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酷吏列传原文及翻译
酷吏列传原文及翻译司马迁〔两汉〕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
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下士闻道大笑之”。
非虚言也。
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引导百姓,用刑之来整治百姓,百姓虽能免于犯罪,但无羞耻之心。
用道德教导百姓,用礼教来统一他们的言行,百姓们就既懂得羞耻又能使人心归服。
”老子说:“最有道德的人,从不标榜自朝有德,因此才真正具有道德;道德低下的人标榜自朝没有离失道德,所以他并不真正具有道德。
之令愈加严酷,盗贼就愈多。
”太史公说:这些说得都对!之律论治理国家的工具,但不论治理好坏的本源。
从前在秦朝时国家的之网很严密,但论奸诈欺伪的事经常发生,最为严重的时候,上下互相推诿责任,以致于国家无之振兴。
在当时,官吏用之治,就好像抱薪救火、扬汤止沸一样无济于事;倘不采取强硬严酷的手段,如何能胜任其改而心情愉快呢?在此种情况下,一味讲道德的人便要失改了。
所以孔子说:“审理案件我和别人一样,所不同的论一定要使案件不再发生!”老子说:“下愚之人听人讲起道德就大笑。
”这不论假话。
汉朝初年,修改严厉的刑之,改为宽松的刑之,废除之律繁杂之文,改为简约朴实的条文,之网宽得能漏掉吞舟的大鱼,而官吏的政绩却很显著,使得百姓不再有奸邪的行为,百姓平安无事。
由此看来,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道德,而不论严酷的刑之。
注解以下所引的几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
②导:引导。
《论语》作“道”,通“导”。
政:政令。
③齐:整齐。
《孔子》第三章摘抄
《孔子》第三章摘抄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2.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曰,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
文言文翻译-《论语》为政篇
文言文翻译-《论语》为政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用道之以德齐之礼写一篇作文
用道之以德齐之礼写一篇作文“哎呀,妈妈,我不想去上那个兴趣班啦!”我嘟囔着。
那是一个周末的清晨,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房间里。
妈妈一边帮我收拾书包,一边说:“宝贝,这个兴趣班对你有好处呀,能让你学到很多东西呢。
”我可不这么想,我觉得周末就应该好好玩呀。
到了兴趣班,我一脸不高兴地坐在座位上。
旁边的小伙伴小明看到我这样,笑嘻嘻地说:“嘿,怎么啦,垂头丧气的。
”我无奈地说:“我不想在这呀,一点都不好玩。
”小明眨眨眼:“哎呀,别这么想嘛,说不定也会有有趣的事情发生呀。
”这时,老师走了进来,开始讲课。
我一开始根本没心思听,可慢慢的,我被老师讲的内容吸引住了。
老师说:“同学们,我们要用道德和礼仪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就像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我心里暗暗想着:好像是这么个道理呀。
下课后,我和小明一起讨论起来。
我说:“嘿,刚才老师说的好像有点道理哦。
”小明点头说:“是呀,要是大家都能做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那这个世界不就美好多啦。
”我接着说:“就像我们在学校里,如果大家都讲礼貌,互相帮助,那该多好呀。
”小明笑着说:“对呀对呀,就像我们现在这样聊天,不也很开心吗?”回到家,我对妈妈说:“妈妈,我今天觉得那个兴趣班也没那么讨厌啦。
”妈妈笑着说:“看吧,让你去是有道理的。
”我心里想着:是呀,原来很多事情不能只看表面,要用心去体会呀。
就像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虽然只是简单的几个字,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呀。
这就好像是我们走路,只有沿着正确的道路走,才能到达目的地呀。
我以后也要多多用道德和礼仪来要求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让周围的人也能感受到温暖和善意。
我明白了,不能轻易地对一件事情下结论,要去尝试,去发现其中的美好。
这就是我从这次小小的经历中得到的大大的收获呀!。
道之以政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举报违规检举
侵权投诉|2008-09-06 13:40 心痛着等待舒米 | 分类:历史学 | 浏览61672次从哪可以判断出这是儒家说的呢?分享到:
举报违规检举
侵权投诉|2008-09-06 13:47 提问者采纳
出自《论语》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其实,可以从后面一句明显看出。
儒家讲求的就是仁政与德政,以及礼的树立。
提问者评价 merci。
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史记·酷吏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篇⽂⾔⽂,收录于《史记》中。
该⽂为类传,记述前期以酷刑峻法为统治⼯具,以凶狠残暴著称的⼗⼏个官吏的史实。
下⾯是⽆忧考分享的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史记·酷吏列传》原⽂ 作者:司马迁 孔⼦⽈:“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德。
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太史公⽈:信哉是⾔也!法令者治之具,⽽⾮制治清浊之源也。
昔天下之尝密矣,然*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於不振。
当是之时,吏治若救⽕扬沸,⾮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愉快乎!⾔道德者,溺其职矣。
故⽈“听讼,吾犹⼈也,必也使⽆讼乎”。
“下⼠闻道⼤笑之”。
⾮虚⾔也。
汉兴,破觚⽽为圜,斫雕⽽为朴,漏於吞⾈之鱼,⽽吏治烝烝,不⾄於*,黎民艾安。
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后时,酷吏独有侯封,刻轹宗室,侵辱功⾂。
吕⽒已败,遂侯封之家。
孝景时,晁错以刻深颇⽤术辅其资,⽽七国之乱,发怒於错,错卒以被戮。
其後有郅都、宁成之属。
郅都者,杨⼈也。
以郎事孝⽂帝。
孝景时,都为中郎将,敢直谏,⾯折⼤⾂於朝。
尝从⼊上林,贾姬如厕,野彘卒⼊厕。
上⽬都,都不⾏。
上欲⾃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亡⼀姬复⼀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陛下纵⾃轻,柰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去。
太后闻之,赐都⾦百⽄,由此重郅都。
济南瞷⽒宗⼈三百馀家,豪猾,⼆千⽯莫能制,於是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
⾄则族灭瞷⽒⾸恶,馀皆股栗。
居岁馀,郡中不拾遗。
旁⼗馀郡守畏都如⼤府。
都为⼈勇,有⽓⼒,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所受,请寄⽆所听。
常⾃称⽈:“已倍亲⽽仕,⾝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矣。
” 郅都迁为中尉。
丞相条侯⾄贵倨也,⽽都揖丞相。
是时民朴,畏罪⾃重,⽽都独先严酷,致⾏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视,号⽈“苍鹰”。
临江王徵诣中尉府对簿,临江王欲得⼑笔为书谢上,⽽都禁吏不予。
儒家之道讲究德治的名言有
儒家之道讲究德治的名言有1.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这句话强调了统治者以德行来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就像北极星一样,只要统治者自身具备高尚的品德,臣民自然会如众星捧月般围绕和追随。
2.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这句名言指出,依靠政令和刑罚来管理人民,虽然可以使他们避免犯罪,但却不能让他们有羞耻之心;而通过道德和礼仪来引导人民,才能使他们有羞耻之心并且自觉遵守规范。
3.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君子的德行就像风一样,小人的德行就像草一样。
风吹过草地,草必然会随风倒伏。
这句话说明了领导者的德行对下属的影响是巨大的。
4. “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与他志同道合的人。
这句话强调了德行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有德行的人会吸引更多有德行的人与之交往。
5.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这句话阐述了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它强调了培养高尚品德和追求至善的目标。
6.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记·大学》这句名言表达了个人修养、家庭管理、国家治理和天下太平之间的递进关系。
它强调了个人修身立德是实现社会和谐与国家安定的基础。
这些名言都体现了儒家对于德治的重视,认为道德的力量对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和谐与进步至关重要。
德治不仅仅是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更注重通过教育、榜样和个人自律来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品德。
儒家认为,只有通过德治,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与繁荣。
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作文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作文前几天我经历了一件小事,让我对“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了更深的感触。
那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我决定出门去附近的公园溜达溜达。
公园里人不少,有遛弯儿的大爷大妈,有嬉戏玩耍的孩子,还有甜蜜依偎的情侣。
我沿着湖边的小路慢慢走着,欣赏着周围的美景。
就在这时,我看到不远处的草坪上围了一群人,出于好奇,我凑了过去。
只见一个小男孩儿正站在草坪中间,手里拿着一根树枝,拼命地抽打一棵小树苗。
小树苗被打得摇摇晃晃,几片叶子也落了下来。
小男孩儿的脸上没有一丝怜悯,反而带着一种恶作剧得逞的得意。
旁边站着小男孩儿的父母,他们只是在旁边看着,既不制止,也不批评。
我心里顿时升起一股无名火,这家长怎么能这样放纵孩子破坏公共财物呢?我忍不住走上前去,对小男孩儿说:“小朋友,小树苗也会疼的呀,你这样打它,它多可怜啊。
”小男孩儿看了我一眼,满不在乎地说:“关你什么事!”我被他的态度气得够呛,但还是耐着性子说:“这是大家的公园,小树苗是大家一起欣赏的,你把它弄坏了,别人就看不到好看的树啦。
”小男孩儿的父母这时候才开口,不过他们的话却让我更加无语。
他们说:“小孩子嘛,调皮一点正常,长大就好了。
”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是什么歪理?如果现在不教育孩子要有道德,要守规矩,长大了怎么可能会变好?我深吸一口气,对他们说:“孩子小不是借口,正因为小,才更要教给他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如果现在不管,以后养成了坏习惯,想改就难了。
”小男孩儿的父母听了我的话,脸上露出了一丝尴尬的神色,但还是没有对孩子进行实质性的教育。
我看着小男孩儿依旧倔强的脸,心里感到一阵悲哀。
我们常常说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可真正落实到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就像这个小男孩儿,他可能根本不明白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因为他的父母没有给他正确的引导。
而他的父母,显然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失职。
我想起自己小时候,有一次在超市里看到一个漂亮的玩具,特别想要,就趁妈妈不注意偷偷放进了自己的口袋。
论语为政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为政篇原文及翻译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坐在它的位置上,其它星辰环绕着它而摆布。
”2、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无不出于真情(都是真情流露,没有虚情假意)。
”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也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以政令来教导,以刑法来管束,百姓免于罪过,但是不知羞耻;以德行来教化,以礼治来约束,百姓知道羞耻,还能走上正途。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求学,三十岁时可以立身处事,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可以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都不越出规矩。
”5、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
孔子说:“不要违背礼制。
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对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
我回答他:‘不要违背礼制。
”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礼的规定来侍奉他们,父母过世后,依礼的规定来安葬他们,依礼的规定来祭祀他们。
”6、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
孔子说:“让父母只为子女的疾病忧愁,因为各方面都表现很好。
(另:只要担忧父母的疾病就可以了,似解不通)”7、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译文:子游向孔子问孝。
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侍奉父母。
但是像狗跟马,也都能服侍人。
如果少了尊敬,又要怎么分辨这两者呢?”8、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翻译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翻译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翻译: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
语句出自《论语·为政篇》,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作品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翻译: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循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
作者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与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结果相同的句子
与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结果相同的句子
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篇》
翻译: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篇》
翻译: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3、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为政篇》
翻译: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4、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篇》
翻译: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5、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篇》
翻译: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论语中治世之道的句子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第二》道之以政,如果治世仅仅用政治权术在那儿治理的话,再加上一个整理大家的法度,就是齐之以刑,以刑法来加以约束。
以政治加以管理,以刑法来加以约束好不好呢?挺好,能达到一个底线,叫民免。
免什么?就是老百姓能够安安定定地免去很多的刑罚。
但是,这样也有后遗症。
民免而无耻。
仅仅是在行为上免予了刑罚,但不足以树立他们的廉耻之心。
也就是说,人的荣辱观,光靠政治和刑罚,是确立不起来的。
第二句话,是孔子的一个理想,如果道之以德,用道德来进行管理,齐之以礼,用礼仪法度去进行统一约束,那么,老百姓不仅知道有羞耻之心,而且能遵循正道,归附遵守正道大礼,这就叫有耻且格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路第十三》这是孔子关于治世的基本要求。
为政者一定要清正廉洁,以身作则,只有这样,德政才会有一个正确的起点。
孔子向来鼓励弟子从政为政的,并经常前往亲自考察指导,其中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就是看看学生们能不能做到以身作则。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第十三》苟正其身,假如一个人端端正正,让自己的身心品格清正廉洁,于从政乎何有?在做政治工作治世管理上你觉得还有什么难的吗?但是,如果一个人,自己身不正,他又怎么样去正别人呢?以道德建立治世的体系,这是孔子一再坚持的德政理想。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一个人在做官的时候,安闲的时候,心中不要有任何倦怠之意,时时要让自己是勤勉的,努力的。
做事的时候,要保持忠心耿耿,做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就够了。
先之劳之。
你要想管理好一方水土,为老百姓做点事情,修道路盖房子,搞市政基本建设,大家挺劳苦,你身先士卒,你在他们之先,先去做这些事,叫先之劳之,老百姓就不以为苦了。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意思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意思Title: 以政齐以德齐 - 贯通政治与道德的深远意义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道德和政治一直被视为社会治理和个人行为的两大支柱。
其中,“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是两句出自《论语》的经典语录,旨在探讨社会治理和个人品德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来评估这两句经典语录的内涵,并探讨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一、深度评估1.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 政治的角度1.1 解读“道之以政”:政治制度和规章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品德?1.2 探讨“齐之以刑”:法律与刑罚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和局限性。
1.3 深入分析“民免而无耻”:社会治理中的“无耻”现象如何产生?如何通过政治手段加以遏制?2.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道德的角度2.1 解读“道之以德”:个人品德和道德观念如何塑造社会风气和文明程度?2.2 探讨“齐之以礼”:礼仪如何影响个人行为和社会秩序?2.3 深入分析“有耻且格”:耻感和自律如何促使人们遵守道德规范?二、广度评估1. 历史视角下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1.1 周礼与法家思想:古代政治制度和刑罚对社会道德的影响。
1.2 秦始皇的法治变革:秦朝建立的刑罚体系如何影响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1.3 宋明理学中的政治伦理:理学解决政治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对后世产生怎样的影响?2. 文化视角下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2.1 儒学与礼仪文化:儒家思想对道德和礼仪的诠释和传承。
2.2 佛道两观与道德修养:宗教文化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自我修养的影响。
2.3 现代社会里的道德建设: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地位和作用。
三、总结与展望以上的深度评估和广度评估所揭示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内涵和现实意义,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和启示。
在当今社会,政治与道德的关系依然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议题。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关作文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关作文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常常忙于追逐物质的东西,却忽略了一些最本质的价值。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古老的智慧就像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经历的一件小事。
那天,我去附近的菜市场买菜。
菜市场里人来人往,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
我在一个蔬菜摊前停下,摊主是一位面容和善的大姐。
她的菜摊摆得整整齐齐,各类蔬菜看起来新鲜水灵。
我挑了一把青菜,问大姐多少钱。
大姐笑着说:“三块钱一斤,这青菜可新鲜啦,早上刚从地里摘的。
”我觉得价格还算合理,就让大姐称一下。
就在大姐称菜的时候,旁边来了一位大妈。
大妈看起来有些着急,她拿起一把豆角,问大姐:“这豆角怎么卖?”大姐回答:“五块钱一斤。
”大妈皱了皱眉:“怎么这么贵?前面那家才卖四块。
”大姐耐心地解释:“大姐,我这豆角真的是好品质,而且都是精挑细选的,所以价格稍微高一点。
”大妈却不依不饶:“就你这还精挑细选?我看跟前面那家也没什么差别。
”大姐的脸上依然带着笑容,说:“大姐,您要是觉得贵,可以去前面那家买。
不过我保证我这豆角值这个价。
”大妈哼了一声,把豆角放下,转身就走。
这时候,我看到大姐的眼神里闪过一丝失落,但很快又恢复了笑容,继续给我称菜。
我心里不禁有些感慨,大姐面对大妈的刁难,始终保持着礼貌和耐心,这是多么难得的品德啊。
付完钱,我准备离开。
刚走了几步,就听到后面传来争吵声。
回头一看,原来是刚才的大妈在另一个摊位前因为几毛钱和摊主吵了起来。
大妈的声音又尖又高,引得周围的人纷纷侧目。
而那个摊主也不甘示弱,和大妈互不相让,场面一度十分混乱。
我不禁想到了刚才那位大姐,如果每个人都能像她那样,以礼待人,以德服人,或许这样的争吵就不会发生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鲜。
有时候,人们为了一点小利益,就不顾道德和礼仪,争得面红耳赤。
然而,这样真的能解决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用道德来引导人们,用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史记-酷吏列传孔子曰》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酷吏列传孔子曰》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史记-酷吏列传孔子曰》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论语为政第二原文
论语为政第二原文《论语·为政第二》是《论语》的第二篇,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在政治方面的言论。
以下是《论语·为政第二》的原文: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6.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7.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8.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2. 子曰:“君子不器。
”13.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6.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17.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8. 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9.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论语为学篇全文
《论语·为学篇》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以下是《论语·为学篇》的全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 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 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 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 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 【评析】
•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 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 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 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 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 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 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 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 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 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 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 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 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 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 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 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 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 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 祭祀他们。”
• 【评析】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 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但 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 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见,孝不是空泛的、 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摘要】礼仪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的重要体现,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储备力量,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接班人和继承人,但是,当代大学生所存在的严重礼仪缺失的现象,与大学生本身的社会角色极不相符,同时对学校的声誉以及社会对大学生的整体看法都产生反面影响。
文章通過对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学习礼仪作用的分析,结合自身实践,对大学生礼仪教育做出一系列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关键词】礼仪教育;素质;自我修养;交流
一、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中国都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礼仪在《辞源》中的解释为“行礼仪式”,在古代典籍中,“礼”主要有三层意思:一是,政治制度;二是,礼貌、礼节;三是,礼物。
“仪”也有三层意思:一是,指容貌和外表;二是,指仪式和礼节;三是,指准则和法度。
现代汉语中的“礼仪”指的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各种行为规范和模式的总和。
所以,礼仪训练就是旨在规范人们言行的一种训练或教育活动。
中国礼仪教育的开端人孔子曾经说过:“不学礼,无以立。
”因此几千年来,历代的教育家、统治者、思想家都十分的重视礼仪教育,并将礼仪视作安邦立国之根本。
而在礼仪之邦生活的我们,待人以礼、知书达理是必要的行为准则和基本素养。
礼仪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他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与人交往能力的外在表现;而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它是一个国家社会道德风尚和文明程度的反映。
随着社会价值观的不断变化,当今社会的礼仪也被赋予了全新意义。
礼仪不仅仅是指一种涵盖制度、法律和道德的社会性行为规范,而是涉及了沟通方式、穿着、交往等各方面通过特定程序能够表现敬人、律己的的过程。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有时候往往给人以冷漠、自私、不尊重他人、没有规矩等不好印象。
这不但不符合作为学生应有的素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校园所应具备的社会形象和声誉。
而如今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如何与上司、同事打好交道,如何与人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快速的适应社会生活,处处都离不开礼仪。
因此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要通过进行系统的社会礼仪教育,教导学生尊重他人、提高其应对酬答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把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外在的礼仪形式结合起来。
只有将在校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上去,在他们毕业走入社会之后才能带起社会整体素质的有效提高,从而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
所以说实施礼仪教育是强化大学生的精神文明素质和促进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需要。
二、礼仪教育的作用
(一)礼仪可使人辨别是非,知晓进退
复旦投毒案近期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且自此之后陆续传出高校室友杀人
案。
以至于如今的同窗好友见面后都开玩笑说:谢谢当年的不杀之恩。
其性质之恶劣不禁让社会开始反思:当今大学生都是怎么了。
据了解得知,众多的高校惨案只因室友之间的一些生活琐事而引起,酿成不可挽回的痛苦。
这些不禁反映出,当代高校生亟待加强礼仪教育。
礼仪可使人们知进退,明得失,晓义理。
从而促进身心健康,与身边人友好和睦相处。
为日后踏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坚实的人脉基础。
如果每个人都能知书达理,以礼待人,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互相尊重,那么这些惨剧将会远离校园,远离社会。
因此,加强礼仪教育可以在同学们的心理播下文明的种子,社会也将会更加充满爱与温暖。
(二)礼仪能留下良好的印象,促进事业和人生的成功
从踏入大学大门的那一刻起,这些学生就已经半只脚踏入社会。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求得一个职业不再如从前一样分配。
而是进入人才市场双向选择。
如何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是同学们普遍苦恼的问题。
劳动市场人流如潮,很多学生面对这个情况不假思索地出口成脏,甚至有的女学生浓妆艳抹,衣着暴露。
这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玩世不恭,不认真的态度。
同样,这一状况仍是缺乏礼仪教育的体现。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礼仪是我们出门在外最好的名片,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都需要良好的礼仪加以辅导。
有一则故事是关于求职者。
说有一人去谋一个职位,到了面试地方后看到前方已有二十人在排队。
他略一思索,写了一个纸条递给面试官。
然后在队列里自信地站好。
故事的结果是他得到了职位。
很多人都好奇他到底写了什么,其实很简单:您好,我是您第二十一位面试者,请您在面试我之前,先别做好决定。
平淡无常。
但正是其中透露的尊重和守礼让人记忆深刻。
所以说,礼仪是当代新一代的求职者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
学好,前程似锦;不学,人生坎坷。
(三)礼仪能提高个人修养,使人更加自尊自信
人际交往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现实。
老子期望:鸡犬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生活在这个快节奏、高频率的社会,那些无疑是天方夜谭。
而如何和同学,老师,朋友,乃至以后的同事、领导交往,这又关于到礼仪方面。
有的人谈吐大方,温文尔雅,无论在那种环境都能如鱼得水;而有的人往往一开口就得罪一群人,给人留下傲慢无礼的印象。
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我们必须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
学习礼仪能很好地帮助我们改善这一问题。
从小事做起,从言行做起,改善不良的行为习惯。
久而久之,我们对自己会有一个新的认识。
一个良好的形象无论在哪儿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从而使我们对自己的自信大大增加,也能更自信自立自强地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与发展。
三、培养礼仪教育的途径
(一)要想提高学生的礼仪素质,首先必须要从学生的礼仪教育上下功夫。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提出教习“六艺”,而“礼”便是六艺中的重要一项。
但如今我们的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模式和体制下,对学生的分数要比礼仪素养更加重视,评价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看的不是他的为人品质,道德修
养,以及礼仪素质,而是看他在考试中的排名以及取得分数。
这样一来,在学生们心中自然也就形成了“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想法。
这样显然不利于学生的礼仪教育。
因此,学校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学校报社、广播站、橱窗等宣传工具,花大力气,大篇幅宣传我国的公民礼仪教育,以及我国的礼仪历史,先进的人物,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励鼓舞学生,从思想上改变学生们不重视礼仪的现象。
其次,在学校的课程教育上下功夫。
针对不同的学生,开设不同的礼仪方向的课程,如针对刚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可以开设日常的行为礼仪,包括仪表礼仪,举止礼仪,校园礼仪等。
针对大三大四即将走出校门的学生,可以开设应聘礼仪,就业礼仪,政务礼仪等方面的礼仪教育。
除此之外,根据不同的专业,也可以悬着不同的教学礼仪,比如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开设旅游礼仪,交同学们如何跟游客交流,吸引游客的喜爱。
针对师范类的学生,可开设教师礼仪,校园礼仪等。
这些有针对的礼仪课程,不仅会使学生们从中学到最实用的一些日常礼仪,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修养,加强学生对行为礼仪的了解和重视。
(二)将礼仪与学校的教学管理结合起来。
作为学生来说,礼仪素养要想得到提高,不能只靠自律来约束,同时也需要学校加强他律的力度,使学生的礼仪素养提高得到积极的推动和深入的强化。
学校管理部门如教务处、学工部,可以制定出系统的学生礼仪规范,包括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以及平时的课堂表现等,把学生日常的行为礼仪表现纳入综合评奖、评优的标准之中,做到教育与管理,奖励与惩罚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从心里接纳学校的管理。
(三)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礼仪,使教师为学生做出表率。
《论语·子路篇》中记载到,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句话虽然是孔子强调当政的统治者要行为正当,但用到教学之中也同样适用。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礼仪规范都要十分注意,中国还有句老话,叫“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们优秀的品德、深厚的文化、得体的穿着、文雅的举止和语言,乃至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并对学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所以,不管是教师和学校的各级管理人员都须严格的要求自己,成为学生们学习的榜样,为学生们的良好礼仪素质的培养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 杜照奎. 浅谈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问题[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2] 杨志刚. 中国礼仪制度研究[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邱伟光. 现代文明礼仪[M]. 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