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模型1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6章自然灾害第2节地质灾害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6章自然灾害第2节地质灾害课件

2.地震的量度指标 (1)震级。 地震 能量 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 一个 震级。 (2)烈度。 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 破坏程度 。一次地 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微思考地震烈度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提示:如下图。
3.地震构造示意图
名称 震源 震中 震源 深度
等震线
震中距
地震波
西南地区为什么地质灾害多发?
提示:西南地区是地质灾害多发区,该区地质灾害是地质、 地貌、气候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①我国西 南地区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上,地质构造很不稳定,断 层带分布广泛,很容易发生地震。②西南地区属于东部季风 区,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地势起伏不平,大大增加了重力作用, 一旦发生暴雨,或者连续降雨,使得山体岩石松动,很容易发生 滑坡、泥石流。③乱砍滥伐,毁林开荒,使得山体植被覆盖率 急剧减少,更是大大增加了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概率。
下图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 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关系。读图,回答3~4题。
3.上图表明该库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 )
A.年降水量少 B.夏季降水多
C.冬季降水少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4.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概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库水体的
()
A.流速减小
B.流速加大
C.水位涨落幅度增大 D.水位稳定
A.泥石流 B.地面沉降 C.陨石坠落 D.滑坡 答案:D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公路一侧山体发生滑坡。泥石流是突 然爆发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而下,在很短时 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漫流堆积。地面沉降是由于 过度开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漏斗区,使地表整体陷落。陨石坠 落形成环形坑。滑坡是山体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和土体,在 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钢结构PKPM抗震计算模型一

钢结构PKPM抗震计算模型一

一、结构模型概况
1.楼层信息
(一)楼层表
2.材料信息
(一)材料表
(二)配筋信息
(1) 梁、柱、支撑
(2) 剪力墙
3.风荷载信息
基本风压:0.55(kN/m2)
地面粗糙度:D
风压高度变化修正系数η:1.00
风荷载计算用阻尼比:0.02 4.工况和组合
(一)工况表
(二)组合表
二、分析结果
1.地震作用下的基底总反力
2.结构周期及振型方向
3.各地震方向参与振型的有效质量系数
4.竖向构件的倾覆力矩及百分比
(1) X向规定水平力
(2) Y向规定水平力
5.竖向构件地震剪力及百分比
6.规定水平作用下的位移比验算
(1) X向规定水平力
(2) Y向规定水平力
7.地震作用下的楼层位移和位移角验算
(1) 单向地震力作用
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为1/1707(塔1的第2F层)
7.弹塑性层间位移角
8.抗倾覆验算
【结论】整体抗倾覆能力足够,零应力区面积满足规范要求。

9.整体稳定刚重比验算
该结构ΣN/ΣH/250 > 0.1,应考虑重力二阶效应
塔1刚重比验算
【结论】该结构刚重比Di*Hi/Gi ≥ 5,能够通过高钢规(6.1.7)的整体稳定验算
三、时程分析包络结果
1.结构底部地震剪力包络结果
2.楼层剪力包络结果
3.楼层位移角包络结果
4.楼层位移包络结果
5.层间位移包络结果。

地震人员伤亡计算和经济损失_1

地震人员伤亡计算和经济损失_1

地震人员伤亡计算和经济损失_1地震人员伤亡计算和经济损失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针对地震人员伤亡计算和经济损失的问题,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们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一些计算和评估的方法。

本文将探讨地震人员伤亡计算和经济损失的相关内容,并介绍一些主要的方法和指标。

一、地震人员伤亡计算方法地震发生时,会造成建筑物倒塌、道路损毁等情况,进而可能导致人员伤亡。

为了准确计算地震的人员伤亡情况,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些方法和指标。

1. 人员密度模型人员密度模型是一种常用的计算方法,它基于建筑物周围的人流密度来评估人员伤亡情况。

通过人员密度的统计数据和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等信息,可以对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进行初步的估计。

2. 应急预案与演练应急预案与演练是一种提前准备的方法,通过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并进行定期演练,可以提高人们应对地震的能力,减少人员伤亡。

3. 建筑物结构评估地震时建筑物的结构能否承受住地震的冲击是影响人员伤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进行建筑物的结构评估,可以预测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受损程度,从而估计人员伤亡。

二、地震经济损失评估方法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往往是巨大的,因此科学家们也提出了一些方法来评估地震的经济损失。

1. 灾情损失评估模型灾情损失评估模型是一种常用的评估方法,它结合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破坏程度等信息,对灾区的经济损失进行估算。

这种模型通常基于历史地震数据和经济统计数据,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测地震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

2. 重建成本评估地震发生后,为了恢复受损的地区,需要进行重建工作。

重建成本评估是一种评估方法,它通过估算重建所需的资源和费用,来评估地震的经济损失。

3. 生产力损失评估地震造成的生产设施和基础设施受损,会导致生产力的下降,从而给经济带来损失。

生产力损失评估是一种评估方法,它通过对受灾区域的生产能力进行估算,来评估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

结论地震人员伤亡计算和经济损失评估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能够为地震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中的不确定性分析

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中的不确定性分析

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中的不确定性分析第一章概述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

在地震风险评估过程中,考虑不确定性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地震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各种因素的误差也会影响到评估结果。

因此,本文将着重介绍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中的不确定性分析。

第二章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模型是通过对地震风险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评估出地震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影响程度。

该模型一般包括地震发生概率模型、震源参数模型、地震动模型、土壤条件模型、震害模型和损失评估模型等。

其中,不确定性分析主要关注地震发生概率模型和地震动模型。

第三章地震发生概率模型中的不确定性分析地震发生概率模型是评估地震发生频率的关键因素。

但是,地震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壳运动、构造活动等,这些因素的不确定性会直接反映在地震发生概率模型中。

因此,在构建地震发生概率模型时,需要考虑不同因素的不确定度,并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不确定性分析,以获得合理的评估结果。

第四章地震动模型中的不确定性分析地震动模型是评估地震对结构物和设施的影响程度的重要依据。

地震动参数的估计涉及到多种因素,如地震烈度、震中距离、场地条件等,这些因素的误差和不确定性会直接影响到地震动模型的准确性。

因此,在进行地震动模型的建立时,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不确定性分析,以获得更可靠的评估结果。

第五章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在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中,常用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包括蒙特卡洛方法、灵敏度分析和概率分布函数等。

蒙特卡洛方法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通过大量的模拟试验得到结果的分布情况。

灵敏度分析则是通过改变各个因素的值,观察评估结果的变化情况,以确定不确定性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程度。

而概率分布函数则是将不确定性因素的分布形式进行建模,进而进行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分析。

第六章不确定性分析实例研究以某地区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为例,通过蒙特卡洛方法和灵敏度分析等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对地震发生概率模型和地震动模型中的不确定性进行了评估。

地震地质讲义1-4

地震地质讲义1-4

3、联合对比
图2-9 水平剖面
图2-10 偏移剖面
第三节 与复杂地质现象有关的异常波
一、绕射波 1.绕射波的产生
图2-11绕射波的产生
图2-12 绕射波的时距曲线
1、绕射波的主要特征
1)绕射波时距曲线是双曲线正常时差进行动校正时, 由于校正量不足,校正后的绕射波时距曲线其形状仍然是 曲线。
2)时距曲线的极小点在绕射点的正上方,射波时距 曲线的极小点总是在绕射点的正上方。绕射波时距曲线与 反射波时距曲线相切。
面深度平面图。
2-4 水平剖面上的断面波
图2-15偏移剖面上的断面波
图2-16 断层面的确定
三、 多次波
图2-17 几个重要的多次反射波类型示意图
图2-18 海底多次波引起的构造地层假象
一、地震地质解释在构造解释方面的应用
所谓地震地质解释就是依据时间剖面的波形特征 和地质规律赋予地震反射层明确的地质意义。
勘探早期地震资料解释主要以盆地构造、地层和沉 积体系解释为主,目的是确定盆地的基本形态、性质、 盆地演化历史、主要断裂、构造特征、地层展布、沉积 环境和相态分布。
勘探后期地震资料解释则以精细构造解释和储层预 测为主,目的有是确定各种隐蔽的低幅度圈闭、砂体横 向展部、油气检测和早期油气藏描述等方面的工作。
图1-14 地震子波的形成
图1-15几种子波能量分布、波形和相位的关系 最小相位子波,有时称为前载子波,能量集中在 前端;大多数脉冲地震震源产生的原始脉冲是接近最 小相位的,因此,地震子波一般是最小相位(最小延 迟)子波。 最大相位子波则能量主要集中在尾部。 零相位子波能量集中在中间,且波形对称。
第二章 地震解释基本方法
第一节 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

模型1 输入参数和输出参数 (修改)

模型1 输入参数和输出参数 (修改)

1. 模型概况(1)模型输入参数总览(2)模型风荷载信息风压单位: kN/m2迎风面积单位: m2本层风荷载、楼层剪力单位:kN 楼层弯矩单位: kN.m表1 X向顺风向风荷载信息(3)工况组合表2 工况设定表3 组合系数(4)模型配筋信息①一、二、三、四层配筋②五层配筋2. 分析结果 (1)结构周期G 0.4-0.45-0-55-5-5G 0.4-0.45-0-55-5-5G 0.4-0.45-0-55-5-5G 0.4-0.45-0-55-5-5G 0.4-0.45-0-55-5-5G 0.4-0.45-0-55-5-5G 0.4-0.45-0-55-5-5G 0.4-0.45-0-65-6-5G 0.4-0.45-0-65-6-5G 0.4-0.45-0-65-6-5G 0.4-0.45-0-65-6-5G 0.4-0.45-0-65-6-5G 0.4-0.45-0-55-5-5G 0.4-0.45-0-65-6-5G 0.4-0.46-0-65-5-5G 0.4-0.46-0-65-5-5G 0.4-0.46-0-65-5-5G 0.4-0.46-0-65-5-5G 0.4-0.46-0-55-6-5G 0.4-0.45-0-55-5-5G 0.4-0.46-0-65-5-5G 0.4-0.46-0-65-5-5G 0.4-0.46-0-65-5-5G 0.4-0.46-0-65-5-5G 0.4-0.46-0-65-5-5G 0.4-0.45-0-55-5-5G 0.4-0.45-0-65-6-5G 0.4-0.46-0-65-5-5G 0.4-0.46-0-65-5-5G 0.4-0.46-0-65-5-5G 0.4-0.46-0-65-5-5G 0.4-0.46-0-55-6-5G 0.4-0.45-0-55-5-5G 0.4-0.46-0-55-6-5G 0.4-0.46-0-55-6-5G 0.4-0.46-0-55-6-5G 0.4-0.46-0-55-6-5G 0.4-0.46-0-55-6-5G 0.4-0.45-0-55-5-5G 0.4-0.45-0-55-5-5G 0.4-0.45-0-55-5-5G 0.4-0.45-0-55-5-5G 0.4-0.45-0-55-5-5G 0.4-0.45-0-55-5-5G 0.4-0.45-0-55-5-5(0.03) 2.088G 1.3-0.01.2(0.05)2.088G 1.3-0.01.2(0.05)2.088G 1.3-0.01.2(0.05)2.088G 1.3-0.01.2(0.05)2.088G 1.3-0.01.2(0.05)2.088G 1.3-0.01.2(0.03)2.088G 1.3-0.01.2(0.05)2.088G 1.3-0.01.2(0.09)2.088G 1.3-0.01.2(0.09)2.088G 1.3-0.01.2(0.09)2.088G 1.3-0.01.2(0.09)2.088G 1.3-0.01.2(0.09)2.088G 1.3-0.01.2(0.05)2.088G 1.3-0.01.2(0.05)2.088G 1.3-0.01.2(0.09)2.088G 1.3-0.01.2(0.09)2.088G 1.3-0.01.2(0.09)2.088G 1.3-0.01.2(0.09)2.088G 1.3-0.01.2(0.09)2.088G 1.3-0.01.2(0.05)2.088G 1.3-0.01.2(0.03) 2.088G 1.3-0.01.2(0.05)2.088G 1.3-0.01.2(0.05)2.088G 1.3-0.01.2(0.05)2.088G 1.3-0.01.2(0.05)2.088G 1.3-0.01.2(0.05)2.088G 1.3-0.01.2(0.03)2.088G 1.3-0.01.2表4 结构周期(2)结构振型图(3)振型参与系数表5 振型参与系数(4)位移响应 楼层X 向Y 向2层10203040506070-0.15-0.10-0.050.000.050.100.150.202层X 位移(c m )时间(s )10203040506070-0.15-0.10-0.050.000.050.100.150.202层Y 位移(c m )时间(s )4层10203040506070-0.5-0.4-0.3-0.2-0.10.00.10.20.30.40.54层X 位移(c m )时间(s )10203040506070-0.5-0.4-0.3-0.2-0.10.00.10.20.30.40.54层Y 位移(c m )时间(s )6层010203040506070-0.4-0.3-0.2-0.10.00.10.20.30.46层X 位移(c m )时间(s )010203040506070-0.4-0.3-0.2-0.10.00.10.20.30.46层Y 位移(c m )时间(s )(5) 速度响应 楼层X 向Y 向2层010203040506070-2.0-1.5-1.0-0.50.00.51.01.52.02层X 速度(c m /s )时间(s )010203040506070-2.0-1.5-1.0-0.50.00.51.01.52.02层Y 速度(c m /s )时间(s )4层010203040506070-4-3-2-1012344层X 速度(c m /s )时间(s )10203040506070-6-4-202464层Y 速度(c m /s )时间(s )6层010203040506070-5-4-3-2-10123456层X 速度(c m /s )时间(s )010203040506070-5-4-3-2-10123456层Y 速度(c m /s )时间(s )cm/m 2(6)加速度响应 楼层X 向Y 向2层010203040506070-40-30-20-100102030402层X 加速度(c m /m ^2)时间(s )010203040506070-40-30-20-100102030402层Y 加速度(c m /m ^2)时间(s )4层010203040506070-40-30-20-100102030404层X 加速度(c m /m ^2)时间(s )010203040506070-40-30-20-100102030404层Y 加速度(c m /m ^2)时间(s )6层010203040506070-60-50-40-30-20-1001020304050606层X 加速度(c m /m ^2)时间(s )010203040506070-50-40-30-20-10010203040506层Y 加速度(c m /m ^2)时间(s )(6)底部剪力表6 底部剪力(kN)(7)倾覆力矩表7 X向静震工况下的倾覆力矩及百分比(单位 kN.m)表8 Y向静震工况下的倾覆力矩及百分比(单位 kN.m)(8)轴压比(9)位移验算图a 最大位移简图图b 最大层间位移角简图。

“中国区域地震学参考模型”

“中国区域地震学参考模型”

“中国区域地震学参考模型”摘要:一、前言二、中国区域地震学参考模型的背景与意义三、模型构建的方法与过程四、模型的主要内容与特点五、模型在我国地震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六、结论与展望正文:一、前言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地震活动频繁的国家,因此,地震科学研究在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震发生的规律,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中国区域地震学参考模型应运而生。

二、中国区域地震学参考模型的背景与意义中国区域地震学参考模型是在我国地震科学家长期的观测、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构建的。

该模型旨在描述中国区域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点,揭示地震发生的内在规律,为地震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三、模型构建的方法与过程中国区域地震学参考模型的构建主要采用了地震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

首先,通过对大量地震数据的分析,研究了地震发生的时空分布特点;其次,结合地质构造背景,探讨了地震发生的成因机制;最后,综合多学科研究成果,构建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地震学参考模型。

四、模型的主要内容与特点中国区域地震学参考模型主要包括地震活动带、地震活动区、地震影响区等三个层次。

模型突出了我国地震活动的地域性特点,揭示了地震发生的成因机制,为地震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五、模型在我国地震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中国区域地震学参考模型在我国地震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方面,该模型为地震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提高了地震预测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模型为地震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降低了地震灾害的风险。

六、结论与展望中国区域地震学参考模型是我国地震科学家长期努力的结果,为地震预测和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模拟地震演示实验报告(3篇)

模拟地震演示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为了提高人们对地震的认识和应对能力,我们进行了模拟地震演示实验。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模拟地震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震成因、传播过程及地表变化,增强他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地震成因及传播过程;2. 熟悉地震波对地表的影响;3. 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三、实验原理地震是地壳内部岩石层在内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或断裂,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引起地表震动的过程。

本实验采用模拟地震的方法,通过搭建模拟地震装置,模拟地震成因、传播过程及地表变化。

四、实验器材1. 模拟地震装置:由支架、模型岩石层、弹簧、传感器等组成;2. 计时器;3. 地震波记录仪;4. 地表模型;5. 地震波模拟软件。

五、实验步骤1. 搭建模拟地震装置:将支架固定在地面上,将模型岩石层放置在支架上,将弹簧连接在岩石层两端,确保弹簧处于拉伸状态;2. 连接传感器:将传感器安装在岩石层上,连接地震波记录仪;3. 地震波模拟:启动地震波模拟软件,模拟地震波传播过程;4. 观察现象:观察岩石层变形、弹簧伸缩、传感器数据变化及地表模型变化;5. 记录实验数据:记录岩石层变形程度、弹簧伸缩长度、传感器数据及地表模型变化情况。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模拟地震装置在地震波模拟软件的驱动下,岩石层发生了变形,弹簧伸缩,传感器数据发生明显变化,地表模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2. 通过实验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使得岩石层发生变形,弹簧伸缩,导致地表发生变化;(2)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岩石层性质、地震波频率等因素有关;(3)地震波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衰减,地表变化程度与地震波传播距离有关。

七、实验总结本次模拟地震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地震成因、传播过程及地表变化,提高了他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认真观察,对地震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地震数据处理 第一章:地震数据处理基础

地震数据处理 第一章:地震数据处理基础

3.速度分析(velocity Analysis);
4.动校正(Normal Moveout Correction)消除由于炮检距不同引起同一
反射波达到时间的差异;
5.叠加(Stack); 6.显示叠加剖面 (Display) (有波形、变面积、波形+变面积三种显示方式);
从波形可看出波的振幅、周期、频率等动力学特点;从变面积的角度,它又突出了 反射层,较直观地反映地下构造形态的特点
ICTFT
f (t )
时 域 恢 复 时 域 抽 样
LT
F ( s)
S j j S
F ( j )
截 取 主 周 期 频 域 周 期 延 拓
ILT
j j n F ( e ) f ( n ) e n- DTFT : j j n f ( n) 1 F ( e ) e d 2
地震波不是简谐波,从波剖面中可得到相邻两峰或谷 间的距离称为视波长,其倒数为视波数。
地 震 波 场
地 震 波 场 时 间 切 片, 即 波 动 图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付里叶变换
一个正弦运动要用频率、振幅和相位才能完整 的描述。
在计算机中用快速算法实现付里叶变换(FFT)。
付里叶变换:
正变换:时域信号 分解 频域信号;
时 间 (s)
频率(Hz)
图1.1-11 几个没有相位延迟但峰值振幅相同的正弦波的总和产生一个带限对称子波, 表示在右边一道上(由星号标出),这是一个零相位非对称子波
图1.1—12表示给在图1.l-11中的各正弦 波一个线性相位移所产生的结果。线性相 位移在频率域定义为:

时 间 (s)
模拟与数字信号 一道地震信号是一个连续的时间函数。在地震记录中,连续(模拟) 的地震信号在时间域按照固定的比例取样,叫做采样间隔。典型采样间 隔范围在1到4ms,高分辨率要求采样间隔小到0.25ms。 一般地说,给定采样间隔 ,则可恢复的最高频率为尼奎斯特(Niquist) 频率。公式如下:

chapter1地震波理论基础PPT课件

chapter1地震波理论基础PPT课件

4、惠更斯(Huyaens)原理:
介质中波所传到的各点,都可以看成新的波源 叫子波源,可以认为每个子波源都向各方向发 出微弱的波,叫子波。子波是以所在点处的波 速传播的。利用惠更斯原理导出反射定律。
5、地震折射波: 当 V2 > V1
当入射角 c 时,发生全反射,产生滑行波,没有 透射波,滑行波传播又引起另外的效应,由于两种介质 互相密接,滑行波在传播过程中也会反过来影响第一种 介质,并在第一种介质中激发新的波,这种由滑行波引 起的波,在地震勘探中叫“折射波”。
在大多数情况下,σ=0.25。E的大小 和岩石的成分、结构有关,随着岩石的密 度ρ增加,E比ρ增加的级次较高,所以当 ρ↑—>Vs、Vp↑。同一介质中,纵波、 横波速度比。
Vp/Vs= 2(1 )
1 2
因为σ ≈0.25 Vp/Vs= ≈31.73
㈡ 按波在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路径:直达波, 反射波,折射波,透射波。
S(I p 1 ) N S(I s 1 ) N S(I p 2 ) N S(I s 2 ) . N . . S .( . I p ) . i N S(I s ) i N P
V p 1
V s 1
V p 2
V s 2
V pi
V si
P:射线系数
3、费马(Fermat)原理:
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路线满足所用时间为 最短的条件。
外力下,是弹是塑,取决于: 是否在弹性限度之内即三个方面: 外力大 小、作用时间长短、物体本身的性质
自然界中绝大部分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既可显弹,也可显塑
地震勘探,震源是脉冲式的,作用时间很短(持续十几~几十毫秒),岩土受 到的作用力很小,可把岩、土介质看作弹性介质,用弹性波理论来研究地震波。

各种灾难模型实验报告

各种灾难模型实验报告

各种灾难模型实验报告引言灾难模型实验是一种通过模拟各种灾难场景,以研究和预测灾难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应对措施的效果的方法。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不同灾难模型,探究其对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以及确定灾难预防和应对的有效策略。

本报告将就火灾、地震和洪水三种常见的灾难进行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

实验目的1. 模拟火灾、地震和洪水三种灾难模型;2. 研究不同灾难对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影响;3. 探究有效的预防和应对策略。

实验步骤火灾模型实验1. 设定火源位置和火势扩散速度;2. 设置建筑物和道路网络;3. 模拟火势蔓延,并记录火灾范围和烟雾扩散情况;4. 分析火灾对建筑物、人员和环境的影响,包括破坏程度、人员伤亡和污染程度。

地震模型实验1. 设定地震震级和震源位置;2. 构建地震波传播模型,包括地壳、岩石和建筑物的弹性特性;3. 模拟地震波传播过程,并记录地震烈度和损坏程度;4. 分析地震对建筑物、人员和地质环境的影响,包括倒塌建筑物数量、人员伤亡和地质灾害。

洪水模型实验1. 设定洪水水位和流速;2. 模拟洪水蔓延过程,并记录淹水区域和水流路径;3. 分析洪水对建筑物、农田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损毁程度、农作物歉收和生物物种丧失;4. 探究有效的防洪和抗洪策略,如提前疏散、建设防洪工程和生态修复。

实验结果与分析火灾模型实验结果在实验中,火源位于城市中心,火势扩散速度较快。

火势蔓延后,大量建筑物遭到烧毁,烟雾严重污染了空气。

火灾对人员造成了重大伤亡和生命财产损失,同时也对环境造成污染。

地震模型实验结果地震发生后,地壳和建筑物遭到严重破坏,大量建筑物倒塌。

人员伤亡严重,并导致地质灾害如滑坡和地裂缝。

地震对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十分巨大。

洪水模型实验结果洪水蔓延后,大片土地被淹没,农作物受灾严重,不少作物歉收。

同时,洪水还导致生物物种丧失,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结论与建议1. 火灾防控应加强,加强消防队伍建设,提高建筑物的防火标准;2. 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和地震工程的规划和修建十分重要,同时进行灾害应急演练;3. 加强洪水的监测和预警,建设抗洪工程,同时进行土地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第七章自然灾害风险评估1_自然灾害风险评估(1)

第七章自然灾害风险评估1_自然灾害风险评估(1)

03
模型更新与改进
随着对自然灾害认识的深入和数据的 不断积累,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评估 模型以适应新的情况和需求。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多源数据融合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跨学科合作
全球化与本地化结合
随着遥感、物联网等技术的发 展,未来将实现多源数据的融 合应用,提高数据质量和评估 准确性。
人工智能技术将在自然灾害风 险评估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 用,如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进行 灾害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等。
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气候、水文等 。
数据处理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分类和归纳 ,以便后续分析使用。
灾害危险性评估
灾害类型分析
灾害危险性地图制作
根据历史灾害数据和地理信息数据, 分析灾害类型及其特点。
利用地理信息数据,制作灾害危险性 地图,直观展示不同地区的灾害危险 性。
灾害危险性等级划分
提高公众意识
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 自然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02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基于历史数据的评估方法
历史灾害数据收集
01
收集过去一段时间内发生的自然灾害数据,包括灾害类型、时
间、地点、损失等信息。
统计分析
02
对历史灾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取灾害发生的频率、强度、
影响范围等特征。
风险等级划分
加强社区自救互救能力
推动社区建立自救互救机制,提高社区居民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自救互救能力,减轻政府 救援压力。 Nhomakorabea06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挑战与展望
数据获取与处理挑战
数据来源多样性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涉及气象、地质、水文等多领域数据,数据来源 广泛且格式不一,整合处理难度大。

earthquake记忆方法(一)

earthquake记忆方法(一)

earthquake记忆方法(一)地震记忆方法地震是自然灾害中一种具有破坏力的现象,为了提高对地震的认知和安全防范能力,掌握一些地震记忆方法十分重要。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地震记忆方法:1. 联想记忆法联想记忆法是一种通过联想图像、场景等方式帮助记忆的方法。

我们可以用以下方式来记忆地震:•地震的模拟:想象一场巨大的地震,大楼摇摇欲坠,地面震动不已,人们惊恐的表情等。

通过具体的场景联想,可以更容易记住地震带来的恐怖场景。

•地震的声响:想象地震时的声音,如隆隆声、建筑物倒塌时的轰鸣声等。

将这些声音和地震联系起来,也有助于记忆。

2. 关联记忆法关联记忆法是通过将地震与其他已知的事物进行关联,以达到记忆的目的。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关联记忆方法:•地质班级:将地震想象为一堂地质课程,我们是地质学的学生,通过学习地震的成因、预测等知识,来提高对地震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地震历史:将地震与历史事件进行联系,例如将地震看作是历史中的“地震剧本”,通过学习过去地震的发生和影响,来总结和预防类似的地震事件。

3. 分类记忆法分类记忆法是将地震的相关知识按照一定的分类进行整理和记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分类记忆法:•地震的等级分类:根据地震的震级大小,将地震分为大、中、小震级,对每个级别的地震特征和影响进行了解和记忆。

•地震的发生地分类:按照地震发生的地域不同,将地震进行分类记忆,例如分为洲际地震、大陆地震等。

通过了解不同地区地震的频率和强度,可以更好地预防和防范。

4. 反复应用记忆法反复应用记忆法是通过反复的应用和实践来巩固记忆。

针对地震记忆方法,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来实践记忆:•参与模拟演习:参与地震模拟演习,亲自体验地震的情景,学习如何正确的应对和逃生。

•阅读相关材料:阅读地震相关的书籍、文章等资料,不断增加地震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地震记忆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震,提高对地震的认知能力和应对能力。

通过联想记忆法、关联记忆法、分类记忆法和反复应用记忆法的综合运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学习地震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地震安全防范工作中。

地震资料处理复习总结(第1-6章)

地震资料处理复习总结(第1-6章)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第一章~第六章复习要点总结第一章 地震数据处理基础一维谱分析数字地震记录中,每个地震道是一个按一定时间采样间隔排列的时间序列,每一个地震道都可以用一系列具有不同频率、不同振幅、相位的简谐曲线叠加而成。

应用一维傅里叶变换可以得到地震道的各个简谐成分;应用一维傅里叶反变换可以将各个简谐成分合并为原来的地震道序列。

连续函数正反变换公式:dt et x X t i ωω-∞∞-⎰=)()(~ 正变换 ωωπωd e X t x t i ⎰∞∞-=)(~21)( 反变换 通常由傅里叶变换得到的频谱为一个复函数,称为复数谱。

它可以写成指数形式 )()()(|)(~|)(~ωφωφωωωi i e A e X X ==式中)(ωA 为复数的模,称为振幅谱;)(ωϕ为复数的幅角,称为相位谱。

)()()(22ωωωi r X X A +=,)()(tan )(1ωωωφr i X X -=(弧度也可换算为角度)离散情况下和这个差不多(看PPT 和书P2-3)一维傅里叶变换频谱特征:1、一维傅里叶变换的几个基本性质(推导)线性 翻转 共轭 时移 褶积 相关(功率谱),P3-72、Z 变换(推导)3、采样定理 假频 尼奎斯特频率,tf N ∆=21二维谱分析二维傅里叶变换),(k X ω称为二维函数),(t x X 的频——波谱。

其模量|),(|k X ω称为函数),(t x X 的振幅谱。

由),(k X ω这些频率f 与波数k 的简谐成分叠加即可恢复原来的波场函数),(t x X (二维傅里叶反变换)。

如果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在f-k 平面上有差异,就可以利用二维频率一波数域滤波将它们分开,达到压制干扰波,提高性噪比的目的。

二维频谱产生空间假频的原因数字滤波在地震勘探中,用数字仪器记录地震波时,为了保持更多的波的特征,通常利用宽频带进行记录,因此在宽频带范围内记录了各种反射波的同时,也记录了各种干扰波。

地震模型讲解

地震模型讲解

地震模型是一种用于模拟地震波传播和震源机制的数学模型。

它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地震发生的原理和地震波的传播规律,为地震预测和防灾减灾提供重要依据。

在地震模型中,通常采用有限差分法或有限元法进行数值计算,模拟地震波在地球介质中的传播过程。

模型通常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等不同层级的地球结构,以及各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模型中的地震波传播过程需要考虑地球介质的非均匀性、各向异性、阻尼等复杂因素。

此外,地震模型还可以用于模拟地震的震源机制,包括震源深度、破裂速度、破裂面积等。

通过比较模拟结果和观测数据,可以对震源参数进行反演和修正,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

总之,地震模型是研究地震现象的重要工具之一,它可以为地震学研究和防灾减灾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

物理实验之一种简易防震房模型的制作

物理实验之一种简易防震房模型的制作

物理实验之一种简易防震房模型的制作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知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实验是理论知识的直观呈现,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今天,我们将介绍一种简易的防震房模型的制作,通过这个物理实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并且学习到地震的防护知识。

材料准备:1. 硬纸板2. 塑料瓶3. 胶水4. 小石子5. 塑料薄膜6. 剪刀7. 地震模拟器(可以是震动台或模拟地震仪器)制作步骤:1. 制作地震模拟器我们需要制作一个简易的地震模拟器。

可以使用一个平板和一些弹簧,将弹簧固定在平板的两端,并将一个小的平台放在弹簧上。

在实验时,我们可以通过拉动平板来模拟地震的震动。

2. 制作房屋模型我们可以使用硬纸板来制作房屋的结构。

可以画出一个房子的平面图,并根据平面图将硬纸板裁剪成相应的形状。

然后,可以使用胶水将各个部分粘贴在一起,组装成一个房屋的结构。

需要注意的是,房屋的结构要有基础、柱子和屋顶等部分。

3. 安装防震装置接下来,需要在房屋的基础部分加装防震支撑。

可以使用塑料瓶和小石子,将小石子填充到塑料瓶内,并将塑料瓶固定在房屋的基础部分。

这样,当地震来临时,防震支撑可以减少地震对房屋的影响,保护房屋的结构不受破坏。

4. 完善房屋结构在房屋的屋顶部分可以覆盖一层塑料薄膜,这样可以模拟真实的房屋结构。

在房屋的窗户部分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些简单的装饰,使房屋更有真实感。

通过以上制作步骤,一个简易的防震房模型就制作完成了。

接下来,我们可以进行地震模拟实验,观察防震房模型在地震模拟器作用下的情况,从而深入了解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以及防护知识。

进行地震模拟实验时,可以通过拉动地震模拟器来使平板产生震动,模拟地震的影响。

我们可以观察防震房模型在震动中的表现,比较有防震支撑和没有防震支撑的区别,从而得出结论。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有防震支撑的房屋在地震模拟器震动时,受到的影响比较小,整体结构基本保持完好。

而没有防震支撑的房屋在震动时,结构容易受损,甚至倒塌。

《震源理论基础》:一部地震学经典

《震源理论基础》:一部地震学经典

《震源理论基础》:一部地震学经典
周云好
【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
【年(卷),期】2024(67)3
【摘要】自古以来,地震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灾难. 人类对地震这种自然现象的认识
也在不断深入.科学出版社近期出版的《震源理论基础》是陈运泰等长达半个世纪
从事震源物理研究和教学工作的结晶,堪称地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震源理论基础》以广阔的视野和精深的学识,总结了古今中外文人学者对地震的认知和研究成果. 追述到2000多年前,《诗经·小雅·七月之交》中有生动描述地震的诗句:“烨烨震电,
不宁不令. 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总页数】1页(PF0003)
【作者】周云好
【作者单位】江苏省地震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
【相关文献】
1.利用气枪震源探测大陆浅部的地震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2.表层地震学和经典地震学的比较
3.InSAR地震源模型与地震学方法地震源模型的系统比较
4.联合强震记录
和InSAR/GPS结果的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震源滑动分布反演及其地震学应用5.大功率低频可控震源在主动源地震学中的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桥墩地震运动方程

桥墩地震运动方程

桥墩地震运动方程一、桥墩地震运动方程是什么?大家可能听说过“地震”这个词吧,尤其是在一些地方,地震简直就是个话题常客。

地震一来,桥梁就得经受考验了。

那要是你是做桥梁工程的,你就得琢磨怎么让这些桥不怕摇晃。

所以说,桥墩地震运动方程就成了大伙关注的热点。

说白了,这个方程就是用来描述桥墩在地震来临时会怎么晃动,具体点儿就是根据桥墩的特性、地震的强度来推算它的运动情况。

是不是有点深奥?不过没关系,咱慢慢来。

想象一下,桥墩就像个大壮汉,站在那儿看着一波波的“地震浪潮”来袭。

它要是站得稳,桥就稳,大家走得也心安。

而这个运动方程,正是告诉我们,怎样分析和预测它在地震中的“表现”。

大家如果想做一个“桥梁守护神”,可得先弄清楚这个方程是怎么一回事。

二、为什么要研究这个方程呢?你看,现在的桥梁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

你要是忽略了这些细节,可就大事不妙了。

地震不是小打小闹的,尤其是大震来临时,桥墩的反应可不是那么简单的。

想象一下,震动一来,桥墩就像在过山车上一样上下晃动。

嗯,你说是不是很刺激,但你觉得这样桥上面的人能安稳待着吗?这就好像是你在开车时突然遇到坑洼路面,车子一颠,你立马就抓紧方向盘。

桥墩也是一样,地震震动就像那个“坑洼”,如果桥墩没有很好的抗震能力,岂不是得晃成“摆动电风扇”了?所以啊,桥墩地震运动方程其实就是在告诉你,如何预测它会怎么晃,晃多少。

要不然你就得面对大风大浪,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翻船”,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三、这个方程的作用到底大不大?我们说了这么多,大家是不是有点儿好奇,这个方程到底能干啥?其实它的作用可大了去了。

桥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设施。

你能想象一天不走桥的日子吗?如果说桥梁设计没有考虑到地震的影响,那你说,什么时候你能遇到一个巨大的震动呢?这个桥墩是不是就成了“马车”中的“累赘”?所以,地震运动方程就成了桥梁设计师的必备工具。

它让我们可以在地震来临之前,做好万全的准备,甚至在设计初期,就能预测出桥墩能不能稳稳当当地承担起震动的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模型摘要地震预报是当代自然科学领域里一个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科学难度很大的前沿课题。

近几十年来,人民的努力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预报的实践有些有限的成功。

在地震发生前有很多前兆性指标,如磁场强度、氡值、电压、雨量、水温等,这些指标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地震活动的各项特征。

在正常情况下,也常常有些指标有明显的异常,而令一些指标并不出现异常。

这些都给实际的前兆指标数据特征分析以及地震预报工作带来了困难。

本文针对地震影响因素多,数据多,联系弱的特点,分别建立了针对各个任务的数学模型,首先,处理初始数据时选取日平均变化来消除一天中数据的随机因素的影响,然后更具这些数据建立了地震发生前后各个指标的不同程度度量模型解决了地震对指标的敏感度的度量问题,进而找出了EW,气氡,水位,电压,雨量这些衡量地震的主要因素,并分析出了这些指标的重要程度,在解决找统计量时,利用上次任务所得的主要因素的组合来衡量一次地震的地震前兆指标数量特征,并得出了电压达到26.8754,气氡达到17.685左右时就有地震发生的可能性,考虑全面周到,效果较好,在模型改进中所提出的判别分析法,科学有效,对数据利用率较高。

而除此之外的其他几个指标与震级有关,这样就这些指标的分析在任务三中分别建立了地磁前兆异常的动态从属函数模型以及非线性综合模型,进而找出了地震级数与这些因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对于上述数学方法在地震预测预报中的应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须进一步研究改进。

综合这些工作,我们应用易语言编写了分析地震数据的平台,通过分析地震数据生成了报告。

一、问题重述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

虽然预测地震是世界性难题,但迄今科学界普遍认为,有可能反映地震前兆特征的指标可能不少于10个。

已经有专业仪器在多个定点实时按秒记录这些指标的数据,期望通过对记录数据的分析研究找到地震的前兆特征。

现已采集到某地2005年1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按小时观测的10多个指标的数据,和该地区该时期内已发生地震的时刻、经纬度、震级及震源深度的数据。

这些数据中隐藏着地震发生的前兆特征。

科学地截取这些数据的有用片段,对数据进行合理地预处理,用数学方法揭示地震前兆的数据特征,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研究工作。

题给数据中的这10多个指标,究竟哪些与地震的发生有关,有何种关系,是单一关系还是复合关系;除这10多个指标外还有哪些因素及含题给指标在内的哪些指标的哪种数学模型更能反映地震的前兆特征等等,人们迄今仍不很清楚,需要进行深入地研究。

地震数据的观测是持续进行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数据的规模会不断扩大。

从中挖掘地震的前兆特征,必须有合理的数学模型,也必须有科学高效的算法分析平台。

因此,请参赛队结合附件中给出的实际记录数据,尝试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分析数据特征,建立数学模型以度量各指标对地震发生的敏感程度。

任务二:构造由某些或全部指标构成的综合指标,使其尽可能地集中反映地震发生前的数据特征的统计规律。

任务三:结合题给数据,广泛查阅与地震相关的其它指标的数据和分析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地震发生前的数量特征。

任务四:将前述各项任务的计算程序集结成地震数据分析平台,使其能够完成形如题给数据的其它地震数据的分析,并能自动输出前述任务的重要的分析结果。

任务五:对于进一步的研究设想写一篇切实可行的报告。

二、问题分析地震是地下岩层受应力作用错动破裂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是自然灾害之首恶。

地震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使一座城市夷为平地,使无数的家庭支离破碎。

为了有效地减小地震带来的损失,对地震进行预测则很重要。

本题中给出了地震发生前2005年1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按小时观测的10多个指标的数据和该地区该时期内已发生地震的时刻、经纬度、震级及震源深度的数据。

这些数据中隐藏着地震发生的前兆特征。

在地震发生前有很多前兆性指标,如磁场强度、氡值、电压、雨量、水温等,这些指标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地震活动的各项特征。

在正常情况下,也常常有些指标有明显的异常,而令一些指标并不出现异常。

这些都给实际的前兆指标数据特征分析以及地震预报工作带来了困难。

2.1、问题的性质本文主要是对所给数据进行处理,用数学方法揭示地震前兆的数据特征。

2.2、解决问题的难点和关键1、如何确定前兆个指标对地震发生的敏感程度。

2、如何构造地震发生的前兆综合指标,尽可能的揭示地震发生前的数据特征的统计规律。

3、构建地震数据分析平台。

三、模型假设1、假设地震发生前2005年1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按小时观测的10多指标的数据是准确无误的。

2、假设由于其他因素而引起10多个指标数据的变化以及非正常波动可以忽略不计。

3、假设第二问剔除由第一问求出的敏感度较低的指标对地震的敏感度可以忽略不计。

4、假设地震的前兆指标的数据特征符合一定的概率统计分布。

四、符号说明1()i t ϕ第i 次地震的地震前的检测指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i t ϕ 第i 次地震的地震后的检测指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j t ϕ∧第i 次地震的地震后的预测指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D 地震级别组成的集合 E地震前兆测量指标集合 i g 各因素所占的权重 μ地震前兆预测异常特征量 r观测值的自相关系数K观测曲线()Y t 对应于时间轴的斜率五、模型的建立与求解5.1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5.1.1、各指标数据的分析在地震活动性分析中有许多前兆性的数据指标,例如题中数据给出的氡值、水位、磁场强度等因素。

这些指标在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地震活动的各种特征。

但在实际的预报中,常常有些参数在一些中强以上的地震前出现比较明显。

在正常情况下,也常常有些参数出现较明显的异常,而另一些参数并不出现异常。

这些都给实际预报带来了困难。

5.1.2数据的预处理由于题目中给出地震每小时测数据受其他因素受天气、气候等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造成的数据波动较大,为了剔除偶然因素的影响,本文采取了求日平均的方法来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如下图分别列举了2005/2006的EW 人均值图像。

由于篇幅有限,其他年份指标的图像都附在附录里面。

图1:2005年EW日平均变化趋势图图2: 2006年EW 日平均变化趋势图本数据预处理使用了均值结构模型消除了其他偶然因素的影响,使地震前兆指标数据更加准确的反应地震发生的前兆信息。

5.2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5.2.1指标敏感度模型设变量x 的变化规律如下所示:[)(]110201(),,()(),,t t t t x t t t t t ϕϕϕ⎧∈⎪=⎨∈⎪⎩ (1) 求0t 前后1()t ϕ与2()t ϕ的不同敏感程度。

现已知一函数序列()2()i t ϕ,(]01,t t t ∈表示第i 年()i j ≠的2()t ϕ的变化规律,现在结合()1()j t ϕ来求()2()j t ϕ,现在若()2()j t ϕ∧,现在若()2()j t ϕ∧已知,如何求出()2()j t ϕ∧与()2()j t ϕ的关联程度。

若关联程度较大,则()2()j t ϕ与()1()i t ϕ不同程度表示: 即定义()1()j t ϕ与()2()j t ϕ的不同程度为:()()221:j j p δϕϕ∧=(2)分析变量1X 与2X 的关联程度121212(,)()()()Cov X X E X X E X E X =⋅-()()221(,)j j P Cov ϕϕ∧=(3)则由分析可得该问题便为()2j ϕ∧如何求的问题。

现已知()2j ϕ∧()i j ≠与()1()j t ϕ,如何根据已知的以上信息求出()2j ϕ,已知()1(),()i t i j ϕ≠的变化规律,可知令()()2()21()1()()(()),(())i j i j E t E E t E t ϕϕϕϕ=()i j ≠ (4)模型求解:由上述结论我们分析数据得出各个因素在地震发生前后的敏感程度分别如下:表1:各因素与地震敏感度的表但是考虑地震因素影响上述指标外,可能还有其它的因素影响上述指标。

其中查阅资料可得出:水位,水温,气压,气温受到外界影响最大,这样我们除上述几个指标剩下的指标基于与地震关联度从大到小排列:表2:主要地震前兆指标敏感度的表标准化后有:表3:主要地震前兆指标敏感度归一化表如下图分别画了敏感度较高的EW 与敏感度较低的低温年平均曲线,在途中可以看出在前兆指标因素发生剧烈变化时,会有地震的发生。

图3:2005,2006年EW日平均变化趋势图图4:2005、2006年地温日平均变化趋势图5.2.2综合指标模型 方法及步骤用两个集合,一是地震级别组成的集合,用D 表示,二是地震前兆车辆指标集合,用E 来表示,且有12[,]m D D D D =⋅⋅⋅,12[,]m E E E E =⋅⋅⋅,每个指标因素都有m 个状态级,如此需要对个指标影响程度分敏感、一般、不敏感、很不敏感五个状态。

有n 个指标因素分别用12,n U U U ⋅⋅⋅来表示,其中12[,]T i i i im U U U U =⋅⋅⋅,于是可得到敏感指标分析数学模式1121112222112,,,n n m nm U U U U U U D U U U ⋅⋅⋅⎡⎤⎢⎥⋅⋅⋅⎢⎥=⎢⎥⋅⎢⎥⋅⋅⋅⎣⎦ (5)有了这个模型,分别给予地震级别的隶属度函数值(1,2,)i P i m =⋅⋅⋅再根据指标因素间的关联度及其重要性,分配权数(1,2,)i g i n =⋅⋅⋅这样就得到了集合D 上的模糊关系:112111222212,,....,n n m mn m g P g P g P g P g P g P U g P g P g P ⋅⋅⋅⎡⎤⎢⎥⋅⋅⋅⎢⎥=⎢⎥⎢⎥⋅⋅⋅⎣⎦ (6)基于地震的综合指标步骤有下列步骤:(1)、详细分析影响地震发生的因素,并筛选出若干重要因子作为分析指标。

(2)、在分析地震各指标以及波形的基础上,综合得到地震的等级指标。

(3)、给出适当的隶属度i P 和权数i g 。

(4)、修正矩阵U 。

确定分析指标地震发生前的检测指标较多,而各个指标的敏感程度不同,经过第一问的各因素的关联度分析,筛选出气氮、EW 、NS 等六个指标。

隶属度i P 和权数i g 的确定应用综合指标进行判别,隶属度函数是一个关键,用它来反映地震发生。

设N 是评定集合上的一个模糊子集,则隶属度函数为uN 。

()i i uN D P =为隶属度,其值可以有专家评判方法来确定。

假设等级划分与指标间基本呈线性关系,则根据第一位求出的关联度来确定隶属度,因此选用[0.45,0.29,0.13,0.08,0.03,0.02]P =,为了方便起见将隶属度扩大一百倍后可得:145P =,224P =,313P =,48P =,53P =,60.02P=, 权数i g 的确定是人给定的,选取的方法有很多,本文选用特费尔法,并确定气氮、EW 、NS 、雨量、电压地温的权数分配为:[1,0.95,0.85,0.80,0.70,0.60]g =这里g 为126(,,,)E E E E =⋅⋅⋅上的模糊子集,按模糊数学的常规技法 1234560.950.850.800.700.601g E E E E E E =+++++ (7)模糊关系矩阵U 的确定根据126[,,,]P P P P =⋅⋅⋅,126[,,]g g g g =⋅⋅⋅就可以得到在集合D 上所需的模糊关系矩阵:112111222212,,....,n n m mn m g P g P g P g P g P g P U g P g P g P ⋅⋅⋅⎡⎤⎢⎥⋅⋅⋅⎢⎥=⎢⎥⎢⎥⋅⋅⋅⎣⎦ (8)由第一问可得各因素的敏感度为:表4:地震前兆指标敏感度的表每次地震的等级:D=[2.3 3.6 3.1 3.1 3.2 3.0 4.4];稳定性分析数学模式:表5:每次地震前兆稳定性系数地震指标权重-6.1024 电压- 0.5740 东西磁场强度1.0214 南北磁场强度2.0882 水位1.6259 气氡-0.8900 雨量假设地震发生等级与地震发生前数据关系为D=Ub+g;RI=[7337;4948;1932;2259;3265;4473;7401];在7次地震中,选中的每个指标在地震发生前的平均值:表6:每次地震前每个指标在地震发生前的平均值在这7次中上述每个指标的均值为:26.8574 -0.4859 5.4695 17.6241 17.6857 0.0983在这7次中上述每个指标的方差为:0.1369 2.5458 1.9290 0.0631 9.1568 0.2480由此得出第2,9个指标与地震的级数有相当大的关系,而其他的指标为稳定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