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微课程的学习模式策略思考-基于系统化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Word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课程学习模式的策略思考
——基于系统化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摘要】微课程学习模式的探究是微课程的实践阶段。本阶段既是体现微课程活力的关键,也是发挥微课程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的落脚点。根据各地的研究,微课程学习模式可分为;一是为实现“翻转课堂”的“导学一体”模式;二是与常规课堂整合的课前预习模式、课堂穿插模式、课后巩固模式等等。“导学一体”模式的表象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教”与“学”的翻转。而实质则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知识建构;学生在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中,促进思维发展、能力提升。与常规课堂整合的其它三种模式则是渗透新课程理念,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适度的改革,以突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
【关键词】学习模式;“导学一体”模式;常规课堂整合模式
在全国微课程研究热一浪高过一浪的气氛下,微课程学习(或曰教学)模式探究正在走进微课程的实践阶段。本阶段既是体现微课程这一新生事物的活力和意义的关键,也是一线教师进行微课程草根研究、发挥微课程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的落脚点。在这一实践领域,有的专家学者赋予微课程很高期望:利用微课程颠覆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现有的教学结构,对学习方式进行根本性变革,实现“翻转课堂”。而一线教师更多的则是依存于现有的教学环境,从师生实际出发,探究微课程与常规教学的有机结合。采取分步推进的策略,最终达到专家学者提出的“翻转课堂”之目的。
一、微课程学习(教学)模式分类
根据笔者的分析归纳,目前全国各地微课程的学习(教学)模式,主要有二大方面。
1.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媒体,为学生的课前学习提供平台。或者说为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翻转课堂”提供支撑,形成“导学一体”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可用图1表示:
图1
2.在现阶段课堂教学基本模式中,利用微课程渗透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科思维、学科能力培养。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学习资源,为学生的课堂内、外的学习提供资源平台。微课程学习的方式可多样化:或是作为课前预习;或穿插在课堂教学之中;或为学生课后巩固复习、培优补差提供帮助等。
(1)课前预习模式
教师把微课程作为一种学习资源,提供给学习者,要求学习者在课堂教学之前,与传统的课前预习一样进行课前预习,微课程仍然是课堂常规教学的一部分。如图2所示。
(2)课堂穿插模式
教师同样把微课程作为一种学习资源,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之中插入微课程,旨在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构建高效课堂。如图3、图4。
(3)课后巩固模式
微课程一是帮助学生自我复习巩固,由学生自由选择复习的时间和内容;二是教师在单元或章节复习中,像课堂穿插模式一样发挥微课程的作用。
二、微课程学习(教学)模式分析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是陌生的。在微课
程实践的具体环节上有着许多值得我们分析探究的话题。在课前、课中、课后等不同学习时段(即不同的学习模式),学生的学习有何特点,微课程在学习的不同时段所起的作用如何;教师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
图2 图3
图4
思维、教学定位、教学方式
等等。下面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思考。
1.“导学一体”模式
笔者认为,如图1所示,“导学一体”模式的表象是教学(或学习)任务的前移和教与学顺序的颠倒。即由传统的教师“教”在前、学生“学”在后,转变为学生“学”在前、教师“教”在后。其实质则是知识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建构的,而非通过教师的教而被动接受。并且在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中,促进思维发展、能力提升。
因此,现在要讨论的是,一是如何促使学生学习的前移;二是学生学习前移后,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教;三是教师应为学生学习的前移和课堂教学的创新做哪些工作。或者说教师的角色应如何转变。
(1)实际上,近十几年来全国各地开展的或是“学案导学法”,或是“三导教学法”等等的研究,都是在为学生学习的前移进行探讨。目前,微课程正是利用现代“云计算”的技术,将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整合为一体,为学生的课前学习提供平台和支撑。
要促使学生学习的前移,必须具备几个基础条件:一是要有系统化的微课程资源,而非是单一的、零星的几个微课程。例如,初中地理学科要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就要把地理逻辑思维渗透在初中学段的地理微课程的整体研发中,即把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分解、溶化于每一个微课程。二是学生要有学习前移的需要。教改专家张卓玉提出,“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明“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但如果学生没有“鱼”的需求,何谓授以“渔”。因此,在“导学一体”的模式中,学生内驱力、学习需求的激发是十分重要的。三是学生适应学习前移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自主)能力。要达到这一点,必须学校各学科的整体、长周期的推进,这也是目前要实现“翻转课堂”的最大障碍。
(2)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是带着一张“白纸”走进课堂的。教师在课堂上的开讲点就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在“导学一体”的模式里,学生课前通过微课程学习,课堂教学已经不是“零”起点,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成为关键所在,否则学生学习前移就失去了意义。“导学一体”的课堂中,学生学习的起点是“收获”和“疑问”。或者如张卓玉所说,学生是带着两张“通行证”走进课堂的,一张是准备向全班同学和老师展示、交流、共享的学习收获,另一张是准备向老师和同学们求教的尚未理解的问题。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就要根据不同的学习起点进行创新。
“导学一体”的课堂变化表现在:一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讲坛变为生与生、生与师共同探究问题的论坛;二是学生展示成为课堂的主要内容。展示一词应该成为方式创新的核心概念。例如,在《世界的气温分布规律》微课程学习中,在课堂上学生可展示通过学习归纳出的“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以及分析、归纳这一规律的思维过程。也可以就“同纬度海陆气温不一样”、“同纬度地区海拔高低气温不一样”两个难点的分析方法与过程进行质疑、研讨、交流。通过释疑拓展促进学生掌握分析气温差异的基本方法,促进地理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的内化提升(如图5)。
2.课前预习模式
课前预习是一个老话题,传统的课堂教学也强调学生要进行课前预习。然而,传统课堂教学的课前预习有着“指导不到位,目标不明确,效果不明显,课堂无变化(教学程序、方法不变),教学与预习的关联度低”等缺陷。
微课程作为学生课前预习的学习资源,主题鲜明(学习什么)、过程清楚(怎样学习)、任务明确(达到什么要求)、关联度高(课堂教学方法与之相配套)。教师利用某个微课程作为课前预习使用时,实际上是把某1、2个知识点进行了学习前移,而不是1课时的学习内容都进行了学习前移。因此,课前预习中使用的微课程,突出的是教学中的“点”: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思维点、能力点。而非涵盖课堂学习的 “面”(全部)。例如,《世界气候》中的第一节“天气与气候”包括天气的概念、天气预报、天气符号、空气质量日报、气候的概念、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等知识点。师者可选择“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微课程作为课前预习点。而这点兼容了
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