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e8da872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5a.png)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制度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制度是一套旨在保护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免受病原体感染的重要制度。
以下是对该制度主要内容的详细阐述:一、定义与类型定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意外地被病原体感染者或污染者污染的体液、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了皮肤、黏膜,或被含有病原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病原体感染的情况。
类型:主要包括针刺伤、锐器伤、安瓿伤、刀割伤、黏膜接触等,以及血液暴露、呼吸道彖露和皮肤接触等不同类型的暴露方式。
二、预防措施1.标准预防原则:医务人员应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必须戴手套,必要时载双层手套。
●在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的情况下,应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或面罩, 以及隔离衣或围裙。
●使用后的锐器应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徒手分类操作污染物品(器械针头、刀片等锐器)。
3.安全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时,要保证充足的光线,严格遵守诊疗操作规程,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认真执行安全注射制度,确保医疗器械的清洁和消毒。
4.健康监测与疫苗接种:●医务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包括身体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针对某些传染病,医务人员应接种相应的疫苗,以提高免疫力并降低感染风险。
5.培训与教育:●医院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职业暴露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培训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安全操作规程的执行、应急处理措施等。
三、处理流程1.局部处理:●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进行局部处理。
如有伤口,应从伤口近心端向伤口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相关内容及处理流程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相关内容及处理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10385788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db.png)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 理流程
3
130 医 务 人 员 职 业 暴 露 处 理 流 程
1. 报告
发生职业暴露后,医务人员应立即向相关部门报告,如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护理部门等。报告内容包括暴露时 间、地点、方式、暴露物种类等相关信息
131 医 务 人 员 职 业 暴 露 处 理 流 程
2. 紧急处理
接种疫苗:根据需要接种相关疫苗,如乙肝疫苗、 流感疫苗等
82 医 务 人 员 职 业 暴 露 相 关 内 容
3. 应急处理
皮肤接触:如果皮肤接触到有毒、有害物质,应立即使用流动水清洗,并寻求专业帮 助 针刺伤:如果发生针刺伤,应立即挤压伤口,用流动水冲洗,使用碘酊消毒,并报告 相关部门 接触病人血液或体液:如果接触病人血液或体液,应立即使用洗手液洗手,必要时进 行消毒处理 锐器伤:如果被锐器刺伤,应立即进行伤口处理,如挤压伤口、冲洗消毒等,并根据 需要进行疫苗接种 化学物品暴露:如果暴露于化学物品,应立即离开污染现场,脱去污染衣物,用流动 水清洗暴露部位,并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处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33 医 务 人 员 职 业 暴 露 处 理 流 程
4. 预防措施
根据评估和指导结果 ,采取相应的预防措 施,如使用抗病毒药 物、接种疫苗、跟踪 观察等。同时,对暴 露事件进行记录,建 立档案
134 医 务 人 员 职 业 暴 露 处 理 流 程
5. 随访与监测
对受到职业暴露的医 务人员进行定期随访 和监测,观察其健康 状况,及时发现和处 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一般情况下,需在暴 露后进行定期检查和 监测,时间根据具体 情况而定
72 医 务 人 员 职 业 暴 露 相 关 内 容
2. 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时的应急处理措施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时的应急处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302bac8c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19.png)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时的应急处理措施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在医疗工作中,医务人员因接触传染病病原体、有害物质或放射性物质等而可能导致的健康损害。
职业暴露不仅对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胁,还可能影响到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因此,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立即处置1. 阻止暴露源继续传播:立即脱离暴露现场,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清洗。
2. 评估损伤程度:根据伤口的大小、深度和污染程度,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处理。
如伤口较浅,仅需常规消毒包扎;如伤口较深,可能需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并进行伤口清创。
3. 报告上级:及时向科室负责人或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报告职业暴露情况,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二、医疗处置1. 局部处理:根据伤口情况和暴露源,进行局部清洗、消毒和包扎。
如伤口较深,需定期更换敷料,观察伤口愈合情况。
2. 抗感染治疗:根据暴露源的病原体类型,给予相应的抗感染药物。
如不确定病原体,可选用广谱抗生素。
3. 疫苗接种:对于某些病原体(如乙肝、丙肝、梅毒等)的职业暴露,应根据暴露源和医务人员的情况,决定是否进行疫苗接种。
4. 跟踪监测:对职业暴露医务人员进行定期随访,监测病原体感染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感染。
三、心理干预1. 心理支持:为职业暴露医务人员提供心理支持和关爱,帮助他们度过心理脆弱期。
2. 心理疏导:针对职业暴露带来的心理压力,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帮助医务人员恢复心理平衡。
3. 培训和教育:加强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四、完善制度和流程1. 制定职业暴露应急预案:明确职业暴露的报告、处置、跟踪监测等流程,确保医务人员在遇到职业暴露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理。
2. 完善防护设施:为医务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设施,如手套、防护服、防护眼镜等。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理原则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理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71b87173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e3.png)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理原则在医院这个光怪陆离的地方,医务人员每天都在与各种病症“斗智斗勇”。
然而,除了要面对病人的病痛,他们还可能会遭遇到职业暴露的风险。
这可不是小事儿哦,听上去像个科幻片的情节,但其实,防范意识可是关系到每一个医务工作者的健康。
今天,就让我们轻松聊聊如何处理这种情况,掌握一些实用的小原则吧!1. 职业暴露的概念1.1 什么是职业暴露?首先,职业暴露,简单来说,就是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意外接触到病原体、血液或其他潜在有害物质。
这种情况,哎呀,不光是打针的时候可能发生,换个药、处理伤口甚至清洁病房,都有可能让你“遭殃”。
就像你不知道哪天会被一只飞来的蚊子叮上一口,人生就是这么充满了未知啊。
1.2 为什么要重视?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哎,我又没事,没必要那么紧张。
”其实不然!如果不重视,感染风险可是相当高的。
想象一下,万一感染了,那就不仅影响工作,还可能带来身心的双重负担,真的是得不偿失。
所以,咱们得有“未雨绸缪”的意识,预防胜于治疗嘛。
2. 处理原则2.1 立即清洗一旦发生了职业暴露,第一时间的反应就是——清洗!没错,像小孩摔倒后赶紧检查伤口一样,迅速用流水和肥皂冲洗受影响的部位,特别是如果有破损的皮肤,越快越好。
这时候可千万别磨蹭,越快越好,时间就是生命嘛。
记得要冲洗至少15分钟,别心疼水费,毕竟安全最重要。
2.2 及时报告接下来,务必要及时报告!这个步骤就像是跟朋友分享好玩的事情,别藏着掖着。
你得告诉你的上级和感染控制部门,让专业人士来帮你评估风险、进行后续处理。
毕竟,大家都是“同舟共济”的,互相帮助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嘛。
3. 后续处理3.1 接受评估在你报告之后,医疗机构会对你的情况进行评估。
这就像在学校考完试后,老师会给你反馈,告诉你哪里做得好,哪里还需要加强。
通常,他们会根据接触的风险级别,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检测和预防措施。
就像准备一场小考,心里有底,总是安心些的。
3.2 按照建议行事如果医生建议你进行后续治疗或观察,那就乖乖听话,按照医生的建议来。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0bbb10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7a.png)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一、目的为了提高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能力,降低职业暴露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风险,确保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的人身安全和患者的医疗安全,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内所有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可能发生的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
三、职业暴露的定义和分类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感染性物质、有害物质、放射性物质等而可能导致的健康风险。
职业暴露分为感染性暴露、有害物质暴露和放射性暴露。
四、应急预案的启动1. 当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时,应立即启动本预案。
2. 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并提供详细信息。
3. 所在科室负责人应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应急处理,并报告医疗机构负责人。
五、应急处理流程1. 感染性暴露(1)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暴露部位,必要时用消毒液消毒。
(2)及时就医,并向医疗机构报告。
(3)根据暴露的病原体,接受相应的疫苗接种和抗生素治疗。
2. 有害物质暴露(1)立即脱离暴露现场,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2)根据有害物质的性质,采取相应的解毒、排毒措施。
(3)及时就医,并向医疗机构报告。
3. 放射性暴露(1)立即停止接触放射性物质,并撤离暴露现场。
(2)清洗污染的衣物和皮肤,并采取相应的放射性防护措施。
(3)及时就医,并向医疗机构报告。
六、后期处理1. 医疗机构应组织专家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进行健康状况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和康复计划。
2. 医疗机构应根据职业暴露的情况,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
3. 医疗机构应根据职业暴露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职业暴露的再次发生。
七、培训和演练1.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暴露应急预案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2. 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职业暴露应急预案的演练,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八、记录和报告1. 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应详细记录暴露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处理情况,并及时向医疗机构报告。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应采取的措施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应采取的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affdef0a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40.png)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应采取的措施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在医疗工作中,医务人员因操作不当、意外伤害等原因,导致自身皮肤、黏膜等接触到了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可能含有病原体的物质。
职业暴露会使得医务人员面临感染的风险,因此,针对职业暴露,医务人员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应对。
一、加强职业安全培训1. 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意识,加强职业暴露的风险教育,使医务人员充分了解各种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和危害。
2. 定期开展职业安全操作培训,确保医务人员熟练掌握防护知识和技能,如正确使用防护用品、规范操作流程等。
3. 针对不同科室、不同岗位的医务人员,制定个性化的职业安全培训方案,突出重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完善防护设施和设备1. 为医务人员提供充足的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防护服、护目镜等,确保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2. 优化工作环境,加强通风设备,降低室内空气污染,减少医务人员感染的风险。
3. 配置安全的医疗设备,如锐器回收装置、自动洗手设备等,降低医务人员因操作不当而受到伤害的风险。
三、规范操作流程和防护措施1. 制定并落实严格的操作规程,确保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物质。
2. 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医务人员应穿戴适当的防护用品,如戴口罩、手套、防护服等。
3. 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管理,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四、建立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和报告制度1. 制定职业暴露应急预案,明确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紧急处置措施及报告程序。
2. 建立职业暴露报告制度,要求医务人员在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报告,便于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评估暴露风险,指导医务人员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
3. 对职业暴露事件进行调查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完善防护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五、关注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1.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心理疏导,帮助其正确面对职业暴露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置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置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c19cad4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b8.png)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置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和控制,保障医务人员身心健康与职业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采供血机构等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医务人员。
第三条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断、治疗、护理、检验等工作过程中,因接触传染病病原体、化学毒物、放射性物质、生物制品等有害因素,可能导致感染、中毒、辐射损伤等健康危害的情况。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职业暴露预防与处置制度,为医务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设施、培训和医疗保障,确保医务人员职业安全。
第二章职业暴露预防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制定职业暴露预防措施,明确各类职业暴露的风险和防护标准。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职业暴露防护设施的建设与维护,为医务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防护用品,并指导医务人员正确使用。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第八条医务人员应当遵守操作规程和防护制度,严格按照规定使用防护设施和用品,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第三章职业暴露处置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职业暴露应急处置预案,明确职业暴露的报告、处置、跟踪和评估等环节。
第十条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并按照医疗机构的规定进行处置。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为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并根据暴露程度给予相应的休息和补偿。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对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统计和分析,定期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提出改进措施。
第四章职业暴露评估与控制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职业暴露风险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防护措施和应急预案。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职业暴露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及时发现和控制职业暴露风险。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与职业卫生、疾病预防控制等部门的协作,共同预防和控制职业暴露。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和报告流程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和报告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5636838c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5e.png)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和报告流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因接触感染性因子、有害物质或其他危险因素而导致的自身健康受损的情况。
职业暴露可能导致感染性疾病、职业性疾病和其他健康问题。
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健康与安全,加强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和报告流程至关重要。
一、职业暴露的类型及危害1. 感染性暴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可能接触到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真菌等,导致感染。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感染性疾病不仅影响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导致医疗事故和医患纠纷。
2. 有害物质暴露:医务人员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可能接触到放射性物质、化学毒物、生物制剂等有害物质。
长期暴露可能导致职业性疾病,如放射性肺炎、化学性肺炎、肿瘤等。
3. 物理性暴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可能面临机械性、温度性、压力性等物理性危害。
如手术室内的锐器伤、实验室内的噪音、高温等。
4. 心理性暴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疲劳综合征等。
二、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1. 感染性暴露的应急处理:(1)立即处理伤口:暴露后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伤口,必要时进行消毒处理。
(2)评估暴露程度:根据暴露的病原体、暴露量、暴露部位等因素进行评估。
(3)接种免疫制剂:如乙肝疫苗、破伤风疫苗等。
(4)抗病毒治疗:如暴露于艾滋病病毒,需在4小时内开始抗病毒治疗。
(5)跟踪观察:定期检查抗体水平、病毒载量等,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2. 有害物质暴露的应急处理:(1)立即脱离现场:尽快将暴露者脱离污染环境。
(2)清除污染物: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暴露部位,必要时进行消毒处理。
(3)紧急解毒:根据暴露的物质性质给予相应的解毒药物。
(4)转诊至相关专业科室:如放射科、中毒科等。
3. 物理性暴露的应急处理:(1)停止接触物理性危害:如关闭放射源、降低噪音等。
(2)对症处理:如给予冷敷、热敷、止痛药等。
(3)休息和调养:确保暴露者充分休息,加强营养。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流程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3cdc0a10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17.png)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流程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由于接触各种病原微生物、药物、化学物品等,职业暴露的风险较高。
职业暴露后,医务人员应遵循一定的处理流程,以减轻伤害、防止疾病传播、维护患者和自身的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
一、职业暴露的定义及分类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病原微生物、药物、化学物品、放射性物质等有害因素,导致自身健康受损的情况。
职业暴露可分为生物暴露、化学暴露、物理暴露和心理暴露等类型。
二、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流程1. 紧急处理(1)生物暴露:如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污染部位,必要时使用消毒剂进行消毒。
如有破损,局部涂抹抗感染药物,必要时进行破伤风疫苗接种。
(2)化学暴露:如接触有毒化学品,立即脱离现场,用大量清水冲洗污染部位,必要时使用解毒剂。
如眼睛接触,用清水冲洗眼睛,并尽快就医。
(3)物理暴露:如受到放射性损伤,减少辐射接触,尽快进行放射性污染清除,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
(4)心理暴露:如遇到严重心理创伤,及时寻求心理支持和专业心理咨询。
2. 报告和记录及时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职业暴露情况,填写《职业暴露报告表》,内容包括暴露类型、时间、地点、暴露程度、暴露源等信息。
3. 评估和跟踪(1)科室负责人接到报告后,组织相关人员对暴露情况进行评估,确定暴露程度和风险。
(2)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并实施暴露后跟踪方案,包括定期检查、观察和干预措施。
4. 预防接种和用药根据暴露类型和风险,为医务人员提供相应的预防接种和用药措施,如乙肝疫苗、破伤风疫苗、流感疫苗等。
5. 心理干预对于经历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提供心理干预服务,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以减轻心理压力和创伤。
6. 法律和伦理支持为受到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提供法律和伦理支持,维护其合法权益。
7. 完善制度和培训加强职业暴露预防和管理制度建设,定期开展职业暴露相关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和能力。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73cc33c3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24.png)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1、职业暴露防护措施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工作过程中,意外被客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黏膜,或者被含有病原微生物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情况。
医务人员对所有客人的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进行操作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客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1.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口罩、防护眼镜:1.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诊疗和护理操作时戴双层手套。
1.4护理人员在进行静脉采血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注意防针头针刺伤。
1.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放入利器盒内。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的针头裸露放置。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
2、发生职业暴露后处理措施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2.1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2 如有伤中,应当在伤中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捏住伤口近心端轻轻挤压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中的局部挤压。
2.3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75%酒精或安尔碘进行消毒。
被暴露的粘膜,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
2.4 建立锐器伤登记报告制度,一旦发生锐器伤,立即报告各分院护理主任负责填写锐器伤报告单,并上报护理部备案。
2.5 被HBV阳性客人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测,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10ug、5ug、5ug(按0月1月6月间隔)2.6 被HIV阳性客人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立即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并于2h内前往卫生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评估和确定,医疗卫生机构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其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b3a1ea69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2c.png)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XX医院院感科监制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一、目的为做好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保障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确保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结合我院的实际状况,成立医院职业暴露应急领导小组,并制定职业暴露后应急工作预案,流程。
二、范围医院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意外被某种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或被含有某种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伤皮肤,有被感染可能性的情况,启动本预案。
三、定义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及有关工作人员在从事医疗、护理及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意外被某种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或被含传染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有被感染的可能。
四、组织架构医院职业暴露应急领导小组组长:主管院长组员:感染管理科科长、医务科科长、护理部主任、检验科主任、医院感染管理科专干。
五、职责(一)负责本预案相关信息的收集和报告。
(二)为职业暴露者进行登记、处置、随访等。
(三)发生重大职业暴露及时向上级报告事故情况并向全院公布。
(四)负责协助疾控部门完成职业暴露追踪及传染病专家评估、预防用药等。
六、应急流程(一)紧急局部处理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伤口或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暴露的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禁止局部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二)报告报告部门负责人(医生报告科主任,护士报告护士长);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部门负责人签字后送交院感科。
(三)评估与预防院感科接到报告后应尽快评估职业暴露情况,并尽快在24h内采取预防措施。
1.暴露源为乙型肝炎(HBV)者(1)暴露源为现患乙肝病人,暴露者采血检测 HBSAg、抗-HBs(有条件者做抗体滴度)、ALT,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 200IU;(2)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或接种疫苗但抗-HBs≤10mIU/mL或水平不详者接种一针乙型肝炎疫苗一于1个月和6个月后接种第2针和第3针乙肝疫苗一第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检测 HBSAg、抗-HBs、ALT;(3)已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或抗-HBs≥10mU/mL者,第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检测 HBSAg、抗-HBs、ALT;(4)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现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无需处理;2.暴露源为丙型肝炎(HCV)者(1)立即检测暴露者抗-HCV、HCV-RNA定量、ALT等,并在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名词解释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b20233b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19.png)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名词解释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在医疗卫生工作中,接触病原体、有毒有害物质或其他危害因素,可能引起职业病或职业危害的状况。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包括生物学因素如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真菌等)、病毒载体和血液等;物理因素如射线和噪声等;化学因素如医药制品、消毒剂、麻醉剂、重金属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心理因素如情绪激动、过度疲劳、工作压力等。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医务人员常见的职业危害之一,如果不加防护,不仅会危及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还可能传染给患者和其他工作人员。
因此,医务人员在职业暴露方面需要采取相关的防护措施,包括个人防护、工作场所改建、设备升级、培训教育等多方面的措施。
个人防护方面,医务人员需要佩戴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防护服等,减少直接接触可能带有病原体或有毒有害物质的环境;工作场所改建方面,对于存在较大职业暴露风险的工作场所,应该进行改建或者整体更换;设备升级方面,医疗器械和设备的升级也是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的重要方面,如使用较为先进的医疗器械能够降低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接触风险;培训教育方面,医务人员应该定期接受职业危害防护方面的培训,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总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医疗卫生工作中一种常见的职业危害,需要加强防护,避免患病和传染。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2325c7de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fb.png)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与处理流
【应急预案】
1. 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进行局部处理。
2. 局部紧急处理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被污染的粘膜。
(2)如有伤口,在伤口旁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外的血液。
局部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用消毒液进行消毒,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3. 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应立即查询污染来源患者检验
结果,必要时对污染来源患者进行相关血清标志物的检测。
4. 医务人员及时报告科室负责人及医院感染控制科,科室主任或护士长签字确认,填写《职业暴露情况登记表》,感控科根据具体情况为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开具相应的免费检验单。
5.发生职业暴露人员将检验结果、用药发票等相关资料交感
控科备案。
6.发生暴露的医务人员进行追踪、随访管理。
【流程】
发生血源性感染职业暴露后→现场紧急处理→皮肤暴露:如
果皮肤表面切割伤、咬伤等被血液等污染,立即局部紧急处理挤血一冲洗一消毒,用皂液和流动水沖洗→黏膜暴露:如果黏膜被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3分钟以上,特殊情况用清水、自来水进行冲洗→报告科主任或者护士长,报告主管部门→风险评估,暴露类型、暴露源、暴露者→暴露者无风险,可终止→存在风险暴露,开具相关检验→填写血源性职业暴漏登记表→暴露者可能存在被感染的风险,选择干预方案→发生职业暴露人员将检验结果、用药发票等相关资料交感控科备案→发生暴露的医务人员进行追踪、随访管理。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3b693170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55.png)
一、总则为了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管理,保障医务人员身体健康,预防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职业暴露的定义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护理、检验、预防等工作过程中,因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含有病原微生物的物品,以及被锐器、放射性物质等有害因素伤害,可能引起感染或疾病的情况。
三、职业暴露预防1. 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及登记报告制度》进行职业暴露防护,遵循标准预防原则。
2. 医务人员进行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3. 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喷溅时,医务人员应戴手套、护目镜及具有防渗透功能的口罩;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喷溅时,应穿具有防渗透功能的隔离衣。
4. 医务人员的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操作时,必须带双层手套。
5. 医务人员进行侵入性技术操作过程中,要保证足够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6.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复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7. 使用后的锐器处理程序,参照《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执行。
四、职业暴露发生后的处理1. 皮肤刺伤:反复轻轻挤压伤口,尽量挤出破损处的血液,先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再用75%酒精、0.5%碘伏消毒。
2. 黏膜损伤:先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反复冲洗,再用0.5%碘伏消毒。
3. 完整皮肤的污染: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再进行一般性消毒。
4. 医务人员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职业暴露情况,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登记、评估和上报。
五、职业暴露教育与培训1. 医务人员应定期参加职业暴露防护相关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2. 医院应定期组织职业暴露防护知识讲座,普及职业暴露防护知识。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0edb7e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8c.png)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一、预案目的为了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应对能力,确保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降低职业暴露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影响,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适用范围1. 本预案适用于我院在诊疗、护理、检验、放射、药剂等工作中发生的职业暴露事件。
2. 本预案不适用于非工作时间、非工作场所发生的职业暴露事件。
三、职业暴露定义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病变组织等感染性物质,或接触放射性物质、有害化学品等有害因素,可能导致感染、中毒、放射性疾病等健康损害的情况。
四、职业暴露分级1. 轻度暴露:接触感染性物质,但未破损皮肤或粘膜;接触放射性物质,但剂量小于国家规定限值。
2. 中度暴露:接触感染性物质,并伴有皮肤或粘膜破损;接触放射性物质,剂量在国家规定限值以内。
3. 重度暴露:接触大量感染性物质,导致感染风险较高;接触放射性物质,剂量超过国家规定限值。
五、应急响应流程1. 发现职业暴露事件后,当事人应立即向所在部门负责人报告,并简要描述暴露情况。
2. 所在部门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当事人进行现场处理,并通知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3.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派员赴现场进行调查、指导处理,并根据暴露程度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4.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密切关注当事人病情变化,并提供必要的医疗支持。
5. 所在部门应积极配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开展调查,并提供相关资料。
六、暴露处理1. 清洗: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暴露部位,必要时使用消毒液。
2. 消毒:暴露部位如有破损,可用碘伏、酒精等消毒液进行消毒。
3. 伤口处理:如暴露部位有伤口,应妥善包扎,避免感染。
4. 报告和记录:及时向所在部门负责人和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报告,并填写《职业暴露报告表》。
简述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简述医务人员职业暴露](https://img.taocdn.com/s3/m/1ab55b40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83.png)
简述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在工作过程中与患者接触时,可能暴露于各种危险因素和有害物质,导致身体受到伤害的风险。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主要来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传染性疾病:医务人员与患者接触时,可能会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如肺结核、流感、乙肝、艾滋病等。
这种暴露主要通过空气传播、飞沫传播、血液和体液等传播途径发生。
2. 化学物质:医务人员在处理药物或化学制剂、进行化学治疗或手术时,可能会接触到有害的化学物质。
这些化学物质可能导致呼吸道刺激、皮肤敏感、中毒甚至致癌。
3. 放射性物质:某些医疗检查和治疗过程中使用了放射性物质,如X射线、CT扫描等。
医务人员在接触这些放射性物质时可
能会被辐射,对身体造成损伤。
4. 创伤和暴力:医务人员在处理急诊、外科手术和精神病患者等工作时,可能会面临暴力威胁和攻击。
这些暴力行为可能会导致身体损伤、创伤和心理创伤。
5. 物理因素:医务人员在长时间工作时,可能需要长时间站立、弯腰和抬重物,容易导致肌肉骨骼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等职业病。
为了保护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应
该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如提供防护装备、加强职业健康教育、强化暴力管理和保护等,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处理措施及报告流程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处理措施及报告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c03981b7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17.png)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处理措施及报告流程一、引言医务人员在救治患者的过程中,可能会意外接触到各种病原微生物、血液、体液等有害物质,从而导致职业暴露。
职业暴露不仅对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胁,还可能影响到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因此,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建立健全的报告流程,对于保障医务人员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职业暴露后处理措施1. 紧急处理(1)立即清洗:暴露部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如有伤口,需用无菌敷料覆盖,避免感染。
(2)消毒:用75%酒精或0.5%碘伏对暴露部位进行消毒,防止病原微生物繁殖。
(3)报告上级:及时向科室负责人或护士长报告暴露情况,并填写《职业暴露报告卡》。
2. 医疗救治(1)评估暴露程度:根据暴露的病原微生物、暴露量、暴露部位等因素进行评估。
(2)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抗病毒治疗、抗生素治疗等。
(3)定期随访:关注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心理干预(1)提供心理支持:为暴露者提供心理辅导,帮助其度过心理危机。
(2)开展心理疏导:引导暴露者正确面对职业暴露,减轻心理负担。
4. 健康教育(1)加强防护意识:提高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识,加强自我防护。
(2)培训防护技能:定期开展防护技能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能力。
(3)宣传相关法律法规:让医务人员了解职业暴露的法律责任,维护自身权益。
三、报告流程1. 科室报告: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或护士长报告,并提供相关资料。
2.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报告:科室负责人或护士长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向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报告,并协助开展调查。
3. 填写《职业暴露报告卡》:暴露者需填写《职业暴露报告卡》,内容包括暴露时间、地点、暴露环节、暴露程度等。
4. 跟踪调查与评估: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对暴露者进行跟踪调查,评估暴露风险,并提供相应指导。
5. 汇总分析: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定期对职业暴露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并向全院通报。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8e5b466d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f7.png)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由于接触各种疾病和患者,职业暴露的风险较高。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接触到的感染性物质、有害物质、放射性物质等,对自身健康造成潜在威胁的情况。
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减轻暴露的程度,防止疾病传播,保障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
本文主要介绍。
一、及时报告1.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填写《职业暴露报告表》,详细记录暴露的时间、地点、暴露部位、暴露程度、暴露原因及可能的原因物质等信息。
2. 科室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医院感染管理科、保卫科、人力资源科等相关部门报告,并协助调查和处理。
二、紧急处理1. 暴露部位处理(1)锐器伤:立即用手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伤口的血液,但避免用力挤压以防污染扩散。
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并在流动水下冲洗至少15分钟。
如有伤口,应涂抹抗菌药物,并覆盖无菌敷料。
(2)化学性暴露: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受污染的皮肤、眼睛等部位,必要时请眼科专家会诊。
如接触有毒化学品,应根据化学品的性质采取相应的解毒措施,并尽快送往医院救治。
(3)放射性暴露:立即脱离暴露环境,减少放射性物质在体内的吸收。
根据放射性物质的性质,采取相应的解毒、排毒措施,并尽快送往医院救治。
2. 评估暴露程度(1)确定暴露的病原体:根据暴露的物质、患者病史、临床表现等,初步判断暴露的病原体。
(2)评估暴露级别:根据暴露的病原体、暴露的量、暴露的方式、暴露部位等,评估暴露级别。
暴露级别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为最低风险,三级为最高风险。
三、跟踪观察与检测1. 建立随访制度:对暴露医务人员进行定期随访,了解其健康状况,必要时进行相关检测。
2. 检测指标:根据暴露的病原体、暴露级别等,选择相应的检测指标,如病毒抗体、细菌培养、真菌培养等。
3. 结果解读:根据检测结果,评估暴露医务人员感染的风险,并提供相应的干预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事件调查和处理的程序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事件调查和处理的程序](https://img.taocdn.com/s3/m/c6880e7e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f6.png)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事件调查和处理的程序一、引言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临床工作中,意外接触病原微生物、药物、化学物品、放射性物质等有害因素,可能导致感染、中毒、辐射损伤等健康问题。
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和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医院应制定完善的职业暴露事件调查和处理程序。
二、调查程序1. 事件报告: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在2小时内向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报告。
2. 收集信息: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收集相关信息,包括暴露人员、暴露时间、地点、暴露物质、暴露程度等。
3. 现场调查: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对暴露现场进行调查,了解暴露原因,采集样本,评估暴露风险。
4. 资料查阅:查阅相关病历、处方、药物使用记录等,分析暴露原因和可能的影响。
5. 当事人询问: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对当事人进行详细询问,了解暴露过程、暴露程度、暴露后采取的措施等。
6. 专家评估:邀请相关专家对暴露事件进行评估,确定暴露风险和处理方案。
三、处理程序1. 紧急处理: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如清洗伤口、消毒、注射疫苗等。
2. 医疗救治:根据暴露程度和专家评估意见,对当事人进行相应的医疗救治,如抗感染治疗、破伤风免疫球蛋白注射等。
3. 健康监测:对当事人进行定期健康监测,如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密切关注身体状况。
4. 心理疏导:为当事人提供心理疏导,帮助其度过心理创伤期。
5. 劳动保障: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为当事人提供相应的劳动保障,如休息时间、工资待遇等。
6. 法律处理:如暴露事件涉及法律责任,医院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
四、总结和改进1. 总结经验:对职业暴露事件进行总结,分析暴露原因、处理过程和结果,提取教训。
2. 完善制度:根据总结结果,完善医院职业暴露预防和管理制度,提高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意识。
3. 培训和教育: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其自我防护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手消毒指征: (1)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穿脱隔离衣前后。 (2)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 (3)接触特殊感染病原体后。 4.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发生的 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 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 染。 5. 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 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 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 其中感染症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 消毒或灭菌。 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经消毒或灭菌处理。 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耐热、耐湿物品 灭菌首选物理灭菌法;手术器具及物品、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
三、任何医护人员发生血液、体液职业暴露(刺伤、割伤、粘膜接触 等),应迅速报告预保科(感控科)。 四、预防保健科(感控科)应迅速了解患者的情况、发生职业暴 露的经过,指导医护人员填好血(体)液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
五、对发生职业暴露风险较大的情况,在诊治前应对患者进行相关 检测。 六、检验科发现HIV初筛阳性患者,应立即通知临床科室、与市疾 控中心联系送标本到内蒙疾控中心进行确诊检测,并负责及时得到确诊 报告。 (一)、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1、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实验操作过程中,要保证 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2、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双手重新盖帽,如需盖帽只能用单 手盖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3、手术中传递锐器建议使用传递容器,以免损伤医务人员。 4、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透的利器盒中,以防刺 伤。 5、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和实验 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并且立即洗手或手消毒。 6、在诊疗、护理、实验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 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 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 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油、粉、膏等首选干热灭菌。不耐热物品如各种导 管、精密仪器、人工移植物等可选用化学灭菌法,如环氧乙烷灭菌等, 内窥镜可选用环氧乙烷灭菌或2%戊二醛浸泡灭菌。消毒首选物理方法, 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方选化学方法。
6. 围术期用药:手术前半小时或与麻醉前用药一起给一次足量抗生 素,手术时间较长者(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以上或出血超过1500ML)可术 中加用一次量,总的预防用药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统筹全局工作。
王腾祺:负责检查、落实临床护理科室有关预防职业暴露防护 物资的配备情况,提供职业安全防护措施的指导工作。
辛建文、郝春梅:负责组织职业暴露后的评估及预防性用药治疗
工作。 王兴华:负责落实传染病职业暴露后预防治疗及处理工作。 喜贺热:负责落实职业暴露后检测工作。
三、职业暴露的预防原则: 1、医务人员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 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物质,医务人员接触上述物质时, 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 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3、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 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 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 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4、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 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5、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 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6、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 理设备进行安全处臵,以防刺伤。 7、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 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李
刘 备情况。
强:负责落实职业暴露后预防用药的保管及发放工作。
燕:负责提供临床护理科室有关预防职业暴露防护物资的配
王 杰 张 雯:协助参与组织职业暴露后的评估工作,负责职 业暴露后续检测跟踪、用药记录及资料建档工作,提供职业安全防护措 施的指导工作。
(二)各部门职责:
感染控制科 1、负责传染病职业暴露后预防处理技术的指导及日常咨询等工作。 2、负责组织传染病职业暴露危险因素评估,对暴露源做进一步确定,根 据《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中要求对发生职 业暴露的暴露源血液样本及时送我院检验科;如发生HIV职业暴露的暴露 源血液感染时,标本应及时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确定是否需要 预防用药、跟踪检测和预防治疗。 3、负责传染病职业暴露人员的个案调查,组织院内专家进行暴露级别及 危险性评估,如发生HIV职业暴露的暴露源血液感染时,同时在1小时内 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按要求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 记表》和《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员职业暴露事故汇总表》及时向市疾病预 防控制中心报告。 4、负责组织全院有关专业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培训。 5、定期对各部门职业安全防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开展职业暴露后 预防处理工作。
7、 处理污物时,严禁用手直接抓取污物,尤其是不能将手伸入 垃圾袋中向下压挤废物,以免被锐器刺伤。 8、所有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废弃物均焚烧处理。 (二)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局部处理措施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 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0%的酒精或者 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 水冲洗干净。 (三)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1、立即进行局部处理。 2、立即向预防保健科(感控科)报告。 3、 如患者为乙肝、丙肝、HIV阳性患者,或无乙肝、丙肝、HIV 检测结果,预防保健科应立即给发生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开具乙肝、 丙肝、HIV检查单。 4、如患者无乙肝、丙肝、HIV检测结果,患者的主管医生应立即 给患者进行乙肝、丙肝、HIV检测。 5、 如为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注意保密。预防保健科(感控 科)应立即向分管院长及巴市疾控中心报告,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 行调查与治疗指导。
二、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常有可能因锐器伤等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感染的危险,为 使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能够得到有效的预防处理,降低传染性疾病感染的危 险,保障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参照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 工作指导原则》修订我院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一、职业暴露定义: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及有关工作人员在从事医疗、护 理及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意外被某种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 或粘膜,或被含传染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有被感染 的可能。 二、职业暴露管理机构及职责: (一)巴彦淖尔市医院事故应急处理小组: 组 长:高雯(副院长) 副组长:王兴华(感染控制科主任) 成 员:王腾祺(医务科科长) 刘 燕(护理部主任) 喜贺热(检验科副主任) 李 强(药剂科科长) 辛建文(感染性疾病科主任) 郝春梅 (皮肤科主任)
(四)乙肝职业暴露后,治疗建议:
1、医务人员未接种乙肝疫苗 (1) 暴露源不明时在24小时内肌肉注射高价免疫球蛋白,同时 接种乙肝疫苗。 (2) 暴露源HbsAg(+),在24小时内肌肉注射高价免疫球蛋白, 完成乙肝疫苗的接种,并对医务人员进行血清学跟踪,观察乙肝感染 的症状与体征。 (3) 暴露源HbsAg(-),则完成乙肝疫苗的接种,并对医务人 员进行血清学跟踪。 2、 医务人员已接种乙肝疫苗,近1年内抗-HBs≥10mlu/ml,只需 对医务人员进行血清学追踪。 3、 医务人员已接种乙肝疫苗,检查无抗-HBs反应,或仅一年以 前抗-HBs≥10mlu/ml (1) 暴露源不明时,检查医务人员的抗-HBs,如果抗-HBs≤ 10mlu/ml,需加强接种乙肝疫苗。 (2) 若暴露源HbsAg(+),在24小时内肌肉注射高价免疫球蛋 白,并进行血清学跟踪。医务人员如果抗-HBs≤10mlu/ml,需加强接 种乙肝疫苗。 (3)暴露源HbsAg(-),对医务人员进行血清学跟踪。
检验科
1、负责传染病(包括艾滋病)病毒血液初筛检测工作,对暴露源不明的, HIV检测应在2小时内出结果,如发现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结果应立即通 知防保科、感控科负责人,阳性标本应尽快报防保科送市疾病预防控制 中心确认,在确认之前不得通知受害者。 2、负责职业暴露血液检测工作。 各临床科室感染管理小组负责人(科主任、护士长) 1、做好本科工作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工作,根据标准预防原则结合本 科室实际工作需要,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认真落实标准预防措施。 2、负责本科工作人员职业暴露预防知识的培训和实施指导,正确掌握职 业暴露后预防技术。 3、指导、协助科室职业暴露人员伤口局部处理,确认暴露源。如为可疑 HIV职业暴露应立即电话通知防保科及感控科,及时组织进行职业暴露风 险评估,以便及时预防用药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与职业防护
感染控制科 王兴华
一、医务人员血(体)液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南
目的: 为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 生职业暴露感染,特制定本指南。 一、医务人员血(体)液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实验、护 理工作中意外被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病毒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污染 了皮肤、粘膜,或者是被污染的针头及其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病 毒感染的情况。 二、医务人员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 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 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