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发展三大战略:两会信号及最新进展
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关键策略
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关键策略随着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增加以及国内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采取了三大关键策略,即转型升级、开放合作和创新驱动。
首先,转型升级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策略之一、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主要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和出口导向模式取得了快速的增长。
然而,这种模式已经不可持续,面临着制造业竞争力下降、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
为此,中国政府提出了加快产业升级、转型发展的目标。
关键举措包括加大投资力度,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经济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创新驱动型转变。
通过转型升级,中国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降低对外部需求的依赖,提高产业竞争力,推动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创新驱动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激烈,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核心动力。
中国政府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包括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科研机构建设,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优化创新环境等。
通过创新驱动,中国可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产业升级,推动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综上所述,转型升级、开放合作和创新驱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关键策略。
这些策略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可以帮助中国经济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协同和整体性,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发展战略与改革措施
中国发展战略与改革措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资源颇丰的大国,中国一直致力于实现经济发展和现代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发展战略和改革措施,不断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发展战略1.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的发展战略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出口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对外贸易和投资,吸引外资进入中国市场。
中国建立了经济特区和开发区,提供了优惠的税收政策和土地使用政策,吸引了外资企业投资。
此外,中国还加入了世贸组织,获得了更大的市场机会,也使中国企业更加国际化。
2.转型到内需为主的发展战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政府逐渐转向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
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设和扩大内需的目标,加大了对民生事业、信息化、环保等领域的投资,鼓励消费和提高家庭收入。
中国还实施了普惠金融,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和小微企业融资,提高金融服务的包容性和普惠性,以进一步促进内需的扩大。
3.创新驱动型发展战略中国正在逐步转向由科技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提高技术水平,提升产业竞争力。
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加速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的转化,推动从过程创新向跨越创新的转变。
二、改革措施1.经济体制改革在经济体制方面,中国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改革,包括价格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国企改革等,不断提高经济的效率和竞争力。
其中,国企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国政府提出了“双百行动”和“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引入市场化机制和深化内部改革,提高国企效益和管理水平,增强国企竞争力。
2.金融体制改革中国通过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拓展金融市场,完善金融服务和监管体系。
中国政府提出了多项金融改革措施,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推动中国金融体系向着更为开放、更为稳健的方向前进。
此外,通过金融改革,中国还在努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3.社会体制改革中国在社会体制改革方面也有大量的措施,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制、教育体制和文化体制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享受感。
2024年我国宏观经济趋势及政策建议
2024年我国宏观经济趋势及政策建议一、宏观经济趋势分析1.1经济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推进,2024年我国经济增长将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
预计经济增速将在6%左右,稳居全球经济增长主要引擎之一。
1.2产业结构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我国产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
高端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传统产业也将通过技术改造和升级实现转型升级。
1.3消费升级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和消费观念的改变,我国消费市场将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高品质、高品位消费将成为主流,新消费业态和新物种将不断涌现,拉动经济增长。
1.4对外贸易我国对外贸易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旋律,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布局,着力拓展多元化市场,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构建更加均衡的国际贸易伙伴关系。
1.5中长期政策政策将更加重视稳定就业、保障民生,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引导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持续扩大政策红利。
二、政策建议2.1刺激内需为推动经济增长,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刺激内需,鼓励居民消费、投资和进口。
可以通过提高消费者信心,降低消费税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等手段来拉动内需,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2.2促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和壮大科技创新企业,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3健全产业政策应强化高端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加大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支持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2.4大力推进开放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政府应加速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降低贸易壁垒,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合作,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
2.5保障民生政府应更加注重保障民生,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关键策略
中国将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 化发展,提高城市治理水平,为经济增长提 供新的动力。
绿色发展
扩大内需
中国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 护,推动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发展,实现经 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中国将积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升级,释放 居民消费潜力,推动经济增长从投资驱动向 消费驱动转变。
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
总结词
通过技术改造、管理创新、市场开拓等手段,提升传统 产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详细描述
传统产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但面临着技术水 平低、管理落后、附加值低等问题。政府可以出台相关 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采用先进适用的技 术装备和工艺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 鼓励企业加强管理创新,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率;此外,还可以鼓励企业开 拓国内外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和提高产品附加值。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详细描述
中国具有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制造业、纺织 业、电子等。这些产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 、市场拓展等手段,提升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实现产 业做大做强。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大 技术研发投入,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同时,鼓励企业 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此外,还 可以鼓励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市场份额。
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关键策 略
2023-11-07
目录
• 引言 • 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 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 • 产业升级转型的策略 • 扩大对外开放合作的策略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引言
背景介绍
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然而 ,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中国经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加速发展,展现中国新的发展格局!
中国经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加速发展,展现中国新的发展格局!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猛,各个地区都在加速发展。
其中,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展现出了中国新的发展格局。
首先,珠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包括广东省内的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在内,珠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企业众多,创新氛围浓厚。
特别是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发展迅速。
深圳的科技、文化、金融等产业日益繁荣,成为国内外企业和创业者的热门选择。
此外,珠三角地区还具备较为完善的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长三角地区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长三角地区集聚了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经济力量,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金融、贸易、航运等领域发展迅猛。
浙江的杭州、宁波等城市以创新为驱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领域蓬勃发展。
江苏的苏州、南京等城市在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具备很强的竞争力。
长三角地区通过加强合作与交流,形成了经济联动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
另外,环渤海地区也加速发展,成为了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河北、辽宁、天津等地的经济实力逐渐崛起。
环渤海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依托港口、物流等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投资和企业落户。
河北的沿海城市秦皇岛以及雄安新区的设立,进一步推动了该地区的发展。
辽宁的大连、锦州等城市在装备制造、能源、旅游等领域有着巨大潜力。
天津则成为了国际物流和贸易中心,同时发展现代制造业。
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发展,展现出中国新的经济发展格局。
这三个地区都具备独特的优势,在各自的领域中起到了带动整个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此外,这三个地区之间也存在经济合作和交流,形成了互补发展的局面。
这种新的发展格局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的经济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解读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解读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逐渐凸显。
为了实现全国的经济均衡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本文将从分类区域发展战略、政府扶持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动创新发展四个方面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解读。
分类区域发展战略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根据国家发展的需求和各个地区的特点,我国将不同地区划分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开放的先行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好,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部地区是我国的经济腹地,发展潜力巨大,着力发展制造业和中部崛起战略;西部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发展基础较弱,重点发展能源、矿产资源和农业;东北地区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压力较大,着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和创新型经济。
通过分类区域发展战略,我国可以根据各个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和政策,实现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与合理布局。
政府扶持政策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为了促进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比如,给予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企业和项目税收优惠政策,降低投资成本;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财政投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事业的发展;鼓励外商投资进入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和优惠政策;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支持,提升其创新能力。
通过这些扶持政策,中国政府希望能够促进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推动创新发展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
创新是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对于提升地区竞争力和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政府鼓励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吸引高端人才和科技企业入驻。
同时,加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合作,搭建科技创新交流平台,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态势与政策调整思路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态势与政策调整思路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分析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当前态势,探讨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调整思路。
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实施一系列战略和政策,推动各地区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然而,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政策体系,创新发展模式,以更好地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本文将首先回顾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历程和现状,然后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政策调整建议,以期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未来提供有益参考。
二、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态势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地域辽阔的国家,其区域协调发展态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整体繁荣与稳定。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态势呈现出积极的变化,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从总体上看,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其天然的地理优势和改革开放的先行优势,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引领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同时,中西部地区也加快了发展步伐,特别是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等战略政策的推动下,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然而,也应看到,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仍然存在。
一些地区在资源、环境、人才等方面存在短板,制约了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一些地区在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等方面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差距,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调整思路应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其加快发展步伐,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二是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联动,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三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层次和创新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加强区域间的人才交流与培养,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肖金成:“十三五”我国区域发展的三大战略重点
肖金成:“十三五”我国区域发展的三大战略重点作者:肖金成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15年第03期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改革的双重作用下,国内各区域间的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日益加快,相互之间的经济依存和互动效应逐步加深,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步伐加快。
“十三五”期间,区域经济合作作为改革开放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手段,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以及珠江—西江经济带将成为我国区域发展与合作的战略重点。
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加快京津冀区域土地面积21.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2.45%;常住人口一亿多人,地区生产总值5万多亿,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是我国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是我国参与国际经济交流和合作的重要门户,拥有全国最高密度的交通网络,在我国交通运输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建设区域经济共同体,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京津冀区域从发展条件看,已经具备了很好的产业合作基础,为了提升京津冀在世界、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京津冀各市应以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为总体目标,树立起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理念,把提升京津冀区域整体竞争力视为自身必须承担的重要任务,在壮大自身经济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区域总体竞争力的提高。
京津冀各地都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
京津承担着率领京津冀参与全球化竞争,提升产业分工层次与竞争能力的任务,在追赶世界先进国家水平、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提高制造业总体水平、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等方面需要迈出更大的步子。
河北各市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以科技创新和京津的人才为依托,通过重点优势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大幅度缩小与京津的经济差距,逐步实现与京津产业链条的对接,不断寻求产业发展与合作的机遇。
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提升产业分工层次京津冀各地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实现合理分工是构建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前提,也是取得未来发挥持久优势的根本所在。
2024年经济发展两会前瞻主要关注点
2024年经济发展两会前瞻主要关注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分别将于2024年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召开。
结合当前的国内外增长和政策环境,在两会期间主要关注以下看点:(1)扩需求、稳增长,财政政策力度关注度提升。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定调“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
3月5日全国人大开幕会议上有望发布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回顾2023年发展成绩,提出2024年工作目标,包括GDP增速、通胀、赤字率目标、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安排等。
前期各省份两会基本召开完毕,31个地区中,14个地区2024年GDP增长目标高于上届两会目标,16个地区高于2023年实际增速,作为经济大省,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GDP增长目标分别为5%、5%以上、5%以上、5.5%左右、5.5%。
当前我国经济仍处于转型过程中,传统借助刺激房地产与政策性金融促进投资的效率下降,财政与货币协同、进一步发力可能成为政策关注点。
财政政策在缓解房地产企业流动性压力、推动“三大工程”建设、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支持消费等方面发力的方式受到普遍关注。
结合近期中央财经委员会要求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未来相关领域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如何联动的关注度也有望提升。
(2)以结构性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
结合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工作中强调的“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地方两会普遍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在逆全球化与AI技术突飞猛进的大环境中,我国对于创新的重视程度持续提升,2月19日深改委会议提出要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
央国企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两会期间关注国企改革相应进展。
2024年1月国新办发布会上,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研究把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更大力度开展信息通信、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专业化整合,谋划推动一批重大工程,实施人工智能AI+等专项行动,2024年将围绕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体制机制、健全制度保障继续深化改革。
中国经济的区域协调与发展方向
中国经济的区域协调与发展方向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需要重点关注区域协调与发展方向。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的区域协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方向。
一、区域协调与发展的现状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
沿海地区和特大城市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红利,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则面临着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
这种区域不平衡不仅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使得资源配置不合理,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
二、区域协调与发展的重要性区域协调与发展是实现国家经济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一个国家内,各地区的发展水平不平衡会导致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流动的不平衡,进而影响国家整体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只有实现区域协调与发展,才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减少社会矛盾,增强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三、区域协调与发展的路径选择为了实现区域协调与发展,中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制约了这些地区的发展。
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提高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同时加强运输、物流等方面的服务能力,以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其次,要优化产业结构。
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多依赖传统产业,产业结构单一,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应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引导企业转向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以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再次,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人力资本相对匮乏。
政府要通过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人力资本的素质和能力,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最后,要优化政府职能。
政府在区域协调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干预过多、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
政府应加强自身的规范建设,推行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优化政府服务,减少行政干预,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11区域重大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深入解读(原卷版)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热点考点解读与训练11 区域重大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热点背景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近年来,国家大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创新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
与此同时,国家对区域发展的宏观调控成为最重要的宏观调控之一,区域政策也成为最重要的国家发展政策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区域发展主要有以下五大发展战略:区域梯度发展战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
此外,为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政策,具体来说主要有4项:区域发展先行先试政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税收优惠政策地区协作和对口支援政策和跨区域协同发展政策。
未来,中国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有以下4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划分改革的问题,区域政策精准化、精细化的问题,区域发展政策的协调问题,区域发展中出现新的分化差距问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3提出:“坚持实施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第一次归纳总结了中国区域发展的儿大战略,并进一步提出了中国未来区域发展的目标任务。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区域发展战略是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国家对区域发展的宏观调控是最重要的宏观调控之一,区域政策也是最重要的国家发展政策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中国的五大区域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主要有以下五大发展战略。
我国区域发展新格局与“十二五”区域规划布局
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 的区域 发展格局 。其根 本 目的是优化格 局 , 促进 区域 协调发展 , 实现福利共享式发展 。”
一
、
中 国 区域 经 济 新版 图和 “ 二 五 ” 济 区划 与 布 局 十 经
牧业、 以及科学 合理开 采矿 产资源 , 成可持续 发展 的产业模 形 式, 并在西部地区优启动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修 复工程 。
三 、 十 二 五 ” 疆 经 济 规 划 与 布 局 :两 带两 区” “ 新 “ 发展 战 略
万平 方公里 : 区包括 宁夏沿黄城市带 、 依托 内蒙古河套 地区 , 陕 西延安市 , 面积 3. 平方公里。 45 6 蒙陕甘宁能源“ 金三 角” 国家 被
青蒇高原 不仅地理 位置特殊 , 自然 资源丰 富 , 且 是我 国重 要 的生态安全屏障 。根据规 划 , 青藏高原将按照保护优先 、 预防 为主 、 统筹规 划 、 重点突破 、 区管理 、 分 协调推进 、 创新机制 、 依
() 2关中一 天水经济区 : 西北内陆经济新 引擎 。关中一 天水
经济区规 划 范围 包括陕 西省 西安 、 阳 、 咸 宝鸡 、 铜川 、 渭南 、 杨
凌、 商洛部分 县和甘肃 天水所辖行政 区 , 直接辐 射 区域包括 陕
靠科技 的原 则 , 坚持 自然恢复和 工程修复相 结合 , 重点 地 推进 区生态环境 保护 、 加大 产业结构 调整 和污染 防治 力度 、 解决 影
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 、 主体动能定位 清晰 、 国土空间高效 利用 、
《 中华人 民共和 国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第十二个 五年规划 纲要》 出 :充分 发挥不 同地区比较 优势 , 指 “ 促进 生产要 素合理 流动 , 深化 区域 合作 , 推进 区域 良性互动 , 逐步缩小 区域 发展差 距。” 推进新一轮 西部大开发 , “ 要 坚持 以线串点 、 以点带面 , 推 进重庆 、 都 、 成 西安区域战略合作 , 推动 呼包鄂榆 、 广西北部 湾 、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化政策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化政策在当今时代,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的关键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化政策,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促进各地区共同繁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不同地区在资源禀赋、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技术和人才资源丰富;中西部地区则在资源开发和产业转型方面面临较大压力。
其次,区域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均衡,交通、通信等方面的差距影响了区域间的要素流动和经济合作。
再者,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程度有待提高,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在不同地区的供给和质量存在差距。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深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政策举措至关重要。
在产业发展方面,要加强区域间的产业协同。
根据各地区的优势和特色,合理布局产业,避免同质化竞争。
东部地区应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西部地区可以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同时发展特色产业和资源型产业。
通过产业协同,形成区域间产业互补、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基础设施建设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改善区域间的互联互通条件。
建设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不仅能够缩短地区间的时空距离,还能促进人员、物资和信息的流通,为经济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同时,加强能源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区域发展的能源供应和水资源需求。
推动区域创新协同发展也是关键之举。
建立区域创新合作机制,促进创新资源的共享和流动。
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跨区域的合作研发,共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创新协同,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在公共服务方面,要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水平。
中国经济的区域协调与发展方向
中国经济的区域协调与发展方向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区域协调与发展。
下面是中国经济的区域协调与发展方向的几个关键点。
首先,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创新能力是提高一个地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中国需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推动技术与产业的结合,培育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
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创新创业,提高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
其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支撑。
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水平,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特别是在落后地区,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其发展创造条件。
第三,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
政府应制定明确的政策,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互补与合作。
这包括优化产业布局,加强跨地区合作,促进资源流动和要素配置。
政府还应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助困工作,推动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
第四,要培育新型城镇化。
城市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但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城市拥堵、环境污染、人口过剩等。
因此,必须实施新型城镇化,促进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良性互动。
这包括完善城市规划,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创造就业机会。
第五,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
政府应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加强污染治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最后,要加强政府的地方监管和服务。
政府在推动区域协调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加强监管和服务的能力。
政府要正确履行职能,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的区域协调与发展方向包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培育新型城镇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加强政府的地方监管和服务。
中国经济五年规划区域协调发展迎来新机遇
中国经济五年规划区域协调发展迎来新机遇中国经济五年规划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时期,以五年为单位,制定的综合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这一规划的重点在于协调各地区的发展,以实现经济的整体增长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近年来,中国经济五年规划的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迎来了新的机遇。
一、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扩大,出现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情况。
这种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带来了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开始着重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通过五年规划来引导各地的发展。
二、新机遇在中国经济五年规划中,区域协调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一方面,政府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税收、土地政策等多种措施,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资源向中西部地区流动。
这一政策的实施有效地缩小了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一些传统产业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带动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
区域协调发展的机遇在于,中西部地区具有土地和人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企业前来发展。
同时,政府还通过优惠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举措,为这些地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挑战与应对然而,中国经济五年规划区域协调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各地区的发展基础和条件存在差异,如何在促进协调发展的同时保持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其次,由于地区间的发展差距较大,一些中西部地区在接纳外来投资和企业时可能面临一些担忧和困难。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应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除了财政、税收、土地政策等经济方面的支持外,还应加强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投入,以提升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规划和引导,避免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
四、展望中国经济五年规划区域协调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这为各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合作和交流机会。
中国经济: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人民富裕三大发展目标为中心,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人民富裕三大发展目标为中心,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近年来更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面对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新需求,中国经济需要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人民富裕三大发展目标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当前,中国经济需要从传统制造业向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要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
创新不仅仅指的是技术创新,还包括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多方面的创新。
政府应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提供更多的政策和资源支持,鼓励企业加强研发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够提高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绿色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
现在,随着人民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发展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要推动中国经济向绿色方向发展,需要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和投资,鼓励企业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能源转型,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
同时,要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生态环境。
通过绿色发展,可以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推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人民富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
中国的改革开放初衷就是要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要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为此,政府应该关注社会公平和公正,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民生领域的保障和改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减少贫困人口。
同时,要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创业就业,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
只有让人民富裕,才能够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总之,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人民富裕三大发展目标为中心。
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
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中国是一个拥有广袤领土、多元文化与复杂经济结构的国家。
为了促进全国各地的均衡发展,中国政府实施了区域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的目标是在不同地区之间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为全国各地带来了繁荣和机遇。
一、战略背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残存着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和内陆沿海差距等问题。
这些差距限制了整个国家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为了消除这些差距,中国政府决定推动区域发展战略。
该战略的背景是减少地区不平衡发展的问题,实现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二、区域发展的战略目标1. 促进市场经济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的首要目标是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通过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鼓励各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推动经济的多元化。
同时,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政策和财政扶持措施,为特定地区和产业提供支持,促进经济的增长。
2. 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还着重关注基础设施建设。
在国家级别上,加强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和港口等交通网络的建设,确保各个地区之间的连接畅通。
在地方级别上,重点投资于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区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3. 建设宜居城市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强调建设宜居的城市。
通过改善城市环境、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吸引人才和投资,努力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同时,政府还通过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来提高城市的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效率。
4. 保护环境中国区域发展战略还致力于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
通过改善农村环境、防治水土流失、减少污染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此外,政府还鼓励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和技术,推进绿色发展。
三、战略实施1. 区域协调发展规划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区域发展规划,明确了各个地区的定位和发展目标。
这些规划包括“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东部地区优化发展”等,通过有针对性地推动不同地区的发展,实现全国的协调发展。
两会当中看机遇,中国—东盟携手迈入下个30年
两会当中看机遇,中国—东盟携手迈入下个30年作者:覃蕾来源:《中国-东盟博览(政经版)》2021年第04期一年一度的中国两会是世界及时、客观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窗口。
而2021年的两会似乎与往常有点不同,“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建党百年、新冠肺炎疫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些都让两会议题更加备受瞩目。
随着中国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以下简称两会)落下帷幕,一幅未来5年中国创新发展的画卷也正在徐徐展开。
这不仅向世界释放出经济复苏的利好信号,也让毗邻中国的东盟看到了更多合作发展的希望。
“十四五”规划绘就中国发展新画卷2021年3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发布。
《纲要》全文设19篇、65个章节,设定了未来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20项主要指标。
翻开《纲要》,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在经济发展类的指标里:没有设定5年GDP年均增速预期性指标,而是用“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的表述来替代,这在中国5年规划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而纵览《纲要》,三个“新”成为中国未来发展新画卷的“点睛之笔”。
《纲要》更加突出体现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与此前的5年规划不同,在《纲要》中,高质量发展成为各项主要指标未来的发展方向。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将“十四五”时期的20项指标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进行充分对接,充分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要求。
“创新驱动”仍是“十四五”规划的重中之重。
《纲要》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提出一个个明确指标,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
《纲要》还提出,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超过1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区域发展三大战略:两会信号及最新进展核心提示:“三大战略”必将成为引领中国经济第二春的最强大动力之一。
目前,中国政府正在稳步推进“三大战略”政策的落地。
2014年12月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
这三大区域经济带作为我国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带。
同时,此三大战略被视为2015年经济工作重点,中国经济将在今年正式开启区域协同作战的“大棋局”。
依托于三大战略,今年中央和地方都会出台相关规划和政策。
仅中央层面的就有《国家“一带一路”总体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等多个重大纲领性文件要出台。
重点抓好、服务好上述“三大战略”也成为相关部委2015年工作的重点之一。
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提出,围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重点抓好四大板块、三大战略;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提出,主动服务“三大战略”,推进区域一体化,推进贸易便利化,推进质检国际合作;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也指出,要积极研究和认真落实服务“三大战略”的税收措施。
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提出,围绕“三大战略”研究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和产业指导目录,适时启动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园区建设;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提出,服务国家“三大战略”,完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布局。
加强与周边国家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抓好《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率先突破工作方案》的实施推进。
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一、三大战略推进情况及最新进展专家预测,“三大战略”必将成为引领中国经济第二春的最强大动力之一。
目前,中国政府正在稳步推进“三大战略”政策的落地。
京津冀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从提出到现在已有一周年,并在2014年迈出了实质步伐。
北京市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在2014年部署了重点推进的9大类58项工作任务,将在交通一体化、大气治理、产业合作三方面实现突破。
2014年8月1日,京冀双方签署了七项协议,2014年8月6日,北京和天津又签署了《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实施重点工作协议》。
也是在2014年8月,权威消息披露了国务院已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以及相应办公室的消息,组长由副总理张高丽担任。
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称得上是规格最高的区域经济发展小组之一。
专家称,这体现了中央推动京津冀一体化的决心,将会啃硬骨头、动利益,甚至会涉及三地“割肉之疼”的利益调整。
图示制作/王慧来源:北京青年报两会期间,京津冀三地多位人大代表称,经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审议研究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即将出台。
京津冀发展顶层设计方案——《京津冀协同发展总规划》已编制完成。
《规划》将明确三地区域定位:其中,北京被定位为“研发中心”,天津将致力打造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河北则朝着“全国物流基地”的方向发展。
今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三地均准备推出更大的动作。
生态环保方面,目前,北京与河北启动了碳排放交易试点,还将共同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建设环首都国家公园。
下一步,张承地区的建设是个关键点,将为区域发展打造重要的生态屏障。
交通方面,目前正在建设京津城际延长线,未来从北京南站到滨海新区只要45分钟。
去年,从天津到秦皇岛的津秦客专正式通车,东北到华东地区不必非要经过北京中转,极大减轻了首都的交通压力。
公共服务合作领域,京津冀三地也实施了有益试点。
北京的朝阳医院和河北燕郊的燕达医院进行合作,朝阳医院14个科室到燕达医院进行就诊。
此外,在体制机制创新,特别是科技共同体建设上,京津冀也已行动起来,如北京的科技资源与河北搭建中关村科技创新的共同体。
京津冀共同打造了一条以中关村数据研发、河北张北数据存储、天津数据装备制造等数据环节贯通的大数据产业走廊,快速赢得了发展优势。
事实证明,通过三地合作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可以极大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优势。
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习近平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2014年,中央和地方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调研,并编制相关规划。
国家发改委网站2015年2月15日在回顾2014年经济体制改革进展和成效时介绍,2014年“一带一路”战略开始实施,相关总体规划编制完成。
据新华网报道,2015年2月1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主持会议并讲话。
这是新疆、海南、江苏等地成立或筹建和“一带一路”相关的领导小组后,中央层面的领导小组首次公开亮相。
虽然报道没有明确提及组长、副组长是谁,但是至少拥有一名政治局常委、2名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央改革办主任王沪宁,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分管对外经贸)、2名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杨晶、中央外事办主任杨洁篪)的领导小组规格不低,也凸显了中央对“一带一路”建设工作的重视。
另据南方网报道,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2015年3月7日在“一带一路”战略论坛上透露,“一带一路”总体规划很快会公布,其中将会包含一系列标志性工程的项目清单。
目前,全国三分之二的省份都在积极部署对接一带一路战略。
多个地方政府已明确布局一带一路区域,后续产业规划、区域合作、资金支持等配套措施值得期待。
预计全国两会后各部委将会出台具体措施。
梳理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发现,20省区市2015年工作重点中明确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布局主要集中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口岸建设等。
陕西: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航空城和铁路物流集散中心,组建中亚五国能源交易平台。
增开国际航线和货运班机,提升“长安号”营运能力,促进陆空运输一体化和交通、物流、信息设施互联互通。
甘肃:深入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努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开发、促发展,构建交通物流网络,扩大经贸技术交流,加强产业对接合作,深化人文交流合作。
宁夏: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引领,进一步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用好用足中阿博览会“金字品牌”,着力实施四项行动计划,加快建设陆上、网上、空中丝绸之路。
青海:以西宁、海东、格尔木等城市为支撑,按照“五通”要求,深度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快形成“西融两廊、东联一带”开放新格局。
鼓励企业走出去,增强利用省外资源和市场的能力。
新疆:加快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实施意见和行动计划,加快五大中心建设。
按照北、中、南通道建设规划,切实抓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储备。
人民论坛网资料链接:从中央到地方,一带一路战略的最新进展长江经济带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
随后他多次调研和召开座谈会。
2014年9月25日,国务院公布了《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和《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
长江经济带的主要目的是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立体交通走廊,充分发挥长三角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能力。
长江经济带覆盖11省市张叶制图来源:扬子晚报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人口、城市密集的重要发展轴线,在全国“两横三纵”空间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长江经济带包括九省二市,从上至下分别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和上海,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
未来,“长江经济带”将带动超过五分之一国土、约6亿人发展。
长江经济带战略规划将成为连接上下游试点区域、缩小沿线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抓手。
长江经济带战略部署的推进将释放沿线区域经济增长的弹性,为相关产业和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围绕这一战略,地方表现非常踊跃积极。
以四川为例,2014年,四川省政府印发《贯彻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明确27个长江川境段及支流重大项目和22个(类)长江上游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项目,估算投资分别达555亿元和7407亿元,总规模近8000亿元。
“三大支撑带”为地方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因此,在2015年的地方两会上,这些战略也成为各地政府报告集中的热词。
上海、浙江和江苏三省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出要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拓展对内开放;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对长江经济带战略也做了重点部署,具体措施包括建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三峡三坝等相关项目建设等;贵州、云南和重庆2015年工作重点均涵盖利用长江经济带大通关体制,加强与沿线省市合作,服务长江经济带。
二、两会信号·政策利好·专家解读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
统筹实施“四大板块”和“三大支撑带”战略组合。
2015政府工作报告之区域发展详细: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
统筹实施“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战略组合。
在西部地区开工建设一批综合交通、能源、水利、生态、民生等重大项目,落实好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政策措施,加快中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网络等建设,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支持力度,完善差别化的区域发展政策。
把“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发开放结合起来,加强新亚欧大陆桥、陆海口岸支点建设。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升级转移等方面率先取得实质性突破。
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有序开工黄金水道治理、沿江码头口岸等重大项目,构筑综合立体大通道,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引导产业由东向西梯度转移。
加强中西部重点开发区建设,深化泛珠等区域合作。
看点·解读:这是首次把“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明确为“三大支撑带”。
同时,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这些经济战略布局和增长极培育,抓住了发展的重点区域,是科学合理的,值得点赞。
“三个支撑带”沟通东中西、平衡南北方,是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的战略布局。“三个支撑带”与“四大板块”之间,是“互补”而非“互替”的,两者间实施战略组合,可获得新的发展动力。纵观2011-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各年度的报告之间存在共性,却又有其特性所在。
区域规划发展的共性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中西部产业发展、支持东部产业转型升级,但各年的侧重点却又有不同之处。
2011年区域规划秉承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的先行作用,率先改革开放以带动整体经济;2014年则更强调区域协作,提出长江经济带要充分发挥黄金水道作用,泛珠三角、环渤海及京津冀则由率先发展的地区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带动区域共同发展。
2015年政府明确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战略部署更考虑到板块之间的互动,跳出过去以省为单位的区域战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