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特征
中国现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全)详解
![中国现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全)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96c4139e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4e.png)
中国现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全)详解第一章: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特征1. 近代中国特征:- 经济落后:中国在近代时期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与西方列强存在巨大差距。
- 社会秩序混乱:近代中国社会中充斥着冲突、动荡和不稳定的因素。
- 文化逐渐启蒙:中国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并逐渐启蒙,形成了近代化的思潮。
2. 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 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真正面临外部压力和冲击。
- 太平天国运动: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起义,对清朝造成了巨大压力。
- 戊戌变法:兴起了变法运动,试图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3. 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标志着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丧失了部分主权。
- 刺激了中国的变法运动:甲午战争的失败激起了对国家状况的反思和变革的呼声。
- 加强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战争让中国人意识到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差距,引发了更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中国近代化的进程1. 戊戌变法的推动者:- 康有为、梁启超等民族主义者。
- 李鸿章、张之洞等官僚改革派。
2. 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清朝内外势力的反对:清朝保守派和西方列强的干预导致变法失败。
- 内部失去支持:一些关键改革政策未能获得足够的支持。
3. 维新派和德先生的主张:- 维新派:主张变法振兴国家,倡导实行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教育等改革。
- 德先生(林则徐):主张中西合璧,吸收西方科学技术,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4. 辛亥革命的意义:- 标志着中国封建的结束,规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的诞生。
- 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为后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奠定了基础。
- 成为亚洲各国爱国运动的榜样,对亚洲独立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以上是对《中国现代史纲要》的课后习题的详细解答。
希望能对您的学习和理解有所帮助。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c98d819c6294dd88d0d26bd0.png)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阶段特征一、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1.19世纪中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40、50年代)⑴列强侵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逼迫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中国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逼签《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又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工业革命发动战争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商品输出影响:破坏主权,社会性质变化;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客观上破坏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⑵中国人民的抗争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的坚强决心。
由于阶级矛盾的加深,加之外来侵略引发的民族矛盾。
1851年,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革命运动的主体是农民阶级。
⑶在经济上,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棉纺织业破产、耕织分离。
农、副、土、特产品大量出口,农业生产商品化。
外商企业出现——早期资本输出。
⑷中国人民的探索:地主阶级:林则徐和魏源为首的地主阶级抵抗派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洪仁玕:《资政新篇》⑸中国社会的变化:政治上:①历史转折——近代史开端战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战后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性质都发生了变化。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②阶级关系:新的阶级产生:无产阶级和买办阶级。
阶级矛盾激化: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战争最高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具有反侵略反封建和向西方学习的时代特征、肩负起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精编版】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1840~1949年)
![【精编版】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1840~1949年)](https://img.taocdn.com/s3/m/76e05c3f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43.png)
【精编版】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1840~1949年)【精编版】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1840~1949年)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9月中国现代史:1949年10月1日开始中国民主革命:1840年-1949年9月。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1949年9月)1924年初-1927年7月15日:第一次国民革命、大革命、国共第一次合作1927-1937:第二次国民革命、国共十年对峙、土地革命时期1937-1945:抗日战争、国共第二次合作1945-1949:第三次国民革命、解放战争1949-1956: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1976-1978:徘徊时期1978至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一单元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840-1860年)【阶段特征】从1840年至1860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其阶段特征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反映在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
(1)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渐强,中国经济开始走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近代化开启。
(2)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很多主权丧失;“中外和好”局面的形成,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统治阶级外交政策也开始调整。
矛盾聚合促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爆发。
(3)思想上:“新思潮”的萌发,中国人对西方有了新认识。
【基本线索】本单元包括从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的基本史实。
从17世纪开始中国已经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19世纪前期,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到穷途末路,清王朝统治集团反动腐朽;而同一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为扩大殖民地和海外市场,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凭借船坚炮利敲开中国长期闭关的国门。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内容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内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fd0a53d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84.png)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内容总结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
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内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内容1一.特点,特征,表现,标志1、19世纪40、50年代西方列强侵华所表现的特点:以直接的武装侵略为主。
2、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新的时代特征:反封建同时反侵略,《资政新篇》提出发展资本主义。
3、中国近代外资企业、洋务派企业、民族资本企业的共同特征:都是使用大机器的近代工业,都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
4、19世纪60、70年代,中国资本主义企业兴起,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官僚、地主、商人等私人投资。
5、清政府适应近代化行动的显著特点:缺乏主动性,是被迫的,行动是迟缓的。
6、与科举制度下的官学相比,洋务运动中所办新学堂的特点:不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
7、与早期维新派相比,康梁维新派的特点:开展了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
8、与维新思想相比,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特点:提出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
9、《辛丑条约》签定,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中国半殖民地化最显著的经济特征: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中国自然经济虽然解体,但仍然存在。
10、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政府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11、19世纪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标志: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开始投资新式工业,具有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出现了。
12、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开始的事件:兴中会的建立。
13、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
14、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各国间的主要矛盾,在中国则具体表现为:先后强租胶州湾和威海卫。
15、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全国性统一政党的建立。
16、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破产的标志:“皇族内阁”成立(1911年)17、在中国近代史上共和国制确立的标志: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https://img.taocdn.com/s3/m/a88f22e1b8f67c1cfad6b868.png)
中国近代史一、总体把握1、时限: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4、革命任务:反对外国侵略,同时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
5、分期界标:以“五四”运动为界,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时期特征:1840——1919年,共80年。
是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进一步深化的历史。
(1)基本线索: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与中国封建统治者相互勾结,使中国沉沦。
(3)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以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4)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以谋求近代化。
2、三个阶段(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1864年):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发生全方位剧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开始的标志,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剧变的表现:①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②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入,中国封建自然经济解体进程加快,为民族资本主义诞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③中国政局发生变化:满洲贵族势力减弱,汉族官僚地主势力增强。
清政府对西方侵略的态度由排斥到抵抗,再到妥协、投降,继而“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分化,以奕訢、曾国藩为代表的新官僚集团势力膨胀。
④社会矛盾、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中国人民的斗争进入新阶段,带有新的时代特点,即反封建的同时反对外来侵略,形成了以太平天国运动为标志的第一次高潮。
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阶段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735cd35f312b3169a451a48e.png)
中国近代现代史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单元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840年------19世纪60年代)1、政治上:(1)自鸦片战争起,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由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转变为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3)中国革命任务发生变化:由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转变为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
(4)中国革命性质发生变化,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5)阶级关系发生变化:19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外商开设的船坞和工厂里,第一批无产阶级诞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出现了一批为外国列强转卖商品、收购原料的中国人,称为买办商人;1851---1864年间,中国发生了太平天国运动。
2、经济上:(1)鸦片战争后,西方商品涌入中国市场,促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2)19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3、对外关系上: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清政府被迫由闭关锁国转为对外开放,由妄自尊大转为对外妥协,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清政府开始成为西方列强的附庸和工具。
4、思想文化上: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思想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林则徐、魏源等人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农民运动领袖洪仁玕提出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形成“西学东渐”局面。
单元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9世纪60年代--------1901年)1、政治上:(1)中国主权进一步沦丧,到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2)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出现暂时“和好”的局面。
中国近代历史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历史阶段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279afe3cee06eff9aef80762.png)
中国近代历史阶段特征一、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1、政治:①西方国家从鸦片战争开始侵略中国,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③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生变化。
④太平天国运动揭开民主革命序幕。
2、经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倾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农副产品,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思想文化: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二、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1、政治:①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到一起成为中国革命的敌人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西方国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获得大量侵略权益满足了其侵略野心,同时列强在国内忙于政治经济改革,因此19世纪60~70年代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但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西方列强扩大对中国侵略,先后爆发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
至20世纪初两大社会矛盾开始汇流,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了反对列强瓜分中国的义和团运动。
2、经济: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地主阶级开展了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
列强侵略由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转变。
3、思想文化:地主阶级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维新派提出了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思想,在19世纪末促成了思想解放。
三、20世纪初至1919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和发展1、政治:民主革命成为20世纪初的进步潮流,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中国开始出现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中国近现代史发展阶段及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发展阶段及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ad3e6568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01.png)
发展阶段
时间范围
主要特征
鸦片战争前
19世纪40年代前
- 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统治下- 经济相对封闭,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政治体制落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遭受西方列强的初步侵略和剥削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
1840年~1894年
-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 列强发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打击中外反动势力-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企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思想解放,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
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
1895年~1919年
-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列强瓜分中国-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推动政治变革,但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出现“黄金时期”- 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等思想广泛传播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
1919年~1949年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五四运动推动思想解放和马克思主义传播- 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胜利,民族独立地位提升- 解放战争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新中国成立
1840--1860近代中国
![1840--1860近代中国](https://img.taocdn.com/s3/m/fa6ce3ce28ea81c759f57806.png)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明显地呈U字形进程。近代中国 历史的前期(晚清时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 国历史的后期(民国时期) ,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 沦”和“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1920年) ,就 是“沉沦”的谷底时期,也就是“上升”的起始时期,是 “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两个层面: 国家富强 民族独立
在近代中国,……推翻帝国
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民族
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彻底改变国家
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
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也就成为中华
民族所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这两
大任务中,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前提。
只有先完成前一个任务,然后才能
解决后一个问题。于是,就有了近
(2)对内:反封建求得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民主革命(阶级矛盾) 6、民主革命分期: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新旧民主革命两大阶段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1919年):资产阶级领导;三民 主义为指导思想;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前途;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年-1949年9月):无产阶级领导;马 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新民主主义国家为前途。
——李时岳:《近代史新论》,1993年
1840年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两种相互矛盾 的趋向:从遭受列强侵略的角度说是向下沉沦,从接受 资本主义先进文化而开始走向现代化的角度说,是取得 了进步。……在列强殖民侵略的刺激下,中国社会也存 在着不断走向进步、走向现代化的一面。
——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2003年
——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2006年
“沉沦”
由于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并与中国封建势力勾结,使 独立的中国社会变为半殖民地或其程度不断加深。
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9cbc37c1b9f3f90f76c61bd5.png)
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一、19世纪40、50年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政治: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经济:自然经济日益解体;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建立。
3、思想: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4、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二、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政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于19世纪末登上政治舞台。
2、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洋务运动走出近代化(经济工业化)的第一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3、思想:西方民主思想开始传入;近代民主思想开始产生,地主阶级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维新思想(特别是政治上要求君主立宪制)逐步成为历史潮流(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维新思想)。
三、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北洋军阀(袁世凯)的统治1、政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高涨和失败;袁世凯专制独裁和失败;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斗争。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短暂的春天)。
3、思想: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指导思想,与实业救国思想并存。
西方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
4、外交:南京临时政府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袁世凯北洋军阀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四、1915年~1927年: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功1、政治:中国人民同列强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五四运动爆发,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共诞生;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民革命;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基本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统治。
2、思想: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
中国近现代史整合及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整合及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b9185c2d453610661ed9f43b.png)
七、人民解放战争(1945-1949年)(第三次 国民革命时期) • 1、政治: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 民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 中共尽力争取和平民主,重庆谈判和政协会 议; • 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全面破裂。 • 2、军事: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经过战略防御 、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和渡江战役几个阶段 ,夺取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
•
3、经济上:国民党征收苛捐杂税,滥 发纸币,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 中共发起土地改革运动,为解放战争的胜 利提供可靠的人力物力保证。 • 4、思想: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 中全会上的重要报告和《论人民民主专政 》一文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 准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八、中国由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49-1956年】 • 1、政治:新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 立并得到巩固;
• •
•
• •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 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国家为目的, 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 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 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致可分为: 1)19世纪40-6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初步形成时期,又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期 。 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又称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 涨时期。 3)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深化发展时期,又称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时期。
• 3、外交:中苏关系恶化,中美仍处于敌对 状态,中国积极发展同第三世界的友好关 系, • 4、思想: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关 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报告中 ,提出了一系列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理论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302128017375a417866f8f41.png)
中国近代史1、时间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主要矛盾:⒈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1901年后两大矛盾趋于合流;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4、分期界标(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同:任务(反帝反封建)、主力军(人民群众)异: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指导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前途(资本主义—社会主义)5、基本线索沉沦史: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封建统治者互相勾结,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如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争探索史:中国人民一方面进行反侵略反封建的抗争(抗争史),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近代化)的道路(探索史)。
如太平天国运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属于抗争史的内容;而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工农武装割据等属于探索史的内容。
第一单元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01)阶段特征中国近代化开始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政治上,西方列强为得到更多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伴随民族危机的日趋严重,中国社会各阶级积极抗争,农民群众和民族资产阶级分别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形成了爱国救亡运动的高潮。
经济上,西方列强加紧经济侵略,在向中国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料的同时,不断强化资本输出。
侵略势力由沿海地区深入到内地,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与此同时,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采用机器化大生产。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也开始出现并得到初步发展。
近代史各阶段特征
![近代史各阶段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aee3f99d4b73f242326c5f51.png)
近代史各阶段特征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特征1、19世纪中后期(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①政治: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经济:●自然经济日益解体;●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
③思想:●开始向西方学习,●民主思想逐步产生,●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不断增强。
④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⑤军事:火枪利炮逐步武装军队,新式的海军、陆军诞生。
2、19世纪末—20世纪初①政治:●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王朝不断衰落,并走向覆亡。
●中华民族出现了第一次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斗争不断。
如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②经济:●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对华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开始强烈要求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③思想:民主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兴起维新思潮、实业救国思潮和民主共和思潮。
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①政治上:●军阀政府专制独裁,对外卖国;●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斗争;●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并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开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②经济上,●一战前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战之后,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萧条。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官僚资本主义产生。
③思想上:新文化运动兴起,大力弘扬民主科学。
4、十年对峙时期①政治上:●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反共反人民;●国民党政府实现名义上的国家统一;●中共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和进行土地革命的方针,走工农武装据的道路,在南方建立革命根据地;●日本开始局部的侵华战争;●国民党对中共红军进行数次反革命围剿并迫使红军长征;●中共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由“不抵抗”政策到“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再到联共抗日。
中国近代史的主要特征与特点.ppt
![中国近代史的主要特征与特点.ppt](https://img.taocdn.com/s3/m/4440e5ba67ec102de2bd89a9.png)
洋务运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义和团运动:主要是反帝,客观上也反封建,但对它有
争论。
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民主主义革命,它的历
史经验、教训很重要。
其实,以上几种观点都是试图理出中国近代 历史发展的主线,然而历史发展是丰富多彩的, 试图用三个高潮或四个阶梯说,尽管反映了历史 发展的一条线索,却反映不了近代各个层面之间 的关系。
(2)在中国发现历史模式
1994年,柯文(Paul A, Cohen)发表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对冲击—反应模式作了全面批判。柯文
提出与“西方中心论”相对立的“中国中心观”问题。 所谓“中国中心观”是指近现代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逻
辑发展,19世纪西方的登场制造了种种问题,“尽管中国的 情境日益受到西方的影响,这个社会的内在历史自始至终依 然是中国的”。
五、怎样学习
学习历史有二个目的:一探索历史规律,二是总结 历史经验,以为今日的借鉴。
(1)学习目的不同 中学:了解历史事实,来龙去脉。 大学:把历史作为一门科学来学习、研究,也就是我们
学习的不仅仅是“史”,而是历史学,我们学习的目的不仅 是了解历史,而是认识历史。
(2)学习要求不同 中学:掌握基本史实、年代、人物。 大学:不仅掌握了解一般史实,而且要了解与此史实有 关的前因后果,了解其处于历史长河中与其他史实的联系, 也就是通过史实把握这样一些关系:社会总系统下各个子系 统的关系,了解社会结构(经济、政治、文化)及其之间的 关系,必然与偶然的关系。
(2)“现代化范式” “现代化范式”是美国学者布莱克1975年率先提出
的。其后,以罗荣渠先生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学者,在研 究和批判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本土化的现 代化理论。
近代中国各阶段特征总汇
![近代中国各阶段特征总汇](https://img.taocdn.com/s3/m/c89d4c6e8e9951e79a892703.png)
第三阶段: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 本和商品的大量涌入)的挤压下,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政治:1927~1936年,出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共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新道路的的探索,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对峙是重要特征;1937~1945年,日本侵华,中华民族面 临严重民族危机,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全民族抗战开始,两个战场同时存在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特点之一 ,防御、相持、最后胜利,是中国抗战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趋势。 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也是重要组成部分。抗战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战,既是重要阶段特征,也是胜利根本保证。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1945年8月~1946年6月,是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过渡阶段,中国面临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抉择,中共为和平民主而斗争。1946年6月~1949年9月,国民党进攻解放区,解放战争开始。解放战争由防御、反攻、决战到最后胜利, 人民民主革命走向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第四阶段: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
【阶段特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由于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官僚资本、日本的侵华、美国的侵略等因素,使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历经曲折,几乎陷入绝境。同时,增加了新的内涵,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本阶段近代化重点在政治领域。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成为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始终是本阶段最主要的矛盾。
中国近现代史 掌握了80+!
![中国近现代史 掌握了80+!](https://img.taocdn.com/s3/m/c48f3ecdaa00b52acfc7ca4e.png)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综述)(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3)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2.资本-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方式(第一章)(1)军事侵略——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偿,抢掠财富(2)政治控制——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3)经济掠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4)文化渗透——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3.《天朝田亩制度》的性质、评价(第二章)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的愿望;第一个农民革命的土地纲领,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和革命性;不可能使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不可实行;4.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第一,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中国近现代史的六个基本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的六个基本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6416f437c77da26924c5b05f.png)
.
;.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
个特殊的社会形态。
毛泽东从唯物史观出发,深刻分析这个社会的六个基本特点:
第一,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第二,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但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第三,中国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成为帝国主义统治和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基础。
第四,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破坏了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不仅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是阻碍中国独立和发展的根本因素。
第五,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第六,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广大人民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规定着中国革命的方式方法,制约着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
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特点,是认识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制定革命路线和方针的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34baac3b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e0.png)
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特征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特征1、19世纪后半期:①政治:封建制度日益衰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益形成。
②经济:自然经济日益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
③思想:开始向西方学习,民主思想逐步产生,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意识不断增强。
④文化:新式学校逐步建立,民主科学不断得到弘扬。
⑤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⑥军事:火枪利炮逐步武装军队,新式的海军、陆军诞生。
2、19世纪末—20世纪初①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清王朝不断衰落,并走向覆亡。
③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对华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开始强烈要求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
④中华民族出现了第一次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斗争不断。
如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⑤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⑥民主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掀起了两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①政治上,军阀政府专制独裁;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斗争;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并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开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②经济上,一战前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战之后,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萧条。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官僚资本主义产生。
③军事上,前期革命党人领导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国共合作期间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东征和北伐。
④思想上,一方面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运动,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兴起大力弘扬民主科学。
⑤外交上,袁世凯等对外卖国;国共合作期间国民政府坚决反帝。
4、十年对峙时期①政治上,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反共反人民;日本开始局部的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反蒋,另一方面抗日。
②军事上,国民党对中共红军进行数次反革命围剿并迫使红军长征;日本以九一八为开端,逐步侵略我国的东北华北地区。
③思想上,一二九运动促进了民族的新觉醒,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特征
1840-1912年的中国与世界
中国
政治:
1.列强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等系列侵华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与领土丧失,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外敌入侵面前,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抵抗
3.清政府曾试图自救维持统治,但由于拒不改变专制政治体制,改革均失败,清政府最终被推翻;
4.民族危机,内忧外患,引发各阶级阶层救亡图存的探索;
5.总体趋势表现为对“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追求
文化:
1.解放思想,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寻求真理,西学东渐,救亡图存;
2.救亡与启蒙两条线索交织
3.始终存在思想分歧,前期是要不要学西方科技,中期是改良君主制与革命共和制之争,后期是如何评价中西思想文化
4.从内容上看,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器物科技——政治制度——思想文化)
5.从群体看,从官员地主阶级(林则徐曾国藩)到知识分子(康梁)到青年学生(五四运动)。
PS:文化方面扩展到了1919年五四运动
经济:
1.鸦片战争后,列强对华商品倾销掠夺原料,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步瓦解,无产阶级产生;
2.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开始洋务运动,迈出中国工业化第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3.在外商企业刺激和洋务运动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民族资产阶级诞生,《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支付赔款,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但列强争相对华资本输出,且享有免受内地税等特权,压制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4.随着外来文化冲击和社会政局更替,中国人衣食住行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大变化。
世界:
政治:
1.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进一步扩展(俄、日、德)和深入(美国废除黑奴制)
2.对民主权力的争取,从社会上层(资产阶级)下移到下层普通工人群众,英法德多次爆发大规模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经济:
1.两次工业革命的先后完成,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浪潮;
2.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汽车、电影、电话等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文化:
1.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
2.新科技新发明层出不穷,推动经济发展、政治变革和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变革;
3.现实主义文学、美术兴盛,大师辈出;
相关史实:
1912-1927年的中国与世界
相关课目:
必修一: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必修二: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发展
第17课毛泽东思想
相关史实:
中国-阶段特征:
政治
1.本阶段国内存在四股力量:清末代皇帝宣布退位,满清政府退出历史舞台;北洋军阀统治
开始;四股力量主角是革命党对北洋政府的斗争,初期北洋军阀处于优势,但最后被共产国
际、中国支持的国民党打败;中共成立登上政治舞台,在共产国际指导下,与国民党合作,
推动国民大革命,但在北伐节节胜利时,国民党发动针对中共的反革命政变,中共被迫走上
独立武装革命道路。
2.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结束,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民主化之路脆弱而曲折;
3.五四运动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共成立;
经济
1.中华民国成立,列强忙于一战,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进
一步壮大;
2.辛亥革命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化,具有民主性、革命性和不平衡性;
文化
1.多种思想并存:实业救国、民主共和、民主科学、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
2.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传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传统思想文化向近代转型
3.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1927~1949年近代中国阶段特征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年)
(一)土地革命时期(或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
1、历史阶段特征:
(1)政治:中国革命重大转折,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对峙;日本局部侵华。
(2)经济: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3)思想:“工农割据”思想(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2、重大历史事件:
①南昌起义、八七会议(1927.8)、秋收起义(1927.9)、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1927.10)
②九一八事变(1931.9)
③红军长征(1934.10-1936.10)
④遵义会议(1935.1)
⑤西安事变(1936.12.12)
(二)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1、历史阶段特征:
(1)政治:日本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国共由对峙走向合作抗日。
(2)经济:民族工业走向萎缩,大批企业内迁。
(3)思想文化:日本在沦陷区进行奴化教育,消磨中国人反抗意识,毛泽东思想成为指导思想。
2、重大历史事件:
①1937.7.7卢沟桥事变
②1937.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③1937.12南京大屠杀
④1937.8-1939.10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
⑤1940.百团大战
⑥1945 中共七大,日本投降
(三)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1、历史阶段特征:
(1)政治:抗战胜利后,中共为争取和平和民主而努力,政治斗争是国共斗争主要形式。
国共关系由合作再到峙,国民政府统治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2)经济:美国扩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官僚资本压制民族工业,使之陷入绝境。
(3)思想文化: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农村—城市)。
2、重大历史事件:
①1945.8重庆谈判
②1946.6全面内战爆发
③1947.6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④1948.9-1949.1三大战役
⑤1949.1北平和谈
⑥1949.4渡江战役,国民政府在大陆统治结束
⑦1949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中国现代史知识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