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
滕尼斯
![滕尼斯](https://img.taocdn.com/s3/m/03c4aaf5ba0d4a7302763a2b.png)
第五讲滕尼斯:德国社会学的先声一、反实证主义思潮的兴起二、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三、社区与社会:新的概念类型以滕尼斯、韦伯、齐美尔为代表的德国学者不仅反对百科全书式的社会学,而且认为(1)“社会学研究的是社会关系,它必须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之间做出区分”,换句话说,作为一门特殊科学的社会学应该研究社会关系或社会互动的“形式”,而不应涉足其他各门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具体“内容”;(2)因为人类社会有其特殊性,因此,社会学研究不能简单地照搬自然科学的方法,而应该将“理解”引入社会学的研究。
这一理论流派被称作解释社会学。
一、反实证主义思潮的兴起理解社会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19世纪下半叶德国哲学界以狄尔泰、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在社会学领域中的延伸,其结果是在19世纪末期的德国社会学中出现反实证主义的转向。
反实证主义的观点历史主义充分体现了德国人文主义的传统,它拒绝将社会秩序化的实证主义观点。
在历史主义世界观影响下形成的德国反实证主义思潮,同英法两国盛行的实证主义迥然有别。
具体说来,反实证主义的思想家反对实证主义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推广到社会历史领域的尝试,强调社会历史过程及其认识方法的特殊性;他们反对实证主义力图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做法,强调对社会历史过程中的个别人物和个别时期的认识;他们反对实证主义将本质上形形色色的现象归结为简单的要素和规律的倾向,而着眼于对综合的概括做要素的分析。
狄尔泰狄尔泰在他的《精神科学导论》中对当时人文和社会科学中流行的向自然科学看齐的潮流发出了抗议,他认为这种做法忽视了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特殊性。
狄尔泰从区分认知主体和认知客体的关系,来区分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
“自然,即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包含着与精神活动无关而独立呈现的现实。
凡是被人类能动的打上自己烙印的事物,则属于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
”而且,两者的体验的形式不同,研究者体现出的态度不同。
具体的说,人文学科的知识不象自然科学那样仅仅来自外部世界,它是通过某种形式的内在过程,通过社会的体验和理解获得的。
【精品文档】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
![【精品文档】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https://img.taocdn.com/s3/m/1ee5debecc22bcd126ff0c45.png)
人们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的基础上的机械组合的群
体。社会的形式是诸如股份公司、大城市、民族
国家以及整个市民经济社会和正在开展的工业社会。
社区按其本质是有限的,聚结性程度高; 呈密
集型,整体的统一是有机的(活生生的有机体)
社会按其本质是无限扩展的,聚结性程度 低, 呈复合型,整体的统一是机械的(机械的聚合,是 一种人造物)。
意志的基本种类必然决定了人类相互联系的可能方
式。
人们的共同意志: 1. 本质意志:主要基于情感动机,指的是
人们
在传统的和自然的感情纽带基础上的一致性和相互 融洽。[自然意志]
2.选择意志:主要基于思想动机,指的是人们
那种尽量排除感情因素的纯理智思维、个人的目的
性打算及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考虑。[理性意志]
(一)社区与社会的比较
社区 意志类型 意志取向 行动方式 互动表现 生活范围 本质意志—情感动机型 整体意志 传统的行动 本地网络,呈密集型 家庭、乡村、城镇 社会 选择意志—目的动机型 个人意志 合理的行动 超本地网络,呈复合型 都市、国家、世界
维护手段
结合性质
和睦感情、伦理、宗教
有机的方式
常规、法律、公众舆论
概念立一种从社区到社会的以变迁为主题的社会学
第三章 滕 尼 斯
一、生平与著述
1855-1936,德国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以社
区与社会两个概念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学体系而著称。 《社区与社会》(1881,1912)
《社会学研究与批判》(3卷本,1925-1929) 《社会学引论》(1931)等
二、社会学的划分
霍布斯的前社会状态和现代工业社会的区分, 巴克 芬的母权社会和父权社会,曼恩的身份社会和契约社会 等两分法给他直接的启发。
社区概论课堂笔记整理
![社区概论课堂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51e1f4489eb172ded63b7bd.png)
第二阶段以1915年帕克发表《城市》为开端,它是社区研究进入分析阶段的标志
第三阶段以1929年罗伯特·德林夫妇发表的《米德尔顿》为标志,研究转向以理论为基础的科学分析
第2节社区的要素
1、什么是社区要素
1、指那些构成社区的或使其成为社区的基本要素
2、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
2、社区的基本要素
1、地域:是一个社区已存在的物质载体,涵盖了其自然条件和人文地理条件
4、文化要素:包括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生活方式、交际语言、精神状态、社区归属(依赖)与社区认同感
3、相互关系:四者构成了社区的基本要素,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缺少了某个要素或各要素间不协调,社区都会出问题。
第3节社区结构
1、定义:是社区内各构成部分内部及其相互之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或构成方式。
2、小城镇是城乡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交流的枢纽
3、小城镇是调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
4、小城镇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服务中心
第五节我国的街道社区
一、街道社区的历史沿革
1、建立和初步发展阶段(1949-1966)
1954年《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规定了街道办事处的三项任务
2、恢复性发展阶段(1976-1987)
代表人物:美国学者W.萨顿和J.柯拉渣
2、社区副体系
这一理论将社区视为大社会的副体系
代表人物:R.L.沃伦
3、社区纵向格局和横向格局
沃伦在分析宏观体系和社区副体系联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纵向格局和横向格局的概念
社区的纵向格局是指社区内各种社会组织和副体系同社区之外相应体系、组织之间的结构功能关系
tonnies社会学基础
![tonnies社会学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e5919538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54.png)
tonnies社会学基础费迪南德·滕尼斯的社会学基础有机主义和机械主义滕尼斯区分了有机主义和机械主义两种社会学方法。
有机主义将社会视为一个有机体,其中各个部分相互依存,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机械主义则将社会视为个体的集合,这些个体通过契約或強制而联系在一起。
群体和社团滕尼斯以“群体”(Gemeinschaft)和“社团”(Gesellschaft)这两个概念来描述社会类型的差异。
群体是一种紧密团结的社会单位,基于亲密关系和共享的价值观。
社团则是一种松散的社会单位,基于利益或理性的考量而形成。
传统和现代性滕尼斯认为,社会从群体向社团的转变是随着现代性的产生而发生的。
传统社会以群体为特征,而现代社会则以社团为特征。
传统社会强调共同性、和谐和秩序,而现代社会则强调个人主义、竞争和变革。
社会发展滕尼斯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从群体到社团的单向进程。
群体代表着社会的原始形式,而社团代表着其现代形式。
这一转变是不可逆转的和不可避免的。
社会问题滕尼斯认为,现代社会的社团化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包括:原子化:个人与社会的纽带减弱。
异化:个人对自己的劳动和社会角色感到疏离。
道德衰落:传统价值观的削弱。
社会改革滕尼斯认为,这些社会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解决:加强群体纽带:鼓励人们建立人际关系并参与社区活动。
促进个人参与:赋予个人在社会中发挥主动作用的机会。
恢复传统价值观:强调道德、责任和社区精神。
滕尼斯的遗产滕尼斯的思想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有机主义和机械主义的区分以及群体和社团的概念至今仍被用作理解社会结构和变革的工具。
他的关于现代性的思想也预见了当代社会面临的许多问题和挑战。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章 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圣才出品】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章 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ef436152770bf78a64295415.png)
第三章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3.1 复习笔记费迪南德·滕尼斯(1855--1936)是德国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
在西方社会学史上,他以围绕“公社”和“社会”两个概念建立起来的社会学体系而著称。
一、生平与著述1.生平滕尼斯出生在德国施勒斯维希一霍尔施泰因地区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
滕尼斯的母亲出生于一个新教牧师的家庭,是一个虔诚的路德教徒。
1872年,滕尼斯从中学毕业后,接着便进入大学学习。
先是在耶拿大学,之后是莱比锡、波恩、基尔和图宾根等大学,学习古典语言学、哲学、神学、教会史、考古学及艺术史。
1875年,他以关于古代文化研究的论文在图宾根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1881年,他以《霍布斯哲学注释》的论文获得基尔大学哲学学院授课资格。
滕尼斯很早就对统计学发生了兴趣,在后来对犯罪、自杀、码头工人的社会经济状况等问题的经验研究中便采用了统计相关的方法。
1891年,滕尼斯获得教授头衔,但未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直到1912年,《公社与社会》这部著作以《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的副标题再版之后,才名声大扬。
很快,滕尼斯成为基尔大学的正教授。
1921年,汉堡大学授予他法学名誉博士;1927年,他又被波恩大学授予国家科学名誉博士。
在理论上,滕尼斯的思想来源主要是霍布斯和斯宾诺莎的哲学和自然法学说。
此外,19世纪的哲学和社会思潮,特别是当时对古代社会和社会形态的研究,给了他很大启发。
滕尼斯既是一个严谨的学者,又是一个活跃在当时德国社会政治舞台上的社会活动家和实践家。
他经常对政治、社会政策、社会伦理、社会改革等问题发表见解。
晚年,他成为社会民主党成员。
滕尼斯同齐美尔、韦伯等社会学家一起,创立了德国社会学学会,并出任第一任主席,直至纳粹上台以前,一直担任这一职务。
2.著述《公社与社会》(1881)、《伦理》(1909)、《公众舆论批判》(1922)、《社会学研究与批判》(3卷本,1925—1929)、《进步与社会发展》(1926)、《社会学引论》(1931)、《近代精神》(1935)、《托马斯·霍布斯的生平与著作》(1896)、《马克思的生平与学说》(1921)。
第四讲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
![第四讲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fb1aa9c0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88.png)
第四讲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滕尼斯(Emile Durkheim)是一位法国社会学家,被誉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学术探索中,构建了自己独特的社会学体系。
本文将对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进行论述,以了解他的贡献和思想。
首先,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始于他对社会事实的研究。
他认为社会事实是独立于个体意识和行为的客观存在,具有规律性和约束力。
他主张通过对社会事实的研究,可以揭示出社会秩序的本质和维系机制。
其次,滕尼斯提出了“社会规范”的概念。
他将社会规范定义为一种由社会共同创造和共同遵守的道德规则和行为准则。
滕尼斯认为,社会规范对于个体的行为起到了引导和规范的作用,从而维持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滕尼斯进一步将社会规范分为“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
他认为,法律规范是一种由国家制定、强制执行的规则,而道德规范则是一种内化于个人内心的道德信仰和价值观。
滕尼斯认为,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共同构成了社会规范的基础,对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个体行为的规范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外,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也着重关注了社会整合的问题。
他认为,社会整合是社会的一种基本需求,是尽可能减少社会冲突和达到社会和谐的一种机制。
滕尼斯将社会整合分为机械固着和有机固着两种形式。
机械固着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和依赖主要基于相似性和共享的价值观,具有较低的分工和个别性。
而有机固着则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和依赖主要基于分工和互相依赖,具有较高的分工和社会互动。
滕尼斯认为,社会整合的形式取决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社会结构的特点。
此外,滕尼斯还强调了社会规范和个人自由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社会规范不应该限制个人的自由发展,而应该通过合理的规范和约束来保障社会秩序和个体利益的平衡。
滕尼斯主张要实现社会秩序和个人自由的统一,需要通过社会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手段来促进个体的道德发展和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通过对社会事实、社会规范、社会整合等问题的研究,揭示了社会秩序的本质和机制。
国外社会学理论第四章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
![国外社会学理论第四章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cf238c17a8114431b90dd838.png)
生平与著作
• • • • • •
•
1、生平 费迪南德.滕尼斯出生在德国 施勒斯维希-霍尔施泰因地区 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 恩格尔-普鲁士统计局讨论班成员 同齐美尔、韦伯等创建德国社会会学会, 并任第一任主席直到纳粹上台
社会
选择意志 个人意志 合理的行动 超本地网络 都市、国家、世界 常规的、法律的 机械的
对社会生活的一般研究
社会本质 社会规范 社会相关物
社会关系 社会集合体 社会集团 否定性 普遍性 自律性
秩序 法 道德
政治 经济 文化
社会学体系的构成
一般社会学 专门社会学 纯粹社会学 应用社会学 经验社会学
• 个性-机械性和强迫性 • 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发掘历史的意义 • 法、经济等领域不存在绝对通用和普遍有效的抽象原则
• 从历史的延续性和因袭性归纳和描述-逻辑演绎
• 2中生活形式: • 共同意志:
共同生活的2种表现形式及其特征
公社
意志类型 意志取向 行动方式 互动表现 生活范围 维护手段 综合性质 本质意志-情感动机型 整体意志 传统的行动 本地网络,呈密集型 家庭、乡村、城镇 和睦、伦理、宗教 有机的
2、著作 《伦理》(1909) 《公社与社会》(1912) 《马克思的生平与学说》(1921) 《公众舆论批判》(1922) 《进步与社会发展》(1926) 《社会学研究与批判》(1925-1929) 《社会学引论》(1931) 《近代精神》(1935)
(1855──1936)
《公社与社会》
• 浪漫主义思潮(历史学派)-理性主义:
第三章腾尼斯的社会学体系..
![第三章腾尼斯的社会学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2484810ef18583d0496459d7.png)
一、社区与社会的概念来源 腾尼斯提出的“社区与社会”这对概念类型,在 理论立场与思想方法上受到当时德国的浪漫主义思 潮以及在这种思潮下产生的历史学派的影响。
“社区”一词来源于拉丁语,原意是亲密的关 系和共同的东西,含有公社、社会、共同体和同 一地区的全体居民等多种意思。
德国浪漫主义以海德堡派诗人为代表,他们否定社会 现实,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的精神文
1913年升为基尔大学正教授
1921年获汉堡大学法学荣誉博士 1927年成为波恩大学国家科学名誉博士。
从1913年到他去世的1936年的23年间,腾 尼斯激情洋溢,先后完成了《马克思的生平和学说》 (1921年)、《公众舆论的批评》(1922年)、 《社会学的研究和批评》(三卷本,1925, 1926,1929年)和《社会学导论》(1931年) 等大量的著述。这些著述尤其是那本《社区与社会》 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以致到今天人们仍然认为:
根据腾尼斯本人的著述情况来看, “霍布斯和 马克思,自然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显然是腾尼斯思 想的两个重要来源。尽管腾尼斯不赞同霍布斯在 《利维坦》中将前社会状态的人类视为反社会的观 点,但他的前社会状态和现代工业社会的区分却给 了腾尼斯以启发。可以说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借助 对巴克芬的母权社会和父权社会、亨利· 曼恩的身份 社会(status society)和契约社会(contract society)两分法的直接改造,腾尼斯才提出他的 社区-社会的理想类型。
社区与社会这对概念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但其最直 接的概念原型则来自英国19世纪的法学家曼恩提出了他所
认为的社会进化的普遍规律: “进步社会的运动在某个方面是始终如一的,通过这 一运动过程,对家庭依赖的逐步解除和个人责任的不
外国社会学史完整版
![外国社会学史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235aadb176c66137ef061962.png)
外国社会学史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绪论第一节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一、工业革命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出现二、经济危机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加剧第二节从社会哲学到社会学的转变——社会学产生的理论前提一、古希腊哲学关于社会的思想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人是社会的动物”;智者学派“社会起源契约理论二、中世纪时期的社会观伊本·哈尔顿朴素唯物主义三、文艺复兴以来的社会哲学思想马基雅弗利君主论;博丹霍布斯、卢梭、洛克社会契约论维科历史循环论;孟德斯鸠;马尔萨斯法国重农学派;英国古典经济学派;常识哲学学派(弗格森)圣西门;傅里叶;欧文德国古典哲学自然科学发展?第一章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法国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第一节生平着述孔德与圣西门;《实证哲学教程》、《实证政治体系》、《论实证哲学的精神》、《实证哲学概观》、《实证主义手册》、《实证教义问答》、《向保守主义者的呼吁》、《主观的综合》第二节孔德社会学思想的理论发端一、“精神之父”和实证主义哲学精神二、孔多塞和蒂尔戈的进化论思想三、圣西门思想的影响第三节科学分类和社会学一、科学的分类五种分类、五种科学、科学等级二、社会学的对象和任务社会学、神学、形而上学;个体抽象、社会现实、历史性;思想精神因素;对象宽泛;社会整体论;形而上学色彩三、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学社会物理学;生物学和社会学依赖和相似;有机科学和非有机科学;抽象、思辨第四节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秩序;进步一、社会静力学在关于人类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指导下,研究社会有机体的组织和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家庭社会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区别;语言;宗教;劳动分工二、社会动力学运用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理论解释社会历史进步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社会发展三阶段神学阶段三时期;西方革命时期;实证社会(人道教)唯心;没有摆脱神学和形而上第五节社会学研究方法一、观察法形而上反对;纯经验主义者合理的观察静态现象;动态现象直接观察;间接观察二、实验法直接试验;间接实验间接实验指实验者不在人为的条件下,而是利用社会本身的特殊状况向人们提供的机会开展的社会研究社会病态三、比较法优缺四、历史法历史法是从事物的先后和连续上考察社会现象和状态的一种方法,注重于事物的发展过程正是历史方法的特点横向、共时性;纵向、历时性第六节关于社会改建的实证主义思想社会现实悲催的原因一、实证政治纲领唯心、主观评价、抽象人道教;道德;牧师二、普遍道德教育社会解组和道德人个性三分法三、牧师特殊作用四、社会舆论的控制作用五、关于社会的进步社会发展三阶段;自发进步;行动促成进步?第二章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赫伯特·斯宾塞;英国第一节生平与着述《社会静力学》、《进化的假说》、《第一原理》、《社会学研究》(《群学肄言》)等第二节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两条主线一、斯宾塞的综合哲学综合哲学;万能进化论运动;自然因果关系;进化三方向及表现;物质进化三个阶段;社会学也是自然科学二、社会有机体社会是有机体实体有机体四特征:生长过程;结构进化;功能分化;相互依赖;生物有机体和社会有机体不同;孔德和斯宾塞社会有机体理论不同三、社会进化的思想早期;成熟时期社会发展不可逆转;分散和再分散;进化论与孔德的不同;进化自发性第三节社会类型——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一、分类标准进化程度和结构复杂性;社会内部管理方式;居住方式分类矛盾性二、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比较功能;社会协调原则;国家和个人关系;国家结构;社会分层结构;经济活动类型;受重视的社会品质和个人品质局限性第四节关于国家的政治理论一、国家和政府的概念及其权力的基础国家和社会;两种合作;国家和政府;对活人的恐惧、对死人的恐惧;唯心主义历史观局限二、国家活动领域和范围自然规律;新自然主义;社会自动进化同等自由法;限制国家和政府;政治不干涉主义;专门化的管理;国与国的睦邻关系;批判帝国主义;不赞成社会主义?第三章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费迪南德·滕尼斯;德国;公社和社会第一节生平和着述《公社与社会》、《伦理》、《公众舆论批判》、《社会学研究与批判》、《进步与社会发展》、《社会学引论》思想来源霍布斯和斯宾诺莎的哲学和自然法学说与韦伯、齐美尔创立德国社会学学会,第一任主席第二节代表作《公社与社会》公社(共同体)在传统的自然感情一致的基础上紧密联系起来的社会有机体;社会指建立在外在的和合理利益基础上的机械结合一、《公社与社会》产生理论背景浪漫主义思潮;历史学派理性主义VS历史主义自然、有机VS人为、社会公社:亲密、相互依赖、排他性社会:陌生历史主义和唯理论结合二、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表现形式联系、亲密、不分你我、私人关系;分离、目的、利益、距离生活统一性;自由与理智思考亲属、邻里、友谊,以血缘、感情、伦理团结为纽带;常规、政策、公众舆论、特殊利益有限、聚结性程度高;无限,聚结性程度低有机;机械三、共同生活的意志类型本质意志:基于情感动机,指的是人们在传统的和自然的感情纽带基础上的一致性和相互融洽选择意志:基于思想动机,指的是人们那种尽量排除感情因素的纯理智思维、个人目的性打算及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考虑行动、愿望、意志;韦伯四项行动分类与滕尼斯两项意志结合两种意志在目的和手段关系不同公社源于本质意志;社会源于选择意志意志类型:本质意志-情感动机型;选择意志-目的动机型意志取向:整体意志;个人意志行动方式:传统行动;合理行动互动表现:本地网络、密集型;超本地网络、复合型生活范围:家庭、乡村、城镇;都市、国家、世界维护手段:和睦感情、伦理、宗教;常规、法律、公众舆论结合性质:有机;机械局限性:形式主义;价值涉入第三节对社会生活的构成及形态的研究一、社会本质社会关系;社会集合体;社会集团契约联盟;社会关系在公社和社会两种形式中不同表现极其过渡党派联合体:社会性集团;公社性集团:统治性集团、合作性集团二、社会价值具有社会本质的对象经济、政治、思想价值共同性三、社会规范行动规则;否定或限制;普遍性社会规范和社会本质性三种形式:秩序(风俗;常规)、法(伦理;法律)、道德(宗教;公共舆论)四、社会相关物即与社会本质因素相关的体制和现实作用领域第四节社会学体系中的其他类别一般社会学;专门社会学(纯粹社会学、应用社会学、经验社会学)一、应用社会学应用社会学VS纯粹社会学纯粹:概念阐释、放弃对历史事件描述;静态;静态规范论应用:利用社会学概念解释历史变迁和当前状况,理解人类社会总发展;动态研究;历史变迁论应用社会学是纯粹社会学理论在历史发展中的动态运用公社→社会二、经验社会学消极的关系和社会病态现象三、一般社会学关于“纯粹共同生活的学说”,不管它是否为人们所认识,也不管人们是否处于相互联系之中,相互之间是持肯定或是否定态度对象是社会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学的事实第五节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一、价值中立价值中立;冷静的观察者和研究者二、伦理学是以价值为其研究对象的科学哲学伦理学;社会伦理学社会伦理学两大任务?第四章齐美尔形式社会学格奥尔格·齐美尔(1858-1918);德国;研究社会交往形式第一节生平和着述《论社会分化》、《历史哲学问题》、《伦理学科学导论》、《货币哲学》、《社会学—关于社会交往形式的研究》、《社会学基本问题》第二节形式社会学一、社会学理论的对象与结构批评对社会的两种错误认识:缩小的社会意义;夸大了社会的意义社会两层含义社会学知识体系三级结构:一般社会学、形式社会学、哲学社会学二、形式社会学社会交往形式:人们在历史和现实中的种种相互作用、联系和行为,其中都存在一种基本上类似的相互作用模式,即社会交往形式社会学研究社会交往形式,用形式主义方法解释社会形式超越时间范畴;比较研究;深入研究社会学;几何学形式和内容联系;纯粹形式不存在三、不同群体互动形式只研究了一些比较重要的形式小群体:两人群体、三人群体;大群体抽象;精神理解和思想的产物;反对历史唯物主义第三节关于社会冲突的思想合作和冲突一、社会冲突存在必然性冲突对群体维系重要作用二、社会冲突类型和功能现实的和非现实的;群体内部、群体之间、诉讼、非人格的思想冲突群体和社会的整合;社会稳定安全阀机制:社会应该允许不满情绪有一定的渠道和方式得到发泄,不能对凡是引起冲突的因素一概否定科塞第四节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一、客观性和个性的矛盾文化客观性和人的个性自由发展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文化的根本矛盾货币经济客观物质文化的发展,使个人永远在一个与情感相对立的理性世界中生活。
第三章 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
![第三章 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https://img.taocdn.com/s3/m/9f46f315bd64783e08122b24.png)
尽管复杂,但却是有规律可循的。 • (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人类具有高级神经活动,这是任何其他
动物、电脑的活动所无法比拟的。 • (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社会的主体—
规范体系。在社会关系中,社会制度占据最重要的地位,因为,社会制度是社 会关系的综合体系,也是社会关系的最高层次。
三、血缘、地缘和业缘的角度
• (一)血缘关系 • 血缘关系是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血缘关系联系的紧密程度及其地位、作用
是不相同的。 • 血缘关系在社会中既有正功能也有反功能。 • 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应正确处理血缘关系的正功能与反功能。一方面,尽
• “社会”与“社会系统”两个概念当然有侧重点的差异。社会是最为本源的概 念,它等同于“人类社会”,更侧重于人群的聚集、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 系统更侧重于社会是一个体系,强调社会的“有机体”特点,强调它是一个有 机整体。
二、社会的特点
• ( 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人是社会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没有人也就无社会可言。 • (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人与人的多方面的联系,形成了整个社会系统。 • (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人类社会与动物结群不同,社会创造出了原
二、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 角度
• 从社会关系的水平和层次上看,社会系统可以区分为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 社会制度三个层次。
• 个人关系,指日常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或互动,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社 会关系。
• 群体关系,指在社会的群体或组织的层次上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 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
6第六讲__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
![6第六讲__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8126f065561252d380eb6edb.png)
第二节 滕尼斯社会学的代表作 ——《公社与社会》
《公社与社会》(1880—1881)公社和 社会是社会生活的两种存在形式。德文 “Gemeinschaft”一词一般可译为“共同体”, 表示任何基于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形式, 如劳动共同体、家庭共同体、经济共同体、 政治军事共同体等。滕尼斯运用此词,主 要强调其成员间唇齿相依的感情。
第四节 社会学体系中的其他类别
滕尼斯在《社会学引论》中,对他所 建立的社会学体系作了系统说明。他从社 会学是研究人类共同生活这一理解出发, 认为社会学的知识体系应包括两个基本类 别,即一般社会学和专门社会学;而专门 社会学又包括纯粹社会学、应用社会学和 经验社会学三个部分。
一、 应用社会学
滕尼斯指出,与纯粹社会学局限于概 念的阐述及放弃对历史事件的描述相反, 应用社会学的任务恰恰在于利用社会学概 念来理解当前的状况和历史的变迁,并最 终理解人类社会的总发展。
二、 基本概念
公社 社会 社会本质 社会关系 社会集合体 社会集团 社会价值 价值规范 价值中立 社会相关物 一般社会学 专门社会学 纯粹社会学 应用社会学 经验社会学
三、 思考题
1、滕尼斯关于“公社”与“社会”的基本思想是什 么?它在滕尼斯整个社会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怎样看待“公社”和“社会”这对范畴在社会学 史上的意义? 3、滕尼斯是如何将“公社”和“社会”的思想应用 于社会一般构成要素和形态研究的? 4、试对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作一评价。
第六讲 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
费迪南德· 滕尼斯(1855—1936)是德国社 会学的创始人之一。在西方社会学史上, 他以围绕“公社”和“社会”两个概念建 立起来的社会学体系而著称。
第一节 生平与著述
滕尼斯出生在德国施勒斯维希—霍尔 施泰因地区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滕尼斯 的祖父是来自荷兰的移民,定居在这里从 事农业活动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滕尼斯的 母亲出生于霍尔施泰因东部一个新教牧师 的家庭,她本人是一个虔诚的路德教徒。
浅谈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
![浅谈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11c4c76e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61.png)
浅谈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浅谈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摘要】共同体与社会是滕尼斯理论体系中的两个基本概念。
共同体一强烈的情感精神为特征,由合作、习俗和宗教构成,而社会则是传统、法律和公共舆论基础上建立的大规模组织。
滕尼斯提出的“共同体与社会”的类型方法已经形成了社会学当中的一种流派,对后来的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滕尼斯共同体社会《共同体与社会》一书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德国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斐迪南?滕尼斯(1855―1936)的代表作。
本书在社会学上的最主要贡献是发现并深刻阐明人类的群体生活中两种结合的类型:共同体和社会。
在滕尼斯看来,作为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基本形式,共同体与社会存在于一切人类社会的历史中,存在于一切人类社会关系中。
因此,共同体与社会并不是两个纯粹的理性假定,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概括和总结。
滕尼斯所处的时代,是社会急剧变迁的时代。
滕尼斯的童年时代,日耳曼民族古老社区生活的许多传统在该地区依然保留着,这使得他亲身体验过古老社区生活的质朴和淳厚。
这对他社会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大学时代滕尼斯结束了保持许多方面自然联系的乡土社会,进入了反映现代社会特征的大城市。
可以说,他对这种前后社会的变化有着深刻的体验。
这种对自身所处时代的深刻感知,和自身的哲学思考相结合,就产生了共同体与社会这种对社会的认知方式。
一、“共同体”与“社会”的概念(一)“共同体”的概念滕尼斯认为,共同体的类型主要是在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的群体(家庭、宗族)里实现的,此外,它也可能在小的、历史形成的联合体(村庄、城市)以及在思想的联合体(友谊、师徒关系等)里实现。
滕尼斯辨明了共同体的几种形式:(1)氏族关系。
可以视为这类关系的,当然首先是氏族本身的关系,或称为血缘关系。
(2)以共同生活为特征的邻里关系,这种关系是婚姻生活所固有的,也是狭义上的家庭所固有的,但在理论上说这种关系有着更为广泛的意义。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 ppt课件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79460154693daef5ff73d21.png)
社会的基本特征:
我们可以从滕尼斯对共同体与社会的对比中 概括出社会的特征: 1.公共性:
“一切亲密的、秘密的、单纯的共同生活,被
理解为在共同体里的生活。而社会是公众性的,是 世界。人们在共同体里与同伙一起,从出生之时起 就同甘共苦,休戚与共。人们走进社会就如同走进 他乡异国。青年人被告诫别上坏人的当”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 相比共同体生活具有私密性和排他性,社会生活是 公众性的。
2.个体之间的孤立性:
在共同体中,人们本质上是团结的,尽管也 存在种种分立因素;而在社会中,人们本质上却 是分裂的,虽然也有种种联合的因素。与共同体 形成对比的是,在社会中我们发现没有行动是从 一种先验的和必然的整体性出发的。
浪漫主义有积极浪漫主义与消极浪漫主义之分积极浪漫主义者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矛头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满反抗战斗的激情寄理想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有的赞成空想社会主义
作者简介
• 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nnies,1855—1936) 社会学形成时期的著名社会学家,德国的现代社会学 的缔造者之一。
本质意志与选择意志的区分:
• 滕尼斯从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方面来区分本质意志 与选择意志。
• 在本质意志中,目的与手段完全合而为一,自然 地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没有区分。
• 在选择意志中,有目的和从属于目的之手段的区 别。即在选择意志中,人们反复权衡利弊,采取 某种行动取决于是否有助于个人利益。
• 这两种意志形式分别与“共同体”和“社 会”相对应,“共同体”源于本质意志, “社会”源于选择意志。“共同体”这样 的有机统一体是本质意志的表达,“社会” 这样的机械统一体是选择意志的表达。按 照滕尼斯对“共同体”和“社会”这两种 人类共同生活形式及其构成基础的论述, 可将其观点整理如下表:
滕尼斯的社会学理论
![滕尼斯的社会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d0b913976a20029bc642d70.png)
第三章滕尼斯的社会学理论第一节生平与著作一、生平费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nnies (1855—1936)是德国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
在西方社会学史上,他以围绕“共同体” (“社区”) gemeinschaft(community)和“社会” gesellschaft(society)两个概念建立起来的社会学体系而著称(1887年出版《共同体与社会》,被誉为“社会学历史上划时代的著作”)。
滕尼斯半身像二、著作《共同体和社会》(1887 )、《托马斯霍布斯》(1889 )、《关于社会生活的基本事实》(1893)、《托马斯霍布斯的生平和学说》(1896 )、《社会学的本质》(1907)、《社会问题的发展》(1907)、《风俗》(1909)、《马克思的生平和学说》(1921)、《舆论的批评》(1922)、《社会学的研究和批评》(1925〜1929 )、《进步和社会发展》(1926 )、《所有制》(1926)、《围绕反社会主义非常法的斗争》(1929)、《社会学导论》(1931)、《近代精神》(1935)等。
第二节:《共同体与社会》一、《共同体与社会》产生的理论背景滕尼斯关于“共同体”与“社会”的思想反映了他与当时的浪漫主义思潮及其影响下出现的历史学派的关系。
二、人的两种意志本质意志:主要基于情感动机,指人们在传统的和自然的感情纽带基础上的一致性和融洽性,在本质意志中,行动的目的和手段完全统一、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没有分别。
选择意志:主要基于思想动机,指人们那种尽量排除感情因素的纯理智思维、个人目的性打算及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考虑。
在选择意志中,行动的目的和手段则是分离的, 此时思维特别关注手段对实 现目的的有用性。
三、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表现形式“共同体”与“社会”是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表现形式。
共同体生活的基本特征是:人们的相互联系是建立在亲密的、排他 的、纯朴的自然感情基础上的有机联系体。
第三章.社区研究方法
![第三章.社区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5f0d8b5b0717fd5360cdc26.png)
第二节
社区研究的一般方法
问卷调查方法 访谈法 观察法 文献方法 实验法
一、问卷调查方法
1、什么是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简称问卷法,它是研究者在一定 的理论框架指导下,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设 计调查问卷,并用来对被调查者进行调查的 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方法。
一、问卷调查方法
2、问卷法的类型 自填问卷法
出版的书籍、发表的文章,个人日记等。对于这两
类资料文献,通常采取不同的分析方法。对于书籍
文献资料,可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于定性的文献
资料,则采用内容分析方法。
(1)二手资料统计分析方法 在文献研究中,研究者所使用的数据不是自己收集 的,而是官方或者其他研究者收集的,这势必给数 据的使用与统计分析带来种种限制。
二、访谈法
(3)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 直接访谈:访谈者与被访谈者通过面对面的互动所 进行的访谈(结构式访谈与非结构式访谈、个别访 谈与集体访谈)
间接访谈
是指访谈者不直接与被访谈者面对面接触,而是借助
于某种工具所进行的访谈(电话访谈)
间接访谈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在电话普及率低的情况下,借助电话进行间接访谈就
(二)社区权利研究方法
林德夫妇的整体社区研究方法,在研究中涉及社
区的各个方面,其中他们对中镇社区权利不平等 分配的描述,导致了另一种专门的社区研究方 法——社区权利研究方法的产生。 1953年美国社会学家弗洛伊德·亨特出版的《社 区权力结构》标志着社区权力研究作为一种社区 研究类型同时也是作为一种社区研究方法的正式 诞生。
(送发式问卷/邮寄式问卷/报刊问卷)
代填问卷法
(访问问卷/电话问卷)
各种问卷调查法的优缺点
报刊问卷
调查范围 很广 调查对象 无法控制和
滕尼斯及其社会学理论简介
![滕尼斯及其社会学理论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cc371b54ad02de80d4d84087.png)
一、社会如何形成社会团结或者社会联系问题是腾尼斯社会学的焦点问题。
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腾尼斯提出了两种社会联系学说。
1、本质的意志。
腾尼斯不同意把迪尔凯姆等人把“社会事实”作为社会的基础,认为“意志”才是社会的心理基础。
腾尼斯认为“意志”有两种:一种来自于人性自我的最深处,他为此称为“本质的意志”。
腾尼斯认为,这是一种整体的意志,它是人的思维过程与生命、情感以及全部的人类经验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2、选择的意志。
这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的、独立的意志,它与人的外在目标、外在行为相联系。
腾尼斯认为,人的两种“心理”状态是人进行社会活动的基础,也是结成社会的基础。
3、腾尼斯认为,本质的意志形成“公社、社区、共同体”,而选择的意志则会形成“社会”二、人类社会转型腾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转型主要表现为从社区向社会的转型。
1、社区:以血缘、地缘关系为基础、生活在一起的人们,他们生存的环境叫社区。
“社区”这个词源于拉丁文,意思是“共同的东西”、“亲密的伙伴”、“团体”或者“群落”。
滕尼斯认为,与工业社会不同,社区以血缘、邻里以及朋友关系而不是以业缘关系为主,它依照传统习惯而不是法律进行社会控制,引导社区成员行动的基础是信仰而不是舆论,社区中的经济基础是土地、集体财产而不是资本与私有财产。
之后,美国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帕克在“Community ”这个词中增加了“地域”含义。
在任何一本牛津英汉词典中,“Community ”这个词三个含义,一是指“居住在同一个地区的群体”(the people living in one place or district );二是指“有相同宗教、种族、职业以及兴趣背景的群体”(group of persons with the same religion , race , occupation , interests , etc );三是某种程度的相似性以及共同性。
(having things in common , being alike in some way )20世纪30年代初,当时还在燕京大学读书的费孝通先生将Community 翻译为“社区”,滕尼斯一、社会是如何形成的(社会团结/联系理论) 二、人类社会转型中国学术界从此有了社区概念,并一直沿用至今。
西方社会学第三章 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
![西方社会学第三章 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aeb8bde2af45b307e9719791.png)
4、滕尼斯将社会规范分为三类:秩序、法律、道德。 这三大规范同两种基本的意志类型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社
西方社会学史
第三章 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
.生平与著述 .《公社与社会》---滕尼斯社会学代表作 .对社会生活的构成及形态的研究 .社会学体系中的其他类别 .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 .评价
第三章 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
第一节、生平与著述 一、生平(1855-1936) 二、著述
《公社与社会》(1880-1881):社会学思想的核心。 《社会学引论》(1931):系统说明社会学体系 《社会学研究与批判》(3卷本,1925-1929)
第三章 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
三、社会规范
1、社会规范是指社会行动的一般规则。规范的本质,一般被理解为对 人的自由的某种限制。规范总是具有普遍性这一特征。
2、规范可以是个体的,诸如一个人给自己定的规矩(“我每天坚持锻 炼”);也可以是社会的,只有一个社会实体的成员彼此打交道或 与外人交往时,作为对自己约束的那些规则才是社会规范。
第三章 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
评价:
(一)滕尼斯的社会学对现代社会学的贡献可以归纳 为两个主要的方面:
1、社区—社会的划分和论述,在社会形态的分类学传 统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直接影响到马克 斯.韦伯的“理想类型”概念的提出。
2、关于创立不涉及经验材料和历史内容的纯粹社会学 的主张。这一主张是最早的有关形式社会学的表述。
社会是由理性意志形成、以独立、不信任、陌 生为特征的共同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些著作尤其是那本《社区与社会》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以致到今天人们仍然认为:“没有滕尼斯的奠基性著作,就无法 谈论现代德国社会学。”虽然在19世纪,尤其在马克思和谢夫勒那 里,已经出现了朝向社会学的某种趋向,但这种趋向主要采取的 形式还是将社会学和历史折学综合起来。正是滕尼斯的伟大成就, 使得社会学脱离了这种综合,成为一门独属于自己的社会科学。”
在1887至 1913年间,滕尼斯除了协助友人纳托普编辑《社会 学出版年报》,还发表了 《霍布斯:生平与著述》(1896年) 《社会学问题的发展》(1907年) 《习惯》(1908年)等著述, 并于1909年和桑巴特、韦伯、齐关尔一起创立德国社会学学会, 担任第一任主席(1909—1933年)。
滕尼斯教学生涯的第二个时期也只持续了3年左右,1916年他 又再度辞去教职,全身心地投入社会学的研究工作,直到1923年 后才三返基尔大学。但是,由于他积极支持魏玛共和国,反对纳 粹主义,1933年滕尼斯被解除教职。 从1913年到他去世的1936年的23年间,滕尼斯激情洋溢,先后 完成了《马克思的生平与学说》(1921年)、《公众舆论批判》 (1922年)、《社会学研究与批判》(三卷本,1925,1926, 1929年)和《社会学导论》(1931年)等大量的著述。
3、历史主义的反实证主义观点 历史主义充分体现德国人文主义传统,它拒绝将世界秩序化的 实证主义观点。 (1)反对实证主义将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推广到社会历史领域 的研究,强调社会历史过程及其认识方法的特殊性。 (2)反对实证主义力图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做法,强 调对社会历史过程的个别人物和个别时期的认识; (3)反对实证主义将本质上形形色色的现象归结为简单的要素 和规律的倾向,而着眼于对综合的概括作要素的分析。
三、《公社与社会》
(一)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表现形式 “公社”与“社会”这对范畴,是滕尼斯社会学的中的两个基本概 念,是作者用来说明社会与历史发展的两个基本类型模式。或者 说建立一种从社区到社会的以变迁为主题的社会学。
“公社”是在情感、依赖、内心倾向等自然感情的基础上形成 的,联系密切的有机群体,人们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亲密的、不 分你我的私人关系之上。 公社的主要形式有:亲属、邻里、友谊。它们以血缘、感情和 伦理团结为纽带,体现“公社”生活的现实形式是:家庭、乡村以及 凭借和睦感情、伦理、和宗教而建立起来的城市。社会控制在公 社中依据的是习惯和传统。
在具体论述公社和社会的这些特征及相互间的区别之前,滕 尼斯就写道: “公社是古老的;社会,无论其名称,还是其现象本身都是崭 新的。……”对乡村生活的所有称颂都表明,人们中的社区在那里 是强大的,更富于活力的;它是人类共同生活的持久和真实的形 式。
与社区相对应,社会是短暂的、表面化的。据此,社区应该被 理解成一种活生生的有机体,而社会则是一种机械的聚合,是一 种人造物。”从这样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滕尼斯意识到 了人类社会从社区发展到社会的必然性,但对这个无法忘怀家乡 的田园生活的社会学家来说,更真实可感也更富有人情味的,仍 然是那个Gemeinschaftp。
( 1855-1936)
他的早年(9岁之前)是在充满乡土气息的小城豪巴尔格度过的, 那里的人们清心寡欲,忠于传统和小群体,充满爱国主义理想。 1864年,滕尼斯全家迁居到一个名叫胡苏姆的小城,1872年中 学毕业以后,滕尼斯先就读于斯特拉斯堡大学,以后辗转于耶拿 大学、莱比锡大学和波恩大学,1875年,年仅20岁的滕尼斯在杜 宾根大学获得古典哲学博士学位。 1881年起,他开始在基尔大学任教,讲授柏拉图、休漠、康德、 叔本华等人的学说。或许因为工作的不顺利,三年后滕尼斯停止 了在基尔大学的教学工作,游学于英伦。
选择意志则主要思想动机,指的是人们那种尽量排除感情 因素的纯理智思维,个人的目的性打算及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 考虑。在选择意志中,则有目的和从属于目的之手段的区分,即 在选择意志中,人们反复权衡利弊,而采取某种行动取决于是否 有助于个人利益,表现为选择意志的思维特别关注手段对实现目 的的有用性。至于手段是否令人满意,是否让人觉得习惯,都无 所谓。 这两种意志形式分别与“公社”和“社会”的类型相对应,“公 社”导源于本质意志,而“社会”导源于选择意志。
就在此时,他开始对社会哲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研读了霍
布斯、马克思、亚当· 斯密、孔德和斯宾塞等人的著作。
1887年,他出版了后来被称为“社会学历史上划时代的著
作”——《社区与社会》。此后,既因为当时的社会学在德国学
界毫无地位,也因为他激进的政治倾向,滕尼斯重返基尔大学的 努力一直到1913年才实现。
“ 社会”则是建立在目的、利益及以此为条件的人们之间保持一 定距离的基础上,契约、交换与计算关系是主要纽带。“社会”的形 式是诸如股份公司、大城市、民族国家以及整个市民经济社会和 正在展开的工业社会,社会控制在社会中主要依靠形式化的法律。 “公社”按其本质是有限的,聚结性程度高,呈密集型。整体的 统一是有机的。 “社会”按其本质是无限扩展的,聚结性程度低,呈复合型。整 体的统一是机械的。
2、德国思想中的浪漫主义传统 罗素:浪漫精神隐伏于人性与社会环境的最深处。是孤独本能 对社会约束的反抗。 浪漫主义极度反感整齐划一、普遍性、可计算性的简单性;为 标准化抱着美学上的反感;对平庸无为深恶痛觉。 浪漫主义追求地方色彩,凭借着想象力去努力重建在空间、时 间或文化条件上相隔甚远的人们的独特生活;崇拜个体性、个人、 沉溺于神秘的、情绪性的、新颖的和非凡事物。
尽管每位德国学者的具体理论不尽相同,但在上述两点上却是 基本一致的。为此,这一理论流派被称作解释社会学interpretative sociology,或人文主义社会学humanistic sociology、形式社会学 formal sociology、分析社会学analytical sociology;如果于社会事 实范式、社会批判范式和社会行为范式相对应,我们也可以称其 为社会释义范式social definition paradigm。
2、还有一种针对滕尼斯的公社—社会理想类型的批评认为,由于这一对 概念将社会关系作了形式化的解析,因此它只能用于社会形态的抽象解释, 不能用于说明任何现实的社会形态。这种批评没有认识到,正是因为滕尼斯 的概念经过了高度的抽象,它们才可能对不同的社会形态具有普遍的解释力。 在这一点上,结构功能主义的大师帕森斯看得比我们要远。在最初对滕尼斯 的社区—社会概念作出评述30多年后,1973年,帕森斯又在《对社区—社会 的若干反思》一文中写道:“如果将这对概念予以分析性的界定,而不是作 为完全具体的类型,这倒是与滕尼斯的地位相称的:社区以及社会在一个社 会的总体结构中是一个持久的和基本的要素。”确实,在后面的内容中,我 们还能在韦伯、库利、索罗金和帕森斯那里,看到滕尼斯的精神辐射。
滕尼斯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使他在32岁时一就声名大震,但 他的社会学体系在相当长的时问里只为其少数学生所知。造成这 一事实的原因除了社会学在德国一直被大学讲坛和正式的学术圈 拒斥以外,还因为一直到晚年,这位杰出的社会学家才开始撰写 《社会学的划分》(1924年,这是《社会学研究与批判》的第二 卷)和《社会学导论》等系统阐述自己的社会学体系的著述。
(二)反实证主义思潮的兴起(历史主义与浪漫主义) 1、历史主义兴起:历史批判与浪漫主义 正是在历史批判与浪漫主义的汇聚中,影响了社会学转向的历 史主义脱颖而出。 (1)历史批判 德国人倾向于将“自然”和“历史”视为在某种意义上各有其特征 的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德国人无法接受英法实证主义所倡导的用自然科学的概念和方 法来说复杂人类历史的做法。
行动方式
互动表现 综合性质
传统的行动
本地网络,呈密集型 有机的方式
合理的行动
超本地网络,呈复合型 机械的方式
关于“公社”-“社会”仍需注意的两个问题 1、近年来在西方学界对上述社会类型的两分法的批评甚多,其核心观点认为 这种方法将传统与现代置于对立的位置。在滕尼斯那里,“这两种类型不是 对立的。存在一种纯粹的社会类型的关系是不可思议的事。同时,即使在婚 姻、家庭中,也不时会表现出社会联系的因素”。可以说,滕尼斯的公社— 社会是一个连续统,任何一个特定的社会形态都不会处在这个连续统的某个 极端,而是处在这个连续统的某个位置。在这种理解下,社会变迁的过程就 是一个社区因素不断减弱而社会因素不断增强的过程,而不是社会即刻替代 社区的过程。
四、滕生平与著述 2、德国社会学的传统 3、《公社与社会》(重点) 4、滕尼斯对社会学的分类(了解) 5、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 6、滕尼斯的贡献
一、生平与著述
社会联系或社会结合的纽带的性质问题,是其社会学的焦点问题。
1855年出生于豪巴尔格一个的一 个富裕的农民家庭,当时这个小城所 在的施勒斯维希——霍尔施泰因还属 于丹麦王国,不过在滕尼斯完成他的 中学学业时,这个小公国已经成为普 鲁士的一个县,祖父是荷兰的移民。 滕尼斯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路德教徒。 父母都是农民世家,生活较为富裕, 他们为7个子女聘请了家庭教师。
(二)共同生活的意志类型 滕尼斯受叔本华的影响将意志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他认为: “我们所称之为社会的东西,都是从人的意志中发生出来的,都 是从相互联系的意向即共处的意愿中产生出来的。我为自己确定 的任务就是深入到这种意志的本质中去。” 滕尼斯的意志理论有两个基本的要点: (1)在他看来,所有的社会群休都是人的意志的创造物,换句 话说,它们作为社会事实而存在只是因为人的意志; (2)既然社会群体是人的意志创造的,那么意志的基本种类必 然决定了人类相互联系的可能方式。
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滕尼斯的《公社与社会》的最大意义, 在于他企图去综合有关人类社会的理性主义和有机体论两种观点。 按前者的看法,社会是一个由期望获得特定目的的理性行动的 个人组成的群体;而按后者的看法,社会则是一个非理性的集合 整体。“对这两种哲学学派间的冲突,滕尼斯的解决方法是,指 出它们每一个都仅仅看到了社会现实两大层面中的一个,但却将 其视为人类社会的全部本质。”从滕尼斯的观点来看,如果我们 认为人性包括上述两个方面,就不难解决这里的冲突。换句话说, 人类既不是完全理性的,也不是完全非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