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成因机理研究现状及展望_李丕龙
《火山岩气藏复杂渗流机理研究》范文
《火山岩气藏复杂渗流机理研究》篇一一、引言火山岩气藏是天然气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储层特征和渗流机理的复杂性给开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火山岩气藏的复杂渗流机理,为优化开发策略和高效利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首先回顾了前人对火山岩气藏的研究现状,指出目前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二、火山岩气藏概述火山岩气藏是指由火山岩体或火山岩系构成的天然气储层。
其储层特征复杂,包括多孔介质、裂缝、溶洞等多种储集空间,且储层物性变化大,非均质性严重。
火山岩气藏的储量丰富,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但开发难度大,主要原因是其复杂的渗流机理。
三、火山岩气藏渗流机理研究现状目前,关于火山岩气藏渗流机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孔介质渗流、裂缝渗流、溶洞渗流以及多场耦合作用下的渗流。
多孔介质渗流主要研究气体在岩石孔隙中的流动规律;裂缝渗流则关注裂缝网络对气体流动的影响;溶洞渗流则涉及气体在溶洞中的流动及与周围介质的相互作用;多场耦合作用下的渗流则考虑了地质因素、工程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
四、复杂渗流机理分析(一)多孔介质渗流火山岩气藏的多孔介质主要由火山岩碎屑、矿物颗粒等组成,具有复杂的孔隙结构。
气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受到孔隙大小、形状、连通性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非线性渗流特征。
此外,多孔介质的物性参数(如渗透率、孔隙度等)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变化,导致渗流过程的复杂性。
(二)裂缝渗流火山岩中的裂缝是气体运移的重要通道,对气藏的开发具有重要影响。
裂缝的分布、形态、宽度等因素都会影响气体的流动。
裂缝网络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气体在裂缝系统中的流动呈现出复杂的流动模式。
此外,裂缝的开启和闭合状态也会受到压力、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增加了渗流的复杂性。
(三)溶洞渗流溶洞是火山岩气藏中另一种重要的储集空间,其内部结构复杂,包括洞穴、通道、暗河等。
气体在溶洞中的流动受到洞穴大小、形态、连通性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与多孔介质和裂缝不同的渗流特征。
东营凹陷洼陷带岩性油气藏成藏动力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东营凹陷洼陷带岩性油气藏成藏动力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东营凹陷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是黄河-渤海湾成熟盆地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中的洼陷带是该区域石油勘探的热点地段之一。
近年来,随着勘探技术的不断提升,洼陷带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和开发成为了热点问题,因此对其成藏动力学进行深入研究,对进一步优化勘探开发策略、提高油气勘探开发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
本文将以东营凹陷洼陷带为例,重点研究其岩性油气藏的成藏动力学。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 洼陷带岩性油气藏的地质特征分析:通过现场勘探和文献资料的搜集,对洼陷带的地质构造、岩性组合、储层性质等进行分析。
2. 成藏动力学机制探究:结合岩石学、地球化学、沉积学等多学科知识,探讨岩性油气藏在成藏过程中的主要动力学机制,包括沉积作用、构造作用、地热作用、生物作用等。
3. 模拟实验研究:通过模拟实验的手段,分析不同动力学因素对于岩性油气藏成藏的影响,预测不同储层的油气分布规律和产能潜力。
4. 理论模型构建:基于实验结果和现场数据,构建岩性油气藏的成藏动力学模型,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三、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对于加深对东营凹陷洼陷带岩性油气藏成藏动力学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优化油气勘探开发策略、提高勘探开发效率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同时,本文的研究也可为类似区域的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的开题报告
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岩性油气藏是指油气藏中储集层岩性对油气分布、运移、储集和开采有重要影响的油气藏。
目前,我国已发现的大多数油气藏都是岩性油气藏,而岩性油气藏的开发具有较高的难度,需要进行精细的储层预测和评价。
储层预测是指通过对油气藏区的岩性、构造、地球物理、地质化学等方面的分析,预测油气藏的分布、储量、产能等参数。
目前,岩性油气藏的储层预测技术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石油勘探和开发领域的热点和难点之一。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通过对油气藏区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建立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模型,提高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和开采效率。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 探究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技术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提高储层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建立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模型,为勘探和开发提供前期技术支持,降低勘探和开发成本。
3. 推动我国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和开发,促进国内石油勘探和开发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技术综述:回顾国内外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技术的发展历程,总结目前的研究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2. 岩性油气藏区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对油气藏区的岩性、构造、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筛选有效的数据指标。
3. 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模型的建立:基于分析和处理的数据,建立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模型,具体包括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等。
4. 模型应用与评价:利用建立的模型进行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并对模型的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献调研: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和问题,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2. 数据分析:通过对油气藏区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方面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筛选有效的数据指标。
《2024年火山岩油藏水平井开采渗流理论与应用研究》范文
《火山岩油藏水平井开采渗流理论与应用研究》篇一一、引言火山岩油藏作为一种常见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具有其独特的开采特性与难度。
在油气资源开发过程中,采用水平井技术能够更好地提高开采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因此,针对火山岩油藏的实际情况,对水平井开采渗流理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重点阐述火山岩油藏水平井开采的渗流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二、火山岩油藏特点火山岩油藏具有以下特点: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孔隙结构复杂、渗透率变化大等。
这些特点使得传统垂直井开采难以充分发挥其潜力,而水平井技术则能更好地适应这种复杂的储层环境。
三、水平井开采渗流理论(一)基本概念水平井开采渗流理论主要涉及流体力学、岩石物理性质以及油气藏工程等多个领域。
在火山岩油藏中,水平井的布置和开发策略对于提高采收率至关重要。
(二)渗流模型针对火山岩油藏的特点,建立合适的渗流模型是研究的关键。
目前,常用的渗流模型包括:多孔介质渗流模型、两相流渗流模型等。
这些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火山岩油藏在水平井开采过程中的渗流特性。
(三)影响因素水平井开采渗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储层物性、流体性质、井网布置等。
通过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可以更好地指导现场生产实践。
四、应用研究(一)优化水平井布置根据火山岩油藏的特点和渗流理论,优化水平井的布置是提高采收率的关键。
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可以确定最佳的井网布置和井距,以实现更好的采收效果。
(二)提高采收率技术针对火山岩油藏的特殊性,可以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来提高采收率。
例如,采用先进的钻井技术、优化生产参数、实施注水开发等措施,以提高油藏的开采效率。
(三)现场应用案例分析通过对实际火山岩油藏的现场应用案例进行分析,可以验证水平井开采渗流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通过对比不同开发方案的采收率和经济效益,可以为其他类似油藏的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五、结论与展望通过对火山岩油藏水平井开采渗流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火山岩油藏具有独特的储层特点和开采难度,采用水平井技术能够更好地适应这种复杂的储层环境;2. 建立了针对火山岩油藏的渗流模型,为优化水平井布置和指导现场生产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3. 通过优化水平井布置、提高采收率技术和现场应用案例分析,可以验证水平井开采渗流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4.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深入探讨火山岩油藏的开采机理和影响因素,为实际生产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指导。
岩性油气藏形成原因分析
藏动力的驱动下沿何种通道以什么相态进入岩性圈闭, 岩性油气藏的含油气性
差别 较大 , 其 成藏 机制 是什 么 ? 均 是岩性 油 气藏油 气成 藏研究 中必 须 回答和 解 决 的 问题 。
分析 指 出研 究 中存 在 的 问题 以及 自 己的认识 。 [ 关键词] 岩性 圈 闭 , 岩性 油 气藏 ; 成 藏机 理 ; 成 藏模 式 ; 成 藏控 制 因素 中图 分类 号 : P 6 1 8 . 1 3 0 . 2 文献标 识码 : B
文 章编 号 : 1 0 0 9 - 9 1 4 X( 2 0 1 4 ) 3 6 - 0 0 3 3 - 0 1
在岩性 变化大 的砂岩 、 泥岩 沉积 剖面 中, 常见许 多薄层砂 岩互相参 差交 错。 有 的层状 砂岩体 顶 、 底 均为 不渗透 泥岩所 限 , 在横 向上 亦渐变 为不渗透 泥岩 , 砂 岩 体呈楔 状 尖灭于 泥岩 中 , 这就 是岩性 上倾 尖灭 圈 闭。 在 砂岩尖 灭端 部 以及 透 镜体的两 端 , 往往泥质 含量 增多 , 渗透 性变差 , 而 向砂岩 体主体 , 泥质 减少 , 渗透 性 变好 , 形成 透镜 体 、 岩 性尖 灭 圈闭 或物性 封 闭 圈闭等 。 除砂 岩相 变形 成 圈 闭
2 . 2岩 - 陛油气藏 的类 型及 形成特 点
明储 量 为6 0 2 4 4 x 1 0 4 t , 占挤 阳坳 陷总探 明储量 的 1 7 %。
由于岩性油气藏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复杂, 勘探难度大、 技术要求高 , 勘探
上具 有高 难度 和高 风 险的特 点 , 这类 油气 藏 的理论研 究 和勘探 技术 , 一直是 国
火山岩油气藏研究现状综述
火山岩油气藏研究现状综述火山岩油气藏研究现状综述【摘要】随着能源供求关系的日益紧张与石油工程技术提高,火山岩油气藏研究的深入已成为了势在必行的趋势,各方面的勘探开发研究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本文对火山岩油气藏的勘探历史沿革、储层机制、成藏机理、类型研究及勘探技术现状都予以了较为全面的归纳,并在最后对于各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予以了汇总,对于火山岩油气藏研究的系统化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火山岩油气藏储层机制成藏机理勘探技术引言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攀升与石油工程技术的提高,火山岩油气藏研究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正已日益成为全球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重要新领域。
近年来, 火山岩油气藏已在世界20多个国家300多个盆地或区块中发现。
如日本新泻盆地吉井- 东帕崎气藏、印度尼西亚Jawa 盆地Jatibarang 油气藏、阿根廷帕姆帕- 帕拉乌卡油气藏、墨西哥富贝罗油气藏等典型的大型火山岩油气藏]9~1[ 。
二十世纪60- 80 年代,我国在大规模油气勘探、开发中, 先后在克拉玛依、四川、渤海湾、辽河和松辽等盆地中, 发现了一批火山岩油气藏]13~10[,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由于火山岩油气藏具有分布广但规模较小、初始产量高但递减快、储集类型和成藏条件复杂等特点, 且目前对该类油气藏的系统研究方法相对缺乏, 勘探开发技术尚不够完善,火山岩油气勘探储量仅占全球油气储量的1%,勘探潜力巨大。
本文参阅了大量国内外火山岩油气藏研究的文献资料, 系统总结了火山岩储层、火山岩成藏条件及油气藏类型等研究现状, 旨在推动我国火山岩油气勘探与更深化研究。
1.国内外火山岩油气藏勘探历史沿革自1887 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华金盆地首次发现火山岩油气藏以来,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发现300 余个与火山岩有关的油气藏或油气显示, 其中有探明储量的火山岩油气藏共169 个]14[。
国外火山岩油气勘探研究和认识大致可概括为3 个阶段:早期阶段( 20 世纪50 年代前) : 大多数火山岩油气藏都是在勘探浅层其他油藏时偶然发现的, 认为其不会有任何经济价值, 因此未进行评价研究和关注。
《2024年火山岩油藏水平井开采渗流理论与应用研究》范文
《火山岩油藏水平井开采渗流理论与应用研究》篇一一、引言火山岩油藏作为一种重要油气资源,具有复杂的孔隙结构和高渗透率的特点。
在油田开发中,水平井技术已经成为火山岩油藏开发的关键技术之一。
而其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理解并运用火山岩油藏的渗流理论。
本文将对火山岩油藏水平井开采的渗流理论进行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其机理和影响因素,并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二、火山岩油藏特征火山岩油藏的独特地质特性是其复杂性和开发难度的关键所在。
首先,火山岩具有高孔隙度和高渗透率的特点,导致油藏内流体的运动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和动态变化性。
其次,火山岩中多含裂隙和气孔,使得其内部流体的流动规律与常规油藏有所不同。
这些特性使得火山岩油藏的开采过程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三、水平井开采渗流理论水平井技术是火山岩油藏开发的重要手段,其成功与否与渗流理论的应用密不可分。
火山岩油藏的水平井开采过程中,涉及到的渗流理论包括水平井筒的流态、岩石物理参数的描述以及地下流体动态模型等。
在流体通过井筒时,我们需要关注层流、湍流和混流等多种流态对生产的影响,并根据不同的岩石物理参数和流体性质,建立合理的渗流模型。
四、火山岩油藏水平井开采的影响因素火山岩油藏水平井开采的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
首先,地应力对渗流具有显著影响,地应力的变化会导致岩石的变形和破裂,从而改变油藏的渗透性。
其次,岩石的物理性质如孔隙度、渗透率等也会对渗流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地下流体动态模型和水平井筒的流态也是影响开采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实际生产中,我们还需要考虑诸如设备技术、工作制度以及经济效益等实际问题。
五、火山岩油藏水平井开采的优化策略针对火山岩油藏的特点和开采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优化。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精确的地质调查和储层评价来更准确地描述火山岩的物理参数和流体性质。
其次,优化水平井的布局和轨迹,以提高井筒的穿透能力和覆盖范围。
此外,根据地应力和岩石物理参数的变化,调整地下流体动态模型,使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岩性油气藏成藏形成机理
岩性油气藏成藏形成机理作者:秦瑞泽常鲁慧张盼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33期摘要:对于岩性油气藏的研究主要是在1966年美国著名石油学家莱复生提出勘探隐蔽圈闭以来,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地层不整合、岩性及古地貌等圈闭的油气勘探。
岩性油气藏是含油气盆地进入中后期勘探阶段的主要勘探目标,在世界含油气盆地的勘探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国内外发现了许多大、中型油气藏(田)。
在中国东部盆地,特别是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勘探的难度也不断增加,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变得日趋重要,已成为增加油气储量的重要方向。
本文首先阐述了岩性油气藏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
在此基础上从成藏动力系统、成藏模式、成藏主控因素等方面对岩性油气藏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最后分析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岩性圈闭;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成藏模式;成藏控制因素中图分类号:O235油气成藏机理和分布规律是石油地质学中油气成藏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所有油气成藏的研究工作均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
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岩性油气藏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复杂,具有勘探难度大、技术要求高、高风险的特点,岩性油气藏的勘探技术和地质理论一直是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内容。
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机理是什么呢?烃源岩中生成的油气是在何种成藏动力的驱动下沿何种通道以什么相态进入岩性圈闭,岩性油气藏的含油气性差别较大,其成藏机制是什么?均是岩性油气藏油气成藏研究中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岩性油气藏是含油气盆地进入中后期勘探阶段的主要勘探目标,在世界含油气盆地的勘探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国内外发现了许多大、中型油气藏(田)。
在中国东部盆地,特别是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勘探的难度也不断增加,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变得日趋重要,已成为增加油气储量的重要方向。
20世纪80年代后期,济阳坳陷由构造油气藏勘探逐渐转为隐蔽油气藏勘探,90年代后期岩性油气藏已成为勘探的重点,目前,砂岩岩性油气藏累计探明储量为60244×104t,占济阳坳陷总探明储量的17%。
浅谈岩性地质油气藏勘探现状及技术
浅谈岩性地质油气藏勘探现状及技术作者:周阳来源:《科技风》2016年第11期摘要:本文首先对岩性地质油气藏勘探现状、前景及地质特征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其次对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技术应用原则进行分析,最后详细阐述了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岩性地质;油气藏勘探;原则;特征我国自大庆油田发现以来,产生了陆相石油地质学,该核心是陆相生油与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该理论出现后,对我国陆相盆地油气勘探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目前我国的陆上油气勘探进入了新时期,构造与岩性地层油气藏两项并重,伴随着我国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范围的扩大,岩性地层油气藏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油气探勘领域,并且这个趋势会持续一段时间。
1 岩性地质油气藏勘探现状、前景及地质特征1.1 勘探现状我国陆上油气勘探的四个领域中就包括岩性地质油气藏,同时是我国陆上油气增产的主要方向。
我国在90年初探明的岩性地质油气藏储量不足两成,但随着已探明的岩性地质油气藏,目前储量可以达到五成以上,充分显示了岩性地质油气藏在增储上产方面的作用。
目前我国陆上含油气盆地在岩性地质油气藏领域进展顺利。
1.2 勘探前景我国陆上含油气盆地剩余资源总量约为179亿吨,岩性地层占总石油地质资源量为50%左右,为91亿吨。
目前勘探岩性地层油气藏为主的非构造油气藏勘探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在油气探勘过程中,各个盆地都积累了较多数据和资料。
目前对于各盆地已经得到的材料上看,我国陆上含油盆地已经具备岩性层油气藏勘探工作,同时还具备成熟的技术和丰富的储量,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前景广阔。
1.3 地质特征我国地质资源十分丰富,地域广阔,但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存在的位置地质构造都较为复杂,例如斜坡和凹陷地带等,由于生存环境和形成时间各不相同,因此其地质背景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地质特征有:生存环境和条件复杂、边界不规则且复杂,这些地质特点导致勘探工作的开展较为困难,还存在一定较为复杂的油层,这对开采技术和勘探都提出了更好的要求。
岩性油气藏成因机理研究现状及展望_李丕龙
1)胜利石油管理局 ;2)石油大学·北京
摘要 :在分析岩性油气藏的成藏特征和成因机理 基础上 , 系统总结了成藏动力系 统 、成 藏过程 、含油气性 、成藏模 式
及主控因素 , 并对存在问题进行剖析 , 提出今后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
关键词 :岩性油气藏 ;成因机理 ;成藏动力 ;成藏模式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T E122.3+22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1009-9603(2002)05 -0001 -03
引言
自 1966 年美国著名石油学家莱复生提出勘探 隐蔽圈闭以来 , 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地层不整合 、岩性 及古地貌等圈闭的油气勘探 。 岩性油气藏是含油气 盆地进入中后期勘探阶段的主要勘探目标 , 在世界 含油气盆地的勘探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 国内外发 现了许多大 、中型油气藏(田)。在中国东部盆地 , 特 别是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 , 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 , 勘探的难度也不断增加 , 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变得日 趋重要 , 已成为增加油气储量的重要方向 。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 , 济阳坳陷由构造油气藏勘探逐渐转为 隐蔽油气藏勘探 , 90 年代后期岩性油气藏已成为勘 探的重点 , 目前 , 砂岩岩性油气 藏累计探明储 量为 60244 ×104t , 占济阳坳陷总探明储量的 17 %。
岩性油藏的控制因素以岩性为主 , 油层物性变 化大 , 非均质性较强 , 其存在的状态既有常温常压也 有高温高压系统 。岩性圈闭的形成主要受沉积相带 展布和最大埋深控制 。不同沉积类型需要适宜的深 度才能形成岩性圈闭 , 过深缺少储层 , 过浅则缺少封 堵层 。影响岩性油气成藏的因素有 :砂岩岩性 , 砂体 的几何特征或形态 、与烃源岩的接触面积大小 , 砂体 内部特征和外部条件等 , 这些也是影响透镜体油气 藏充满度的重要因素 。
李丕龙:让中国石油承载未来
李丕龙:让中国石油承载未来
瀑石
【期刊名称】《中国科技奖励》
【年(卷),期】2005(000)004
【摘要】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重要矿产资源,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在我国目前石油紧缺的形势下,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资源量占50%以上,是今后油气藏勘探的主要领域。
在国家科技奖励大会期间,我们专访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项目——《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机制与勘探》首席科学家李丕龙先生。
【总页数】1页(P71)
【作者】瀑石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2
【相关文献】
1.地方小水电:在未来的竞争中优势凸现--访四川西昌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良龙 [J], 诚意
2.中兴通讯李勤双域双平面:面向未来的全业务承载网建设方案 [J],
3.科技成就良心产品创新铸就绿色未来——记河南龙旺钢化真空玻璃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宏彦博士的创新科技 [J], 贾海琴
4.破石拔玉向未来——记中共玉林市委书记李乘龙 [J], 寒枫
5.李丕龙:“相分离”打开生命的密码 [J], 倪海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和方法体系研究以准噶尔盆地为例
不断优化和完善勘探理论和方法。最后,针对准噶尔盆地这样的复杂地区, 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力度,提高勘探和开发的效率和准确性。
参考内容
引言
岩性油气藏勘探在能源工业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全球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和 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岩性油气藏是指由于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存在于岩 石圈中的油气资源。这些油气资源在勘探和开发过程中需要解决一系列复杂的问 题,因此,
3、储层预测方法
储层预测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核心任务,主要包括地球物理方法、地球化学 方法、数值模拟方法等工作。通过储层预测,可以了解储层的空间分布、物性特 征、含油性等参数,为油气藏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油藏描述方法
油藏描述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地质建模、数值模拟等工 作。通过油藏描述,可以了解油气藏的构造形态、储层特征、流体性质等参数, 为开发方案设计提供决策支持。
研究和建立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和方法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
岩性油气藏是指由于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存在于岩石圈中的油气资源。这些 油气资源的成因主要包括生物化学作用、热动力作用和地球化学作用等。其分布 受到多种地质因素的影响,如岩相、沉积环境、地层压力、地下水动力等。岩性 油气藏的主要特
感谢观看
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和方法体 系研究以准噶尔盆地为例
01 一、引言
目录
02
二、岩性油气藏勘探 理论
03
三、岩性油气藏勘探 方法体系
04 四、准噶尔盆地岩性 油气藏勘探实例分析
05 五、结论和建议
06 参考内容
一、引言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油气勘探和开发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准 噶尔盆地作为我国重要的石油产区,其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和开发对于我国的能源 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针对准噶尔盆地的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和方法体 系进行深入研究
岩性油气藏地质地震特征研究的开题报告
岩性油气藏地质地震特征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岩性油气藏是指油气藏富含特定类型岩石如页岩、煤层、致密沙岩等,其储层特点是孔隙度低、渗透率小,形成了独特的地质储层类型。
针对岩性油气藏地质地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其地质构造和油气富集规律,为寻找新的油气藏提供科学依据。
二、选题意义岩性油气藏具有地域分布广、储量丰富等特点,但是储层性质复杂、地质调查难度大、探测技术落后等问题,导致其勘探难度大、成本高。
因此,开展岩性油气藏地质地震特征的研究,对于探测和评价岩性油气藏储层类型和空间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油气勘探、开发和管理将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三、研究内容本文拟采用实验分析、理论探索、数值计算等方法,结合地震勘探技术,深入研究岩性油气藏储层类型、地质构造、油气运移和富集过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问题,探究其规律和特征,以期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岩性油气藏提供科学依据。
四、研究计划1.调研和文献综述: 介绍现有的岩性油气藏地质地震特征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2.岩性储层探测技术的研究: 介绍岩性储层探测技术的原理、方法以及特点等。
3.岩性油气藏地质地震特征的分析:通过地质调查、实验分析、数值计算等方法,研究岩性油气藏地质地震特征的规律性和特征。
4.地震波俯冲方向估计方法研究:本文针对岩性油气藏地震勘探中波场的波动性能展开研究,采用时频分析技术和格点数据计算方法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进行超正则化处理和逆问题求解,提高地震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
5.实验研究和数据处理:采用相关仪器设备对岩性油气藏进行测量与测试,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获取相关的土壤信息及地质地震数据。
五、预期成果1.针对岩性油气藏地质地震特征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成果;2.相关实验数据和数据处理及分析的技术手册;3.相关成果的论文和报告的撰写;六、研究的难点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难点在于储层形成机理和特性复杂,需要运用多种探测技术,但目前地震勘探技术仍然存在局限,如数据缺失、精度不高等,这些都将对本研究带来难点和挑战。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理论与技术研究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理论与技术研究
潘烨;韦龙明;谭思哲
【期刊名称】《矿床地质》
【年(卷),期】2010(0)S1
【摘要】1岩性油气藏勘探现状随着中国陆上主要含油气盆地逐渐进入高成熟气勘探阶段,今后发现大中型构造圈闭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岩性地层油气藏逐步成为增储上产和寻找油气勘探接替领域的重要目标。
近年来中国陆上含油气盆地的勘探实践在很大程度上也证明了这一点,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岩性地层油气藏将是我国陆上最现实、最有潜力的油气勘探领域。
近10来,国内在鄂尔多斯、松辽、渤海湾、二连、塔里木、准葛尔等盆地。
【总页数】2页(P1053-1054)
【关键词】地层油气藏;岩性圈闭;含油气盆地;油气藏勘探;成岩作用;地层圈闭;勘探理论;岩性油气藏;地层超覆圈闭;不同类型
【作者】潘烨;韦龙明;谭思哲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中海石油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
【相关文献】
1.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方法技术研究现状综述 [J], 姚卓森;卢文姬
2.中国石油油气勘探新发现及经验——中国石油已形成以岩性地层油气藏和前陆盆
地勘探为代表的新一代石油地质理论与以三维地震,先进钻井、测井技术为代表的勘探技术 [J], 贾承造
3."岩性地层油气藏富集规律与勘探技术研究"取得阶段性进展 [J], 袁选俊
4.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方法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 [J], 王威;李臻;田敏;周锦程;李凝
5.“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理论突破、技术创新与重大发现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柴达木盆地红116井区岩性油藏成藏模式探讨
柴达木盆地红116井区岩性油藏成藏模式探讨白东来;孟庆洋;付晓飞;桂丽黎;张月;陈琰【摘要】为进一步细化柴达木盆地红柳泉地区成藏过程的研究,针对红116井区下干柴沟组岩性油藏中原油成熟度的差异性,采用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沉积相研究、荧光光谱等方法,对该地区的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位于下干柴沟组的储层中发育有上部(深度介于3 248至3 252 m)的未熟原油(Ro <0.5%)、中部(深度介于3 328.5至3 334.5 m)的成熟原油(0.8%<Ro<0.9%)和下部(深度介于3 368至3 376 m)的低熟原油(0.5%<Ro<0.7%)3种原油.在沉积砂体质量由下至上逐渐变差及两期成藏的前提条件下,早期的未熟油通过侧向运移至砂体质量最好的下部储层,后因构造变动向上调整至现今位置;晚期形成的低熟油和少量成熟油在密度分异的作用下,致使轻质成熟油聚集在中部储层,中质低熟油聚集在下部储层.【期刊名称】《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6)002【总页数】8页(P220-227)【关键词】红116井区;成熟度;成藏模式;下干柴沟组【作者】白东来;孟庆洋;付晓飞;桂丽黎;张月;陈琰【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000;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000;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000;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甘肃敦煌7362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TE122.1Lesvorsen于1966年提出勘探隐蔽圈闭,在这之后,各国加强对地层不整合、古地貌以及岩性圈闭的油气勘探。
随着含油气盆地进入中后期勘探阶段,岩性油气藏便成为了主要勘探目标。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的石油地质学家对岩性油气藏有了统一的认识:其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复杂,对技术要求高,致使勘探难度大、风险高[1]。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领域,岩性地层油气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岩性地层油气藏是指在地壳中由岩层和地层圈闭形成的油气聚集。
这类油气藏通常具有较厚的储层和良好的封盖层,储存着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受到地质历史、沉积环境、构造运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沉积环境:沉积环境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的重要条件。
在不同的沉积环境下,岩石类型、沉积厚度、有机质含量等都会有所不同,直接影响着油气藏的生成和聚集。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对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在构造运动过程中,地层会发生褶皱、断裂等现象,形成不同类型的油气藏。
储盖组合:储盖组合是岩性地层油气藏的重要特点。
在理想情况下,储层应具有良好的孔渗性能和连续性,而盖层则应具有较好的封闭能力,以保持油气的聚集状态。
地层对比与圈闭评价:地层对比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关键技术之一。
通过地层对比,可以确定有利储层的分布和厚度,进而进行圈闭评价,优选勘探目标。
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勘探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主要手段。
包括地震勘探、重磁电勘探等多种方法,可帮助确定储层的物性和构造特征,进而推断油气藏的分布和性质。
钻井与试油:钻井和试油是证实岩性地层油气藏存在的直接手段。
钻井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钻井液性能,保护储层不受损害。
试油则是对油气藏进行评估和优选的重要环节,可确定油气藏的数量和质量。
开发工程与数值模拟:开发工程和数值模拟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优化油气藏的开发方案。
通过建立数值模型,可以对油气藏进行模拟分析,优化开发方案,提高开采效率。
以某地区大型逆冲断层岩性地层油气藏为例,该油气藏位于一个大型逆冲断层之上,储层厚度较大,且具有较好的物性和含油性。
通过综合运用地层对比、地球物理勘探和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发现了这个具有高产能的岩性地层油气藏。
《2024年火山岩气藏复杂渗流机理研究》范文
《火山岩气藏复杂渗流机理研究》篇一一、引言火山岩气藏是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具有独特的复杂渗流机理。
火山岩地区的岩石构造和气藏分布情况非常复杂,这使得气藏的开采难度和开采成本较高。
为了更有效地开采火山岩气藏并掌握其开发潜力,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其复杂的渗流机理。
本文将对火山岩气藏的复杂渗流机理进行研究,以提升该类型天然气资源的开采效率和经济价值。
二、火山岩特征及其影响火山岩气藏主要分布在火山活动区域,其岩石类型多样,包括玄武岩、安山岩等。
这些岩石具有多孔性、高渗透性等特点,为天然气的储存和流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然而,火山岩的复杂结构也对气藏的渗流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火山岩的孔隙结构复杂,包括孔洞、裂缝和孔隙网络等。
这些孔隙结构不仅影响气体的储存能力,还对气体的流动路径和速度产生重要影响。
其次,火山岩的渗透性变化较大,不同区域的渗透性差异显著,导致气体在气藏内部的流动速度和方向具有较大的变化。
此外,火山岩的应力场、温度场等因素也会对气藏的渗流过程产生影响。
三、复杂渗流机理研究火山岩气藏的复杂渗流机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种流动形态并存:在火山岩气藏中,气体往往在多种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孔隙中流动,包括孔洞流动、裂缝流动等。
这些流动形态在空间和时间上相互交织,使得渗流过程变得异常复杂。
2. 动态变化:由于火山岩的孔隙结构和渗透性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气体在气藏内部的流动速度和方向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这种动态变化使得渗流过程更加难以预测和控制。
3. 影响因素众多:除了岩石特征外,火山岩气藏的渗流过程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压力、应力场等。
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渗流过程更加复杂。
为了深入研究火山岩气藏的复杂渗流机理,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结合的方法物理模拟可以通过建立实验装置,模拟火山岩的孔隙结构和气体的流动过程。
数值模拟则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气体的流动过程进行定量分析。
地层油气藏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研究综述
地层油气藏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研究综述李富恒;邹才能;侯连华;陶士振;王岚【期刊名称】《岩性油气藏》【年(卷),期】2009(021)004【摘要】近年来,国内地层油气藏的勘探已引起普遍关注.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不整合面为切入点,依据圈闭机制的不同,给出了地层圈闭新的划分方案,把地层圈闭划分为不整合面之上超覆型地层圈闭、不整合面之下遮挡型地层圈闭以及不整合面之间削截型地层圈闭.地层油气藏的形成与不整合强度、不整合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从以上2个方面对地层油气藏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此外,文章还对不同类型地层油气藏的分布规律进行了总结,对其勘探提出了建议,并且指出了一些亟须发展的理论和技术.【总页数】5页(P32-36)【作者】李富恒;邹才能;侯连华;陶士振;王岚【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3【相关文献】1.咸化湖盆深部优质储集层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渤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为例 [J], 孟涛;刘鹏;邱隆伟;王永诗;刘雅利;林红梅;程付启;曲长胜2.松辽盆地南部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动力和分布规律 [J], 邹才能;贾承造;赵文智;陶士振;谷志东;侯启军;赵占银;宋立忠3.王庄地区地层油气藏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J], 王化爱;高永进;张建忠;张宇4.龙凤山地区营城组储层绿泥石黏土的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 [J], 朱颖;丁晓琪;胡鑫;;;;;;5.中国陆相岩性地层油气藏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研究进展 [J], 郭泽清;刘卫红;张林;张绍胜;孔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断陷盆地油气聚集模式及其动力学特征
断陷盆地油气聚集模式及其动力学特征
李丕龙
【期刊名称】《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0(024)004
【摘要】以济阳坳陷为例,从构造、地层、沉积及油气源、圈闭、储层、油气运聚、油气成藏等方面分析了断陷盆地不同二级构造带油气聚集的特点和分布规律,总结
出了主要的油气聚集模式及其与油气藏(田)规模的关系,并探讨了它们形成的受控因素及动力机制.研究表明,低凸式、陡坡式、中央隆起式油气聚集带是济阳坳陷最有
利和最重要的复式油气聚集带,洼陷式、凸起式油气聚集带是济阳坳陷进一步探索
的重要领域.
【总页数】3页(P26-28)
【作者】李丕龙
【作者单位】胜利石油管理局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1
【相关文献】
1.冀中拗陷断陷盆地构造岩相带控制油气藏和油气聚集带的形成 [J], 杨桂茹;崔俊峰;张文朝;李红恩;贺淑萍
2.复杂断陷盆地沉积充填演化特征与油气聚集——以塔木察格盆地为例 [J], 蒙启安;张君龙
3.断陷盆地内构造带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以海拉尔盆地霍多莫尔构造带为例
[J], 崔鑫;李江海;姜洪福;杨少英;李维波;马丽亚
4.断陷盆地多期构造变形特征与油气聚集——以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南贝尔凹陷为例 [J], 张君龙;蒙启安;漆家福
5.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差异聚集模式探讨——成藏动力、输导、方式的关系 [J], 郝雪峰;尹丽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箕状断陷分为缓坡带 、陡坡带和深陷带 , 每一个 带都有其不同的隐蔽油气藏类型 。缓坡带内易形成 岩性尖灭油藏 , 也有少量的透镜状油气藏分布 ;当平 行陡坡带发育砂体时 , 也有可能形成砂岩上倾尖灭 油 藏 ;深 陷 带 是 砂 岩 透 镜 体 油 藏 发育 的 有 利 部 位[ 3] , 其油气藏 类型比较单一 。 坳陷型湖盆 中 , 低 位体系域可形成侧向砂体尖灭的地层油气藏 , 湖侵 体系域可形成砂体向陆方向尖灭的或滩坝砂体侧向
油 气 地 质 与 采 收 率 2002 年 10 月 P ET RO L EUM G EO LOG Y A ND RECO V ERY EF FICIENCY 第 9 卷 第 5 期
·专题论坛 ———油气成藏理论进展·
岩性油气藏成因机理研究现状及展望 *
李 丕龙1) 陈冬霞2) 庞雄奇2)
该类油气藏中 , 断裂输导油气的作用也是目前 争论较多的问题 。由于油气成藏的过程和作用相当 复杂 , 断裂作用和差异聚集作用会使油气聚集变得 更复杂 。 而岩性油气藏形成阶段和成藏期次的研究 还比较薄弱 , 尚未形成系统的成藏模式 , 在一定程度 上影响了油气资源分布和油气藏预测的准确性 , 制 约着许多盆地(区带)油气勘探开发的进程 。 影响和 控制岩性油气藏成藏的因素众多 , 对其油气成藏的 主控因素尚需进一步研究 , 特别是加以定量分析 , 以 指导今后透镜体油藏的勘探和开发 。
3 存在的问题
现有的成藏理论各家并不统一 , 国内外学者对 透镜体成藏微观机理的认识还存在着很大分歧 , 成 藏动力是争论的焦点 。有的学者趋向于毛管压力作 用下油气由烃源岩进入大孔隙的储集岩中 ;有的学 者认为差异突破压力是透镜体成藏的根本动力 ;而 有人认为剩余围岩压力是主要动力 ;国外有的学者 却认为未知重力运动使油气聚集成藏 。 剖析典型圈 闭的油气成藏动力条件得知 , 油气主要在差异突破 压力 、密度差异浮力和差异毛细管力等作用下 , 向圈 闭高部位富集成藏 。
4 今后研究方向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 , 以及 油藏研究逐渐达到精细描述阶段 , 岩性油气藏成藏 的研究将进入定量化阶段 , 特别是油气藏充满度 、成 藏主控因素和成藏临界条件的定量研究等 , 都将会
有很大突破 。透镜体成藏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则是 对成藏动力学微观机理认识的不断深入 。
与岩性油气藏有关的成藏机理是水溶对流 、水 溶泄流 、单相渗流 、混相涌流机制[ 12] 。 即砂质岩在 压实过程中 , 总要从孔隙中排出水 ;由于孔隙不仅是
不规则弯曲的 , 孔径大小不均 , 有开启连通的 , 而且 运移也不是匀速 的 , 是一 股一股的 , 呈涌流 相[ 12] 。 岩性油气藏的烃类初次运移方向较为简单 , 在均一 泥岩层序中 , 以向上运移为主 ;在砂 、泥岩互层中 , 烃 源岩中的油气向上 、向下及向侧(主要是侧向)都有 排出 , 排出量受烃源岩厚度的影响 , 以向上为主 ;随 烃源岩厚度 减小 , 向上 与向下排出量 趋于均等[ 6] 。 砂岩上倾岩性变细 、孔渗性变差的地带 , 仍然被水饱 和 ;其中 、下段孔渗条件较好的地带 , 在地层压力和 浮力作用下 , 石油以游离相和混溶相通过断层 、不整 合面和储层本身由生油洼陷向凹陷边缘侧向运移 。 对于透镜状岩性油气藏 , 由于被烃源岩包裹其中 , 油 气运移方向可以是多方向的 ;油气经临近的烃源岩 初次运移后 , 以游离相或混溶相通过储层向透镜体 内直接运移 , 在重力分异下聚集在圈闭的高部位成 藏。 2 .3 含油气性
管理局 。 *本文得到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济阳坳陷复杂隐蔽油气藏地质评价和勘探关键技术研究”(编号 :2001BA 605A 09)的资助
·2 ·
油 气 地 质 与 采 收 率 2002 年 10 月
古河道 、三角洲支流 、沿岸砂坝 、海滩和近岸 —海相 堆积体中具有 透镜状砂岩天 然油储的特征[ 4] 。 赵 澄林在建立构造岩相概念时 , 将济阳坳陷岩性油气 藏分布模式划分为 :陡坡带 ———扇三角洲岩性油气 藏 , 缓坡带 ———三角洲及滩坝 —湖底扇岩性油气藏 , 深凹带 ———远岸及滑塌成因湖底扇岩性油气藏 , 凹 中隆 起 带 ———滩 坝 及 滑塌 成 因 湖 底 扇 岩 性 油 气 藏[ 5] 。
2 成因机理研究现状
2 .1 成藏动力系统 岩性圈闭与构造圈闭的形成机理之一是差异压
实作用 , 差异压实作用出现于压实地层的厚度或可 压实性发生侧向 变化的地方 ①;另一动力来 自地层 压力差 , 地层压力差是油气运移并在岩性中成藏的 主要动力 。
王捷等认为砂岩体上倾尖灭圈闭成藏时 , 由于 该类储层孔隙中的流体运移不畅 , 早期油气二次运 移需要借助烃源岩系的超压动力 , 不断把含烃流体 排驱到该圈闭的控制范围 ;又因该类砂体规模较大 , 成藏过程中其超压状态多数逐渐消失为常压油藏 。 所以 , 该类圈闭油气成藏主要依靠油气水的密度差 异[ 6] 。
由于岩性油气藏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复杂 , 勘 探难度大 、技术要求高 , 勘探上具有高难度和高风险 的特点 , 这类油气藏的理论研究和勘探技术 , 一直是 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内容 。有关 岩性油气藏的特征 、成藏条件 、分布规律 、成藏机理 、 分布预测方法和技术 , 特别是成因机理(包括地质条 件 、动力 、相态 、排驱方向及含油气性等), 国内外学 者做了大量的研究 , 取得了创造性进展 。
1)胜利石油管理局 ;2)石油大学·北京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摘要 :在分析岩性油气藏的成藏特征和成因机理 基础上 , 系统总结了成藏动力系 统 、成 藏过程 、含油气性 、成藏模 式
及主控因素 , 并对存在问题进行剖析 , 提出今后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
关键词 :岩性油气藏 ;成因机理 ;成藏动力 ;成藏模式 ;发展趋势
1 成藏特征
岩性圈闭是在沉积作用或成岩及其后 生作用
下 , 使储集岩体的岩性或物性发生突变 , 被不渗透层 所包围或遮挡而形成的圈闭 。按其成因与遮挡条件 的差异 , 可以划分为六个亚类 , 即储层上倾尖灭 、古 河道砂岩 、透镜状岩性封闭 、裂隙或层间缝 、物性封 闭 、生物礁 圈闭等油气藏[ 1] 。 按成因分类 , 一般分 为原生和次生两种 ;按几何成因 , 分为透镜体型和上 倾尖灭型及不规则型 ;按储集体类型又可分为砂岩 型 、石灰岩型(包括生物礁型)。 目前 , 较为常见的岩 性油气藏是透镜体型和上倾尖灭型 。
中图分类号 :T E122.3+22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1009-9603(2002)05 -0001 -03
引言
自 1966 年美国著名石油学家莱复生提出勘探 隐蔽圈闭以来 , 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地层不整合 、岩性 及古地貌等圈闭的油气勘探 。 岩性油气藏是含油气 盆地进入中后期勘探阶段的主要勘探目标 , 在世界 含油气盆地的勘探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 国内外发 现了许多大 、中型油气藏(田)。在中国东部盆地 , 特 别是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 , 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 , 勘探的难度也不断增加 , 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变得日 趋重要 , 已成为增加油气储量的重要方向 。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 , 济阳坳陷由构造油气藏勘探逐渐转为 隐蔽油气藏勘探 , 90 年代后期岩性油气藏已成为勘 探的重点 , 目前 , 砂岩岩性油气 藏累计探明储 量为 60244 ×104t , 占济阳坳陷总探明储量的 17 %。
目前 , 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的研究仍是薄弱环 节 。根据断陷湖盆的聚油模式 , 岩性油气藏可分为 陡坡带 、缓坡带 、中央背斜带及洼陷带聚集模式 , 并 分别发育上倾尖灭 、透镜体型 、古河道砂型或其他类 型的岩性油气藏[ 3] 。
针对透镜体型油气藏 , Иванчук在研究如何形 成贯入式油气藏时[ 13] , 发现深根通道系统贯穿沉积 地层 , 形成多层断裂系统 , 为含油气流体提供了流动 迁移空间 , 可以为油气成藏提供条件 ;张云峰等则提
田世澄认为成藏动力学系统的动力源泉 , 主要 来自地球深部动力 、沉积盆地内岩石内部的流体压 力以及岩石内孔隙流体流动时发生的各种作用力 、 地表水淋滤渗入的水动力作用三个方面 。他根据动 力学特征 , 将渤海湾盆地成藏动力学系统分为开放 型 、封闭型 、半封闭型三种类型[ 11] 。曾溅辉在总结 东营凹陷岩性油藏成藏特征时 , 认为上倾尖灭油气 藏处于封闭 —半封闭的成藏动力系统中 , 而砂岩透 镜体油气藏则完全处于封闭的成藏系统内[ 2] 。 2 .2 成藏过程
① 姜培海 .渤 海 海域 隐 蔽 油气 藏 成 藏 机 理研 究 .复 式 油 气 田 , 2000 , (1):1 ~ 5
第 9 卷 第 5 期 李丕龙等 :岩性油气藏成因机理研究现状及展望
·3 ·
出了源内和源外两种砂岩透镜体成藏模式[ 14] 。 2 .5 主控因素
对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条件 , 胡见义认为地层 、岩 性圈闭的形成条件取决于岩性尖灭线 、地层超覆线 、 地层不整合面 、储集岩体的顶底板面和断层面 。 这 六个因素的有机配合 , 可形成多种类型的地层 、岩性 圈闭[ 1] 。曾溅辉认为岩 性油藏的成藏 并不完全依 赖于构造条件 , 油源 、储集性能和生储盖组合则显得 尤为重要[ 2] 。
圈闭的充满度是 评价圈闭油气储量的重要参 数 , 全国第一次资源评价时 , 东部地区普遍用 0 .7 测 算 。目前对岩性油气藏含油气性研究还比较薄弱 , 但也有学者提出充满度和充满系数的概念 , 并对油 气的充注作了探讨 。王捷在研究东营凹陷牛庄油田 成藏条件时 , 认为牛 25 -C 砂体发育在欠压实泥岩 之中 , 内部流体压力高 , 压力系数达 1 .68 , 砂体除边 缘部位因为物性变差不含油外 , 内部全部含油 , 无边 水 、底水 , 充满系数高 ;王 70 上倾尖灭砂体油气只分 布在砂 体的高 部位 , 底部 位含水 , 充 满系 数低[ 6] 。 姜培海认为岩性油气藏的充满度与排烃方式及储集 体的物性有关 , 烃源岩存在最大的排驱厚度 , 烃源岩 的发育程度控制着圈闭的充满度 , 且岩性圈闭剖面 上的砂 、泥岩配置关系影响着圈闭的充满度①。 2 .4 成藏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