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现代性_危机与青少年的价值冲突

合集下载

后现代语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危机与对策思考

后现代语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危机与对策思考

性 的叙述 , 对二 元论 、 反 一元 论 和决定 论 , 强调 客 观
此, 在后 现 代语 境 下 面对 各 种 价值 观 念 的 冲击 . 强 加
对大 学 生社 会 主 义核 心 价 值 观教 育 是 时代 发 展提 出
的重 要课题

世 界本 身是 不 确定 的并 充满 着 差 异 性 . 绝任 何 “ 拒 整
非模 式 化 、 定 型 、 中心 的理论 时代 的 到来 。 无 非 如德 里 达 对 “ 各斯 中心 主义 ” 逻 的彻 底 摧毁 . 奥塔 对 “ 叙 利 元
后现代语境下大学 生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危机与对策思考
寇 晓 燕
摘 要 : 现 代 主 义思 潮 作 为一 种 产 生 于 西 方发 达 国 家 的 泛 文化 思 潮 . 当代 中 国青 年 尤其 是 大 学 生群 体 的价 值 观 念 带 后 对
来很 大 的 负 面影 响 , 而 引发 价 值 体 系的 冲 突 、 范 和 核 心 价值 观 认 同 的危 机 后 现 代 语 境 下加 强 大 学 生社 会 主 义核 从 失 在
心价 值 观 教 育 是 时代 发 展提 出的 重要 课 题
关键 词 : 现代 主 义 ; 心 价值 观 : 学 生 : 同危 机 后 核 大 认 中 图分 类 号 : 6 1 G 4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1 9 (0 1 0 — 1 0 0 1 7 — 9 9 2 1 )8 0 4 — 2
原有 的表达功 能 . 形成 一种 为传统 批判 理论 无法 阐释 的后 现代 文化 尽管后 现代 主义 者在 理论 上有 不 同的
倾 向 和观点 . 但学 术界 对后 现 代 主义 的基 本 特征 有 一 定 的共 识 . 括 以下 几 个方 面 : 疑 和否 定 的思 维 特 包 怀 征 现代 主义 的理论 模 式层 出不 穷 . 领 风骚 , 共 后 各 其

麦金太尔对现代道德的批判——以《现代性冲突中的伦理》为线索

麦金太尔对现代道德的批判——以《现代性冲突中的伦理》为线索

麦金太尔对现代道德的批判——以《现代性冲突中的伦理》为线索中文摘要现代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越来越能享受到现代社会带来的方便快捷的生活。

但现代社会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具体到社会道德层面就是展现了现代道德的混乱无序的状态。

麦金太尔作为当代最著名的道德哲学家之一,现代性所造成的问题一直是他试图去解决的。

他对西方现代道德提出批评,并指出只有回到前现代,以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德性思想为良方,采取叙事的手段运用于实践才能解决现代道德所产生的种种弊病。

本文试图以麦金太尔近著《现代性冲突中的伦理》为线索,论述麦金太尔对现代道德的批判,探求麦金太尔是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

全文安排如下:本文主体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是论述现代道德困境的表现以及成因,首先就麦金太尔对现代道德的定义做出总结了解清楚现代道德与其他道德有什么不一样,其次开始论述现代道德问题的表现,一是缺乏道德权威,各种思想各行其是,二是现代社会导致人的欲望不断滋长,人们缺乏正确认识与控制欲望的方法。

最后论述现代道德危机局面造成的根源是现代社会独特的形态,也就是现代国家与现代市场的模式造成了现代道德困境。

第二章主要论述两大冲突理论,首先将麦金太尔认为的现代社会两大主要对立的道德理论进行对比,也就是将表达主义与麦金太尔所属于的新亚里士多德主义进行对比,发现表达主义的局限,同时批评现代幸福观的不足,说明只有新亚里士多德主义才能解决当今问题。

之后梳理麦金太尔新亚里士多德主义思想的来源,了解其思想来源为从荷马时代直到中世纪的前现代。

分析麦金太尔的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理论的主要构成部分,也就是美德和实践、人的统一性、传统的接洽。

最后指出新亚里士多德主义所面临的问题,引出解决的方法也就是叙事。

第三章论述麦金太尔提出的解决现代问题的具体方法也就是叙事,首先解释叙事的定义,之后通过对麦金太尔过往思想的梳理,总结麦金太尔叙事理论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最后说明叙事理论的现实意义,如何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现代性”危机与青少年的价值冲突

“现代性”危机与青少年的价值冲突
的精神 世界 面临前所 未有 的挑 战 。物质 主义 、 享乐 主义 、 人 主义 、 个 工具 主义泛滥 , 致使青 少年 的道 德 发展 面I 临价值 冲 突 。本 文 拟 从反 思 现代 性及 其 后 果 的视 域 出发 , 此 问题 予 以浅论 , 尝试 提 出现 对 并
地方的一种社会文化模 式。 L 我们现在所理解 的 1 现代性则通常是指启蒙时代 以来新 的世界体 系生 成 的时代 , 人们追 求 自由、 理性和科 学 的过程 , 是一 种 建立在 理性基础 上 的新 的时代精 神 。
性—— 尽管 这些 可能 性对 所 有 的孩 子 来 说 有着 不 样的意味o 1 [但是对于大多数青少年来讲 , 8 眼前

官僚主义化。文化合理化导致价值的失落 , 社会合 理化导致 自由的失落。 - 4
哈贝马斯 ( ae a) H br s则认为现代性是一个有 m 待完成并仍然指导 和规范我们行为 的实践方案。 从 2 世纪 8 0 O年代开始哈贝马斯逐渐把其研究重 心从现代性批判转向现代性道德 和政治理想的重 建, 认为道德与法律是后形而上学时代 同等重要的
题 。2涂尔 干指 出 , 随着 现 代 社会 宗教信仰 日渐式微, 但新 的价值观却未取而代之 , 因而造成社会整合的 道德 纽带 出现缺位 , 这就造成 了各种 反理 性和非理
性 因素 的滥觞 和肆虐 , 最终 出现 了“ 范 ” 象 , 失 现 带
[ 关键词] 现代性 ; 青少年 ; 价值冲突; 道德重塑 [ 作者简介] 素宁, 贾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山东曲阜 23 6 ) 7 15
现代性的飞速发展既给我们带来了经济的转 型和发 展 的契机 , 与此 同时 , 但 文化 的转 型 和价 值 秩序的调整又不能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 使得人们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困境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困境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困境在当代哲学的讨论中,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常常是两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概念。

现代性起源于18世纪的启蒙时代,强调理性、科学和普世人权等基本原则和价值。

而后现代性则是在20世纪的思想潮流中出现,质疑现代性的这些主张,尤其关注相对主义、多元文化以及对绝对真理的怀疑。

本文将探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所带来的哲学困境,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试图为理解当今社会提供一些启示。

现代性的基本特征理性与科学现代思想最重要的基石是理性。

启蒙运动时期,哲学家如康德、休谟等,通过强调理性的重要性,推动了科学和逻辑的进步。

科学方法被认为是理解世界及其运行方式的最佳途径。

这种信念促使人们相信,通过理智和经验,人类能够揭示自然界及社会现实中的规律。

个人主义与主体性在现代性中,个体的主体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从共同体意识转向个人自由与权利。

人们开始追求自我实现,强调个人意志的重要性,这为后来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历史进步观现代性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历史的进步观。

在这一观点下,人类历史被视为一种线性的、不断进步的发展过程。

通过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人类社会能够朝着理想的目标迈进。

因此,现代思想普遍存在着对未来美好愿景的憧憬和信心。

后现代性的基本特征相对主义与多元价值后现代性深刻质疑现代性所倡导的普遍真理和绝对价值。

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真理并非单一或普适,而应根据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加以理解。

因此,多元文化及其并存成为了后现代的重要命题。

这种相对主义倾向也使得对“宏大叙事”的质疑日趋明显,许多曾被视为标准的话语体系因而被解构。

知识与权力的关系福柯是后现代思想中重要的一位学者,他提出知识与权力密不可分。

知识不仅是获取真理的工具,也是一种权力实践的形式。

他认为,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某些知识形式能成为支配他人的手段,这引发了对知识本质的新思考,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理性受到挑战。

疏离与不确定感后现代社会常常表现出一种疏离感和不确定感。

青少年的人际冲突

青少年的人际冲突

青少年的人际冲突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人生中很重要的阶段,也是一个身心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正处于探索自我、建立身份认同的过程中。

然而,正是由于这个阶段的特殊性,青少年们常常面临着各种人际冲突。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的人际冲突,其成因以及如何应对。

一、成因1. 心理变化:青少年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思维方式、情绪及行为都经历着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会导致与家人、同学和社会其他成员产生矛盾和冲突。

2. 自我认同困惑:青少年正在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他们渴望被接纳,但又想保持独立个性。

这种困惑会使他们与他人产生矛盾。

3. 社会角色的转变:从孩子到青少年的过渡意味着他们需要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并学会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

这种转变常常伴随着冲突的发生。

二、家庭人际冲突1. 代际冲突:青少年和父母之间常常因为代沟产生冲突。

父母可能对青少年的行为抱有不同的期待,而青少年则希望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

2. 沟通问题:家庭沟通是家庭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而青少年阶段的冲突往往源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不畅。

缺乏有效的沟通会使得矛盾积累并逐渐升级。

3. 角色转变的问题:青少年正在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有时父母可能无法接受这一点,他们依然希望对孩子的一切有绝对的控制权。

这种不适当的期望会导致冲突。

三、同学和朋友关系冲突1. 群体压力:青少年往往会受到来自同龄人的压力,这些压力包括外貌、学业、恋爱等方面。

当他们感觉无法满足这些期望时,会产生冲突。

2. 竞争与嫉妒:在学校和社交圈中,青少年会因为成绩、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竞争而产生冲突。

嫉妒心和攀比心理的存在会加剧冲突的发生。

3. 交往技巧欠缺:青少年正处于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和维护关系的过程中,他们可能缺乏交往技巧,导致与同学和朋友之间产生冲突。

四、社交媒体和人际冲突1. 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冲突:现代社会青少年广泛使用社交媒体平台,但虚拟世界中的人际关系与现实世界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冲突的发生。

克服现代性危机的可能:世界现象学

克服现代性危机的可能:世界现象学

克服现代性危机的可能:世界现象学现代性危机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包括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文化认同危机、社会撕裂、心灵空虚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人们对现代生活方式的质疑和反思,同时也促使人们寻求新的方式来克服现代性危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现象学被认为是一种可能的途径,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并克服现代性危机。

世界现象学是一种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主要关注个体对于世界的体验和理解。

它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情感在对世界的认识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个体的体验和认识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可以更好地解释现代性的困境,并为克服现代性危机提供新的思路。

世界现象学可以帮助人们重新审视现代性的本质和特点。

现代性强调理性和科学,追求物质繁荣和技术进步,但同时也导致了环境破坏、人际关系的冷漠和心灵的空虚。

世界现象学通过对个体的体验和情感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揭示现代性的种种局限和缺陷,帮助人们重新认识现代性并找到克服现代性危机的关键。

世界现象学可以启发人们重新审视自己和他人的存在意义。

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人们往往陷入对于存在意义的困惑和迷失,感到自己的生活缺乏方向和价值。

世界现象学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情感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来源,通过对这些体验和情感的深入探究,可以激发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帮助人们重新找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世界现象学可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和交流。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冲突日益频繁,而世界现象学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是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个体的体验和情感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可以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对话,帮助人们超越文化差异,达成共识,共同应对现代性危机。

世界现象学可以启发人们重新思考科技与人文的关系。

在现代性的进程中,科技与工程的发展成为了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耗竭和人与自然的对立。

世界现象学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情感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重要性,可以帮助人们重新审视科技与人文的关系,重新思考科技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找到更加人性化、环保和可持续的科技发展路径。

价值观冲突大学生如何处理挑战

价值观冲突大学生如何处理挑战

价值观冲突大学生如何处理挑战价值观冲突:大学生如何处理挑战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其中包括来自于自己以及周围人的不同的价值观。

如何处理这些价值观冲突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个人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如何处理挑战并解决价值观冲突的方法。

一、认识自己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个人对于事物重要性的看法和评价,它由个人在成长和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

大学生应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可以通过反思和观察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来深入了解。

只有清楚认识自己的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处理和解决与他人的价值观冲突。

二、尊重他人的观点和立场当大学生面临他人的不同价值观时,首先要学会尊重对方的观点和立场。

尊重并不意味着迎合或者改变自己的价值观,而是理解并接受他人拥有不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对话,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原因,从而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三、寻找共同点和折中的方式当发现自己和他人的价值观存在冲突时,可以尝试寻找共同点和折中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找到双方可以接受的共同目标或价值观,从而减少冲突的发生。

同时,大学生也可以通过妥协和交流,找到双方都能够接受的解决方案,以达到和谐共处的状态。

四、保持积极的沟通与合作沟通是处理和解决价值观冲突的关键。

大学生应该保持积极的沟通态度,愿意与他人交流和探讨。

通过开放和真诚的对话,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观点,进而减少冲突的发生。

另外,合作也是解决价值观冲突的重要方式,通过共同合作和努力,可以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五、遵循法律和社会规范在处理价值观冲突时,大学生应该遵循法律和社会规范。

法律和社会规范是人们共同遵守的准则,它们可以为处理冲突提供一定的指导和规定。

大学生应该恪守法律和社会规范,通过合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不使用歧视、暴力或者其他不当的手段。

六、寻求咨询和支持当遇到难以处理的价值观冲突时,大学生可以寻求咨询和支持。

可以向身边的导师、朋友或者专业人士请教,获取更多的意见和建议。

从价值冲突到价值整合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现象解读

从价值冲突到价值整合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现象解读

从价值冲突到价值整合——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现象解读黄汀2012-8-27 10:44:02 来源:《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5期【内容提要】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价值冲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个人主义价值观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冲突、个人价值选择多样性与社会要求统一性的冲突、此岸肉体价值和彼岸精神价值的冲突。

对待这种冲突,一是要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引导和整合;二是要切实建构起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价值观体系;三是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价值冲突价值整合亚文化(Sub-Culture)起初是文化人类学家用来描述区别于社会主流文化的少数族群的文化形态与价值观。

后来社会学家引入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用来描述“一切边缘、次要的文化,尤其是越轨青年群体的文化形态”。

国外的亚文化研究迄今为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芝加哥学派时期(1920~1960年)、英国伯明翰学派时期(1960~1970年)和后伯明翰时期(1980年至今)。

我国的青年亚文化研究与改革开放之后亚文化现象的产生基本同步,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亚文化现象的不断出现及其影响不断扩大,相关研究成果逐渐增多。

学者们不仅指出了青年亚文化的各种表现,而且从文化冲突、文化生态等方面对我国青年亚文化产生的背景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刻剖析,特别是对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交流融合之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在吸收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从价值冲突的角度对当代青年亚文化现象进行了粗浅解读。

一、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成因及主要特征当代中国的青年文化是一个绚烂缤纷的万花筒,是一个容纳多重层面并彼此形成复杂关系的结合体,涉及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在当代中国特殊的语境中,中国的各种亚文化,尤其是青年亚文化日益从主流文化中分裂出来,由此导致的价值冲突成为人们不得不正视的现象。

因此,研究青年亚文化对当前社会发展的影响并探讨其与主流文化的整合路径,意义十分重大。

现代文化对年轻人的影响及问题解决

现代文化对年轻人的影响及问题解决

现代文化对年轻人的影响及问题解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文化在不断变革,而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年轻人也处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都与现代文化密切相关。

现代文化对于年轻人的影响可谓是深远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现代文化对年轻人的影响1、多元化思想的诞生。

现代文化的多元化特点必然会促进年轻人思想的多元化,他们有更多机会参与到更广泛的交流活动中,接受来自不同社会群体的观点和思想,使得他们在思想上越来越多元化。

2、尊重个性化。

现代文化注重诉求个体的个性化,逐渐瓦解了以前严格的社会结构,给予年轻人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相应地,年轻人也更加关注和追求个性化,寻求与众不同的方式展现自我。

3、焦虑的情感状态。

现代社会接受和鼓励个性化,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也可能在个性发展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因此容易产生不安、焦虑等情感状态。

二、现代文化对年轻人存在的问题1、价值观混杂。

由于现代文化特点的多元化,年轻人接受到来自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导致不同的价值观存在并行并存,甚至互相冲突。

2、自我中心主义。

现代文化强调个性化,但也加剧了自我中心主义的倾向,让年轻人更加关注自我发展的同时,也忽略了社会责任和他人的关注。

3、价值迷茫。

现代文化中有很多看似前卫的思想和价值观,但是并不一定符合传统的道德观和思想,对年轻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他们在价值观方面处于迷茫状态。

三、如何解决现代文化对年轻人所带来的问题1、注重思想教育。

对于年轻人,思想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让年轻人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还可以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价值观。

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历史和传统,它可以为年轻人提供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可以使年轻人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同时也可以使年轻人不会过度追求消费和个性化。

3、提高素质教育意识。

《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记录

《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记录

《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阅读随笔1. 《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导论当我们步入21世纪,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化着。

在这个过程中,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成为了我们理解这个时代的关键词。

这三者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它们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呢?现代性是指17世纪以来,西方社会所发生的以科学、理性、民主、自由等价值观念为核心的变革。

它带来了社会的进步和繁荣,也引发了诸多问题和挑战。

现代性的核心观念包括:科学方法、个人主义、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等。

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它认为现代性所带来的问题,如异化、消费主义、环境污染等,都是由于人类对自然和历史的过度征服和掠夺所导致的。

后现代性主张多元化、相对主义和反理性主义,强调对自然和历史的尊重和保护。

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日益密切,形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全球化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但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挑战,如贫富差距扩大、环境恶化、文化冲突等。

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现代性为后现代性和全球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后现代性对现代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为全球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全球化则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发展的重要舞台和实践场域。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需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来看待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

我们需要认识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影响,积极应对它们带来的挑战和问题,努力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世界。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在21世纪的今天,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交通的便捷,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都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

在这个背景下,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成为了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围绕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的关系展开探讨,旨在揭示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从人的存在角度看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冲突

从人的存在角度看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冲突

从人的存在角度看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冲突孙承廷(中共荣成市委党校工作处,山东荣成264300)【摘 要】 主体之间的冲突是多种价值冲突中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冲突,由于主体总是表现为个体、群体和类三种基本的存在形态,因此,与主体的这三种存在形态相适应,价值冲突也表现为个体价值冲突、群体价值冲突和类主体价值冲突三种形式。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价值冲突;个体;群体;类【中图分类号】 B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326(2009)02-0026-04 就价值冲突而言,主体之间的冲突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冲突。

由于主体总是表现为个体、群体和类三种存在形态,因此,主体之间的冲突也就必然会通过这三种存在形态得到展开,并表现为个体价值冲突、群体价值冲突和类主体价值冲突三种形式。

一个体价值冲突是在个体主体中发生的。

就个体价值冲突的指向来说,它首先指向自身,在当前最主要的表现是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冲突。

经济的全球化使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跨越了地域的限制,使物质产品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人们精神文明并没有能跟上人们的物质文明发展的进度,在人们享受充足物质财富的同时,人们却在精神上十分的空虚和迷茫。

人的精神和心态处在一种“亚健康”的状态,社会呈现出混乱、浮躁和迷茫的情绪。

青少年自杀和暴力犯罪剧增,黄赌毒等低级趣味泛滥,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出现了文化的断层和信仰的危机。

这些不健康现象的大量出现,都反映着当代社会深层的精神弊病,体现着人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严重失衡和冲突。

虽然个体的内在精神冲突没有物质冲突那样直接,但在交往日趋频繁和多样化的当今,当人们在生理需要获得满足之后,人们的精神需求就凸显起来。

个体价值冲突也指向由单个个体组成的社会共同体。

这种冲突主要是指个体对归属于何种社会组织和何种社会文化传统方面所引起的价值冲突,也就是个体的自我存在和为他存在的冲突。

在当前,这种冲突集中体现在关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哪一个更适合市场经济下的要求的问题。

危机中的价值重建——舍勒价值哲学的时代自觉

危机中的价值重建——舍勒价值哲学的时代自觉

作者: 张永芝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出版物刊名: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页码: 53-63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6期
主题词: 危机;价值重建;先天价值;情感;心灵的秩序
摘要:舍勒生活的时代面临着从近代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欧洲基督教伦理被资本主义现代性所瓦解,以上帝信仰为基础的超验的、绝对的传统价值体系已然失效,现代人失去了普遍的、确定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标准,将情感生活视为主观的、无意义的和无定向的,其体验结构无力把握绝对价值体系,出现了空前的“心的无序”。

为了避免历史主义、相对主义导致的后果,舍勒提出超出现实的绝对价值秩序。

时代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必须将价值哲学的研究建基于对人的本质的思考之上,并以此为根据重建现代人心灵的秩序。

当代中国也面临着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冲突、价值失序甚至价值危机,舍勒的价值哲学对我们所处时代的价值重建具有借鉴意义。

困境与超越_青年精神生活的现代性图景_侯勇

困境与超越_青年精神生活的现代性图景_侯勇

□侯勇徐海楠摘要:青年精神生活是由心理情感生活、道德信仰生活、文化审美生活等要素构成的一种满足和超越精神需要的存在方式。

社会转型期青年精神生活遭遇了心理生活的自私化、文化生活的庸俗化、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和道德信仰虚无化等现代性困境,分析其原因在于遭遇传统社会与现代发展的脱域、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失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道德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强烈反差。

其现代性调适与超越路径要以调适青年心理生活为基础,以丰富青年文化生活为中介,以充实青年心灵生活为目标,从内外两个维度围绕教育、制度、利益等范畴,提升充实新时期青年精神生活。

关键词:青年;精神生活;现代性现代性作为现代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特征与表现,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整体性社会问题。

卡林内斯库认为,“现代性是一个时间/历史概念,我们用它来指在独一无二的历史现时性中对于现时的理解,也就是说,在把现时同过去及其各种残余或幸存物区别开来的那些特性事去理解它,在现时对未来的种种允诺中去理解它———在现时允许我们或对或错地去猜测未来及其趋势、求索与发现的可能性中去理解它”[1],他把现代性勾勒为“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和后现代主义”五副面孔。

可见,现代性是衡量一个社会现代化程度的尺度,“内涵于资本的逻辑之中、现代性处于历史的流变之中、现代性行处在社会的矛盾裂变之中、现代性呈现于全球性的视域之中”[2],标志着与传统性相对应的现在性,指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转型,是现代社会和现代社会中人的现代性属性反映,我们不但还没有超越现代性,而且正在经历着它的激烈化阶段。

作为多义、流动和不断进化着的现代性,其本身就具有解构和重构的双重取向,即使当代青年精神生活遭遇了现代性的困境,但同时也为青年精神生活的调适与重构提供了现实可能,因而从现代性语境中观照青年精神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青年精神生活的内涵意蕴精神生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享受实践活动,是一种满足和超越精神需要的存在方式。

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对建构中国现代性的意义

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对建构中国现代性的意义

化 、利用和交换 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 。⑧ “ 劳动生产 力 的发展——首 先是 剩余 劳动 的创 造——是资本的价值增加或资本 的价值增殖的必 要条件 。 因此 , 资本作为无 限制地追求发财致富的
质、 人和感性生命 ” 。 ④ 而要走出现代人无处不在的 “ 化 ” 态 的真正 出路就是 无产 阶级 的革命 即现 异 状 实的共产主义运动。所以, 从现代性的视角看 , 马 克 思是在 “ 现代 性 的超越 ” 维度 上来指 证共产 主义 的。“ 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 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 产主义 的是那 种 消灭 现 存 状况 的现 实 的运 动 , 这 个运动的条件是 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嘶 以, ” 只 有在这样的状态下,人的生命才能从非人的资本


面 对 过 去 : 助 于 我 们 更 好 地 认识 与 有
应对“ 现代性危机”

可 以说 ,9世 纪 以来思 想 界 就 出现 了众 多关 1 于现 代性 的批 判思潮 ,如黑格 尔对 市 民社 会 的批 判、 韦伯 的合 理化 理论 、 卢卡 奇 的物化理 论 以及霍 克海 默和 阿多诺 的工具 理 性批 判 。在 基本价值 取 向上 , 多数后 现代 主义 者是 否定 现代性 价值 , 大 并 对现代 化运 动持全 盘否 定 的态度 。而西方 马克思 主义 流派 ,可 以说对 于现 代性 问题做 出了独 特而
理论探讨
当代社科视野 21 年第 1 02 期
深刻的批判 , 为我们正确地认识现代性 、 克服现代 性危机等提供了可资借鉴 的积极价值。但从根本
现代性和建构现代性的统一 , 为中国未来走 出“ 现
上看 , 他们并没有找到现代性困境的真正出路。 为 此, 要真正理解现代性和克服“ 现代性危机”还必 , 须回到马克思。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与上述西方 近现代批 判 思潮相 比 ,最 大 的不 同在 于—— 马克 思的“ 资本现代性” 理论是站在实践唯物主义的基 础上 , 深入到“ 历史 的本质维度” 是具有原则高 中, 度的现代性批判思想。 概言之, 它对于我们更好地 认识 和应对 “ 现代 性危机 ” 主要 有 以下两 点启示 : 第一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始终是从现实 的社会实践出发 ,始终坚持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 的统一 , 并最终深刻揭示了“ 现代性危机” 的真正 病因所在。相比于 以往的思辨哲学批判而言 , 马 克思的深刻之处在于 :他是通过揭示现代资本主

追寻自我:现代性自我认同的危与机

追寻自我:现代性自我认同的危与机

追寻自我:现代性自我认同的危与机作者:党永强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年第05期摘要:自我认同危机是现代性的突出特征之一,也是导致许多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

它不仅表现为自我的迷茫,还表现为从众性自我认同和自恋性自我认同。

其实质都是错失了本真的自我,而在世俗潮流中形成虚假的自我认同,这也是存在主义对现代性的主要批评。

在现代西方社会中,伴随着自我认同方式的转变,资本主义的商业文明和个人主义文化往往使人们在追寻自我的道路上落入诸多陷阱。

为此,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存在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以人的自我实现来确立个体的成长性自我认同并摆脱现代性自我的困境。

显然,这在现代西方社会中是困难重重的。

而对西方现代性自我认同的危与机加以反思,即是为了给中国现代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一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现代性;自我认同危机;自我实现;成长性自我认同D002A009409自我认同危机是现代性的突出特征之一,也是导致许多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

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指出:“现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们抛离了所有类型的社会秩序的轨道,从而形成了其生活形态。

在外延和内涵两方面,现代性卷入的变革比过往时代的绝大多数变迁特征都更加意义深远。

在外延方面,它们确立了跨越全球的社会联系方式;在内涵方面,它们正在改变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和最带个人色彩的领域。

”①全球化正在把现代性带向一个新的阶段,它不仅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同时也改变着个体的自我观念。

和前现代社会较为稳定的身份性自我认同不同,现代人正在遭遇自我认同的危机,即在“我是谁”这一问题上表现出迷茫和困惑。

在现代西方社会中,伴随着自我认同方式的转变,资本主义的商业文明和个人主义文化往往使现代人在追寻自我的道路上落入诸多陷阱。

人们出于对自身存在的焦虑而完全遁入世俗文化的潮流中来寻找自我认同,从而形成从众性自我认同和自恋性自我认同。

其实质都是一样的,即:迷失或者回避了真正的自我,而形成虚假的自我认同。

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语境中的自然精神选择及前景

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语境中的自然精神选择及前景

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语境中的自然精神选择及前景摘要以不同的角度描绘中国现代历史的不同面貌,其中有一个角度是至关重要的,那就是现代性角度。

无论是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对现代性不同层面的追求,还是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或新儒家思想对现代性不同层面的拒斥,其共同点都与现代性密切相关,并都是在现代性语境中发生的。

自1917年以来,追求现代性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总主题、总基调。

因此有必要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语境以及在这种语境中的自然精神选择问题。

关键词:现代文学现代性语境自然精神选择前景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就审美特质而言,自然精神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意义重大,它不但使得本民族文学最重要的道家自然精神资源延续了下来,而且使得特别富有文学性的酒神自然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中重放异彩,即使是女性自然精神和后自然精神也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花园。

一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观念的起源现代性的起源无疑是18世纪启蒙运动风起云涌的西欧。

在笔者看来,现代性方案的根本理念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第一,在线性时间观上建立起了一种持续进步的世界观念。

马泰·卡林内斯库曾说:“只有在一种特定的时间意识,即线性不可逆的、无法阻止地流逝的历史性时间意识的框架中,现代性这个概念才能被构想出来。

”的确,在人类历史初期的那种混沌式的时间观或者像古希腊那种循环的时间观中,现代性的概念都无法生成;而且,尤其得强调的是这种线性时间还被赋予了不断进步的确定方向与价值意味;第二,人的主体性观念的确立。

有论者曾指出,“现代性的本质在于:人上升为主体,世界则沦为客体。

”按照尤尔根·哈贝马斯的分析,“主体性”主要有四个含义,即个体主义、批判的权利、行为的自主和唯心哲学本身,而说到底就是对理性的充分强调;第三,世俗化方向的确定。

这种世俗化自然是发生在超世秩序沦丧,以及现世秩序无限制的泛滥之中,现代社会的整体导向就是功利算计与本能欲望的盛行。

马克思、韦伯现代性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比较研究

马克思、韦伯现代性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比较研究

马克思、韦伯现代性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比较研究马克思、韦伯是现代社会理论的两大重要思想家,他们对现代性的理解和解释对后来的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马克思、韦伯现代性思想的基本内涵入手,展开比较研究,并通过5个例子证明两位思想家在现代性理论方面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一、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作为世界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理论家,马克思对现代性的研究和思考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深度。

马克思认为,现代性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一种特定阶段,是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工人阶级斗争的产物。

在马克思看来,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可以总结成以下几个方面:1. 资本主义经济模式马克思认为,现代性的出现与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兴起密切相关。

在这种经济模式下,市场成为最重要的运转机制,资本家通过始终追求利润最大化来不断扩充自己的资本积累,从而引发了商品生产、劳动分工和机械化生产的高度发展。

但是,这种经济模式也带来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矛盾和冲突,因此也促进了工人阶级的崛起。

2. 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现代性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这也是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兴起的必要条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机械化生产的普及,劳动力得到了充分解放,人们的时间和空间离散化、分散化,从而形成了现代性的一部分特殊结构。

但是,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也导致人类面临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破坏,这也是现代性带来的负面影响之一。

3. 劳动分工和社会等级化在现代性的语境下,劳动分工和社会等级化成为了不可避免的趋势。

从职业分工到社会分工,从机械化生产到人的疏离,现代性的劳动分工与社会等级化无处不在。

这种趋势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是深远的,使得个体将自己的能力、价值和身份归属于某一个特定的范畴中。

二、韦伯的现代性思想与马克思不同的是,韦伯并不将现代性简单地归结为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和技术进步的结果,他认为现代性既是一种价值取向,又是一种文化趋势。

现代社会生存方式的嬗变:价值冲突与道德矫正

现代社会生存方式的嬗变:价值冲突与道德矫正

现代社会生存方式的嬗变:价值冲突与道德矫正
韩桥生
【期刊名称】《理论月刊》
【年(卷),期】2018(0)6
【摘要】道德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化势必引发道德的重大变迁。

在现代社会,"现代性"是导致道德危机最重要的时代背景。

"现代性"的发展,使道德的主体发生嬗变,主要表现为生存方式的物质化、原子化、差异化和碎片化倾向,并由此导致价值信仰的缺失、价值理想的失落、价值标准的模糊、价值取向的多元和价值选择的悖论。

为应对道德主体生存方式嬗变导致的价值冲突,需要重塑道德信仰体系,重构人的精神世界;重视家风行风建设,建设道德生活共同体;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强化道德底线意识;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强化道德引领力量。

【总页数】7页(P156-162)
【关键词】生存方式;价值冲突;道德矫正
【作者】韩桥生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
【相关文献】
1.冲突、交融、和谐:中国现代性境遇下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嬗变 [J], 李谨丞;强静雅
2.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嬗变及德育矫正 [J], 陈蕊;吕健
3.浅谈政治道德的重建——兼论《生存与价值:现代政治道德的基本理路》 [J], 徐玉佩;
4.人文精神与生存方式的价值冲突 [J], 杨俊一
5.网络生存方式与传统生存方式之间的价值冲突 [J], 邬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2期 山东省团校学报 No.2,2010 (总第76期) 青少年研究 General,No.76“现代性”危机与青少年的价值冲突贾素宁 [摘要]现代社会在给人们带来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升的同时,亦造成了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剧烈变动。

传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趋于瓦解,尤其是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和理性的猛烈抨击及对自由和民主的宣扬,加之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不断渗透,使得整个社会的精神世界支离破碎,危机重重。

身处在这样一种冲突与矛盾并存的文化背景中,价值观念尚不成熟的青少年颇感困惑与迷茫,迫切需要在教育的引导下重塑自身的道德人格与生活世界。

[关键词]现代性;青少年;价值冲突;道德重塑[作者简介]贾素宁,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曲阜 273165) 现代性的飞速发展既给我们带来了经济的转型和发展的契机,但与此同时,文化的转型和价值秩序的调整又不能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使得人们的精神世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物质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工具主义泛滥,致使青少年的道德发展面临价值冲突。

本文拟从反思现代性及其后果的视域出发,对此问题予以浅论,并尝试提出现代性危机背景下重塑青少年道德人格的某些建议。

一、“现代性”及其后果(一)现代性溯源在西方思想发展史的链条中,现代(modern)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经院神学,德国解释学家姚斯(Hans Robert Jauss)认为“现代”一词于十世纪末期首次被使用,用于指称古罗马帝国向基督教世界过渡的时期,目的在于把古代与现代区别。

历史学家汤因比(A rnold Joseph Toynbee)在其1947年出版的《历史研究》一书中,把人类的历史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其中的“现代时期”(1475~1875)是指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

“现代性”一词,主要指的是大约自17世纪以来依照启蒙思想家提出的基本原则(自由、平等、理性、进步等)而首先在西方产生和建构起来然后逐渐扩散到世界其他地方的一种社会文化模式。

[1]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现代性则通常是指启蒙时代以来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人们追求自由、理性和科学的过程,是一种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新的时代精神。

(二)现代性的发展及后果对于现代性以及现代性发展所带来的后果,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和论述。

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以来,这种“现代”的社会模式就成为思想家们关注和思考的焦点问题,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和立场。

而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又出现了围绕“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两个主题之间的新争论。

在马克思看来,现代性的发展是一个包含着内在矛盾的历史过程。

一方面,现代性的发展的确给人类带来了积极的成果,促使社会生活的重大变革和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又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负面效应,导致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某些方面的严重扭曲,体现了资本主义自身存在不可克服的问题。

[2]涂尔干指出,伴随着现代社会迅速而猛烈的变迁,传统的生活方式、道德、宗教信仰日渐式微,但新的价值观却未取而代之,因而造成社会整合的道德纽带出现缺位,这就造成了各种反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的滥觞和肆虐,最终出现了“失范”现象,带来严重的现代社会问题。

[3]韦伯认为,现代性过程 -22 -一方面标志着精神的清醒化和生活方式条理化,另一方面又是文化价值的虚无主义化和社会结构的官僚主义化。

文化合理化导致价值的失落,社会合理化导致自由的失落。

[4]哈贝马斯(Haber mas)则认为现代性是一个有待完成并仍然指导和规范我们行为的实践方案。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哈贝马斯逐渐把其研究重心从现代性批判转向现代性道德和政治理想的重建,认为道德与法律是后形而上学时代同等重要的两种调节人的行为的方式,二者并不相互矛盾,主张通过话语民主的建立重塑现代性道德。

齐格蒙特・鲍曼(Zyg munt Bau man)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做了丰富的论述,鲍曼从后现代性经验的角度来定义现代性,并抱着审视与批判的态度来面对后现代社会所发生的一切,尤其是从后现代道德及全球化的后果等方面展开了其对后现代性的全面反思。

在鲍曼看来,现代是并且不得不是伦理的时代,在现代性中,伦理(ethic)先于道德(moral),道德是伦理的产物。

[5]整个现代社会就是在普遍伦理法典的面具下实践着狭隘的道德观念。

[6]鲍曼认为,后现代性既是道德个人的毁灭,又是他新生的契机,人们无法肯定这些矛盾会成为后现代生活的障碍还是它的新开端,或许两者皆有可能。

由此推知,现代性发展到今天具有“解构”与“重建”的双重内涵。

它既意味着某些僵化的秩序的瓦解与终结,又意味着新的价值与规范的重构。

高速发展的现代性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丰富人类的物质生活,也会带来精神的迷茫与道德的失范,在这样一个发展与危机并存的现代社会,迫切需要一种道德和价值标准的重塑,从而避免物质与精神的畸形发展。

二、青少年群体的价值冲突表现及社会根源(一)价值冲突的表现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迅速建立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青少年的生活背景和成长环境与前几代有很大不同,他们生活在一个变数极大的世界中———父母下岗或外出打工、家庭裂变、升学竞争、就业挫折、网络与媒体充斥着性和暴力、价值观冲突、意识形态争论、全球恐怖主义,等等。

[7]在物质生活相对富足的同时,成长于这样一个消费主义文化盛行、各种广告铺天盖地的社会氛围中,青少年们在尚未成熟之前就已经看到和经历得太多太多。

他们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体验着生活的各种可能性———尽管这些可能性对所有的孩子来说有着不一样的意味。

[8]但是对于大多数青少年来讲,眼前纷乱的文化和价值观念让他们感到困惑和不安,内心充满着冲突与矛盾。

具体来讲,当前青少年身上存在的价值冲突主要有如下表现:1.书本知识与社会现实不符引发青少年的价值冲突。

青少年通过学校中的道德教育逐渐掌握了丰富的道德知识,了解了作为一个社会人身上所肩负的道德义务和责任,如诚信、环境保护、关心和帮助他人等。

但是走出学校校门,看到社会上一些人们面对道德选择时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种种表现却与其在学校中接受的道德知识和价值观念极为不符,甚至截然相反。

这就必然引发青少年内在的道德迷茫和困惑,从而使他们在面临真正的道德选择时不知所措。

2.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表现不符导致青少年双重人格的显现。

有调查显示,大部分青少年掌握了丰富的道德常识,对于道德问题能够做出基本的道德分析和判断,已经形成了基本的道德观念,能够分清是非对错,亦即道德认知水平较高。

但是,在具体的道德行为上与道德认知相比却存在明显的偏差:打架斗殴、考试舞弊现象时有发生,“课桌文化”、“厕所文化”更是内容粗俗、不堪入目;在与他人交往时,个别同学甚至为追求一己私利不择手段,不惜危害他人。

这就造成了不少青少年身上凸显的“双重人格”:理论上的利他主义和实践上的利己主义。

(二)价值冲突的深层社会根源1.多元文化冲击下传统道德规范被破坏。

随着国外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多种文化和价值观的涌入和渗透,不少青少年抛弃了传统的价值取向和规范,“道德准则”在公众意识中日益淡漠,并一再受到个人自由权的排斥。

尤其是在一些人们针对他人做决定的场合,譬如公共领域,道德正在走向瓦解。

在我们这个社会的边缘和某些角落,肆无忌惮的利己主义、私欲和贪婪正以前所未有之势蔓延。

[9]青少年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更-23 -是感到困惑、迷茫,加之他们道德观念尚未成熟,对各种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价值观难以理性辨明是非,极易遭受诱惑,滑向错误深渊。

2.家庭道德教育的忽视。

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对于青少年良好价值观念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儒家文化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国,家庭教育更是备受重视,父母的行为举止时时处处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一代。

然而,在现代性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有的家长盲目追求物质财富,根本无暇顾及孩子道德的健康成长,甚至宣扬“读书无用论”;有的家长视孩子考试分数高于一切,道德教育只是一句空话;有的家长则一味地宠爱、溺爱孩子,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听之任之,甚至默许和鼓励;更有甚者自身价值观就存在问题,并把自己的错误思想强加给孩子。

以上种种因素无形之中促成青少年自我中心主义思想的不断膨胀和价值观念的严重扭曲。

3.学校道德教育方法失当。

首先,迫于升学率和各种评估指标的压力,学校常常把智育放在首位,德育工作形同虚设。

有调查显示,近半数教师认为当前德育工作在学校的真实地位只是理论上重视,实践上并未得到落实;其次,道德教育观念并未得以真正转变。

尽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再要求德育课程淡化说理性的知识传递功能,倡导通过真实的道德情境和场景引导学生发现和感悟道德需要,让学生从对话、感受和共享中建构和重构道德生活体验。

但是,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中,这一理论并未真正得到贯彻落实,大部分学校的德育课程仍然是呆板僵化的知识灌输。

三、正视“现代性”的影响,重塑青少年道德青少年群体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价值观渐趋成熟的特殊时期。

在这样一个信息技术普及化、文化商业化、各种媒体舆论充斥的现代社会背景之下,各种价值观念不断碰撞,青少年的道德观、价值观的培养更显得尤为重要。

可以说,现代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动使未成年人个体道德成长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环境都面临着一种非传统的重塑,并进而深刻地影响着他们个人生活和精神生命成长的心理环境和文化生态。

[10]因此,及时发现青少年身上存在的问题,适时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对于其积极人生的构建以及现代社会的良性发展都至关重要。

(一)加强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教育在媒体化、消费化的大众社会影响下,过去传承下来的信念、价值观似乎难以适应现在的社会,很多人面对种种社会现实感到茫然、无所适从。

诚然,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某些旧的思想和观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连同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核心道德价值一并舍弃。

每一个人类社群都有一套他们共同推崇、敬仰或反对、排斥的价值观念,这是需要代代传承下去的。

每个人都必须通过现实化了的德性和德性生活去实现人及其生活的回归,这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道德的基本价值并不是靠法律规定来确定的,它主要以榜样、教育、权威和领导为基础,同时还依赖于传统价值、原则和社会公理的传承。

在过去,道德的传承是极其自然的事情,现在看来这种传承机制经常遭到破坏,道德价值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社会各界都应当勇于承担自己的道德责任。

“使传统价值重新发扬光大的最佳土壤,便是在实践中身体力行的、通过榜样展示出来的美德”。

[11]可见,传统道德基本价值的重扬不仅仅要靠观念和思想的言传身教,更离不开切实的道德践行。

只有当道德主体参与到道德实践中去,才能真正体悟道德基本价值的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