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下,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04年3月2日,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各地的课程改革也如火如荼地展开。教学行政部门大力推进,专家学者著书评说,新一轮课程培训随即开展,教学一线的教师们更是把新课标当成新世纪课堂教学的航标。思想政治课也不例外。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更加关注学生,贴近学生。但从整体看政治教学效率的低下,学生政治素质的赢弱,与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相协调。政治课越来越难上,学生觉得政治课越来越没趣。学生怨学,老师怨教,我们的政治课教学怎么了?这不能简单地归结与学生学习的不努力,我认为搞好政治课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急功近利。不能让学生为考试去死记硬背书本上枯燥的理论,问题的关键是政治课教师心中必须有“人”,回归“人本”,给学生以充盈的人文关怀,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以先进的、科学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一、什么是学生观

所谓学生观指的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认识学生和对待学生。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学生观由传统的学生观向现代的学生观转变。传统的学生观认为“师为上,生为下”,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必须服从老师,否则就要受到老师的管束。关于现代学生观的涵义,许多教育者已从理论上达成共识。现代学生观认为,在教师的心目中,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独特性的个体,是具有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具有人权的人,同时,学生也是有潜力的稚嫩的、不成熟的人。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有必要在理论上理解并在实践中落实这一观念,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二、学生应是具有生命意识的人,是需要欣赏的

所谓生命意识,就是人的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履行的潜在能量的灵智和欲求。在教学论的范畴中,学生的这种生命意识就是优良的品格、智慧的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悦的感觉。这种生命意识是学生的一种良好素质,但只是一种潜在因素,有待于教师去唤醒。

新课标指出:“评价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标准,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变化的趋向。”对学生要当会欣赏和赞美,让成功和自信伴随学生的一生。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一些学生之所以不求进取,自暴自弃,主要是由于他们从小受到的批评太多,受到的表扬太少,致使自我价值感太脆弱造成的。今天,作为新课程下的教师,再也不能漠视学生的主体感受,只把批评视为“法宝”要换一种方式教育自己的学生—欣赏和赞美。

历史发展到今天,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者,没有权利去剥夺学生的欢乐和志趣;没有理由不归复学生应有的生命角色。每个教育者都应该清醒地懂得:学生是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活力,富于想像和情感,是集生活、学习、审美等为一体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是学校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因此,每个教育者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和优良的品格。教师应把生命和心血融入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和学生人生道路的每一个阶段,使之富于生机,充满活力。

三、创新教育应把学生看做具有社会意义的人,是社会责任的承担者

人是高度社会化的有机体,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人的发展是一个社会的过程。具体地讲,就是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环境塑造、接纳个体,个体认同、接受社会化价值观念并积极参与社会的过程。在这样的逻辑前提下,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责任。但在一切为了升学的目标导向下,我们痛心地发现:学校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严重地分离了。这种封闭式的传统教学虽然在某种意义上保证了教育对社会的一定程度的超越性,但同时又导致了学生与周围的社会生活相脱节,与知识更新的速度相脱节,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它启示我们:

①打开校门,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学生必须走出狭隘的学校空间,进行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实践,把握时代脉搏。这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地参与、积极地实践的习惯。我在讲“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时,采用了人民解放军英勇抗洪,分洪区群众“舍小家,保大家”的感人场面(放录像)------学生们凭借这个与常见的社会现实的接触,可以了解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要求、人们的人生态度和理想信念,进而以此为参照来设计自己、调整自己、充实自己。

②学生的社会化能够促进课堂教学,在开放的社会化教学中,学生能参与更大范围的学习创新活动。把从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中发现的社会热点、疑点等现实问题带回到课堂上,通过深讲、辩论、新闻聚集……从而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例如,我们学到“经济全球化”时,发动学生对“四会柑橘种植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深入各机关、农村,采访政府人员、技术人员、农民等等,然后,通过论文的形式总结自己的所得,这种社会化的结果,学生就能逐步形成明确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和创新精神。因此,每个教育者,应根据社会需要改进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充实学生的心灵。

学生不仅属于学校,更属于社会。对学生进行合理定位,突破校园四角天空的束缚,置学生于社会大熔炉中学习和生活,让学生在不断的开拓创新中健康成长,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

四、应把学生看做具有发展潜能的人,没有“优生”和“差生”

教育的根本任务应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育就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面向21世纪的教育》资料汇编,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这是从我国教育现状和改革需要的角度提出的迫切要求。

人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教育的功能就是设法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自主发展。学生具有的生命意义就是优良的品格、聪慧的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这种生命意义是学生的一种良好素质,但它只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有待于教师去唤醒。教师所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是以构建智慧、塑造灵魂为终极目的的人化教育。

怎样才能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发挥学生潜能呢?首先,教育工作者要改变所谓“优生”和“差生”的观念。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都是一张白纸,智力等等并无太大差异。在我十多年的教龄中,周围学生特别聪明的或者特别笨的都很少,大家都是活蹦乱跳的,即便在某些人眼中所谓的差生,也有自己的优势,尽管可能是比较优势,但优点是不容掩盖的。孩子是千差万别的,有些孩子在某些方面较强或较弱,完全是正常现象。可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却常常用学习成绩的唯一标尺来区分“好学生”、“差学生”。“差生”概念是彻头彻尾地否定孩子,一旦给孩子戴上“差生”的帽子,很可能会产生“标签效应”,让他们从小认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