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历史文化研究
形容零陵古城
形容零陵古城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零陵古城的历史背景
2.零陵古城的文化内涵
3.零陵古城的建筑风格
4.零陵古城的现状与保护
正文
零陵古城,位于我国湖南省永州市,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古城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零陵古城在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城内的古建筑、历史遗址众多,如文庙、武庙、零陵楼等,都是历史的见证。
此外,零陵古城还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如柳宗元、张栻等,他们的文化精神对古城的文化内涵起到了丰富和提升的作用。
零陵古城的建筑风格独特,既有北方的雄伟壮观,又有南方的细腻精致。
古城墙巍峨壮观,城内的古建筑布局严谨、精美绝伦,充分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零陵古城的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流失。
为了保护和传承古城的历史文化,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了投入和保护力度,对古城进行了修复和改造。
如今,零陵古城的历史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古城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总的来说,零陵古城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建筑风格独特的古城。
第1页共1页。
永州介绍-永州简介PPT(经典版)
永州
自公元前124年始置泉陵侯国以来,永州已有2100 多年的建制史。此外,永州还是怀素、黄盖、周敦 颐、李达、陶铸等历史名人的故乡。 永州是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永州境 内通过湘江北上可抵长江,南下经灵渠可通珠江水 系,自古代便是重要的交通要塞,是湖南通往广西、 海南、粤西及西南各地的门户。
3、旅游景点
大泊水瀑布
大泊水瀑布风景区位于永州市江永县城北11公 里的千家峒瑶族乡,大泊水瀑布是全世界瑶胞 寻根访祖的圣地,称为瑶族古都千家峒,也早 在98年就被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景区。
3、旅游景点
舜皇山
舜Hale Waihona Puke 山位于永州市的东安县境内,舜皇山层峦 叠翠,峰险、瀑布纵横、溶洞状丽,山、水、 石、林巧合成景,岩、泉、树、藤自然成趣。 同时是省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
3、旅游景点
舜源峰
九嶷山的主峰,舜源峰海拔610米,是九嶷山 九峰中,最高的山峰,它巍然耸立,极目远眺, 莽莽群山,登临峰顶,绵延起伏,如千帆竞发, 奔腾而来,使人叹道有“万里江山朝九嶷”之感。
4
美食文化
东安鸡
此菜色泽鲜艳,肉质鲜嫩,酸辣爽口,肥而不 腻,食多不厌,香气四溢,营养丰富,香、甜、 酸、辣、嫩、脆六味俱全。
3旅游景点九嶷山的主峰舜源峰海拔610米是九嶷山九峰中最高的山峰它巍然耸立极目远眺莽莽群山登临峰顶绵延起伏如千帆竞发奔腾而来使人叹道有万里江山朝九嶷之东安鸡此菜色泽鲜艳肉质鲜嫩酸辣爽口肥而不腻食多不厌香气四溢营养丰富香甜辣八豆鱼头腌后的蓝山一级辣八豆很鲜用来蒸洞庭湖大鱼头鱼头更加鲜嫩欲与洞庭鱼头王平分秋椒盐兔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汉族名菜
谢谢大家
永州城市介绍
历
史
文
化
永州历史文化研究
永州历史文化研究(2002-2008年度)成果湖南科技学院汇编二零零九年十月目录永州历史文化成果概述 (Ⅰ)第一编湖南科技学院永州历史文化研究成果目录1.舜文化研究成果 (6)2.柳宗元文化研究成果 (9)3.周敦颐文化研究成果 (13)4.女书、瑶文化研究成果 (15)5.潇湘(零陵)文化研究成果 (17)第二编永州当代文学著作目录 (20)永州历史文化成果概述“永州是本书,是一本厚重的历史文化书”,“看永州就是看文化”等等一类话题,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永州得名始于隋代。
隋文帝时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
因郡西南有永山永水(今双牌县永江乡一带),开皇九年(589年)撤零陵郡,置永州总管府。
将永远的山水寄寓于是州,这是多么富有哲理的蕴涵!1993年,道县玉蟾岩考古发掘出打制石器、骨器、角器、蚌器,大量的动物骨骼、螺壳以及少量的植物果核,共约1万件。
还有最珍贵的陶片和两颗稻谷,经测定,陶片与稻谷都在距今14000年左右。
零陵区黄田铺镇石棚,棚基系天然平整巨石,三柱墙石承托的棚顶为重达10吨以上,被考古人员认为是新石器时代的遗物。
永州的历史文化,贡献了新的文明辉煌。
中华民族道德文明始祖舜帝首倡孝道,推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教,舜文化道德精神成为奠定东方宗法社会文明框架的基石。
柳宗元在永州一滞十年,融情怀于山水孜孜探求,推动唐代哲学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与韩愈共同掀起拯八代之衰的古文运动并影响中国上千年,成为永州山水铸就的一代思想文学宗师。
南岭山地最大一支少数民族的瑶族文化,在江永、道县相邻的地方长期流传一种世所罕见的特殊文字,其字形倾斜呈菱形,由〃、—、︱、∕、о五种基本笔形构成,书写方式自上而下,从右至左。
因仅在妇女范围内使用,被称为女字,通称女书。
已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千古狂僧怀素的草书文化,散落于潇湘山水之间的碑刻文化,发源于月岩濂溪的周敦颐理学文化,以及祁剧、武术、风味饮食、衣冠服饰、民俗风情等等,都是永州的人文奇葩。
永州八记作者
永州八记作者永州八记作者:关于永州八记的起源与作者简介引言:永州八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它承载着永州地区丰富的人文历史,被誉为永州地方史志的瑰宝。
本文将重点介绍永州八记的起源与作者,揭示其在文化史上的价值与意义。
一、永州八记的起源永州八记是明朝末年,清朝初期的文学作品,名称来源于霍山医生严显斋所编纂的《永州八记》一书。
该书以实地调查为基础,记录了永州地区的历史、风土人情、地理特征等丰富的内容,被誉为永州史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在明朝末年,永州地区经历了战乱与动荡,各种文学作品开始重视地方史志的编纂与收集。
严显斋以医术出众、善于感悟,深入人民间进行实地调查与文献搜集,并结合自身亲身经历,将自己的见闻与感悟编纂成《永州八记》。
这部作品以朴实的语言、真实的描绘,深入人心,成为永州地区的人文瑰宝。
二、永州八记的作者严显斋简介严显斋,字公农,号胥斋,别称严方斋,明末清初永州(今属湖南)人。
他是霍山人,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在医学上有卓越的成就,被誉为“永州第一名医”。
严显斋精于内科,深入研究中药学,不仅擅长治疗疑难杂症,还对永州地区的气候与土地进行深入研究,对永州地区的自然特征与文化底蕴有着深刻的理解。
他以医者的聪明才智,观察力敏锐,深入人民间进行实地调查,广泛搜集与整理史料,努力还原永州地区的真实面貌,为永州地区的历史研究与文化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永州八记在文化史上的价值与意义1.地方文化的珍贵记录:永州八记真实记录了永州地区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地理特征等诸多内容,为后世了解和研究永州的地方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是永州地方史志的重要组成部分。
2.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永州八记集中反映了明末清初永州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情况,对于认识和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帮助我们图文并茂地展示永州的历史文化。
3.保护与弘扬地方文化:永州八记堪称永州地方文化的瑰宝,通过对永州地区的历史特色进行深入挖掘,更好地保护和弘扬永州的历史与文化,激励人们对永州地区文化的研究与传承。
永州民俗艺术考察报告
湖南省永州市民俗艺术考察报告考察时间:2012年1月18日~25日考察地点:湖南省永州市境内指导人:李炅老师报告人:唐尚林、曹莲英报告撰写:一、考察内容与预期目标。
此次考察由同学自行组织。
对于考察地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
因而确立了一下四大考察内容。
(一):考察地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
永州古称零陵,缘名于舜帝,是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
永州历史文化悠久,有历代形成的古陵、庙、塔、桥两千多处,舜帝陵、盘王殿、柳子庙、怀素园、浯溪碑林、瑶族祖居地千家峒、女书等,在国内外享誉盛名。
永州市位于湖南省西南东三面环山、向东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的南缘。
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奇峰秀岭逶迤蜿蜒。
湘江与潇水在永州市区内交汇。
语言主要是以永州话、西南官话、湘语等为主。
(二):民俗活动。
在永州瑶族聚居地区有“盘王节”、“耍春牛”,在宁远县九嶷山曾多次举行公祭舜帝大典。
此次考察选取在农历年前,有“小年夜”“除夕”等活动。
(三):俗民信仰。
民俗艺术是民俗生活的艺术外化,民俗信仰在俗民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正是因为在各种俗信力量的支持下,才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四):民俗工艺的创作者——手工艺人。
(糖画、女书)民俗艺术作为反映俗民生活的艺术行为和艺术品,其创作者的创作观,艺术转换观、技术和材料的选择、技巧的运用等,均属于深入民俗艺术的原始资料。
二、考察所用的方法。
由于此次可看的内容特别丰富,但由于时间紧迫,因此有些地点无法前去。
因此须有正确的调查方法。
(一)实地调查。
也称田野作业的方法,包括测量,绘图,摄影等方法的运用,以取得第一手的资料。
(二)访谈与观察。
在调查活动中,通过报告人的翻译,主动与当地人沟通,了解他们的看法。
并在参与过程中,客观地观察对象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三、考察过程:在这次考察前,据报告人唐尚林说,柳子庙坐落在永州潇水之西的柳子街上,始建于北宋仁宗至和三年(1056),是永州人民为了纪念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而筑建的。
寻根溯源论虞舜——《寻根文学与舜文化根源性地位》《舜文化传统与和谐境界》悟读
修身 、孝 ’ ‘ 以齐家 、忠 ’ ‘ 以治国 、仁 ’ ‘ 以平天下 、和 ’ ‘ 以育万物” 的核心价值观。 楚文化的特质究竟是什么?合一人神” “ 是也 。 陈
仲庚先生考证 , 火神祝融在楚文化中起着核心作用 :
原 始先 民本 就 尊 火官为神 圣 ,而楚人 又尊之 为 先 祖 ,这就 使得祝 融在 楚人 的 眼 中有 了双 重 的光环
《 寻根 文 学与舜 文 化根 源性地 位》 9页 3
火的 刚柔相 济 、 以柔克 刚的特 性 , 映在认 识论 反
陈忠实《 白鹿原》 曾轰动文坛 。 对于这部作品 , 褒
上, 就是 朴 素 的辩证 法思 想 ; 映在 方 法论 上 , 是 反 便
原 则性 与灵 活性 的 结合 。
— —
舜也!于此 ,舜文化传统与和谐境界” “ 之根 源交通 , 传承推演, 相依相伴 、 互补双赢之进程, 可知矣 ! 关键词 : 舜文化 源与流 寻根 文学 和谐境界 中图分类号 : 0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 4 6 9 (0 )6 0 7 一 4 I7 2 C 10 — 0 7 2 1 O — 0 8 o 1 作 者简介 : 吴同和 (9 1 )江苏兴化 市人 , 级教师 , 南省永州市历 史文化研究学会 常务理事 , 14一 , 特 湖 湖
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理事 , 湖南科技学院客座教授。
舜文化是我国思想文化 的源头之一 , 为孔孟等
颖, 义理之明确 , 考据之精当, 辞章之畅达 , 均颇见功 力, 可予读者以全新的感知和深沉的思考 。
(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
文化 的演变史 ,将学人的研究成果与 自己的独特感 悟结合起来 , 引经据典 , 博采众长 , 常有惊人见解和 睿智之语; 通过对 当代颇有影响的几部小说的解读 , 阐述了“ 寻根文学” 的特质和传承轨迹 , 提出“ 寻根文
永州八记文档
永州八记引言永州位于中国湖南省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永州的历史记载了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这些记载被称为永州八记。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永州八记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背景永州作为湖南的一个地级市,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永州八记是永州历史上的重要记载,记录了永州在不同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成为研究永州历史的重要资料。
这八记分别是:“禹贡”,“商山旅居”,“张子敬乞师义丐”,“韦荣,韦溷事”,“维讳真开始荐贾谊之世”,“孙贺,张裕居桃源与葫芦谷”,“唐时峒中群杂根据记”和“城盟斗”。
内容禹贡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伟大治水英雄,在永州留下了不少传说。
其中一条记载是他曾经在永州借用了当地居民的船只来灌溉水田,解决了永州地区的旱情,被称为“禹贡”。
商山旅居商山是永州的一个著名景点,有着深厚的道教文化背景。
据记载,东汉末年时期的一位道士曾在商山居住修道,并留下了许多有关修炼方法和仪式的记录。
张子敬乞师义丐张子敬是永州历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他曾在永州巡游时遇到一位行走江湖的义丐,向他乞求传授武艺。
义丐答应了他的请求,之后张子敬以此经验研究并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武功,成为永州武术的奠基人。
韦荣,韦溷事韦荣和韦溷是永州历史上著名的父子官员。
他们在唐朝时期先后担任永州的知州职位,为永州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韦荣曾开拓川黔通道,促进了永州的经济繁荣,而韦溷则致力于教育事业,提倡儒学。
维讳真开始荐贾谊之世这是一段记述永州历史上的政治斗争的记载。
据言,当时有一位叫做维讳真的官员开始向皇帝荐举贾谊,以希望能推动永州的政治改革。
然而,这个推动过程却充满了波折和矛盾,最终以失败告终。
孙贺,张裕居桃源与葫芦谷桃源和葫芦谷是永州的两个著名景点,也是永州历史上的一个故事记载。
据说,孙贺和张裕两位文人在永州漫游时发现了这两个地方,被其美景所吸引,从而留下了一段关于这两个地方的描写。
唐时峒中群杂根据记这是一篇记述永州地理和民俗风情的文章。
永州市地名的语言和文化分析的开题报告
永州市地名的语言和文化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文化多样性日益受到重视,对地名语言和文化的研究也成为了热门话题。
地名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产物之一,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地名语言和文化的研究可以发掘出地名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环境等方面的信息,同时也为保护地名文化资产提供了指导。
永州市是湖南省的一个地级市,境内有许多古代文化、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而其地名中也蕴含着丰富的语言和文化元素。
因此,本文拟对永州市的地名语言和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其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从而提高对永州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水平,同时也为永州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1. 探究永州市地名语言和文化的内在联系和文化价值,展示永州市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
2. 发掘永州市地名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环境等方面的信息,为保护永州市文化遗产提供指导。
3. 增强对永州市地名文化资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为永州市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做出贡献。
4. 为永州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参考,拓展永州旅游资源内涵,增加旅游文化价值。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地名语言和文化分析法等方法,从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等多维度进行地名语言和文化的研究。
具体步骤包括:1. 收集永州市地名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古籍、地志、民间资料等。
2. 进行永州市地名的野外调查,了解地名的实际情况和文化背景。
3. 通过对永州市地名文化内涵的分析和解读,发掘其中的历史、文化、民俗传统等信息。
4. 探究永州市地名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民俗风俗等方面的关系,并揭示其中的文化价值和内涵。
5. 结合实地考察和地名文化分析,提出永州市地名保护的建议和方案。
四、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预期可以得到以下成果:1. 根据永州市地名文化的内涵和语言特点,全面掌握永州市地名文化的发展趋势。
2. 明确永州市地名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民俗风俗等方面的关系,揭示其文化价值和内涵。
湖南永州有哪些名胜古迹
湖南永州有哪些名胜古迹永州是一本书,其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是世界稻作农业之源、中国陶瓷工业之源、中华文明道德之源。
今天店铺在这里为大家介绍湖南永州的名胜古迹,欢迎大家阅读!湖南永州名胜古迹:九嶷山舜帝陵舜帝陵位于宁远县城南三十公里处的九疑山,是中华民族始祖“五帝”之一——舜帝的陵庙。
舜帝陵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分为两个自然院落,九个单体建筑,从外入内有玉带桥,仪门、神道、山门、干门、拜殿、正殿、寝殿、左右厢房、左右碑房和碑廊,三面宫墙环绕;气势恢宏,结构严谨,是我国始祖陵中最高最大的陵,被称为“华夏第一陵”。
舜陵后的舜源峰,现已开辟为公园。
山峰海拔600米,因属舜葬之所,历来就为封禁之地,所以古木参天,怪石嶙峋。
山上林木覆盖率98.5%,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达每立方厘米4.8万,是纯天然的氧吧。
舜源峰为九嶷九峰之首,位居中央,娥皇、女英、桂林、杞林、石楼、石城、朱明、箫韶如众星拱月,环而护之。
其峰南北走向,三峰并立,山势雄奇,北边为悬崖绝壁,上有千年石枞一株,干大数围。
石枞也为九嶷三宝之一,与一般枞树相似,只因其多长在峰巅石崖之上,故名石枞。
其性耐寒耐旱,主干笔直,皮色深红,木质坚硬,了又有五叶、七叶、九叶之分。
据旧志载,九嶷九峰之巅皆生石枞,如今只有舜源、娥皇、石楼、桂林四峰有之,他处均无。
有人曾试将山上生长的石枞移至别处种植,终不见有存活者。
舜源主峰上猕猴成群,常与游人相戏,别具情趣,登顶四望,九疑山光水色尽收眼底,使人有心旷神怡之感。
湖南永州名胜古迹:浯溪碑林浯溪碑林位于永州祁阳县城西南的湘江西岸,为我国罕见的露天诗海碑林。
此地山水秀美,史载唐代中期的诗人元结非常喜爱这里,就在溪水之畔建庐而居,又建吾台,并将该溪命名为“浯溪”,浯溪由此得名。
元结在公元761年撰写了《大唐中兴颂》,后来大书法家颜真卿将元结的这篇文章书写下来镌刻在江边崖石上后,从此浯溪名闻天下。
以后又有宋人黄庭坚、清人何绍基、吴大徽等名家来此题名刻石,逐渐形成了碑林。
永州概况
永州导游词永州位于湖南南部,湘桂粤三省的交界处,永州又因为是在湘江和潇水的交汇处,所有自古永州又雅称“潇湘”。
当然现在“潇湘”指的我们整个湖南省。
永州市总占地面积约为2.4万平方公里,在我们全省的14个市州当中位居第二,永州的的总人口约为576万。
:永州其实之前并不是称之“永州”。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永州的古称是叫“零陵”早在秦汉时期国家对于自己的国土主要采用“郡县制”。
那么汉武帝元鼎六年开始置零陵郡,零陵这一地明便由此产生了。
后来到隋朝开皇九年废除郡县制改用州府制置永州总管府。
从此永州,零陵便是一地二名了。
那“零陵”一词又是怎样的一个由来呢?这是源于一个很重要的典故跟我们的老祖宗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有很大的关系,在司马迁的《史记》当中有这样的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
”所以这“零陵”的第二个“陵”就是陵墓的意思,说的就是舜帝陵就在我们永州,位于我们永州的九嶷山。
那第一个“零”是数字零的大写,但是在古代这个“零”字是没有表示数量的意思的,在我们古代最早的一部字典《周文解字》里就有记载“零,徐雨貌。
就是缓缓落下的意思。
”在这个字里面其实也蕴含着一段非常感人凄凉的爱情故事。
相传当年舜帝南巡在九嶷山帮助老百姓斩恶龙后力竭而死。
后来舜帝的来那个个妃子娥皇和女英知道这个消息后,便从中原一直南下千里寻夫。
她们一边寻找一边伤心流泪,但是却始终也找不到舜帝的遗体,最后眼泪也哭干了,泪尽泣血,这些泪珠滴在了竹子上便形成了永州的特产—斑竹,也叫湘妃竹。
后来娥皇和女英始终没能找到舜帝的遗体,无功而返,到了洞庭湖两人便双双投湖自尽了。
所以斑竹只有两个地方有,一个就九嶷山,另外一个就是岳阳的君山也有。
说了这么多这个“零”就是包含着这么一段感人的故事,也就是只眼泪缓缓落下的意思。
这也就是零陵一词的来由了,所以零陵也叫做竹称。
那么“永州”一次的来由有是怎样的呢?这是因为在我们永州双牌县境内,有一座山叫做永山,流经这座山的一条河叫永水。
“永州八记”“八愚”遗址及其他
“永州八记”“八愚”遗址及其他作者:吕国康来源:《寻根》2020年第06期“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
“八愚”是柳宗元构建的园林胜景,为此写有“八愚”诗及《愚溪诗序》,这是美的发现与创造,是子厚“甘终为永州民”的精神家园。
“八记”“八愚”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永州刺史柳拱辰,于北宋至和三年(1056年)在东山建府学宫(文庙),“立子厚祠堂”,柳宗元得到重视。
柳宗元去世两百年后,宋徽宗颁发《初封文惠侯告词》,追封柳宗元为文惠侯。
南宋张敦颐说:“零陵极穷陋之区,先生居十年,披荆剪芜,搜奇选胜,放于山水之间,而独得其乐。
如愚溪、钴潭、南涧、朝阳岩之类,往往犹在,皆先生夕日杖履徜徉之地也。
”(《柳先生历官纪并序》)往事越千年,永州学人对“八记”遗址进行考察论证,基本上解决了“西山之争”,对“钴潭之谜”提出了新见。
《始得西山宴游记》为“八记”之首,西山所指是研读“八记”美文首要问题。
清代宗稷辰《永州府志》说:“西山在城西门外,渡潇水二里许,自朝阳岩起至黄茅岭北,长亘数里,皆西山也。
”黄佳色《游西山》诗:“西山迢迢三五里,一山欲断一峰起。
”这是广义的西山。
柳文中的“西山”,单指哪座山,永州学者一说粮子岭,一说珍珠岭。
两山分别在愚溪南、北,与柳子庙相邻。
笔者赞同珍珠岭说,2003年在《〈始得西山宴游记〉释疑》一文中,从五个方面进行归纳,认为“西山”单指珍珠岭,理由是:1.站在法华寺,极目远眺,正西方正是珍珠岭。
视野往右是黄茅岭,往左则望不到粮子岭。
2.珍珠嶺山顶呈圆形,没有山尖,系紫色砂岩,土质薄,不长大树,故“始指异之”。
3.若将粮子岭定为西山,因柳子草堂在愚溪东南,攀登西山不需过桥,则与柳宗元元和八年(813年)写的《与崔策登西山》所述“联袂度危桥,萦回出林杪”不符。
4.从山势而言,两山比较,珍珠岭要高峻。
粮子岭海拔158米,珍珠岭海拔174米。
从愚溪南岸有缓坡,通往粮子岭山脊,而从北岸攀登珍珠岭则显得十分陡峭。
疍家文化风俗研究
疍家文化风俗研究疍家是中国湖南省永州地区特有的一个民族群体,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风俗。
研究疍家文化风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历史、生活方式以及传统价值观。
其次,疍家人传承了丰富的音乐和舞蹈文化。
疍家人喜欢摆弄乐器,流传下来的有疍箫、疍锣、疍鼓等多种乐器。
他们常常在重要的节日和婚礼上演奏和歌唱。
疍家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和编排而闻名,疍家人用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舞蹈通常具有浓厚的节日气氛,给人们带来愉悦和喜悦的情绪。
疍家的美食文化也是他们的特色之一、疍家人主要以农耕为生,他们种植的农作物主要包括稻谷、玉米、豆类等。
因此,疍家人的饮食以米饭和面食为主,常常搭配丰富的菜肴。
疍家菜肴以清淡、鲜美为主,讲究色、香、味的搭配。
他们擅长制作独特的家常菜,如疍家腊肉、疍家面线等,这些美食代表了疍家人的独特口味和饮食文化。
此外,疍家人还拥有鲜明的服饰文化。
他们的传统服装以蓝色和黑色为主,通常由蓝色的长袍和黑色的束腰裙组成,女性则穿着长蓝色裙子,上面搭配黑色上衣。
这些服饰通常由疍家妇女手工制作,注重绣花和刺绣的细节。
在特殊的场合,如节日和婚礼,疍家人会穿着传统服饰,展示他们的独特风采和传统价值观。
疍家人的文化风俗独特而丰富。
通过研究疍家文化风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传统习俗。
这不仅有助于文化保护和传承,也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我们应当珍视并尊重每个民族的独特之处,相互学习和交流,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化和繁荣。
湘军文化也是永州的文化名片:“无湘不成军,无永不成湘”,湖湘文化之源
湘军文化也是永州的文化名片:“无湘不成军,无永不成湘”,湖湘文化之源湘军文化也是永州的文化名片:“无湘不成军,无永不成湘”,湖湘文化之源陈瑜走进永州很多县区农村,都能看到保存较完好,规模宏大,雕梁画栋、风格别致的古民居群,就会让你产生对古民居的探究,其中大部分都是湘军将领的豪宅!在永州有著名的柳文化、舜文化、瑶族文化、理学文化、女书文化,其实还有湘军文化。
翻开一段历史,就翻出一段历史的辛酸,感觉自己的心境也特别沉重,尽管窗外的阳光透进来,但我却感到衣服不遇寒的冷!曾经叱咤一时的风云人物,却似云烟,消失殆尽,尽管有意翻出来,整理出一点什么来,却感觉不到一丝丝欣喜,几经动笔,几经停顿,一个个身披黄马褂的壮士悲寂的脸上略过阵阵阴凉,是该忘记乎?还是该纪念乎?是让它石沉史海,还是一层层剥露出来?近期看过的电视剧《曾国藩魂断太平》又激起我写这文的欲望,不管怎么样,他们是有魂的,有一种“耐得烦,吃得苦,霸得蛮,舍得死”的精神在支撑着一个庞大体系的形成!也许这就是精神!湘军,一个特定年代,特别时机的特定产物,本该是一个维护地方治安的团练武装——湘勇,谁也没想到会发展成左右朝廷局势的集团,要求更名为“湘军”,就凭着一群儒生和一伙农民组成的“乌合之众”,后来竟成为老百姓爬升仕途和发财的最好途径,让湖南三湘四水的青壮男人趋之若鹜!我不想去评价湘军是帮助了满清政府,消灭了农民起义军,维护了专制皇权的统治,也无须去唠叨湘军将士每到一处大肆抢掠等恶劣行径,我只想寻觅一种精神,从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发展,湘军成为湖南人的精神动力,至今湖南人对此仍然非常自豪,并把湖南社会各种方面的人才和现象称为“湘军”。
如文艺湘军、体育湘军、出版湘军、电视湘军等。
这就是精髓!经查阅大量文史,《湖南省通志》、《永州府志》、《湖南氏族源流》、《湖南人物库》、《清代官员档案全编》以及永州各县民国、清代县志,永州籍湘军有三大家族集团:一、席宝田“精毅营”领衔席氏家族。
零陵古城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一、前言作为一名热爱历史文化的学生,我有幸在暑假期间来到湖南省永州市的零陵古城进行实习。
在这段时间里,我深入了解了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及当地在旅游开发和文化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
以下是我在实习期间的一些收获和体会。
二、实习内容1. 历史文化调研在实习期间,我参观了零陵古城的舜帝陵、盘王殿、柳子庙等著名景点,深入了解了舜帝文化、瑶族文化、阳明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
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资料,我了解到零陵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是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2. 旅游开发观察我注意到零陵古城在旅游开发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当地政府通过打造特色景区、举办节庆活动等方式,吸引了大量游客。
同时,他们还推出了瑶族服饰、蛋雕竹贴等特色旅游产品,提高了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3. 文化保护与传承在实习过程中,我了解到零陵古城在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
当地政府建立了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对历史建筑进行修复和保护。
此外,他们还积极挖掘和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如瑶族歌谣、武术等,使这些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三、实习收获1. 丰富了历史文化知识通过实习,我深入了解了零陵古城的历史文化,对舜帝文化、瑶族文化、阳明文化等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这使我更加热爱我国的历史文化,也增强了我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2. 提高了实践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分析问题、撰写报告等实践技能。
这些能力的提升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3. 增进了团队协作意识在实习期间,我与同学们一起合作完成了各项任务,学会了相互沟通、协作解决问题。
这使我更加明白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对我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实习体会通过这次实习,我深刻感受到了零陵古城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
同时,我也为当地在旅游开发和文化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感到钦佩。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零陵古城一定会成为国内外更具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胜地。
最后,我要感谢学校和实习单位给我这次宝贵的实习机会,使我收获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实践经验。
永州市历史沿革和历史文化探讨
永州市历史沿革和历史文化探讨【摘要】:永州,隋唐时期因其西南有“永山永水”,故将郡名改为永州总管府,永州之名也因此沿用至今。
永州市的整体历史沿革分为古代历史和近代历史。
其历史文化也可以从文物古迹和地理风俗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永州市历史沿革历史文化永州是一座具有两千余年历史的古城。
永州,南联九凝群峰,北倚衡岳余脉,“列蟑抓其后,重江绕其前;”地处湘、桂、粤之交,镇西北,控百粤;地理形势十分重要。
因此,自秦汉以来,永州逐渐成为历代郡、州、路、府、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的中心。
相传大禹分天下置九州时,永州地属荆州;春秋战国时,为楚地。
秦始皇灭楚置长沙郡,永州又统与长沙。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析长沙国,始置零陵郡,隶荆州。
新莽王朝时,零陵郡改名九嶷郡,零陵县治(治今永州市零陵区),隶荆州。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复名零陵郡,改泉陵侯国为泉陵县,将零陵郡治所移至泉陵县(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隶荆州。
三国吴,为零陵郡、泉陵县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分营阳郡,营浦治(治所在今道县)。
皆隶荆州。
西晋及怀帝永嘉元年(307年),为零陵郡,泉陵县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改隶湘州。
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为零陵郡,泉陵县治(治所在今永州零陵区);分营阳郡,营浦治(治所在今道县),改隶荆州。
梁天监十四年(515年),为零陵郡,泉陵县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分营州永阳郡,营浦治(治所在今道县),改隶湘州。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废零陵郡和永阳郡,置永州总管府,府治泉陵县,同年更名零陵县(治今永州市零陵区),隶湘州。
从此,永州、零陵一地两名。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又改永州总管府为零陵郡,郡治零陵县(治今永州市零陵区),隶湘州。
五代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为永州,零陵县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分道州,宏道县治(治所在今道县),皆隶江南西道。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为永州,零陵县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分道州,营道县治(治所在今道县),皆隶荆湖南路。
永州
金洞漂流
• “金洞漂流”位于永州市祁阳县金洞国家森林公园的核心区内,两岸山势雄 奇,峰峦叠秀,悬崖壁立,飞瀑流泉、古树林立,青藤缭绕,环云蔼翠;河 道蜿蜒曲折,漂石如林,碧潭急滩密布,流水扬雪溅珠;河上白鹭成群,河 下鱼翔浅底。 金洞漂流分为勇士激流漂、平湖写意漂、时光隧道漂和夜光情调漂四部分。 具有奇、险、幽、秀、野之特征。更为独有的是融高科技灯光音响于一体的 580米长的时光隧道和激情浪漫的夜光情调漂。金洞河漂流河段起漂点为晒北 滩,终漂点为牛头山,全长12.1公里,落差76.4米,共有河湾28个,险滩16 个,碧潭11个。河湾处九曲回肠,别有洞天;河滩上水流湍急,浪花飞舞; 深潭处,碧水悠悠,游鱼如织,倒影如画;两岸地势险峻,风景秀丽;各类 林木花草或郁郁葱葱、遮荫蔽日,或婀娜多姿,随风摇曳,河床两岸怪石嶙 峋,拟人状物,莫不逼真,飞来石、留客石、狮山更具传奇色彩。一线瀑, 白沙飞瀑、篁竹蔓瀑、吊脚楼散布于林间河畔。 在金洞河漂流,既可领略到鬼斧神工的大自然风光,让您有返朴归真,回归 自然之感。最近,金洞河漂流推出了一种温情似水、妙趣横生的生态休闲漂 流新方式———夜光漂。
玩转永州
① 舜皇山
• 位于湖南省东安县境内,国家级森林公园,省自然保护区。史 载舜皇山为舜帝南巡驻陛之地。相传舜帝南巡路径被这里的奇 丽山水所吸引,立意在此居住。狩猎、捕鱼、耕作,福泽于民 。从此,人们称之谓舜皇山。 舜皇山层峦叠翠,峰险、瀑布纵 横、溶洞状丽,山、水、石、林巧合成景,岩、泉、树、藤自 然成趣。实为天作之胜,令游人叹为观止,被誉为“天然佳境 ”、“人间仙境”。从舜皇山往上依次有鸳鸯亭、蝴蝶谷、二 妃晾锦瀑、浣纱瀑、陆公亭、藏宝岌、金龟朝舜、舜皇壁挂等 景观,更有惊险刺激的漂流滑道和隧道,是一处不容错过的旅 游胜地
持正不阿、扶危济困和尽职尽责——伦理学视阀下朱熹谋事之忠的主要内涵
武陵学刊Journal of Wuling2021年3月第 46 卷第 2 期Mar.2021Vol.46 No.2□中华德文化研究口持正不阿、扶危济困和尽职尽责——伦理学视阀下朱熹谋事之忠的主要内涵欧阳辉纯1袁2(1.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25;2.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永州历史文化研究所,湖南永州425000)摘要:朱熹忠德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谋事之忠是其内容之一。
朱熹的谋事之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持正不阿、扶危济困和尽职尽责遥持正不阿是指谋事之忠的原则和态度,扶危济困是谋事之忠的宗旨和目的,尽职尽责是谋事之忠的方法和途径。
尽管在道德实践中,忠德的践行在皇权社会下显得举步维艰,但是他却做到了 一位理学家在当时所能做到的最大的“尽忠”的势力和尝试,这是值得今人赞许和钦佩的遥关键词:朱熹;忠德;持正不阿;扶危济困;尽职尽责中图分类号:B24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014( 2021 )02-0009-06D01:10.16514/43-1506/c.2021.02.002美国学者田浩教授指出,朱熹是个致力于研究 道德价值的哲学家,而且认为其道德价值在经典中表达得最为明确[1]。
忠德是朱熹道德哲学的一 个重要内容。
他的忠德理论是建立在“天理”基础之上,其内容主要包括做人之忠和谋事之忠等方 面。
朱熹的做人之忠主要彰显德性伦理学的维度,谋事之忠主要彰显规范伦理学的维度。
谋事之忠 包括:持正不阿、扶危济困和尽职尽责三个方面。
持正不阿是指谋事之忠的态度和原则,扶危济困 是谋事之忠的宗旨和目的,尽职尽责是谋事之忠 的方法和途径。
一、持正不阿正即正义。
墨子说:“义者,正也。
何以知义之为正也?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我以此知义之为正也。
”(《墨子•天志下》)忠,往往与公、正、直 等意义相近或相通。
因此,持正不阿,就是“修身 洁白而行公行正”(《韩非子•饰邪》卷五)。
永州摩崖石刻发展历程
永州摩崖石刻发展历程永州摩崖石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当时,永州地区是湖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许多寺庙和佛教活动场所被建立。
为了纪念佛教的传播和普及,一些佛教信徒开始在永州地区的山崖上雕刻佛教经文和佛像等内容,这些雕刻被称为摩崖石刻。
在隋唐时期,永州地区的摩崖石刻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据记载,当时永州地区有数十处摩崖石刻,规模宏大,内容丰富。
其中最著名的摩崖石刻是位于长铺山的洗塘寺石刻,这个石刻群是永州摩崖石刻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洗塘寺石刻群包括了佛教造像、经典雕刻和佛教故事等内容,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精湛的雕刻工艺成为了永州佛教文化的重要见证。
随着历史的演进,永州摩崖石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低谷期。
在唐朝的后期,永州地区受到战乱和政治动荡的影响,许多寺庙被毁,摩崖石刻也遭到了破坏。
尽管这段时期的摩崖石刻数量不多,但仍然有一些石刻留存至今,如位于南岭的佛顶寺石刻和位于洞庭山的千佛岩石刻等。
到了明清时期,永州地区的佛教文化逐渐复兴,摩崖石刻的发展也得到了恢复。
在这个时期,永州地区又涌现了许多著名的摩崖石刻,如位于祁阳县的马鞍山石刻和位于永州市的京岷山石刻等。
这些石刻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永州地区佛教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永州摩崖石刻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许多石刻得到了修复和整治,并向游人开放。
这些石刻成为了永州地区重要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学者前来观赏和研究。
总的来说,永州摩崖石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经历了起伏和沧桑。
从唐朝的鼎盛时期到明清时期的复兴,再到近代的保护和修复,永州摩崖石刻见证了永州地区佛教文化的兴起和发展。
作为永州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摩崖石刻不仅丰富了永州的文化内涵,也为后人提供了研究佛教和历史的重要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州历史文化研究11 2002-2008年度成果湖南科技学院汇编二零零九年十月 2 目录永州历史文化成果概述…………………………………? 第一编湖南科技学院永州历史文化研究成果目录 1.舜文化研究成果………………………………………6 2.柳宗元文化研究成果…………………………………9 3.周敦颐文化研究成果…………………………………13 4.女书、瑶文化研究成果………………………………15 5.潇湘零陵文化研究成果…………………………17 第二编永州当代文学著作目录………………………20 3 永州历史文化成果概述“永州是本书是一本厚重的历史文化书”“看永州就是看文化”等等一类话题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永州得名始于隋代。
隋文帝时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
因郡西南有永山永水今双牌县永江乡一带开皇九年589年撤零陵郡置永州总管府。
将永远的山水寄寓于是州这是多么富有哲理的蕴涵 1993年道县玉蟾岩考古发掘出打制石器、骨器、角器、蚌器大量的动物骨骼、螺壳以及少量的植物果核共约1万件。
还有最珍贵的陶片和两颗稻谷经测定陶片与稻谷都在距今14000年左右。
零陵区黄田铺镇石棚棚基系天然平整巨石三柱墙石承托的棚顶为重达10吨以上被考古人员认为是新石器时代的遗物。
永州的历史文化贡献了新的文明辉煌。
中华民族道德文明始祖舜帝首倡孝道推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教舜文化道德精神成为奠定东方宗法社会文明框架的基石。
柳宗元在永州一滞十年融情怀于山水孜孜探求推动唐代哲学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与韩愈共同掀起拯八代之衰的古文运动并影响中国上千年成为永州山水铸就的一代思想文学宗师。
南岭山地最大一支少数民族的瑶族文化在江永、道县相邻的地方长期流传一种世所罕见的特殊文字其字形倾斜呈菱形由〃、—、、?、о五种基本笔形构成书写方式自上而下从右至左。
因仅在妇女范围内使用被称为女字通称女书。
已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千古狂僧怀素的草书文化散落于潇湘山水之间的碑刻文化发源于月岩濂溪的周敦颐理学文化以及祁剧、武术、风味饮食、衣冠服饰、民俗风情等等都是永州的人文奇葩。
永州是中华民族稻作、制陶、道德、女书、瑶文化之五源对古代东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位于永州潇湘河畔的湖南科技学院一直重视永州历史文化研究。
从1981年学校原零陵师专成立的第一个永州历史文化研究机构——柳、何柳宗元、何绍基研究室为标志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
尤其是2002年学校升本以来确定了特色名校打好永州文化研究这张牌以促进永州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战略。
永州历史文化研究从理性上加强了对学科和专业建设的意 4 义先后开设了永州历史文化系列选修课程。
建立起了永州历史文化研究所形成了强势的永州历史文化研究团队结出了一批可喜的研究成果。
舜文化研究所成立于2003年现任所长为陈仲庚教授。
研究所围绕舜帝及其有关的各种文化资源和相关理论而开展研究。
2006年下半年在研究所的基础上申报了“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007年获得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导小组批准成立基地负责人为管天球教授首席专家为陈仲庚教授。
自成立以来舜文化研究所成员已出版著作2部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科研课题8项校级课题1项发表学术论文48篇荣获市、省级成果奖2项开展学术讲座12次。
柳宗元研究所现任所长为翟满桂教授。
目前有教授6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其中博士5人硕士6人。
客座教授4人。
自2002年以来柳宗元研究所已出版著作18部主持省级科研课题8项校、市级课题8项发表学术论文82篇荣获市、省社科成果奖4项开展学术讲座7次。
2004年3月柳宗元研究会和研究所成员接待了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考察采访制作成专题节目向海外播出。
2005年4月相继协助湖南卫视、经视频道的《走进大湘南》节目组录制了《永州人文——柳子庙》以及湖南政法频道录制了《捕蛇者说》。
以柳宗元研究所为支撑的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柳学研究”被评为2006年人文社科学报“全国百佳”特色栏目。
柳宗元研究所先后举办国际、国内及省内学术研讨会5次与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台湾等海内外柳学研究专家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使永州成为了享有国际性声誉的柳学研究阵地。
女书暨瑶文化研究所正式成立于2004年现任所长为蒋诗堂副教授。
研究所目前有教授2人副教授6人其中在读博士2人硕士4人。
研究所以综合研究为灵魂以女书语言文化和瑶族民间艺术文化为重点而开展研究。
自研究所成立以来该所成员先后主持省级科研课题10项校、市级课题7项发表学术论文42篇荣获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成果奖3项开展学术讲座7次。
周敦颐研究所正式成立于2005年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理学与儒学、国学与经学、湖湘文化与永州地方文化。
研究所目前有教授3人讲师3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2人现任所长由张京华教授担任。
自成立以来周敦颐研究所成员主持省级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荣获主讲国际性学术报告开展学术讲座参加省、国家及国际性学术会议、学术交流 5 等产生了较大影响。
潇湘文化研究以研究潇湘文化为宗旨主要研究方向有怀素何绍基书法文化、浯溪摩崖碑刻文化等。
自2002年以来潇湘文化研究的成员已出版著作6部主持省级科研课题7项校、市级课题11项发表学术论文44篇荣获市、省级成果奖4项。
近几年永州作者接连出版了几套有关永州历史文化研究丛书。
一是2002年吕国康等“柳宗元研究”丛书的出版。
二是2003年蔡自新主编的“潇湘文化丛书”一辑六种由珠海出版社出版该丛书荣获湖南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三是2006年张泽槐、胡功田总编的“永州文化丛书”一辑六种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该丛书荣获湖南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
四是2007年高建华、黄小明主编刘翼平策划的“零陵文化丛书”一辑五种由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该丛书荣获永州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五是张泽槐先生主编的《舜帝陵丛书》一辑四种由湖南省舜帝陵基金会资助、方志出版社出版。
六是近些年来永州作者出版学术著作和文学著作共达四百多部。
国盛文兴昭示着永州的历史文化研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勃兴而欣欣向荣。
现将近六年来永州历史文化研究成果辑录如下以飨各位代表其目录电子文档请上湖南科技学院校园网查询。
羽佳 6 第一篇湖南科技学院永州历史文化研究成果目录舜文化研究成果一、论文汇总 1 杜方智《党德建设与舜道德文化建设》《德治理念》2002 2 杜方智《大舜论〃舜德千秋》海南出版社 2002 3 王田葵《论舜文化特征与舜帝精神》《舜德千秋》 2002 4 王田葵《解读九疑靠不住靠得住》《舜德千秋》 2002 5 王田葵《再造一个武陵源式的旅游胜地》《求索》2002年舜文化专辑 2002 6 王田葵《舜帝“明德”与“当代德识”》《德治理念》 2002 7 陈仲庚《“孝感天地”与群体意识的模铸》《德治理念》 2002 8 潘雁飞《舜与礼乐教化及文化建设》《广西社会科学》 2002 9 周甲辰《论舜帝之和》《零陵学院学报》 2002 10 尤慎《尧舜统治之比较》《德治理念》 2002 11 尤慎《天下明德皆自舜帝始》《舜德千秋》 2002 12 翟满桂《舜文化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之源》《湖南社会科学》2002 13 翟满桂《我看舜文化》《永州日报》 2002 14 王田葵文化多元背景中舜文化价值及其开发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第十七届国际大会书面发言论文 2003 15 尤慎据夏商目年表估定舜帝纪年零陵学院学报 2003 16 杨金砖解读何绍基《咏九疑》诗永州日报 2003 17 周甲辰舜有二妇论零陵学院学报 2003 18 周甲辰舜封象第论零陵学院学报2004 19 翟满桂对舜文化的追溯与思考精神文明导刊 2004 20 杨金砖神奇的传说与悠扬的故事零陵学院学报 2004 21 陈仲庚“双边”的仁学内涵——“唐虞之道”与“孔孟之道”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 22 陈仲庚舜文化道德的现代性——读《舜文化传统与现代精神》教育双周刊 2005 23 杨金砖九疑: 灵魂与精神的归宿现代语文 2005 24 杨金砖寻访愚溪永州日报 2005 25 杨金砖读王田葵《舜文化传统与现代精神》永州日报 2005 7 26 王田葵舜帝葬所新考辨——兼谈钱穆先生〈苍梧九嶷零陵地望考〉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 27 王田葵舜文化的历史阐释与现代演进新国学研究2005第一辑 2005 28 王田葵论舜文化特征与现代精神九疑山志 2005 29 尤慎春秋及其以前舜帝传说新考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06.03转载 2006 30 尤慎新世纪舜文化研究的两大创获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 31 潘雁飞舜文化的学术建构与人的自觉——评《舜文化传统与现代精神》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 32 潘雁飞屈原赋中的舜帝意识云梦学刊2006 33 赵雨云舜花与舜草的溯源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6 34 陈仲庚文化寻根与舜文化研究——评《舜文化传统与现代精神》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 35 翟满桂舜父瞽叟非盲者议船山学刊 2007 36 翟满桂关于上古传说时代的文明嬗演的现代解读求索 2007 37 杨金砖虞舜对潇湘文学的豁蒙求索 2007 38 莫顺斌明德以化国体——简论舜帝德教思想在当代德育中的价值希望月报2007.9上 2007 39 杨增和舜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生态伦理观理论界 2007 40 陈仲庚舜文化作为文化根脉的地位舜文化论文集 2008 41 周甲辰舜之为帝论文史哲 2008 42 翟满桂舜文化对?笫阑橐黾彝ス叵档挠跋?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 43 张京华《娥皇女英名称小考》《黄石学院学报》 2008 44 张京华《2007舜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 45 黄阳艳舜帝传说情节单元与民间故事母题试探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 46 莫顺斌以孝德化育民族——简论舜德文化与家庭教育《教育前沿》 2008 47 莫顺斌舜帝传说情节单元与民间故事母题试探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 48 朱雪芳从杨时书信看尧舜之道——以中和为例新亚论丛 2008 二、著作汇总 1 王田葵舜文化传统与现代精神上海三联书店 2005 2 陈仲庚舜文化论文集吕芳文陈仲庚尤慎周亚平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8 三、获奖汇总 1 翟满桂舜文化是中华道德文明之源永州市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4 8 2 翟满桂舜文化是中华民族道德文明之源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006 四、课题汇总 1.潘剑锋07CZX019 湘社科办200712号孝道与中国农村养老研究国家社科基金07-09 2.翟满桂 05JA720007 教社政司函2005217号舜文化与中华民族道德文明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 06-08 3.翟满桂 07YBB204 湘哲社领200713号舜文化与上古时代道德文明研究省社科基金07-09 4.陈仲庚 07JD35 湘哲社领200714号舜德文化传统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省社科基金 07-09 5.杨金砖 07YBB202 湘哲社领200713号元结与潇湘文学研究省社科基金 07-09 6.周甲辰 07C320 湘财教指200738号湖湘文化精神与毛泽东的诗词创作省教育厅一般 07-09 7.王田葵 07WK23 舜帝陵与舜文化研究省社科基金 07-09 8.黄阳艳 07XKYTB003 民俗学视野中的九疑山舜文化圈研究院级青年课题 07-09 9.张京华 08JD34 湘哲社领200811号虞舜与湘妃——古代爱情典范与现代家庭和谐研究省社科基金 08-09 10.朱雪芳 08C358 湘财教指200871号周敦颐《通书》思想与生命存在教育厅一般08-10 11.黄阳艳 08C354 湘财教指200871号零陵民俗中的舜文化内涵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教育厅一般 08-09 五、讲座汇总 1 唐凯麟湖南省舜道德文化研讨会湖南师范大学博导、教授 2006 2 王泽应湖南省舜道德文化研讨会湖南师范大学博导、教授 2006 3 张怀承湖南省舜道德文化研讨会湖南师范大学博导、教授 2006 4 陈科华湖南省舜道德文化研讨会湖南工业大学教授 2006 5 王田葵舜帝与九疑山中文系教授 2004 6 张恒俊舜帝与零陵的渊源经管系副教授 2004 7 王田葵舜帝与九疑山及其文化产业开发中文系教授 2005.11.30 8 尤慎春秋及其以前舜帝传说考中文系教授 2005.11.2 9 王田葵舜文化传统与现代精神研讨会中文系教授 2005.10.29 10 陈仲庚湖南省舜道德文化研讨会舜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2006 9 11 王田葵舜文化传统与现代精神汉语言文学系教授 2006 12 周甲辰舜帝传说与中国文化院办教授 2008.12.5 柳宗元文化研究成果一、论文汇总 1 翟满桂《柳宗元在永州的私人交往及其对创作的影响》韩国《中国散文论丛》 2002 2 翟满桂《柳宗元之“柳东河“柳柳州”称谓辩》《江汉论坛》2002 3 翟满桂《中唐南贬士子与骚怨精神》《中国文学研究》 2002 4 翟满桂《中国.永州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零陵学院学报》 2002 5 翟满桂《柳宗元“永州八记”赏析》8篇《柳宗元与永州山水》 2002 6 翟满桂《柳宗元在永州的诗歌创?餍睦怼?《柳宗元永州诗歌赏析》 2002 7 翟满桂《柳宗元在永州的行踪》《永州日报》 2002 8 翟满桂《清明如镜钴姆潭》《永州日报》2002 9杜方智《山水得名非公谁与破荒烟》《柳宗元与永州山水》 2002 10 陈仲庚《柳宗元永州山水诗歌赏析》5篇《柳宗元与永州山水》 2002 11 陈仲庚《游石角过小岭至长乌村欣赏》《柳宗元永州诗歌欣赏》 2002 12 孙文清《柳宗元与永州山水》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2 13 夏卫平《柳宗元永州诗歌赏析》5篇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2002 14 夏卫平《柳宗元与永州山水》2篇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2002 15 曾金秋《论柳宗元对永州旅游文化资源的提升作用》《黄冈师院学报》 2002 16 李芸《再读〈捕蛇者说〉》《现代语文》2002 17 尤慎《柳宗元永州诗歌赏析》共七首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2002 18 杜方智从柳宗元著作看永州民俗文化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3 19 杜方智永州柳学研究的发展与打算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3 20 杜方智“一代文章万古传” 柳宗元诗文研究 2003 21 曾金秋柳宗元的旅游思想湖南社会科学 2003 22 翟满桂中国永州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遗产 2003 23 翟满桂柳宗元在水州的心境与诗歌创作零陵学院学报 2003 24 翟满桂山水绿潇湘情—柳宗元《渔翁》赏析永州日报 2003 10 25 翟满桂近二十年柳宗元研究之回顾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研讨会论文集 2003 26 杨金砖解读柳宗元的《行路难》现代语文 2003 27 夏卫平柳宗元种植诗的特征零陵学院学报 2003 28 夏卫平论柳宗元山水观零陵学院学报 2004 29 尤慎谈柳宗元的〈驳复仇议〉零陵学院学报 2004 30 杨再喜第三届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韵文学刊 2004 31 王涘海永州市柳宗元研究学会2003年理事年会综述零陵学院学报教科版 2004 32 翟满桂从柳文化谈永州的城市品牌零陵学院学报 2004 33 翟满桂柳宗元毛泽东论述最多的一位古代人物零陵学院学报 2004 34 胡清华《永州八愚辨》之辨柳宗元研究 2005 35 翟满桂柳宗元的成就与湖湘文化的关系文史博览 2005 36 翟满桂柳宗元与杜甫柳宗元研究 2005 37 翟满桂这是严肃智者的现代神话柳宗元研究 2005 38 翟满桂柳学领路人——吴文治先生二三事柳宗元研究 2005 39 杨金砖刘禹锡与柳宗元的莫逆之交现代语文 2005 40 夏卫平略论柳宗元的忧患意识文艺报 2005 41 夏卫平执着精神的守护文艺报2005 42 夏卫平柳宗元的浪漫精神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 43 夏卫平柳子人生的爱与忧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 44夏卫平柳宗元的永州意识学术论坛 2005 45 夏卫平论柳宗元的补天理想学术论坛 2005 46 夏卫平柳宗元的创新意识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 47 夏卫平论柳宗元创作中的讽喻形象柳宗元研究 2005 48 夏卫平山水游记的魅力味、深、新柳宗元研究 2005 49 夏卫平柳子山水感悟柳宗元研究 2005 50 王田葵瞧着皇上的脸色——柳宗元的精神症候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 51 杨再喜第三届柳宗元国际讨论会综述中国韵文学刊 2005 52 王洪臣柳宗元佛教思想对其诗文创作的影响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 53 杜方智“有漏皆苦”“何苦前行”--鲁迅、柳宗元与佛文化关系比较之上篇长沙民政职院学报 2005 54 杨再喜从柳宗元看历史文化名人的广告效应商场现代化 2006 55 杨再喜柳宗元由何处改贬永州辨现代语文 2006 56 杨再喜探析柳宗元对杜甫诗歌的接受聊城大学学报 2006 11 57 杨再喜走向柳宗元接受史研究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006 58 王涘海柳宗元研究1980-2005 南海出版公司 2006 59 翟满桂潇湘话语下的柳宗元与杜甫中国文学研究 2007 60 伍金辉柳宗元诗歌用韵考现代语文 2007 61 胡水姣论柳宗元的法治思想湖南科技学院报 2007 62 杨再喜柳宗元接受史上的重要传承者黄庭坚湖南科技学院报 2007 63 谢水顺论柳宗元的法治思想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 64 谢水顺柳宗元对法理学的贡献中国经贸2007 65 翟满桂湖湘诗人屈原与柳宗元的精神对话中韩古代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8 66 翟满桂柳宗元lt守道论gt诠释柳宗元研究 2008 67 杨金砖刘禹锡与柳宗元的莫逆之交读者 2008 68 周玉华元结、柳宗元永州山水游记蕴情差异性探析湖湘论坛 2008 69 杨再喜唐五代时柳宗元的寂寞境地和接受语境社会科学家 2008 70 杨再喜论唐宋时影响柳宗元文学接受的三个因素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 71 杨再喜柳宗元诗歌传播接受的开创者梅尧臣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 72 杨再喜诗情与友情的楷模——刘禹锡对柳宗元诗歌的接受中国韵文学刊2008 73 杨再喜柳宗元接受“拐点”的开拓者王安石社会科学辑刊 2008 74 杨再喜严羽《沧浪诗话》与柳宗元诗歌之接受北方论丛 2008 75 杨再喜杜牧的“韩柳”并称论与柳宗元的文学接受时代文学 2008 76 杨再喜唐宋柳宗元接受之比较广西社会科学 2008 77 杨再喜刘克庄《后村诗话》与柳宗元诗歌之接受柳宗元研究 2008 78 杨再喜晚唐五代的柳宗元接受柳宗元研究 2008 79 江建高贬时弊与抒孤愤--柳宗元寓言散文略论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 80 周玉华论柳宗元对元结山水游记艺术之接受柳宗元研究 2008 81 周玉华唐代山水游记人文精神论文学界 2008 82 翟满桂屈原的〈天问〉与柳宗元〈天对〉论略文学遗产2009 二、著作汇总 1 翟满桂《一代宗师柳宗元》岳麓书社 2002 2 杨金砖《柳宗元永州诗歌赏析》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2 3 陈松柏《柳宗元与永州山水》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2 4 翟满桂辞典《柳宗元大辞典》黄山书社 2004 5 李钟麟《柳宗元官德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6 12 6 王涘海《柳宗元研究1980-2005年》南海出版社 2006 7 杨金砖翟满桂等《柳宗元研究》学刊1-13期柳宗元研究学会柳宗元研究学刊2001-- 至今 8 《柳宗元集》汇校、汇注、汇评柳宗元研究会及研究所编待出版三、获奖汇总 1 翟满桂一代宗师柳宗元湖南省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四等奖 2003 2 翟满桂一代宗师柳宗元永州市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4 3 翟满桂从柳文化谈永州的城市品牌湖南省社科联科研管理年会三等奖 2004 4 翟满桂从柳文化谈永州的城市品牌省城市文化第二届学术研讨会二等奖 2006 5 翟满桂柳宗元与永州旅游开发研究方案永州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08 四、课题汇总 1 李钟麟柳宗元官德及现代价值湘科院 2003 2 李钟麟柳宗元官德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省教育厅 2004 3 翟满桂柳宗元与湖湘文化研究省教育厅 2004 4 翟满桂柳宗元湖南十年创作年谱省社科联2004 5 翟满桂柳宗元与永州的旅游开发研究市科技局 2004 6 唐波柳宗元政治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探析湘科院 2006 7 周玉华元结、柳山水游记散文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