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不可违》教案5.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能力目标: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导入新课】
思考:观看纪录片《巡视利剑》第一集片段,谈谈你的观后感。
教师总结: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引出课题《法不可违》。
【新课讲授】
一、违法无小事
(一)法律的内涵
活动一:行为的底线
学生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回答相应问题。
教师讲述:小勤不懂法,不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实施了违法行为。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那就是了解法律,不做违反法律的事。
教师总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知识补充:
(1)、道德:依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
(2)、纪律:按本单位本团体的需要,定出在局部适用的准则。
(3)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与道德、纪律等规则相比,法律具有三个最为显著的特征: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二)违法行为的含义
活动二:认识违法行为
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回答相应问题。
教师总结:
(1)一个人做出违法的事情的原因:一个人如果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就难免做出违法的事情。
(2)违法行为的含义: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展示四幅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
(三)违法行为的分类
学生阅读教材第48页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教师总结: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通常称为犯罪。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学生阅读教材P48“相关链接”内容,了解一般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阅读教材P47页的“探究与分享”,观看《男子网上直播烧车被刑拘》视频,让学生区别三种违法行为。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警惕和远离违法行为
阅读教材P49“探究与分享”
思考: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
教师总结:(1)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阅读教材P49“相关链接”
学生观看视频《两墨镜女手挽手遮挡号牌车前开路,汽车违规走应急车道》和《越野车追赶藏羚羊事件续:涉事7人被罚10.5万元》两个视频,进一步了解行政违法行为。
(1)教师总结: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①学生阅读教材P50“探究与分享”,
思考:上述行为违法吗?会受到哪些处罚?
②阅读材料《加多宝王老吉包装之争》
(2)教师总结:这三则事例都属于侵犯公民权利的民事违法行为。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2、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思考: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我们如何远离这些违法行为呢?
学生观看视频《民法总则关乎你我一生》,了解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了解民法总则与我们生活之间的关系。
教师总结:(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违法行为及其种类,知道了身边的一些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懂得了违法无小事,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增强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