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调研报告 供销社历史欠款调研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供销社调研报告供销社历史欠款调研报告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供销社调研报告供销社历史欠款调研报告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既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继承与发展,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要求与新目标下面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供销社调研报告
(区社基层供销社调研组)
基层供销社是供销合作社的基础,是直接联系农牧民的基本环节,是服务三农三牧的主要载体。基层供销社办得好不好,对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关系重大,它决定着供销合作社的兴衰成败。改革的经验证明,失去了基层网络就等于失去了主战场,供销合作社在党委政府和农牧民心中的地位也将随之消失。基层供销社发展的好,供销合作事业就兴旺发达;基层供销社阵地萎缩,供销合作事业就停滞不前。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中发〔2015〕11号)精神,全面推进全区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按照区社党组要求,历时2个月,对全区9个盟市、31个旗县、64个基层供销社自1996年以来近20年改革与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在基层调研过程中,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专题汇报、走访农牧民、实地考察等形式,基本摸清了基层供销社现状,找到了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生的原因,指出了今后改革思路、发展模式和推进措施,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革建议,为深化
全区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基层供销社改制以来发展现状
全区基层供销社的改革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直到1996年巴盟、伊盟率先在当地党委政府的主导下推开,后逐步在全区各盟市普遍推行。基层供销社改革的主要动因是,由于长期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基层供销社由民办逐步发展为官办,行政化管理色彩越来越浓,经营形式上的大锅饭和经营管理人员的铁饭碗,使整个组织体制和经营机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导致基层供销社经营连年亏损,经济包袱沉重,基本丧失了为农牧服务功能。所以,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大形势下,对基层供销社实施了兼并、重组、拍卖和破产等不同形式的改革转制。在改革转制中,通常的做法是四个一块,即抵一块资产解决债务问题,卖一块资产分流职工,划一块资产安置离退休人员,留一块资产重组新建基层供销社。通过改革转制,全区基层供销社由1997年改制前的1078个,到2001年改制后保留和重组为679个,减少了38%;经过十几年的恢复、重组、改造、新建,目前全区基层供销合作社数量为481个。
全区基层供销社经过改革转制,目前的组织状况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改制后,一直处于基层供销社空白、薄弱的旗县联社有25个,占全区旗县联社的27%。这些旗县联社无力发挥
为农牧服务功能,基层供销社在农牧民中的影响力基本丧失。
(二)改制后,基层供销社组织机构健全,营业执照齐全,职工全部分流安置,门店、院落、仓储经营设施完整,但由于年久失修处于基本闲置状态,未开展经营活动。这种情形占全区的4%。
(三)改制后,基层供销社门店、院落、仓储经营设施齐全,由旗县联社全部或部分出租经营,收取一定的租金。这种情形占全区的16%。
(四)改制后,在原基层供销社门店、院落、仓储设施的基础上重组(恢复),重新注册后继续经营,逐步发挥为农牧服务职能和作用的旗县联社占全区的13%。
(五)改制后,基层供销社长期处于空白、薄弱的旗县联社,近年来,有计划地逐年新建,并及时组织基层供销社开展经营和服务活动的旗县联社占全区的40%。
二、基层供销社改制以来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全区供销合作社系统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两个
5号文件和国务院40号、自治区108号文件精神,围绕把基层供销社真正办成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目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对基层供销社进行重组、新建,基层供销社实力与活力得到一定提升,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引领创办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和综合服务社,推动了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有序健康发展。各级供销合作社以
服务三农三牧为宗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基层供销社改制后,从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大局出发,不图名、不图利,主动担当,积极引领创办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和综合服务社,并制定了相应章程、建立健全经营管理制度,协助办理工商登记注册,介绍经营客户,使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健康发展,为基层供销社重组、新建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截止2015年末,全区由供销合作社引领创办的专业合作社有9194个,占全区专业合作社总数的近30%,创建综合服务社4250个,覆盖全区38%的嘎查村。
(二)积极探索和创新基层供销社组织形式和经营模式。各地供销合作社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积极探索基层供销社重组、新建路径和措施,同时走出去学习和借鉴外省、市、区供销合作社改革的经验和做法,以农牧民需求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切实转换经营机制。通过改革创新,重组、新建了一批多种形式的基层供销社,发展了一批新型合作组织(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农产品流通协会),使基层供销社扩大了规模,重新焕发了生机.基层供销社不仅经济实力增强了、职能恢复了,而且农牧民接受了、党委政府重视了。
(三)及时制定政策措施,加快了基层供销社建设步伐。改革的前些年,全区供销合作社系统出现了断层。近几年来,
赤峰市、通辽市、乌兰察布市等地党委政府及时制定出台鼓励基层供销社建设的相关政策,提出有力措施,拿出专项扶持资金,全力打造全新基层供销社。通过加强基层供销社的重组、新建,盟市、旗县级联社与基层供销社之间的联合与合作明显加强,各级联社不仅在基层供销社的改革中进行规划、指导、扶持和服务,还在业务经营、项目建设等方面向基层供销社倾斜,在推进基层供销社重组改造新建中,倾注了一定的人力和资金,使基层供销社在改革中有了主心骨和靠山,感受到了合作社联合与合作的好处。
(四)更加密切了基层供销社与农牧民的经济利益关系。基层供销社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对自身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改革,逐步恢复了与农牧民的经济联系,重新建立起了新型的利益连结机制,加之通过创办多种专业合作社、村级综合服务社、各种农牧民协会,开展农资和日用消费品等配送中心和连锁化经营方式等,使供销合作社组织基础、网络建设和服务功能增强,因而与农牧民的关系密切了,给农牧民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与实惠,农牧民成为基层供销社改革的最大受益者。特别是在偏远的农村牧区,供销合作社的作用发挥尤为明显,如包头市达茂旗联社和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联社都配备了专门的便民流动服务车,定期为偏远地区的农牧民送去生产生活必需品,最大限度为农牧民提供便利。
三、基层供销社存在的问题和产生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