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大自然的语言

合集下载

16《大自然的语言》

16《大自然的语言》

观测 guānBiblioteka ——道观 guàn播种 zhǒng
耕种 zhòng
落叶 luò ——丢三落四 là ——落枕 lào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闭敲棋子落灯花。
次第: 一个挨一个地。
根据提示将课文分为四部分。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1. 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古 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 物候学。
物候反映气
候条件对生物的影 响, 比较简便,容易掌 握, 可以广泛应用
在农业生产上。
1962年 举例子 北京 1961年 列数字
1960年 作比较
朗读6-10段,归纳段意,分析说明方法
说明 决定 物候 现象 来临 的 因素
纬度的 差异
经度 差异
高下 差异
古今 差异
南京 北京
桃花 刺槐
东 大连 烟台 西 北京 济南
朗读、分析第2、3自然段,归纳 段意,分析说明方法。
(2)、说明什 么是大自 然的语言
杏花-传语-耕地 桃花-暗示-种谷子
布谷鸟-唱歌
草木 荣枯 候鸟 去来
举例子、引用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叫物候学。
下定义
朗读第4、5段,归纳段意、分析说明方法。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大自然的语言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大自然的语言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字词盘点 作家作品 写作背景 主题思想 课文结构
3.辨字形
匿(������ì)销声匿迹 衰(������ℎ������ā������)衰败
诺(������������ò)诺言 哀(ā������)悲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惹(������ě)惹事
衷(������ℎō������������)衷肠
载(������à������)载歌载舞 裁(������á������)裁判 栽(������ā������)栽种 截(������������é)截取
字词盘点 作家作品 写作背景 主题思想 课文结构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是我国现 代卓越的科学家,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是中国气象事业的主要奠 基人。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 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 一。主要作品有《物候学》《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 究》等,另著有《竺可桢文集》。
学练 目标
1.积累重点字词;2.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3.掌握说明文常用的 说明方法;4.体会科普文章语言生动、缜密、简洁的特点;5. 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和求真创新的精神
16 大自然的语言
字词盘点 作家作品 写作背景 主题思想 课文结构
1.读生字 翩.然(piān) 孕.育(yùn) 农谚.(yàn) 簌.簌(sù) 萌.发(méng) 连翘.(qiáo) 风雪载.途(zài)
思路点拨 说明方法的运用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或事理。常 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下 定义、引资料、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做此题时要结合课文 中具体的例子来进行说明。
问题探究1 问题探究2 问题探究3

关于大自然的语言句子

关于大自然的语言句子

关于大自然的语言句子1.大自然是神奇而壮丽的。

2.碧绿的树叶在风中摇曳。

3.蓝天白云相映成趣。

4.阳光洒在大地上,温暖而舒适。

5.瀑布如银河倾泻而下。

6.彩虹横跨天空,美丽动人。

7.花儿绽放,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8.河水潺潺流过,清澈见底。

9.山峦连绵,景色壮丽。

10.草地上有小动物在嬉戏玩耍。

11.星空璀璨,闪烁着美丽的光芒。

12.大海波涛汹涌,震撼人心。

13.晨雾弥漫,宛如仙境。

14.松树的树影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15.落日映照在湖面上,美轮美奂。

16.荷花盛开,如梦如幻。

17.雪山耸立,雪白一片。

18.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19.风吹过麦田,起伏如海。

20.雨后的空气清新宜人。

21.沙漠中的风沙吹得漫天黄沙。

22.老树枝繁叶茂,树荫婆娑。

23.干枯的河床此时水草丰茂。

24.落叶飘飘,如雨如烟。

25.海浪拍打着礁石,哗啦啦的声音。

26.山间溪流清澈见底,鱼儿游来游去。

27.大风吹动树枝,发出呼呼的声音。

28.狼嚎声在山谷中回荡,令人不寒而栗。

29.冰川裹挟着庞大的力量徐徐前行。

30.雹子砸向大地,砰砰作响。

31.浓密的雾气弥漫在山谷间,朦胧而美丽。

32.萤火虫在夜晚闪烁,犹如星星萤灯。

33.枫叶红似火,秋风吟唱。

34.花瓣随着微风飘落,如诗如画。

35.小溪潺潺流淌,水波粼粼。

36.浪花拍打着沙滩,悠扬动听。

37.草原上的牛羊在悠闲地吃草。

38.秋高气爽,天空湛蓝无云。

39.薄雾缭绕,晨曦中宛如仙境。

40.雨水打在叶子上,嘀嗒声不绝。

41.闪电划破夜空,瞬间电闪雷鸣。

42.天边的晚霞映照着山川河流,美不胜收。

43.冬日的阳光洒在白雪上,银光闪烁。

44.雨露滋润着大地,生机盎然。

45.春风轻拂,万物复苏。

46.秋天的果实累累,五彩斑斓。

47.夜幕降临,星星点点,璀璨夺目。

48.大自然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珍爱和保护它。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 新人教版

(qiào) 翘尾巴
自学检测(三):请你解释下面的词语
• 翩然: 动作轻快的样子。 • 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 载途: 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 次第: 一个接一个。 • 萌发: 种子发芽。比喻事物发生。 • 周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学习目标
• 积累文中的生字词,理解什么是物 候学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能正确判断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 品味文章准确严密而又生动形象的 语言特点; • 培养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求知精 神。
作者简介:
作者:竺可桢:是我国现代卓越的 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 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 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学做出了 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 学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工作分不开的。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 组织者。他还带头撰写物候专著,普 及物候知识。他的《物候学》、《中 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论文经过半个世纪到今天,仍然走在 学术界的前面。竺可桢在一生中,勇 攀高峰,不仅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也 为我国物候学增添了光彩。他的功绩 和孜孜不倦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怀 念和学习的。
初读课文 自主完成
快速阅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出 文章说明的内容: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16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16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16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二、学习过程(一)课前导学2、méng piān yùn sùwěi yàn chāzhǒng zǎi qiáo chāi shuāi zài yīng zhúnì3、萌发、次第、翩然、孕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4、(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_(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二)课中学习1、(1~3段)(4~5段)(6~10段)(11~12段)逻辑顺序2、不能调整。

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3、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

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

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16、大自然的语言

16、大自然的语言

16、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的特点。

2、学习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特点。

3、学习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4、了解物候现象,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

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的特点。

2、学习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特点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导入:以描写“四季”的古诗句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

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

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

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三、听课文录音,要求:1、注意生字读音;2、快速把握课文内容。

学习生字词翩然孕育簌簌销声匿迹风雪载途农谚纬度连翘连翘(qiáo)——翘尾巴(qiào)观测(guān)——道观(guàn)落叶(luò)——丢三落四(là)——落枕(lào)差异(chā)——差遣(chāi)——差错(chā)——参差(cī)播种(zhǒng)——耕种(zhòng)四、整体感知,概括要点: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是物候?2、什么是物候学?3、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4、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5、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学生读后交流问题,教师引导。

6、根据以上分析,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五、研讨课文:1、“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2、分析文章第一部分内容:( 1—3)自然段第一自然段:(1)本段主要描写什么?(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语。

16大自然的语言

16大自然的语言

布谷叫了——唱歌——割麦插禾
这三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一些普遍的自然现象,在农业 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语言赏析:
“杏花开了,就好象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 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 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 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苗。’” 中的句号能否改成分号,为什么?
这些自然现象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一年四季,循环往复,年年如是……
竺可桢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积累文中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3、积累物候学的知识,了解物候观测对农
业的重要性。
竺可桢,气象学、地理学
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
者。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
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
(1)有利于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2)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 树木种子的日期;
(3)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4)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5)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有以下收获:
随堂检测
1.黑体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A ) A.竺可桢(zhú zhēn) 翩然(piān) 孕育(yùn) B.销声匿迹(xiāo nì) 农谚(yàn) 延迟(yàn) C.簌簌(sù) 风雪载途(zāi) 衰草连天(shuāi)
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 。 如“风雪载途”,“载”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程度
本文是介绍“物候”知识的,为何从 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说起?
既引人入胜,又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 丰富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一段最后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 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这几个词语给后面的情况加上了 限定,只在温带和亚热带四季才有这样 的变化,并不是所有地区都是这种情况。 去掉不符合事实。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 文的准确性。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16《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简介:《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

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简介: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教学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二、说学生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

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一、【教学目标】1。

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1。

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三、【教学准备】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没有一个信息不来源于“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了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整体把握1。

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提示: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提示:“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的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提示: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最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 (共31张PPT)

最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 (共31张PPT)

划分段落层次
•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 候和物候学。
•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 对农业的重要性。
•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 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 候学的意义。
描述物候现象 作出科学解释 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 阐明研究意义
研读赏析
• 请你速度文章6-10自然段,思考下列 问题:
拓展延伸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 请你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说这首
诗中描绘的物候是由哪种因素引起的?
由于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 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 说明了这一点。
你能总结出6-10自然段的说明顺序吗?
主要 • 纬度的差异 • 经度的差异 • 高下的差异
次要 • 古今的差异
空间 时间
课文第一部分(1-3)采用的是 怎样的逻辑顺序?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 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 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 年迟五六天”,“左右”一词可否去掉? 为什么?
• B、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 C、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 D、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 E、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 的时期。
• F、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 G、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 声匿迹。
• H、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 风雪载途的寒冬。
“左右”一词可否去掉?为什么?

16《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课件

16《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课件

2、什么叫物候学?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 业生产的科学,就是 物候学。
3、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 重要意义?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 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 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 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 在农业生产上。
4、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 因素有哪些? 纬度、经度、高下的 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5、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1、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 2、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 和采集种子的日期; 3、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 地区; 4、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5、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二部分:(4—5)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 (6—10)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序
从文章整体看是什么 顺序?

首先介绍------接着谈------
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最后说明--------
(逻辑顺序)
品味语言
• 你觉得这篇文章有什么特点? • 生动,形象;准确,严密。
品味语言的妙处
• A、品好词 • 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准确、形象、生动) 写出了 特点或内容,表达作 者 的思想感情。 • 示例:燕子翩然归来。句中的“翩然”一 词的作用? • 答:翩然指燕子轻快地飞舞的样子,形象 生动的描绘燕子的飞行的状态。十分贴切。
冬 秋 果实成熟 叶子变黄 北雁南飞 昆虫匿迹

衰草 连天

冰雪融化 描写 草木萌发 大自然的语言 拟人 花次第开 燕子归来 生动 布谷鸟来 孕育果实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 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事理。
• 示例: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 。 • 答:约是大概的意思,是一种模糊 的表达,留有余地,体现说明文语 言的准确性。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二语文 第四单元 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课件(21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二语文  第四单元 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课件(21张)

四、拓展练习: 刚刚学农归来,同 学们对收花生印象深刻。
(一)请你判断:下列诗句哪个预示 是收获花生的季节?说明理由。
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2.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3.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 4. 小荷才露尖尖角,已有蜻蜓立上头。
(二)以下材料哪些是物候现象?说 明理由。
1. 猪衔草,寒潮到。 2.二月闻杜鹃,春耕不可迟。 3.燕子低飞要下雨。 4.柳毛开花,点豆种瓜。

(三)下面的材料,你认为放到原文 什么位置比较合适?说明理由。
江西赣州被誉为“世界橙乡”。 当 地各种气候灾害时有发生,给脐橙生产 造成较大考验。为改变果农“靠天吃饭” 的状况,江西省气象部门在赣南脐橙主 产区设立了50多个物候监测站,收集物 候观测数据,及时反馈给果农。果农利 用这些物候观测数据,提前做好应对准 备,从而大大提高了脐橙的产量。
练习:请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解释下 面这首诗中的现象为什么与同一时期的江 南截然不同?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到了五月,西北地区的祁连山仍然白雪皑皑, 没有鲜花,只有天寒地冻。虽然传来吹奏 《折杨柳》的笛声,却依旧看不到一丝春 色。)

地处西北边塞的祁连山五月积雪覆盖,无杨 柳与花草(材料中的现象),因为此地不仅 海拔很高,而且比江南纬度高,海拔高的地 方物候来临的迟,维度高的地方物候来临的 迟(课文中的知识),所以会呈现出截然不 同的景象(结果)。
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种
的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三、归纳方法
审清问题,明确要求; 速读课文,锁定区域;

八年级语文上册 16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16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 新人教版

检查预习
概括全文说明了哪几 个方面的内容?
默读课文,概括内容
• 1、什么是物候及物候学
• 2、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 义 •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
朗读课文,理清顺序
朗读6-10段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 的四个因素的说明 顺序能否调整?
请阅读这首古诗,指出诗中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现象反 映了决定大自然语言出现的哪一个因素?
大自然的语言
检查预习
“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以 此为题有什么好处?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
莺飞”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 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 作者把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 , 把大自然人格化,既生动形象、准确恰当,又新 颖别致,引人入胜。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由于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 物候现象越往高处越迟。“人问四月芳 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这一点。
说明方法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
明方法,试举一例
赏析语言
赏析说明语言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 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 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 迟五六天。 “左右”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赏析语言的生 动性
赏析第一、二段语言
仿写
大自然的语言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睁开眼就能发现。
蝌蚪在水中游泳, 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大自然在水面写着: 春天已到人间。 大雁集队南飞, 不就“省略号”一串? 大自然在蓝天写着: 秋天已在眼前。
拓展延伸 交流农谚

关于大自然的语言句子

关于大自然的语言句子

关于大自然的语言句子1.大自然是最好的艺术家,她创造了无数美丽的景色。

2.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她教会了我们谦卑与顺从的重要性。

3.大自然是宇宙的瑰宝,她孕育了无数生命。

4.大自然是我们心灵的庇护所,她让我们找到内心的宁静。

5.大自然的声音是如此悦耳动听,仿佛天籁之音。

6.大自然的气息让人神清气爽,仿佛拥抱了一片纯净的空气。

7.大自然的香味让人陶醉其中,仿佛置身于花香弥漫的花园。

8.大自然的色彩是如此绚丽多彩,仿佛一幅栩栩如生的画作。

9.大自然的韵律是如此和谐美妙,仿佛一首优美的乐曲。

10.大自然的循环是如此奇妙,仿佛生命的轮回。

11.大自然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仿佛无坚不摧。

12.大自然的变幻是如此独特,仿佛一幅不断演绎的戏剧。

13.大自然的平衡是如此微妙,仿佛一台精密的仪器。

14.大自然的秩序是如此井然有序,仿佛一本精心编排的书籍。

15.大自然的冷漠是如此坚决,仿佛对人类毫不留情。

16.大自然的宽容是如此包容,仿佛无论我们犯下多少错误,她都会原谅。

17.大自然的谜团是如此深不可测,仿佛一个无法解开的谜题。

18.大自然的恩赐是如此宝贵,仿佛一份无价的礼物。

19.大自然的哲理是如此丰富,仿佛一个智慧的导师。

20.大自然的美是如此令人陶醉,仿佛一场绝妙的梦境。

21.大自然是最美丽的艺术品,用心去欣赏,细细品味。

22.大自然是一位宽容的艺术家,它容纳了无数的生命和景象。

23.大自然是一本永远不会被翻完的书籍,每一页都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美丽。

24.大自然是一家没有门牌号的博物馆,步入其中,感受奇迹的发生。

25.大自然是一位慷慨的恩人,她给予我们无尽的食物、空气和水源。

26.大自然是一个巨大的交响乐团,每一种声音都在共同演奏一部绚丽的交响曲。

27.大自然是一个悠长的故事书,里面的每个章节都让人无比着迷。

28.大自然是一位精湛的画家,她用鲜艳的色彩勾勒出美丽的风景。

29.大自然是一个巨大的舞台,每天都在上演着令人惊叹的表演。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并能够正确运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提高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2. 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难点:1. 学生的感知能力是否能够得到培养?2. 学生是否能正确运用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准备:1. 课文教材。

2. 大自然的相关图片。

3. 黑板、白板、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播放一段大自然的相关视频或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并引发对大自然语言的思考。

2. 向学生提问:你们认为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你们是怎么感受到大自然的语言的?二、学习新课(25分钟)1. 学生阅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并回答以下问题:a.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b. 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c.大自然的语言是如何表达对孩子们的关爱和提醒的?2.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找到描写大自然的语言的句子,并板书在黑板或白板上。

3. 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描写大自然语言的句子进行朗读,并通过情感表达方式来传达大自然的关爱和提醒。

4. 学生进行“请朋友回答”的训练,即双方分别扮演大自然和小孩子,通过对话的方式来表达大自然语言的关爱和提醒。

三、拓展与实践(15分钟)1. 学生分组展示自己感知大自然语言的方式和想法,并将其制作成海报或图文展示形式。

2. 学生进行环境观察活动,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自然场景,观察并记录下身边大自然向自己传达的信息和语言。

3. 学生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

四、总结与展示(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并强调大自然的语言要得到我们的尊重和保护。

2. 学生进行小结复习,完成课后作业。

五、课堂作业1. 完成课后作业:根据自己的感知和观察,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语言的作文。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

16大自然的语言(一)(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2)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什么是物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各是怎样?作者用了什么说明顺序?2、什么是物候学?请你给它下个定义。

3、1-3段用了什么说明顺序?4、“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中的“这些”具体指什么?(二)(4)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5)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

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想一想
1.看注释 ⑴ 想: 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 《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文章标题用“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好处?
将大自然拟人化,把物侯现象说得 生动而有情趣;切合读者的好奇心和求 知欲望,具有有启发性。
2重新拟一开头,与原文作比较, 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 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 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
——郭沫若
二十四节气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 谷雨、 立夏、 小满 、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处暑、 白露、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 大寒
冬 雪 雪 冬 小 大 寒
秋 处 露 秋 寒 霜 降
夏 满 芒 夏 暑 相 连
春 雨 惊 春 清 谷 天
二 十 四 节 气
3、词语评点:
写春: 大地苏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次第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
地,生机勃勃的景色。 “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 开的美景,透漏着暖暖的春意。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
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 “次第”写出百花竟相开放、争着报春的 热闹情景。
写夏: 燕子翩然归来 植物“孕育”果实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 俐的情态,透露出喜爱之请。 “孕育”将植物写活了,形象的写出了夏 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练习:
1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 (2)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 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10 天左右。 2、说一说存在于身边的大自然的语言。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课件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文本素材(3篇)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课件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文本素材(3篇)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课件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文本素材(3篇)竺可桢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

1910年赴美国留学。

1913年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

1918年获哈法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博士学位。

同年回国。

后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

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

建国后为中国科学院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领导并指导了我国自然区划综合考察、国家大地图集编纂、地学规划规定、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工作。

在物候学研究中有创造性的贡献。

《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一文,基本解决了国际上100多年的争论,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他还是我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与时间的先觉先行者。

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

他在地理学、气象学、资料考察、科学史、科研管理、科学普及和教育事业等方面都有重要建树。

竺可桢的著述和各类文字非常丰富。

据不完全统计,他的学术论文、科普作品等著述多达200万字以上,对我国近百年来社会、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都有如实的记录,是难得的研究资料和文化遗产。

竺可桢一生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地从事科学普及工作,他一直认为科学普及事业是整个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经常在各种场合提出:科学研究的提高与普及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

越是高级研究人员,越应带头向群众进行科普宣传;一个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的成绩,应该计入他对科学事业的贡献内。

自1916—1974年的半个多世纪中,他坚持带头进行科普工作,撰写科普讲稿、书籍约160余篇,内容除地学、气象学、物候学外,还涉及天文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等许多学科,读者对象从科学技术人员到少年儿童多个层面。

建国后,他在公务十分繁忙的情况下,仍然对科普工作倾入极大的热情,除积极进行科普创作之外,还为广播电台作科普讲演,对天文馆、自然博物馆的创建也付出了很多精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 时 教 案 课题:16 大自然的语言第 1 课时 总序第 个教案 课型:新授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批注教学难点: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用具: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板书文题、作者)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

声屏显示课文朗读。

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略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

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

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

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

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1.学生齐读6~10段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

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教学(后记)后思:课 时 教 案 课题:16 大自然的语言第 1 课时 总序第 个教案 课型:新授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批注教学难点: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用具: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

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4)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学生明确:不好。

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

“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学生明确: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

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生1:《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

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生2:《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生3:《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多媒体显示: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学生构思写作。

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生1:“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生2:“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生3:“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生4:“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四、课堂小结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

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教学(后记)后思:课 时 教 案 课题:16 大自然的语言第 1 课时 总序第 个教案 课型:新授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批注教学难点: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用具: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写作活动设计1.利用课余时间观察自己身边的物候现象,写出观察日记。

2.如果有机会观察一下向日葵,就会发现向日葵的花盘总是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在转动,正因为这样,人们才给它起了“向日葵”这个名字。

等向日葵成熟了,停止生长了,花盘就不再随太阳转了。

请以《为什么向日葵跟着太阳转》为题,写一篇事理说明文。

解释向日葵向日之谜。

提示:关于葵花向阳的传说:太阳神原来有好几个儿子,他们轮流在天上值日。

其中一个小儿子,觉得总在天上没意思,就偷偷地溜到地上来玩。

可是一从天上下来,他就不能发光了,身不由己地落到一棵小树的顶上。

日久天长,他就和树长在了一起,逐渐变成了葵花。

这时,他又觉得天上好玩,后悔极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