—1949年)

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1919年—1949年)

一、考点突破1.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3.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民主义的发展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4.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及大众传媒的发展。

二、重难点提示1. 抗日战争的特点(1)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2)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3)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是显著特点之一;(4)中共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5)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6)持久性。

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2.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特点及二者之间的关系(1)特点正面战场:指国民政府将统治区域分为若干战区,阻击敌人的进攻,以“大兵团作战,进行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

在抗战防御阶段,战略上掩护了敌后战场的开辟,是抗战的主战场。

敌后战场:在日伪占领区创建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为抗日的前线,以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为主。

在抗战的防御阶段起配合作用。

相持阶段,成为敌人进攻的重点。

(2)关系互相配合,相互联系。

政治上保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破裂,军事上最终保证了抗战的胜利。

三、考情分析1. 政治史近几年主要涉及抗日战争。

近代史中政治史部分是高考重点,内容侧重于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列强侵略战争:日本两次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辛丑条约》。

中国人民反抗: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百团大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只涉及抗日战争及相关知识(如百团大战)。

尚未涉及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及国民大革命,国共十年对峙和解放战争等考点。

2. 经济史部分近几年高考主要涉及: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洋务运动,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生活习俗变革,晚清时期的婚俗变化,近代的婚俗变化。

本部分内容从题型看,选择题和材料题并重,内容侧重于三方面: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919—1949的中国

1919—1949的中国

美国取代日本侵华,国共大规模内战, 争夺全国政权。
经济:
• 社会经济: • ⑴《中美友好航海条约》,国民政府滥发 纸币,美货泛滥,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 ⑵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 地法大纲》,发起土地改革运动,发展了 生产。 • 社会生活: 国民政府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公路、铁 路、民航业有所发展,但是缓慢。

国家形式上统一,国共由对峙走向合作,中共走向成熟。
• 经济: • ⑴社会经济: •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 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 到较快的发展。 • 在革命根据地,毛泽东领导群众开展土地革命、进 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 • ⑵社会生活: • 电影成熟,《相对。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是五花八门,有人 穿西服,有人穿粗布大衫,还有人穿旗袍,学生装 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 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民族工业发展迅速,近代化步伐加快。
经济
• 1937-1945 • ⑴经济: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 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 • ⑵社会生活:《新华日报》、《解放日报》 创刊。
日本大肆掠夺,民族工业萎缩,官僚 资本膨胀,布局大调整。
文化
• 1937-1945 • 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 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提出中国革 命分两步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 命,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 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和前 景。 • 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 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形成。
1927—1937
文化
• 1927-1937 •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农村 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 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 中国革命指明方向,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主主义冲突 激烈,但最终服从民族主义。

近代中国的新方向与近代化的曲折前进(1919—1949)

近代中国的新方向与近代化的曲折前进(1919—1949)

3)发展——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年) (1)新道路的开辟:国民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在实践 中找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___________ 遵义会议 确立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 伪满洲国 (2)日本侵华:1931年九一八事变 ________ 日本占领东北三省,扶植________ 中日民族矛盾正式 政权,后在1935年制造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上升为主要矛盾 华北事变 , 4)高潮——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1)抗日战争:日本侵华,导致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国共两党 __________由对抗走向合作,全民族抗战开始;两个战场同时存在, 经防御、相持、反攻阶段,最后胜利。抗战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重要组成 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_______________ 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2)解放战争: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即和平与 内战、民主与独裁。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而努力,参加重庆谈判和 中原解放区 ,内战爆发; 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夏,国民党进攻___________ 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开始反攻;1948—1949年初, 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1949年4月, 解放军取得了辽沈、____ 渡江战役 ________爆发,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被推翻。 5)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价值观角度:
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过程中留下的文献、遗迹、图片等在 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价值,甲午中日战争、五四运动、抗战胜利在 中华民族觉醒和民族复兴中的命题价值。
(3)史观角度:

高中历史-1919-1949年(经济思想)

高中历史-1919-1949年(经济思想)

成熟
为争取新民主主
延安时期1936—《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949年)
《新民主主义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义革命的胜利奠 定政治、思想基

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 1949—1976年
《论人民民主专政》 《论十大关系》
为中国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 设的理论
革命和建设提供
◆概念解释: (1)“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必修三P68—P72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程:
阶段
时间
主要著作
理论
影响
国民革命时期
萌芽 1924—1927年
井冈山时期
形成 1927—1935年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 关注农民命的伟大
察报告》
意义
《中国……存在》 《井冈山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为中国革命指明 中国革命道路问题 了胜利的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1、在夹缝中求生存(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 官僚资本主义势力的压迫与剥削。
2、在斗争中求发展(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进行了不懈的 斗争,但斗争中具有妥协性)。
◆知识延伸: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下图五条曲线反映了我国1840年—1956年五种经济形式的发展情况。你能说出它 们各代表哪种吗?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它是把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 (2)新民主主义理论: ①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②革命步骤: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近代史下(1919~1949)

中国近代史下(1919~1949)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919—1924年)
二、中共和新民主主义革命(1924—1949)
(一)国民革命运动(1924—1927年) (二)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年)
(三)抗日战争(1937—1945年)
1. 社会主要矛盾 中日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
2. 抗日战争时期概况
阶段 日本 国民党 共产党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919—1924年) 二、中共和新民主主义革命(1924—1949) (一)国民革命运动(1924—1927年)
(二)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年) 1.社会主要矛盾 由阶级矛盾为主到 探索出新道路; (三句话) 进行了建设民主政治的探索; 政策的成功调整:从对国民党到对日,为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形成做贡献
(一)五四运动(1919年)——新阶级登台 ——新领导诞生、新指导思想 (二)中共成立(1921年) (三)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 ——革命动力
二、中共和新民主主义革命(1924—1949)
(一)国民革命运动(1924—1927年) (二)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年) (三)抗日战争(1937—1945年) (四)解放战争(1945—1949年)
“国民经济建设 运动”鼓励发展 工农业交通民族 工业较快发展
1937-1945 年 抗日战争
1945-1949 年 解放战争
民族企业遭到 官僚及美帝国 主义打击,陷 入绝境
民族工业 萧条
抗战期间民族企 业遭到日军打击
1919年 1921年
1924年
1927年
1937年 1929-1933 年 席卷整个资本 主义世界的经 济危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919—1924年) 二、中共和新民主主义革命(1924—1949)

中国近代史(1901-1919)

中国近代史(1901-1919)
原因:一战爆发,西方成为欧洲列强争夺重点
美国经济实力增强 一战期间日本取得暂时独占中国的特权
(二)半封建化的加深(近代化进程)
总体特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大大加快
政治: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由改良到革命,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逐渐成为主流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反对专制、维护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 运动、护法运动)
以经济侵略为主没有直接大规模军事侵略实施间接控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加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争夺路权矿权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政治以华治华策略扶植代理人支持中国的发动势力镇压中国革命进一步侵略中国主权扩大侵略势力分而治之策略争夺在华优势干涉辛亥革命帮助袁世凯镇压革命活动清政府袁世凯北洋军阀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在华力量对比的变化1欧洲列强在华的实力地位进一步下降2美国和日本逐渐取得了侵华优势原因
(2006年广东高考,14分)清朝末年,面对清王朝的日益衰败,有 人预测,他必将被一个新的王朝所取代。但历史的车轮并未重蹈 王朝循环的覆辙。 请回答:(1)哪些因素导致了取代清王朝的是一个民主共和国而 非封建王朝?(10)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取代清王朝的民主共和和以往封建王朝 的根本不同。(4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
一、主要内容 1、国家制度(性质):主权在民 2、民族平等 3、公民权利和义务:体现“天赋人权”、“自由、 平等、博爱”原则 4、国家的政治体制: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二、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 宪法
“以华治华”策略,扶植代理人 (清政府-袁世凯-北洋军阀)
支持中国的发动势力镇压中国革命
(干涉辛亥革命、帮助袁世凯镇压革命活动) 进一步侵略中国主权,扩大侵略势力

1919—1949的中国解析

1919—1949的中国解析
民族工业受到压制
文化
• 1919-1927 • ⑴1919年,五四运动后,李大钊为《新青年》主 编《马克思研究专号》。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 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 ⑵1924年,孙中山将旧民主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 义。 • ⑶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 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提出坚持无产阶 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的主张。
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民主革命力量联合反帝反封建。
经济
• ⑴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 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 条。 • ⑵社会生活: • 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 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 •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 并走向成熟。
1919—1949的中国
1、1919--1927
• 政治 • ⑴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 ⑵1923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 生。 • ⑶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 ⑷1924-1927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国民大革命。 • • • • •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 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 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1927年4月,“七一五”政变
美国取代日本侵华,国共大规模内战, 争夺全国政权。
经济:
• 社会经济: • ⑴《中美友好航海条约》,国民政府滥发 纸币,美货泛滥,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 ⑵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 地法大纲》,发起土地改革运动,发展了 生产。 • 社会生活: 国民政府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公路、铁 路、民航业有所发展,但是缓慢。

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1919—19149)

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1919—19149)
中共是怎样由幼稚走
(1)南昌起义 (2)八七会议
向成熟的?
(3)秋收起义
(7)反围剿斗争
武装斗争的探索:
(1)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国共第一次合作, 开展国民革命,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 一中国。
(2)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国 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武装割据,开辟农村包围城 市的革命道路。
中国近代史复习
(1919—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1949)
重大事件和现象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 运动
1919
中共 成立
1921
国共第一 大革命 次合作 失败
抗战 开始
抗战 胜利
1924
1927
1937
1945
新三民主义
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新中国 成立
1949
毛泽东思想基本线索危机 严重指出农民是革命的同盟军和 进行农村革命的意义。
形成 时期
土地革 命时期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井冈山的斗争》
(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成熟 时期
抗战 时期
发展 时期
解放战 争—过 渡时期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论》
(1)两党性质不同
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的 不同是两党矛盾斗争直至最终决裂的主要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成 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关系就可能破裂,走向对抗
(3)国际政治势力和国际环境的影响 进步的政治势力的态度与有利的国际环境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就会加速 两党关系的破裂。

通史资料3中国近现代史政治经济文化思想

通史资料3中国近现代史政治经济文化思想
近代中华民族在列强侵略的屈辱中在世界潮流的刺激下为挽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前80年18401919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追求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主要内容后30年19191949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通史资料三:中国近现代史
阶段划分的依据:
本专题以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为指导,整合中国近代史知识,揭示中国近代化道路的艰难历程。近代化(现代化)史观认为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近代化的实质是实现社会的转型,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化为现代工业社会。
三、思想史(必修三)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历程:①学器物(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②学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制);革命派(民主共和制))③学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作用:维新变法冲击了封建传统权威,传播了西学,西方的民主思想首次在中华大地上传播,为辛亥革命的进行创造了一定的民主基础!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2.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特点:①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多种势力阻挠,中国近代化进程缓慢,艰难曲折。②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过程,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与实现近代化的发展目标相互交叉、同步进行。③中国近代化区域集中在沿海沿江城市,行业集中在工业领域,农村地区和农业始终没有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④中国近代化是在外来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属于“欧风美雨”的产物。
思想上:“_______________”的洋务思潮指导了洋务运动的进行;维新变法思想广泛传播,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_____________潮流。
军事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_____过渡,列强侵华加剧:边疆危机、___________战争、帝国主义_______狂潮,___________侵华战争。

中国近代总结经济政治思想

中国近代总结经济政治思想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近代总结经济政治思想篇一: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1840年-1919年)第1页版权所有不得复制3.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评价4.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及特点(1)历程:学习器物(林、魏开眼看世界,——制度变革(维主义传播并成为改造中国的武器)(25.6.三、考情分析1.内容侧重于近代前期平天国,辛亥革命。

全球史观和社会史3.一、1840~1900(一)鸦片战争(1)背景①根本原因: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要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②直接原因:英国以中国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侵略战争。

(2)经过:1840年~1842年(3)结果:清政府屈辱求和,签订《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4)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2页版权所有不得复制(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背景:英法以“修约”讹诈遭拒绝为机会,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2)经过:1856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结果:签订《天津条约》(1858俄美英法)、《北京条约》(1860英法俄)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

(4)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三)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1851年~1864年)1.过程金田起义(1851年)——开始;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定都天京(1853年,南京)——北伐、西征、东征——军事全盛;天京变乱——转折;天京失陷——失败。

2.《天朝田亩制度》(1853(1)内容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归国库。

23.《资政新篇》(1)提出:1859(2)内容:(3)评价案。

②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③《资政新篇》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未能实行。

(四)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1.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1)背景第3页版权所有不得复制①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制订了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

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1919—19149)

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1919—19149)


列强侵华——屈辱史
多国
日,美

抗争与探索
(一)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二)国民革命(1924-1927) (三)土地革命(1927-1937) (四)抗日战争(1937-1945)
(五)解放战争(1946-1949)
一 政治
中共是怎样由幼稚走 (1)南昌起义 向成熟的? (2)八七会议
(3)秋收起义Leabharlann 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 政的理论,社会主义工业化 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 理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和正确处理工业同农业、轻 工业的关系走出一条适合中 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理论 (社会主义建设)
三 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项目 社会习俗
变迁 ________;饮食中西结合;婚姻仪 式进一步变革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民国 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1920年北京至天津 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 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 ________》《新华日 报》等政论性报刊;与国民党报刊展开斗争,为 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1919
1927
1936
1945
1949 1952 1956

抗争与探索
(七)新三民主义
(八)毛泽东思想
(七)新三民主义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的进步性
民族 主义 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族 反对帝国主义,国内各民族 对外明确反帝,对内民 独立 一律平等 族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 抽象的民权到普遍平等的 少数人所得而私。凡真正反 民权,资产阶级专政到各 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 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国共两党的关系,20年代是“党中有党”(中 共党团员加入国民党);30年代是“国中有国” (中华民国之内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40年代是 “一国两制”(中共承认国民政府为中央政府,国民 党承认中共边区的合法存在)。数十年间,两党分别 在各自控制的区域内进行政治试验。两种政治体制并 存竞争。

中国近代史(政治经济文化详细分类)

中国近代史(政治经济文化详细分类)

时段划分:晚清(1840——1912)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年—19世纪60年代)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政治上,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主要体现为“半殖民地”特征,由于新的阶级力量尚未产生,农民阶级承担起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经济上,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思想文化上,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政治:1840.6—1842.8,鸦片战争。

1842年8月,《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1.1 金田起义、永安建制、1853定都天京、北伐西征、1856天京变乱、1864天京陷落)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但是,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

主要内容: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等。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级高三学科历史编稿老师王凤侠课程标题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1919年—1949年)一校林卉二校张琦锋审核樊金玲一、考点突破1.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3.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民主义的发展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4.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及大众传媒的发展。

二、重难点提示1. 抗日战争的特点(1)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2)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3)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是显著特点之一;(4)中共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5)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6)持久性。

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2.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特点及二者之间的关系(1)特点正面战场:指国民政府将统治区域分为若干战区,阻击敌人的进攻,以“大兵团作战,进行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

在抗战防御阶段,战略上掩护了敌后战场的开辟,是抗战的主战场。

敌后战场:在日伪占领区创建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为抗日的前线,以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为主。

在抗战的防御阶段起配合作用。

相持阶段,成为敌人进攻的重点。

(2)关系互相配合,相互联系。

政治上保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破裂,军事上最终保证了抗战的胜利。

三、考情分析1. 政治史近几年主要涉及抗日战争。

近代史中政治史部分是高考重点,内容侧重于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列强侵略战争:日本两次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辛丑条约》。

中国人民反抗: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百团大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只涉及抗日战争及相关知识(如百团大战)。

尚未涉及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及国民大革命,国共十年对峙和解放战争等考点。

2. 经济史部分近几年高考主要涉及: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洋务运动,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生活习俗变革,晚清时期的婚俗变化,近代的婚俗变化。

本部分内容从题型看,选择题和材料题并重,内容侧重于三方面: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本部分内容的命题关注社会生活,突出体现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和社会史观,与史学研究的新趋势和新进展挂钩。

3. 文化史部分近几年高考主要涉及:近代中西思想的交汇,顽固势力与维新派的论战,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

本部分内容的题型以选择题为主,考点主要涉及维新思想和新文化运动,较少涉及毛泽东思想,尚未涉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一、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二)国共合作与十年对峙1.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1924-1927年)2. 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年)(三)抗日战争(1937-1945年)(四)解放战争(1945—1949年)阶段时间原因表现影响 迅速“一战”后 (1919—1927) 1. “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

2. 封建军阀混战,没有一个和大量工厂倒闭——萧条平安定的社会环境。

迅速发展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1927—1936)“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国民政府的鼓励。

不仅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化工工业等也有很大发展。

为抗战胜利奠定物质基础日益萎缩抗战时期(1937—1945)1. 在沦陷区:日本侵华战争的破坏及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

2. 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压榨。

1. 在沦陷区民族企业被日军或毁或吞并。

2. 在国统区,大量企业倒闭。

——陷入绝境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1. 美国经济侵略加剧。

2. 官僚资本垄断经济,挤压民企。

3. 国民政府的增捐加税,通货膨胀。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

——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成果: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二)毛泽东思想1. 形成过程(主要内容)时间内容主要著作萌芽建党到国民革命时期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创造性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走向成熟抗日战争时期创造性提出中国革命的两步走战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对新民主主义理论作了系统完整的阐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中共七大上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丰富发展解放战争时期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和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一系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方针,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其他各个时期的军队建设,军事战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外交战略、党的建设、统一战线等方面都有其独创性理论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2. 毛泽东思想对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②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③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拓展:毛泽东思想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四、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交通通信、影视事业的发展:(一)交通通信工具的变迁(二)影视事业的发展时间发展情况20世纪20年代后中国电影事业走向成熟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左翼电影为主流的中国电影事业相当发达。

1935年《渔光曲》成为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奖的影片;《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我国国歌新中国时期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被大量搬上银幕;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走向辉煌,许多优秀影片获国内国际大奖。

能力提升类例 1 美国总统在《致蒋介石并转重庆人民的信函》中说:“为向中国人民——尤其重庆市民——对于联合国家作战努力之伟大贡献表示敬意起见,兹特附呈纪念状一帧。

贵国人民对于侵略者之坚强抵抗,已为贵国之友人树立楷模。

”此信反映的史实发生在()A. 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B. 国共十年对峙期间C. 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D. 国共全面内战期间一点通:本题具有很强的地域色彩,分析材料得知,此事发生在抗战期间,美国总统强调中国抗战对世界联合国家作战的贡献,抗战期间属于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

答案:C例2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他在这里强调的是()A. 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具体的问题B. 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C. 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D.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比基本原理更重要一点通:“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可直接推知答案为B项。

A项是胡适提出的改良主义观点;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答案:B综合运用类例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材料二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材料三——(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态势,并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3)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

一点通: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抓住时间限定是解题的关键,第一问,概括民国初年的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第二问,概括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态势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第三问,依据材料分析解放战争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

这三问都要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出现短暂春天,发展速度、规模空前。

轻工业有显著发展,重工业有一定增长。

但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与外国资本、传统经济形式相比,仍居弱势地位。

(2)曲折而艰难地发展。

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对华倾销商品,日本加剧侵华,冲击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国民政府采取的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使民族工业在1929年后仍能坚持下去。

(3)处于困境。

国民党发动内战,使社会动荡;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利于美国经济侵略。

依靠国家权力,扩张官僚资本。

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和繁重的税收政策。

例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

见贤焉,然后用之。

”《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材料二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以无乱,外可以无侮……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

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材料三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