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全文)

合集下载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1. 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各国都亟需采取行动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其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包括政府的目标设定、具体措施和相关政策等。

2. 目标设定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目标,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

这些目标包括:•减少排放强度:到203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65%至70%,相对于2005年的水平。

•提高能源结构: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将提高到20%左右。

•增加碳汇:到2030年,森林蓄积碳汇增长至200亿吨。

3. 具体措施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3.1 节能减排•加强工业节能措施,带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和设备,促进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排放。

•完善排污费制度,提高排污费用标准,鼓励企业减排。

•加强生态补偿机制,推动重污染行业转型升级。

3.2 发展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如风电、太阳能、水电等。

•加大对清洁能源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投资支持。

•推动电动车和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减少传统燃油车的使用。

•加强燃煤电厂的治理工作,提高发电效率,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3.3 推动低碳城市建设•支持城市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低碳技术的应用。

•鼓励建设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减少能源消耗。

•推广低碳交通工具和公共交通,减少机动车的使用。

•加强城市固废管理,提升垃圾处理效率,减少甲烷排放。

3.4 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提前应对极端天气事件。

•推动全民气候变化教育,提高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

•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水平。

•加强国家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参与,积极推动全球气候治理。

4. 政策支持为了有效实施上述措施,中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碳市场建设:推动建立碳市场体系,鼓励企业减排,实施碳排放权交易。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 引用格式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 引用格式

一、引言在今天的社会中,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全球性问题。

各国都在努力寻找适应气候变化的战略,以减少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负面影响。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我们也应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制定并实施2035年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出发,来评估并探讨这一重要的战略。

二、2035年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的内容概述2035年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建立起一个全面应对气候变化的体系。

这包括但不限于加强气候变化信息收集和监测、推动低碳环保发展、提高应对气候灾害的能力、推动绿色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该战略的出台意味着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重视,也表明了国家将会以更加有力的姿态来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进程。

三、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深层次理解1. 气候变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国家的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稳定等方面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水资源短缺、粮食安全问题、海平面上升等,给国家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战略必须全面考虑到这些影响,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轻负面影响。

2. 我们应该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在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战略中,我们不仅需要考虑到如何应对当前已经发生的气候变化影响,更需要深入思考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并提前做好准备。

我们可以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模式,推动绿色交通,加强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来适应气候变化对我们的影响。

四、总结和回顾2035年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重视,并将持续深化对此问题的治理。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将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提供重要的指导和保障。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是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一次重要举措。

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适应气候变化的体系,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我也认为这一战略的出台不仅需要政府的积极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挑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拥有丰富资源和独特魅力的大国。

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我国政府和全社会都积极行动,通过加强政策引导、推动绿色发展、加强国际合作等途径,为实现全球气候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政策引导1. 国家政策体系的完善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成为全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行动指南。

此后,又陆续发布了《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政策文件,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2.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让生态成为普惠的公共产品。

这一理念为我国绿色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

3. 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的设定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温室气体排放的管控工作,将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作为实现气候变化减缓的关键举措。

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的报告》,明确提出我国要在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快实现低于峰值水平。

2018年,全国碳市场交易平台上线运行,成为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平台。

二、绿色发展1. 能源结构的调整能源是影响气候变化的最大因素之一。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单一,以煤炭为主。

为此,我国加大了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尤其是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

在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投资扶持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清洁能源得到了快速发展。

2. 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国积极开展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广高效节能技术、洁净煤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等。

在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等领域,我国企业通过采用节能减排技术,实现了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碳排放的目标。

3. 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我国通过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等手段,加强了生态环境的维护和修复。

中国的气候变暖政策与措施

中国的气候变暖政策与措施

中国的气候变暖政策与措施气候变暖是全球范围内的一个严峻问题,对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家,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和措施来应对气候变暖,并致力于降低碳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中国的气候变暖政策与措施进行探讨,旨在了解中国在应对气候变暖方面所做的努力。

一、制定碳排放控制目标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暖问题,为了实现低碳发展目标,制定了一系列碳排放控制目标。

其中最重要的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碳达峰是指在特定时间点前,碳排放量将逐年增长并达到峰值,之后逐年减少。

碳中和则是指实现碳的净零排放,即所有产生的碳排放都能被自然环境吸收和消纳。

中国政府承诺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承诺,对推动国内外的低碳转型具有积极意义。

二、加强能源结构调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能源结构对碳排放量有重要影响。

为了应对气候变暖,中国政府实施了能源结构调整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首先,加大了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力度。

中国是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装机容量也居世界领先地位。

其次,限制高碳能源的开采和使用,加大对煤炭等传统能源行业的整治力度。

此外,鼓励能源消费的节约和效益提升,推动能源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三、推动清洁能源发展清洁能源是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的清洁化和多元化。

在清洁能源发展方面,中国取得了显著成就。

例如,光伏发电和风能发电装机容量连续多年增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和风能市场。

同时,中国还鼓励电动汽车的推广和使用,减少对传统燃油车的需求,从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对空气质量和气候变暖的影响。

四、加强林业和碳汇建设林业和碳汇建设是减少碳排放和应对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

中国政府通过大力推动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建设,以增加森林的碳吸收能力,从而实现碳排放的减少。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一、气候变化现状与趋势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温度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深受气候变化影响,同时也承担着重要的国际责任。

目前,中国面临的气候变化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气温持续升高,极端天气事件增多;二是降水分布不均,干旱和洪涝灾害频发;三是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构成威胁;四是生态系统脆弱性增加,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未来,随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不断增加,气候变化问题将进一步加剧。

因此,中国必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减排和适应能力建设,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重要贡献。

二、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二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三是强化科技创新,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四是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

三、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为减缓气候变化,中国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费;二是推进工业绿色化,提高能效水平,降低碳排放强度;三是发展低碳交通,优化出行方式,减少交通领域碳排放;四是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技术,降低建筑领域碳排放。

四、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将采取以下适应策略:一是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高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二是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用水安全;三是加强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应对,保护沿海生态系统;四是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

五、资金与技术支持为顺利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国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化资金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

六、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将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与合作,推动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机制。

中国应对气候变暖的政策措施

中国应对气候变暖的政策措施

中国应对气候变暖的政策措施气候变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和发展问题之一。

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在应对气候变暖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

为了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降低碳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应对气候变暖的政策措施。

一、碳排放控制政策1. 碳排放配额制度:中国政府实施了碳排放配额制度,鼓励企业减少碳排放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根据这一制度,企业需要购买碳排放配额,如果超出配额则需要向政府支付相应的碳税。

这一政策激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降低碳排放。

2. 能源消耗总量控制:中国政府设立了能源消耗总量控制目标,鼓励推广清洁能源和能源节约技术。

通过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中国可以降低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对气候变暖的贡献。

二、可再生能源推广政策1. 太阳能和风能优惠政策: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比如,对符合条件的太阳能和风能项目给予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降低企业和个人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成本。

2. 电动车普及计划:为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中国政府制定了电动车普及计划。

通过提供购车补贴和建设电动车充电桩等支持措施,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电动车。

电动车作为清洁能源交通工具,能够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三、森林保护与生态建设政策1. 国家森林资源保护计划:中国政府实施了国家森林资源保护计划,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通过加大森林植被恢复力度,提高植被覆盖率,中国可以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缓解温室效应。

2. 生态补偿机制: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实施了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地区进行补偿。

通过扶持生态农业和发展生态旅游等方式,鼓励人们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生态破坏。

四、国际合作与倡导1. 参与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与其他国家一起制定全球减排目标,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暖问题。

2. 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发布:中国定期发布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增强透明度和对外交流。

气候变化适应策略与措施

气候变化适应策略与措施

气候变化适应策略与措施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气候变化适应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策略与措施。

本文将介绍几种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策略和措施,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自然资源管理、加强应急准备和提升公众意识。

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措施。

各国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和采取技术措施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

比如,加强能源转型,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提倡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改善工业生产工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低碳交通工具和节能建筑等。

二、提高自然资源管理气候变化对自然资源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提高自然资源管理能力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策略之一。

这包括保护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并加强自然灾害风险管理。

各国应加强监测和评估,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计划,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三、加强应急准备气候变化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和强度的加剧,加强应急准备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各国应建立健全的早期警报系统,提前预警和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减轻其对人们生活和财产的影响。

同时,加强抗灾能力,对自然灾害的风险进行评估,制定灾害应对预案。

四、提升公众意识公众意识的提升对于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公众应加强气候变化知识的学习,并意识到个人行为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各国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鼓励公众采取更加环保的生活方式,减少碳足迹。

结论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自然资源管理能力、加强应急准备和提升公众意识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些主要策略和措施。

我们应当积极行动起来,为创造一个适应气候变化的未来而努力。

总字数:366。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1年)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1年)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1年)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日期】2021.10.27•【分类】政府白皮书正文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目录前言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新理念(一)牢固树立共同体意识(二)贯彻新发展理念(三)以人民为中心(四)大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五)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二、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一)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力度(二)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三)加大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力度(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五)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六)持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支撑水平三、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发生历史性变化(一)经济发展与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凸显(二)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取得显著成效(三)产业低碳化为绿色发展提供新动能(四)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明显提高(五)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风尚四、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面临严峻挑战(二)中国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强大动力(三)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倡议结束语前言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

应对气候变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关乎人类前途命运。

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克服自身经济、社会等方面困难,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措施和行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取得了积极成效。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碳排放强度削减幅度,不断强化自主贡献目标,以最大努力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力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方案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方案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方案随着气候变化日益引起全球关注,各国纷纷采取行动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家之一,中国一直在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方案。

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中国加强了对能源行业的监管,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减少对煤炭等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

此外,中国还鼓励能源的高效利用,提倡节能减排的理念。

二、发展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途径,中国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风能和太阳能市场,积极推动风能和光伏发电的发展。

中国还加大了对水力、地热和生物质能源等领域的投资和研发,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

三、加强能源结构调整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还加强了能源结构的调整。

中国提出了“绿色低碳”的能源发展理念,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推动向清洁能源的转变。

中国进一步发展核能,提供清洁、可靠的供能方式。

此外,中国还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推动交通行业的绿色转型。

四、加强国际合作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各国应共同应对。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推动国际合作。

中国参与了巴黎协定,并承诺在2030年前将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中国还通过合作项目和技术转让,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五、加强监测和评估为了确保气候变化方案的有效实施,中国加强了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的监测和评估工作。

中国建立了国家气候变化监测体系,定期发布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和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为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结论面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挑战,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应对。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可再生能源、调整能源结构、加强国际合作和加强监测评估等方面的努力都将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然而,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2024—2030年)》政策解读

《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2024—2030年)》政策解读

《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2024—2030年)》政策解读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公布日期】2024.09.18•【分类】法规、规章解读正文《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2024—2030年)》政策解读一、出台背景随着以全球变暖为特征的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剧,近年来高温热浪、洪涝、低温寒潮、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人类的生存、生命和健康正在受到极大挑战,提升气候变化健康适应和风险防范能力是当务之急。

为推进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提出的“全面推进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部署要求,国家疾控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国家林草局等有关部门,在全面梳理国内外形势、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多方意见和论证的基础上,起草形成了《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2024—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现印发实施。

《行动方案》的出台,对增强我国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内容《行动方案》包括行动策略和目标、行动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3个部分。

(一)目标定位。

明确了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策略,分阶段设置工作目标。

计划到2025年,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监测系统建设和指标体系构建等。

计划到2030年,重点地区和重点领域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能力、健康与公共卫生系统气候韧性显著增强,全社会气候变化健康适应的友好环境基本形成。

(二)重点任务。

提出了10项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重点任务。

一是健全完善多部门气候变化与健康工作协作机制。

二是完善气候变化与健康相关政策和标准体系。

三是加强气候敏感疾病的预警提醒。

四是强化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脆弱性和适应能力动态评估。

五是提升气候变化健康风险防范和综合干预能力,包括增强气候变化健康适应协同能力,加强重点场所、脆弱人群气候变化健康适应与干预。

《2008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

《2008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
——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转让。应对气候变化要靠技术,技术创新和技术转让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和支撑。发达国家有义务在推动本国开发和应用先进技术的同时,促进国际技术合作与转让,切实履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转让技术的承诺,使发展中国家拿得到所需资金,用得上气候友好技术,提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全民参与和广泛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需要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中国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营造政府引导、企业参加和公众自愿行动的社会氛围,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众的全球环境意识。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必须通过全球的广泛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解决,中国将一如既往地积极开展和参与一切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
——减缓和适应并重。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减缓是一项相对长期、艰巨的任务,而适应则更为现实、紧迫,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减缓与适应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平衡、同举并重。
——公约和议定书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渠道。《气候公约》和《议定书》奠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凝聚了国际社会的共识,是目前最具权威性、普遍性、全面性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框架。应当坚定不移地维护《气候公约》和《议定书》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核心机制和主渠道的地位。其他多边和双边的合作,都应该是《气候公约》和《议定书》的补充和辅助。
据科学家的研究,中国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可能增加;降水分布不均现象更加明显,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干旱区范围可能扩大;海平面上升趋势进一步加剧。
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面临巨大挑战。
——中国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适应任务艰巨。中国主要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季节变化幅度要比同纬度其他陆地地区相对剧烈,很多地方冬冷夏热,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中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多集中在汛期,且地区分布不均衡,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中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森林覆盖率18.21%,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2%。自然湿地面积相对较少,草地大多是高寒草原和荒漠草原,北方温带草地受干旱、生态环境恶化等影响,正面临退化和沙化的危机。中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多公里,易受海平面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发布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发布

[ 1 2 ] 欧阳志云 , 郑华 , 高吉喜 , 等.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评价
与生态 功能区划 [ M] . 北京 : 中国环境科学 出版社 , 2 0 0 9 :
36 -42 .
[ 1 3 J R a j a r a m N i  ̄ a n a n d a ,R a m e s h N a r a y a n . Ma x i m u m E n t r o p y
[ 2 1 ] Z h o u S h i , Ho n g y i L i .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a r t i i f c i a l n e u r a l n e t wo r k
象, 2 0 0 7 , 1 2 ( 1 ) : 1 1 - 1 5 . 大连 : 辽 宁师 范 大 学 , 2 0 0 5 .
[ 1 6 ] 朱兵 , 王红芳 , 王文圣 , 等. 基于集对原理的峰和量关 系分 析[ J ] . 四川大学学报 : 工程科学版 , 2 0 0 7 , 3 9 ( 3 ) : 2 9 — 3 3 . [ 1 7 ] 陈晶 , 王文圣 , 陈媛 . 基于集对 分析的全 国生态环境 质量 评价研究 [ J ] . 水 电能源科学 , 2 0 0 9 , 1 2 ( 4 ) : 4 0 — 4 3 . [ 1 8 ] 刘发林 , 薛亮 , 冯超 , 等. 湖南省重要湿地生态环境 质量评
[ 1 4 ] 张华 . 西 部地区生态环境 综合评价 研究 [ J J . 西南科 技大
学学报 : 哲 学 社 会 科学 版 , 2 0 0 8 , 2 5 ( 1 ) : l O 一 1 6 .
[ 1 5 ] 汤姿. 县( 市) 区域层 面生态环境质量评 价与规划研究 [ D] . [ 1 ] 田永 中 , 岳天祥. 生态系统评价 的若干问题探讨 [ J ] . 中国 人 口・ 资源与环境 , 2 0 0 3 , 1 3 ( 2 ) : 1 7 — 2 2 . [ 2 ] 王耕 , 王利 , 吴伟 , 等. 区域生态安全概念及评 价体系的再 认识[ J ] . 生态学报 , 2 0 0 7 ( 4 ) : 1 6 2 7 — 1 6 3 7 . [ 3 ] 郭建平 , 李凤 霞. 中 国生态环境评 价研究进展 [ J J . 青 海气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5年度报告)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5年度报告)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5年度报告) 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5.11•【分类】政府白皮书正文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5年度报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5年11月)目录前言一、减缓气候变化(一)调整产业结构(二)节能与提高能效(三)优化能源结构(四)控制非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五)增加森林碳汇二、适应气候变化(一)农业领域(二)水资源领域(三)林业和其他生态系统(四)海岸带及相关海域(五)气象领域(六)人体健康三、低碳发展试点与示范(一)深化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二)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三)开展低碳工业园区、社区、城(镇)试点(四)推进其它领域低碳试点示范四、基础能力建设(一)完善宏观指导体系(二)加强科技支撑(三)推进统计核算体系建设五、全社会广泛参与(一)政府加强引导(二)企业积极行动(三)公众主动参与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一)加强与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二)促进与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三)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四)筹建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七、积极推动国际气候谈判(一)积极参加联合国进程下的国际谈判(二)积极参与其他多边进程(三)巴黎会议的基本立场和主张结语前言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地形地貌条件复杂多样,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极易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既是中国广泛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更是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2014年以来,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各个领域积极采取措施,取得显著成效。

发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中国2020年前应对气候变化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中国国家自主决定贡献文件,明确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力争尽早达峰等一系列目标,并提出了确保实现目标的政策措施。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二〇一四年九月前言气候变化关系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禀赋较差,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是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

气候变化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维护我国经济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新的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也是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义务。

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政策导向、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目录第一章现状与展望............................................................................. ..1第一节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及对我国影响 (1)第二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现状 (1)第三节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形势 (2)第四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要求 (3)第二章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4)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4)第二节主要目标............................................................................. . (5)第三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7)第一节调整产业结构 (7)第二节优化能源结构 (7)第三节加强能源节约 (9)第四节增加森林及生态系统碳汇 (9)第五节控制工业领域排放 (10)第六节控制城乡建设领域排放 (12)第七节控制交通领域排放 (13)第八节控制农业、商业和废弃物处理领域排放 (15)第九节倡导低碳生活 (16)第四章适应气候变化影响 (16)第一节提高城乡基础设施适应能力 (16)第二节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设施建设 (17)第三节提高农业与林业适应能力 (18)第四节提高海洋和海岸带适应能力 (19)第五节提高生态脆弱地区适应能力 (20)第六节提高人群健康领域适应能力 (20)第七节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21)第五章实施试点示范工程 (22)第一节深化低碳省区和城市试点 (22)第二节开展低碳园区、商业和社区试点 (23)第三节实施减碳示范工程 (25)第四节实施适应气候变化试点工程 (26)第六章完善区域应对气候变化政策 (27)第一节城市化地区应对气候变化政策 (27)第二节农产品主产区应对气候变化政策 (29)第三节重点生态功能区应对气候变化政策 (30)第七章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31)第一节健全法规标准 (31)第二节建立碳交易制度 (32)第三节建立碳排放认证制度 (33)第四节完善财税和价格政策 (34)第五节完善投融资政策 (35)第八章强化科技支撑 (36)第一节加强基础研究 (36)第二节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37)第三节加快推广应用 (39)第九章加强能力建设 (41)第一节健全温室气体统计核算体系 (41)第二节加强队伍建设 (41)第三节加强教育培训和舆论引导 (42)第十章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43)第一节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气候制度 (43)第二节加强与国际组织、发达国家合作 (44)第三节大力开展南南合作 (45)第十一章组织实施.............................................................................45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45)第二节强化统筹协调 (46)第三节建立评价考核机制 (46)第一章现状与展望第一节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及对我国影响科学研究和观测数据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在发生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变化。

中国首部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公布

中国首部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公布
的 雨水 。”
《 条例》的出台必定会促使今后各地
区在 新 城 规 划 建 设 中全 面 系 统 的 考 虑 排 水 系统 的规 划 和 建 设 , 而《 条例》 的 实 施 也 将 引 领 各 地 区 在 城 建 规 划 中 树 立 综 合 排
水理念 。 ( 宫仁/ 辑)
今后在城镇建设方 面 ,必定会加 大对 旧城区 的资金投入 以完善其排 水系统 : 而 对于新城区的规 划建设 , 《 条例》将 会起到 个指导性的作用。中国城 市规划设计研
生 命 财 产 安全 造 成了 巨大 的伤 害 。在 社 会 各 界 对 于 防水 防 涝呼 声 日益 高 涨 的 背 景 之 下, 《 城 镇 排水 与 污水 处 理 条 例 》 ( 以 下 简 称
《 条 例》 )终 于在 近 期正 式出 台 ,并将 于 2 0 1 4年 1月 1日起 施 行 。此 次 《 条例》 的 出

中 国 首 部 适 应 气 候 变 化 战 唾 布
目前 举 办 的 2 0 1 3年 华 沙 气 候 大 会 应 对 气 候 变化 高 级 别 论 坛 上 。 中国代 表团团长 、 国 家 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 宣布 , 由 国家 发 改 委 、 财 政部 、 农业 部 、 气 象局 、 林 业 局 等 部 委 历 时 两 年多联合编 制完成的 《 国 家 适 应 气 候 变 化 战略 》 正 式对 外 发 布 。这 是 中 国 首部 专 门针 对 适 应 气 候 变 化 的 战 略 规 划 ,对 于提 高 国 家 适 应气候变化综合能力意义重大 。 在 充 分 评 估 了 气候 变 化 当 前和 未 来 对 中 国影响 的基础 上 , 《 国家适 应气候 变化 战略》 规划了 2 0 2 0年 前 中 国 适 应 气 候 变 化 的 主 要 目标 、 重点任 务 、 区域格局 和保障 措施 , 要 求 各地 方和 部 门调 整 完善 现 行政 策和 制度 安 排 ,建 立 健 全保 障 适 应 行 动 的 体 制 机 制和 资 金来 源 、 技术支撑 、 国际合作体系。 中国 的“ 十二 五” 规 划明确 提出 , 要 增 强 适 应 气 候 变 化 的 能 力 ,制 定 国 家 适 应 气 候 变 化 战 略 。本 战 略 目标 期 到 2 0 2 0年 , 在 具 体 实 施 中 将 根 据 形 势变 化 和 工 作 需 要 适 时 调 整修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正式发布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正式发布

的试验研 究[ J ] . 电站系统T稃 , 2 0 0 6 , 2 2 ( 1 ) : 4— 7 . [ 6 ] 程 静. 空气分级燃烧技术在电站锅炉节能 减排 l I 的』 、 用[ J ] . 节
能技术 , 2 0 1 0 。 2 8 ( 1 6 1 ) : 2 3 6— 2 4 0 .
参考文献 :
[ 1 ] 周生贤. 2 0 1 1中 国环 境 状 况 公 报 [ R] . 北 京: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环
境保护部 , 2 0 1 2 - 0 5 — 2 5 .
6 0 %, 炉膛 出 口 N O 排 放浓 度 一般 为 2 5 0 mg / m , 折
《国 家 适 应 气 候 变 化 战 略 》 正式 发布
《 国家适应 气候 变化 战略》 ( 以下 简称《 战略 》 1 1月 1 8 日在 华 沙 气候 大会 上 正 式发 布 , 这 是 我 国 第一 部 专 门针 对 适应 气候 变化 方面 的战略规 划 。《 战略 》 要求, 将 适应 气候 变化 的要 求纳入 中 国经 济社会 发展 的全
( D、 E磨 煤 机 运 行 ) 煤量 8 7 t / h , 锅 炉 平 均 蒸 发 量 5 5 1 t / h , 平均 负荷 1 9 5 M W, 燃烧稳定 , 炉 膛 负 压 平
[ 4 ] f _ 【 } f 忐国, 朱仝利 , 唐必光 , 等. 空气分级燃烧 降低 N O 排放的实验
[ 2] G B 1 3 2 2 3—2 0 1 1 , 火电厂 大气污染物排放怀准[ s ] .
[ 3 ] 宋亚强. 煤 粉 炉 低 NO 燃 烧 技 术 的 数 值 试 验研 究 [ D] . 南京 : 东
南 大学 , 2 0 0 5 .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措施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措施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措施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措施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一个综合性、复杂性问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家,承担着巨大的责任。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我国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从能源结构调整、低碳交通、节能减排、森林资源保护、环境监测和国际合作等方面,介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

首先,我国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

中国依赖煤炭作为主要能源来源已经导致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因此,转变能源结构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如风能、太阳能和水能等;加大天然气和核能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落实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推广清洁煤技术等。

这些措施不仅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还改善了大气环境质量和能源利用效率。

其次,我国加强了低碳交通领域的政策支持。

交通是排放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中国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减少交通运输的碳排放。

首先,推进公共交通发展,鼓励人们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使用量。

其次,推广新能源汽车,建设充电桩和换电站,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和普及。

再次,优化交通网络规划,提高交通拥堵的缓解能力,减少空车里程。

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交通产生的碳排放,并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第三,我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节能减排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制定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如制定和实施节能法、加大节能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设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

此外,建立了节能和碳排放监测与评估体系,加强节能工作的监测和评估,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这些措施在工业、农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

第四,我国重视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发展。

森林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中国积极推进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发展,建立了国家公益林体系,加强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力度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变化已经和持续影响到我国许多地区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区域性洪涝和干旱灾害呈增多增强趋势,北方干 旱更加频繁,南方洪涝灾害、台风危害和季节性干旱更趋严重,低温冰雪和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 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安全受到影响,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和成本增加,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海平面不断上升,风 暴潮、巨浪、海岸侵蚀、土壤盐渍化、咸潮等对海岸带和相关海域造成的损失更为明显,森林、湿地和草原等生态系 统发生退化,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多种疾病特别是灾后传染性疾病发生和传播风险增大,对人体健康威胁加大。预 计未来气温上升趋势更加明显,不利影响将进一步加剧,如不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引起的灾害损失 将更为严重。
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逐步开展。开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观测、监测预测及预警。开展全国沿 海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和海平面观测。
页面 2 / 13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全文) 链接:/news/55223.html 来源:新华08网
(三)薄弱环节
生态修复和保护力度得到加强。保护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十一五”期间,退耕还林 工程完成造林542万公顷,退牧还草工程累计实施围栏建设3240万公顷,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3%,新增湿地保护面 积150万公顷,恢复各类湿地8万公顷,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3万平方公里,治理小流域2万多个。建立各级各类自 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开展红树林栽培移种、珊瑚礁保护、滨海湿地退养还滩等海洋生态恢复工作。
一、面临形势
(一)影响和趋势
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显著,气候波动剧烈。与全球气候变化整体趋势相对应,我国平均气 温明显上升。近100年来,年平均气温上升幅度略高于同期全球升温平均值,近50年变暖尤其明显。降水和水资源时 空分布更加不均,区域降水变化波动加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危害加剧。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因极端天 气气候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0多亿元,死亡2000多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制定国家适应 气候变化战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对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 求。本战略在充分评估气候变化当前和未来对我国影响的基础上,明确国家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提 出适应目标、重点任务、区域格局和保障措施,为统筹协调开展适应工作提供指导。本战略目标期到2020年,在具体 实施中将根据形势变化和工作需要适时调整修订。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交通运输部
水利部
农业部
林业局
气象局
海洋局
2013年11月18日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二0一三年十一月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前言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应对气候变化,不仅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也要采取积极主动的适应行 动,通过加强管理和调整人类活动,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减轻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不利影响。
根据最新科学研究报告,在1880年至2012年期间,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85℃,气候变化导致极端 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冰川和积雪融化加剧,水资源分布失衡,生态系统受到威胁。气候变化还引起海平面上升,海岸 带遭受洪涝、风暴等自然灾害影响更为严重,一些海岛和沿海低洼地区甚至面临被淹没的风险。气候变化对农、林、 牧、渔等经济活动和城镇运行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加剧疾病传播,威胁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政府 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温度上升超过2.5℃时,全球所有区域都可能遭受不利影响;温度上升超过4℃时,则可 能对全球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的损害,造成全球经济重大损失,发展中国家所受损失将更为严重。
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基础能力仍待提高,工作中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
适应工作保障体系尚未形成。适应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各类规划制定过程中对气候变化因素的考虑普遍 不足。应急管理体系亟需加强,各类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建设与适应需求之间还有较大差距,部分地区灾害监测、预报 、预警能力不足。适应资金机制尚未建立,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国家、部门、产业和区域缺乏可 操作性的适应技术清单,现有技术对于气候变化因素的针对性不强。
重点任务全面落实。基础设施相关标准初步修订完成,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能力显著增强。农业、林业适应气候 变化相关的指标任务得到实现,产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提高。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荒漠 化和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水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体系基本建成,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海岸带和 相关海域的生态得到治理和修复。适应气候变化的健康保护知识和技能基本普及。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整体脆弱,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页面 1 / 13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全文) 链接:/news/55223.html 来源:新华08网
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气候变化已对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城镇运行安全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构成严重威胁,适应气候变化任务十分繁重,但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能力还普遍薄弱。
适应区域格局基本形成。根据适应气候变化的要求,结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在不同地区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 格局、农业发展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使人民生产生活安全、农产品供给安全和生态安全得到切实保障。
三、重点任务
针对各领域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适应工作基础,制定实施重点适应任务,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试点示范,探索和推 广有效的经验做法,逐步引导和推动各项适应工作。
合理适应。基于不同区域的,采取合理的适应措施 ,坚持提高适应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增强适应措施的针对性。
协同配合。全面统筹全局和局部、区域和局地以及远期和近期的适应工作,加强分类指导,加强部门之间、中央和 地方之间的协调联动,优先采取具有减缓和适应协同效益的措施。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全文) 链接:/news/55223.html 来源:新华08网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全文)
发改气候[2013]225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住建厅(委、局),交通厅(局、 委),水利(务)厅(局),农业厅(委、局),林业厅(局),气象局,海洋厅(局):
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应坚持以下原则:
突出重点。在全面评估气候变化影响和损害的基础上,在战略规划制定和政策执行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重点 针对脆弱领域、脆弱区域和脆弱人群开展适应行动。
主动适应。坚持预防为主,加强监测预警,努力减少气候变化引起的各类损失,并充分利用有利因素,科学合理地 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
页面 3 / 13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全文) 链接:/news/55223.html 来源:新华08网
响评估水平明显提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加强。适应行动的资金得到有效保障, 适应技术体系和技术标准初步建立并得到示范和推广。
敏感脆弱领域的适应能力有待提升。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程度不够,种植制度和品种布局不尽合理,农情 监测诊断能力不足,现有技术和装备防控能力不足以应对农业灾害复杂化和扩大化趋势。一些区域水资源战略配置格 局尚未形成,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不高,大江大河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尚不完善,主要易涝区排涝能力不足。森林火灾与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系统、林火阻隔系统以及应急处置系统建设有待提升,湿地、荒漠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和抗御灾害能力有待加强。采矿、建筑、交通、旅游等行业部门防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能力不足。人体健康受气候变 化影响的监测、评估和预警系统尚未建立,现有传染病防控体系不能满足进一步遏制媒介传播疾病的需求。
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适应要求。基础设施建设、运行、调度、养护和维修的技术标准尚未充分考虑气候变化的影 响,供电、供热、供水、排水、燃气、通信等城市生命线系统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保障能力不足。农业、林业基 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水利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对气候变化的因素考虑不足,渔港建 设明显滞后,难以满足渔港避风需要。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进展。“十一五”期间,新增水库库容381亿立方米,新增供水能力285亿立方米,新建和加固堤 防17080公里,完成专项规划内6240座大中型及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旱涝保收 标准农田建设,净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000万亩。
相关领域适应工作有所进展。推广应用农田节水技术4亿亩以上,“十一五”期间全国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提高到0.50。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面积8500万亩以上,培育并推广高产优质抗逆良种,推广农业减灾和病虫害防治技 术。开展造林绿化,全国完成造林面积2529万公顷,森林面积达到1.9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0.36%,草原综合植 被盖度达到53%,新增城市公园绿地面积15.8万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4.47%,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6 2%。加强城乡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出台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基本建立了快速响应和防 控框架。开展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系列工作,建立了较完善的人工增雨体系。开展生态移民,加 强气候敏感脆弱区域的扶贫开发。
(二)工作现状
我国政府重视适应气候变化问题,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适应气候变化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出台。1994年颁布的《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首次提出适应气候变化的概念,2007 年制定实施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系统阐述了各项适应任务,2010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在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重大项目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充分考虑气候 变化因素。提高农业、林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和沿海、生态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水平”。农业、林业、水资源、 海洋、卫生、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领域也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与适应气候变化相关的重大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