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有机化学课件第三章
合集下载
高等有机化学——第三章有机反应活性中间体
乃春) 五. 氮烯 (乃春)(Nitrenes)
1. 氮烯的类型 2.氮烯的结构 氮烯的结构 单重态氮烯 三重态氮烯 3. 氮烯的反应 加成反应 插入反应
六. 苯炔 (Benzyne)
1. 苯炔的结构 2. 苯炔的产生 3. 苯炔的反应 亲核加成 亲电加成 环加成
一. 正碳离子 (Carbocations)
• 关于三苯甲基游离基 的二聚体结构不是象 冈伯格所提出的六苯 乙烷结构, 乙烷结构 , 经核磁共 振谱研究表明为醌式 结构: 结构:
Ph3C C H
Ph
Ph
离子游离基
O Na C O Na
当金属钠和二苯甲酮在二甲氧基乙烷中反应时,得到 当金属钠和二苯甲酮在二甲氧基乙烷中反应时, 兰色物质, 兰色物质,为二苯甲酮负离子游离基的钠盐
直接与杂原子相连的正碳离子结构: 直接与杂原子相连的正碳离子结构:
氧上未共有电子对所 占 p 轨道 与中心碳原子上的空的 p轨道 轨道 侧面交盖,未共有电子对离域, 侧面交盖,未共有电子对离域, 正电荷分散。 正电荷分散。
CH3O
CH2
类似地,羰基正离子: 类似地,羰基正离子:
R C O
R C
O
乙烯型正碳离子: 乙烯型正碳离子:
CH3 H3C C OH CH3
HSO3F - SbF5 - SO2 -60℃ ℃
CH3 H3C C + H +O + SO F3 3 CH3 + SbF + SO
5 2
很多正碳离子的结构与稳定性的研究都是在超酸 介质中进行的。 介质中进行的。
非经典正碳离子
1) π键参与的非经典正碳离子 键参与的非经典正碳离子 实验表明: 实验表明: 反-7-原冰片烯基对甲苯磺酸酯 - 在乙酸中的溶剂解的速度 大 1011倍 +
高等有机化学第三部分3-3.ppt
R-X + Y
. . R X
R +Y
R-X + Y(自由基离子形成)
.R + X
(电子转移)
RY
. or: R + Y-
RY
R Y +R X
R Y+ R X
10
SET的例证之一
.
Y
X +Y
.
(X=I, NO2等)
11
(四) 邻基参与机理(Neighboring-Group) 常有这样的情况: a.反应速度比预期的快 b.构型保留
3-3-1 饱和碳上的亲核取代反应
(一) SN2反应: 所谓双分子反应就是 V=K[R-X][Y]
Y+ C X A
YCX B
Y C +X C
1) 背后进攻机理 2) 线型过渡态
1
1) 背后进攻机理
虽然SN2机理是在1937年由Hughs和Ingold 等人正式提出,但早在1893年Walden就发现了 这个取代反应中的构型翻转,所以现在人们又 称Walden翻转。
RX
RX
RX
R +X
紧密
松散
游离的离子
部分构型保留
消旋化
(溶液分隔)
部分保留和彻底的消旋化是SN1的特点。
注意:实际上很少纯粹的SN1或SN2反应,很多是二者都有。
9
(三)SET机理(Single Electron Transfer) 在亲核取代反应中有一类含有自由基或自由基
离子中间体,这类反应是通过SET机理进行的。
Allyl
40
Bn
120
* 位阻小的反应快,烯丙基反应快。
25
有机化学ppt课件第三章
共性:同烷烃相似,光照或加热下发生自由基取代反应。 (难氧化)
特性: 小环的开环加成
(1)加氢:
+H2
Ni 400C,常压
CH3CH2CH3
+H2
Ni
1000C,常压 CH3CH2CH2CH3
+H2
Pt 3000C,常压
C H3 C H2 C H2 C H2 C H3
精选课件ppt
9
(2)加溴
+Br2 室温 +Br2 光照
(3)环丙烷衍生物开环位置:取代最多的C与取代最少 的C之间; 加成位置:符合马氏规则。
eg.
Br2
+HBr
CH3
(CH3)2CCHCH2Br Br CH3
(C H3)2C C H C H3
Br
马氏规则:H加成到含H较多的C上,X加成到含H较少的C上。
精选课件ppt
11
3.3 环烷烃的来源和用途
3.4 环的张力
1.环丙烷及环丁烷的结构
2.拜尔张力学说(A.von Baeyer, stain theory) 3.环烷烃的燃烧热 4.张力能
环
产 Enb 非键性相互作用:非键合的两原子或原子团距
生
离小于其范氏半径之和(强烈排斥)
张 力
El 键长变化:两成键原子间距离偏离正常键长;
的 Eθ 键角变化:键角偏离平衡值
BrCH2 CH2 CH2 Br Br
+Br2
光照 或3000C
Br
(3)加溴化氢
+HBr +HBr +HBr
CH3CH2CH2Br
不反应 不反应
精选课件ppt
10
高等有机化学第三章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
称为积
累稳定常数。
积累稳定常数的表示
M + L ML
M + 2L ML2
………..
M + nL MLn
ß 1=
[ML] [M][L]
ß 2=
[ML2] [M][L]2
ß n=
[MLn] [ML][L]n
我们可以得出第i级积累稳定常数ß i与逐级稳 定常数之间的关系: ß i=K1K2……Ki
S~C>I>Br>Cl>N>O>F
配离子的中心离子的性质、配体的性质以 Lewis酸碱分成硬的、交界的和软的酸碱。
硬碱中的价电子结合紧密(半径小),软碱中的价电子容易被极化(半径大)。
(4)(9-17)e-构型的金属 离子(d1-9)
(3)(18+2)e-构型的金属离子(d10s2)
及中心离子与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根据这种反应的实质,可以把路易斯酸称作电子接受体或亲电试剂,而把路易斯碱叫作电子给予体或亲核试剂。
上式中的K 、K ….K 称为配离子的逐级稳定 或者说,软酸、软碱之所以称为软,是形象地表明他们较易变形,硬酸、硬碱之所以称为硬,是形象地表明他们不易变形。
1 2 Lewis酸碱分成硬的、交界的和软的酸碱。
如,卤素离子(碱)对Al3+离子给电子能力为:
n
除去金属离子的性质外,配体的性质也直接影响配合物的稳定性。
n-1 n n 决定中心原子作为配合物形成体的能力的因素的主要有金属离子的电荷、半径及电子构型。
[ML ][L] ②含有价层未充满的原子的化合物,如BX3,AlX3;
n-1
显然,路易斯酸应该有空的价轨道,这种轨道可以是 轨道,也可以是 轨道。
(3)(18+2)e-构型的金属离子(d10s2)
累稳定常数。
积累稳定常数的表示
M + L ML
M + 2L ML2
………..
M + nL MLn
ß 1=
[ML] [M][L]
ß 2=
[ML2] [M][L]2
ß n=
[MLn] [ML][L]n
我们可以得出第i级积累稳定常数ß i与逐级稳 定常数之间的关系: ß i=K1K2……Ki
S~C>I>Br>Cl>N>O>F
配离子的中心离子的性质、配体的性质以 Lewis酸碱分成硬的、交界的和软的酸碱。
硬碱中的价电子结合紧密(半径小),软碱中的价电子容易被极化(半径大)。
(4)(9-17)e-构型的金属 离子(d1-9)
(3)(18+2)e-构型的金属离子(d10s2)
及中心离子与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根据这种反应的实质,可以把路易斯酸称作电子接受体或亲电试剂,而把路易斯碱叫作电子给予体或亲核试剂。
上式中的K 、K ….K 称为配离子的逐级稳定 或者说,软酸、软碱之所以称为软,是形象地表明他们较易变形,硬酸、硬碱之所以称为硬,是形象地表明他们不易变形。
1 2 Lewis酸碱分成硬的、交界的和软的酸碱。
如,卤素离子(碱)对Al3+离子给电子能力为:
n
除去金属离子的性质外,配体的性质也直接影响配合物的稳定性。
n-1 n n 决定中心原子作为配合物形成体的能力的因素的主要有金属离子的电荷、半径及电子构型。
[ML ][L] ②含有价层未充满的原子的化合物,如BX3,AlX3;
n-1
显然,路易斯酸应该有空的价轨道,这种轨道可以是 轨道,也可以是 轨道。
(3)(18+2)e-构型的金属离子(d10s2)
高等有机化学-第3章-电子效应
核的情况,电子仍留在原来的分子轨道里。也就是说诱导效 应所引起的主要是键的极性的改变,并且键的极性变化一般
是单一方向的,即在键链中不产生极性的交替现象。
诱导效应的传递有一定的限度。一般来说,从产生诱 导效应的基团开始,其影响沿着键链由近而远依次传递,并 迅速减弱,传递超过五个原子后,影响便消失了。取代基的 诱导效应大致按公比1/2.7的等比级数急剧减弱,即若以α−C 的诱导效应为1,则β−C为1/2.7,γ−C为1/7.29,…等。
σ−p 超共轭
二.共轭效应的涵义和特征
在共轭体系中,电子不是定域在成键原子之间,而是围绕整
个分子轨道作整体的运动。每个成键电子都要受到分子中其它原 子核的作用。不管共轭体系有多大,其作用贯穿在整个共轭体系
中,这种电子通过共轭体系传递并引起体系性质改变的效应,叫
做共轭效应。 ① 起源 子
H C1 H
° 122
5Å 6Å C2 1.4 ° 116
共轭效应起源于共轭体系中电子的高度活动性,是由于
电子在整个分子轨道的离域作用所引起的。例如1,3−丁二烯分
H C3
1. 3 5Å
1.3
H C4 H
H
② 存在 共轭效应只存在于共轭体系中,它不象诱导效应存在于一
切键上。
③ 传导方式 共轭双键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是在这些分子中存在着一 种传递原子相互影响的特殊方式,这个方式与沿ζ键传递的方式 具有质的区别。诱导效应是由于键的极性沿σ键而传导,共轭效 应则由于电子的转移,沿共轭键而传递,其结果是共轭键的电 子云密度或多或少的发生平均化(常反映为键长的平均化)。
第三章 电子效应和溶剂效应
3.1 诱导效应
3.2
3.3
共轭效应
超共轭效应
是单一方向的,即在键链中不产生极性的交替现象。
诱导效应的传递有一定的限度。一般来说,从产生诱 导效应的基团开始,其影响沿着键链由近而远依次传递,并 迅速减弱,传递超过五个原子后,影响便消失了。取代基的 诱导效应大致按公比1/2.7的等比级数急剧减弱,即若以α−C 的诱导效应为1,则β−C为1/2.7,γ−C为1/7.29,…等。
σ−p 超共轭
二.共轭效应的涵义和特征
在共轭体系中,电子不是定域在成键原子之间,而是围绕整
个分子轨道作整体的运动。每个成键电子都要受到分子中其它原 子核的作用。不管共轭体系有多大,其作用贯穿在整个共轭体系
中,这种电子通过共轭体系传递并引起体系性质改变的效应,叫
做共轭效应。 ① 起源 子
H C1 H
° 122
5Å 6Å C2 1.4 ° 116
共轭效应起源于共轭体系中电子的高度活动性,是由于
电子在整个分子轨道的离域作用所引起的。例如1,3−丁二烯分
H C3
1. 3 5Å
1.3
H C4 H
H
② 存在 共轭效应只存在于共轭体系中,它不象诱导效应存在于一
切键上。
③ 传导方式 共轭双键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是在这些分子中存在着一 种传递原子相互影响的特殊方式,这个方式与沿ζ键传递的方式 具有质的区别。诱导效应是由于键的极性沿σ键而传导,共轭效 应则由于电子的转移,沿共轭键而传递,其结果是共轭键的电 子云密度或多或少的发生平均化(常反映为键长的平均化)。
第三章 电子效应和溶剂效应
3.1 诱导效应
3.2
3.3
共轭效应
超共轭效应
高等有机化学 第三章 亲核取代反应(2010)
31
R
CH3CH2 CH2=CHCH2
C6H5CH2
相对速度: 1
40
120
⑤ -C是桥头碳,分子的立体结构使亲核试
剂没有从背面进攻的可能,所以这样的化
合物不能按SN2反应历程进行反应。
L
32
(2)离去基团(L)的性质
一般来说,离去基团越容易离去,
SN2越快。反应时,L是带着原来与
相对速度: 1
410-1
310-2
110-5
其中,新戊基与异丁基相比,SN2的速度
大大下降,这也是位阻的结果。
28
② -C是不饱和碳,SN2很难发生。如乙烯基
卤化物和芳基卤化物都很难水解。
.. C=CH X
p- 共轭效应,X 很难离去
CH2=CH X
X
很难水解!
29
③ 若-C上连有C=O、CN等吸电子基团,
RX + Y:
例如
RY + X:
-
NaI CH3CHCH2CN acetone CH3CHCH2CN
Br
I
11
LiBr CH2OTs acetone
CH2Br
CH3CH(CH2)5CH3 + PhS - ethanol CH3CH(CH2)5CH3 SPh OTs
12
(3)正离子底物 + 中性亲核体
的条件。这种条件变化使负离子稳定性产
生差异,对于不同的卤素,影响程度是不
同的。卤原子愈小,影响程度愈大。所以 RCl、RBr 和RI在DMF中的相对活性差距, 与醇水溶液中的差距相比就大了。
38
(3)亲核试剂性质的影响
亲核试剂的亲核性愈强,浓度愈高,反
高等有机化学课件3-第三章 立体化学
联苯类化合物
NO2 CO2H
NO2 CO2H
有对称面(能同镜影分子重选),非手性。
NO2 CO2H
CO2H NO2
CO2H NO2
NO2 CO2H
手性分子
6
Br Br 6'
Br
Br
2' 2 Cl Cl
Cl
Cl
(R)-2,2’-二氯-6,6’-二溴联苯
(R)-2,2’-dibromo-6,6’-dichlorobiphenyl
构型异构: 顺反异构: H
Cl CH3 Cl H
COOH H OH CH3 HO
CH3 H
COOH H CH3
H
对映异构:
D-(-)-乳酸 mp: 52.8° 非对映异构: H
H COOH OH OH CH3
L-(+)-乳酸
COOH H HO OH H CH3
构象异构:
H H
CH3 H H CH3
V U X
R R
V W Z W Z
S S
V
V W X W X
S R
U X
U Z
R S
U Z
Y (A)
Y ( B)
Y (C)
Y ( D)
A和B(C和D)为对映异构体,A和C或者D(B和 C或者D)为非对映异构体。
• 对映异构体之间有相同的性质(除了对偏 振光和手性环境),然而非对映异构体具 有不同的熔点、沸点、溶解度、反应性等 物理、化学及光谱性质。 • 多手性中心的分子最多具有2n个异构体(n =分子中手性中心数),但有时分子内存 在着对称面,这时异构体数减少。
今有两试管分别置入(-)乳酸和(+)乳酸,我 们如何知道它们的构型?
NO2 CO2H
NO2 CO2H
有对称面(能同镜影分子重选),非手性。
NO2 CO2H
CO2H NO2
CO2H NO2
NO2 CO2H
手性分子
6
Br Br 6'
Br
Br
2' 2 Cl Cl
Cl
Cl
(R)-2,2’-二氯-6,6’-二溴联苯
(R)-2,2’-dibromo-6,6’-dichlorobiphenyl
构型异构: 顺反异构: H
Cl CH3 Cl H
COOH H OH CH3 HO
CH3 H
COOH H CH3
H
对映异构:
D-(-)-乳酸 mp: 52.8° 非对映异构: H
H COOH OH OH CH3
L-(+)-乳酸
COOH H HO OH H CH3
构象异构:
H H
CH3 H H CH3
V U X
R R
V W Z W Z
S S
V
V W X W X
S R
U X
U Z
R S
U Z
Y (A)
Y ( B)
Y (C)
Y ( D)
A和B(C和D)为对映异构体,A和C或者D(B和 C或者D)为非对映异构体。
• 对映异构体之间有相同的性质(除了对偏 振光和手性环境),然而非对映异构体具 有不同的熔点、沸点、溶解度、反应性等 物理、化学及光谱性质。 • 多手性中心的分子最多具有2n个异构体(n =分子中手性中心数),但有时分子内存 在着对称面,这时异构体数减少。
今有两试管分别置入(-)乳酸和(+)乳酸,我 们如何知道它们的构型?
高等有机第三章立体化学ppt课件
手性辅剂的去除
在合成完成后,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将手性辅剂从目标化合物中去除 。
不对称催化合成策略
1 2
不对称催化剂的设计
针对目标反应设计具有手性识别能力的不对称催 化剂。
不对称催化反应的实现
在不对称催化剂的作用下,使反应底物形成特定 的立体构型,实现不对称合成。
3
不对称催化剂的回收与再利用
通过特定的方法将不对称催化剂从反应体系中分 离出来,实现催化剂的回收与再利用。
通过旋转晶体收集衍射数据,并利用计算机程序进行数据 处理和结构解析。
结构解析与精修
利用直接法、帕特森函数等方法解析晶体结构,并通过最 小二乘法进行结构精修。
核磁共振波谱在确定结构中应用
核磁共振原理
利用核自旋磁矩在外磁 场中发生能级分裂,通 过射频脉冲激发核自旋 跃迁,产生核磁共振信 号。
数据收集与处理
。
拉曼光谱原理
利用光与分子相互作用产生的 拉曼散射光谱进行分析。
数据收集与处理
通过红外光谱仪或拉曼光谱仪 收集光谱数据,并利用计算机 程序进行数据处理和谱图分析 。
结构解析与验证
根据特征峰位、峰强等参数推 断分子结构中的官能团和化学 键信息,并通过与其他实验数
据相互验证。
其他实验方法及技术
圆二色光谱
小分子的代谢与排泄
生物活性小分子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中,可能会因立体构型的改变而影响其生物活 性和药代动力学性质。
06
实验方法及技术在立体化学研究 中应用
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在确定结构中应用
X射线晶体衍射原理
利用X射线与晶体中原子间距离相互作用产生衍射现象, 通过分析衍射图谱确定晶体结构。
数据收集与处理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中,可能会因立体构型的改变而影响其生物活性
在合成完成后,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将手性辅剂从目标化合物中去除 。
不对称催化合成策略
1 2
不对称催化剂的设计
针对目标反应设计具有手性识别能力的不对称催 化剂。
不对称催化反应的实现
在不对称催化剂的作用下,使反应底物形成特定 的立体构型,实现不对称合成。
3
不对称催化剂的回收与再利用
通过特定的方法将不对称催化剂从反应体系中分 离出来,实现催化剂的回收与再利用。
通过旋转晶体收集衍射数据,并利用计算机程序进行数据 处理和结构解析。
结构解析与精修
利用直接法、帕特森函数等方法解析晶体结构,并通过最 小二乘法进行结构精修。
核磁共振波谱在确定结构中应用
核磁共振原理
利用核自旋磁矩在外磁 场中发生能级分裂,通 过射频脉冲激发核自旋 跃迁,产生核磁共振信 号。
数据收集与处理
。
拉曼光谱原理
利用光与分子相互作用产生的 拉曼散射光谱进行分析。
数据收集与处理
通过红外光谱仪或拉曼光谱仪 收集光谱数据,并利用计算机 程序进行数据处理和谱图分析 。
结构解析与验证
根据特征峰位、峰强等参数推 断分子结构中的官能团和化学 键信息,并通过与其他实验数
据相互验证。
其他实验方法及技术
圆二色光谱
小分子的代谢与排泄
生物活性小分子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中,可能会因立体构型的改变而影响其生物活 性和药代动力学性质。
06
实验方法及技术在立体化学研究 中应用
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在确定结构中应用
X射线晶体衍射原理
利用X射线与晶体中原子间距离相互作用产生衍射现象, 通过分析衍射图谱确定晶体结构。
数据收集与处理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中,可能会因立体构型的改变而影响其生物活性
高等有机化学第三章立体化学
高等有机化学第三章立体化学
contents
目录
• 立体化学基本概念 • 碳原子立体化学 • 手性分子结构与性质 • 立体化学在有机合成中应用 • 立体化学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 • 实验方法与技巧
01
立体化学基本概念
立体异构现象
立体异构体
分子式相同,但空间排列不同的化合 物,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碳原子手性判断
对称面与对称中心
若一个分子中存在一个对称面或对称中心,则该分子不具有旋光性。对称面是指能将分子分为两个互为镜像的部 分的平面;对称中心是指能将分子中任意一点与另一点重合的点。
潜手性与非对映异构体
潜手性是指分子中某些基团可以围绕单键旋转而产生手性的现象。非对映异构体是指具有相同分子式、不同结构 且不能通过旋转操作相互转化的立体异构体。
感谢观看
。
化学性质差异
手性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能表 现出不同的反应速率和选择性
。
生物活性差异
许多生物活性物质都是手性的 ,其生物活性与手性密切相关 ,不同手性分子的生物活性可
能存在显著差异。
手性识别与拆分方法
手性识别
通过对手性分子的结构和性质进行分析,确定其手性特征。常见的方法包括X射线晶体学、圆二色光 谱、核磁共振等。
构型与构象
构型
分子中原子或基团在空间中的相 对位置关系,是固定的空间排列
。
构象
由于单键旋转而产生的不同空间排 列,是动态的空间排列。
构型与构象的关系
构型是构象的基础,构象是构型的 动态表现。不同的构型可能产生不 同的构象,而同一构型也可能产生 多种不同的构象。
02
碳原子立体化学
碳原子杂化类型
sp杂化
03
contents
目录
• 立体化学基本概念 • 碳原子立体化学 • 手性分子结构与性质 • 立体化学在有机合成中应用 • 立体化学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 • 实验方法与技巧
01
立体化学基本概念
立体异构现象
立体异构体
分子式相同,但空间排列不同的化合 物,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碳原子手性判断
对称面与对称中心
若一个分子中存在一个对称面或对称中心,则该分子不具有旋光性。对称面是指能将分子分为两个互为镜像的部 分的平面;对称中心是指能将分子中任意一点与另一点重合的点。
潜手性与非对映异构体
潜手性是指分子中某些基团可以围绕单键旋转而产生手性的现象。非对映异构体是指具有相同分子式、不同结构 且不能通过旋转操作相互转化的立体异构体。
感谢观看
。
化学性质差异
手性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能表 现出不同的反应速率和选择性
。
生物活性差异
许多生物活性物质都是手性的 ,其生物活性与手性密切相关 ,不同手性分子的生物活性可
能存在显著差异。
手性识别与拆分方法
手性识别
通过对手性分子的结构和性质进行分析,确定其手性特征。常见的方法包括X射线晶体学、圆二色光 谱、核磁共振等。
构型与构象
构型
分子中原子或基团在空间中的相 对位置关系,是固定的空间排列
。
构象
由于单键旋转而产生的不同空间排 列,是动态的空间排列。
构型与构象的关系
构型是构象的基础,构象是构型的 动态表现。不同的构型可能产生不 同的构象,而同一构型也可能产生 多种不同的构象。
02
碳原子立体化学
碳原子杂化类型
sp杂化
03
高等有机化学PPT课件
CH3CONHNH2 HNO2 CH3CON3
CH3NCO
X
O
C=NOH
CH3NCO
X
O
O
C N O C NHCH3
乃春在芳环邻位是不饱和支链时,极易环化成五元环,这一 性质对杂环的合成具有重要意义:
AX B
H N:
A BX
N
H
第三节:自由基
自由基是共价键发生均裂,每个碎片各保留一个电子,是带 单电子的三价碳的化合物。
2004年1版 6、洪琳编《有机反应活性中间体》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第一版 7、斯图尔特.沃伦著《有机合成――切断法探讨》丁新腾译,上海科学
技术文献出版社1986年1月第一版 8、黄宪、吴世晖、徐汉生《有机合成》(上、下)
第一章 有机反应活泼中间体及在合成上的应用
在有机反应中,经常出现的活泼中间体是卡宾、乃春、自由基、碳正离子、 碳负离子(包括苯炔、叶立德)
第一章 有机反应活泼中间体 及在合成上的应用
第一节:卡宾(碳烯)(Carbene) 第二节: 乃春 第三节:自由基 第四节:碳正离子 第五节、碳负离子(Carbenion)(活泼亚甲基
化合物)和叶立德
第二章 官能团的选择性互变
第一节 还原反应 第二节 氧化反应
第三章 官能团的保护
第一节: 羟基的保护(醇、酚羟基的保护) 第二节:烯键的保护 第三节:羰基的保护(用醇保护) 第四节:羧基的保护-酯化 第五节:胺基的保护-酰化或成盐
(六)生物有机化学( Bioorganic Chemistry) (七)元素和金属有机化学(Element and Metal Organic Compounds Chemistry) (八)有机化学中的一些重要应用研究
《有机化学第三章》PPT课件
2.催化剂的分类 ①异相催化剂:催化剂不溶于有机溶剂,如: Pt黑,Ni粉 ②均相催化剂:催化剂溶于有机溶剂,如: 三苯基膦与氯化铑的络合物
3.氢化热
亲电-加--成-由反亲响电试剂的进攻引起的加成反 响
亲电试剂----具有亲电性能的试剂
烯烃双键具有供电子的性质!
烯烃与卤素的加成反响过程中,发生了 共价键的异裂而形成离子,它是离子型的亲 电加成反响.
H2 CH2 CBr+ Nhomakorabea Br--
H2 C
Cl-
溴翁离子
马氏规那么
一、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响历程 〔一〕酸性试剂HZ的加成 1.机理:
HCl的加成反响历程
(甲基〔或烷基〕是排斥电子的基团)
CH3 C
H
CH3 C
H
CH3 C
H
H
C CH3
顺-2-丁烯
反-2-丁烯
3.3 physical properties of alkenes
在室温〔25℃〕和0.1MPa压力 下: 2-4 个碳原子的是气体;
5-18 个碳原子的是液体; 十八 个碳原子以上的是蜡状固体
直链烯烃的沸点比带有支链的异构体的略高 一些。
500-600
℃
CH2
CH
CH2
自由基取代反响反响历程:
Cl 自由基取代反响
Cl—Cl 2Cl*
Cl*+H-CH3-CH=CH2*CH2-CH3-CH=CH
*CH2-CH3-CH=CH2+Cl2 Cl-CH2-CH=C
• N- 溴 代 丁 二 酰 亚 胺 〔NBS=Nbromosuccinimide〕 是 一 个 可 以 专 一 性地在烯烃a-氢上加以溴化的试剂,在 有机合成上非常有用,反响经过一个自 由基过程。
3.氢化热
亲电-加--成-由反亲响电试剂的进攻引起的加成反 响
亲电试剂----具有亲电性能的试剂
烯烃双键具有供电子的性质!
烯烃与卤素的加成反响过程中,发生了 共价键的异裂而形成离子,它是离子型的亲 电加成反响.
H2 CH2 CBr+ Nhomakorabea Br--
H2 C
Cl-
溴翁离子
马氏规那么
一、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响历程 〔一〕酸性试剂HZ的加成 1.机理:
HCl的加成反响历程
(甲基〔或烷基〕是排斥电子的基团)
CH3 C
H
CH3 C
H
CH3 C
H
H
C CH3
顺-2-丁烯
反-2-丁烯
3.3 physical properties of alkenes
在室温〔25℃〕和0.1MPa压力 下: 2-4 个碳原子的是气体;
5-18 个碳原子的是液体; 十八 个碳原子以上的是蜡状固体
直链烯烃的沸点比带有支链的异构体的略高 一些。
500-600
℃
CH2
CH
CH2
自由基取代反响反响历程:
Cl 自由基取代反响
Cl—Cl 2Cl*
Cl*+H-CH3-CH=CH2*CH2-CH3-CH=CH
*CH2-CH3-CH=CH2+Cl2 Cl-CH2-CH=C
• N- 溴 代 丁 二 酰 亚 胺 〔NBS=Nbromosuccinimide〕 是 一 个 可 以 专 一 性地在烯烃a-氢上加以溴化的试剂,在 有机合成上非常有用,反响经过一个自 由基过程。
高等有机化学第三部分3-2.ppt
H
H
ρ=- 5.090 ,(EtOH,25℃)
8
Hammett常数还可以应用于IR、NMR等物理常数的预测。
注意: a. σp和σm数值有所不同但趋势一致,而邻位取代基的电
子效应无法在Hammett方程中反应,因为它有时所起的作用 不仅仅是电子效应。
b. 虽然Hammett常数得到广泛地应用,但有很多的例外, 即使在没有邻位效应的情况下,它有时也无法将诱导效应和 共轭效应综合考虑。为解决这问题,已经有许多的方法建立, 如H.C.Brown就定义了σ+(给电子)和σ-(吸电子),但都 只适用于很小的范围,没有一个能像Hammett常数应用得那 么广。
3
基团的σp和σm值举例:
GROUP σp
Br
0.26
N=NPh 0.34
CO2R CF3 CN
0.44 0.53 0.70
NO2 N2+
0.81 1.93
σm 0.37 0.28 0.35 0.46 0.62 0.71 1.65
GROUP
σp
I
0.28
CO2H 0.44 COMe 0.47
NH3+ 0.60 SO2Me 0.73 NMe3+ 0.82
KH = 6.5 KD
12
应用:
H C CH3 Br2 O
Br
C CH3 O
KH KD
= 6.1 ,说明决速步骤中有C-H键断裂。
H C CH3 的 O
OH
CH3 Br2 的
Br
CH3 O
13
(三) 二级同位素效应: 同位素取代不是在断裂的 键上(主要 是α、β位)
同样推导得二级同位素效应
例如取代效应:
沈阳药科大学高等有机化学课件(胡春版)——第三章 有机反应总论
三、反应机理的研究方法 3. 同位素标记
在机理研究中常常用同位素效应和同位数标记来 确定反应历程。
三、反应机理的研究方法 3. 同位素标记
(1)同位素效应
最常用的是用氘来代替氕,当反应底物中的 一个原子被它的同位素取代后,对它的化学反应 性没有影响,但反应速度有显著的影响。同位素 效应分一级同位素效应和二级同位素效应。 一级同位素效应:在决定速度步骤中与同位 素直接相连的键发生断裂的反应中所观察到的效 应, 其值通常在KH/KD 为2或更高。 二级同位素效应:在反应中与同位素直接相 连的键不发生变化,而是分子中其它化学键变化 所观察到的效应,其值通常在KH/KD = 0.7-1.5范 围内。
N
CN
-
-
O
+
O C-
O N
O C N H
N
hydrolysis ( NH
3
)
H OH O H
+
O H C O
-
N
O C
N O
O hydrolysis COOH + NO 2
-
an acyl nit rit e
Rosenblum Observations (1960)
Observation I: Inst ead of nit rite, molecular nit rogen was a by-product of t he von Richt er reaction. Apparent ly, in t he 1871 von Richt er paper, nitrit e had never been demonstrated to be a by-product. It had been deduced based on stoichiometry considerations. In t he revised Bunnet t mechanism, amm onia and nit rit e are stipulat ed by-products of the von Richter reaction. Ammonia and nit rit e can react t o form ammonium nitrit e which, upon heat ing, decom poses t o give molecular nitrogen and wat er. NH 3 t o an on-going von Richt er reaction, Upon addit ion of t he only molecular nit rogen obt ained contained no nitrogen-15! If t he revised Bunnet t mechanism were correct , the added NH 3 and the expelled NO 2 (from t he last st ep) should have produced N
高等有机化学 立体化学 课件
➢ 构象异构也可有对映和非对映两种光学异构
➢ 2 )构型异构 仅仅通过单键的旋转或环翻转不能使分 子中某个原子在空间中的不同排列得以互相转化的立体 异构。
➢ 构型异构又可分为顺反异构和光学异构两种
3.2 对称元素、手性、前手性和立体源中心
• 分子中的对称元素 • 简单对称轴(Cn) 当一条直线穿过一个分子并使这个分
3.1.2 立体异构---- 构象和构型
立体异构是指分子的构造相同,但因分子中的原子在空间 的位置或排列方式不同而引起的同分异构。可以分为构象 (Comformation )和构型(configuration )两种。
➢ 1 )构象异构 仅仅通过单键的旋转或环翻转后分子中 的原子在空间的不同排列方式就能相互转化的立体异构。
若分子中某一个原子(团)上的任意两个配体交换位置后 即产生一个新的立体异构体时,这个原子(团)即被称为 立体源中心。
3.3 手性分子的种类
手性分子:中心手性、轴手性、螺旋手性和平面手性。 中心手性分子有以下几种:
1 )有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
2)三价手性原子的化合物 如果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当作 “虚”原子对待,则和三个不同基团结合的叔胺就成为一个
• 5 )阻转异构体 如果拥有邻位基团且足够大,以致 两个苯基绕C 一C 单键的旋转受到阻碍而造成的光学 异构体。
拓展(科研):苯在202 nm 处有一个较强的UV 吸收, 联苯UV 的最大吸收入max在248 nm 处,这显示出由于 联苯分子中两个苯环处在一个共轭体系中,使入max向 长波方向移动。在联苯分子的邻位引入取代基则将影响 到两个苯环的共平面性,UV 上表现出入max向短波区移 动。如2-甲基联苯入max 为236 nm , 2 , 2-二甲基联苯的 入max为224nm 。
➢ 2 )构型异构 仅仅通过单键的旋转或环翻转不能使分 子中某个原子在空间中的不同排列得以互相转化的立体 异构。
➢ 构型异构又可分为顺反异构和光学异构两种
3.2 对称元素、手性、前手性和立体源中心
• 分子中的对称元素 • 简单对称轴(Cn) 当一条直线穿过一个分子并使这个分
3.1.2 立体异构---- 构象和构型
立体异构是指分子的构造相同,但因分子中的原子在空间 的位置或排列方式不同而引起的同分异构。可以分为构象 (Comformation )和构型(configuration )两种。
➢ 1 )构象异构 仅仅通过单键的旋转或环翻转后分子中 的原子在空间的不同排列方式就能相互转化的立体异构。
若分子中某一个原子(团)上的任意两个配体交换位置后 即产生一个新的立体异构体时,这个原子(团)即被称为 立体源中心。
3.3 手性分子的种类
手性分子:中心手性、轴手性、螺旋手性和平面手性。 中心手性分子有以下几种:
1 )有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
2)三价手性原子的化合物 如果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当作 “虚”原子对待,则和三个不同基团结合的叔胺就成为一个
• 5 )阻转异构体 如果拥有邻位基团且足够大,以致 两个苯基绕C 一C 单键的旋转受到阻碍而造成的光学 异构体。
拓展(科研):苯在202 nm 处有一个较强的UV 吸收, 联苯UV 的最大吸收入max在248 nm 处,这显示出由于 联苯分子中两个苯环处在一个共轭体系中,使入max向 长波方向移动。在联苯分子的邻位引入取代基则将影响 到两个苯环的共平面性,UV 上表现出入max向短波区移 动。如2-甲基联苯入max 为236 nm , 2 , 2-二甲基联苯的 入max为224nm 。
高等有机化学课件立体化学
第一类:凡具有对称面、对称中心或四重交替对称轴的分子都能和其镜像重叠。这 样的分子叫对称分子或非手性分子(symmeric molecule)
第二类:只有对称轴而无其它三种对称因素的分子,称为非对称分子(dissymmeric) 第三类:完全不具有任何对称因素的分子,称为不对称分子(asymmeric molecule)。 第二类和第三类------不能与其镜像重叠------手性分子(chiral molecule) * 手性分子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既没有对称面、没有对称中心,也没有四重交替对称轴。 在有机分子中只有四重交替对称轴而没有对称面或对称中心的化合物是极个别的,因此, 一般情况下,只要分子中没有对称面和对称中心,就可以断定分子是手性的。
上述具有手性轴化合物的构型标记方法是在遵循手性中心化合物的构型标记 规定之外,还有一条规则(0)。
规则 1 :沿手性轴望见手性轴分子时,靠近目测者的一端优先取代基的位 次与手性中心化合物的情况一样。把要标记构型的联苯型衍生物的两个苯环相互垂 直,在任意一个苯环侧沿轴目测时,沿轴的直角投影四个取代基,那么可以得到上 记两个投影式。
即前手性面(prochiral face)。其中,Si -面和 re-面的确定是,在正面看去O--->C--->H的 顺序其转向是顺时针的,那么这一面就叫做 re-面;从平面的后侧看去时,O--->C--->H的 顺序其转向是反时针的就叫做Si -面。分子中这两个面也是对映异位关系。
re-面
O H3C H
CH3
COOH H Br
CH3 (R)
CH3 HH
CH3
COOH HH R CH3 S
CH3 XH
CH3
COOH Br H
CH3 (S)
第二类:只有对称轴而无其它三种对称因素的分子,称为非对称分子(dissymmeric) 第三类:完全不具有任何对称因素的分子,称为不对称分子(asymmeric molecule)。 第二类和第三类------不能与其镜像重叠------手性分子(chiral molecule) * 手性分子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既没有对称面、没有对称中心,也没有四重交替对称轴。 在有机分子中只有四重交替对称轴而没有对称面或对称中心的化合物是极个别的,因此, 一般情况下,只要分子中没有对称面和对称中心,就可以断定分子是手性的。
上述具有手性轴化合物的构型标记方法是在遵循手性中心化合物的构型标记 规定之外,还有一条规则(0)。
规则 1 :沿手性轴望见手性轴分子时,靠近目测者的一端优先取代基的位 次与手性中心化合物的情况一样。把要标记构型的联苯型衍生物的两个苯环相互垂 直,在任意一个苯环侧沿轴目测时,沿轴的直角投影四个取代基,那么可以得到上 记两个投影式。
即前手性面(prochiral face)。其中,Si -面和 re-面的确定是,在正面看去O--->C--->H的 顺序其转向是顺时针的,那么这一面就叫做 re-面;从平面的后侧看去时,O--->C--->H的 顺序其转向是反时针的就叫做Si -面。分子中这两个面也是对映异位关系。
re-面
O H3C H
CH3
COOH H Br
CH3 (R)
CH3 HH
CH3
COOH HH R CH3 S
CH3 XH
CH3
COOH Br H
CH3 (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共轭效应 共轭体系中,电子云不是定域在成键原子之间,而
是围绕整个分子形成了整体的分子轨道,因而体系能 量降低了,形成离域。结果是体系能量降低。
离域能(共轭能、共振能) 共轭效应仅存在于共轭体系中,体系越大,能量越 低,键长平均化趋势越大,体系越稳定。 共轭效应沿共轭体系传递。
三、场效应
场效应:指不通过碳链传递的而是通过溶剂或空间传递 的电子效应。 诱导效应和场效应都是电子效应,只是传递方式不同。
C(CH3)3
C(CH3)3
COOH
C(CH3)3
C(CH3)3
4、选择性酰化反应 利用空间效应可进行选择性反应
OCH3
NH2
Cl
NHCOCH3
Cl NO2
OCH3 NO2
OCH3 NH2
OCH3 NH2
NO2
NO2
NH2
NHCOCH3
二、空间效应对酸碱性的影响
1、对酸性的影响
OH
OH
CH3
CH3
O
OH
C
Cl
四、烷基的电子效应
从电负性上看 C 2.3 H 2.1 而与饱和碳原子相连,烷基应是吸电子基,从NMR 也证明此点。
与不饱和碳原子相连,存在σ-π超共轭和诱导效应, 共轭大于诱导结果烷基是斥电子效应。
与碳自由基相连,存在σ-π超共轭和诱导效应,共轭 大于诱导结果烷基是斥电子效应。
与碳正离子相连,存在σ-π超共轭和诱导效应,共轭 大于诱导结果烷基是斥电子效应。
第三章 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
第一节 电子效应
一、诱导效应
诱导效应:由于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而使整个分 子的电子云沿着碳链向某一方向移动的现象。
诱导效应的产生与共价键极性有关
1、共价键的极性 除相同元素的双原子分子外,成键原子之间电子
云的分布并不是完全对称的,而是偏移向电负性大的 原子一边,共价键一端带正电另一端带负电,致使共 价键带有极性,称极性共价键。
以箭头表示电子移动方向,共价键的极性主要取 决于成键原子的相对电负性。
H Cl
2、偶极距:共价键极性的量度 μ=qd 矢量 有方向性
μ值可测,d为键长,q可以算得 双原子分子键的偶极距等于分子的偶极距,但过原子 分子的偶极距是分子各键偶极距的矢量和。
3、诱导效应 诱导效应沿单键或重键传递,随分子链增长而迅
NO2
CH3
NO2
CH3
甲基处于硝基的邻位,由于空间位阻效应的影响,使 硝基的p轨道不能与苯环很好的共轭,削弱了硝基的吸 电子作用。
2、对碱性的影响
在非水溶液或气相中
叔胺 > 仲胺 > 伯胺 > 氨
而在水溶液中
仲胺 > 伯胺 > 叔胺 > 氨
原因是碱性不仅取决于胺中氮原子的电负性,也取决
于N结合质子后的铵正离子是否容易溶剂化。N上连有
中心原子电负性:
中心原子带电荷: -O- > -OR
+I
-NR3+ > -NR2 -I
中心原子饱和度:不饱和程度大,吸电子强
二、共轭效应
1、共轭体系 π-π体系 双键、叁键、芳环 p -π体系 σ-π体系 σ-p 体系
2、共轭效应 由于共轭体系的存在。发生原子间的相互影响而引
起电子平均化的效应称为共轭效应。 静态共轭效应:有共轭体系存在而固有的性质 动态共轭效应:指共轭体系在反应过程中受外界电场 影响出现的瞬时效应。
SO3H
SO3H
一、空间效应对反应活性的影响
1、消除反应 消除反应往往发生在反式平行位置,不同结构在反应
中空间构型不同,造成反应速率不同。
OH
OH
OH
OH
2、亲核取代反应 亲核取代反应分SN1和SN2两种不同的反应历程。其
中SN2反应里程受空间效应影响较大。
HO-
CX
3、酯化反应 空间位阻较大的羧酸酯化速率慢
COOH
与N、O、S等原子相连,由于N、O、S电负性比C大, 从诱导效应看,烷基是斥电子效应。
与Mg、Al、Zn等电负性小的原子相连,C的电负性 大于此类元素,因此烷基是吸电子效应。
此外,烷基的电子效应还与温度、溶剂有关。
第二节 空间效应
通过原子团大小和形状等空间因素所体现出的原子团 之间的相互影响通常称为空间效应。
速减弱。 静态诱导效应:由极性键表现出的诱导效应 动态诱导效应:由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由外界电
场(如溶剂、试剂)的影响而产生的极化作用。
诱导效应的强弱比较:
CX CH
CY
吸电子 -I效应
标准
斥电子 +I效应
-NR3+ > -NO2 > -CN > -COOH > -COOR > C=O > -F >
-Cl > -Br > -I > -OCH3 > -OH > -C6H5 > -CH=CH2 > -H
氢越多,则空间位阻就越小,与水形成氢键机会就越多,
溶剂化程度就越大,碱性就相应增强。
另例:
NH2
C(CH3)3
C(CH3)3
CH3 N CH3
NO2
NO2
NO2
三、利用空间效应进行选择性反应
利用堵位基团的空间效应来提高反应的选择性是有机 合成中常用方法。
OH
OH
OH
OH
SO3H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