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考试题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试题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56bf4839a5e9856a5612609b.png)
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中国哲学史(含原著)试题招生专业:中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含原著)一、简释下列名词或命题(每小题4 分,共20 分)有待无待自生而必体有阿赖那理异分殊公羊三世说二、简答下列各题(每小题10 分,共30 分)1、简论孟子的“四端”说2、述评王弼的言意之辩3、试述孙中山的民生史观三、论述朱熹本体论思想与儒释道三教的源流关系(30 分)四、给下列原著标点译成现代汉语(20 分)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飞因非因市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也与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之疲癃残疾惸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性唯肖者也试题:一、名词解释(选答5题,带*号者佛教方向必答,共20分);四端齐物*一念三千*法界缘起本体质力相推二、简述题(选答4题,带*号者佛教方向必答,共60分):1、试述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
2、试比较王充与郭象的“自生”理论。
3、*唯识“四分”的构成及说明了什么样的道理?4、什么是见闻知之与德性知之及其二者的相互关系?5、试分析康有为天人学说的主要特色。
三、给下列原著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20分):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夫理有至极外内相冥未有极游外之致而不冥于内者也未有能冥于内而游于外者也故圣人常游外以冥于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见行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夫见行而不及神者天下之常累也是故睹其与群物并行则莫能谓之遗物而离人矣睹其体化而应物则莫能谓之坐忘而自得矣岂直谓圣人不然哉乃必谓至理之无此是故庄子将明流统之所宗以释天下之可悟若直就称仲尼之如此或者将据所见以排之故超圣人之内迹而寄方外于数子宜忘其所寄以寻述作之大意注:标点直接在试题上做,不用另抄题。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ce720415227916888486d7bd.png)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试题一、名词解释1、五行:构成自然界的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在《上书*五行》中记载。
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萌芽2、仁3、中庸:不走极端,稳定不变,是一切事物的道,是维护孔子的道的方法,要求不偏不倚。
4、小国寡民:政治理想,国要小,民要少,使人民重视生命,老死不相往来,鸡犬相闻5、玄览:老子哲学中的一种直觉方法。
《老子》第十章曰:“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河上公注:“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故谓之玄览”。
6、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
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他还进一步提出一切事物都要向它的反面转化的观点。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曲则全,枉则直”,“物壮则老”等。
但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也有很大局限性。
一是他认为对立面的转化不需任何条件,二是把对立面转化看成是循环往复的过程,看不到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结果使他的辩证法思想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
7、非攻:墨子的思想,不应该发动侵略战争,这是墨子的一种战争论8、四端:孟子的思想,他认为人性本善,人的四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人人都有,与生俱来9、坐忘:这是庄子体道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要彻底忘掉精神和肉体,就能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10、“性三品”说: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是讲人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种又包含不同的人,人通过教化可以向善,不教化便会向恶。
韩愈也有过这样的说法11、谶:为政治斗争服务的一种预言12、纬:儒生用阴阳五行直说解释儒家经典13、得意忘相:王弼用来解释周易的说法,意思是说理解了意思,卦象也可以忘记14、涅槃: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无私无欲,不拖累生命15、不真空:显示中并非是没有,而是一种虚幻的存在,存在于关系之中,没有关系就什么都没了,是一种不真实的有。
16、重玄:对有和无进行排斥,二者皆不执著,还不能执著这种执著17、唐佛的中道:三论宗的思想,世间万物在世俗人眼中和在佛眼中看到的不一样18、一心三观:一心能观中假空三谛。
中 国哲学史考试试题
![中 国哲学史考试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8f020551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5e.png)
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1、以下哪一位思想家主张“性善论”?()A 荀子B 墨子C 孟子D 韩非子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出自()A 《论语》B 《孟子》C 《老子》D 《庄子》3、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家是()A 董仲舒B 朱熹C 王阳明D 陆九渊4、以下哪一项不是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A 理在事先B 格物致知C 心外无物D 存天理,灭人欲5、主张“知行合一”的思想家是()A 王夫之B 顾炎武C 黄宗羲D 王阳明6、以下哪一位思想家被称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人性论的思想家”?()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董仲舒7、“天地之化日新”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A 王夫之B 顾炎武C 黄宗羲D 王阳明8、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致在()A 西汉末年B 东汉末年C 魏晋南北朝D 隋唐时期9、以下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宇宙生成论的著作?()A 《周易》B 《老子》C 《庄子》D 《淮南子》10、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是()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非子二、填空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中国哲学的萌芽时期是______时期。
2、孔子的核心思想是“______”和“______”。
3、《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和______篇。
4、法家的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5、玄学的主要论题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6、宋明理学分为______和______两大派别。
7、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是______、______、______。
8、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概念,最早见于______。
9、佛教的基本教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10、道教的经典著作是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1、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山东大学 中国哲学史[第一章先秦时期的哲学]课程复习
![山东大学 中国哲学史[第一章先秦时期的哲学]课程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1a7b6c39eefdc8d376ee326f.png)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哲学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的萌芽一、殷周之际人文主义的觉醒1.殷人的“帝”或“上帝”信仰(原始宗教)。
2.从“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人文精神的跃动)。
3.周初人的“敬”、“敬德”、“明德”观念与忧患意识。
二、早期的“气”、“阴阳”、“五行”观念1.伯阳父以“气”与“阴阳”的观念解释地震(《国语·周语上》)。
2.《尚书·洪范》的原始五行说。
三、重点掌握的几组概念1.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2.晏婴:和与同异,去同取和。
3.史墨: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
四、了解《易经》的一般知识1.卜筮之书、三易、八卦等概念;《易经》成书的大致时间。
2.《易经》中阴阳对立、物极必反的思想。
第二节孔子一、孔子“仁”学思想的要旨1.“爱人”为“仁”。
2.“克己复礼“为“仁”。
3.“忠恕”近“仁”。
4.“仁”有不同的层次。
二、孔子的“正名”思想1.“正名”的目的:恢复周礼的权威,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
2.“正名”的具体内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三、孔子的“中庸”思想1.“中”与“庸”的具体含义:中,适中,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庸,平常,不易,用。
2.“中庸”首先是最高的道德准则:“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 3.“中庸”同时也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普遍方法论原则:“执两用中”。
四、孔子天命观的重大转向1. 将对鬼神的信仰悬置起来,把天命观的主要内容由神学转向人事:“敬鬼神而远之”。
2.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与必然性:“畏天命”。
五、重要的名词概念1.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
2.文质: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第三节老子一、重点掌握老子“道”的多重涵义1.实存意义的“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2.规律性的“道”:反者道之动。
3.生活准则的“道”:德。
4.“道”的不同称谓:无、朴、一、大。
二、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1.“小国寡民”与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相表里。
北大中国哲学史试题
![北大中国哲学史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82d39d3bee06eff9aef80727.png)
北京大学 2014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回忆版)
考试科目: 849 中国哲学史 招生专业:中国哲学 研究方向: 01.中国哲学史 02.中国现代哲学
考试时间:2014 年 01 月
说明:答题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此上无效。注;本真题由网友回忆2014 年北大中国哲学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30 分) 1、良知 2、物化 3、小故 4、无待 5、本无 6、重玄 二、简答题(60 分) 1、化性起伪 2、得意忘象 3、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4、理一分殊 三、论述题(60 分) 1、试分析比较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政治观念 2、试分析比较程颐、朱熹、王阳明、王夫之的知行关系
欢迎加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考研交流 QQ 群:11217371
中国哲学史课程考试试题一
![中国哲学史课程考试试题一](https://img.taocdn.com/s3/m/e27dc87b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a5.png)
中国哲学史课程考试试题一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下列哪位哲学家不属于儒家学派?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道”是指什么?A.规律B.道德C.理念D.自然3、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下列哪位哲学家主张“无为而治”?A.孔子C.庄子D.韩非子4、下列哪一部著作不属于《四书》?A. 《大学》B. 《中庸》C. 《论语》D. 《史记》5、下列哪位哲学家被誉为“理学大师”?A.周敦颐B.张载C.程颢D.王阳明6、“五行学说”是由哪位哲学家提出的?B.孔子C.庄子D.邹衍7、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五行学说”所包含的内容?A.金生水B.水生木C.木生火D.火生土8、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太极”是指什么?A.万物的本原B.宇宙的中心C.天地万物发展的总规律D.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规范9、下列哪位哲学家提出了“性善论”?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10、下列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最晚的一部重要著作?A. 《论语》B. 《大学》C. 《中庸》D. 《荀子》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请简述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12、请简述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知行合一”思想。
一年级数学入学考试试题一、我会填1、找规律,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数。
1,2,3,(),(),(),1,2,3,4,5。
2、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单位。
2个苹果重500()。
3、我会算。
4+()=10-()二、我会选。
1、下列哪个数字是偶数?()A. 17B. 19C. 28D. 342、下列哪个图形是三角形?()A. B. C. D.三、我会判断。
1、一个苹果重100千克。
()2、9+8=17()3、下列哪个是轴对称图形?()A. B. C. D.四、我会解决问题。
1、小华有6个气球,小红有4个气球。
小华给小红几个气球,他们两人的气球一样多?2、补充问题:我们班有男生36人,女生48人。
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
![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9237ed7e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0c.png)
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1、名词解释合同异正确答案:惠施学派的基本观点,强调事物之间的统一性,与离坚白相对。
《庄子•秋水》:“合同异,离坚白。
”《庄子•天下》所列惠施历物十事的第五事:“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江南博哥)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揭示事物同异关系的相对性,从而否认同和异概念的确定性,把同和异合二为一,引伸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结论。
合同异的著名论题有“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等。
2、名词解释本性即佛正确答案:慧能认为人人都有成佛的本性,或称本心。
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是因为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慧能强调的是,佛性是人的唯一本性,人性就是佛性,佛不是别的,就是自己的本性,所以他说“佛向性中坐,莫向身外求”。
佛和众生的区别就在于觉与不觉,佛并不在遥远的彼岸世界,而在个人的心中。
3、名词解释合二而一正确答案:语出方以智《东西均•三征》:“交也者,合二而一也;轮也者,首尾相衔也。
凡有动静往来,无不交轮,则真常贯合,于幾可征也。
”用其概括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以强调“有一必有二,二本于一”,“两间无不交,无不二而一。
”4、问答题简述墨子的认识论正确答案:墨子认识论是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倾向是经验论,但对于理性的作用也有一定的认识。
1墨子肯定了人们的认识只能来源于人们的感官所能感觉到的客观实际;2在中国哲学史上,墨子首先把“名”“实”问题提到了认识范围,并做了唯物主义论证。
墨子认为,“实”是第一性的,“名”是反应实的,是第二性的,只知其名不知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知;3墨子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立场出发,进一步提出了判断是非真伪的标准问题。
判断利害必须有一定的标准。
墨子认为这个标准有三个:第一个标准即“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第二个标准即“下元察百姓耳目之实”。
第三个即“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4与认识论相联系,墨子在逻辑思想上首先提出了“类”、“故”的概念,作为明辨是非,审察异同的方法。
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四
![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四](https://img.taocdn.com/s3/m/3bda1061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77.png)
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四1、名词解释一念三千正确答案:一念即一念心,三千指三千世界,总括一切法之谓。
智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
”这是说,三千世界即一切现象皆存在于一念心中,这是因(江南博哥)为三千同一性故,皆为同一真如本心之显现,所以说一念三千。
2、名词解释精气正确答案:指一种精灵细微的物质。
《易•系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管子•内业》:“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
”还认为精气“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
”后来思想家一般把精气看作是一种构成人的生命和精神的东西。
王充《论衡•论死》:“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
”戴震《原善•绪言下》:“知觉者,其精气之秀也。
”3、名词解释四端正确答案:孟子的用语,他认为人生下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理、智四种道德观念的萌芽,是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是孟子说明天赋道德和论证人性本善的根据。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正是由于“四德”是由“四端”发展而来,而“四端”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所以“仁义理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可见,孟子是一个先验道德论者。
4、名词解释大用流行正确答案:1冯友兰用以指理表现为实际事物的过程。
“道体之本然,即是大用之流行。
”又认为,“一切事物,均经成盛衰毁四个阶段。
旧事物如此灭,新事物如此生。
如此生生灭灭,即是大用流行。
大用流行,亦称造化。
”(《新理学》)2.熊十力用以指世间一切精神和物质现象不断变化的过程。
“这种物质现象不断变化的过程,我们说为大用流行。
”宇宙为一切大用之总名,万物即大用所现翕辟、生灭的迹象,“即体即用,即用即体”,故“万物与大用本来不二。
”“宇宙万象,唯依大用流行,而假施设。
故一切物,但有假名,都非实有。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bdfad3ceefdc8d377ee3201.png)
第一篇先秦哲学一:易经1易经的符号是卦画,文字是筮辞,卦画有两个基本符号,即两种爻。
由三爻组成一卦,共有八卦(经卦),六十四卦,由八卦两两相重演变而成,两种爻经过后来的发展,逐步成为阴阳的代表。
2后来经过伯阳父的发展与改造,融入了“气”的观念,至此,“气”“阴”“阳”成为一个体系。
他认为天地间有一统一的“气”,叫“天地之气”,其间有一定次序,人事秩序的混乱会导致天地之气的失序。
天地之气中,有一部分叫阳气,有一部分叫阴气,有了“阴”“阳”气的相互关系之后,人们就普遍使用阴阳二气解释星象、气候、灾害、音律、疾病等现象,经过一段的实践,春秋哲人开始用阴阳二气来解释宇宙。
3由此也就开始了中国对宇宙问题的探索,我国的宇宙自然论不是原子论、构成论,而是气论、生成论。
“气”与“阴阳”的范畴表达了一种宇宙的秩序和关系,便于说明宇宙的的生成演化。
“气”具有无形无象、无所不包,弥论天涯能质混一的特性,是能动的、生机的、连续的、整体的。
“阴阳二气”的表述则把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据,规定为内在的诸种力量中的主要的相互克服、制约,这两种力量又是交互作用,相互补充和促进的。
但在一系统中需保持均势和平衡,任何一方偏胜,不能“交通成和”,则失去正常的秩序。
这样一种比较完整的思想论述便于说明自然、人事、社会之间也处于一个大系统之中。
4当然,春秋时期也有思想家把天道和人事分开处理。
5早期易经的思想是由宗教演变而来,是占卜之中总结出来的。
而宗教在原始时期又与政治联系十分紧密,后来的易经中事物的辩证联系也就运用到了政治基础-即九功(水、火、金、木、土、谷、正德、利用、厚生)之类的事物之中。
即研究宇宙的天道与人间的人事联系起来的。
6人们总希望能从某种终极意义上去把握关于天和人的一些现象。
在易经早期,但萌发了我国五行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而这种“五行”思想也运用到了人事之中。
7易经作为我国哲学思想的一个主要来源,其中一些优秀思想对于我国以后的一些哲学家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我国哲学发展的一个线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中国哲学史(下)期末考试复习题
![中国哲学史(下)期末考试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8dfe4c335901020207409c4b.png)
《中国哲学史(下)》期末考试复习题(满分值100 分)注意:所有答题内容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凡写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一律无效。
一、填空(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韩愈在《原道》篇中提出了“道统”论,以抗衡佛教的“法统”。
北宋三先生指胡瑗、孙复、石介。
周敦颐的《通书》是对庆历新政时期《易》、《庸》之学的总结和发挥,其最高的哲学范畴是从《中庸》中汲取的“诚”概念。
邵雍的主要著作有《皇极经世书》和《击壤集》,共十余万言。
二程开创了洛学,张载开创了关学,朱熹开创了----闽学。
胡宏为湖湘学派的开创者,其主要著作为《知言》和《皇王大纪》。
朱熹对于中和的体认经过了丙戌(1166年)之悟和己丑(1169年)之悟两个重要阶段。
南宋事功学派的代表为永康学派的陈亮和永嘉学派的叶适。
在许衡等人的努力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被定为元代开科取士的主要内容。
戴震开创了乾嘉朴学中的“----皖派”,他的哲学著作有《原善》、《孟子字义疏证》等。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见于张载的《西铭》一文。
1175年,----吕祖谦邀请朱熹及陆九渊、陆九龄相会于鹅湖寺,进行学术交流,史称“鹅湖之会”。
和会朱陆成为元代儒学的一种趋势。
不过,所谓陆学复兴与和会朱陆,是由朱门的正宗后学吴澄来实现的。
明代心学的奠基人为陈献章,宣扬自得之学。
他的弟子湛若水提出了“随处体认天理”的主张。
王阳明在贬贵州期间,“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一事件被称为“龙场大悟”。
王阳明“四句教”的全文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困知记》是明代理学家罗钦顺的著作。
《焚书》、《续焚书》是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著作。
刘宗周中年以“慎独”标宗,晚年则以“诚意”为主线。
方以智是明清之际独具风貌的哲学家,他最为独特之处,在于自觉地借鉴了西方的质测之学,形成了“质测即藏通几”的科学哲学观,从而使气学形成一次重大的转向,使其不得不落实于格致实学之中。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察试题及答案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察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459e3d1ed9ad51f01df2ca.png)
2014年《中国哲学史》期末考查复习(本课程期末考试方式为考查,拟出四道题,每题25分,每题答300字左右,开卷考试。
复习范围主要掌握下列四个人物的思想:孟子、张载、朱熹、王阳明。
参考内容如下:1、孟子的仁政学说。
2、孟子的性善论。
3、孟子的良知说。
1.孟子的仁政学说(1)孟子反对严刑峻法,主张通过“井田制”的形式来推行封建制度。
即国家把土地分给各级官僚地主,然后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
这种“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的主张,称之为“制民之产”分配给农民固定的土地,使他们“使徙无出产,固定在土地上。
孟子认为“无恒产者无恒心”,并把这种“制民之产”的“仁政”描绘成一种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制度。
(2)在政治上,主张采用“以德服人“的颁发,把仁义放在第一位,反对功利。
使人们从思想上自愿地为统治者效力,企图以宗法观念,维护封建的统治秩序。
(3)反对墨子的“兼爱”思想和杨朱的“为我”思想,认为,讲“兼爱”会破坏以孝、悌为基础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而讲“为我”则会无视君主,破坏整个地主阶级的利益。
既不仁,且不义。
(4)在一定程度上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要求统治者给人民一定生活上的满足,重视人民。
(5)“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2.孟子的性善论(1)孟子认为,人生来都有一种最基本的共同天赋本性,即“不忍人之心,或说“恻隐之心”,它是从人天生的本性中发出来的。
除此之外,人生来就有的天赋本性还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即是说人最基本的四种道德品质仁、义、礼、智、是从这四种天赋的“心”发端的,也可以说就是这四种心。
这些都是人生来就有的,并非外部强加于人的。
因此,任性是善的,人而不善,那是由于他舍弃了这些本性。
(2)人要达到这些道德的标准,根本在于“反求诸己”。
注意主观的反省,保存天赋的那四种“心”。
若违背了封建道德,就应闭门思过,努力吧这些“心”找回来,恢复人的本性,谓之“求其放心”。
四川大学哲学研究生中国哲学考试真题
![四川大学哲学研究生中国哲学考试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c1f6df4033687e21af45a9c5.png)
注意:中哲题目考卷上都是繁体字的。
201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考试试题一、簡答題每題5分說出以下各語的出處,并簡述其含義1所謂誠其意者,勿自欺也。
2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
3物則不通,神妙萬物。
4心之官則思5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6善如米,性如禾7一即一切,一切即一8忠恕違道不遠9物各自生而無所出焉10人道莫不有辨二、分析題每题25分對材料中包含的哲學思想給予相應的分析與評論1論語總章七一: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2朱子语类卷一六:灵底是心,实的是性。
灵便是那知觉底。
如向父母则有那孝出来,向君则有那忠出来,这便是性。
如知道事亲要孝,事君要忠,这便是心三、论述题50分从《易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一语说起。
2010年中国哲学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1居仁由义2学问思辨3即物穷理5万法唯识二、简答每题10分说出以下各语的出处,并简要分析其含义1興于詩,立於禮,成于樂2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3誠者,非自成而已也,所以成物也4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三、分析題每題30分1分析一下材料的哲學思想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
"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
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
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
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
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
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
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深圳大学2013年711中国哲学史考研参考书-复试线-真题
![深圳大学2013年711中国哲学史考研参考书-复试线-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2822c52a580216fc700afdb1.png)
深圳大学2013年711中国哲学史考研参考书-复试线-真题(7-20)2013年深圳大学711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1.谈谈“得意忘言”的含义。
2.什么是“惠施十事”。
3.谈谈你对墨子“尚同”思想的理解。
4.章太炎的“俱分进化论”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90分,四选三,多答不加分)1,这一个题是一大段的文言文,要求对其进行标注标点符号,并谈谈自己对它的理解。
2,谈谈你对朱熹“天副人数”的理解。
3,谈谈你对熊十力、冯友兰、梁漱溟等哲学大家的认识。
4,谈谈陈亮对王霸义利的理解和你对此的认识。
考研备战:梳理知识框架量化复习效果按照历年考研的时间规划来说,3至4月通常是复习的亢奋期,5至8月是量变期,9至10月是迷茫期,11至12月是平静质变期。
很多同学在9月或10月容易放弃考研,大部分原因是在5至8月期间的学习没有能够达到量变的要求,进而影响到整体复习的进度和质量。
所谓谋一域必先谋全局,5月,正是量变阶段的开始。
对于正在为2015年备考,特别是第一次参加考研的同学来说,5月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是第一轮基础复习阶段,关系到打牢复习的根基。
重点复习的科目应放在英语和数学这两门公共课目上,着重在于对课本的认知。
不要急着做模拟题。
英语:量化词汇量,打牢语法知识在这个阶段,大部分非英语专业的同学的复习重心要放在英语上,确保每天有2个小时左右的复习时间,复习的内容主要以单词、长难句和阅读理解为主,其中时间约为单词1小时,阅读1小时。
英语复习的重心在打牢语法知识和记忆词汇,同时建议精读英文文章,需要整理重要的生词、固定搭配以及分析核心长难句,全面复习语法,争取做到语法无盲点。
需要注意的是,在基础阶段英语词汇的积累并不需要大量做题,而是需要大量阅读。
所以在这个阶段的复习规划,要量化你的练习,例如规定每天看一个单元的单词,同时阅读多少篇文章,重点在于通过阅读巩固词汇和语法。
从3月起,同学们就可以选择一本词汇书,把这本词汇书平均分成10个单元,每天早上早起15分钟,晚上晚睡15分钟,利用挤出来的时间看单词。
中央民族大学2024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试题611中国哲学史
![中央民族大学2024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试题611中国哲学史](https://img.taocdn.com/s3/m/de6b3941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f9.png)
中央民族大学2024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试题科目名称:611中国哲学史
一、名词解释
1.四句教
2.虚壹而静
3.坚白论
4.极高明而道中庸
5.内圣外王
二、简答
1.简述孔子实行仁政的途径
2.简述老子的道本原思想
3.简述范缜的神灭论
4.简述对“太虚即气”的理解
三、阅读材料
1.《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
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
”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一一顺炎武《廉耻》
1)句读
2)翻译
3)谈对你的启示
2.
文殊汝当知,一切诸如来。
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
了达于无明,知彼如空华,
即能免流转,又如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觉者如虚空。
平等不动转,觉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众幻灭无处。
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
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
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1)句读
2)翻译
3)解释这段话
四、论述
1.论述中国哲学史上的天人关系。
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
![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c7041857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df.png)
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 哲学史的研究对象是()。
A. 哲学家的生平和思想B. 哲学思想的传承和发展C. 哲学学派的形成和演变D. 哲学文化的历史背景2. 下列哪位思想家被誉为“中国哲学之父”?A. 孟子B. 庄子C. 孔子D. 老子3. 儒家学派主张的核心理念是()。
A. 仁爱B. 自由C. 知识D. 审美4. 以下哪位古代思想家提出“天人合一”的观点?A. 庄子B. 老子C. 孔子D. 孟子5. 墨家学派注重的是()。
A. 社会公平B. 个人发展C. 祭祀仪式D. 自然和谐二、判断题1. 道家学派强调个体的努力和追求,而儒家学派则注重社会伦理和家庭责任。
()2. 墨家学派主张以爱德来推动社会进步,反对战争和争斗。
()3.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4. 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人天生都有善良和正直的本性。
()5. 佛教的发展和传播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充实了中国哲学的内涵和外延。
()三、简答题1. 简述道家学派的主要思想。
2. 解释儒家学派的核心理念“仁”。
3. 通过对孟子和孔子思想的比较,说明两位学者在儒家学派中的位置和影响。
4. 请列举三位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名字,并简要介绍他们的思想。
5. 阐述墨家学派对社会公平的关注和强调。
四、论述题中国古代哲学发展既有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也有学派内部的分歧和演进。
请以儒家和道家为例,对比两个学派的思想特点和影响,以及他们对中国哲学史的重要意义。
注意:以上试题仅为参考,请根据考试具体要求和题目来编写文章。
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题库四
![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题库四](https://img.taocdn.com/s3/m/48d173f0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0f.png)
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题库四1、问答题试述朱熹关于理气之辩的观点。
正确答案:1、朱熹的“理”有三层意思:一是物之“所以然之故”或物之“所以为是物者”;二是物之“所当然之则”;三是物之必然即“自不容己”者。
朱熹认为(江南博哥),自然界的事物都有“当然之则”,而人的活动的准则也应有客观必然性。
“理”作为“所以然之故”既是动力因,又是目的因。
2、程朱把理看作是宇宙的最高本体,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永恒性等特征。
2、名词解释道南指觉正确答案:在修养工夫方面,杨时十分重视未发的体验,强调静的方法,认为在一种特殊宁静的状态下进行内向的直觉体验,以体验道心,并保持之,人就可以实现道德境界,这一工夫被称之为道南指觉。
3、名词解释礼正确答案: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伦理规范与礼仪的总和。
4、名词解释环中正确答案:环,体圆而中空,立于环中,可以周转贯通。
意喻道的枢要。
《庄子•齐物论》:“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郭象注:“夫是非反复,相寻无穷,故谓之环,环中,空矣;今以是非为环而得其中者,无是无非也。
”庄子认为人对是非进行无休止争论,好像环之无端一样。
只要把握住道的枢要,犹如把握住环之中空处一样,才能应付无休止的争论。
5、名词解释絪缊正确答案:同氤氲。
原指一种孕育着动荡和矛盾的混沌状态。
《易•系辞下》:“天地絪缊,万物化醇。
”朱熹注:“絪缊,交密之状。
”后来被用来指万物本原混沌未分的气的一种运动状态。
张载《正蒙•太和》:“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
”王夫之注:“絪缊,太和未分之本然。
”6、名词解释一阐提迦正确答案:梵文Icchantika的音译,亦译“一阐提”或“阐提”。
意为“不具信”、“断善根”。
指被认为断绝一切善根的人。
《大涅盘经》卷五:“一阐提者,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攀援一切善法。
”对一阐提是否具有佛性,能否成佛,佛教内部有长期争论。
中哲·西哲(哲学考研试题库)
![中哲·西哲(哲学考研试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f48a0d0403d8ce2f0066230c.png)
1996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名解六府三事、天爵、四法界、德性之知、俱分进化问答(五选三)1、荀子对礼义和人性的看法2、王弼对自然名教的看法3、慧能“本性是佛”说4、王夫之能所关系的论述5、严复的认识论1998北京大学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方向)1、费希特的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2、——最早提出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3、单子的预定和谐是——(国名)哲学家——提出的命题4、培根提出的四假象是——5、——(哲学家)在——(著作)提出主奴意识6——(哲学家)认为知识即是美德7、芝诺否定运动的四个论证是——8、思想和广延都是神的属性是——(哲学家)提出的命题9思想是最大的优点,智慧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
是——(哲学家)提出的命题简要解释下列概念或命题5分1、巴门尼德的存在2、原子和虚空3、四因说4、流溢说5、唯实论6、我思故我在7、物是观念的集合8、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分析题4选3 15分1、柏拉图理念论的分有说及其困难2、休谟的因果学说及其理论基础3、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学说及其作用4、黑格尔主体即实体的思想2000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名词解释1、《礼记》2、谶纬3、崇本举末4、习与性成5、体用一简答1、郭象与支遁逍遥义的比较2、华严宗的“四法界”说3、戴震论理和欲的关系4、郭店楚简的发现及其意义论述1、《易传》关于道的看法2、王阳明与朱熹格物学说的比较2001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一、解释下列哲学命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2、以心原物3、圣人体无4、一故神两故化5、物莫非指而指非指二、把下面一段文字标点今译并给以分析评论(25分)求向物于向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于向未尝无故知物不去复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2002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名词解释[不全]1 离坚白2 淮南格物3 万理具于一心 4 通为天下第一要义《今年和去年都考了一段给原文标点,翻译和评述》先秦的2005北大中国哲学名解是者(巴门尼德);理念(柏拉图);唯名论;启蒙运动;单子......简答与论述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亚里士多德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斯宾诺莎事物的次序即观念的次序;洛克第一性的质与第二性的质(为何提出此种区分);休谟的因果观;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康德的哥白尼革命;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2005北大中国哲学名解与简答中庸;离坚白;以说出故;六理;四法界;能必副其所;四几论述(选二共70分)比较孟子与告子的人性论(仅供留学生);比较韩非与老子的道论;比较朱熹与罗钦顺的理一分殊;比较王守仁与王夫之的知行观标点翻译(共20分)原文为《中庸章句序》文首至“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2005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名词解释20中庸,四法界,六理,四几二简答40离坚白,以说出故,崇本举末,一物两体,能必副其所三问答70 国内考生前3题选2,外国考生4选2 1老子与韩非道论异同2罗钦顺与朱熹理一分殊3王守仁与王夫之知行观异同4孟子与告子人性论比较四标点并翻译古文20分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试题
一.选择题
1.下面------------不属于周初所提出的天命观的内容。
C
A、天命靡常
B、以德配天
C、绝地天通
D、敬德保民
2、五行思想是在---------中首次明确提出的。
B
A、《诗经·大雅》
B、《尚书·洪范》
C、《易传·系辞》
D、《礼记·礼运》
3、庄子人生哲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是--------------。
C
A、“拔一毛以里天下不为也”
B、齐物论
C、逍遥游
D、“合同异”
4、荀子在认识论问题上的基本思想可概括为----------。
A
A、“虚壹而静”
B、“静观玄览”
C、“静因之道”
D、格物致知
5、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理论是由-----------明确提出的。
D
A、商鞅
B、慎到
C、申不害
D、韩非子
6、下列命题中----------是由董仲舒提出的。
A
A、“天不变道亦不变”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天地合气,物偶自生”
D、“明于天人之分”
7、“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是--------------的基本命题。
C
A、扬雄
B、桓谭
C、王充
D、范缜
8、下列命题中----------不属于僧肇的思想体系。
D
A、物不迁论
B、不真空论
C、般若无知论
D、明报应论
9、《沙门不敬王者论》的作者是------------。
A
A、慧远
B、僧肇
C、道生
D、慧能
10、“一心三观”是-------------提出的。
C
A、唯识宗
B、华严宗
C、天台宗
D、禅宗
11、范缜的“刃利”之喻是直接反对-----------而提出的。
C
A、形亡神灭
B、形神相即
C、形亡神不灭
D、形质神用
12、----------不是先秦时期名辩思潮的主要代表。
C
A、公孙龙
B、惠施
C、墨子
D、后期墨家
13、------------不属于“六家七宗”的范围。
D
A、本无宗
B、即色宗
C、幻化宗
D、菏泽宗
14、“元气自然”是----------提出的。
B
A、《管子》
B、王充
C、桓谭
D、范缜
15、“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是-----------提出的命题。
B
A、扬雄
B、桓谭
C、王充
D、范缜
16、“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是---------在形神关系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A
A、《管子》
B、荀子
C、王充
D、范缜
17、“天道远,人道迩”在天人关系问题上所主要反映出来的观点是---------。
B
A、天人合一
B、天人相分
C、天人相胜
D、天人相制
18、“参验”的认识方法是---------提出的。
C
A、孟子
B、荀子
C、韩非子
D、董仲舒
19、------------在人性问题上坚持了人性的同一性。
D
A、性善论
B、性恶论
C、自然人性论
D、性三品说
20、下列著作中对于“三纲五常”给予详细而明确论述的是------------。
C
A、《春秋繁露》
B、《举贤良对策》
C、《白虎通义》
D、《孟子》
二.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一物两体:这是张载提出的关于辩证法思想,“一故神,二故化,此天地之所以参也”。
经世致用:顾炎武提出的“通经致用”,后来龚志珍、魏源等人有在此基础上面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强调“以经术为治术”,使之服务于国计民生。
三表法:墨子提出的检验言论与认识是非的标准。
表,指法、仪;三表即三条标准。
墨子认为,人们的言论与认识是非必须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即:“有事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以历史经验判断言论事非;以广大民众的直接感性经验为是非依据;以言论和认识的实际效果检验。
道统说:儒家关于传道系统的学说。
首先由唐韩愈明确提出,他在批判佛教的过程中,提出了儒家先圣前贤一脉相传的“道统”对抗佛教传法的“祖统”。
道统说的提出是为了复兴儒家传统。
宋儒继承韩愈的思想。
朱熹以理学为儒家正宗,并自命为传人。
道统说遂成为理学程朱与陆王两派争夺儒学正宗的理论。
禅:禅”或“禅那”是梵文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
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
三.简答
1.简述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
A.认识主体是相对的。
B.认识客体是相对的。
C.认识标准是相对的。
D.否认了认识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走向了虚无主义和不可知论。
2.简述孟子的“四端说”。
答:孟子提出大量论证,来支持性善说,指出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之四端。
一切人的本性中都有此“四端”,若充分扩充,就变成四种“常德”,即儒家极其强调的仁、义、礼、智。
这些德,若不受外部环境的阻碍,就会从内部自然发展(即扩充),有如种子自己长成树,蓓蕾自己长成花。
这也就是孟子同告子争论的根本之点。
告子认为人性本身无善无不善,因此道德是从外面人为地加上的东西,即所谓“义,外也”。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有此“四端”。
3.简述天台宗的判教理论。
答:“判教”是中国佛教特有的理论形式,它是通过对印度佛教各种思想和理论学说体系的分析,天台宗的判教理论是:后人概括为“五时八教”,五时指:第一、华严时,第二、阿含时,第三、方等时,第四、般若时,八教”分为化法四教与化仪四教二大类,化法是说法的内容,化仪是说法的方式方法。
化法四教是:藏教、通教、别教和圆教;化仪四教是:顿教、渐教、秘密教和不定教。
4、简述宋明理学的双重人性论
答:宋代的诸多理学家如张载、二程、朱熹等人均对此进行了论述,一般把人性用于说明人类普遍的善的可能性的“天地之性”和用于解释人类的恶的现实性的“气质之性”,从理论上弥补了以往人性论的不足。
5、简述“中体西用”思想
答:“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师夷之长技以治夷”可以认为是理论先导,其基本思想是“以中国之伦常明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前期促进了中国近代的发展,而
后期则以此阻碍变法革新。
四.材料分析
1、句读与翻译
“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
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
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
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
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未尝不动也。
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
”
问题:(1)、请给上段话加上标点。
(5分)
(2)、请将上段话翻译成白话文。
(5分)
译:人天生具有认识能力,并能通过记忆功能将得来的知识积累在心中。
所谓的虚,并不是说心中一无所有,而是指不要以己有的知识妨害新知识的的获得。
人心中可以同时储藏多种知识,但不能使他们混淆,不能使同时接受的知识相互妨害,这就是“壹”。
人们睡觉的时候会做梦,精力不集中就会胡思乱想,使用它的时候就能进行思考,心没有经静止的时候,所谓的“静”是要求保持内心的宁静,不要让幻想扰乱了正常思维。
2、试分析其中所反映的哲学思想。
(1)“反者道之动”(5分)
答:这句话反映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认为矛盾是普片存在的,“反”一方面指的是矛盾双方会相对里面转化,另一方面是指“返”。
(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5分)
答:这句话出自于荀子,反映了“天人相分”的思想,认为自然有自身运行的规律,不与人事发生任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