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的产生与美国联邦储备体系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基本架构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基本架构引言美国联邦储备体系(Federal Reserve System)是美国的中央银行系统,负责制定并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并监管金融机构。
本文将介绍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基本架构。
背景美国联邦储备体系成立于1913年,经过多次修订和改进,目前包括联邦储备银行、董事会、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储备经济合作协会(Reserve Banks Cooperative)和美国国会。
联邦储备银行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由12个地区的联邦储备银行组成。
这些银行分别位于波士顿、纽约、费城、克利夫兰、里士满、亚特兰大、芝加哥、圣路易斯、明尼阿波利斯、堪萨斯城、达拉斯和旧金山。
每个联邦储备银行都服务于特定地区的金融机构,并提供储备银行存款、贷款和其他金融服务。
联邦储备银行是独立的法人实体,拥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各个联邦储备银行的首席执行官由各自的董事会任命,董事会成员则由各地区的金融机构选举产生。
董事会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中央机构是联邦储备董事会(Board of Governors),总部设在华盛顿特区。
董事会由七位成员组成,每位成员由美国总统任命,并经过美国参议院的确认。
董事会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货币政策、监管金融机构、提供金融稳定和维护金融市场的正常运作。
董事会还负责监督联邦储备银行、指导和协调所有联邦储备银行的活动。
董事会的主席由美国总统任命,任期为四年。
董事会成员一般任期为十四年,但可以提前离职或连任。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是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最重要的决策机构。
它由董事会的七位成员、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和其他四个联邦储备银行的行长组成。
FOMC每年举行八次会议,讨论并决定货币政策。
该委员会通过购买和销售美国国债以影响货币供应量,调整利率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
储备经济合作协会储备经济合作协会(Reserve Banks Cooperative)是12个联邦储备银行的合作组织。
美国银行制度
美国银行制度引言:美国银行制度是世界上最为复杂和庞大的金融体系之一,对美国经济的发展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美国银行制度的历史背景、组织架构、监管机构以及其对经济的影响等方面。
一、历史背景美国银行制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美国独立战争后的1781年。
当时,美国政府推出了第一张货币《大陆钞票》,但由于通货膨胀等问题,这一尝试并未成功。
后来,在1791年,美国成立了第一家中央银行——美国银行,该银行的目标是为美国经济提供稳定的货币和金融服务。
然而,由于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美国银行在1836年被废除。
19世纪中期,美国经历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这促使政府开始重新思考银行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86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银行法案》,该法案建立了一个联邦银行体系,这标志着现代美国银行制度的雏形诞生。
二、组织架构美国银行制度的组织架构包括三个层面:联邦层、州层和地方层。
1.联邦层在联邦层面,美国有多个重要的银行机构。
首先是美联储,即美国联邦储备系统。
作为美国央行,美联储负责制定货币政策和监管银行体系的安全和稳定。
其次是国库部,负责发行和管理美国政府的货币和债务。
此外,美国还有其他一些联邦机构,如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等,它们都扮演着监管和保护投资者权益的角色。
2.州层在州层面,美国的银行业也有着一定的自治权。
各州都设有银行监管机构,负责监督和管理本州的银行活动。
同时,各州还有自己的银行法规和监管要求,根据当地的经济和金融状况灵活调整。
3.地方层在地方层面,美国的银行业由各地方银行、信用合作社和信用联盟等机构组成。
这些机构通常为当地居民和企业提供贷款、储蓄和其他金融服务。
三、监管机构美国银行制度的稳定和安全离不开严格的监管机制。
美国的银行业监管主要由三个机构负责:美国联邦储备系统、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证券交易委员会。
1.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是美国的央行,其主要职责是制定货币政策和监控银行体系的安全和稳定。
中央银行案例
案例 1 :美联储简介20 世纪以前美国政治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对中央集权的恐惧。
这不仅仅体现在宪法的制约与平衡上,也体现在对各州权利的保护上。
对中央集权的恐惧,是造成美国人对建立中央银行抱有敌意态度的原因之一。
除此以外,传统的美国人对于金融业一向持怀疑态度,而中央银行又正好是金融业的最突出代表,美国公众对中央银行的公开敌视,使得早先旨在建立一个中央银行以管辖银行体系的尝试,先后两次归于失败:1811 年,美国第一银行被解散,1832 年美国第二银行延长经营许可证期限的要求遭到否决。
随后,因其许可证期满在1836 年停业。
1836 年美国第二银行停业后,由于不存在能够向银行体系提供准备金并使之避免银行业恐慌的最后贷款人,这便给美国金融市场带来了麻烦,19 世纪和20 世纪早期,全国性的银行恐慌已成为有规律的事情。
1837 年、1857 年、1873 年、1884 年、1893 年和1907 年,都曾爆发过银行恐慌,1907 年银行恐慌造成的如此广泛的银行倒闭和存款人的大量损失,终于使美国公众相信需要有一个中央银行来防止再度发生恐慌了。
不过,美国公众基于对银行和中央银行的敌视态度,对建立类似英格兰银行的单一制中央银行,还是大力反对的。
他们一方面担心华尔街的金融业(包括最大的公司和银行)可能操纵这样一个机构从而对整个经济加以控制;另一方面,也担心联邦政府利用中央银行过多干预私人银行的事务。
所以,在中央银行应该是一家私人银行还是一个政府机构的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由于争论激烈,只能妥协。
依据美国传统,国会便把一整套精心设计的带有制约和平衡特点的制度,写入了1913 年的联邦储备法,从而创立了拥有12 家地区联邦储备银行的联邦储备体系。
当初建立联邦储备系统,首先是为了防止银行恐慌并促进商业繁荣;其次才是充当政府的银行。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金融世界的中心,联邦储备系统已成为一个能够影响世界货币结构的独立的巨大力量。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基本架构
7
美联储的公开市场运作(3)
公开市场运作影响:货币供给量,市场利率,公众的预期 公开市场运作优势:
对准备金和基础货币进行准确控制 灵活的改变政策的方向 具有主动调整政策的作用 公开市场运作缺陷 在地区之间不平衡
8
美联储的公开市场运作(4)
公开市场运作方式 – 直接交易,主动,调整利率 – 回购,稳定利率 公开市场运作的指示 – 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决议 公开市场运作指示的执行
美联储调节法定准备金率 – 优缺点:
作用迅速、直接,总用中性,更直 接的宣示作用
13
美联储制定的准备金比率
内容
正常准备金 A 交易帐户 1. 52,000,000 美元以内 2. 52,000,000 美元以外 B 非个人定期存款 C 欧洲货币负债
附加准备金
当前的准备金比 率(%)
3 10 0 0 0
准备 金利 率 备付 金利 率
1996 1996. 1997. 1998. 1998 1998. 1999.
.5.1 8.23 10.23 3.21 .7.1 12.7 6.10
8.82 8.82 7.56% 5.22 3.51 3.24 2.07
%%
%%%
8.82 7.92 7.02% -- -- -- -%%
9
美联储买卖债券情况表
单位:10 亿美元
直接购买和出售 总购买 总出售
回购协议 总购买 总出售
反向回购协议 总购买 总出售
所持美国政府债券 的净变化
1994 年
35.3 2.3
309.3 311.9
1701.3 1700.8 +29.9
1995 年
20.6 2.4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与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简单比较(学术论文)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与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简单比较(学术论文)欧洲中央银行体系与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简单比较欧洲中央银行体系与美国联邦储备体系作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两大重要部分还是很值得我们做些研究的。
二者之间既有相似也有不同。
首先,从组织结构上看,两者都属二元的中央银行体制。
欧洲央行作为欧元区成员国中央银行的总行,相当于美联储的联邦储备委员会,欧洲央行的执行董事会类似于美国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而欧元区成员国的中央银行,则相当于美国的12家联邦储备银行。
欧洲中央银行,简称欧洲央行,是根据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约》的规定于1998年7月1日正式成立的,是为了适应欧元发行流通而设立的金融机构,同时也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产物。
其职责和结构以德国联邦银行为模式,独立于欧盟机构和各国政府之外。
欧洲中央银行是世界上第一个管理超国家货币的中央银行。
独立性是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它接受欧盟领导机构的指令,不受各国政府的监督。
它是唯一有资格允许在欧盟内部发行欧元的机构,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后,11个欧元国政府将失去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力,而必须实行欧洲中央银行制定的货币政策。
整个欧洲中央银行体系也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其体现在机构、人员、职能和资金预算四个方面:1(机构独立性:欧洲中央银行和成员国中央银行的机构独立性的核心在于它和它的决策机构不接受第三者的指示。
根据欧盟条约第107条和欧洲中央银行章程第7条,无论是欧洲中央银行,还是成员国中央银行,还是两者的决策机构,它们在实施欧盟条约所赋予它们的权力、任务和义务的时候不得接受共同体、成员国国政府和其他部门的指示。
2(人事独立性:欧洲货币局在其过去几份有关趋同情况进展报告里是这样细化对人事独立性的要求的:首任欧洲中央银行行长任期为8年。
一个成员国中央银行行长的任期至少达5年之久。
即使无时限的任命也被看作是允许的。
此外,还必须确保只有当行长不再满足履行其职务的条件或者犯下一个严重的失误时,才能免除其职务。
金融学:中央银行习题与答案
1、中央银行的产生()商业银行A.晚于B.必然来源于C.同时于D.早于正确答案:A2、下列西方的中央银行中,按其独立性程度不同分类,属于独立性最强模式的是()A.美国联邦储备体系B.日本银行C.英格兰银行D.意大利银行正确答案:A3、人民币由中国人民银行流向社会的流程是()A.市场、业务库、发行库B.发行库、业务库、市场C.发行库、市场、业务库D.业务库、发行库、市场正确答案:B4、目前我国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是()A.跨国中央银行制度B.准中央银行制度C.复合中央银行制度D.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5、属于准中央银行体制的国家或地区是()A.印度尼西亚B.马来西亚C.缅甸D.新加坡正确答案:D6、从()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A.1978B.1984C.1985D.1995正确答案:B7、美国如今的中央银行是()A.美洲银行B.美国联邦储备体系C.美国第一银行D.美国第二银行正确答案:B8、下列国家或地区的中央银行所有制形式属于无资本金类型的是()A.日本B.加拿大C.韩国D.瑞士正确答案:C9、下列国家或地区的中央银行资本由国家和民间资本共同持有的是A.中国B.日本C.美国D.新加坡正确答案:B10、1984年以后,我国中央银行的制度是()A.准中央银行制度B.单一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C.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D.单一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正确答案:B11、中央银行之所以成为中央银行,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志是()A.代理国库B.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C.集中存款准备金D.充当“最后贷款人”正确答案:B12、美国中央银行——美联储的组织制度是()A.单一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B.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C.单一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D.准中央银行制度正确答案:C13、下列属于中央银行资产项目的有()A.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B.流通中的现金C.政府和公共机构存款D.政府债券正确答案:D14、“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体现中央银行作为()的职能A.充当最后贷款人B.银行的银行C.政府的银行D.发行的银行正确答案:B15、与货币资金运动相关但不进入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银行性业务是()A.吸收存款准备金B.经营国库C.再贴现业务和再贷款业务D.清算业务正确答案:D二、多选题1、中央银行的职能可高度概括为()A.政府的银行B.管理的银行C.发行的银行D.银行的银行2、下列中央银行的行为和服务中,体现其“政府的银行”的职能的是()A.组织全国清算B.对政府提供信用C.代理国库收支D.代理政府债券发行正确答案:B、C、D3、引起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原因有()A.票据交换问题B.金融管理问题C.最后贷款人问题D.银行券发行问题正确答案:A、B、C、D4、中央银行的股本可以是()A.无资本金B.多国持有C.全部为国家持有D.国家与私人混合持有正确答案:A、B、C、D5、中央银行执行银行的银行职能,具体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A.发行货币B.最后贷款人C.集中存款准备D.票据清算6、支付清算服务的内容包括()A.异地跨行清算B.证券与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清算C.票据交换与清算D.跨国清算7、从组织结构上看,中央银行可以划分的类型有()A.准中央银行B.单一式中央银行C.复合式中央银行D.跨国中央银行正确答案:A、B、C、D8、现代中央银行最重要的活动有()A.盈利B.监管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C.为政府提供信贷支持D.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正确答案:B、D9、中央银行集中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目的()A.调节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控制货币供应量B.盈利C.加强存款机构的清偿能力D.有利于央行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办理资金清算正确答案:A、C、D10、以下属于中央银行法定业务范围的是()A.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相关监督管理B.货币发行业务C.直接从事商业票据的承兑、贴现业务D.经营黄金外汇业务正确答案:A、B、D三、判断题1、中国香港地区实行的是准中央银行制正确答案:√2、中央银行的资本所有制决定其控制权的归属问题正确答案:×3、中央银行主要凭借行政权力行使其管理职能正确答案:×4、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在法律许可限度内,直接向政府提供贷款或透支,这主要是向政府提供短期融资,是为了解决政府财政收支的暂时性不平衡。
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讲义课件PPT课件( 51页)
3、为商业银行提供最后的资金支持的需要
4、代表政府监督管理全国金融业的需要
(二)早期的代表性中央银行
瑞典银行 英格兰银行
初建于1656年,1661年开始发行钞 票,1668年改组为国家银行,但直 到1897年才垄断货币发行权。
1694年根据国王特准法成立,资本额 120万英镑,是一家私人股份银行。 1844年通过的《皮尔条例》规定其有 垄断的货币发行地位,从而确立了英 格兰银行的中央银行地位。世界上, 真正最早全面发挥中央银行功能的银 行是英格兰银行。
督之下,成为国家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央行履行政府的银行职能的具体职责
具体职责
代理国库 和政府金 融事务
对政府提 供融资
代表政府制 定和执行货
币政策
代表政府 管理金融
活动
代表政府 参与国际 金融活动
①充当国库出 纳的角色;② 一般是无偿的
两种方式:①直 接向政府贷款; ②用自己的资金 购买政府债券。
来控制和调节信用。
补充:“金融稳定”问题
据世界银行2001年统计,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2000年, 共有93个国家先后爆发了112场系统性银行危机;还有46个 国家发生了51次局部性金融危机。从这些国家的教训看, 大约25%的危机造成的经济成本超过该国GDP的10%,如 西班牙、委内瑞拉、保加利亚、墨西哥、阿根廷和匈牙利等 国;而在20世纪末的拉美和亚洲金融危机中,智利、阿根 廷、韩国和印尼的损失分别占其GDP的41%、55%、60% 和80%。
1-3.政府的银行
所谓政府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代表国家贯彻执行 货币金融政策,代为管理财政收支。
中央银行一方面为政府提供金融服务;另一方 面代表政府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金融机构
第一章 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章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中央银行制度的产生一、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背景1.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2.商业银行的普遍设立3.货币关系与信用关系广泛存在于经济和社会体系之中4.经济发展中新的矛盾频繁显现二、中央银行产生的金融基础1.关于信用货币的发行问题:银行券统一发行的客观需要2.关于票据交换和清算问题:集中统一票据交换和清算的3.银行的支付保证能力问题:保证银行支付能力和稳定银行体系的4.关于金融业的监督管理问题:对金融业监督管理的5.关于政府融资问题:政府融资便利和代理国库的主观需要三、中央银行产生的途径及时间当国家通过法律或特殊规定对某家银行或新建一家银行赋予某些特权并要求其他所有银行和金融机构以及整个经济,社会体系接受该银行的这些特权时,中央银行制度便形成了。
享有特定授权并承担特定责任的银行便成为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的产生基本上有两条渠道:一是由信誉好,实力强的大银行逐步发展演变而成,政府根据客观需要,不断赋予这家银行某些特权,从而使这家银行逐步具有了中央银行的某些性质并最终发展成为中央银行;二是由政府出面直接组建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初步形成阶段:17C中后期-19C初期(1656-1913,257年)中央银行制度迅速发展:一战到二战结束(1914-1945)中央银行制度的强化与完善:二战后至今四、中央银行制度的初步形成(一)初创时期典型的中央银行1.瑞典银行:1656年成立、1668收归国有、1897年立法统一货币发行2.英格兰银行1694《威廉玛丽法》成立英格兰银行,1833纸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1844《皮尔/比尔条例》(《英格兰银行条例》),1928成为唯一的发行银行,1979《英格兰银行法》(中央银行法)3.法兰西银行:1800年成立,1848年取得货币发行权,1994年《法兰西银行法》,现欧洲中央银行4.德国国家银行:1875由普鲁士银行改成,1957《德意志联邦银行法》,现欧洲中央银行5.日本银行:1882成立,1899垄断货币发行,1942《日本银行法》6.美国联邦储备体系:1913《美国联邦储备法》(二)初创时期中央银行的特征1、自然的发展与演变。
美联储FED的结构和运行机制
美国联邦储备局(FED)美国联邦储备局(Federal Reserve System---FED)为美国最高货币政策主管机关,负责保管商业银行准备金、对商业银行贷款及发行联邦储备券。
FED共分三层组织,最高为理事会,旗下是12个联邦储备银行和各储备银行的会员银行。
美联储是私有制银行,全部股份为私人所有。
体系:1.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储备系统(Federal Reserve System),是美国的中央银行体系。
由美国国会通过1913年的《联邦储备法案》而创设,以避免再度发生类似1907年的银行危机。
该系统包括联邦储备系统理事会、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联邦储备银行、约三千家会员银行、及三个咨询委员会。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是以私有形式组织的行使公共目的的政府机构。
美国政府虽不拥有美联储的股份,但美联储的94%利润(2009年总利润为450亿美元)转交给美国财政部,剩余6%用于给会员银行发放股息。
联邦储备系统的核心机构是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 Board,简称美联储;它的全称叫The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即联邦储备系统管理委员会,也可以称之为联邦储备系统理事会),其办公地点位于美国华盛顿特区(Washington D.C.)。
该委员会由七名成员组成(其中主席和副主席各一位,委员五名),须由美国总统提名,经美国国会上院之参议院批准方可上任,任期为十四年(主席和副主席任期为四年,可连任)。
2.银行分行联邦储备银行区域由国会组建的作为12个联邦储备银行。
国家的中心银行系统的操作力量的12个联邦储备银行,是按照1913年国会通过的联邦储备法,在全国划分12个储备区,每区设立一个联邦储备银行分行。
联邦储备银行共分为12家地区银行,分别设于(括号内为银行代号):波士顿(A)、纽约(B)、费城(C)、克利夫兰(D)、里士满(E),亚特兰大(F),芝加哥(G),圣路易斯(H)、明尼阿波利斯(I),堪萨斯城(J),达拉斯(K),旧金山(L)。
中央银行学考试重点
1.中央银行的产生:在资本主义银行制度发展过程中;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程度相适应;从商业银行中独立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政府性金融机构..2.产生的历史背景:1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2商业银行的普遍建立3货币信用关系普遍崔在于经济和社会体系之中4经济发展中的新的矛盾频繁显现3.产生的金融基础:1银行券统一发行的客观需要2集中统一票据交换和清算的客观需要3保证银行支付能力和稳定银行体系的客观需要4对金融业监督管理的客观需要5政府融资便利和代理国库的主观需要4.产生途径:1自然演变瑞典、英格兰2政府立法美国联邦储蓄银行5.发展2个阶段:一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中央银行制度的普遍推广时期;二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直到现在中央银行制度的强化发展时期..6.央行制度推广具体原因:1新的货币本位制度建立的影响2布鲁塞尔会议和日内瓦会议的影响3麦克米伦委员会的影响4新国家的产生5来自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的支持7.中央银行制度推广时期的特点:1大部分依靠政府力量创建;是中央银行发展最快的时期2设立中央银行已成为全球性的普遍现象3稳定货币、控制通货膨胀成为中央银行的首要任务4进一步加强了对金融的管理与货币信用控制;中央银行的职能逐步扩展8.中央银行制度的强化的典型特征:政府对中央银行控制的加强;中央银行宏观经济调控职能进一步强化..9.政府加强对中央银行控制的原因:1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2货币政策改革发展的需要3凯恩斯国家干预经济的心得宏观经济调控理论的出现4国家干预的实践提供了可借鉴依据5加强国际之间的政策协调和合作的需要10.中央银行制度强化的表现:1中央银行实施国有化改革2中央银行成为国家干预和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3新的银行法的制定更加明确了中央银行的职责4中央银行调节经济的手段不断扩大并日益成熟5世界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联系;合作逐步加强11.中央银行性质:中央银行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承担管理一国金融事业、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国家机关;是经营金融业务的特殊金融机构..12.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地位的特殊性:1调控货币供给量2监管和规范各种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3参与国际金融事务的往来于合作;强化一国金融主权13.中央银行是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职能作用的特殊性:1调控手段:经济手段2调控作用的发挥:比较平缓有一定时滞3政策制定:独立性较强14.央行是金融业务的特殊金融机构目标业务的特殊性:1经营目标:不以盈利为目标2服务对象:政府银行等金融机构3经营内容:货币发行、金融机构和政府存款..15.中央银行的职能: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16.发行的银行: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是国家唯一的发行机构17.作为发行的银行的重要职责:一保持币值的稳定;根据经济发展需要;掌握货币发行与流通二掌握货币发行准备、控制信用规模、调节货币供应量18.垄断货币发行意义:1是统一货币发行与流通的基本保证2中央银行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志3稳定币值的基本条件4是中央银行发挥其全部职能的基础19.作为政府的银行职能表现:①代理国库②代理振幅债券的发行③为政府融通资金④持有和经营管理国际储备⑤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活动⑥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⑦监督管理金融业⑧为政府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决策建议;发布经济金融信息..20.作为银行的银行;其职能作用表现:①集中存款准备金加强商业银行等存款性金融机构的支付和清偿能力;调节信用规模和控制货币供给量②最后贷款人③组织全国清算21.中央银行的作用:1稳定币值防止通货膨胀2集中清算;加速资金周转3稳定金融;防范金融风险4调节国民经济;促进经济正常发展5推进国际金融合作22.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卖出有价证券23.中央银行制度:1单一中央银行制度2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3准中央银行制度香港、新加坡4跨国中央银行制度欧洲中央银行、西非、中非、加勒比24.中央银行的资本结构类型:1全部股份国家所有英法、加拿大2公私混合所有日本、墨西哥、巴基斯坦 3全部股份私人所有美、意、瑞4无资本金的中央银行韩国5多国共有资本的中央银行货币欧盟、欧洲中央银行25.中央银行独立性:指作为货币行政管理当局的中央银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过程中相对独立于国家权力、立法、司法、和政府..中央银行独立性是相对独立性..26.独立性内容:1垄断货币发行权2保持政治上的独立性3拥有操作上的独立性27.中央银行独立性的不同模式:一独立性强的模式:组织上的独立性、人事上的独立性、决策上的独立性、资金运用上的独立性、制定规章和实施处罚上的独立性二独立性次强的模式三独立性弱的模式28.中央银行独立性的重要意义:1中央银行是负有社会性责任的机构;它的货币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应具有稳定性和连贯性..2中央银行应独立于政府;保持超然地位;以稳定币值为首要任务;可以对政府的通货膨胀政策起制约作用..3中央银行不是一个纯政府的服务机构;而是一个社会化服务机构;因此中央银行应具有独立性29.中央银行具有一定独立性的表现:经济、政策、人事、组织30.中央银行独立性的不同模式:独立性较强的模式..(1)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独立性:人事独立性、经济独立性资金来源于对银行的贴现收入和持有政府债券所获得的收入、政策独立性联邦储备体系理事会经国会授权;无须总统批准;有权独立地制定货币政策;自行决定采取措施和运用政策工具(2)德意志联邦银行的独立性:人事独立直接向议会负责;联邦政府的成员虽有权参加联邦银行理事会的会议并提出动议;但没有表决权、经济独立禁止政府向银行透支;政府机构向银行的借款必须保证归还、政策独立性两者出现矛盾时;联邦银行则以完成自己的职责为主(3)欧洲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独立性稍弱的模式:英格兰银行最高决策机构是董事会;不给政府垫款;只提供少量的隔夜资金融通和日本银行货币委员会为最高决策机构独立性较弱的模式;中央银行隶属于政府;较多地服从政府或财政部的指令..代表是意大利银行和法兰西银行..31.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问题:1、组织独立性..A、隶属于国务院;与财政部地位相等;不受财政部制约..B、实行行长负责制;最高决策人是行长;最高决策机构是行长办公会议..2、人事独立性..行长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副行长由国务院总理任免..3、经济独立性..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和包销政府债券;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贷款;实行独立的预算管理制度;依法提取总准备金后的净利润全部上缴中央财政;亏损由中央财政拨款弥补..4、政策独立性32.中央银行发立法结构:1总则2中央银行组织结构3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和工具4中央银行业务5中央银行的预算和决算6中央银行的法律责任33.中央银行的业务范围:一中央银行的法定业务权力二中央银行的法定业务范围三中央银行的法定业务限制34.法定业务权力:有权发行货币;有权管理货币流通;有权发布监管金融机构的业务命令与规章制度;有权持有、管理、经营国家的黄金外汇准备;有权经理国库;有权对金融业的活动进行统计和调查;有权保持业务活动的相对独立性..35.法定业务范围:1发行货币2办理必要的银行业务3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进行管理;发布行政命令和规章制度4持有、管理和经营国家外汇储备5代理国库、代理政府债券发行和兑付6对金融业的活动进行稽查、检查、审计、统计和调查7法律允许的其他业务36.各国中央银行的法定业务限制:A、不得经营一般性银行业务或非银行金融业务..B、不得直接从事商业票据的承兑、贴现业务..C、不得从事商业性证券投资业务..D、不得从事不动产买卖业务..E、不得向任何个人、企业、单位提供担保;不得直接向他们发放贷款..F、一般不得向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37.中央银行的业务特点:1中央银行开展业务的目的是为了履行其宏观调控职能2中央银行业务操作的重点是调控货币供给量3中央银行业务对象主要是金融机构而非个人4中央银行业务操作平台是金融市场38.中央银行业务经营的原则:1服从履行职责的需要2不以盈利为目标3不经营一般商业银行业务4保持资产的流动性5保持业务的公开性6保持业务的主动性和一定的独立性39.资产负债表基本结构:1资产国外资产;对中央政府债权;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对非金融性公司债权2负债储备货币;发行债券;中央政府存款;国外负债;自有资金40.资产负债表特点:1资产负债表反映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特点2中央银行的资产与负债业务的关系是资产引起负债41.资产负债表与其职能的关系:1中央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体系准备金的影响2资产与负债方存在对应关系3中央银行业务反映其调控职能42.负债业务:货币发行;存款业务;发行中央银行债券;其他区负债业务43.货币发行含义:一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的发行库通过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流向社会;二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从流通中回笼的数量44.货币发行的种类:1经济发行;为了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而发行的货币;为了支持和促进经济发展;防止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发生.2财政发行;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的货币..易造成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影响货币、金融秩序的正常运行..45.货币发行渠道:再贴现、再贷款、购买证券、购买金银和外汇等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活动46.货币发行原则:垄断法性原则;信用保证原则;弹性原则47.发行准备制度:1现金准备发行制2证券保证准备制3现金准备弹性比例制4证券保证准备限额发行制5比例准备制48.存款业务特点:1开办存款业务是为了实现调控职能2存款具有一定的强制性3存入款项的对象具有特殊性4存款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特殊性49.存款业务的意义:1有利于维护金融业的安全稳定2有利于加快资金清算3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存款准备金率;调控货币供给量50.存款业务种类:准备金存款、政府和公共机构存款、外国存款和特种存款51.准备金存款业务基本内容:1被要求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机构范围2准备基数;即哪些负债项目应该缴纳法定准备金3哪些资产可以充当法定准备金4法定准备比率的高低5计算准备金和缴纳法定准备金的时间52.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银行按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提取的准备金..存款准备金=自存准备金+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53.法定存款准备金:即存款货币银行按照法律规定必须按一定比率将吸收的存款转村中央银行的准备金..54.超额准备金:存款货币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款中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55.准备金比率按活期、定期、储蓄的顺序逐步降低..56.发行债券的目的:一是针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超额储备过多的情况;发行债券以减少他们的超额准备;以便有效地控制货币供给量;二是以此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之一;通过中央银行债券的买卖行为;灵活的调节货币供给量..57.资产业务:再贴现、再贷款、证券买卖、储备资产58再贴现:指商业银行将通过贴现业务持有的尚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转让;借此获得中央银行的资金融通..59.再贴现金额=票据面额—再贴现利息再贴现利息=票据面额×日再贴现率×未到期日数日再贴现率=年再贴现率÷360=月再贴现率÷3060.再贷款: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贷款;再由商业银行向普通客户贷款..61.再贴现业务与贷款业务的区别:第一;贷款的收回方式不同..再贴现贷款;再贴现票据到期;中央银行向票据承兑人出事票据并要求承兑人兑付;收回贷款;抵押贷款;贷款期限到期;借款人向中央银行归还贷款并收回抵押品..第二;贷款的安全程度不同..抵押贷款与再贴现没有区别..信用贷款无物资保证;存在风险..第三;利息收回时间不同..再贴现是先扣除;贷款是到期才扣除..62.证券买卖:中央银行以市场交易主体的身份;在公开市场上通过买卖有价证券的办法来调节超额准备金或基础货币;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或者利率的一种行为..63.证券买卖业务与贷款业务的异同:相同:1都是中央银行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工具2融资效果相同;买进证券相当于发放贷款;卖出相当于收回贷款..3对货币供应量影响相同;买进证券和发放贷款一样;都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多倍扩张;卖出证券和收回贷款一样;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多倍收缩;4都是以自己创造的负债去扩大自己的资产..不同:⑴形成资产的流动性不同..证券买卖业务的资产流动性高于贷款业务的资产流动性..⑵获得收益的形式不同..贷款业务有利息收入;而未到期的证券买卖业务只有买卖过程中的差价收益..⑶对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的要求不同..公开市场上的证券买卖业务对经济和金融环境..的要求比较高;一般要求有发达的金融市场;贷款业务则对金融市场的发达与否没有过多要求..⑷主动性不同..公开市场中的证券买卖是中央银行主动进行的;其规模大小完全由它控制;而贷款业务实现不了这种控制;中央银行可以改变贴现率来鼓励和限制银行贴现;但难以直接控制贴现规模..⑸灵活性不同..贷款政策无法经常变动;而证券买卖业务却可以恰到好处地把握好规模;并且出现错误时可立即通过逆向操作来进行矫正64.支付清算:指中央银行作为一国支付清算体系的参与者和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方式、途径;使金融机构间的债权债务清偿和资金转移顺利完成并维护支付系统的平稳运行;从而保证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65.支付清算体系:清算机构、支付系统、支付结算制度66.中央银行支付清算服务的主要内容:1组织票据交换结算 2办理异地跨行结算 3提供跨国支付结算服务 4为私营清算机构提供差额清算服务 5提供证券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清算服务67.中央银行支付清算业务具有重要意义:1支付清算系统是经济和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2对货币政策事实具有重要影响掌握金融状况、资金运动;成为公开市场操作手段的前提;增强货币市场流动性、增加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3与金融稳定有密切关系货币供应:是一定时期内由中央银行和存款货币银行提供的各种货币形式的总量..社会总供应: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能够提供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总量..货币供应均衡和社会供求均衡之间的关系:1.货币供给促使社会总需求的形成2.社会总影响社会总供给3.社会总供求决定真实货币需求4.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货币政策:广义的指中央银行、政府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及其采取的影响货币数量的一切措施..狭义指中央银行为了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信用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内容: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外汇政策..货币政策特点:1.货币政策是宏观政策而非微观政策2.货币政策是一种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而非调节总供给的政策 3.货币政策是一种间接调控政策而非直接调控政策 4.货币政策是一种长期的经济政策而非短期的经济政策5.货币政策是一种逆经济风向调节政策而非顺经济风向调节政策货币政策的作用:1.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2.为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转提供一个稳定和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3.熨平经济波动;促进经济稳定增长4.促进充分就业;促进社会稳定5.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汇率相对稳定6.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防范金融危机货币政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积极的货币政策使货币供给增多;紧的货币政策使货币供给减少..提高利率;货币供给量减少;降低利率;货币供给量增多..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宏观经济分析:宏观经济分析方法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各个有关的总量及其变动;特别是研究和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其与社会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之间的关系..货币政策最终目标:1.稳定币值衡量指标:GNP国民生产总值、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零售价格指数、生活费用指数..2.充分就业衡量指标:失业率..3.经济增长衡量指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一国生产能力..4.国际收支平衡衡量指标:自主性交易平衡与否、是否需要调节性交易来补偿..最终目标的选择:相机选择、临界原理选择、轮番突击选择..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货币供给量、利率、汇率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指受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传导性金融变量目标..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货币供给量活信用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特点是:这些工具的运用是针对总量进行调节而非对结构性问题进行调节;对整个宏观经济运行发生影响..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俗称“三大法宝”..存款准备金制度含义: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地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措施..存款准备金制度内容:1.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2.规定可充当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内容3.规定存款准备金的计提基础..存款准备金制度优缺点:优:它对所有的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影响是平等的;对货币供给量影响力大;速度快;效果明显.. 缺:作用力猛烈;对经济的震动大;不适宜作为日常性操作工具..再贴现政策含义: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转让以融通短期资金的一种行为..作用机制:为刺激抑制经济增长—;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调低或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贷款和投资规模扩大或缩减—货币乘数放大或缩小—市场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市场利率降低或提高—投资、消费支出增加或减少..再贴现政策内容:再贴现率的调整;规定何种票据具有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再贴现政策优缺点:优:中央银行可以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避免金融恐慌;维护金融稳定..同时可以通过再贴现率的调整和再贴现贷款的发放;调节货币供给量和信贷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 缺:从控制货币供给量来看;再贴现率政策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控制工具;从对利率的影响看;只能影响利率水平而通常不能改变利率的供给量;就其弹性而言;再贴现政策缺乏弹性;告示效应有局限性..再贴现率的作用机制:货币量偏多、经济过热—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融资成本上升—商业银行借款意向降低—商业银行准备金减少—贷款规模缩减—市场货币供给量减少—市场利率上升—客户融资成本增加—投资支出减少、经济增速放慢..公开市场政策含义: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准备金数量;进而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一种政策措施..公开市场政策的主要内容:1.确定买卖证券的品种和数量;制定操作计划2.决定操作方式的长期性和临时性3.选择操作机构4.确定交易方式5.公开市场操作过程公开市场政策的优缺点:优:1.公开市场政策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中央银行手里;其操作规模、大小和方向完全受中央银行自己控制;而不像再贴现那样;处于被动地位..2.中央银行可以运用公开市场政策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可以按任意规模买卖证券;知道满意中央银行的要求为止..3.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政策;对货币供给量进行微调;而不像存款准备金那样产生震动性影响..4.公开市场政策具有较强的可逆性..金融市场情况一旦发生变化;或万一发现错误;中央银行能迅速改变其操作方向;精确而灵活的调节市场货币供给量..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则不能迅速地逆转..缺:公开市场业务因操作较为细微和经常发生;所以对大众预期的影响和对商业银行的强制影响均较弱;其告示效应较弱2.各种干扰因素的存在会部分抵消公开市场政策的影响力 3.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不一定能得到商业银行的配合..4.公开市场政策的运用需要有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前提..公开市场政策机制:市场资金短缺或过多—中央银行买进或卖出证券—基础货币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信贷扩张能力增强或减弱—贷款和投资增加或减少—市场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市场利率下降或上升—刺激投资支出增加或减少..。
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复习题
复习题一、单选题1、美国中央银行正式形成的标志是A.美国联邦储备体系依法正式成立 ;A.美国联邦储备体系依法正式成立B.美国第一国民银行的正式成立C.美国第二国民银行的正式成立D.美国全国货币委员会的正式成立2、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都采用B.一元式单一中央银行制度;A.大一统式的中央银行制度B.一元式单一中央银行制度C.二元式单一中央银行制度D.多元的中央银行制度3、B.法定存款准备金是存款机构按照法定要求缴存到中央银行的存款;A.法定贴现金B.法定存款准备金C.超额存款准备金D.备付金4、1936年,B.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诞生;A.弗里德曼B.凯恩斯C.哈耶克D.威克塞尔5、C.货币的外生性是指货币供给的变动主要取决于货币当局的政策行为,而不取决于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变量和微观主体;A.货币的中性B.货币的非中性C.货币的外生性D.货币的内生性6、经过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能够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是D.基础货币;A.存款货币B.贷款货币C.法定货币D.基础货币7、A.物价指数是目前各国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主要指标;A.物价指数B.利率指数C.收入指数D.信用指数8、由于需求转移而引发的通货膨胀,属于 A.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A.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B.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C.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D.结构型通货膨胀9、凯恩斯主义者主张将B.长期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A.短期利率B.长期利率C.短期货币供给量D.长期货币供给量10、以下不属于金融监管对象的是D.商业银行聘用员工的行为;A.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行为B.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行为C.商业银行买卖外汇的行为D.商业银行聘用员工的行为1.世界上最早的中央银行是C、瑞典银行;A、英格兰银行B、中华民国银行C、瑞典银行D、希腊银行2.资本全部为国有的中央银行,称为B、国有中央银行;A、中央银行B、国有中央银行C、准中央银行D、央行3.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是形成D、货币发放的业务;A.资金来源B、资金筹集C、资金放贷D、货币发放4.中央银行的D、资本业务是中央银行筹售、维持和补充自有资本的业务;A、负债业务B、公开市场业务C、再贷款业务D、资本业务5. A、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而使用的各种策略手段;A、货币政策工具B、货币政策效应C、货币政策传导机制D、中间目标6. B、政治稳定是经济稳定的必要前提;A、币值稳定B、政治稳定C、金融稳定D、政策稳定7. A、安全性是商业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资金的流动性和现金兑付能力;A、安全性B、流动性C、收益性D、及时性8. C、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之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A、银行信用控制B、政府信用控制C、消费者信用控制D、企业信用控制9.D、公开市场业务作为日常性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手段已被各国广泛使用;A、再贴现B、法定准备金C、超额准备金D、公开市场业务10.D、通货膨胀风险是指金融市场发生系统危机或崩溃的可能性;A、市场系统风险B、金融系统风险C、国际金融系统风险D、通货膨胀风险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国家或地区采用准中央银行制度的有 D.新加坡 E.中国香港A.美国B.日本C.前苏联D.新加坡E.中国香港2、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包括A.再贴现 C.证券买卖 D.黄金外汇储备A.再贴现B.存款准备金C.证券买卖D.黄金外汇储备E.外国政府存款3、凯恩斯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包括 A.投机动机 C.预防动机 D.政府需求动机 ;A.投机动机B.交易动机C.预防动机D.政府需求动机E.货币工资动机4、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C.再贴现政策 D.公开市场操作 E.准备金制度;A.信用控制B.国债管理C.再贴现政策D.公开市场操作E.准备金制度5、以下属于存款准备金制度优点的是 A.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自主权B.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迅速C.对所有商业银行一视同仁;A.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自主权B.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迅速C.对所有商业银行一视同仁D.作用程度适中E.不受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的影响1.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背景 A、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B、经济危机的频繁出现 D、货币信用经济的融合A、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B、经济危机的频繁出现C、政府利益D、货币信用经济的融合2.中国银行的萌芽A、户部银行 D、大清银行A、户部银行B、邮政银行C、交通银行D、大清银行3.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的原则是A、强制发行原则B、垄断发行原则C、信用保证原则A、强制发行原则B、垄断发行原则C、信用保证原则D、弹性原则4.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A、稳定币值和充分就业B、平衡国际收支C、经济增长D、金融稳定5.征信的原则包括A、真实性原则B、及时性原则C、隐私或商业秘密保护原则D、全面性原则6.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A、保证商业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资金的流动性和现金兑付能力 B、集中国内的一部分信贷资金 D、调节货币量A、保证商业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资金的流动性和现金兑付能力B、集中国内的一部分信贷资金C、抑制通货膨胀D、调节货币量7.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是 A、利率渠道 B、资产价格渠道C、汇率渠道 D、信贷渠道A、利率渠道B、资产价格渠道C、汇率渠道D、信贷渠道8.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包括总资本—对应资本扣减项A、资本充足率=————————————X100%风险加权资产一级资本—对应资本扣减项B、一级资本充足率=————————————X100%风险加权资产核心一级资本—对应资本扣减项C、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X100%风险加权资产总资本—对应资本扣减项D、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X100%风险加权资产9.金融衍生产品监管内容A、债券远期交易监管B、远期利率协议交易监管C、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监管D、人民币远期和掉期业务监管10.外汇市场监管的类型A、比较全面管理B、部分管理C、不实行管理D 、全面管理三、名词解释1.中央银行是国家最高的货币金融管理组织机构,在各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对国民经济进行,对其它金融机构乃至金融业进行监督管理权限,地位非常特殊;2.货币数量论认为在货币数量变动与物价及变动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的理论;3.交易方程式即 MV=PT,它认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对物价具有决定性作用,而全社会一定时期一定物价水平下的总交易量与所需要的名义货币量之间也存在着一个比例关系1/V4.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的一种货币现象;在经济实践中,判断某个时期的物价下跌是否是通货紧缩,一看通货膨胀率是否由正转变为负,二看这种下降的持续是否超过了一定时限;5.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金融监管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总称;1.单一制中央银行制度: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建立单独的中央银行机构,使之全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2.真实性:3.再贷款:再贷款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对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中国的再贷款有两种含义,狭义的再贷款是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的总称;广义的再贷款是指再融资的概念,包含票据再贴现;但再贴现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传统的三大法宝之一,应排除在再贷款的范畴外;4.外在时滞:外部时滞是指作为货币政策调控对象的金融部门及企业部门对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反应过程;按照美国的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对GDP的影响的最高点,一般要经过一至两年的滞后才能达到;5.内部控制:四、简答题1.中央银行的职能是什么1发行的银行1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权的意义2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的必要性3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的基本职责2银行的银行1集中存款准备金2最后贷款人3票据交换和清算3政府的银行1代理国库2代理政府债券发行3为政府融通资金、提供信贷支持4为国家持有和经营管理国际储备5代表国家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国际金融活动6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7金融监管8向政府提供信息和决策建议2.中央银行业务经营的原则是什么一垄断发行原则:是指货币发行权高度集中于中央银行;二要有可靠的信用保证原则:是指货币发行要有一定的黄金或有价证券作保证,即通过建立一定的发行准备制度,以保证中央银行独立发行;三要有一定的弹性原则:是指货币发行要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和灵活性;3.简述萨缪尔森的货币乘数模型;乘数—加速数模型是说明由乘数与加速数原理结合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经济周期波动的数学模型;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和萨缪尔森建立了这一模型;乘数—加速数模型用数学公式表达如下:三部门的国民收入决定方程为:Yt=C+MPCYt-1+I+WCt-Ct-1 其中,投资函数为:It=I+WCt-Ct-1消费函数为:Ct= C+MPCYt-1该式表明,t时期的实际国民收入或总产量等于自主消费C加引致消费去年实际国民收入Yt-1与边际消费倾向MPC的乘积,再加上自主投资I和由加速数W于今年消费支出增量Ct-Ct-1所决定的引致投资;在国民收入中,投资、消费和收入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如果自发投资是一个固定的量,依靠经济本身的调整,就会自发形成经济的周期波动,经济的扩张与衰退正是由乘数与加速原理结合的作用决定的;为了减少经济的周期波动,以维持经济的长期稳定,政府有必要对经济进行干预;干预的办法有,影响私人投资,或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影响人们的消费在收入增量中的比例;乘数和加速数原理的相互作用这一模型是凯恩斯主义者皆是经济周期的主要理论;这一模型可以部分地解释西方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的原因;但这一模型却没有解释为什么周期性的波动恰恰发生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而这一事实正是经济周期理论所必须加以说明的主要问题;4.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什么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这是货币政策制定者——中央银行的最高行为准则;货币政策的目标一般可概括为: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金融稳定;稳定物价是指将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控制在一个比较小的区间内,在短期内不发生显着的或急剧的波动;充分就业是指将失业率降到一个社会能够承受的水平;经济增长是指经济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始终处于稳定增长的状态中,一个时期比另一个时期更好一些,不出现大起大落,不出现衰退;货币政策的目标包括: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5.金融监管的原则是什么1.依法管理原则;各国金融管理体制不同,但是依法管理上是一致的;包含2个方面,一金融机构是必须接受国家金融管理当局监督管理,有法保证;二是实施监管也必须依法;这样才能保证管理的权威性,严肃性,强制性,一贯性,有效性;2.合理适度竞争原则;竞争和优胜劣汰是一种有效机制;但是金融管理的重心应该在创造适度竞争上,既要避免金融高度垄断,排斥竞争从而丧失效率和活力,又要防止过度竞争恶性竞争从而波及金融业的安全稳定,引起经常性的银行破产以及剧烈的社会动荡;3.自我约束和外部强制相结合原则;既不能完全依靠外部强制管理,如果金融机构不配合,难以收到预期效果;也不能寄希望于金融机构自身自觉的自我约束来避免冒险经营和大的风险,必须2个方面结合;4.安全稳健与经济效益结合的原则;这历来是金融监管的中心目的,为此所设的一系列金融法规和指标体系都是着眼于金融业的安全稳健和风险防范;但是金融业的发展毕竟在于满足社会经济的需要,要讲求效益,所以金融监管要切实把风险防范和促进效益协调起来;1.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是什么答1、统一银行券发行的需要;2、票据交换及清算的需要;3、为商行提供资金支持的需要;4、统一金融监管的需要;中央银行是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对金融业进行管理的特殊的金融机构;2.我国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依据是什么货币政策目标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一般应具备趋同性、长期性和驾驭性的特征;货币政策目标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逐渐形成的;世界各国基本上将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目标;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目标体现了两方面的要求:第一,稳定币值是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即使在短期内兼顾了经济增长的要求,仍必须坚持稳定币值的基本立足点;第二,稳定币值和经济增长这两个目标不是并列的,而有层次和主次之分;从层次上,稳定币值是货币政策目标的第一个层次,而促进经济增长是货币政策目标的第二个层次;从主次看,稳定币值始终是主要的,中央银行应保持币值稳定的基础上来促进经济增长;中国人民银行法对货币政策目标并没有局限于单一目标、双重目标或多重目标,而是创造性地将其表述为有层次和主次之分的单一目标;3.公开市场业务的主要内容和作用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收缩银根时,便卖出证券,相应地收回一部分基础货币,减少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相反,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放松银根时,便买入证券,扩大基础货币供应,直接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这样,就能使得市场上的货币数量与商品达到一定程度的均衡,不会出现货币过多或过少以至于引起物价过高或过低的情况;所以说,公开市场业务室一种常用的货币政策的工具;4.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包括什么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交流与反馈监督、评价与纠正;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促进商业银行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银监会的监管要求和商业银行审慎经营原则;促进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保证其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促进商业银行增强业务、财务和管理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促进商业银行各级管理者和员工强化内部控制意识,严格贯彻落实各项控制措施,确保内部控制体系得到有效运行;五、论述题1. 公开市场业务的含义、主要内容和作用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借以改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调控信用规模和货币供应量,从而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作用:调控存款货币机构准备金和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与再贴现政策配合使用,可以提高货币政策效果;降低货币流通量的波动幅度;优点: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的时机、规模和方向以及如何实施的步骤都比较灵活,可以比较准确地达到政策目标;公开市场业务的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操作规模的大小完全受中央银行控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公开市场业务“宣示效应”较弱,不会造成经济运行的紊乱,即使中央银行出现政策失误,也可以及时进行修正;中央银行可以运用公开市场业务,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具有较强的伸缩性;公开市场业务具有很强的逆转性缺点:政策意图的宣示效应较弱;公开市场业务要产生预期的效果,对金融市场的要求较高且中央银行也必须持有相当的库存证券才能开展业务;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容易被抵消;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债券时,商业银行的行动并不一定符合中央银行的意愿;公开市场操作受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影响;2.金融监管的内容央银行金融监管的内容大致有以下10项:①对金融机构设立的监管,②对金融机构资产负伤业务的监管;③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包括市场准入、市场融资、市场利率、市场规则等;④对会计结算的监管;⑤对外汇外债的监管;⑥对黄金生产、进口、加工、销售活动的监管;⑦对证券业的监管;⑧对保险业的监管,⑨对信托业的监管;⑩对投资黄金、典当、融资租赁等活动的监管;3.结合我国的货币政策实践,谈谈货币政策的约束因素以及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途径;。
《中央银行学》复习思考题
《中央银行学》复习思考题中央银行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P29)重点+非重点1、试述央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原因。
简答5个方面(1)关于信用货币的发行问题。
(2)关于票据交换和清算问题。
(3)关于银行的支付保证能力问题。
(4)关于金融业的稳健运行问题。
(5)关于政府融资问题。
2、央行制度在初建时期和普及发展期各有何特点?简答初建时期,各国的中央银行主要是由普通银行通过国家法律赋予集中货币发行权和对其它银行提供清算服务及资金支持而逐步成为中央银行的。
普及发展时期,欧美国家的中央银行主要是对原有的银行进行改组和加强;而新成立的国家,解放的殖民地国家等主要是由政府直接组建中央银行,并借鉴欧美中央银行的经验。
基本设立时期的特点:1.由普通银行自然演进。
早期的中央银行大多数是由普通商业银行经过长期演变而成的。
一般称之为自然演进型中央银行。
2.逐步集中货币发行。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自然演进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步集中掌管货币发行权的过程。
3.对一般银行提供服务。
早期中央银行都为商业银行提供贷款、票据交换和资金清算服务,最终成为全国统一的银行清算中心。
扩展时期的特点:1.为适应客观需要而设立。
这个时期,大多数国家中央银行是为缓解通货膨胀压力,稳定币值,重建或整顿币制而专门创设的。
一般称之为人工创设型中央银行。
2.活动重心在于稳定货币。
这一时期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中心任务是解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的通货膨胀问题。
3.集中储备成为稳定金融的重要手段。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各国将准备金制度作为中央银行管理金融的重要手段。
3、如何认识中央银行的性质?中央银行既是为商业银行等普通金融机构和政府提供金融机构服务的特殊金融机构,又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监督和管理金融业、规范与维护金融秩序、调控金融和经济运行的宏观管理部门。
具有双重属性:银行性与机关性。
4、对比分析早期中央银行与现代中央银行职能。
分析中央银行的三大基本职能,即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但这些具体内容并不是在中央银行产生时就得到了完全充分的体现,而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中央银行制度本身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完善的。
第五章 中央银行
第五章中央银行在世界各国中,金融市场最重要的参与者都是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是代表一国政府调控金融、经济发展的特殊的金融机构,是全国信用制度的枢纽,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方面起着特殊作用。
虽然中央银行也被称为“银行”,但它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银行,而是一个政府管理机构。
自二战结束以来,中央银行制度已经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它们在各国的金融体系管理、货币政策实施等方面占据着核心地位。
为了理解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和整体经济中扮演的角色,本章我们将学习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承担的职能,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以及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学习目标及重要知识点在完成本章的学习之后,你应该可以:1、了解中央银行的产生、发展2、掌握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3、掌握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项目和负债项目4、掌握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各项目变动对基础货币的影响5、了解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本章重要知识点:1、掌握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2、掌握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项目和负债项目3、掌握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各项目变动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最后修改: 2010年07月22日星期四16:29本章课程活动安排如下:1、完成本章在线学习(讲解视频、知识点学习)2、完成本章自测题3、浏览本章案例分析并参加论坛讨论4、完成综合测试二5、进行央行决策游戏,完成工作实践一并提交作业一6、模拟炒股基金运作及小组讨论第一节中央银行的产生及职能中国人民银行成为央行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召开的“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通过决议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简称苏维埃国家银行),并发行货币。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式成立,1949年2月迁入北平。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任务是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国家银行体系。
一是建立独立统一的货币体系,使人民币成为境内流通的本位币,与各经济部门协同治理通货膨胀;二是迅速普建分支机构,形成国家银行体系,接管官僚资本银行,整顿私营金融业;三是实行金融管理,疏导游资,打击金银外币黑市,取消在华外商银行的特权,禁止外国货币流通,统一管理外汇;四是开展存款、放款、汇兑和外汇业务,促进城乡物资交流,为迎接经济建设作准备。
美联储的产生和发展
美联储的产生和发展一、美联储的产生美联储(Federal Reserve System)是美国的中央银行,负责监管和管理美国的货币政策、金融稳定和金融体系运作。
它成立于1913年,是美国历史上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
1.1 创立背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经历了一系列金融危机,如1907年的金融恐慌。
这些危机揭示了美国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缺乏一个集中的机构来监管和稳定金融市场。
1.2 创立过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13年通过《联邦储备法》(Federal Reserve Act),正式创立了美联储系统。
该法案由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签署,并在全国设立了12个地区银行。
二、美联储的组织结构2.1 董事会美联储的最高决策机构是董事会(Board of Governors),由7名成员组成,其中包括一位主席和六位其他成员。
这些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由参议院确认任命。
2.2 地区银行美联储的地区银行共有12家,分布在全国各个地区。
每家地区银行都有一个独立的董事会,由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代表组成。
这些地区银行负责监管和管理各自地区的金融机构,并参与制定货币政策。
2.3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简称FOMC)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决策机构。
它由董事会成员和一些地区银行行长组成。
FOMC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包括利率调整和购买或出售国债等操作。
三、美联储的职责3.1 货币政策美联储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以维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最大就业。
它通过调整利率、控制货币供应量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
3.2 监管金融机构美联储还负责监管和管理美国的金融体系,包括商业银行、储蓄银行、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
它制定并执行监管规定,以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
3.3 金融稳定美联储在金融危机和市场动荡时采取行动,以维护金融稳定。
它可以提供紧急贷款、购买债券等措施来缓解金融市场的压力。
中央银行学
小题(选择,判断)中央银行的产生途径有两条,一条是由商业银行演变而成的途径。
现代中央银行的主要性质和职能是在商业银行的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主要代表是英格兰银行。
另一条途径则是从一开始就作为中央银行创建的,重要代表是美国的联邦储备银行。
这条途径对中央银行发展的贡献在于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银行的职能,尤其是中央银行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中央银行是一国信用制度的枢纽:银行信用构成一国信用制度的基础,而中央银行在银行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是整个社会信用工具的总供给者;中央银行是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在金融市场上处于支配地位中央银行与政府存在特殊关系: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各种金融法规;中央银行配合政府宏观经济目标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密切;中央银行代表国家管理金融市场;中央银行代表国家管理国库和向政府提供融资;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参与国际金融活动和管理国家黄金外汇储备中央银行在经济运行和发展中发挥特殊作用:稳定货币和稳定经济;调节信用和调节经济;以中央银行为中心的资金清算体系;在国内是政府的银行,在国外要代表国家开展国际金融交流活动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基本原则:1服从履行职责的需要;2非营利性;3流动性;4主动性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的基本职责: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掌握货币发行,调节货币流通掌握货币发行准备,控制信用规模,调节货币供应量;根据流通的实际需要,印刷、铸造或销毁票币,进行库款调拨,调剂地区间的货币分布和面额比例,满足社会对票币提取和支付的不同要求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代理国库;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为政府融通资金,提供特定的信贷支持;为国家持有和经营管理包括外汇、黄金和其他资产形式的国际储备;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事务与活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维护金融稳定;为政府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决策建议,向社会公众发布经济金融信息。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政府的一个组成部门,从而决定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必须服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
各国中央银行制度比较
第一章组织机构的比较 (2)一美国联邦储备体系 (2)1.理事会 (2)2.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 (2)3.联邦咨询委员会 (3)4.联邦储备银行 (3)二英格兰银行 (3)三日本银行 (4)四欧洲央行 (5)1、理事会 (5)2、执行委员会 (5)3、全体理事会 (5)第二章货币政策操作的比较 (6)一美国的货币政策操作 (6)1.公开市场业务 (6)2.变动再贴现率 (6)3.法定准备金政策 (6)二英格兰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 (7)三日本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 (7)四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 (8)1.公开市场操作。
(9)2.最低存款准备金制度。
(9)3.存贷款便利。
(9)第三章金融监管体制的比较 (10)一美国的金融监管制度 (10)二英格兰金融监管制度 (11)三日本金融监管制度 (11)四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金融监管制度 (12)西方发达中央银行制度比较摘要:在20世纪的末期和21世纪的初期,随着各国金融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再次立法改变其中央银行制度。
如欧洲中央银行的成立,美国的《1999 年金融服务法》及英国修订《英格兰银行法》。
本文主要选取美国未加入欧元区的英国日本以及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在第一至第三部分从组织结构、货币政策工具的选取运用及他们的监管体系进行论述关键词:美联储英格兰银行日本银行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制度第一章组织机构的比较一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美国的中央银行—美国联邦储备体系是根据1913年的《联邦银行法》建立的。
采用的一个二元分级的中央银行模式,在联邦和州一级分别有组织和金融权力。
其大致的结构和权力划分为:1.理事会设在华盛顿的联邦储备委员会是联邦储备体系的最高决策机构。
其核心理事会由7名成员组成,在参议院的同意后由总统任命,任期为14年,每2年交叉改换一位,不得随意罢免,不得连任。
从7名理事中选出主席和副主席各一位,经参议院同意后总统任命,任期4年,可以在他们的理事任期内连任。
美国金融体系
美国金融体系美国金融体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联邦储备银行系统,商业银行系统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由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主导。
美联储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系统起中央银行作用。
具有发行货币、代理国库及对私人银行进行管理监督职能,更为重要的是为美国政府制订和执行金融货币政策。
联邦储备系统可以通过它所制订的政策直接影响货币的供应和信贷的增长,从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各个方面。
现在的联邦储备银行系统包括联邦储备总裁委员会;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12家区域性联邦储备银行以及数千家私营的会员银行。
联邦储备总裁委员会是联邦储备银行系统的最高权力机构,它由7名委员组成、负责决定全国货币政策,并对联邦储备银行各区域性分行、会员银行和商业银行的活动及业务有广泛的监督和管理职责。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是联邦储备系统用以执行货币政策的主要机构,由联邦储备总裁委员会7名委员和5名区域联邦储备银行的行长(其中必须包括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其余各分行轮流参加)。
区域性联邦储备银行是按照1913年国会通过的联邦储备法,在全国划分12个储备区,每区设立一个联邦储备银行分行。
每家区域性储备银行都是一个法人机构,拥有自己的董事会。
会员银行是美国的私人银行,除国民银行必须是会员银行外,其余银行是否加入全凭自愿而定。
加入联邦储备系统就由该系统为会员银行的私人存款提供担保,但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存款准备金,对这部分资金,联邦储备系统不付给利息。
美国商业银行美国商业银行在美国金融体系中占有主要位置,1980年,美国共有商业银行15082家,总资产为21147亿美元,占金融界资产总额的30%左右。
商业银行以存款和贷款为主,70年代以来各主要商业银行为扩大业务经营范围,增强生存能力,积极开展存贷款以外的业务。
由于1933年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禁止商业银行从事投资业务,也不能经营证券发行和买卖,故许多商业银行都设立信托部,参与证券经营活动。
1986年4月1日,美国完全取消对储蓄存款利率的上限,这样各种银行完全可以自己决定对存款付多高的利息,这大大增加了银行业的竞争。
中央银行
保障金融稳健运行、调控宏观经济工 具
通过改变基础货币供应量,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 求平衡。 监督管理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维护金融稳定。 最后贷款人。
国家最高的金融决策机构和金融管理 机构,具有国家机关性质
管理调控基本手段是经济手段。 对宏观调控是分层次实现。 在制定政策上有一定独立性。
中央银行的职能
3、关于标准比例的目标 到1992年底,银行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的比 1992年底,银行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的比 率8%,核心资本至少4% %,核心资本至少4 4、过渡期及其实施安排
《新巴塞尔协议》 新巴塞尔协议》
巴塞尔协议已被100多个国家自愿采用。它突出强 巴塞尔协议已被100多个国家自愿采用。它突出强 调了资本充足率的标准和意义、确立了全球统一 的银行风险管理标准。 近年来, 近年来,各种为规避资本充足率的金融创新层出不 穷,特别是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暴露出1988年 特别是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暴露出1988年 协议的诸多不足。 突出表现在:过分强调资本充足率, 突出表现在:过分强调资本充足率,忽视了其他的风 险;没有对同类资产不同信用等级作出区分;对国家 没有对同类资产不同信用等级作出区分; 信用风险权重处理过于简单等。
金融机构进入市场、设立机构、破产和合并进行管理。 我国金融机构准入市场的监管内容: 金融机构准入市场的审批权; 对金融机构准入最低注册资本金进行限定; 审批金融机构实行统一调整; 审批金融机构实行统一调整;
资本充足率的管理
《巴塞尔协议》 巴塞尔协议》
存款保护制度
保护存款人的存款安全。 美国1934年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美国1934年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含义
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 权力及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权力及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两层含义:一是可以自由决定如何实现政策目标; 两层含义:一是可以自由决定如何实现政策目标; 二是决策不受政府影响和干预。 二是决策不受政府影响和干预。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背景
中央银⾏产⽣的历史背景第⼀章中央银⾏产⽣的历史背景1.商品经济和社会⽣产⼒的迅猛发展2.货币关系和信⽤关系的普遍化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频繁出现中央银⾏产⽣的客观经济原因1.统⼀银⾏券发⾏的需要2.票据交换及清算的需要3.为商⾏提供资⾦⽀持的需要4.统⼀⾦融监管的需要中央银⾏的初步形成产⽣:17世纪后半期制度形成:在19世纪初期。
⼤概经历257年时间:(瑞典银⾏1656-美国联邦储备体系1913年)中央银⾏产⽣的途径:1.由信誉好,实⼒强的⼤银⾏逐步演变⽽来-瑞典银⾏,英格兰银⾏2.由政府出⾯直接组建⽽成-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瑞典银⾏1656年成⽴,最初是私营银⾏;1668年改组为国家银⾏,但此时仍有多家银⾏拥有货币发⾏权;1897年独占货币发⾏权,完成了向央⾏转变的关键⼀步英格兰银⾏成⽴于1694年,确定为国家银⾏。
是现代银⾏的“⿐祖”。
拥有两项特权:⼀是贷款给政府;⼆是以政府债券作抵押,发⾏等值银⾏券1833 年规定英格兰银⾏发⾏的银⾏券具有⽆限法偿的资格。
1844 年通过《⽪尔条例》,确⽴了英格兰银⾏作为货币发⾏银⾏的地位。
《⽪尔条例》:源于银⾏主义与通货主义之争,通货主义认为银⾏券的发⾏必须要有贵⾦属作保证,来防⽌货币泛滥的危险。
通货主义的胜利诞⽣了《⽪尔条例》主要内容:1.将英格兰银⾏分为发⾏部和银⾏部。
2.不批准新的银⾏发⾏货币。
3.将货币发⾏权集中于英格兰银⾏。
1928年成为唯⼀的发⾏银⾏《⽪尔条例》从中央银⾏的组织模式和货币发⾏上为英格兰银⾏⾏使中央银⾏职能奠定了基础。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美国第⼀银⾏(1791-1811)资本⾦1000万美元,政府出资20 %。
职能: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独占货币发⾏权,代理联邦政府基⾦收付保管业务和向政府贷款。
美国第⼆银⾏成⽴于1816年,资本⾦3500万美元,政府出资700万美元。
与第⼀银⾏职能相同,183年被撤销。
⾃由银⾏时期(1837-1863):银⾏急剧增多,资本普遍不⾜,流动性差;银⾏券和存款准备⾦不⾜,⽆法清偿债务;货供应量发⽣急剧波动,造成经济波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来源:<美>劳埃德 B. 托马斯《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机械
工业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06 页。
10
四、美联储的贴现窗口
历史:1935有了政策工具,50年代调整信用。 银行从贴现窗口借款的条件
经济影响:
– 对银行准备金,基础货币和货币供给量的影响 – 对收益率,贷款利率和债券价格的影响 – 对公众的宣示作用
9
美联储买卖债券情况表
单位:10 亿美元
直接购买和出售 总购买 总出售
回购协议 总购买 总出售
反向回购协议 总购买 总出售
所持美国政府债券 的净变化
1994 年
35.3 2.3
309.3 311.9
1701.3 1700.8 +29.9
1995 年
20.6 2.4
331.7 328.5
2202.0 2197.7 +17.1
16
我国准备金率历年变化情况表
年 1984 年 1985 1987 1988 1989 年 1998.3.2 1999 年
度
年 年年
1
9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变 企业存款
存款准备
化 20%
10% 12% 13% 率 13%
8%
6%
情 储蓄存款
备付金率
况 40% 农村存款
5-7%
25%
17
我国准备金备付金利率情况表
年度
18
例:面临通货膨胀时 在市场卖出债券—债券的价格降 低—债券的利率上升—整个市场平 均利率上升,货币流回联储—减少 货币供给量—降低投资与消费的增 长速度—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抑制 通货膨胀。
6
美联储的公开市场运作(2)
公开市场运作的起源 – 1935《银行法》标志它的诞生 公开市场运作范围 – 只购买美国政府债券和联邦机构债券
调整幅度 (%)
0.25 0.25 0.25 0.25 0.25 0.50
贴现窗口 利率
4.50 4.75 5.00 5.25 5.50 6.00
调整幅度 (%)
0.00 0.25 0.25 0.25 0.25 0.50
资料来源:根据《国际金融报》多次刊登的消息整理而成。
12
五、美联储的法定准备率
贴现窗口的缺陷
– 不注意与公开市场运作的配合 – 时机滞后 – 联储在调整时不说明意图,宣示作用受到很大的削弱
11
贴现率和联邦基金利率水平表
加息时间
1999.06.30 1999.08.24 1999.11.16 2000.02.02 2000.03.21 2000.05.16
联邦基金 利率
5.00 5.25 5.50 5.75 6.00 6.50
克利夫兰和芝加哥,亚特兰大、圣路易斯和达拉斯,明尼亚 波利斯、堪萨斯城和旧金山。
4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3)
–美联储的独立性
总统对联储的影响方式
– 道义上的劝告 – 联储在国会进行立法斗争时,希望得到总统的支持 – 联储主席希望得到总统的好感
–联邦储备体系的分权问题
5
三、美联储的公开市场运作
公开市场运作机制
准备 金利 率 备付 金利 率
1996 1996. 1997. 1998. 1998 1998. 1999.
.5.1 8.23 10.23 3.21 .7.1 12.7 6.10
8.82 8.82 7.56% 5.22 3.51 3.24 2.07
%%
%%%
8.82 7.92 7.02% -- -- -- -%%
联邦储备银行:12个联邦储备区,每区一家银行 12家银行:⑴波士顿⑵纽约⑶费城⑷克利夫兰⑸里士满⑹亚
特兰大⑺芝加哥⑻圣路易斯⑼明尼亚波利斯⑽堪萨斯城⑾达拉斯 ⑿旧金山
纽约联储行:规模大,对外代表联储,对内公开市场运作 联储行董事会 美联储会员行
3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2)
联邦储备委员会 – 委员与主席的产生 – 主席,政府经济决策的主要制定者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 – 七委员与五行长组成 – 11家联储银行的分组⑴波士顿、费城和里士满,
9.00 8.55 9.72 8.82 10.17 9.09 10.62 9.36
6.39 5.22 4.59 6.84 5.49 4.86 7.02 5.58 5.04 7.92 5.67 5.13
1999. 6.10 2.16
3.24 3.51 3.69 3.78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金融年鉴》上的数据整理而得。
社会公正, 降低交易成本
7
美联储的公开市场运作(3)
公开市场运作影响:货币供给量,市场利率,公众的预期 公开市场运作优势:
对准备金和基础货币进行准确控制 灵活的改变政策的方向 具有主动调整政策的作用 公开市场运作缺陷 在地区之间不平衡
8
美联储的公开市场运作(4)
公开市场运作方式 – 直接交易,主动,调整利率 – 回购,稳定利率 公开市场运作的指示 – 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决议 公开市场运作指示的执行
可调整范围 (%)
8-14 0-9 0-9 0-4
14
货币乘数计算
货币乘数=(1+现金比率)/(法定准备 率+超额准备率+现金比率) 如果现金比率为40%,法定准备率为 10%,超额准备率为0.5%, 货币乘数=(1+0.40)/ (0.10+0.005+0.40)=2.77
15
我国再贴现率历年变化情况表
美联储调节法定准备金率 – 优缺点:
作用迅速、直接,总用中性,更直 接的宣示作用
13
美联储制定的准备金比率
内容
正常准备金 A 交易帐户 1. 52,000,000 美元以内 2. 52,000,000 美元以外 B 非个人定期存款 C 欧洲货币负债
附加准备金
当前的准备金比 率(%)
3 10 0 0 0
年度 1996.
5.1
再贴现 同再
率
贷款
利率
再贷款率
20 天以 9.00
内
3 个月 10.08
以内
6 个月 10.17
以内
1 年期 10.98
1996.8. 23
同再贷 款利率
1997.10. 23
同再贷 款利率
1998.3. 21
6.03%
1998. 7.1
4.32%
1998.1 2.7
3.98%
第二章 中央银行
1
一、中央银行的产生
中央银行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 英格兰银行1694
美国两次创立中央银行。1791和1816 美联储的成立
– 集权与分权的平衡 – 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平衡 – 国内不同地区及农村与城市之间、银
行家、非银行商业部门和社会其他集 团之间的平衡
2
二、美国联邦储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