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的告别
影的告别名词解释
影的告别名词解释影的告别:名词解释影,作为一个语义广泛且神秘的词汇,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它既可以指示物体在特定光线条件下产生的暗影,也可以描述行动、事件或人物在过去逝去的痕迹。
然而,影的告别是一个颇具深意的短语,涉及的内涵与外延并非那么明确。
本文将以较为深入的方式探讨影的告别的含义,并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这一词组。
一、影的告别:隐喻的解读首先,我们可以将影的告别理解为心灵、思想或记忆之中某种事物的消散。
就像我们在走出阳光明媚的房间时,看着自己的身影逐渐消失,那些逝去的瞬间、遗忘的事情和孤独的思绪也会悄然离去。
当我们回想往事时,或是纠结于过去的错误抉择,这些影子会以特定的方式告别。
它们像缓慢燃烧的烛光,弥散在时间的尽头,渐渐消失在无垠的寂寞之中。
二、影的告别:对生命的思考另一方面,影的告别也可以成为一种对生命脆弱、短暂和有限的思考。
每个人都是生活中有形的、短暂的影子,诞生于世界舞台,然后在命运的安排下离开。
影的告别在这个层面上引起了对存在意义的深刻思考。
我们会思考生命的价值与目标,我们的努力与付出是否被意义所充实。
生命在影的告别面前变得脆弱,因此我们更加迫切地需要去寻求意义和真相,以便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影的告别:艺术的映照影的告别还可以作为一种艺术表达的符号。
艺术是一种能够诠释人类内心情感和思想的媒介,它能够借助形象、声音和符号来传达深刻的意义。
在影的告别中,不同的艺术形式可以通过形象的营造、旋律的编织或文字的抒发,将人们内心世界的情感和感知表达出来。
这样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一幅画、一首歌或一本小说,更是表达者内心深处对影的告别的感悟和思考。
四、影的告别:对未来的期盼最后,影的告别也可以被视为对未来的期盼与希望。
当我们告别过去的影子,意味着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放下了过去的负担和困扰。
我们希望自己可以拥有一个新的开始,一个充满希望和可能性的未来。
这不仅是个人的期盼,也是整个社会乃至人类所共同追求的目标。
鲁迅影的告别散文
鲁迅影的告别散文《影的告别》原文: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
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
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呜乎呜乎,倘若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
朋友,时候近了。
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
你还想我的赠品。
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
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
我愿意这样,朋友──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
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四日。
有关鲁迅语录推荐:1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记念刘和珍君2 怀疑并不是缺点。
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
3 纠缠如毒蛇,执著如冤鬼。
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颓废的快。
4 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我们何尝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5 宁可与敌人明打,不欲受同人暗算。
6 明言着轻蔑什么人,并不是十足的轻蔑。
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
7 唯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
8 凡事总需研究,才会明白。
9 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
10 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11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12 走上人生的路途吧。
前途很远,也很暗。
《影的告别》《死后》分析哲学
《影的告别》《死后》分析哲学“影”究竟何指?它要告别什么?为什么要告别?告别后如何?这是理解《影的告别》最为关键的几个问题。
影最突出的特质是其依附性,若不依附他者就没有办法独立存在,而这失去依附就不能独立存在的影子,放置在“立人”视域中看,岂不就是奴隶的象征吗?它所要告别的正是其依附的对象,而告别的目的也很简单,那就是为了根据自己的意愿成为其自己,做一个“有己”的个人,不想成为任何别人的“影子”。
这显然不是一个一般的奴隶,而是一个觉醒了的奴隶。
影之觉醒的标志就在于,他明白这世上没有什么比自身“告别”依附关系成为独立自由的“个”更为重要的事情,包括“天堂”和“黄金世界”里的美好生活。
于是,我们读到了可为永世传唱的一段文字: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连用12个“不”字,把其重要性渲染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摆脱依附性,成为独立自由的“个”何以如此重要呢?首先这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性,是人与奴的根本区分点;同时又是国家民族复兴的逻辑起点和核心支点。
因此,在“天堂”与“自我”之间两居其一的选择,影的不二选择是后者;在“黄金世界”与“自我”之间两居其一的选择,影的不二选择依然是后者。
纵然彷徨于无地,自我之独立自由的意愿绝对不能违背,这就是人与奴隶的根本区分点。
影对形断然地说:“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
”这里“朋友”的称呼颇富意味。
在一般奴隶眼目中,没有形,何来影?形之于影何异于恩重如山的父母?岂能以朋友关系指代?但影是奴隶世界中的独异者,他偏偏认为两者之间没有恩情,只有平等的朋友关系,正如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所说:“饮食的结果,养活了自己,对于自己没有恩;性交的结果,生出子女,对于子女当然也算不了恩。
影的告别演讲稿7篇
影的告别演讲稿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调研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research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影的告别演讲稿7篇优秀的演讲稿通过言辞的艺术表达,打破了语言的局限,深入触及人心,演讲稿中的逻辑思辨如同音符,奏响着思想的和谐交响曲,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影的告别演讲稿7篇,供大家参考。
影的告别名词解释
影的告别名词解释
“影的告别”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在其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作品。
这篇散文诗创作于1924年,通过对人与影子之间关系的独特象征性描绘,揭示了作者对于人生困境和内心矛盾的深刻思考。
在《影的告别》中,鲁迅运用拟人手法将人的影子作为独立的生命体来塑造,影子表达了不愿意继续依附于主体、跟随主体生活的愿望。
影子身处光明与黑暗之间的尴尬境地,既无法完全融入光明,也无法彻底归于黑暗,这种挣扎与无奈反映了鲁迅自己以及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面对社会现实时进退维谷的心理状态和对理想追求的困惑。
通过“影的告别”,鲁迅寓言式地表现了个体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难以找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实现途径的主题,同时也暗示了他本人对旧我、传统束缚以及不合理的社会现状的一种决裂态度。
整个作品富有哲理性和象征意味,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独树一帜的经典之作。
影的告别好句
影的告别好句1. “影啊,你为啥老是跟着我呀?”我一边跑着一边问。
-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在院子里和小伙伴们玩捉迷藏。
我快速地跑着,总感觉有个影子一直跟着我,我就好奇地问出了这句话,小伙伴们也都停下来看着,大家都笑了起来。
我突然明白,影是一直不离不弃的伙伴呀!2. “影,你说我们能永远在一起吗?”我有点担忧地问。
- 在安静的夜晚,我走在路灯下,看着地上的影子,心里莫名有了这样的疑问。
影沉默不语,但我知道它会一直陪着我,就像那个夜晚的静谧一直围绕着我。
3. “哎呀,影,你别捣乱啦!”我跺脚说道。
- 上体育课的时候,我做动作,影也跟着做,还总是和我不一样,我又好气又好笑地喊出这句话,旁边的同学们都哈哈大笑。
4. “影,你看我跳得比你高吧!”我得意地说。
- 我在公园里蹦蹦跳跳,和影比起了谁跳得高,阳光洒在我们身上,那快乐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5. “影,等我长大了,你还会在吗?”我充满期待地问。
- 过生日的时候,我望着烛光下的影,心里有了这样深深的疑问,真希望影能一直陪着我长大呀。
6. “影,今天我不高兴,你陪陪我嘛。
”我嘟囔着。
- 那天下雨了,我的心情也不好,看着影,就想让它陪着我,就像有个懂我的朋友在身边一样。
7. “影,你是不是也觉得我很棒呀?”我自信地问。
- 当我得到老师表扬后,走在路上特别开心,问影这个问题,仿佛影也在为我骄傲呢。
8. “影,我们来赛跑吧!”我兴致勃勃地说。
- 在空旷的广场上,我突发奇想和影赛跑,喊出这句话后就开始跑起来,风在耳边吹过,那感觉真爽。
9. “影,你怎么和我长得一样呀?”我好奇地问。
- 有一天我对着镜子看,突然发现影和我长得一模一样,就忍不住问了出来,然后自己也笑了。
10. “影,不管怎样,我都喜欢你哦。
”我温柔地说。
- 在宁静的黄昏,我看着地上被拉得长长的影,轻轻地说出这句话,心里满是温暖。
鲁迅散文影的告别主要内容
鲁迅散文影的告别主要内容
鲁迅散文《影的告别》是一篇充满情感的作品,通过描写自然界的景象和人物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和感悟。
文章开篇,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夏日景象,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来,草地上的蝴蝶在欢快地飞舞。
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影子,短暂而虚幻,当阳光消失时,一切都将消失不见。
接着,作者以一个小男孩的命运来展开叙述。
这个男孩是一个孤儿,他生活在一个贫穷的村庄里,没有受过教育,没有家人的关爱。
他用自己的双手劳动,过着艰辛的生活。
然而,他仍然对生活充满希望和憧憬,他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命运对他并不公平。
一场疾病夺走了他的生命,他在年轻的时候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的影子消失了,他的梦想也随之破灭。
作者深感悲痛,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读者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文章的结尾,作者再次回到自然界的景象,他看到一只小鸟在枝头上欢快地歌唱,仿佛在告诉他生命的美好和坚韧。
作者感到自己被小鸟的歌声所打动,他决定要珍惜生命,珍惜每一天的时光。
通过这篇散文,鲁迅以鲜明的形象和生动的描写,传达了他对生命和死亡的独特思考。
他告诉读者,生命是短暂而美好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的时光,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人性的思考。
这篇作品以其深刻的内涵和感人的
情感,让读者深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影的告别文学批评
影的告别文学批评
《影的告别》是鲁迅创作的一篇散文诗,写于1924年9月24日。
这篇散文诗刻画了鲁迅自身在时代变迁中的矛盾,他身处动荡之中,而不知道这动荡是黎明还是黄昏,不知道该走向何处。
鲁迅将自己比作影,影通常是偏黑暗而又不等同于黑暗的存在,它生于黑暗,鲁迅是从旧时代一路走过来的人,他见多了旧时代的黑暗,对于尚未开化的人民可以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于他自己而言,显然是极大地受到了旧时代那种黑暗的影响的。
在写作这篇散文时,正值新青年阵营分化,原来并肩作战的同志们有的高升有的隐退,时代在变迁,鲁迅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了迷茫,彷徨于无地。
影的告别好词摘抄
影的告别好词摘抄
以下是一些“影的告别”中的好词摘抄:
1. 痛苦的回忆,温暖的瞬间。
2. 谁在深夜回忆过往,谁在黎明之前泪流满面。
3. 无法割舍的伤痛,挥之不去的记忆。
4. 孤独的夜晚,无尽的思念。
5. 回忆如潮水般涌来,思念如影随形。
6. 再见,曾经的美好;再见,曾经的自己。
7. 告别过去,迎接未来;告别黑暗,迎接光明。
8. 放下过去,拥抱未来;放下痛苦,拥抱幸福。
9. 告别的不是影,而是过去的自己;迎接的不是影,而是未来的自己。
10. 告别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影不是离别,而是新的相遇。
这些词语表达了“影的告别”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意境,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文学性。
影的告别
影的告别
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意去,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
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流失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呜乎呜乎,倘若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一现是黎明
朋友,时候近了,
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
你还想我的赠品,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空虚,决不占你的心地
我愿意这样,朋友
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也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四日。
重读《影的告别》
重读《影的告别》重读《影的告别》鲁迅散文诗集《野草》所收的第二篇即是《影的告别》。
此篇写于1924年9月24日夜,最初发表于1924年12月8日《语丝》周刊第4期。
全诗只有四百来字,但以其想象的奇特、意象的奇崛、思想情感的复杂和丰富,成为《野草》中最具艺术魅力也是最隐晦难解的一篇散文诗。
诗作的全文如下: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
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
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呜乎呜乎,倘若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
朋友,时候近了。
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
你还想我的赠品。
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
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
我愿意这样,朋友――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
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要理解这篇散文诗,首先要搞清楚两个问题:一是诗中的“影”象征什么?二是“影”告别的是什么?考察以往研究者们对这两个问题的解释,从阐释视角上看,大致可以梳理为以下四种不同的派别。
一,把“影”和“形”看成鲁迅自己内心矛盾的两个侧面。
认为“‘影’的形象显然是代表着诗人的另一自我,这是一种自喻的手法”。
{1}作者是借“影”和“形”的对立来解剖自己内心深处的矛盾和阴影。
这一派别又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把“影”看成正面的积极的形象,是“‘战斗的我’,‘人’象征‘消沉的我’。
影的告别仿写
影的告别仿写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影子,它陪伴着我们度过无数的日子,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长大,开始学会独立,不得不与影子告别。
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和成长,让我们学会面对现实,勇敢迈向未来。
影子的存在,犹如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真实的内心世界。
它时而明亮,时而阴暗,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总是伴随着我们的喜怒哀乐,记录着我们的成长轨迹。
当我们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影子是我们的依靠,它让我们感受到安全和温暖。
然而,随着我们渐渐长大,影子开始变得越来越沉重,它束缚着我们的脚步,让我们无法前行。
在这个时候,告别影子变得至关重要。
这不仅是一次与过去的告别,更是一次与未来的相逢。
告别影子意味着我们要学会独立,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和痛苦,但只有放下影子,我们才能真正地成长,拥抱属于自己的未来。
告别影子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抛弃它,而是要学会如何正确对待它。
影子是我们曾经的经历和回忆,它见证了我们成长的每一个瞬间。
我们应该珍惜这段回忆,将影子化作力量,激励我们不断向前。
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适应没有影子的生活,勇敢地迈出每一步,相信自己的能力,迎接未来的挑战。
在生活中,告别影子的人无处不在。
他们勇敢地面对现实,努力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正是这种勇敢和坚持,让他们不断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们不妨借鉴他们的经验,学会告别自己的影子,勇敢地迈向未来。
总之,告别影子是一场充满挑战和成长的旅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会独立,还要学会珍惜和放下。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勇敢地面对生活,迎接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鲁迅《影的告别》高考诗歌精读
鲁迅《影的告别》赏析阅读天地0515 0711鲁迅《影的告别》赏析原文:影的告别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呜呼呜呼,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
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
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呜呼呜呼,倘是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
朋友,时候近了。
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
你还想我的赠品。
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
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
我愿意这样,朋友——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
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赏析一:这是一首构思非常奇特而巧妙的散文诗。
在鲁迅先生的所有散文诗中,《影的告别》最能深入我的内心。
流连于影的世界里,我竟然也会担心被“黑暗”所吞并,或者被“光明”所消灭。
我似乎也看到了影“彷徨于无地”的凄凉,内心似有一股什么东西在涌动。
于是,我明白,影其实就是鲁迅先生本人内心的象征与写照。
无疑,《影的告别》的构思是奇妙的。
他在开篇时候,就设臵一个场景打开诗意的表述空间:“人在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出来说些告别的话”。
接着,他一共用了连续十一个“我不”,四个“然而”,三个“我愿意”来完成文章的构思结构,并通过这一结构,使情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一遍遍地读着《影的告别》,我的内心就一遍遍地被打动,深深地发颤。
我仿佛看到了鲁迅先生在暗夜里独行的情景。
曾经多少次,我为鲁迅先生那种无边的孤独感而哀伤。
10鲁迅《影的告别》
三、解读《影的告别》
1.“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 ”
解读:鲁迅所虚拟的“影”与它所依附的“你”的对话,是鲁迅
的自我追问和应答。
2.“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 我不愿去;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 去。”
解读: 天堂—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飘渺的理想世界。 地狱—充满苦难折磨的现实。 黄金世界—浅薄的理想主义者所预言的未来世界。
艺术特色:反复缠绕的语言表述,体现作家内心的焦灼与困惑。
《影的告别》与《野草》中的其他篇章,如《过客》等一起,让我 们感受了鲁迅一贯所具有的孤独与悲凉,看到了其作品所展示的现 代内涵与人生意义。从写法上来看,本文一方面采用由此及彼、层 层递进的方式展开,体现出从鲁迅立足于现实,从精神文化角度分 析探求自我乃至中华民族历史与未来的命运;另一方面运用一组组 相对立的词及意象,如有/无、明/暗、黄昏/黎明、黑夜/白天、天 堂/地狱、住/彷徨等,不仅在视觉上造成强刺激性的冲击,更重要 的是由此看出主体在选择态度上的果决。或许,也正是在这样的一 组组对立的词和意象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愿妥协的鲁迅——一 个都不宽恕。
4.“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解读:体现鲁迅阴暗、虚无的心境,和反抗绝望的精神。
5.“我愿意这样,朋友──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 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 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解读:一方面,鲁迅确信“惟黑暗和虚无”才是“实有”;另一方面,鲁迅 表达反抗绝望的精神态度,而且,希望由自己独自肩住黑暗的闸门,体现 了鲁迅的自我牺牲精神。
强调同强大的黑暗的现实作斗争,反对不切实际的梦想,这是 鲁迅现实主义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
《影的告别》读后感4篇
《影的告别》读后感4篇《影的告别》读后感范文(一)《影的告别》读后感范文(一)这是一首构思非常奇特而巧妙的散文诗。
流连于影的世界里,我担心被“黑暗”所吞并,或者被“光明”所消灭。
因为影“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所以它“不想跟随你了”。
然而现实又是那样的无奈,处于一种生存困境中,它“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这样,不管是人,或者是影,出路只有一个,那就是反抗。
于是,它反抗黑暗,因为反抗黑暗,故为黑暗所不容“黑暗又会吞并我”,可它的生命价值正在于反抗黑暗中。
当黑暗被消灭时,光明真正来临之日,却又是影消亡之时,“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鲁迅先生写道“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
”鲁迅先生当时处于历史的生存困境中,而笔下的影之价值在于反抗黑暗,当自己辛苦奋斗得到的光明来临之时,却又甘愿于消亡。
这是何等的生命境界,怎能不让我感动呢?最后,我想说,即便“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我还是愿意如鲁迅先生那样“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这就是《影的告别》带给我的最大的生命启示。
《影的告别》读后感范文(二)《影的告别》读后感范文(二)“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或许,总有那么一个不知道时候的时候,我们看见了,或者忘记了;或者,就这么上了天堂,下了地狱。
天堂也罢,地狱也罢。
既然已经忘记,已经逃离,又何必苛求。
但至少,影曾经追随过,在那浮浮沉沉之中,总有那么一抹倩影成为心中拂之不去的美丽。
听说灵魂是个个体,再无影的陪伴,这道路,终是伶仃一人,那么,可曾设想,有多少时光,留给那抹倩影,做最后的告别。
打开书的扉页,已不知是谁用狂草写下“劲草之美”,也不知何时曾认真读过。
细想来,年少不经事的心看着那苍白的字眼,只觉一丝枯燥。
我承认,我不是一个合格的读者,以至于我平淡的读完此书,再无勇气打开。
现如今,若不是某些偶然和必然,它早已成为尘封已久的秘密了。
影的告别读书笔记摘抄
影的告别读书笔记摘抄
在阅读《影的告别》这篇文章时,我深深地被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邃的思想所吸引。
这篇文章以影的告别的主题为线索,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富有诗意的语言,探讨了生命、死亡、时间和永恒等深刻的话题。
首先,作者通过描绘影在黄昏时分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哀伤的氛围。
影在黄昏时分出现,似乎预示着死亡的临近,而它那苍白的脸色和消瘦的身形也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暂。
这种描写方式不仅让人对影的形象产生共鸣,同时也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作者通过影与人的对话,展示了生命的矛盾和挣扎。
影象征着死亡和永恒,它不断地提醒人们生命的有限性和无常性。
然而,人却往往不愿意面对这个现实,他们追求名利、权力和财富,试图通过这些来逃避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这种对话的形式不仅让读者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同时也展示了人类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最后,作者通过影的告别的主题,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死亡的接纳。
影在告别时表现出无尽的留恋和哀伤,但它也明白生命的轮回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对死亡的接纳和尊重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死亡的深刻理解。
总之,《影的告别》是一篇充满哲理性和诗意的文章,作者通过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引导读者思考生命、死亡、时间和永恒等深刻的话题。
这篇文章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个瞬间的生命。
影的告别读后感
影的告别读后感《影的告别》是由日本作家角田光代所著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友情和爱情的故事。
小说以其深刻的情感描写和细腻的文字风格而备受读者喜爱。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受感动,不禁有了许多感慨和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美和的女孩,她在一次事故中失去了父母,从此过上了孤儿的生活。
在孤儿院里,她结识了一位名叫敦的男孩,两人之间渐渐产生了深厚的友情。
然而,美和的生活并不顺利,她被送养到了一个陌生的家庭,而敦也因为家庭原因而离开了孤儿院。
在这段时间里,美和始终怀念着敦,她对他的思念如影随形,无法抹去。
故事的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悲欢离合。
在美和的成长过程中,她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敦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在她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敦再次出现在了她的生活中,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对美和的承诺和爱意。
他们之间的感情渐渐升华,最终走到了一起。
小说中描写了美和和敦之间那种深刻的友情和爱情,这种情感让人感动,也让人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相信自己,相信爱情,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
美和和敦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对爱情和未来的追求,因为爱情是最美好的事物,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之一。
除了爱情,小说还描写了美和对家庭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在失去父母之后,美和一直渴望有一个温暖的家,她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这种对家庭和未来的渴望让人感动,也让人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是我们最温暖的港湾,也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一个温暖的家,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
美和对家庭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憧憬告诉我们,家庭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之一,我们应该珍惜家庭,也应该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
在读完《影的告别》之后,我深受感动,也深受启发。
这部小说不仅描写了爱情和家庭,还描写了友情和未来。
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相信自己,相信爱情和家庭,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走向美好的未来。
影的告别读后感
影的告别读后感影的告别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家庭在面对癌症的折磨和死亡的威胁时所经历的心灵挣扎和成长。
这部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丈夫是一名医生,妻子是一名家庭主妇,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女儿。
然而,一次体检的结果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妻子被诊断出患有晚期癌症。
从此,家庭的生活被病魔笼罩,每个人都在为接下来的治疗和生活做着不同的准备。
丈夫不顾一切地寻找治疗的方法,女儿则努力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而妻子则在面对死亡的威胁时,选择了坦然和勇敢。
整个家庭在这场病魔的折磨中,逐渐明白了生命的宝贵和幸福的真谛。
小说中的情感描写非常细腻动人,作者通过对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的剖析,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他们的痛苦、挣扎和成长。
丈夫在面对妻子的病情时,内心的无助和绝望让他倍感煎熬,但他始终坚信着爱的力量,不顾一切地寻找治疗的方法。
女儿则在面对母亲的病情时,选择了坚强和乐观,她用自己的方式支持和鼓励着妈妈,让她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和美好。
而妻子在面对死亡的威胁时,选择了坦然和勇敢,她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家人,生命的可贵和幸福的真谛。
影的告别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疾病和死亡的小说,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和爱的小说。
它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在面对病魔的折磨时,每个人都在为生活和爱情做着不同的选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部小说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和美好,让人明白了爱的力量和生命的可贵。
影的告别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这部小说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和美好,让人明白了爱的力量和生命的可贵。
它让人深刻地反思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人明白了珍惜当下,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的重要性。
希望每个人都能从中汲取力量,珍惜当下,珍惜生命,珍惜爱。
鲁迅影的告别读后感
鲁迅影的告别读后感闲暇读鲁迅先生的这首构思奇特而巧妙的散文诗,感觉是那样地深入我的内心。
我竟然也担心被“黑暗”所吞没,或者被“光明”所消灭。
我终于明白我为什么既不愿沉溺于黑暗之中,却又没有勇气去寻找光明了,因为我是那样地不想和自己的影子告别。
我似乎也看到了影“彷徨于无地”的凄凉,内心似有一种东西在涌动,内心一次次地被打动,深深地发颤。
我为鲁迅先生的那种无边的孤独感而哀伤;更为我自己那深无边际的孤独感而哀伤。
一直以来,感觉自己一直在黑暗里独行,无论怎样都感受不到有别的影的存在,或许,没有更多的人会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孤独,仿佛是一潭深深的黑水,无数次地把你淹没,仅管无数次地挣扎着爬上来,但那黑潭仿佛有种不可抗拒的魔力,无论你怎样地小心躲避和逃离,然而总在不�间又被深陷进去,沉溺……身处在“黑暗”与“光明”的交接点,无疑就陷入了生存的困境之中,然而,现实却真是那样的无奈,于是我想,或许真的只有沉没,世界才会真正的属于自己鲁迅的文字很深邃,让人看不透,却总会让人有新的收获。
我读《影的告别》也能够强烈感受到鲁迅文字的魅力,以为自己读懂了,好像又没有读懂,处在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中。
读《影的告别》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一首诀别诗,字里行间都透露出被抛弃的凄恨。
影子在控告抛弃它的“人”。
天堂,地狱,甚至黄金世界,影子都不肯去,却一直跟随着“人”,为什么,因为是人把影子带到这个世界上,赋予影子的灵魂,所以在影子的世界里,人就是它的.全部。
可是在人的世界里,影子却可有可无。
最后,影子决定离开,离开便是灭亡。
“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
只有我被很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终究是生命之重无法承受生命之轻。
这首诗让我想到了鲁迅笔下子君的命运,是涓生唤起子君解脱禁锢的勇气和激情,一旦被“生命全部”抛弃的子君最后的结局便是灭亡。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千千万万的子君――把生命附属在男性身上的薄命女子。
这究竟是男权社会下造成的悲剧,还是女子性格的悲剧,谁又能说得清楚呢?联想到现在,女权解放运动提倡了那么久的当代社会,可是如今又有多少的子君能够摆脱男权,得到真正的解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的告别》评论
《影的告别》这首诗歌,写于1924年9月,收入鲁迅散文诗集《野草》。
《影的告别》与《野草》集中的《墓碣文》、《死后》、《死火》等篇什一样,写离奇诡谲的梦境,读来晦涩难懂。
我们只有了解了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状况和诗人自己的思想情态,就不难体味诗歌所蕴含的意义。
正如鲁迅晚年所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
1924年,正是鲁迅在精神上处于第二个寂寞苦闷的时期。
“1920年末《新青年》团体的分裂,标志着‘五四’退潮时期的开始。
……那些在‘五四’高潮中一度热血沸腾,勇于反抗旧社会、旧礼教的新式青年,在‘五四’退潮后,却变得消沉、颓唐。
”“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倘使我还得偷生在不明不暗的这‘虚妄’中,我就还要寻求那逝去的悲凉漂渺的青春,但不妨在我的身外。
因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灭,我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
”面对依旧“太平”的街市,日渐沉默的青年,作为主张战斗要
带“兽性”的革命斗士鲁迅,自然感到“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的寂寞,他不得不发出:“新的战友在哪里呢?”的呼唤!《影的告别》,正是诗人孤独,彷徨心境的写照。
诗歌以象征手法,写影与人告别时的一席话。
这个“影”无疑是诗人自己的象征,这个“人”(“朋友”)当是将来的黄金世界里”的热血青年。
在人们的日常经验中,“形”与“影”可谓须臾不可分离,无论
是“影”告别“形”,还是“形”抛弃“影”,似乎都是难以发生的现象。
然而,“形”为实,“影”为虚,由这种虚实相伴相随的关系,人们可以引发无数的联想,比如,人的生存、生活为实,人的思想 、理想为虚,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一种“形”与“影”的关系。
人的思想 、理想依附于生存、生活,但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思想 、理想又确可以借助于如言语、纸张、影视等媒介,别离了一个人的生存、生活,而独立地在另一个世界生发影响。
我举这样一个例子,是想说明,在诗性的空间,鲁迅的“影”来向“形”告别,自有其理趣所在,并非表象的不可思议。
并且,鲁迅在“影”的告别时,预设了一个“人”——
即“形”,“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亦颇有意味:本来,在人的梦境中,就允许出现任何荒诞的场景,况人在深酣的睡眠中,是不会关注现世的时间的,自然也不会关注到光线中的影子,一直相随的影子,此时似乎已不存在了。
因此,在睡到这个恍兮忽兮的梦中时分,出现影子告别的独白,读者是不会感到突兀的。
由诗篇的布局,我们可以把“影”告别的独白,看着是一种梦呓,然而,它们却不是那种不知所云的梦呓,而是每一句都隐含着现实逻辑的支撑,这样,它们就成了诗,神奇的超现实的诗。
在人的视觉经验中,“影”往往是陪着“人”——“形”,盘桓于大地之上,它既不会脱离人的脚步的牵系,向上飞升到所谓天堂,亦不会破开泥土的屏障,向下潜至所谓地狱。
至于有些人类允诺的未来的黄金世界,
对“影”也不会有什么吸引力,因为“影”无论是落到黄金还是白银上,都不能改变其灰黑的性质。
因此,作为“影”的这一段开场白,并不会令人感到意外。
然而,读者们都知道,在“影”的独白中,还寄喻着鲁迅先生的一种精神世界,这就值得深入探究一番了。
不乐意去“地狱”,似乎好理解,《野草》中的《失掉的好地狱》篇,即表达了鲁迅对那种人间“地狱”的一种鄙视。
但不乐意去“天堂”,去将来的“黄金世界”,于一般人而言,就有些惊世骇俗的意味了,因为那都是一般人所梦寐以求的地方。
对于天堂,天性就是一个深刻的怀疑主义者的鲁迅,实际上从未信任过,在鲁迅的全部创作中,似乎就没有出现过一丝出离人间的天堂光亮,而散文诗集《野草》的主色调,就是一种炼狱的灰暗,衬着影子的彷徨。
至于将来,不错,鲁迅曾相信过“进化论”,相信新的必然战胜旧的,青年一定胜于老年,但现实一次又一次地嘲弄了他,终使他对“将来”幻灭——一个本身即充满局限、缺陷的人类,显然是不可能生发出纯粹纯净的未来的“黄金世界”的。
“呜呼呜呼,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这一句诗中,诗人为“影”寻找了一个地方——彷徨于无地。
关于“无地”,我以为,可以理解为虚无之地,不存在之地。
对于现实生存的人来说,要描摹它的特征,似不可为,它似乎是如陶渊明的“桃花源”之类的虚幻存在,但还要遥远还要消极,它没有陶渊明的那些鲜活的场景,版图上涂满了白色的孤独,似乎正好适应着虚幻的“影”的彷徨。
“彷徨”二字,在这里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字眼,它不仅是《影的告别》这首诗的主调,更已成为鲁迅一个时期的精神世界的符号。
《影的告别》创作于1924年9月24日,而这一年,也是鲁迅重要的小说集《彷徨》开始创作的时间,鲁迅在精神上,正处于他的第二个寂寞苦闷期。
《新青年》团体已分裂,“五四”已退潮,曾经的战友们“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遗下孤独的他,成了布不成阵的游勇,“依然在沙漠上走来走去”《〈自选集〉自序》。
与此同时,鲁迅的个人生活也不顺意,与章士钊的官司,与现代评论派的笔战,尤其是家庭内部,与二弟周作人的失和,都使得鲁迅的情感受到深深的伤害,由此大病了一场。
因此,这一时期,鲁迅的心境是灰暗的,幻灭的,而本来就有着灰黑性质
的“影”,无疑与他的彷徨着的精神状态发生了某种合拍。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
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这一段出现了与诗篇前面的句子结构相近的两个句子:“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与上一段的“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与诗篇开始的“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它们的前后呼应,不仅在一种相近句式的复沓中,增强了诗意的浓度,更是在一种节奏的回环中,突出了“影”彷徨的效果,令人回味不已。
这一段诗中,“影”新出现的一个动作亦令人关注,“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表现了试图有所行动而又无奈的“影”,竟想以虚无的酒,来麻醉自己虚妄的存在,麻醉虚妄的存在中的苦闷,希翼能模模糊糊地
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然而,别离了“形”的“影”的悲剧是,它无法远行,行不了多远。
如果所处的是黄昏,行程的尽头便是吞没它的“黑夜”;如果所处的是黎明,行程的尽头便是使它消失的“白天”。
这一段诗意,可谓是对诗篇前面的“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
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这一段诗意的变奏,回旋,同样是以一种诗的语言艺术,表现了“影”彷徨不已,难以告别的情景。
“你还想我的赠品。
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
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
”这一段诗思颇为复杂,似乎可越出诗人自己分裂出的“形”与“影”的关系来理解,它令人联想到鲁迅与他的青年朋友们,及所处的时代之间的关系。
“我愿意这样,朋友——”与前面的“朋友,时候近了”的伤感、绝望相比,有着最终作了选择之后的坚定,坦然。
现在,卸去了所有牵系的“影”,成了一个彻底的孤独者,它别离了“形”,别离了“天堂”“地狱”“将来的黄金世界”,甚至它赶赴的“黑暗”中,亦没有别的影存在——这是一种何等纯粹的“黑暗”,使得“黑暗”本身似乎亦泛出了一种神奇的光亮。
许多读者曾经阅读过这样的诗意:一滴雨水落进了大海,在符合逻辑的想象中,这滴雨水将与大海在一种无限中相互溶解,直至微小的躯体遍及了大海,从而也就是在某种意义上拥有了大海。
一条影子的沉入黑暗,亦可作如是观,并有了诗篇的最后,“影”这样满意的独白:“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然而,作为鲁迅的读者,我们应不仅止于此,应将诗篇的诗意继续延伸下去,就是“影”不仅拥有了这“黑暗”的世界,而且由于它的让出了未来的光明,从而使得这光明是如此纯粹,透澈,实际上成为
了“影”另一种意义上的建设,拥有。
一首杰出的诗篇,应有着多重的解读,《影的告别》自然也不会例外。
我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评论,也只是在《影的告别》这首意象丰富、意境丰厚的诗中艰难地踏出了一条小路,以助读者领略小路两侧那目不暇接的风光。
而要探险得更多的风景,读者自可离开这条小路,探入路侧的那蓊蓊郁郁、广阔深邃如原始森林一般的鲁迅的世界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