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以及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孝文帝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推行汉化政策,包括改革官制、律令、货币、度量衡等,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及其意义,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辅助材料:历史图片、视频、文献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北魏政权的位置,进而引出本课内容。

2.呈现(10分钟)介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包括官制、律令、货币、度量衡等方面的改革。

让学生了解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思考问题。

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掌握程度。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2.掌握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过程和结果;3.了解北魏对中国历史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1.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融合;2.北魏对中国历史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融合的过程;2.北魏对中国历史的作用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图片展示;3.论述分析。

五、教学内容1.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融合的历史背景;2.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融合的过程;3.北魏对中国历史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讲师通过图片展示北魏的画像和地图,让学生对该历史时期有一个大致了解和认识。

2. 学习内容(35分钟)(1)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融合的历史背景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融合源于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多个民族互相博弈的局面,其中以鲜卑族最为强大。

(2)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融合的过程北魏在政治和文化上的融入过程,一方面是鲜卑族先后在魏郡、代郡、上谷、涿郡、中山陆续建立政权,逐渐形成统一的帝国,另一方面是魏代统治者逐渐倡导中原文化和制度,逐渐让汉人士族进入到自己的统治阶层。

(3)北魏对中国历史的作用北魏继承魏晋南北朝的文明遗产,对汉族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

3. 学习总结(10分钟)讲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小结,帮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和理解。

4. 作业布置(5分钟)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讲师布置小组作业,让学生分组讨论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融合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重要性。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初步了解了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融合的过程和历史背景,对北魏政治和文化的影响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还需要不断加深对北魏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的理解和深刻认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日后的历史学习。

2024-2025学年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1

2024-2025学年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1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

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电视剧《锦绣未央》演绎了南北朝时期,北凉与北魏之间的恩怨情仇。

北凉是内迁各族建立的十六国之一,北魏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这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谱写了怎样的篇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了解北方各族之间斗争与交融的历史。

新课探究一、淝水之战1.前秦的建立【人物链接】苻坚【具体解读】苻坚,氐族,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公元357-385年在位。

苻坚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汉人王猛,推行一系列政策,与民休息,加强生产,终令国家强盛,接着以军事力量消灭北方多个独立政权,成功统一北方,并攻占了东晋领有的蜀地,与东晋南北对峙。

2.战争概况项目前秦东晋领导人苻坚谢石、谢玄兵力80多万8万结果失败胜利胜利、失败的原因民族矛盾尖锐,士气低落;指挥不当,战线过长士气高昂;指挥得当影响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在南方取得暂时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问题探究】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苻坚拥有80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答案提示:从前秦方面看: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前秦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

秦军劳师远征,苻坚指挥失误。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

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统一北方【图片链接】【问题探究一】图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反映了怎样的历史潮流?答案提示: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潮流。

【问题探究二】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何时统一的北方?答案提示:鲜卑族;439年。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名师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名师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名师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以及北方民族的交融。

教材通过介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如推行均田制、改革官制、提倡汉文化等,使学生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变化。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北魏时期北方民族的交融情况,包括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流。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北魏时期的政治制度变化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北魏时期的历史了解相对较少。

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具体情况感到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史料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北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变化以及民族交融的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掌握北魏时期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北方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北魏时期的政治氛围和民族交融状况。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北魏政治和民族交融的兴趣。

3.史料教学法:运用史料图片、文献资料等,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知。

4.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教材,了解北魏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点;收集史料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资源。

2024年秋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2024年秋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一、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朝政权更替、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四部分内容通过论述前秦和北魏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不同的统治措施及结果,凸显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

316年,西晋灭亡,国家重新陷入分裂。

北方进入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先后经十六国和北朝时期。

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彼此攻战,原有民族格局被打乱,各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民族交融向前发展。

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逐渐形成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

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原有民族习俗难以适应先进文明地区的统治形势。

社会内部矛盾重重,特别是民族隔阂与偏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如何化解民族矛盾,成为维护和巩固统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前秦淝水之战的失败,除了苻坚个人因素和人民厌战之外,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境内充满民族矛盾。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顺应民族交融趋势,以国家政权推动鲜卑族汉化,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吸收借鉴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汉化,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1.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事及北方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措施,并能够正确评价其改革;(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结合史料,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展示图片:嘉峪关魏晋墓“吃烧烤”砖画及烧烤美食图片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喜欢吃烧烤吗?但你有没有想过,烧烤这项美食也是民族交融发展下的产物呢?其实最开始时把食物放在火上烤的烹饪方法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习俗,但是他们的做法很简单,就是直接在火上烤熟,加盐就可以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魏政治制度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

2.掌握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3.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含义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2.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

2.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和重难点解析1.内容本课时主要介绍北魏政治制度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

北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北魏政治制度是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北方草原民族和中原汉族之间发生了广泛的交流和融合,各种文化、经济、政治因素相互交织,为中国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重难点解析本课时的难点在于掌握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北魏政治制度是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需要掌握较多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

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涉及到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方面,需要结合历史上的具体案例进行深入理解。

五、教学手段1.课件展示2.多媒体投影仪3.板书4.教学视频六、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图片展示北方草原民族和中原汉族的区别,引导学生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

2. 基础知识讲解讲解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背景。

包括:家族政治、官僚制度、土地制度等内容。

3. 课堂互动请学生就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进行探究,并结合历史上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4. 教学视频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5.板书讲解板书介绍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并结合历史上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内容主旨本课介绍了前秦和北魏两个局部统一北方地区的政权的统治状况,前秦部分承接第17课末尾,前秦统一北方后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苻坚发动对东晋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重新陷入混战之中。

随后实现局部统一的是鲜卑的北魏政权,开启北朝,孝文帝为巩固统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迁都洛阳、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鼓励与汉人通婚等。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交融。

这是民族交融通过统治阶层的斗争与改革两种方式,进入到第三子目,展示了北方自魏晋以来民间因民族交融生活方方面面出现的变化,少数民族内迁与战争、和平交往等方式,民族隔阂趋于消解,出现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大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加深学生对于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和民族交融两个时代主线的理解。

2.教学目标了解南北朝政权更替、前秦统一与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识读地图和文物图片,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北方民族融合的方式。

认识到改革对于推动国家发展的作用,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3.教学重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交融难点:民族交融的意义4.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简要复习上周所学内容,西晋灭亡后,南迁的士人与百姓建立东晋政权,上节课了解过了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江南开发,而因五胡内迁而陷入混战的北方,又将呈现出怎样的社会面貌呢?北方民歌《敕勒歌》的流传过程:高车族民歌→译为鲜卑语→译为汉语,流传至今过渡:从《敕勒歌》的流传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不同民族之间交流的缩影,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第19课的学习中,去感受北方动荡下的民族大交融。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加深学生对于西晋后南北方进入对峙呈现不同的发展面貌的概念理解,借助《敕勒歌》这样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点出民族交融这一主题,引入本课内容,【环节一】淝水之战——民族交往中的碰撞冲突出示地图,十六国中氐人建立的前秦政权在苻坚的统治下强盛起来、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想要继续南下消灭东晋、统一中国,交代淝水之战的背景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93相关内容,了解淝水之战经过,完成学习单上关于淝水之战的信息(时间、交战双方兵力、特点、结果)教师提问:1.此前我们学过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有哪些?2.为什么实力如此悬殊的对比前秦却战败了呢?学生活动: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不顾一切反对”、“强征”、“拼凑”“阵脚大乱”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战败是由于前秦内部民族矛盾没有得到解决,百姓与军队没有向心力。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教师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如通过案例分析、历史地图、讨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引导学生分析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和特点,并将其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3. 创新性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一个关于如何促进民族融合和发展的创新方案。学生需要考虑不同民族的特点和文化差异,提出具体的措施和建议,并以书面形式呈现。
作业反馈:
1. 及时批改作业:教师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的批改,以确保学生的作业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在批改作业时,教师应认真阅读学生的作业,理解学生的观点和见解,并给出具体的评价和反馈。
3. 简洁明了:板书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准确精炼,概括性强。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提供PPT、视频等预习资料,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设计预习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内容。
- 思考预习问题:探讨改革对北魏政治和民族大交融的影响。
- 讲授:通过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理解,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 案例研究: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和影响。
- 项目导向学习:学生分组进行项目研究,如探究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和合作能力。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首先详细讲解北魏的建立、统一北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介绍北魏的政治制度、官制、均田制等内容,阐述这些制度在北魏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接着,教师着重讲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和影响,以及这次改革对北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同时,讲解北魏时期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与发展,如鲜卑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佛教在北魏的传播等。
4.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探讨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关系,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北方民族大交融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文化观。
6.课后作业:布置与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作业要求:
1.内容充实,观点明确,论述清晰,字数不限;
2.请尽量使用自己的语言,避免照搬教材;
3.作业需在课后认真完成,按时提交;
4.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潜能。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北魏政治制度、官制、均田制在北魏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和影响;
3.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4.北魏时期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与发展。
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回顾已学的北方民族历史,如匈奴、鲜卑等民族的活动。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北方民族会不断南迁?南迁对北方和中原地区产生了哪些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内容主旨: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对中原政权带来冲击,也促进而民族交往交流。

北魏孝文帝吸取前秦灭亡教训的基础上,实行汉化改革,从社会各方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与交融,使得这一时期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局面。

不仅为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注入了新活力,也为之后新的大一统局面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通过出示地图、相关史料等,了解淝水之战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基本史实。

从给出的相关史料、图片、表格汲取信息并分析,了解在这一时期民族之间交流、交往并交融的具体表现,培养对史料的分类意识,并理解其对中华民族与文明的意义。

体会当时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风貌,增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价值认同,领悟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主流。

重点难点:重点:这一时期北方民族交往、交流并出现交融的具体表现与过程难点: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东汉之后的朝代更迭示意图以及西晋之后北方政权更迭地图,引出本课主题——北方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之间的碰撞与冲击。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朝代更迭示意图与北方政权更迭地图,不仅可以回顾之前所学内容,也直观地让学生看到这一时期北方政权更迭之频繁与南北对峙的形式,更好地引入本课主题,北方与中原、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之前的碰撞与交融。

环节一:民族交往中的碰撞冲突——淝水之战教师带学生简要复习之前所学内容,苻坚重用汉人王猛锐意改革,使国力不断强大,形成与东晋政权对峙的局面,引出前秦少数民族政权与东晋汉人政权之间的碰撞——淝水之战。

学生活动:请学生讲述淝水之战的故事,要求学生完成学习单上的表格。

教师提问:前秦为何会淝水之战中失败?出示教材文本,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思考,得出结论前秦失败原因在于军队内部民族成分复杂且不团结,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大一统的道路道阻且长。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增强课堂故事性,吸引学生兴趣;通过学生自主用表格整理的方式,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通过分析教材文本,让学生分析理解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也使学生了解到民族交融的道路艰难漫长。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内容要求教学目标通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1.通过识读《淝水之战示意图》及教材,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提高读图、识图能力;通过研读相关史料,分析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原因。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知道北魏政权的建立和统一的基本概况;通过研读相关史料,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3.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通过研读相关史料,知道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影响,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4.通过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

(家国情怀)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方式、内容和影响。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民歌——《敕勒歌》。

这首民歌勾勒出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大家知道这首民歌是哪一时期的吗?教师导入:这是北朝时期居住在北方的敕勒人的民歌,也在鲜卑族中传唱。

你知道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个政权吗?你想了解鲜卑族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孝文帝推行的改革吗?今天让我们来学习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二、探究新知(一)淝水之战1.教师讲述: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学生自主学习:多媒体出示《淝水之战示意图》,学生阅读教材第93~94页“淝水之战”这一子目正文内容,复述淝水之战的经过。

时间383年交战双方前秦和东晋结果前秦失败,东晋胜利特点东晋以少胜多成语典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教师过渡:3.展示材料:材料一(前秦)苻坚说:“……现在,我有兵卒八十七万,凭我们人多,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进攻东晋,就好像疾风扫秋叶一样。

”材料二(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内容主要包括北魏的政治制度、孝文帝改革以及北方民族的交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历史资料,为学生展示了北魏时期的历史风貌。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北魏时期的历史认识可能较为模糊,对于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交融的意义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化。

同时,学生对于新鲜的历史知识充满好奇,善于通过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材料进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

2.掌握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认识到民族交融对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和解读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2.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3.北方民族交融的过程及其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史料教学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事实。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素养。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史料。

3.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北魏的建立和统一北方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如封建化、中央集权等。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教案: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的融合
教学目标:
1. 了解北魏政治体制
2. 了解北魏时期北方民族的特点
3. 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交融,探讨影响和意义
教学内容:
一、北魏政治体制
A. 北魏王室的统治
B. 北魏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
C. 北魏的官僚制度
二、北方民族的特点
A. 北方民族的部落文化
B. 北方民族的习俗和宗教信仰
C. 北方民族的军事特点
三、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的交融
A. 政治上的交融:汉化和胡化的并存
B. 文化上的交融:北方民族带给北魏的影响
C. 社会上的交融:北魏的多民族融合
四、对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交融的意义
A. 统一的政权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B. 文化交流的促进与影响
C. 北方民族社会的变迁
教学活动:
1. 课堂讲授北魏政治体制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北魏王室的统治以及行政机构的特点。

2. 分组讨论北方民族的特点,以小组展示的方式呈现习俗、宗教信仰和军事特点。

3. 学生自主阅读相关材料,撰写一篇短文,描述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的交融,并讨论交融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4. 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短文内容,互相交流和补充。

5. 开展课堂展示,学生展示他们的短文和讨论结果,进行互评和讨论。

教学评价:
1. 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深度。

2. 短文的写作能力和内容准确度。

3. 展示时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扩展阅读:
1. 《北方民族与北魏政权的统一》
2. 《北魏政治体制的建立与演变》
3. 《北方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交融》。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3篇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3篇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3篇Lesson 19 Lesson 19 politics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and the great fusion of the northern nationalities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3篇前言: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2、篇章2: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3、篇章3: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篇章1: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导入新课】教师: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至中原地区,那么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哪五个少数民族?生:匈奴、鲜卑、羯、氐、羌教师:其中一个少数民族灭亡西晋,是哪个少数民族?生:匈奴教师:那么在匈奴灭亡北方后,西晋皇室司马睿于建康重新建立晋朝,历史上称为东晋。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一册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一册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北魏政治北魏政权在建立初期,由鲜卑族人担任重要官职,逐渐发展为汉族和鲜卑族人共同治理的政权。

魏文帝时期实行了分封制,把封建军阀统治的土地划分为小郡县,由官员负责管理。

此举不仅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也增加了土地的利用率,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在北魏政权的历史上,魏孝文帝和魏武成帝的统治被认为是比较明智的,他们着重改善人民生活,加强军备,扩大国土。

二、北方民族大交融在北魏政治的同时,北方各民族之间也发生了大交融,主要集中在文化、语言、宗教以及生活风俗等方面。

这种大交融的结果,是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在宗教、语言、文化等方面逐渐统一,也促进了各方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

随着统治阶级的完全鲜卑人向汉化过程的推进,到550年-577年之间的一段时间成为北方的汉化时期。

在此期间,鲜卑军阀开始采用汉语、汉字和汉文化,与汉族进行交流。

同时,汉族文化也深入到魏国,影响了魏国的文化和政治制度。

这种文化交流和融合,为中国历史上北方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教育引导在教育引导方面,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一历史阶段的重要性。

同时,应该注意到,要通过培养学生批判思考和理性分析的能力,更好地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北魏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同时也应该教育学生更好地珍惜和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以此促进中华文化的衍生和发展。

学生应该了解到,各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是中国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我们民族文化强大的一个原因。

四、总结总的来说,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大交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它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教育部门也要通过教育引导,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段历史,并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统编版2024)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统编版2024)

2024新版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课标内容通过了解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理解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改革是强国之路。

2.时空观念:通过识读《淝水之战示意图》,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3.史料实证:通过史料,理解汉化改革对鲜卑族和北方民族交融产生的重要意义。

4.历史解释: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淝水之战,理解前秦战败的主要原因;掌握十六国和北朝政权的更迭。

5.家国情怀:理解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投鞭断流” “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在这一战役中,号称拥有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的八万守军打败的呢?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是否蕴含着某些必然性?今天我们学习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二)新课探究探究一:淝水之战教师讲解: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

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思考,“十六国”中哪一政权统一了北方?为了加强该国的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响?学生回答:政权:前秦。

措施:苻坚重用汉人王猛,军国大小事务全都依靠他处理。

王猛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化百姓。

影响:使前秦很快兵强国富。

合作探究:在4世纪后期,前秦建立并统一了北方。

强大后的前秦与东晋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最终,前秦军队与晋军在淝水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导入新课】
教师: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至中原地区,那么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哪五个少数民族?
生:匈奴、鲜卑、羯、氐、羌
生2:风声鹤唳是指秦军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

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的样子。

老师:投鞭断流来形容前秦军的骄傲和狂妄。

那么草木皆兵苻坚在遥望对岸感觉对岸的一草一木都是晋并,前秦军对开始有所畏惧。

最后在逃跑的路上听见一草一木都觉得是晋军在追赶。

于是昼夜不停的的逃跑不敢停歇。

总结结果东晋胜利前秦失败,特点以少胜多。

意义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老师:同学们来回想,我们所学过的历史,还有那些是以少胜多的战役那?
生:巨鹿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
老师:那么想一想,我们以前所讲过的这些战役中胜利者胜利的原因,失败者失败的原因?
生: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和长平之战。

师:在这些以少胜多的战役中失败者的一方都有要么是骄傲轻敌。

要么是战略战术上运用的错误。

师:请同学们试着分析一下先秦军失败的原因?
生:骄傲自大
生;盲目轻敌
师:那么东晋胜利的原因呢?
生;渴望统一
老师:好这是同学们对于胜败的分析。

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淝水之战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生: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在北方混战之时,有一个民族逐渐发展壮大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北魏。

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北魏政治。

请同学们找一找,北
魏的建立情况。

(出示PPT)书写板书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生:北魏建立439年、民族:鲜卑族、政权名称:北魏、影响
师:这是北魏的建立情况,我们都了解鲜卑族是五胡中的一支,那么鲜卑族发源于哪里?又是从什么时候迁至中原地区的那?
生:大兴安岭
师;出示PPT鲜卑族在汉之前生活在大鲜卑山就是大兴安岭山脉,大兴安岭山脉中的嘎仙洞就是鲜卑族的发祥地。

出示嘎仙洞图片,嘎仙洞嘎仙洞位于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方向9公里处,是鲜卑族人的发祥地。

“嘎仙”是鄂伦春语,“猎民之仙”的意思。

这里所说的大兴安岭是指大兴安岭山脉,从黑龙江境内一直绵延至内蒙古境内。

师:嘎仙洞离我们非常近,那么同学们有谁去过嘎仙洞么?能不能为大家讲一讲今天的嘎仙洞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1:
生2:
师:ppt出示嘎仙洞内的石刻,我们在嘎仙洞内发现了刻石。

这个刻石记录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人来到嘎仙洞内祭祀祖先这一事情。

由此人们才得知大兴安岭山脉上的嘎仙洞就是少数民族鲜卑族的发祥地。

大家都生活在大兴安岭地区,那么大家都知道冬天特别的寒冷。

寒冷怎么办呢?迁往南方,于是于东汉时期,鲜卑族的拓跋部前往了山西平城(点ppt出示,迁徙至平城的图片。

)指出绿色西晋时期是鲜卑族生活的地区。

在前秦于淝水之战溃败,北方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之时,鲜卑族逐渐壮大,建立了北魏。

那么在北魏在建立政权后,北魏孝文帝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我们成为北魏孝文帝改革,那么我们来看看北魏孝文帝通过哪些措施来实现其巩固统治的目
的呢?
师:孝文帝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将都城迁至洛阳。

PPT出示图片。

孝文帝为什么要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呢?
生1:平城气候寒冷,洛阳相较于平城较温暖。

生2:洛阳是很多朝代的统治中心,政治经济比较发达,便于北魏的统治。

师: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第一步将都城迁至今天的洛阳?那么改革的第二部又是什么呢?我们来读一则材料,通过这则材料来总结一下改革的第二项内容。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阅读一下这则材料,来归纳总结。

生:1分钟阅读时间
师:下面找一位同学来翻译一下这则史料。

注意在语文学习中我们翻译文言文要求的是逐字逐句翻译,那么在历史中我们独古文能读出一个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生1:今天想要不再说鲜卑语,而说汉语,要求30岁以上的人,已经习惯于说汉语,可以宽容他不一下改变。

那么30岁一下的在朝廷做官的人,不能再说鲜卑语,如果仍然有说鲜卑语的,给予降官甚至开除官职的处罚。

师:那么从这则材料中同学们可以看出,第二项改革措施可以说明什么?
生:说汉语。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看
师:再来看一个表格。

以前姓拓跋,今天改名为元。

北魏孝文帝的原名就是拓跋宏,后来改问元宏。

这可以说明改革的有一个内容是?生:穿汉服
师:我们再来看一段史料,了解一下孝文帝改革的最后一项的措施。

通过阅读这段材料,同学们看一看这项改革的措施是?
生:通汉婚。

师:那么我们现在一起来总结一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都有?生1:迁都、
生2:说汉语
生3:穿汉服
生4:改汉姓
生5:鲜卑族和汉族联姻。

师:总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那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是什么呢?
生: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师:促进了民族交融,那么民族交融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课件出示民族交融PPT。

师:那么从魏晋时期五胡迁入中原,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共同生活,相互交往。

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地区交融的景象。

那么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是怎样相互学习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少数民族和汉族相互交往和学习的内容。

生:3—4分钟阅读教材。

找出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相互学习内容。

师:出示表格找出相互学习内容。

联系实际,请同学们想一想今天少数民族和汉族相互学习的内容。

师:提示:大兴安岭来自于锡伯语,意思是“夏恩阿林”意思是白色的山岭,口语说急便是“兴阿林”即兴安岭。

今天的口语划拉、磨蹭、喇忽、秃噜、嘚瑟、来自于满语。

食物:火锅:战国时期起源于中国,传至蒙古一带是开始涮羊肉
和牛肉。

师:我们再来看两个图片。

第一个同学们小时候肯定都坐过。

这是什么狗拉爬犁。

这个狗拉爬犁是我国少数民族赫哲族的一种交通工具,赫哲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黑龙江地区。

但是我们看今天不单单只是赫哲族人来乘坐,而是很多北方小朋友的一种娱乐工具。

我们再来看这个沙琪玛大家都吃过吧(出示ppt),这个呢粘豆包(出示ppt)大家是不是也都吃过。

沙琪玛和粘豆包都是我们满足的食物,但是我们看在现在超市是不是都有卖的?在东北非常普遍,满族呢?也是我们今天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

除此之外呢,像我们今天的东北语言大多数也都是受到满族的影响。

这也是一种民族交融的现象。

例如………
师:那么我们来看,民族大交融的意义是什么呢?出示ppt
生:民族融合的意义: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师:好,现在我们来看黑板回想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

生:淝水之战。

时间、地点、双方、结果、特点、影响。

生: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政权的建立。

建立时间、都城、为巩固统治,北魏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生:改革的内容、改革的影响。

生:北方民族大交融,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学习
生;影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