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

合集下载

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参数

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参数

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参数辐流式沉淀池1.设计数据(1)池子直径(或正方形一边)与有效水深的比值,一般采用6-12. (2)池径不宜小于16m。

(3)池底坡度一般采用0.05-0.10.(4)一般均采用机械刮泥,也可附有空气提升或静水头排泥设施。

(5)当池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小于20,m)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

(6)进出水的不是方式可分为:①中心进水周边出水②周边进水中心出水③周边进水周边出水(7)池径小于20m,一般采用中心转动的刮泥机,其驱动装置设在池子中心走道板上,池径大于20m时,一般采用周边传动的刮泥机,其驱动装置设在桁架的外缘(8)刮泥机的旋转速度一般为1-3r/h,外周刮泥板的线速不超过3m/min,一般采用1.5m/min.(9)在进水口的周围应设置整流板,整流板的开口面积为过水断面积的6%-20%。

(10)浮渣用浮渣刮板收集,刮渣板装在刮泥机桁架的一侧,在出水堰前应设置浮渣挡板,(11)周边进水的辐流式沉淀池是一种沉淀效率较高的池型,与中心进水、周边出水的辐流式沉淀池相比,其设计表面负荷可提高1倍左右。

2.计算公式辐流式沉淀池取池子半径1/2处的水流断面座位计算断面,计算公式如(1),周边进水沉淀池的计算公式如(2)(1)①沉淀部分水面面积(F/m 2) F=Qmax/n.q(Q=最大设计流量n=池子个数 q=表面负荷)②池子直径(D/m) D=πF4③沉淀部分有效水深(h/m) h=q.t (t=沉淀时间)④沉淀部分有效容积V=Q/n ×t⑤污泥部分所需容积(V/m3) V=SNT/1000 (S=每人每日污泥量,L/(人.d) 一般采用0.3-0.8) N=设计人口数 T=两次清除污泥间隔时间 ) 或者 V=ZK T C C Q )100(10086400)21(0ργ-⨯⨯-(C1=进水悬浮物浓度,C2=出水的t/m3,K Z =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r=污泥容重,p 0=污泥含水率)⑥(以下为平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参数)④⑥池子个数(或分格数)(n/个) n=B/b (b=每个池子(或分格)宽度) ⑦污泥部分所需容积(V/m3) V=SNT/1000 (S=每人每日污泥量,L/(人.d) 一般采用0.3-0.8) N=设计人口数 T=两次清除污泥间隔时间 ) 或者 V=ZK T C C Q )100(10086400)21(0ργ-⨯⨯-(C1=进水悬浮物浓度,C2=出水的t/m3,K Z =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r=污泥容重,p0=污泥含水率)⑧池子总高度H=h1+h2+h3+h4(1.超高 3.缓冲层 4.污泥部分高度)⑨污泥斗容积V=1/3H4(f1+f2+2f)1f⑩污泥斗以上梯形部分污泥容积V=(L1+L2)/2×H4×b(L1=梯形上底长L2=梯形下底长 H4=梯形高度)二、斜板(管)沉淀池斜板(管)沉淀池是根据“浅层沉淀”理论,在沉淀池中加设斜板或蜂窝斜管,以提高沉淀效率的一种新型沉淀池。

向心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计算

向心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计算

向心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计算向心辐流式二沉池是一种常用于水处理工程中的污水处理设备。

其主要作用是将水中悬浮物质沉降到底部,并将清水汇集进出水管道。

下面将从设计计算的角度介绍向心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要点,包括设备尺寸、流速计算、底部斜板、出水管道等内容。

首先,设备尺寸的设计。

向心辐流式二沉池的尺寸设计主要包括池径和池深的确定。

池径一般按照污水流量和进水速度来计算。

一般而言,向心辐流式二沉池的进水速度不宜超过0.3米/秒,以保证细颗粒物质的沉降效果。

进水速度的计算可以使用Q=A*V公式,其中Q是进水流量,A是进水面积,V是进水速度。

池径一般取进水槽的面积,并根据体积换算为直径。

池深的设计根据污水中悬浮颗粒物质的沉降速度来确定。

悬浮颗粒物质的沉降速度主要由颗粒物质的密度差、粒径大小和水的粘度决定。

根据经验公式,沉降速度一般取0.6米/小时。

根据沉降速度可以计算出污水在池中的滞留时间,再根据滞留时间和流量可以确定池深,一般为2-3米。

其次,需要计算污水在向心辐流式二沉池中的流速。

流速计算主要包括进水槽的面积、进水量和进水速度的计算。

进水槽的面积一般根据流量计算得出。

进水量可以通过流量仪表直接测量得到。

进水速度可以通过进出水头的差值除以污水行程获得。

在底部斜板的设计中,一般斜板的角度取15-30度,斜板的作用是引导沉降物快速沉入底部,防止再次悬浮。

斜板的长度取决于池径和池深。

在出水管道的设计中,出水管道的直径一般根据流量计算得出。

出水管道的高度取决于设计要求,一般要确保出水口在水面以下12-15cm,避免二次悬浮。

此外,二沉池周边设施的设计也是很重要的。

包括进水导流板、出水预沉池以及污泥排除装置。

进水导流板的作用是分流污水,保证水流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出水预沉池的作用是进一步沉降悬浮颗粒物质。

污泥排除装置用于定期清除底部沉积的污泥。

综上所述,向心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计算涉及到设备尺寸、流速计算、底部斜板、出水管道等多个方面,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和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设计。

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工艺设计

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工艺设计

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的工艺设计4.1 配水系统的设计配水系统的设计是周边进水周边出水辐流式二沉池的关键所在。

周进式辐流式二沉池的只有沿圆周各点的进出水量一至,布水均匀,才能发挥其优点。

而常用的配水系统为配水槽和布水孔。

4.1.1配水槽的设计目前的配水槽大多采用环状和同心圆状如图,也有牛角配水槽如图。

布水孔的形状分为圆形和方形。

布水孔间距有等距,也有不等距。

图3.3 环状配水槽图3.4 牛角配水槽由于配水槽是混凝土施工,宽度曲线的施工精度不容易保证,牛角配水槽不易实现,因此本次设计选用环形平底配水槽,布水孔孔径和孔距不变的配水系统。

孔径为800mm,孔距为1040mm,并在槽底设短管,且短管长度为50~100mm。

配水槽宽600mm。

根据构造设计分析,配水槽底厚一般为壁厚度的2倍,分别为0.3m和0.15m。

配水槽和集水槽总宽为(从沉淀池池壁边计算)δ2B(δ为配水槽壁和集水槽堰++b壁厚度)。

4.1.2进水区挡水裙板的设计挡水裙板延伸至水面下1.5m处,以保证良好的澄清絮凝效果。

与池壁的距离与配水槽的宽度相等。

4.2 出水装置的设计出水装置由集水槽和挡板组成。

4.2.1二沉池集水槽的设计二沉池集水槽是污水沉淀过程中泥水、固液别离的最后一道环节和工序, 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 常见有3 种布置形式: 置双侧堰式、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 见图3.5。

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均为单侧堰进水, 设计堰上负荷根本一致, 从构造和水力条件来看, 两者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

置双侧堰式的集水槽因堰上负荷小、出水水质好而应用较多。

但在最近几年的工程设计与应用中发现双侧堰进水集水槽主要存在2个现象[27]:(1) 集水槽两侧水质检测时, 侧水质优于外侧。

(2) 因集水槽平衡孔开孔过大使三角堰均匀集水作用降低。

置双侧堰式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图3.5二沉池集水槽布置形式在实际运行中, 可常观察到一种现象:靠近池壁的出水溢流堰一侧, 挟带较多的活性污泥絮体杂质, 而侧出水溢流堰的絮体杂质相对较少。

计算书-辐流式二沉池

计算书-辐流式二沉池

项目名称
SJY-BZ-V1-WS-02-辐流式二沉池
签字:
日期:
符号或计算公式
设计取值 计算值
设计取值
校核值 单位
参考书籍或规范
进水来源 生化池
进水来源 生化池
是否带压 重力流
状态 连续
平均 300 300.00 300.00
水量(m3/h) 峰值系数
1.2
1.20
COD(mg/L) 60.00 60.00 60.00 58.00 3.3%
m
尺寸(m) Ф26.0×5.9
7.0×5.5×4.5
标高(m)
地坪标高:0.000 池底标高:-3.000 池顶标高:3.200 池边高度:2.600
地坪标高:0.000 池底标高:-3.000 池顶标高:1.500 有效水深:4.000
单位 座

m3/h
m/s
0.50
m
m/s
m m m 个 m/s
污泥回流池
Q'=Q(1+R)= v1= D3=
v1'=Qmax(1+R)/3600/(π D32/4)=
D4= l= b= n=
v2=Q'/3600/l/b/n=
v3= f=Q'/3600/v3= D5=(4f/π+D42)^1/2=
600.00 0.90 0.49 1.02
1.50 0.80 0.30
序号
D1= D2=
α= h5=(D1-D2)/2*tanα= V1=πh5(D12+D1D2+D22)
/12= h4=(D-D1)/2*i= V2=πh4(D2+DD1+D12)/12=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教案资料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教案资料
外层布置的三角堰个数为
(4)出水管、排渣管和排泥管
出水管管径D=800mm (i=1‰),则水流速度为:
设置直径为D=500mm的排渣管和排泥管。
>12.68m3
(11)沉淀池总高度
式中:
—沉淀池超高,m,为0.5m;
—池中心与池边落差,m,为0.5m;
—沉淀池泥斗高度,m,为1.7m
(12)沉淀池池边高H’
H’=h1+h2+h3
则:H’=h1+h2+h3=0.5+4.8+0.5=5.8m
4.5.5进出水设计
(1)进水管的计算
式中:
——进水管设计最大流量,0.61m3/s;
(6)停留时间2.5~3h;
(7)表面负荷:0.6~1.5m3/(m2·h)。
4.5.3设计计算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计算过程如下[1]:
(1)沉淀部分水面面积
式中:
—设计日平均流量m3/h;
,本设计设置2座沉淀池;
—表面负荷,m3/(m2·h),本设计取1.5m3/(m2·h)
(2)池子直径
采用周边传动吸泥机,为了符合型号规格,取直径为 ,由《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2版)》第11册P592查知(D>20,采用周边传动的刮泥机),选取周边传动吸泥机 ,其性能参数如下表8示:
表8 性能参数
规格型号
池径
D(m)
周边线速
(m/min)
电机功率
(kW)
压缩空气压力(MPa)
生产厂家
37
1.60
1.5
75
扬州天雨给水排水有限公司
(3)实际水面面积
实际负荷
(4)沉淀区有效水深
式中:

二沉池计算【范本模板】

二沉池计算【范本模板】
池子形式:幅流式沉淀池
1.1.2.二沉池的计算步骤
(1)池表面积:A=Q/q= =1042m2
(2)单池面积:A单= = m2=521m2
(3)池直径:D= =25。8m(取26m)
(4)沉淀部分有效水深:
混合液在分离区泥水分离,该区存在絮凝和沉淀两个过程,分离区的沉淀过程会受进水的紊流影响,取
(5)沉淀部分有效容积:V= ×h2=1591。98m³
(6)沉淀池底坡落差:取池底坡度为i=0。05,则
(7)沉淀池周边(有效)水深:H0=h2+h3+h5=3+0。5+0.5=4m>4.0m。
(规范D/H0=6~12),所以满足要求,h3取0。,h5取0。5
(8)污泥斗容积:
设贮泥时间采用Tw=2h,二沉池污泥区所需存泥容积
则污泥区高度为
(9)沉淀池总高度:H=H0+h4+h1=4.0+0.55+0。3=4。85m
1.1.1.二沉池设计参数
已知流量:Q=25000m³/d=1042m³/h,
水力表面负荷:q范围为1。0—1。5 m3/ m2.h,取q=1.0m³/h
出水堰负荷:取值范围为1。5—2.9L/s.m,取1。7L/s·m(146。88m3/m·d);
污泥斗下半径r2=1m,上半径r1=2m;停留时间T=1.5h;池子个数n=2
1.1.3.二沉池的尺寸确定
池子形式:幅流式沉淀池
数量:2座
直径D:26m
总高:4,85m

二沉池

二沉池

4.3.6 二沉池
(1) 二沉池
采用周边进水周边出水辐流式圆形沉淀池,共设钢筋混凝土结构园形池1座。

单座内径D=36.0m,池内有效水深4.0m,超高0.50m。

出水采用不锈钢齿形堰。

排泥采用单管排泥机,排泥进入污泥泵房。

设计流量:Q max =833.33m3/h
最大表面负荷: 1.06m3/m2·h
总水力停留时间: 4.80h
池内有效水深: 4.0m
主要工程内容
采用周边进水,周边出水辐流式沉淀池,池内径36m,池周边水深14.0m,池底为平坡,沉淀池总高 4.5m。

沉淀池出水采用环形集水槽,双侧溢流堰出水,最大堰上负荷为
0.8L/s.m。

每座沉淀池内设1台周边传动的全桥式刮吸泥机,刮吸泥机桥架上还附带有刮除
表面浮渣的渣板,随着桥的移动,将池表面浮渣刮至排渣斗内。

运行方式
刮吸泥机、沉淀池与生化池协调运行,排泥与污泥泵房协调运转
工艺主要设备材料表
编号名称规格及型号单位数量材料备注
二沉池
1 中心传动单管吸泥
机主机
Φ=36m,n=0.03rpm,
N =0.37KW
台 1
排渣斗、撇渣撇
沫装置、螺母、
紧固件为S304不
锈钢,吸泥管为
碳钢镀锌,其余
部分为碳钢防腐
2 排渣堰门(带手动
启闭机)
BXH=500X500 台 1
不锈钢S304,丝
杆2Cr13,配铸铁
手轮铸铁启闭机
3。

(建议下载)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工艺设计说明书

(建议下载)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工艺设计说明书

≤(4) 表面负荷 2.5m3/(m2·h);(5) 沉淀时间1~1.5h;(6) 池径<20m,一般采用中心传动的刮泥板。

池径>20m,一般采用周边传的刮泥机;≤(7) 刮泥机转速为1~3r/h,刮泥机外缘线速度3m/min;(8) 非机械刮泥时,缓冲层高0.5m。

机械刮泥时,缓冲层高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9) 排泥管的直径不应小于200mm;(10) 当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时,初次沉淀池的静水头不应小于1.5m;二次沉淀池的静水头,生物膜法处理后不应小于1.2m,活性污泥法处理池后不应小于0.9m;(11) 沉淀池应设置浮渣的撇除、输送和处置设施。

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29~31]通过实验研究指出:选择合适的沉淀池几何结构参数可以提高沉淀池的处理效率。

二次沉淀池的效率受下列因素影响,包括悬浮物固体浓度(污泥颗粒大小、污泥的密度、进水速度),流场和构筑物的几何尺寸与挡板的特征。

6 结束语(1) 本次设计采用了4个直径为25m的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4个池子并用符合污水处理厂的设置原则,即便其中个别出现故障,工作进度也不会停滞。

(2) 本次设计采用了环形平底配水槽,等距离设布水孔。

(3) 本次设计采用了单环形集水槽出水,池周边设一个,池周边集水槽为内单侧进水。

(4) 出水管设置了1条,均沿池径分布。

池周边集水槽的出水管口设在池壁上,管道水平延伸。

(5) 本次设计中没有涉及到刮泥机的尺寸和构造,因为二沉池建成后,可依照池体结构现行制造适应匹配的刮泥机。

(6) 由于排泥速度不宜过大或过小,以防止冲刷管道或造成淤积,排泥管直径不小于200mm,故设计中采用300mm的管道进行排泥。

参考文献[1] W .H .Boyle .Improved Secondary Clarifier Peripheral vs Center Effluent[J],Water & Sewage Works, 1976(10):90~94[2] 金儒霖,刘金星.二沉池动力学研究分析法[J].武汉建材学院学报,1982(3):313~320[3] 张有威,罗振海.关于周边进水沉淀池的研究[J].周边进水沉淀池鉴定会文件,1982(11):6~13[4] 章北平.向心流二次沉池的理论与试验研究[J] .异重流混合型射流曝气系统研究之五,1984(2):201~217[5] 刘清江.周边进水周边出水二沉池配水研究[D]. 天津. 天津大学,2003[6] 杨文敏.水体污染与人体健康[J]. 陕西气象, 1997(2):46[7] 李圭白,张杰.水质工程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91~95[8] 余英影.新型重力沉淀技术浅述[A].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建院四十五周年论文集[C].2000[9] 王华生,刘祖文.沉淀池的研究工艺及其发展趋势[J]. 铜业工程,2004,(l):54~56[10] 张自杰.排水工程(第四版)[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61~70[11] 许保玖. 给水处理理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13~220[12] 高廷耀,顾国维.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9~40[13] 晋日亚,胡双启.水污染控制技术与工程[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5:29~36[14] Tom Bajcar,Leon Gosar,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econdary sedimentation tank for urban wastewater[J]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Processing ,2010 (49): 425~433[15] 王宝贞.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一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24~38[16] 张大群. 污水处理机械设备设计与应用[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47~55[17] 黄海宇,雷恒毅. 谈城镇污水处理厂辐流式二沉池形式[J]. 广东科技,2009,208(3):1~ 4[18] 郑铭. 环保设备[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34~38[19] 周国成. 关于污水处理中二沉池的探讨[J]. 给水排水,1993(7):17~21[20] 严宜怀. 周边进出水沉淀池配水槽理论分析及设计计算[J],给水排水,1993(7):9~13[21] 熊国立. 周边进水沉淀池配水槽的水力设计[J] .给水排水,1993(7):9~13[22] 叶鼎. 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之探讨[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2(6):5l~53[23] 龙腾锐,张智.周边进出水沉淀池配水渠的计算[J].中国给水排水,1994 (3):34~35[24] 才振刚.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之探讨[J].广东科技,2009:11~17[25] 罗维,项立新.周边周出辐流式二沉池在污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5 (10):39~41[26] 王秀朵.关于辐流式二沉池设计的探讨[J]. 天津市政工程,1992(3):35-38[27] 张卫东,程赟林.辐流式二沉池集水槽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J]. 国外建材科技,2005,26(2):61~63[28] 崔玉川,刘振江,张绍怡等. 城市污水厂处理设施设计计算[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90~392[29] Krebs P ,Vischer D ,Gujer W .Inlet structure design for final clarifiers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1995,121(3): 555~564[30] Ji Z et al . A dynamic solids inventory mode for activated sludge systems [J]. Water Environment Researeh.1996,68(3):329~337[31] 丛丽,杨艳铃,李圭白. 浑水异重流与沉淀设备选型[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36(11): 1558~1560致谢大学四年的时光在不知不觉间已慢慢地从指缝中溜走,在我们都还来不及回味其中美好的时候,她只留给了我们那稍纵即逝的背影。

(完整word版)二沉池的设计计算..

(完整word版)二沉池的设计计算..

二沉池设计计算本设计采用机械吸泥的向心式圆形辐流沉淀池,进水采用中心进水周边出水。

1.沉淀时间1.5~4.0h ,表面水力负荷)/(5.1~6.023h m m ∙,每人每日污泥量12~32g/人·d ,污泥含水率99.2~99.6%,固体负荷)/(1502d m kg ∙≤2.沉淀池超高不应小于0.3m3.沉淀池有效水深宜采用2.0~4.0m4.当采用污泥斗排泥时,每个污泥斗均应设单独闸阀和排泥管,污泥斗的斜壁与水平面倾角,方斗宜为60°,园斗宜为55°5.活性污泥法处理后的二次沉淀池污泥区容积宜按不大于2h 的污泥量计算,并应有连续排泥措施6.排泥管的直径不应小于200mm7、当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时,二次沉淀池的静水头,生物膜法处理后不应小于1.2m ,活性污泥法处理池后不应小于0.9m 。

8、二次沉淀池的出水堰最大负荷不宜大于1.7L /(s·m)。

9、沉淀池应设置浮渣的撇除、输送和处置设施。

10、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之比宜为6~12,水池直径不宜大于50m 。

11、宜采用机械排泥,排泥机械旋转速度宜为1~3r /h ,刮泥板的外缘线速度不宜大于3m /min 。

当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

12、缓冲层高度,非机械排泥时宜为0.5m ;机械排泥时,应根据刮泥板高度确定,且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 。

13、坡向泥斗的底坡不宜小于0.05。

2.2设计计算 (1)沉淀池表面积2'max 7805.12360065.0mnq Q F =⨯⨯==式中 Q —污水最大时流量,3m s ; 'q —表面负荷,取321.5m m h ⋅; n —沉淀池个数,取2组。

池子直径:m FD 52.3114.378044=⨯==π取32m 。

2、实际水面面积222'25.8044324m D F =⨯==ππ实际负荷)/(45.1322360065.0442322max h m m D n Q q ∙=⨯⨯⨯==ππ,符合要求。

向心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计算

向心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计算

3.6向心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计算3.6.1设计参数1、二沉池的设计按照以下规范:6.5.1二沉池的设计满足以下数据6.5.2 沉淀池的超高不应小于0.3m。

6.5.3 沉淀池的有效水深宜采用2.0~4.0m。

6.5.4 当采用污泥斗排泥时,每个污泥斗均应设单独的闸阀和排泥管。

污泥斗的斜壁与水平面的倾角,方斗宜为60°,圆斗宜为55°。

6.5.5 初次沉淀池的污泥区容积,除设机械排泥的宜按4h 的污泥量计算外,宜按不大于2d 的污泥量计算。

活性污泥法处理后的二次沉淀池污泥区容积,宜按不大于2h 的污泥量计算,并应有连续排泥措施;生物膜法处理后的二次沉淀池污泥区容积,宜按4h 的污泥量计算。

6.5.6 排泥管的直径不应小于200mm。

6.5.7 当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时,初次沉淀池的静水头不应小于1.5m ;二次沉淀池的静水头,生物膜法处理后不应小于1.2m,活性污泥法处理池后不应小于0.9m。

6.5.8 初次沉淀池的出口堰最大负荷不宜大于2.9L/(s·m);二次沉淀池的出水堰最大负荷不宜大于1.7L/(s·m)。

6.5.9 沉淀池应设置浮渣的撇除、输送和处置设施。

6.5.12 辐流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 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之比宜为6~12 ,水池直径不宜大于50m;2 宜采用机械排泥,排泥机械旋转速度宜为1~3r/h,刮泥板的外缘线速度不宜大于3m/min。

当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3 缓冲层高度,非机械排泥时宜为0.5m;机械排泥时,应根据刮泥板高度确定,且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4 坡向泥斗的底坡不宜小于0.05。

2、设计流量Q=3.0m3/s=10800m3/h水力表面负荷q=0.9m3/m2.h,沉淀时间2h3、污泥回流比R=50%,SVI=83.3l /4000m g5.15.012000Xr R 1R X12000mg/l 3.8310Xr 6=⨯=⨯+=∴==∴ 3.6.2设计计算设计中选择八组向心辐流式二沉池,N=8座,每座设计流量为3.0/8=0.375m3/s ,从氧化沟流来的污水进入集配水井,经过集配水井分配流量后流入辐流式沉淀池。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最新整理)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最新整理)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如下[1]:(1)池子直径(或者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的比值大于6;(2)池径不宜小于16m ;(3)池底坡度一般采用0.05~0.1m ;(4)一般采用机械刮泥,也可附有空气提升或净水头排泥设施;(5)当池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小于20m )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6)停留时间2.5~3h ;(7)表面负荷:0.6~1.5m 3/(m 2·h )。

4.5.3设计计算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计算过程如下[1]:(1)沉淀部分水面面积nqQ F =式中:—设计日平均流量m 3/h ;Q ,本设计设置2座沉淀池;池数(个)—n —表面负荷,m 3/(m 2·h),本设计取1.5m 3/(m 2·h)q 23333.31111.1m 2 1.5Q F nq ===⨯(2)池子直径37.62mD ===采用周边传动吸泥机,为了符合型号规格,取直径为,由《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2版)》第11册P592查知(D >20,采用周m 37=D 边传动的刮泥机),选取周边传动吸泥机,其性能参数如下表8示:37-ZBG 表8 性能参数35-ZBG 规格型号池 径周边线速电机功率压缩空气生产厂家D(m)(m/min )(kW )压力(MPa )37-ZBG 371.60 1.52⨯75扬州天雨给水排水有限公司(3)实际水面面积222m 67.10744374=⨯=='ππD F 实际负荷323222443333.3m /m h 1.6m /m h 237Q q n D ππ⨯==∙=∙⨯⨯()()(4)沉淀区有效水深qt h =2式中:—沉淀区有效水深,m ;2h —沉淀时间,1.5~4.0h ;取3.0ht 2 1.6 3.0m 4.8mh qt ==⨯=(5)校核径深比,在6—12内,符合要求2377.74.8D h ==(6)沉淀部分有效容积333333.3'3m 4999.95m 2Q V t n ==⨯=(7)沉淀区的容积n SNT V 1000=式中:—每人每日污泥量,L/(人·d )一般为0.3~0.8,取0.8 L/(人·d )S =S—设计当量人口数,25万N =N—两次清除污泥像个时间,d ;取T h 2=T —沉淀池座数,n 2=n 430.8251028.3m 10001000224SNT V n ⨯⨯⨯===⨯⨯(8)污泥斗的容积设,则60a m 1m 221===,,r r ,取1.7m 。

二沉池的设计计算

二沉池的设计计算

二沉池设计计算本设计采用机械吸泥的向心式圆形辐流沉淀池,进水采用中心进水周边出水。

1.沉淀时间1.5~4.0h ,表面水力负荷)/(5.1~6.023h m m ∙,每人每日污泥量12~32g/人·d ,污泥含水率99.2~99.6%,固体负荷)/(1502d m kg ∙≤2.沉淀池超高不应小于0.3m3.沉淀池有效水深宜采用2.0~4.0m4.当采用污泥斗排泥时,每个污泥斗均应设单独闸阀和排泥管,污泥斗的斜壁与水平面倾角,方斗宜为60°,园斗宜为55°5.活性污泥法处理后的二次沉淀池污泥区容积宜按不大于2h 的污泥量计算,并应有连续排泥措施6.排泥管的直径不应小于200mm7、当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时,二次沉淀池的静水头,生物膜法处理后不应小于1.2m ,活性污泥法处理池后不应小于0.9m 。

8、二次沉淀池的出水堰最大负荷不宜大于1.7L /(s·m)。

9、沉淀池应设置浮渣的撇除、输送和处置设施。

10、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之比宜为6~12,水池直径不宜大于50m 。

11、宜采用机械排泥,排泥机械旋转速度宜为1~3r /h ,刮泥板的外缘线速度不宜大于3m /min 。

当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

12、缓冲层高度,非机械排泥时宜为0.5m ;机械排泥时,应根据刮泥板高度确定,且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 。

13、坡向泥斗的底坡不宜小于0.05。

2.2设计计算设计中选择2组辐流沉淀池,每组设计流量为0.3253m 。

1、沉淀池表面积2'max 7805.12360065.0m nqQ F =⨯⨯==式中 Q ——污水最大时流量,3m s ;'q ——表面负荷,取321.5m m h ⋅; n ——沉淀池个数,取2组。

池子直径: m FD 52.3114.378044=⨯==π 取32m 。

2、实际水面面积222'25.8044324m D F =⨯==ππ实际负荷)/(45.1322360065.0442322max h m m D n Q q ∙=⨯⨯⨯==ππ,符合要求。

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计算

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计算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如下 (1)池子直径(或者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的比值大于6;(2) 池径不宜小于16m ;(3) 池底坡度一般采用0.05~0.1m ; (4) 一般采用机械刮泥,也可附有空气提升或净水头排泥设施;(5) 当池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小于 20m )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6) 停留时间2.5~3h ;(7) 表面负荷:0.6~1.5m 3/ (m 2• h )。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计算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计算过程如下⑴:(1)沉淀部分水面面积Qnq式中:Q —设计最大流量 m 3/h ;n —池数(个),本设计设置2座沉淀池; q —表面负荷,m 3/(m 2 • h) , 0.6~ 1.5 m 3/(m 2• h) (3) 沉淀区有效水深h 2 qt式中:h 2 —沉淀区有效水深,m ;[1](2)池子直径 D37.62m4 1111.1t —沉淀时间,1.5~4.0h;取3.0h(4) 校核径深比D , 在 6-712内,符合要求h 2 4.8(5) 沉淀部分有效容积(6) 沉淀区的所需容积 SNT 1000n式中:n —沉淀池座数。

(7) 污泥斗的容积匚二污泥斗上部半径60 h 5 —污泥斗的高度(m ,1) tan60 1.73 r 2—污泥斗下部的半径(8) 污泥斗以上圆锥体部分污泥容积:h 4—圆锥体高度 R —池子半径(9) 污泥总容积V V 1 V 2 12.68 282 333.58m(11)沉淀池总高度H h 1 h 2 h 3 h 4 h 5式中:3333.3 3m 3 4999.95m 3S —每人每日污泥量, L/(人・ d ) — 般为 0.3~0.8 N —设计当量人口数,T —两次清除污泥像个时间,d ;(「12仃(22 2 1 12) 12.68m 3V 2 -y (R 2 Rn 「) 0.8(18.52 18.5 2 22) 320.9m 3 Vnh1—沉淀池超高,m;h3—缓冲高度,m;h5 —沉淀池泥斗高度,m,为1.7m。

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工艺标准设计.docx

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工艺标准设计.docx

.-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的工艺设计4.1 配水系统的设计配水系统的设计是周边进水周边出水辐流式二沉池的关键所在。

周进式辐流式二沉池的只有沿圆周各点的进出水量一至,布水均匀,才能发挥其优点。

而常用的配水系统为配水槽和布水孔。

4.1.1 配水槽的设计目前的配水槽大多采用环状和同心圆状如图,也有牛角配水槽如图。

布水孔的形状分为圆形和方形。

布水孔间距有等距,也有不等距。

图 3.3 环状配水槽图 3.4牛角配水槽由于配水槽是混凝土施工,宽度曲线的施工精度不容易保证,牛角配水槽不易实现,因此本次设计选用环形平底配水槽,布水孔孔径和孔距不变的配水系统。

孔径为 800mm,孔距为 1040mm,并在槽底设短管,且短管长度为 50~100mm。

配水槽宽600mm。

根据结构设计分析,配水槽底厚一般为内壁厚度的配水槽和集水槽总宽为( 从沉淀池池壁内边计算) B b2倍 , 分别为 0.3m和0.15m。

2 (为配水槽内壁和集水槽堰壁厚度) 。

4.1.2 进水区挡水裙板的设计挡水裙板延伸至水面下 1.5m处,以保证良好的澄清絮凝效果。

与池壁的距离与配水槽的宽度相等。

4.2 出水装置的设计出水装置由集水槽和挡板组成。

4.2.1 二沉池集水槽的设计二沉池集水槽是污水沉淀过程中泥水、固液分离的最后一道环节和工序 , 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 , 常见有 3 种布置形式 : 内置双侧堰式、内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 ,见图 3.5。

内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均为单侧堰进水,设计堰上负荷基本一致 ,从构造和水力条件来看,两者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

内置双侧堰式的集水槽因堰上负荷小、出水水质好而应用较多。

但在最近几年的工程设计与应用中发现双侧堰进水集水槽主要存在2个现象[27]:(1)集水槽两侧水质检测时 , 内侧水质优于外侧。

(2)因集水槽内平衡孔开孔过大使三角堰均匀集水作用降低。

内置双侧堰式内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图 3.5 二沉池集水槽布置形式在实际运行中 , 可常观察到一种现象 : 靠近池壁的出水溢流堰一侧 , 挟带较多的活性污泥絮体杂质, 而内侧出水溢流堰的絮体杂质相对较少。

辐流式沉淀池计算书-中进周出

辐流式沉淀池计算书-中进周出

沉淀部分有效 水深H2
h2
2
33
缓冲层高度
h3
0.3
m
5册P293
34
H=h1+h 沉淀池总高度 2+h3+h4 4.610058 +h5+h'
m
35
h1+h2+h 3 h4+h5
3.57
36
1.04

出水堰
1
过堰水深
0.0230
m
2
取堰上负荷
1.7000 n=0.5Q/ 148.0061 qh Q=1.4h^ 0.00011 2.5 103.0478
m3
15
t
16
污泥斗上边
r1
0.5500
17
污泥斗下边
r2
0.3500
18
角度
74
19
弧度转换
1.2915
20
污泥斗高度
h5 V=3.14* h5(r12+r 22+r1r2) /3 R
0.70
m
0.7
23
污泥斗容积
0.45
m3
24
池体半径
4.00
m
25
池底径向坡度
0.10
26
泥斗以上圆锥 体高度
(L/(m·s))
小于等于1.7 (L/(m· s))
3
堰个数
4
单个堰板流量
m3/s
5
堰个数
105
排水手册 P682
6
校核出水堰
7
实际出水堰个 数 q: 堰上负荷 0.5*Q/h. n (L/(m·s))

计算书3—二沉池

计算书3—二沉池

一、 二沉池设计参数为了使沉淀池内水流更稳、进出水配水更均匀、存排泥更方便,常采用圆形辐流式二沉池。

二沉池为中心进水,周边出水,幅流式沉淀池,共2座。

二沉池面积按表面负荷法计算,水力停留时间t=2.5h ,表面负荷为1.5m 3/(m 2•h -1)。

1) 池体设计计算①. 二沉池表面面积23.2085.12625m q N Q A =⨯=∙= ②. 二沉池直径m A D 29.163.20844=⨯==ππ, 取16.3m③. 池体有效水深 m t q h 75.35.25.1'2==⨯=④. 污泥部分所需容积混合液浓度 L mg X /3000=,回流污泥浓度为L mg X R /9000=二沉池污泥区所需容积()()34.1562900030002130002/417)5.01(221)1(2m N X X X Q R V r w =⨯+⨯⨯+⨯=++=平 ⑤. 二沉池边总高度采用机械刮吸泥机连续排泥,设池底坡度05.0=i ,沉淀池进水竖井半径m r 0.11=。

沉淀池底部圆锥体高度()()m i r r h 36.005.00.12/3.1614=⨯-=⨯-=沉淀池污泥区高度()m A V V h w 61.03.2081115.815.836.034.1562225=+⨯+⨯⨯-=-=π二沉池超高为m h 3.01=,缓冲区高度m h 3.03=m h h h h H 32.561.036.03.075.33.04321=++++=+++=2) 进水系统设计①. 进水管计算单池设计污水流量s m h m Q Q /087.0/5.3122/6252/33====单每池进水管设计流量s m RQ Q Q /116.0058.05.0087.030=⨯+=+单进=选取管径DN500mm ,流速s m D Q v /59.05.0116.04422==单⨯⨯=ππ ②. 进水竖井进水竖井采用D 2=1.0m ;进水竖井采用多孔配水,配水口尺寸0.5m ×0.5m,共3个,沿井壁均匀分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如下[1]:
(1)池子直径(或者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的比值大于6;
(2)池径不宜小于16m ;
(3)池底坡度一般采用0.05~0.1m ;
(4)一般采用机械刮泥,也可附有空气提升或净水头排泥设施;
(5)当池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小于20m )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
(6)停留时间2.5~3h ;
(7)表面负荷:0.6~1.5m 3/(m 2·h )。

4.5.3设计计算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计算过程如下[1]:
(1)沉淀部分水面面积
nq
Q F =
式中:
Q —设计日平均流量m 3/h ; 池数(个)—n ,本设计设置2座沉淀池;
q —表面负荷,m 3/(m 2·h),本设计取1.5m 3/(m 2
·h) 23333.31111.1m 2 1.5
Q F nq ===⨯ (2)池子直径
.137.62m D === 采用周边传动吸泥机,为了符合型号规格,取直径为
m 37=D ,由《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2版)
》第11册P592查知(D >20,采用周边传动的刮泥机),选取周边传动吸泥机37-ZBG ,其性能参数如下表8示:
表8 35-ZBG 性能参数
(3)实际水面面积
22
2
m 67.10744374=⨯=='ππD F
实际负荷
323222443333.3m /m h 1.6m /m h 237
Q q n D ππ⨯==∙=∙⨯⨯()() (4)沉淀区有效水深
qt h =2
式中:
2h —沉淀区有效水深,m ;
t —沉淀时间,1.5~4.0h ;取3.0h
21.63.0m 4.8m
h q t ==⨯= (5)校核径深比2377.74.8
D h ==,在6—12内,符合要求 (6)沉淀部分有效容积
333333.3'3m 4999.95m 2
Q V t n =
=⨯=
(7)沉淀区的容积 n S N T V 1000=
式中:
S —每人每日污泥量,L/(人·d )一般为0.3~0.8,取=S 0.8 L/(人·d ) N —设计当量人口数,=N 25万
T —两次清除污泥像个时间,d ;取h 2=T
n —沉淀池座数,2=n
430.8251028.3m 10001000224S N T V n ⨯⨯⨯===⨯⨯
(8)污泥斗的容积
设 60a m 1m 221===,,r r ,则
m 73.160tan 12a tan )(215=⨯-=
-= )(r r h ,取1.7m 。

3222221215
1m 68.12)1122(37
.1)(3=+⨯+⨯=++=ππr r r r h V
(9)污泥斗以上圆锥体部分污泥容积:设坡度05.0=i
m 83.005.0)25.18()(4=⨯-=⨯-=i r R h ,取0.8m
32221124
2m 9.320)225.185.18(38
.0)(3=+⨯+⨯=++=ππr Rr R h V
(10)污泥总容积
321m 58.33328268.12=+=+=V V V >12.68m 3
(11)沉淀池总高度
54321h h h h h H ++++=
式中:
1h —沉淀池超高,m ,为0.5m ;
3h —池中心与池边落差,m ,为0.5m ;
5h —沉淀池泥斗高度,m ,为1.7m
0.5 4.80.50.8 1.7
H =++++= (12)沉淀池池边高H’ H’=h 1+h 2+h 3
则:H’=h 1+h 2+h 3=0.5+4.8+0.5=5.8m
4.5.5进出水设计
(1)进水管的计算
v Q D πmax 1214⨯=
式中:
max 2
1Q ——进水管设计最大流量,0.61m 3/s ; v ——进水管水流速度,取为1.2 m/s ;
m 8.02.161.04214max 1=⨯⨯=⨯=
ππv Q D (2)二沉池集配水井设计
二沉池的采用配水井进行配水,分别往两座沉淀池均匀进水。

①配水井中心管径
1
m a x 14v Q D π=
式中: 1v —中心管内污水流速,/m s ,s v /m 6.01≥,取 0.6m/s ;
max Q —集配水井的设计流量,m 3/s ,=m ax Q 1.219 m 3/s
m 6.1m 6.0219.1441max 1=⨯⨯==
ππv Q D ②配水井的直径
212
m a x 24D v Q D +=
π 式中: 2v —配水井内污水流速,/m s ,s v /m 4.0~2.02=,取 0.2m/s ;
max Q —集配水井的设计流量,m 3/s ,=m ax Q 1.219 m 3/s
m 2.36.12
.0219.1442212m a x 2=+⨯⨯=+=
ππD v Q D ③集水井的直径 223
max 34D v Q D +=
π 式中: 3v —集水井内污水流速,m/s ,s v /m 4.0~2.03=,取0.3m/s
m 9.32.33
.0219.1442223m a x 3=+⨯⨯=+=
ππD v Q D ,本设计中取4.0m 。

④溢流堰 配水井中心管的污水通过薄壁堰溢流到配水井,薄壁堰的过流量公式为[4]:
2
32H g mb q v =
式中:
max Q —集配水井的设计流量,m 3/s ; m — 薄壁堰的流量系数,取 0.45;
b —堰宽,m ,m 03.56.11=⨯==ππD b ;
H —堰上水深,m
将上式变换得,薄壁堰堰上水头为:
m 25.0)8.9203.545.0219
.1()2(3
2
32
max
=⨯⨯⨯==g mb Q H (3)二沉池出水堰设计[6]
二沉池出水采用90°三角堰,出水槽沿池壁环形布置,环形槽中水流由左右两侧汇入出水口。

设设集渣渠深度为0.4;溢流渠深为0.8m 、渠宽为0.5m ,集水渠深为0.8m ,渠宽为0.8m ,出水堰跌水0.15m ;出水槽深1.6m ,长1.6m ,宽为1.2m 。

由《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二版)》第一册第682页表16-1查知,当堰上水深为h=0.03m 时,过水堰流量为s /218.0L Q =,则需要用到的三角堰个数为:
1398218
.035.12194141max =⨯==Q Q n (个) 槽宽为0.5m ,设堰厚度为0.3m ,则内外层堰板所在圆直径分别为: 集水渠层堰所在圆直径为:m 1.359.1371=-=D
溢流渠堰板堰所在圆直径为:m 5.335.3372=-=D
堰周边总长为:m 4.215)5.331.35(21=+=+=πππD D L
则三角堰宽为: m 15.01398
4.215===n L b 内层布置的三角堰个数为个7351
5.01
.351
1≈⨯==ππb D n 外层布置的三角堰个数为个70115.05
.332
2≈⨯==ππb D n
(4)出水管、排渣管和排泥管
出水管管径D=800mm (i=1‰),则水流速度为:
s /m 21.18
.061.042=⨯⨯=πv 设置直径为D=500mm 的排渣管和排泥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