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工业城市洛阳大型国有企业的归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工业城市洛阳大型国有企业的归宿
洛阳是一个与央企有着非常关系的城市,可以称得上央地合作的典型样本。
最早的“央企”之都
1954年,“一五”计划中,国家156项重点骨干项目中的7项落户洛阳,它们是东方红洛阳拖拉机厂、黄河冶炼厂、洛阳轴承厂、矿山机械厂、铜加工厂、洛阳耐火材料厂和高速柴油机厂。它们无疑是当时的“央企”。
这些国家重点项目的落户,奠定了洛阳的工业基础。此后,洛阳又兴建了洛阳玻璃厂、洛阳棉纺厂等一批国家骨干企业和地方配套企业。厂内有现代化的研究所和学校,如耐火研究所、拖拉机研究所、拖拉机学校等。
工业企业的发展,以及从全国各地来支援工业建设的人才的聚集,带动了城市的发展。洛阳城市人口从刚解放时的不足7万猛增到1957年的52.9万,仅次于当时的上海、广州、北京和武汉。
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与所有的国有企业一样,在资金短缺、设备老化、技术陈旧、机制不灵活等众多因素的困扰下,洛阳的大多数工业企业陷入困境。有资料显示,当时洛阳国有大中型企业亏损面在70%以上。
1998年,国务院提出了“三年国企脱困”的改革要求,被列入国务院脱困企业名单的洛阳企业就有38家。
洛阳人用“停滞”来形容那10年的洛阳工业。
洛阳也曾经着力拯救这些老国企。
第一次是1998年国务院提出“三年国企改革脱困”的目标。破产重组、冲销负债、剥离不良贷款等,借助这3年的国家政策性扶持,洛阳为这些老国企清了一次毒。
第二次是2001年,洛阳市第一次提出了“工业强市”的战略。在此战略下提出了“1648工程”,即在16个重点工业企业中筛选出48个具有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重点项目给予重点扶持。
连续两次的大手术,给了老国企们喘息的机会。但如病入膏肓的老人一样,这些国企仅是稍微好转,并没有走上康复的道路。
剩下的一条路就是体制改革,这一直以来被看做“彻底拯救老国企”的良方妙药。但是,体制改革牵涉这个城市将近过半的老国企职工,由此可能会引发社会不稳定,因而成为洛阳历届政府都轻易不敢触摸的一个敏感区。
直到2005年,一些企业命悬一线,洛阳市终于下定决心。
回归央企
2005年,洛阳市对203家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后,开始着手为大型企业寻找战略重组伙伴。
但这个伙伴并不好找。引进央企、民企、外资企业,洛阳都做过尝试。但结果却是一边倒地选择了央企。
较早的2005年9月,中国中钢集团公司、洛阳市国资委与洛耐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和《股权托管协议》,洛阳市国资委将持有洛耐的54%股份无偿划转给中钢集团,把划转后剩余15%的股权委托给中钢集团管理。
到2005年年末,洛铜和中铝集团签订协议,以优质资产与中铝共同投资设立了中铝洛阳铜业有限公司,并通过这个公司对洛铜实施战略性重组。
紧接着,2006年12月,洛阳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将持有的80.27%洛玻集团股权中的70%,无偿划转给中国建材集团。
2007年年底,洛阳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无偿向国机集团转让一拖集团67%的股权。
加上洛阳矿山机械厂1993年已加入中信集团。至此,洛阳曾经的老“央企”除洛轴外,几乎全部回归央企,一时创造了国企改制的“洛阳模式”。
战略重组后,洛轴、洛耐、洛玻、洛铜、一拖等5家企业共向中央(省)企业无偿划转资产50.27亿元。
此外,国机集团还重组了洛阳轴研所。通过全资持有轴研所,国机集团从而间接持有了洛阳上市公司轴研科技34%的股份。
赶上央企改制的机遇,是洛阳与央企高成功率合作的主要原因。当时正值央企改制热潮,国资委要求将央企数量减少到100
家,于是中央企业纷纷通过兼并地方企业来做大自己,以便挤进这100家的名单。
而另一个原因是风险小。一段时期以来,引进外资或民企重组国企,总有国有资产流失、国企贱卖的争议,而由央企重组,这种阻力要小很多。
2006年,德国舍弗勒并购洛轴一事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一度引起上至国务院等多个层面的高度关注,甚至上升到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最后,以洛轴与永煤集团的合作而结束。
“洛阳模式”是早期地方政府拯救地方国企的典型方式。企业濒临破产、大量工人下岗,保证企业起死回生、保证工人就业与社会稳定,是地方国企改革面临的首要问题。比起以利润为导向的民企和外资企业,央企的责任担当无疑更可靠。
被央企收编,使洛阳的老国企摆脱了暂时的经营困局,但也有人提出了质疑:这种重组解决了洛阳企业眼前的困难,但从长远发展来看,是否有利于洛阳企业焕发内在创新动力?是否有利于洛阳的产业规划与布局?央企投资众多,它们是否把洛阳作为它们的重要基地?
洛阳反思
2007年,当时的河南永煤集团重组洛轴,被看做是洛阳国企改革模式调整的信号。
洛阳市国资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对于央企并购我们的确有所反思,起码我们认为央企并购并不是国企改制的唯一道路。”
当时,国内财经报纸《21世纪经济报道》敏感地作出了《国企重组“洛阳模式”变调: 从央企并购到省内重组》的报道。
该报道显示,洛阳有关部门开始进行一些调研和反思,主要集中在:被央企并购的企业,是否在供应链上降低了成本?在产业链上的话语权是被弱化还是得到强化?在研发水平上是否得到了提升?这说明,洛阳市政府已经意识到那些企业并不是一卖了之。
洛阳市国资委副主任侯建尚并不认同这个观点。“洛阳一直都很支持与央企的合作。”据他介绍,为加大与央企的合作,洛阳市成立了常设机构央企联络科。据说,该机构原计划设置级别更高,为副县级机构,但因种种原因,成为洛阳市国资委下的正科级机构。
此后,洛阳市国资委又建立了央企和省属企业驻洛单位工作联系制度,并把每季度与央企合作的进展情况、遇到的问题形成季报。
据曾参与洛阳国企改革工作的专业人士介绍,洛阳国企与央企合作,也有一部分是站在产业发展的角度考虑的。洛阳这些老国企,大多是在陷入困境时选择与央企合作的,这些企业的困难有些是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有些则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或行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