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历史文化介绍教学教材

合集下载

中职高教版《中国历史》教案-2024鲜版

中职高教版《中国历史》教案-2024鲜版

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 近现代史两部分,涵盖了政治、 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有助于 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
络和基本情况。
教材选用建议
在使用教材时,建议结合中职学 生的实际情况和地域特点,对教 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调整, 同时注重与初中历史课程的衔接
和延伸。
2024/3/27
6
02
2024/3/27
22
过程性评价在《中国历史》中应用
课堂表现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 的表现,如提问、讨论、 回答问题等,评价学生 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 和口头表达能力。
2024/3/27
作业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 况,包括作业质量、提 交时间等,以评估学生 的学习进度和自主学习 能力。
小组合作
重点介绍三国鼎立的形成、西 晋的短暂统一、南北朝的对峙
与交流等。
教学方法
通过讲解、地图解读、小组讨 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三国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文化。
教学评估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测验等 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10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
教学目标
了解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和文化 成就,掌握唐朝的开放政策与对外交 流情况。
15
改革开放以来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的决策与启动
农村改革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介绍改革开放的背景、决策过程和启动情况, 评价其在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意义。
分析农村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 内容和成效,探讨其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 面的作用。
对外开放与加入世贸组织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介绍对外开放的背景、过程和加入世贸组织 的情况,评价其在推动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 系方面的作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5《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表格式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5《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表格式教案设计

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一、教学目标设计二、重要概念分析●遗址:考古学术语,指古代的人类群体赖以生存、进行活动的场所,包括城市、村落、洞穴、墓地等。

遗址往往保存了古代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的遗迹和遗物。

考古学就是通过发掘,获取有关遗迹和遗物的资料,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

一个遗址往往包括有几个时期的遗迹和遗物,如庙底沟遗址就含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遗物:遗物是人们制作的各种物品,在考古发现中,遗物一般是遗留或放置在某个遗迹中。

例如墓葬中的随葬品,窖穴内的储存物,文化堆积中的残损器物等。

●文化遗迹:遗迹是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

包括遗址、墓葬、灰坑、岩画、窑藏及游牧民族所遗留下的活动痕迹等。

其中遗址又可细分为城堡废墟、宫殿址、村址、居址、作坊址、寺庙址等,还包括当时的一些经济性的建筑遗存,如山地矿穴、采石坑、窑穴、仓库、水渠、水井、窑址等;防卫性的设施如壕沟、栅栏、围墙、边塞烽燧、长城、界壕及屯戍遗存等也属此类。

一般地说,遗迹是经过人类有意识加工的,因而能够反映当时人类的活动。

古代居址能够提供关于研究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生活状况方面的完整的、重要的资料,据此可以阐明这一遗址当时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内容。

发掘古代墓葬,可以研究不同种族的体质特征,了解古代埋葬风俗及墓葬形制;同时通过随葬品可以了解古代工艺水平及社会经济生活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各种遗迹及遗物的综合研究,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史有很大帮助。

●陶器系类:陶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它的发明与人类开始定居生活以及火的使用有密切的关系。

日常生活中泥土或粘土经火焙烧后而变硬,促使原始先民有意识地用泥土制作并焙烧成他们所需要的器物。

陶器的发明,可看作是人类对水、火和泥土的征服。

河南省新郑市裴李岗遗址出土的陶器,是我国现在发现最早的陶器。

为了简明的概括陶器的文化特征,人们通常就其外观区分为红陶系、灰陶系、黑陶系、白陶系和硬陶系等。

●二里头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河南省偃师市西南约四千米的二里头村而得名。

九年级礼仪省情第8课 文物珍品

九年级礼仪省情第8课   文物珍品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生成性注
视频《国家宝藏-河南馆》
问:你还知道哪些河南文物?
让我们共同学习本课,感受河南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新课讲授
一、文物珍宝
1、指导学生朗读教材内容。
2、PPT展示贾湖骨笛、甲骨(文)、莲鹤方壶。
3、请学生分组交流后,选派代表向全班介绍本组所搜集的
对应文物的资料。
4、学生自由交流所收集的其他文物资料。
一、文物珍宝:贾湖骨笛、甲骨(文)、莲鹤方壶
二、璀璨技艺:青铜器、唐三彩、北宋汝窑
课堂
小结
悠久的历史给河南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让我们共同
成为历史文化的继承者与保护者,将中原文化发扬光大。
作业
布置
识记河南文物珍品代表作
教学
反思
到河南博物院参观,来场研学旅行,上成实践考查课更好。
课题
省情第8课文物珍品
课时
1
目标
要求
1、了解河南的文物珍品,认识河南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2、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以及由文物分析历史的能力。
3、感受河南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增强文化自信。
重点
识记河南文物珍品,领略中原文化魅力
难点
感受河南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
模式方法
自主学习、讲授法、情境体验致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美”
使学生感受古代先民的智慧与技艺,增强民族自豪感。
2、出示唐三彩骆驼和北宋汝窑刻花鹅颈瓶图片
3、由学生介绍两者的出彩之处,感受中原文化魅力
三、拓展空间
三、探究体验
活动:一段历史一件代表文物
使学生感悟文物的历史价值与魅力。




第8课文物珍品

探究河南文化特色教案设计

探究河南文化特色教案设计

探究河南文化特色教案设计教案标题:探究河南文化特色教案目标:1. 了解河南省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

2. 探究河南省的传统艺术、建筑、美食和民俗等方面的文化特色。

3. 培养学生对河南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材和资源:1. 电子白板或投影仪2. 河南省地图和图片3. 河南省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料4. 视频资源:河南省的传统艺术表演、建筑特色等5. 河南省的传统美食样本(可选)教学流程:引入(5分钟):1. 利用电子白板或投影仪展示河南省的地理位置,并引导学生了解河南省的基本情况。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河南省有什么了解?你们听说过河南文化吗?有哪些特色?探究(15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方面的河南文化特色进行深入探究,如传统艺术、建筑、美食或民俗等。

2. 提供相关资源:每个小组给予河南省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料,以及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源。

3. 学生小组在规定时间内研究所选择的文化特色,并准备简短的展示。

展示与讨论(15分钟):1. 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所研究的文化特色,包括相关的图片、视频和资料。

2. 学生们可以提问和讨论,了解更多关于河南文化的细节和背景。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文化特色对河南省的人们有什么意义?它们如何反映河南省的历史和传统?拓展活动(15分钟):1. 学生小组再次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文化特色,设计一个小活动来展示给全班。

2. 活动可以是模拟传统艺术表演、制作河南美食、展示河南建筑模型等。

3. 学生们进行展示和互动,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发现。

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河南文化的特色和重要性。

2. 鼓励学生继续了解和尊重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和展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收集学生在展示和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和观点。

3. 评价学生的拓展活动设计和展示。

河南新教材高二历史知识点

河南新教材高二历史知识点

河南新教材高二历史知识点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学科,通过对过去社会的回顾与研究,帮助我们认识历史的发展脉络,理解当今社会的现象与问题。

河南新教材高二历史知识点的学习,旨在使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更加深入,全面了解历史所涉及的重要事件、人物以及其背后的深层次意义。

以下是河南新教材高二历史知识点的内容概述:一、古代史知识点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特征2.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与思想文化3. 秦帝国的统一与秦始皇的改革4. 隋唐帝国的疆域拓展与政治制度5. 北方少数民族的兴起与辽、宋、金、元的政治经济文化二、现代史知识点1. 清朝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迁2. 辛亥革命与建立中华民国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制度改革4. 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5. 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发展与社会变革三、世界史知识点1. 古希腊的政治制度与民主思想2. 罗马帝国的政治衰落与基督教的兴起3. 中世纪封建时代的政治经济制度4. 工业革命与现代化思潮5. 世界两次大战及其产生的影响以上只是河南新教材高二历史知识点的概述,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还需通过深入的了解与思考,理解历史的背后意义和历史事件的渊源,以及对当今社会的指导作用。

历史知识的学习需要注重各个时代的联系与发展,学生还需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分析与评价,从而形成自己的历史观。

通过对河南新教材高二历史知识点的全面学习,学生们将能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历史意识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分析能力。

同时,这些知识点的学习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了解世界各国历史的发展与演变,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

历史知识的学习需要深入思考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们也需要养成积极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研究方法,通过阅读历史文献、参观历史遗迹等途径,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学生们还应当关注当下社会的发展与问题,并通过历史知识的指导,积极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

2024最新-七年级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精选11篇)

2024最新-七年级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精选11篇)

七年级历史教案七年级历史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可爱的小编帮大伙儿分享的11篇七年级历史教案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

七年级历史教案篇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

考古发现,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已出现原始农耕的遗存。

教材所讲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

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注意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注意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赵版《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下)》教材指瑕

赵版《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下)》教材指瑕
为纲 来 统帅选 文 的教 科 书 , 目前 全 国许 多 高 校 历 史 文 选 的教 学 都 使 用 这个 本 子 , 深得学者好 评。 自1 9 8 8年 出版 至 2 0 1 1年 , 重 印达 3 0次之 多 , 后
于2 0 1 1 年 改版 , 并 调 整 了 书号 、 出版 时 间。 该 书
笔者在使用《, 发 现该 书 的部 分 章 节仍 存 在 一 些 差 误 及欠 妥
之 处 。现 就该 书下册 在 文字 、 正文 及选 文注 释 、 标
按: 此处人名“ 张文蔚” , 不误 , 下文及注② 皆
误作“ ( 张) 文尉” 。
5 . 第 1 3 7页 《 宋史 》 有 列传二 百五 十卷 。
1 O . 第1 8 4页 注②“ 征: 征发。 ” . 按: 正 文为 “ 裴 其 突骑 ” ( 《 魏孝 文 帝 迁 都 》 ) , 注②误将“ 骚( 发) ” 作“ 征” 。
1 1 . 第 1 8 7页 陛 下 之 遗 洛 , 轾 将 以骑 。 ( 《 魏孝 文帝 迁都 》 )
确是 同类 教材 中的 佼佼 者 , 但 它也 存 在 一 些 值 得 商榷 之处 , 如 注释 、 标点 等 问题业 已陆 续被 先贤 所
指 出… , 部 分差误 也 在重 印 时予 以修 订 。
中 害侍 郎 、 同 中 耆 朗下 平 章 事 碾 文 蔚 揭 册 褴 使 。 ( 《 唐六 臣传 》 )
苗 利 娟
( 安阳师范学院 历史与社会发展学 院 , 河南 安 阳 4 5 5 0 0 0 )
[ 摘要 ] 赵淡元先生 主编的《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是全 国许多 高校 历史专业 必修课教材 。 目前该 书 已重 印 3 0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设计5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设计5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设计5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设计5篇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设计,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设计1【教材分析】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

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

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公元前475年。

1000多年过去了,经过了“战国、秦、汉,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又经过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581年,隋朝建立。

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

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新的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 二、讲授新内容板书: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1、南北重归统一提问:为什么说是同归统一581年,北周外戚随国公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

因怕时运随之而走,去掉“走之”,称为“隋”。

于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重新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

(板书:1.隋朝的建立时间;公元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定都;长安)2.隋朝的统一提问:南北朝的王朝顺序和重要年代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西魏由北周替代。

东魏由北齐替代。

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

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时间581年,定都长安。

(副板书) 南朝为宋、齐、梁、陈,都以建康为都,建康就是今南京市。

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方。

晋王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是灭陈大军的统帅之一。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目标】①通过良渚、陶寺遗址,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②了解华夏族的形成、理解禅让制的含义。

(历史解释)③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良渚古城、陶寺都城遗址、禅让制。

教学难点: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轩辕黄帝的陵寝,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

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

每年清明节,都有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到这里祭拜,黄帝陵被视为华夏子孙寻根祭祖之地。

为什么黄帝陵会受到后人敬仰呢?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走进本课,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又有哪些重要的历史遗址?答案提示:陶寺都城;良渚古城;牛河梁;炎黄;尧舜禹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1、教师指导:何为国家?何为文明?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一些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有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教师指导:阶级的出现是国家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

国家是文明的概括,文明是在国家管理下创造出的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方面的发明创造的总和。

2、教师指导:【唯物史观】距今约5000年,随着农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答案提示:教师指导:在父系氏族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劳动成果有了剩余,一些人开始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

于是,出现贫富差别,私有财产开始萌芽。

河南高一新教材历史知识点

河南高一新教材历史知识点

河南高一新教材历史知识点在河南省高一新教材中,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涵盖了许多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一历史教材中的核心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一、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古代文明的起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

在高一历史教材中,我们学习了黄河流域、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等地区的古代文明起源与发展。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这些文明的社会组织形式、政治制度、经济状况以及科技水平等方面的特点。

二、古代中国的发展与变革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

在历史课堂上,我们学习了中国历史的一些重要时期,如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等。

了解这些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历史的脉络和发展规律。

三、世界古代史的发展与交往世界古代史涉及到各个古代文明之间的交往与影响。

在高一历史教材中,我们学习了丝绸之路、汉武帝的外交政策、罗马帝国的崛起与衰落等内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各国之间的贸易、文化交流等情况,以及这些交往对各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四、现代历史的演进与变革高一历史教材中也包含了现代历史的知识点,如近代中国的历史、世界两次世界大战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了解到现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及相关影响,在此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历程。

通过学习河南高一新教材中的历史知识点,我们不仅可以扩大自己的历史知识面,还能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观察力,以及加深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

同时,历史教育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社会,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的发展历程,从中汲取智慧,更好地引领我们的未来。

希望同学们在高一学习中,认真对待历史课程,通过学习历史知识点来丰富自己的学识,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精品教学课件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精品教学课件

战国时期,人们 已经把一年分为 二十四节气
夏历法按月记录 了时令物候,用以指 导农业生产活动
一 年 分 为 12 个 月,大月30天,小 月29天,闰年增加 一个月
学习任务一 3.医学
天文、历法和医学
传说中神 农尝百草,认 识了一些治病 药物。
相传,战国时期的名医扁 鹊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 疾病。他发明了切脉诊法,使 用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 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
133
长116厘米,口宽79厘米,
cm
。殷代熔铜的
坩锅每个只能熔铜12.7公斤,
铸造该鼎需要60多个坩埚同
时拌熔,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学习任务二
甲骨文与青铜器 蕉叶形,纹理清晰
四只大卷羊角
“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四羊方尊
精美的纹路
学习任务二
甲骨文与青铜器
战国时期问世的《黄帝 内经》,总结当时的医学经 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 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 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 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学习任务二
甲骨文与青铜器
1.甲骨文 阅读教材第45—46页的内容,勾画重点并做好批注。
什商情况朝么的时是文期甲字,骨刻人在文们甲常?骨用(上龟甲。甲这骨和些牛文文、的字羊含被等称义兽为骨)“对甲许骨多文事”情。进行占卜,把记录占卜 甲骨文发现的地点是哪里?其发现者是谁? 河南安阳,王懿荣。
【译文】在一个吉利的甲子日早晨,周武王与商军展开大战,过了一夜就攻克了商都。
历史价值:
金 文 /
材料一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 岁鼎,克昏夙有商。

——利簋铭文
青铜器是我们了解历史文的实材物料史二料。时 甲 子 昧 爽 , 王 朝 至

2024年秋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案)

2024年秋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案)

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

二、内容分析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向文明社会过渡的重要里程碑。

我国发现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裁培稻、裁培粟和黍,这些都体现了原始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

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也是代表着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表现。

三、教学目标1.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的表现、标志,理解其意义。

(历史解释)2.阅读地图,知道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重要遗址,了解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通过两者的对比认识到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

通过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3.认识我国是世界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培养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问题: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设计意图】:以上课内容做设问,加深学生已学知识记忆力,聚集学生注意力,开展新课学习。

(二)讲授新课1.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新石器时代:从距今约1万年开始,新石器时代是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1)教师活动(2)学生活动【记笔记】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2.稻作农业的繁荣(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11,概况河姆渡文化的基本内容。

(2)学生活动(3)教师活动问题探究:思考干栏式建筑房屋的特点及搭建原因?(4)学生活动房屋特点:大小木桩为基础,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

建造原因: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养殖家禽家畜。

3.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12,整理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等概况。

(2)学生活动(3)教师活动问题探究:为什么半坡人的房屋与河姆渡人的房屋类型不同(4)学生活动【记笔记】①因为河姆渡人居住在长江流域,气候湿热,干栏式房屋可以防潮,还可以防蛇虫猛兽之害。

追梦之旅七年级历史河南专版

追梦之旅七年级历史河南专版

追梦之旅七年级历史河南专版
《追梦之旅》是一本七年级历史教材,专为河南地区的学生编写。

该教材旨在通过深入探讨河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自己的家乡。

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河南的历史概述:介绍河南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并对河南的历史演变进行简要概述。

2. 先秦时期:重点介绍河南地区在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 秦汉时期:介绍秦始皇统一中国和汉朝的建立,重点关注河南地区在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4. 魏晋南北朝时期: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南地区的政治分裂和文化繁荣,以及佛教在河南的传播和影响。

5. 隋唐时期:重点介绍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包括河南作为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

6. 北宋时期:介绍北宋时期河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包括开封作为首都的重要意义和河南地区的农业生产。

7. 元明清时期:重点介绍元明清时期河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包括明清时期河南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繁荣。

通过学习《追梦之旅》,学生可以了解河南地区的历史沿革,了解河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培养对家乡历史的热爱和自豪感。

同时,教材还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教材内容,提高历史学科的学习成绩。

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案-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案-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明确青铜器的概念,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
6.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出示时间轴和不同时期的青铜器图片,引导学生总结青
【回答】原始社会出现,商周走向繁荣。
有助于学生了解青铜器发展的历程。
铜器的发展历程。
7.青铜器的特点
依次出示材料,请学生围绕材料合作探究,归纳青铜器的特点。
材料1:众多类别的青铜器图片。
材料2:不同等级的礼器类型与数量以及史料。
一定的医药知识和治疗技术,传说中神农尝百草,认识了一些治病药物。
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望、闻、问、切四种诊断 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战国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炙、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西周时期《诗经》中记载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日食,这是传世文献中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春秋》中记载了公元前613年一颗彗星扫过北斗,有研究认为,这颗彗星就是著名的哈雷彗星。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知识拓展,同时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2.历法成就
出示任务二:根据课本,自主归纳先秦天文发展概况,填写时间轴。
明确甲骨文的含义,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
2.甲骨文的内容
出示四幅用甲骨文记载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回答甲骨文的内容。
【回答】甲骨文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史料研读,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3.甲骨文的地位
【提问】出示图片。传说时代,人们口耳相传、结绳记事。到了文明时代,人们使用甲骨文记录。请大家结合图片和课本,说明甲骨文的地位。

河南省郑州市第八十四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课件 新人教版

河南省郑州市第八十四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课件 新人教版

【课程内容】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叙述的是隋朝 以后的中国古代历史,包括 3 个单元、22 节正 课和 4 节活动课。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内容讲述 581----960年,(共 380年的历史), 隋唐时期的历史,这一时期历史主要特点:中国 进入蓬勃兴旺的隆盛时期,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 生了巨大影响。
南京景阳宫 胭脂井 (辱井)
一,南北重归统一
(一)隋朝的建立: 时间:公元581年。 人物:杨坚,隋文帝。 都城:长安。 (二)隋朝统一南
北 公元589年,隋朝灭北周。 时间:
二,隋文帝改革发展
请同学们想想:假如你是隋文帝你将会怎
么样治理自己的国家?
⑴原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 因: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提倡节俭)
三点 四段 五河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尽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 古》
千里长河一旦开, 亡隋波浪九天来。 银帆未落干戈起, 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材料一:“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材料二:“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材料三: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材料四: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材料五: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 惆怅龙舟更不回。
四,隋朝的灭亡
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所杀, 隋朝灭亡。
想一想: 隋朝的灭亡和哪个朝代 比较相似? 灭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 代的暴政。
繁盛一时 的隋朝
繁盛
国家统一 经济繁荣
大运河开通
一时
二世而亡 共存37年

河南研学课程设计

河南研学课程设计

河南研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河南省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当地的名胜古迹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

2. 学生能理解河南省地理特点,掌握该地区自然环境对历史文化的影响。

3. 学生能了解河南省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其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河南研学过程中获取的信息进行解读。

2.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学会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观点、倾听他人意见并达成共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通过实地考察,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课程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通过实地研学活动,提高学生对河南省历史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清晰地了解预期成果,并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河南历史文化背景学习:包括河南地区的历史演变、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其影响。

相关教材章节:中国古代史第四章第二节《中原文明的繁荣》。

2. 河南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关系分析:探讨河南地理环境对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如黄河文明、古代都城选址等。

相关教材章节:地理必修一第三章《中国的自然地理》。

3. 河南名胜古迹介绍:详细介绍河南地区著名的文化遗产、古迹,如龙门石窟、白马寺、嵩山少林寺等。

相关教材章节:旅游地理第二章《中国的文化遗产》。

4. 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河南经济发展特点、优势产业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关教材章节:经济学原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5. 实地考察活动:组织学生前往河南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和经济发展情况。

河南新教材高一历史知识点

河南新教材高一历史知识点

河南新教材高一历史知识点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旨在通过研究过去的事件和事物,为我们了解现在和面向未来提供指导。

河南新教材高一历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并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点。

下面将重点介绍几个河南新教材高一历史的重要知识点。

一、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三大朝代之一,它们的兴衰代表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变迁。

在夏商周时期,社会由部落联盟逐渐过渡到封建制度。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是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周朝则是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高度发展阶段。

了解这三个朝代的兴衰过程,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二、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统一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巅峰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封建主义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秦朝。

汉朝是秦朝灭亡后的重要王朝,汉武帝时期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汉武盛世”。

了解秦汉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演进和影响。

三、唐宋元明时期唐宋元明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繁荣的时期。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时期,出现了很多杰出的文化艺术成就。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代表,融合了汉文化和蒙古文化。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时代的王朝,它的兴起和衰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了解这几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对于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四、近代史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阶段。

这个时期包括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事件,这些事件对于中国的崛起和国家的独立意义重大。

了解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思潮以及各种革命运动,对于了解中国现代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河南新教材高一历史课程准确而全面地讲解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知识点。

河南大学版信息技术六上第2课独步中原教学设计

河南大学版信息技术六上第2课独步中原教学设计
-阅读科普文章、杂志,了解信息技术领域的前沿动态,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1.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河南省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了解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同学们对以下知识点有了深入理解:
(1)信息技术的定义、组成和原理。
(2)河南省信息技术的成就、特点及优势。
(3)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及实际作用。
1.教学组织方面: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害羞、胆怯,影响了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需要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和引导,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教学方法方面:在讲解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时,部分学生对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改进教学方法,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反思改进措施(三)改进措施
1.针对教学组织方面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更多鼓励学生发言的措施,如设立奖励机制,表扬积极发言的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2.针对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教师可以运用更多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如使用多媒体素材、实物展示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课后拓展
-推荐与河南省信息技术发展相关的图书资料,如《河南省信息化发展报告》、《中原地区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研究》等。
-提供介绍河南省历史文化及著名信息科技企业的多媒体资料,如纪录片、专题片等。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河南省信息技术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大古都
历史的沉淀
民族精神—红旗渠
红旗渠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在 极其 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 漳入林工程。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 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殷墟
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 都到殷(即现在的小屯村), 在此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 座稳定的国都。殷墟总面积 达24平方公里,内有大量的 青铜器,石器,骨器,玉器 等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文物, 其中最有名的是重达875公 斤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迄 今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大最重 的青铜器。


博大 包容
这就是我的家乡 河南!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少林一角
艺术宝库—龙门石窟
• 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三 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 于河南省洛阳南郊12公里 处的伊河两岸。经过自北 魏至北宋400余年的开凿, 至今仍存有窟龛2100多个, 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 3600余品,多在伊水西岸。 数量之多位于中国各大石 窟之首。
石窟
世界地质公 园—云台山
一片甲骨惊世界···
1899年甲骨文 的发现结束了 仓颉造字的神 话。
少林
• 少林寺,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 市登封的嵩山,是少林武术的 发源地,禅宗祖庭,由于其坐 落嵩山的腹地少室山下的茂密 丛林中,所以取名“少林寺”。 少林寺在唐朝时期,享有盛名, 以禅宗和武术并称于世。民国 时期被军阀石友三几乎焚毁殆 尽。现任少林寺方丈是释永信。 除了河南郑州嵩山少林寺之外, 经考据后证明在历史上曾出现 过位于福建的少林寺,被称为 “南少林”。关于南少林所处 地点,共有莆田少林寺、泉州 南少林寺、福清少林寺三种说 法。另有1976年版电影;特别 是1982年版李连杰主演的电影 《少林寺》而享誉海内外。
河南缩影
诱人的小吃
皮薄馅大,灌汤流油, 成品出笼后提起来像灯 笼,放下去像菊花。
中国中部是中原,八大古都占一半! 饮食文化五千年,特色小吃说不完! 省会郑州有烩面,萧记合记是首选! 汴京开封小笼包,最悠久是河漏面! 洛阳有名是水席,燕菜源自武则天! 安阳三熏已百年,道口烧鸡在滑县! 黄河鲤鱼去新乡,红焖羊肉能驱寒! 濮阳回民铺牛肉,张氏糟鱼交口赞! 焦作柿饼多营养,武陟油茶越千年! 鹤壁豆腐豆腐皮,缠丝鸭蛋不一般! 商丘贾寨豆腐干,景家麻花是祖传!
梦河南
看到
你会想到什么?
现在让我带你 去认识
真正的河南!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 东部,黄河中下游,黄 淮海平原西南部,大部 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 名"河南"。大禹降伏洪 水后,在天下置九鼎,设 九州,九州中心之豫州,
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河南戚 戚相关,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 社会到今天,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兴 衰 都在中原大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