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实录及评析
《将相和》课堂实录(精品多篇)
《将相和》课堂实录(精品多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2、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3、按不同故事内容给文章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1、学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引发兴趣。
1、板书课题,让同学齐读,导入设问: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请你们自己先读读书,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2、学生初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
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
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物归原主。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
推辞,谦让不干。
抵御,抵挡,抵抗。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能耐,技能,本领。
攻无不克,攻城夺池,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两个成语多指善于打仗。
负荆请罪,负。
背着。
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
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
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协,合。
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二、师生共同介绍历史背景。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
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
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
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将相和》教案设计与评析
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将相和》教案设计与评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将相和》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朗读、表达和写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懂得团结协作、尊重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将相和》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将相和》。
(2)提问:“将”和“相”分别指谁?为什么他们之间会“和”?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指导。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难点句子。
(2)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象征意义。
5. 实践活动:(1)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表演。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总结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 思考:课文中的将相和故事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五、教学反思:1. 课堂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是否得到提高?3.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创新点和不足之处?4. 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表演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将相和》课堂实录与评析
的意见 ? 生: ( 齐) 完 璧 归赵 。
师: 有不同意见 , 咱 们 读 课
文找 依 据 。
师: 根据 现有 状 况 , 对 即 将
发生 的事做 出假 象 、 推 测, 这 就 是— — 假 设 。那 么 这 “ 一张 嘴 ” ,
师: 咱 们 从 这 相 同 的 两 栏 中
有 了一个发 现 , 还 有 两 栏 呢 ? 继
续观察 发现。 生 : 坏 的 结 果 都 藏 在 蔺 相 如
的话 里面 。
壁送 回来 ” 。蔺 相 如 发 现 秦 王 没
有 拿城 换 璧 的诚 意 , 所 以 他 想 要
的结 果 应 该 不 是 “ 拿城换 壁 ” , 而 是“ 完 璧 归赵 ” 。
一
完璧 归赵
璧 碎 人 亡
完 璧 归 赵
渑 池之 会
您不答应( 击缶) , 我 就 跟 您拼 了! 假 设
秦 王 击 缶
同 归 于尽
秦 王 俩 闹 不 和 ,就 会 削 弱 赵 国 的力量 . 秦 国 必 然 乘机 来 打 我 们 。
假 设
总 用 这 样 的 方式 说 话 , 结 果 会 如
何呢?
( 教 师板 书 : 结果如何 )
生: ( 齐读 ) 我 看 您 并 不 想 交 付 十 五 座 城 ,您 要 是 强 逼 我 , 我 的 脑 袋 和 璧 就 一 块 儿 撞 碎 在 这
柱子 上 !
汇 报小组 :两个词语 不 同 ,
赵 ,他 这 里 想 要 的 结 果 应 该 填
“ 完 璧 归赵 ” 。
句 子 回 到 故 事 的 具 体 情 境 中 去
将相和》教学实录及评析
将相和》教学实录及评析师:很好,那我们来看看文章的第一段,它在说什么?生:在辨析多音字,巧妙识记字词。
师:没错,那第二段呢?生:在讲述如何理清文章脉络。
师:对,那接下来的段落呢?生:还没有讲到。
师:没错,那我们来看看第三段。
它在说什么?生:在解读人物特点。
师:很好,那我们要怎么样理解这个段落呢?生:要聚焦人物的言行,研究表达方法。
师:没错,这个段落主要是要我们研究如何解读人物特点。
那接下来的段落呢?生:还没有讲到。
师:对,那我们来看看最后一段。
它在说什么?生:在总结课堂教学。
师:没错,那我们要怎么样理解这个段落呢?生:要把握好字词教学的重要性,为学生奠定扎实的语文基础。
师:非常好,通过过渡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清文章的脉络,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老师提出“学贵有疑”,询问学生是否了解文章中两人不和的原因。
学生们读课文寻找相关句子,并且讨论这些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老师引导学生们回忆之前学过的类似句子,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接着,老师要求学生们简单叙述两人由不和到和的过程,以此来检验他们是否理解了文章脉络。
最后,老师和学生们讨论了三个故事的排列顺序,强调了文章的逻辑关系。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理解课文内容并不难。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老师并没有简单地注重课文内容的理解,而是通过抓住课文中的两句过渡句,将课文内容理解和过渡句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首先,通过找出造成两人不和原因的句子,让学生发现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接着,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中的过渡句,并顺藤摸瓜,发现课文第一句也是一句承接上一个故事的过渡句。
然后,让学生借助这两句过渡句讲述他俩由不和到和的过程,理解课文的前因后果,理清课文的脉络。
整个过程设计环环相扣,目标明确,将课文内容理解渗透在过渡句教学之中,凸显了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
在挑起认知冲突,聚焦人物言行的环节中,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评价XXX和XXX这两个人物。
《将相和》教学实录及评析
【教学实录】一、谈话导入,揭题解疑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
(板书课题:将相和。
生齐读。
)师: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故事发生在100多年之后,即西汉时期,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
(板书:《史记》)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它改编而来的。
课前同学们都读过了课文,知道了课题中的“将”是指———生:廉颇。
师:“相”是指———生:蔺相如。
师:题目是“将相和”,那么之前两人之间因为什么原因不和呢?生:廉颇觉得蔺相如的官职比他大,心里很妒忌。
师:是的,廉颇心里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就凭一张嘴,官职就比自己还要高。
我们来关注两个词语,(出示:上大夫上卿)这是战国时期两个官职的名称,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生齐读。
)师:你们读了课文,知道这两个官职哪个高吗?生:上卿比上大夫官职高。
师:是的,上卿比上大夫级别高,相当于宰相。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师:课文围绕着“将相和”讲了3个小故事,下面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每个小故事中小结性的语句,用横线画下来,并试着找出关键词概括小标题。
(生浏览课文)师:谁找到了第一个小故事中小结性的语句?读一读你画出的语句。
生:“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师:大家都找到了这一句吗?找到的同学请举手。
(绝大多数同学都举起了手)用小标题概括———生:完璧归赵。
师:看老师把这个词语写到黑板上。
(板书:完璧归赵)“璧”上下结构,上面的部分写紧凑一些。
因为“璧”是一种玉器,所以下边是———生:玉字底。
师:在这个故事里,这块璧可不是一块普通的璧,它是———生:无价之宝———和氏璧。
师:第二个小故事中小结性的句子,你们画的是哪一句?生:(读)“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生把“渑”字误读为“yíng”,随即改正。
)师:这个“渑”字特别容易读错,你刚刚自己纠正过来了,不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词———生:渑池。
《将相和》教学实录及评析三篇
《将相和》教学实录及评析三篇《将相和》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课课文,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将相和》教学实录及评析1一、导入二、解题:1、明确这三个字的读音。
2、明确“将”“相”分别指谁,理解课题的意思。
反思:导入时未能将课题齐读,齐读有助于理解课题的意思。
教学时发现学生屡次将两个人物的名字读错,解题时就应该板书多读两个人物的名字,加深印象。
三、整体感知: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由几个小故事组成,尝试复述每个故事。
过渡:既然课题叫《将相和》,那说明之前有不和,将相为何不和呢?找出相关语句。
四、将相为何不和?1、生读第十六段,明确是因为廉颇妒忌蔺相如。
过渡:从朗读中,我们发现廉颇认为蔺相如没有才能,只有嘴皮子功夫,蔺相如真的是这样吗?生:不是,蔺相如智勇双全。
2、体会蔺相如的人物形象: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蔺相如的智勇双全?(1)生找出正面描写蔺相如的语句,品味,朗读。
反思:至于为何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没有解释清楚。
学生偏离了太远,需要教师总结。
完璧归赵中蔺相如的机智表现为:1、抓住秦王喜爱和氏璧的心理,从秦王手里骗回了和氏璧;2、抓住秦王表面上要装作守信的心理,逼迫秦王同意举办典礼,赢得了送和氏璧回国的时间,迫使秦王放弃和氏璧。
蔺相如的勇敢表现为:即便死也不让秦王得到和氏璧。
渑池之会上为何看出蔺相如机智勇敢也需要板书。
机智表现在乐器的使用上。
勇敢表现在以死捍卫赵国和赵王的尊严。
过渡:我们认识到了蔺相如的智慧和胆识,结果赵王给他加官成上卿。
其实除了从赵王身上我们看出蔺相如是有智有谋的,还有一个人也认识到了蔺相如的能力,是谁呢?生:秦王师:你从秦王的哪些反应当中看出他畏惧蔺相如?反思:“敬畏”蔺相如,此处“敬畏”用得不合适,应该换成“忌惮”。
(2)侧面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将相和》教学实录及评析通用3篇
《将相和》教学实录及评析通用3篇《将相和》教学实录篇一课前交流:师:请同学们观察大屏幕上的课件画面,看看你想到了什么词?学生在音乐声中观察思考。
师:好,谁说说你想到了什么词语?生:我想到了历史名城。
师:为什么?生:因为那有很多古代的建筑。
师:那是哪,知道吗?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说明没有仔细看,画面上有一行小字,知道这是哪吗?生齐答:西安。
师:我就是西安的,西安这个地方可不一般,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到中国来访问,第一站就来到西安。
谁通过观察画面,还还能再说个什么词。
为什么?生:我想到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师:为什么?生:我觉得西安的历史很多,而且学到的知识很丰富,很有趣。
师:非常好,应该说西安的历史文物、历史遗迹很多,历史故事也不少。
二是呢,我发现今天大家都有点严肃,一个个眼睛瞪着我,把我吓着,笑着说行不行,先给我笑一笑,我看看。
学生脸上露出一点笑容。
师(笑着说):笑的有点假,发自真心的笑一笑,笑一下(生在笑)师:还是有点假,可能是我没有雄老师长的那么好看,看着有点难过。
(师生都笑了)师:谁再说说?生:我想到了美如仙境。
师:美如仙境?生:因为我感觉前几幅图好象是神仙住的地方。
师:我听了之后,心里贼美贼美的。
我就是从仙境来的。
好了好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希望一会大家发言的时候,心情放松一些,就合平常上课一样,别瞪着我,我胆比较小,好不好?生齐答:好!师:我没听清,好不好?生齐答:好!师:坐好了,我们准备上课!上课,师生问好!探究学习: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师板书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
经过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请大家出声地读一读这段话,你能从这段话读明白什么?开始!生自由读文。
师:好,谁来说一说?生:我感觉到廉颇很气愤,因为蔺相如职位比他还高。
师:非常好,谁还能给他补充?生:我感觉廉颇非常嫉妒蔺相如。
师:为什么?生:因为他说,他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师:好!生:我觉得廉颇非常看不起蔺相如,因为廉颇说我战无不胜,而蔺相如有什么能耐。
《将相和》整体教案设计及评析
《将相和》整体教案设计及评析一、整体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将相和》的背景和相关历史事件。
(2)理解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及主题。
(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
2.教学内容:(1)小说背景介绍:大明王朝末年,严复书生的贵族家庭与普通民众的生活轨迹。
(2)人物介绍:严复、田宝玉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历程。
(3)情节解析:小说中的关键情节及人物之间的互动。
(4)主题探讨:小说涉及的人生哲学、历史观念和文化差异等问题。
3.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讨论:教师介绍相关历史背景和人物,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相关问题。
(2)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指定主题或问题,并展示讨论结果。
(3)阅读分析:学生阅读相关章节,分析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等内容。
(4)写作练习:学生撰写读后感、写一篇小说续集等。
4.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通过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程度。
(2)作业评定:评价学生的作业质量,包括阅读笔记、写作练习等。
(3)期中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小说内容的整体把握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案评析1.教学目标设定合理:教学目标既考虑了知识的传授,也注重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将相和》的故事背景和人物,还能思考其中的人生哲学和文化冲突问题。
2.教学内容设计全面:教学内容包括小说背景介绍、人物介绍、情节解析和主题探讨等方面,全面展现了小说的重要内容。
通过不同的内容设计,既保证了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方法包括讲授结合讨论、小组讨论、阅读分析和写作练习等,既考虑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又注重了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的机会。
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4.评估方式科学合理:评估方式包括课堂讨论、作业评定和期中期末考试等多方面,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通过不同的评估方式,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提供有效的反馈,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评析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评析预计学生会问到:①课文为什么以“将相和”为题?②有很多种认错的方式,廉将军为什么要“负荆”请罪?也可能结合上段话质疑:蔺相如靠的是什么职位比廉颇高?四、拟定学案1.进一步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应该探究什么?学生可能会答道:理解课题“将相和”的含义;体会廉颇和蔺相如各是一个怎样的人等。
2.选择一个方面,拟定一个继续探究的学习方案。
3.完善。
学生展示自己拟定的学习方案,师生共同修改、完善。
可能出现的学习方案有:(1)从课题出发:预计自拟学案大致如下:依这个学习方案学习时容易只抓住第三个小故事来学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关注到篇章的整体,再结合理解课题“将相和”的含义进行补充,深化理解,可完善如下:(2)体会人物形象学生一般知道探究廉颇和蔺相如各是怎样的人,可以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体会。
自拟学案大致如下:点拨:这篇文章涉及了三个故事,两个人物,能再具体说说怎么来学习吗?在学生的学习方案后补充出示:(3)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如果学生在不懂的问题中谈到廉颇的话“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非得给他难堪不可!”也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即时生成学习方案:五、布置作业1.本课的生字词2-3遍。
2.复述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给同桌讲一讲。
3.自己的学习方案自学,或选择一个学习方案自主学习,记下不懂的问题。
4.搜集与本课相关的文章、资料。
附:板书设计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评价方式:自我评价、同桌互评、教师评价评价量规一、区分同音字:bì ( )绿躲()墙()和氏()lián ()接春()()花可()()价门()二、听写:三、默读课文,按要求完成:1.概括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2.写出三个故事的小标题:、、。
四、拟定学习方案。
1.学习方案可以从哪儿入手?①②2.一个角度,拟定学习方案:六、教学设计特色说明及课后反思教学设计特色说明本设计,与以往其他教学设计相比有如下特点:一、立足文本,凸显课时和年段特点《将相和》这篇课文生字多、篇幅长、事件历史久远,我以“预习单”、“小组汇报单”引领小组交流,体现了高年级字词学习的特点,自然引领了预习;初读感知时结合课题,立足篇章整体,也在遵循学生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凸显了语文学习的特点。
《将相和》整体教案设计及评析
《将相和》整体教案设计及评析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将相和》的故事情节,了解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和化解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他人,学会包容与谦让。
2. 教学内容:(1)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分析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产生的原因,了解两人的性格特点。
(2)廉颇负荆请罪:探讨廉颇负荆请罪的原因,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向蔺相如道歉。
(3)蔺相如的大度:分析蔺相如在面对廉颇的挑衅时,为何能保持冷静,展现出大度。
(4)两人的和好:探讨廉颇与蔺相如如何在矛盾化解后,重新建立友谊。
(5)寓意: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尊重、包容、谦让的重要性。
3.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将相和》的故事情节,掌握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和化解过程。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尊重、包容、谦让的重要性。
二、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 情景模拟:分组表演,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故事情节,感受人物情感。
4. 小组竞赛:设置竞赛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将相和》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4. 情景模拟:分组表演,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故事情节,感受人物情感。
5. 小组竞赛:设置竞赛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编写一篇关于《将相和》的故事梗概。
2. 谈谈你从故事中学到的道理,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3. 推荐一篇关于尊重、包容、谦让的文章,互相交流学习。
《将相和》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将相和》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课堂实录】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大体了解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也明白了故事中的要紧人物是蔺相如和廉颇,蔺相如和廉颇各具有什么品质呢?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现在先请同学们分小组边读书边摸索,并在书上做上记号。
(学生摸索并在小组内议论,教师巡视。
)反思:课堂一开始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生学习有目的性。
师:谁情愿来说说蔺相如具有什么品质。
(生争先恐后。
)生:蔺相如是个勇敢机智的人。
生:他是个专门厉害的人。
生:我觉得蔺相如是一个专门爱国的人。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
师:同学们都说得专门好,文中是如何来表现蔺相如这些品质的呢?生:我是从“完璧归赵”中蔺相如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到他是个勇敢机智的人。
师:请读出具体的句子。
生:蔺相如看这情形,明白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心,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师:假如这时蔺相如说:“秦王,你不守信用,把璧还给我。
”秦王会给他吗。
生:(齐)可不能。
师:因此蔺相如想了个什么方法?生:说这块璧上有点儿毛病,把璧骗回来。
师:这怎能叫“骗”呢?这块璧原先确实是赵王的啊。
谁的行为才是“骗”呢?生:秦王的行为才是“骗”。
生:对,秦王事先给赵王的信中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换璧,可当他手中拿着璧的时候却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这行为才是真正的“骗”。
师:你们说得真好。
秦王不守信用,能够用贬义词“骗”来形容,那么我们应该用个褒义词来概括蔺相如的所作所为。
生:勇敢机智。
反思:教师细心听取学生的回答,即使回答是错误的。
有时错误的回答往往是设疑的切入口。
在那个地点用“骗”作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从而使学生领会蔺相如与秦王的一堡一贬。
师:还有专门多褒义词能够用来概括蔺相如的所作所为。
(学生沉默。
)师:教师及时点拨:我们还能够用足智多谋、随机应变等词来概括蔺相如的行为。
反思:在课堂中,教师注意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积存语言。
《将相和》教学实录及评析
聚焦一言一行解读人物特点——《将相和》课堂实录及评析(沪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5课)执教:省马市博望区新市中心学校夏能彬(特级教师)评析:师大学全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豪(教授)理念:1、聚焦人物言行,学习表达方法。
2、培养阅读习惯,体现课标精神。
一、辨析多音字,巧妙识记字词师:请大家各自读一读课题。
读着读着,你不觉得题目中这三个字有点特殊吗?生:都是多音字。
师:猜想在本文中的意思,说说为什么这样读?生:“将”指大将廉颇,所以读“jiàng”;“相”指文官蔺相如,所以读“xi àng”;“和”指和好,所以读“hé”。
师:联系上下文才能读准多音字,这个办法好!大家再来说说另外的读音,用组词的方式加以区分。
生:另外的读音分别是:jiāng (将来)、xiāng(互相)、huó(和面)、h ú(和牌)。
生:“和”还有:和(huò)药、应和(hè)呢!师:你们的语文基本功真扎实,想想不同的意思才能记得牢呢!这课中有很多四个字的词,一分钟的时间看看自己能记住几个。
(课件出示:精通音律勃然变色声色俱厉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指名识记,相机指导个别生字的书写。
)师:积累词语,会使我们的语言丰富多样,这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书写时,老师只提醒一个字,仔细看看“同心协力”的“协”字是什么偏旁?生1:是竖心旁。
生2:不对,好像是“十”字旁。
师:这正是要特别提醒你们的地方,同心协力的“协”字是“十”字旁。
在字典中“十”字旁的字只有两个,分别就是“博”和“协”,剩下来形状类似的字都是竖心旁的字。
(学生再读词语。
)【评析:】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是否还应该重视字词教学,答案是肯定的。
夏老师在开始环节结合课文特点进行了三个多音字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四字词语的积累,还提醒学生关注“协”字的偏旁。
话语简洁,用时不多,但是十分有效,也很扎实。
学生一辈子也忘不了。
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和学习习惯形成的最佳期,因此无论是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都应该将字词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将相和》演绎之美:教学案例设计与评析
《将相和》演绎之美:教学案例设计与评析。
一、教学设计1、教学背景与目标教学背景:本堂课是作为音乐课进行教学,主要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妙之处。
(2)通过课堂学习和习,掌握《将相和》的旋律和节奏。
(3)通过“听、唱、说、看”多种方式来探究《将相和》词曲的内涵。
2、教学策略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本堂课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听、唱、说、看、涂、弹。
(1)听:播放《将相和》的音乐,让学生感受这首曲子的旋律和节奏。
(2)唱:教师带领学生练习《将相和》的歌词和旋律,让学生感受这首曲子的情绪和内涵。
(3)说:引导学生谈论和思考《将相和》的歌词和旋律所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4)看:展示相关的图画和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方式感受《将相和》的意境和氛围。
(5)涂:让学生用画笔在纸上涂鸦出自己对《将相和》的印象和感受,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创造力。
(6)弹:教学环节结束后,向学生演示如何用钢琴演奏《将相和》这首曲子。
二、教学评析1、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和认知特性,设计出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对于《将相和》的感性理解和情感共鸣。
2、贴近生活的课堂案例通过生动的教学介绍,贴近生活的课堂案例,让学生能够从音乐中感受到中国古文化的独特魅力。
3、兴趣的激发和学习目标实现通过课堂活动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对于音乐课程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才能和审美观。
4、教师角色的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发挥得非常好,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引导,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认知音乐和感受音乐的平台。
五、总结本文对于《将相和》的教学案例进行了设计和评析,通过多种途径的学习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认知和学习成果的实现。
同时也提醒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和灵活变通,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获得更多的学习成果。
将相和评课稿记录
将相和评课稿记录一、整体感受将相和这篇课文可太有意思啦,就像一部精彩的小短剧。
这堂课呢,也是特别有看头。
从老师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起,就能感觉到那种活力满满,就像一个充满能量的小宇宙,一下子就把同学们的注意力都吸引住了。
二、教学内容老师对课文内容的把握那是相当精准啊。
把将相和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从蔺相如完璧归赵,到渑池之会,再到廉颇负荆请罪,每个情节都没落下。
而且在讲解的时候,还能联系到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情,这就很牛了。
不像有些课,就干巴巴地讲课文,这个老师能把课文背后的东西挖出来,让大家看到一个更完整的故事。
三、教学方法老师用的教学方法也很灵活。
有小组讨论的时候,同学们那个热情啊,就像一群小麻雀在叽叽喳喳地讨论。
小组讨论这个方式真的很好,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还有角色扮演呢,几个同学穿上简单的道具衣服,模仿蔺相如和廉颇的对话,那场面可搞笑了,但又很生动地把课文里的情节展现出来了。
而且老师在旁边引导得也很好,在同学们演错的时候,不是直接批评,而是很幽默地指出来,就像朋友之间开玩笑一样。
四、课堂氛围整个课堂氛围超级轻松。
同学们都没有那种很紧张的感觉,都很放松地在学习。
老师和同学们之间的互动就像朋友聊天一样。
老师提问的时候,同学们都抢着回答,而且回答的质量还很高呢。
不像有的课堂,问个问题,下面一片死寂。
这里的课堂就像一个欢乐的海洋,知识就在这欢乐的氛围里被同学们吸收了。
五、学生收获从同学们的表现就能看出来,他们这堂课收获满满。
对将相和这个故事理解得很透彻,而且对历史故事也有了更大的兴趣。
从他们在角色扮演和回答问题中的表现就能看出来,他们对课文里人物的性格特点也掌握得很好,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廉颇的知错能改,这些都深深地印在了同学们的脑海里。
六、改进之处不过呢,这堂课也不是十全十美啦。
在时间把控上可以再精准一点,小组讨论的时候有点收不住了,导致后面的内容有点赶。
还有就是在多媒体的使用上,可以再丰富一些,比如多放一些关于战国时期的图片或者小视频,让同学们更直观地感受那个时代的风貌。
最新-将相和教学实录6篇
《将相和教学实录》将相和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和重难点:1、理解课文资料,分析人物各自的完美品质和共同具备的品质。
2、在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激活学生创新意识,训练说、写潜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整体入手,直奔重、难点,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师(问):在上节课的学习中,你明白了什么?生1: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明白了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组成的。
生2:我明白了将是廉颇,相是蔺相如,他们之间有矛盾,之后又和好了。
师(问):廉颇、蔺相如同为赵国大臣,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矛盾?生(概括):廉颇认为自己为赵国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而蔺相如却只是一个文人,没有打过一场胜仗,只靠一张嘴,却爬到他的头上。
师:廉颇是怎样说的?从课文中找出廉颇说的这段话。
(课件出示1):(生说后出示课件后再齐读)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师(问):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什么?生1:我读出了廉颇内心的强烈不满。
生2:我读出了他当时十分生气。
生3:我读出了廉颇想寻找机会报复,以除心头之恨。
生4:我读懂了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战功赫赫,居功自傲。
师:大家各抒已见,说得很好,这段话中,哪个字最能说明他的情绪?生(齐):爬师:对啊!想当年,廉颇在沙场上,所向披靡,横扫千军,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如今他觉得蔺相如一张嘴就一步登天,廉颇他心里一肚子气呀,谁能读出他满肚子的气。
生(读):略(评价:读得有感情,掌声送给他)师:同学们,假如说廉颇整天这样生着闷气,整天想着怎样给蔺相如下不去,整天想着怎样寻机报复,后果会怎样?生1:他们可能会闹翻。
生2:他们的矛盾可能激化,给赵国带来不稳定,从而削弱赵国的力量。
生3:秦王可能会从中渔翁得利,一举消灭赵国。
二、整体阅读,主动探究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不国了。
将相和教学实录(优秀5篇)
将相和教学实录(优秀5篇)《将相和》教学实录:悄悄地,走进故事深处篇一一、素质教育目标(-)知识教学点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
掌握“隆重、典礼、丝毫、抵御、侮辱、拒绝、和氏壁、完璧归赵”等词语。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了解三个成语故事的来历,理解它们的含义并能使用。
(二)能力训练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德育渗透点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精神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好品质中到启示和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感受民族文化的语言美和顾全大局、知错就改的美好品质。
二、学法引导(-)教法:谈话法,导读法。
(二)学法:自学讨论法三、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二)难点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相互因果联系。
第二课时(-)小结上节课学习内容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叙述顺序,知道这篇课文通过讲“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记叙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这节课我们一起深入地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检查自学情况(引导学生讨论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1.喜欢蔺相如。
因为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为国家的利益着想,深谋远虑。
板书:机智勇敢不畏强暴2.喜欢廉颇。
他知错就改。
教师总结:这两个人物都具有美好的品质,大家都喜欢。
但为了交流方便,下面我们就“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先交流一下你们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具体说明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l)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将相和评课稿(精选3篇)
将相和评课稿(精选3篇)将相和评课稿篇1《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精读课文。
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从课程的设计上来看,是恰当的,有利于目标的达成。
课始,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课文所讲的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课题“将相和”的意思)引导学生质疑:第三个故事的内容正是“将相和”,前面两个故事是否多余?由此,顺学而导,进入本课的学习。
首先,通过品读前面的两个小故事,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知道在“外交战场”上虽无刀光剑影但同样危机四伏、九死一生、惊心动魄。
而这些却是廉颇所不了解的。
他的“仅凭一张嘴”的偏见导致了将相的不和,由此又进入到“负荆请罪”的学习。
在这一部分里,拓展了史记中关于廉颇战功卓著的资料,从而理解廉颇的不服气是情理之中的事,从中能看出他的直爽。
又通过蔺相如的一段话,读出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通过廉颇的负荆请罪读出廉颇的直率坦诚。
由此,弄清三个故事间的内在联系,还感受了人物的形象。
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当中,情感目标是“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通过几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和习惯。
既然是“趣”,则必由情生。
我觉得,对老师来说,要上好这堂课,除了要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思路之外,引导学生动情地理解两位人物的内心世界则是课的灵魂之所在。
如此,课才有情,有情的课才能震撼人心,令人印象深刻。
这一点,刘老师大体做到了。
这堂课我感觉总体上是成功的。
但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请看这一段实录:投影出示:“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现在璧在我手里,你不敢强逼我。
”师:认真比较这两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不一样。
生1:原句有威胁的语气,而下面这个句子就是告诉你,你不敢强逼我。
师:下面这个句子就没有威胁的语气吗?再读读句子,从文字上来分析,他们有什么不同?生2:原句是可以用嘴说出来的,下面的句子是在心里想到的。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实录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实录教学设计:将相和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文化中的将相和,并能够理解其内涵和意义。
2.通过学习将相和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并复习他们之前学过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如古代武将、官员等。
2.概念解释讲解将相和的概念和内涵,以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3.实例分析选择几个历史上的将相和进行具体案例分析,如刘备和诸葛亮、宋江和晁盖等。
让学生理解将相和的基本要素和原则。
4.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将相和案例进行讨论。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如领导和执行者、策划和实施等角色,讨论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
5.团队合作将小组重新组合,综合各自讨论的成果,制定一个新的将相和案例,并进行团队合作。
每个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角色分工,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如演讲比赛、书法展览等。
6.展示和总结每个小组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团队合作过程和成果。
课堂讨论和总结,总结将相和的重要性和技巧。
三、实录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将相和,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些具体的案例,看看将相和在历史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你们有什么印象最深的将相和案例呢?学生1:我记得刘备和诸葛亮。
刘备作为蜀国的创始人,他找到了具有智慧和才能的诸葛亮来辅佐他,为他出谋划策,帮助他打败了强大的敌人。
教师:很好,刘备和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将相和例子之一、那么,你们觉得将相和有哪些基本要素和原则呢?学生2:我觉得首先要有相互信任和合作精神。
只有两个人或者一群人能够互相信任,愿意共同合作,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
教师:非常棒!还有什么要素和原则?学生3:我认为还要有明确的分工和角色。
比如刘备和诸葛亮,刘备负责决策和领导,诸葛亮负责出谋划策和执行。
各自按照自己的角色分工,才能形成有效的将相和。
教师:很好,你们已经理解了将相和的基本要素和原则。
《将相和》整体教案设计及评析
《将相和》整体教案设计及评析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人物形象;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情感;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珍惜友谊,勇于承认错误,善于沟通和解决问题。
2. 教学重点(1)课文朗读与理解;(2)人物形象分析;(3)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3. 教学难点(1)课文情感的把握;(2)人物内心活动的理解;(3)古代文化知识的拓展。
二、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画面,激发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4. 欣赏教学法: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2.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3. 课文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注释;4. 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魅力;(2)简介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疏通字词;(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课文难点。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结构,讲解重点句子;(2)讲解人物形象,分析课文情感;(3)拓展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课文中所体现的价值观;(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字词;3. 拓展阅读: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丰富知识储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通过课堂上的朗读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和朗读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焦一言一行解读人物特点——《将相和》课堂实录及评析(沪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5课)执教: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新市中心学校夏能彬(特级教师)评析:上海师范大学全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吴忠豪(教授)理念:1、聚焦人物言行,学习表达方法。
2、培养阅读习惯,体现课标精神。
一、辨析多音字,巧妙识记字词师:请大家各自读一读课题。
读着读着,你不觉得题目中这三个字有点特殊吗?生:都是多音字。
师:猜想在本文中的意思,说说为什么这样读?生:“将”指大将廉颇,所以读“jiàng”;“相”指文官蔺相如,所以读“xi àng”;“和”指和好,所以读“hé”。
师:联系上下文才能读准多音字,这个办法好!大家再来说说另外的读音,用组词的方式加以区分。
生:另外的读音分别是:jiāng (将来)、 xiāng(互相)、huó(和面)、hú(和牌)。
生:“和”还有:和(huò)药、应和(hè)呢!师:你们的语文基本功真扎实,想想不同的意思才能记得牢呢!这课中有很多四个字的词,一分钟的时间看看自己能记住几个。
(课件出示:精通音律勃然变色声色俱厉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指名识记,相机指导个别生字的书写。
)师:积累词语,会使我们的语言丰富多样,这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书写时,老师只提醒一个字,仔细看看“同心协力”的“协”字是什么偏旁?生1:是竖心旁。
生2:不对,好像是“十”字旁。
师:这正是要特别提醒你们的地方,同心协力的“协”字是“十”字旁。
在字典中“十”字旁的字只有两个,分别就是“博”和“协”,剩下来形状类似的字都是竖心旁的字。
(学生再读词语。
)【评析:】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是否还应该重视字词教学,答案是肯定的。
夏老师在开始环节结合课文特点进行了三个多音字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四字词语的积累,还提醒学生关注‚协‛字的偏旁。
话语简洁,用时不多,但是十分有效,也很扎实。
学生一辈子也忘不了。
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和学习习惯形成的最佳期,因此无论是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都应该将字词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文中哪些字容易读错写错,哪些词义需要深入理解,哪些词语需要积累等等,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该十分用心钻研,精心设计,这样才能为学生奠定扎实的语文基础。
二、借助过渡句,理清文章脉络师:理解了多音字的意思,谁来完整地说说题目的意思?生:廉颇与蔺相如和好了。
师:“学贵有疑”。
听了你的解释,老师产生了一个问题,他们之间一定有过……生1:有过争执,生2:有过矛盾,生3:有过不和(板书:不和)师:文章写到两人不和的原因了吗?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把文章读一读,找出造成两人不和原因的句子。
(生读课文,寻找句子。
)生1:“蔺相如又立了功。
赵王封他做上卿,职位超过了廉颇。
”(相机出示这句话。
)师:你们觉得这句话,在这两个故事中起着什么作用吗?生2:总结上面一个故事,引出下一个故事。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生3:这是过渡句。
师:对极了!你还记得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类似的句子吗?生1:《赵州桥》中“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生2:《秦兵马俑》中“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生3:《白鹅》中“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师:这篇文章原先前面还有一个故事叫做“完璧归赵”,因此,在课文里中还有一个过渡句,你觉得哪句是的?生:是第一句“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这句话承接了上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师:说的真准,第一个过渡句承接了第一个故事。
课文中“蔺相如又立了功。
赵王封他做上卿,职位超过了廉颇”这句过渡句又把后两个故事有机地串联起来了。
师:你能借助这两句过渡句简单讲述他俩由“不和”到“和”的过程吗?生: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渑池会见时,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卿,职位超过了廉颇。
廉颇很不服气。
听说蔺相如是为了国家利益才主动避让,廉颇知道自己错了,主动负荆请罪。
两人和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师:这三个故事排列顺序可以调换位置吗?生1:不可以调换位置。
因为三个故事都是有前因后果的,前一个故事又是后一个故事起因,如果没有蔺相如立功升官,也就不会有将相不和。
所以他们的顺序不能变。
生2:如果没有前面的故事,就不能引出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这三个故事是有联系的。
师:读课文就要梳理前因后果,理清文章的脉络。
【评析:】四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读懂课文内容的难度往往不高。
这一环节教学教师没有简单地在课文内容理解上下功夫,而是抓住了课文中的两句过渡句,非常巧妙地将课文内容理解和‚过渡句‛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先是通过‚找出造成两人不和原因的句子‛,让学生发现承上启下的过渡句;随即举一反三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中的过渡句;再让学生顺藤摸瓜,发现课文第一句‚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也是一句承接上一个故事《完璧归赵》的过渡句,然后让学生借助这两句过渡句‚讲述他俩由‘不和’到‘和’的过程‛,理解课文的前因后果,理清课文了的脉络。
整个过程设计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目标明确,将课文内容理解渗透在‚过渡句‛教学之中,凸显了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
三、挑起认知冲突,聚焦人物言行师:如何评价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让我们走进课文,先来认识蔺相如。
廉颇曾给出了评价: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
你同意廉颇的看法吗?生(迫不及待):不同意!不同意!师:别急着否定人家的言论,说话得有根有据。
拿起你的笔,默读第一个故事,勾画出能说服他人的句子,在空白处简单写写对蔺相如的评价。
(生自主阅读,进行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在“渑池之会”故事当中,蔺相如是不是仅仅靠一张嘴?生:蔺相如说:“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
再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我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很有勇气,临危不惧。
师:为了赵王的尊严,他把自己的命都豁出去了。
(出示——蔺相如忽地站了起来,声色俱厉地说:“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
再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这一“跪”一“站”,蔺相如为何有这样的举动?生:“跪”,表示尊敬,有礼貌地请求秦王击缶;“站”,出于气愤,勇敢地维护赵王的尊严。
师:分析得很得体,这就叫做“先礼后兵”,小小动作里藏乾坤!那就请小小蔺相如们站着来读这句话!(一学生读,有些平淡。
)师:你这孩子说话太平和了,能震得住秦王吗?(一学生再读,声音和神色都很严厉。
)师:这才叫“声色俱厉”!面对的可是秦王啊,你有什么感受?生:面对秦王,他一点都不胆怯,是个真正的勇士!师:一个神情,刻画出一个毫不畏惧的勇士!我们还可以换一个提示语读一读他说的话。
生1:蔺相如愤怒地说:“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
再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生2:蔺相如临危不惧地说:“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
再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生3:蔺相如激动地说:“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
再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生4:蔺相如坚定地说:“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
再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胜过了作者,表现了蔺相如当时的心情,充分说明蔺相如有勇有谋。
生5:蔺相如视死如归地说:“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
再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师:哪里会给你留下这样的感觉?生:一个“拼”字!师:是啊,蔺相如的话掷地有声,彰显出视死如归的气魄来!精彩的语言描写传达出人物的内心。
(板书:视死如归)。
【评析:】如何对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应该作为中高年级学生阅读写人为主课文的教学重点。
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夏老师没有简单停留在对课文人物特点的理解上,而是引导学生‚勾画出能说服他人的句子,在空白处简单写出对蔺相如的评价‛,这样学生对课文人物的评价才能做到有根有据。
在理解人物思想品质的基础上对人物作出评价,这样的阅读指导更加符合中高年级学生理解特点。
师: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立功不是仅仅靠一张嘴?生:蔺相如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
说明他胸有成竹,有胆量!师:在别人决定不下的时候,蔺相如下了决定,在议论去不去秦国时,蔺相如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蔺相如胸有成竹,有胆量,说明蔺相如立功不是仅仅靠一张嘴。
这叫该出手时就出手,当机立断。
生:蔺相如叫人记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前面是赵王为秦王鼓瑟,这样的话两国的国王就扯平了,这说明他很机智。
师:人物的特点正是通过这些动作、神态、对话的描写凸显出来,刻画出一位机智、勇敢的蔺相如来。
【评析:】延续上一环节对蔺相如的人物评价,继续让学生练习人物评价,目的明确,设计合理,很有必要。
在学生没有组织成评价的语言时,教师针对学生发言适当地总结引导:‚在议论去不去秦国时,蔺相如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蔺相如胸有成竹,有胆量,说明蔺相如立功不是仅仅靠一张嘴。
‛这样的示范引导是必要的,可以让学生明白如何正确地评价人物,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迁移运用写法,丰满人物形象师:是啊,蔺相如用拼命的举动,维护了赵王的尊严,保护了赵国的利益,你说这仅凭一张嘴能做到吗?靠的是机智、勇敢,才能做到的。
读读后一个故事,你对蔺相如肯定会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生1:“秦王我都不怕……别人不是有机可乘了吗?”可以看出蔺相如顾全大局,维护赵国的利益。
师:(相机出示这段话。
)一段精彩的对话描写,真实再现了蔺相如的内心想法。
大家代表蔺相如,表达一下心声吧!生齐读这段话。
生2:“请病假不上朝”可以看出他识大体,不想和廉颇起冲突,哪怕是躲着他!生3:“就赶紧叫车夫往回赶”也可以看出他处处避让着廉颇。
师:面对秦王是针锋相对,而面对廉颇是处处忍让。
这些举动一般人还真做不到,蔺相如不计较个人的得失,真是宰相肚里能乘船啊!你们瞧,动作描写和对话描写再现了蔺相如的另一面,丰满了这一形象。
【评析:】‚负荆请罪‛一段的教学目标转为课文中人物描写方法的研讨。
课文是怎样将蔺相如‚顾大局,识大体‛的内心思想描写具体的呢?一是通过蔺相如一段精彩的对话描写,二是通过蔺相如处处避让廉颇的动作描写。
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是为下面‚写法迁移‛埋下伏笔。
师:蔺相如的这番话传到了廉颇那里,廉颇猛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于是有了动人的一幕——负荆请罪。
书上是怎样描述负荆请罪的?(出示插图)先自己读一读课文。
(生自由快速地读完课文最后一段。
)师: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没有展开具体的描写,对廉颇这个人物知错就改的态度反映得还不够充分。
请同学们学习文章中用对话和动作描写来表达人物特点的方法:写一写两个人的对话和动作,并且通过对话动作描写,显示出廉颇知错就改的真诚态度。
(学生写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