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路线设计细则》宣贯
《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宣贯

《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宣贯及技术研讨
3.编制单位
主编单位
同济大学
参编单位
上海市城建设计研究院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重庆市设计院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宣贯及技术研讨
2.编制过程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2.与其他规范的关系
城 镇 道 路 技 术 标 准 体 系 表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程 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
部标 CJJ 129-2009 CJJ 152-2010 JGJ 50-2001 部标 CJJ 136-2010 CJJ/T 15-2011 部标 CJJ 169-2011 CJJ/T 135-2009 部标 GB 50688-2011 GB 14886-2006 GB 5768.1,2,3-2009 国标 CJJ 43-91 CJJ/ 66-2011
1 2 3
道路工程术语标准 道路工程制图标准 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通用标准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宣贯7

主要条文
12.3.4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设计应包括面层类型选择与结构层组合设计,接缝 构造、配筋和排水设计,各结构层材料组成设计,路面厚度计算,路面表 面特性设计等。 2 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应采用行车荷载和温度梯度综合作用产生的疲劳 断裂作为设计指标。 3 水泥混凝土面层应满足强度和耐久性的要求,表面应抗滑、耐磨、平 整。面层宜选用设接缝的普通水泥混凝土。面层水泥混凝土的抗弯拉强度 不得低于4.5MPa,快速路、主干路和重交通的其他道路的抗弯拉强度不得 低于5.0MPa。混凝土预制块的抗压强度非冰冻地区不宜低于50 MPa,冰冻 地区不宜低于60MPa。
1 总则 2 术语 3 路基设计基础调查与路基土分类 4 一般路基 5 路基排水 6 路基防护与加固 7 特殊路基 8 管线工程中的地基处理 9 路基改扩建
主要变化: 1. 章节调整 2. 原则规定
具体设计内容见专项规范《城市道路路面 设计规范》(CJJ169-2012)
章节调整
新规范 12.3 路面
第一节 设计原则与规定 第二节 设计标准 第三节 结构组合设计 第四节 新建路面结构层的计算
《城市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 -2012 5 沥青路面
5.1 一般规定 5.2 面层类型与材料 5.3 路面结构组合设计 5.4 路面结构设计指标与要求 5.5 路面结构层的计算 5.6 加铺层结构设计
4 主要变化
n 12.1 一般规定 n 12.2 路基 n 12.3 路面
沥青混凝土路面 水泥混凝土路面
4 主要变化
n 12.1 一般规定
12.1.1 路基、路面设计应根据道路功能、类型和等级,结合沿线地形地质、 水文气象及路用材料等条件,因地制宜、合理选材、节约资源。应使用节能降耗 型路面设计和积极应用路面材料再生利用技术,并应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安全可靠、方便施工的路基路面结构。 12.1.2 路基、路面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以及良好的抗变形能力和耐 久性。同时,路面面层还应满足平整和抗滑的要求。 12.1.3 快速路、主干路的路基、路面不宜分期修建。对初期交通量较小的道 路,以及软土地区、湿陷性黄土地区等可能产生较大沉降的路段,可按“一次设 计,分期修建”的原则实施。 12.1.4 路基、路面排水设计应根据道路排水总体设计的要求,结合沿线水文 、气象、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设置必要的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设施,并应形 成合理、完整的排水系统。
交公路[2007]358号《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修订宣贯及技术培训讲座
![交公路[2007]358号《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修订宣贯及技术培训讲座](https://img.taocdn.com/s3/m/18c9320b4a7302768e993941.png)
《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宣贯及技术培训讲座交通部公路司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07年10月16日主要内容一、编制依据二、工作过程三、修订的主要内容2006年3月~5月2006年5月~8月2006年9月2日2006年9月~12月2006年12月20日2006年12月~2007年元月2007年元月2007年2月12日2007年6月2007年7月《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宣贯及技术培训讲座第二讲总体设计交通部公路司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王安惠2007年10月主要内容一、总体设计的概念二、总体设计的工作步骤三、“编办”对总体设计的要求一、总体设计的概念二、总体设计的工作步骤包括:路线走廊带及路线长度、互通立交及重大工程方案的变化等。
阐述城镇现状、规划及产业布局情况,说明路线方案、工程方案对规划的影响,各自进行优化调整的可能性,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表达。
阐述项目区域主骨架路网现状及规划状况。
阐明与本项目关联道路的功能、等级、使用状况,远期改扩建的可能性及对项目实施方案的影响。
阐明项目区域断裂分布、性质对路线布设及重大桥隧构造物设计方案的影响。
注重地下水的勘察与分析。
要求对整个走廊带予以说明,不仅是纵向分布。
应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予以表达,逐路段、逐工点分析不良地质对路线布设及工程设置的影响。
绘出分布图,分析其与路线布设的关系。
要特别重视平面交叉的设置,分析交叉功能、交通性质及流向,合理进行交叉渠化、标志标线设计,确保安全。
分析拟建公路的使用功能及运输性质,一般可分为:客货混合型、客运为主型、货运为主型三种,如:机场公路、疏港公路、矿山公路、旅游公路、国防公路等。
要根据交通特点,说明路线布设、路面结构、桥梁荷载、环境保护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说明路线走廊带基本农田的分布状况及隶属关系,路线布设应注意的路段及部位。
强调与路线布设及重大桥隧结构物的关系。
当地原住居民的意见十分重要,应在当地政府协调下,广泛征求其意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2017年版--宣贯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2017版 修订背景
1. 修订的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统筹考虑人、车、路、环境 和资源 ——总结经验和教训、吸收科研成果、借鉴国外先进的规范和技术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国内国外结合, ——建立与我国公路建设事业相适应的规范和指标体系 ——建立高效、安全、绿色、畅通的公路交通网,满足公路建设和管理
第一: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设计交通量较小、没有达到适应交通量的低限,只 能采用较低等级的规范,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公路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 一些地方 被迫采取了人为放大交通量的“变通”做法,使交通量调查和预测失去了科学性和 严肃性。
公路功能
修订内容之一:公路功能分类
第二,路网的结构性问题开始凸显。一些从路网中地位、功能需要等角度考 虑,应该修建不控制出入的集散公路,却由于交通量大修建了高速公路,形成了 不合理的路网结构,功能分工层次不清晰、协作互补不充分,整体运营效率不高。
主要修订内容2
三级以上干线公路应采用运行速度方法对几何线形的协调性和一致性进行分析检验,采 用三维仿真等技术对线形组合设计、视距进行检验评价,据以对几何线形和技术指标进 行优化改善,同时提出必要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其它等级公路有条件时,参照执行。 (2017)
(1)修订内容
新增内容 2017版: 【条文】 1.0.10 二级及以上的干线公路应进行交通安全性评价,其
3. 修订内容
进一步明确采用运行速度方法进行设计检验的要求,对交通安全性评 价、公路改扩建、应急救援等内容进行修订完善; 根据全国公路项目设计与建设的实际需求,新增公路沿线设施章节。 对公路路线设计紧密相关的收费站、服务区、停车区、客运汽车停靠 站、U型转弯设施等主要几何指标提出相关规定与设计要求; 修订、完善公路与公路,公路与铁路、乡村道路、管线交叉相关技术 指标及设计要求。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规范宣贯

交通: 有序、安全、 畅通、低公害。
覆盖全国
全国调研 广泛征求意见
技术思路
先进性
以新技术成果指导城市道路设计
目标导向
可操作性
注重理念与实际的结合
综合性
提高交通服务水平, 营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设施:
功能全面、技术先进、 安全实用、经济合理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3
各章重点
路权的概念
中、长、特长 隧道
A 特大型桥梁 √
快速路
I
√
中央分隔护 栏
√
危险段 匝道控制
II
II
B
主干路
√
√
中间分隔、 机非分隔
C
次干路
√√
危险段
必须
III
危险段
应
III
D
支路
√√
危险段
宜
IV
4 总体设计
4.3 总体设计要求 1. 确定交通设施的技术标准、建设规模与主要技术指标,确认后执行。 2. 应划定与主体的界面、接口等,并协调设施各专业等。 3. 应组织各专业制定设计方案,衔接与配合。 4. 根据道路服务水平和安全性评价结论,应优化方案。 5. 制定应急预案。
3.0.4-5 改建、扩建:既有设施、既有交通状况、交通预测。
4 总体设计
4.1.2 设施设计与主体工程设计相协调,综合考虑,体现主体设计意图。 相互匹配,统一、协调、完整的系统工程。 4.2.2 交通设施分级
交通 设施 等级
适用范围
标志、 标线
隔离和 防护设
施
中央分隔
防眩
路侧防撞 护栏
信号灯
《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宣贯

撰写和讨论:2008年8月至2010年5月(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和修订阶段:2010年6月至2010年12月(98条反馈意
见——送审稿) 报批阶段:2012年6月完成报批稿,2013年1月完成报批稿终稿。
2003 年《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规定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
城市道路交叉设计规程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
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宣贯及技术研讨
1.主要技术内容
共8章、31节、271条,其中强制性条文1条。
1.总则; 2.术语和符号; 3.基本规定; 4.一般路基; 5.路基排水; 6.路基防护与支挡; 7.特殊路基; 8.路基改建与扩建。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宣贯及技术研讨
1.编制背景
总结全国20多年来城市道路路基设计 和建设的实践经验;
相关科研成果的支撑,吸收新技术、 新成果,具体应用;
关键性问题专题研究; 参考国内外现行标准,结合中国国情
和交通特点选用; 组成有代表性的编制团队; 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 《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有基础了。 适应我国城市道路建设发展的需要,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及《公路路线设计细则》宣贯会报道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及《公路路线设计细则》宣贯会报道《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及《公路路线设计细则》宣贯会报道2010年第3期广东公路勘察设计总第139期本次研修班重点研讨了目前电子文件管理与档案信息化的两大难题:1,档案信息化怎样赶上国家和企事业单位的发展;2,怎样解决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保存,保真,利用.其中,电子文件管理的问题集中在:真实性, 长久保存,安全管理方面;而档案网络信息安全的问题集中在:设备换代兼容性,数据载体长久性,数据真实性等方面.目前,上述问题主要的解决方法为:1,制定合法文件生成的法律框架;2,确定文件的法定系统和流程;3,制定电子文件的应用标准和管理规范. 鉴于目前我国关于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管理规范都只是初步实施,大家认知不深,所以, 邱晓威老师逐条讲解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电子文件管理办法》(厅字[2009]39号),国家标准《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等规范性文件.邱晓威老师参与了上述文件的编制,因此他的讲解详细,生动且具有权威性.为了加深学员们的印象和理解程度,研修班还通过播放图片和录像的方式展示了上海浦东档案馆,深圳市民信息中心等信息化建设较为先进的单位实例.通过参加本次研修班的学习,使笔者对我公司目前电子档案管理的存在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为解决相关问题以及下一步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肖伟谊报道)《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及《公路路线设计细则》宣贯会报道《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GB04— 2010)于2010年7月1日正式施行,《公路路线设计细则》即将颁布.此二新规范充分考虑各地特点,在经过多年工程实践的基础上,增加和修订了许多内容.为便于广大公路建设人员更好地理解,运用新规范,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于2010年7月30日至31日在郑州市举办了《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及《公路路线设计细则》宣贯会.授课专家有: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罗满良副总工程师;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北京中交国路环境景观园林公司孟强副经理;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公路工程研究中心周荣贵副主任.公路建设,设计,科研,施工,养护等领域的多个相关专业单位代表参加了 .44.此次宣贯会.组委会一共安排了四场专题讲座,授课专家分别针对《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和《公路路线设计细则》修订的背景,特点,指导思想,原则,主要内容等进行了生动,细致的讲述.通过参加本次宣贯会,笔者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1,环境保护设计应遵照"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针对社会环境,生态环境采取防护与恢复措施及指标,实现最大可能保护,最小程度破坏的目标.2,公路环境保护设计与公路工程选线,路基,桥隧等专业设计密不可分.修订的规范对于执行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贯彻交通 2010年第3期信息专栏总第139期运输部关于更新设计理念,保护耕地,降低工程造价,建设安全,环保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等战略部署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公路路线设计细则》作为公路工程行业标准《公路路线设计规范》的细化,扩展,延伸和补充,采纳吸收了"公路通行能力研究","高速公路运行速度设计方法和标准"和"公路货车停车视距"等l0多项相关研究成果,增加了与公路路线设计紧密相关的内容,形成较为全面的公路路线设计系统.4,公路安全设计及评价检验已经成为公路设计主要的方向,虽然我国已经开展了许多安全性研究的专项课题,但由于公路安全的影响因素很多且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的环境条件差异较大,因此公路安全设计及评价还需要随着各地交通环境的变化不断完善并采取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开展.(池坤敏报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新修订内容与岩土工程勘察审图要点及疑难问题解析培训交流班在广州市举办2010年7月30日至31日,全国建设工程科技培训中心在广州市主办了第二届"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新修订内容与岩土工程勘察审图要点及疑难问题解析培训交流班",协办单位为深圳市铭诚会议策划有限公司.本次培训班,主办方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大钊进行培训及答疑.一,《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培训要点《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是岩土工程勘察的国家标准,是岩土工程勘察的母规范,是我国岩土工程体制改革的成果,规范的变化反映了我国从前苏联勘察设计体制向国际岩土工程技术体制逐步融合的过程.本次局部修订的主要内容是为了使部分条款的表达更加严谨,与相关标准更加协调.与修改有关的条款内容主要有如下: 1,原文"总则"1.0.3"岩土工程勘察应按工程建设各勘察阶段的要求,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查明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精心勘察,精心分析,提出资料完整,评价正确的勘察报告", 该条款是原则性,政策性规定,可操作性不强,容易被延伸.故本次局部修订将该条款分为两条, 原文第一句保留为强制性条文;第二句另列一条,不列为强制性条文.2,"土的分类与鉴定"3.3.7之1—4款规定土的描述的内容,有时不一定全部需要,故将 "应"改为"宜".指出土的光泽反应,摇振反应, 干强度和韧性的鉴定是现场区分粉土和粘性土的有效方法,明确目力鉴别的用途.3,"4.1房屋与构筑物"之4.1.13条款提出 "对情况复杂的重要工程,需论证使用期间水位变化和需提出抗浮设防水位时,应进行专门研究"的建议.4,"4.1.18"条款对详细勘察的勘探深度自基础底面算起,应符合的规定中的第五款"在上述规定深度内遇基岩或厚层碎石土等稳定地层时,勘探孔深度可适当调整",因不影响工程安全和质量,故改为非强制性条款.45?。
安全设施设计规范及细则-宣贯

交通标志的支撑方式应根据设置位置的交通量、车型构成、车道数、 构造物分布、路侧条件及承受的风荷载大小等综合因素灵活确定。
第四章 标志
第四--章- 支交撑方通式标和志结构
提高了对支撑方式设计要求
4.5.2
当互通式立体交叉出口匝道位于上跨桥梁后且距离较近时,应在上跨桥 梁上采用附着方式增加设置出口预告标志。
主要修订内容
(6) 关于避险车道的设计
并根据研究成果对避险车道的设置条件、设置位置、结构参数、附属设施、运营管理、养护及 救援和安全性评价等提出了条文建议。
在本次修订中根据各规范的特点 分别进行了考虑,其中《设计规范》 和《设计细则》中均列入第11章。
目录
1
二3 、主要修订内容 4
第一章 总则
(1) 强调了预防为主的设计原则和主动引导设施的作用。
【规】1.0.5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系统设计、重点突出的原 则。应在交通安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优先设置主动引导设施,根据需要设置被动防护设施。 【细】1.0.5 … …应以公路交通安全综合分析或交通安全评价结果为基础,从公路使用者 的角度出发,优先设置主动引导设施,根据需要设置被动防护设施,做到主动引导与被动防 护应相互结合,以充分体现公路设计功能,适应公路的运行环境特征。 (上版为“以人为本、安全至上”)
地磁感应突起路标
低能见度条件下行车智能预警系统
第一章 总则
第三章 总体设计
1(1)总则一般规定:根据《安全生产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提出三同时
的要求,以避免先通车、后发生交通事故、再行改造的恶性循环的发生。
【规】【细】 3.1.1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必须与公路土建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 入生产和使用。
最新路线规范宣贯材料-第10-13章

新 标 准
《规范》修订征求意见中,多数公路建设管理、养护部门建议增加单 车道匝道的宽度,即右侧硬路肩宽度,以便于维修养护施工作业中能 保持不中断交通和便于故障救援等。
3. 修订了匝道典型断面的宽度指标及适用条件 (1)主要修订内容
随意接入的现象。
1. 新增对平面交叉设置条件的一般性规定
(4)应用注意事项
条文中“限制”、“严格限制”的程度用语,表达修订组在平面交叉 设置上的导向性意见,即允许设置,但应结合公路功能、技术等级及 建设条件,限制平面交叉设置的数量、加大平面交叉设置的间距、做 好交叉交通组织与渠化设计等。其中“严格限制”相对“限制”更为 严格、强烈。
在具体设计中,应正确把握公路功能定位及技术等级差异,恰当协调 通行效率与沿线交通便利之间的平衡;
措施:主要支路合并。
2. 新增对特种车辆通行条件进行检验的规定
(1)主要修订内容
新增第10.1.2条第10款,规定公路平面交叉应满足对应的设计车辆的通 行要求,有特殊通行需求时,对特种车辆通行条件进行检验:
(2)新《规范》表11.3.3-3增加了一条注解,明确一般互通式立交可将分流鼻处设计 速度降低5km/h取值。
5.明确避免采用各种情形接小半径的不利组合
(4)应用注意事项
本次修订在保障行车安全的前提下,按枢纽互通与一般互通不同的使 用功能,前者维持原表指标不变,即保持了原表指标应用的连续性。 对后者一般互通,在注解中明确分流鼻端设计速度可降低一档取值, 以有利于降低互通立交的规模和占地。
1. 新增复合式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三种交织处理方式
(3)要点解读
复合式互通式立体交叉连接处理方式的选择原则如下:
《公路路线设计细则》宣贯

基础工作
●设计阶段 7、充分研究分析拟建公路交通组成的特点,明确功
能及运输性质,根据拟建公路交通组成特点及其功能、性 质合理确定路线方案,恰当运用路线平纵面技术指标,合 理选定路面结构、桥梁设计荷载及环境保护方案;
8、充分调查沿线土地资源的分布状况,路线布设应 尽量避免占用基本农田和经济作物林,并应在公路建设中 采取措施造地还田;
和油耗之间的关系 9、公路隧道分类及其平、纵面技术指标 10、公路隧道横断面宽度 11、山区高速公路数字化集成设计系统研究与开发 12、公路路线运行速度设计方法研究 13、山区高速公路平均纵坡研究 14、连续长大下坡路段安全保障技术研究
三、主要内容
1、依据交通运输部关于公路勘察设计指导意见,总结吸 收了多年来我国公路勘察设计的研究成果、技术方法和 成功经验; 2、强调总体设计,综合考虑人、车、路、环境等因素; 3、开展“公路运行速度设计”和“平均纵坡坡长”专题 研究,在公路路线设计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方面进行了 较深入地探讨; 4、增加公路功能、运行速度、货车视距、安全性检验 等新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和路线设计的有关内容。 5、增加了与公路路线设计紧密相关的内容,以形成较为 全面的公路路线设计系统。
2、对《公路路线设计规范》扩展和延伸部分进 行针对性的专题研究,并吸取国内外公路路线 设计的成熟经验;
3、编写的体例遵循标准规范的编写格式,尽可 能与《公路路线设计规范》相互对应,但不要 求完全对应。
4、编写内容按以下三个层次逐步展开: 1)第一层次:按章节安排提炼出个章节要解决 的问题和包含的内容;
2)第二层次:按照第一层次提出的问题,明确 解决问题的具体要求、应遵循的有关规定和应 达到的程度及深度;
3)第三层次:解决上述问题的依据和所采用的 方法、理论、手段等。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2015宣贯-路基结构

– 压实度K
施工控制指标 ?
– 回弹模量 E0
静态指标和静力测试方法:应力状态不合实际指标 取值:查表法或经验为主 ?
– 弯沉 l
唯一性? 路面结构 面层[厚度(cm)/ ( )/模量(MPa)] (MP )] 基层[厚度(cm)/模量(MPa)] 土基模量(MPa) 土基顶面压应变 路表弯沉(0.01mm) 33.6 38.1 1 15/1500 30/1500 2 15/1500 21/3000 3 10/1500 26/3000 30 300×10-6 36.6 37.5 35.3 4 10/1500 19/3000 5 10/1500 23/3000
对砾和砂,D60(通过率为60%时的颗粒粒径)大时,取高值,D60小时,取低值。 对其他含细粒的土组,小于0.075mm颗粒含量大和塑性指数高时,取低值,反之, 取高值。 同等条件下,轻、中等及重交通荷载时取较小值,特重、极重交通条件下取较大值
– 路基土动态回弹模量本构模型
oct M R k1 p a p p 1 a a
轻、中等及重交通:0.8m 特重、极重交通:1.2m 特种轴载公路:单独计算
3.2.1 路床厚度应根据交通量及其轴载组成确定。对特种轴载的公路,应单 独计算路基工作区深度,确定路床厚度
3
2015‐5‐28
二、2004版规范的主要问题
与路基相关的道路病害
– 稳定问题
上边坡 下边坡
– 变形问题
弹性变形:显著影响路面疲劳寿命
t w tires 1 h 2 top of subgrade h 2 w+t w+t+h subgrade h 2 w surface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宣贯课件

5 横断面设计 6 平面设计 7 纵断面设计 8 线形组合设计 9 道路与道路交叉 10 道路与轨道交通线路交叉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 有限公司 平面交叉-同济大学 立体交叉-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5、强制性条文说明
强制性条文:直接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 全、人身健康、环境保护、能源资源节 约和其他公众利益的,且必须严格执行 的条文。 经专家评审和强条委审查,同意《规范》 列出的2条强制性条文,即《规范》报 批稿中的第6.6.1、10.2.1条作为强制 性条文。 避免与其他规范相同的强制性条文,将 来全强条规范——《城市道路工程技术 规范》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宣贯
5、强制性条文说明
【条文说明】 3 有轨电车与铁路同为轨道交通,而轨道、结构各异,相交时必须是立 交。无轨电车道虽无轨道,但其供电接触网、柱与铁路相冲突,也必须设置立 体交叉。 4 除有轨电车外的城市轨道交通,如地铁、轻轨等,行车密度大、全封 闭运行,故规定必须设置立体交叉。 【实施要点】 在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与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部门的协调处理,既要保 证城市道路正常通行、车辆和行人的安全;也要保证轨道交通正常通行、车辆 和行人的安全,避免相互影响。在技术、经济、环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城市 道路与轨道交通线路交叉应优先采用立体交叉,与铁路法的有关规定相一致。
通用标准 5项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CJJ 1-2008 CJJ 36-2006 待编 编制中 《城市停车设施通用规范》 《城市综合交通枢纽设计规范》
《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JTG/TD21—2014)宣贯会报道

主要包括 : 1 、 《 细则》 的编制背景和编制依据。2 、 相 比《 公路工 程技 术标 准》 ( J T G B 0 1 —2 0 0 3 ) 与
《 公 路 路 线 设 计 规 范》( J T G D 2 0—2 0 0 6) 中有 关 “ 立 体 交 叉 ”内 容 上 新 增 的 内 容 和 修 改 的 内 容 。 3 、 《 细则》 中部 分 条文 、 规定 的详 细 解 读及 在 工 程
实例 中 的 应 用 。并 在 会 后 进 行 了现 场 交 流 及 解
疑。
2 0 1 4 ) ( 以下 简称 《 细则》 ) 于2 0 1 4年 1 1月 1日
起 正 式 施 行 。 为提 高 公 路 设 计 水 平 , 帮 助 从 业 人 员及时 、 准确 的掌握 《 细则》 的相 关技 术 要 求 , 《 公 路》 杂 志社 于 2 0 1 5年 1月 1 4 日至 1 6日, 在 成 都 市举 办 了《 公 路 立 体 交 叉 设 计 细 则 》( J T G / T D 2 1
路及特点进行深入解读 , 对 主要修 改条 文及条文
说明、 新 旧规 范 对 比分 析 及 使 用 注 意 事项 进 行 了
说明 , 并 在 会 后 进行 了现 场 交 流及 解 疑 。
通过 此 次 宣 贯培 训 的 举 办 , 使 相 关 人 员 迅 速 了解 新 旧规 范 的变 化 , 掌握新 规范 的要 点 , 对 新 规 范在 全 国 范 围快 速 推 广 并 执 行 起 到 了 促 进 作
有限公 司刘 子剑 ( 《 细则 》 主编 ) , 培训 内容 主要 为《 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 的全文解读与应用 。
报道)
5 3・
JTGD20-2017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宣贯

国际上已逐步广泛应用运行速度方法(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 《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规范》已经应用。
(3)使用中注意事项
基于运行速度的安全评价,可以有效提高线形设计的连续性、甄别 复杂线形组合中存在的速度突变等问题,对于优化平纵设计、完善路 面、桥涵、隧道、交通工程和安全设施都有重要帮助,有助于提高公 路的本质安全水平。
• 采用车速变异系数、客货极差比、断面车速差、车速离散度等指标 开展线形安全评价
• 通过运行车速指标与事故率的关系模型建立不同指标的评价标准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2017版 解读
第2章 公路分级与等级选用
主要修订内容-公路功能
公路功能分类与分级
公路功能
修订内容之一:公路功能分类
06版规范引入了公路功能概念,并将其作为确定公路等级的首要因素。但在工 程实践中,功能的决定权重往往被弱化和虚化,造成3方面问题。
的需要。
2. 修订原则
贯彻国家环境、耕地、资源等基本国策,实现可持续发展; 贯彻“以功能主导原则”,明确功能在确定技术规范和指标中的主导 地位 明确指标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使用灵活有序; 合理调整交通工程设施配置规范,以保障安全和服务水平。 规范的总体框架不大,局部章节顺序和相关内容调整,传承发展,便 于接受、理解和使用。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2017版 解读
第1章 总则
主要修订内容1
本规范根据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所规定的公路功能与分级、 控制要素、路线和路线交叉的基本规定 、主要技术指标而编制 。(2017)
(1)现公路交通状况与03标准、06规范制定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2)03标准关于公路等级选用、设计车辆、服务水平采用等方面凸显了一些 与现状情况不符的问题。 (3)在公路设计与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4)公路科研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与实践经验。 修订内容:公路功能分类及等级选用、高速公路设计交通量、设计车辆、交 通量换算系数、运行速度检验与安全性评价、服务水平等。
002---改扩建细则宣贯材料---路线及交叉150319

2015年3月
南京
《高速公路改扩建设计细则》各专业主要条文解析
各专业主要条文及条文说明的解读
6、路线
6.2.5、原路面直接利用时,在满足排水和超高设置要 求的前提下,拼宽新建部分路拱横坡可顺接原路横坡。
条文解读: 原路可能因为施工误差、沉降或局部加铺等因素, 其横坡可能已经不是2%等标准值,这样如一定要改建 为标准值,将带来大量的工程量,增加投资,对维持 通车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可 维持原横坡,进行顺接。
编写组培训讲义
2015年3月
南京
《高速公路改扩建设计细则》各专业主要条文解析
各专业主要条文及条文说明的解读
6、路线
6.2.2、既有公路的长大纵坡路段,因连续上坡而通行 能力明显不足时应增设爬坡车道,因连续下坡而发生事 故频率较高时应增设避险车道。
对比条文: 03标准的 3.0.8: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及二级公路 的连续上坡路段,当通行能力、运行安全受到影响时, 应设置爬坡车道。爬坡车道宽度应为3.50m。 03标准的 3.0.9:连续长陡下坡路段,危及运行安 全处应设置避险车道。 14标准的4.0.8 和 4.0.9条。 含义基本一致。
条文解读:
对两侧拼宽路线纵面线形设计的具体要求。
编写组培训讲义
2015年3月
南京
《高速公路改扩建设计细则》各专业主要条文解析
各专业主要条文及条文说明的解读
6、路线
6.4.4、当受构造物控制且纵坡不大时,在满足视距的 前提下,经论证,纵面设计可采用3s设计速度行程的竖 曲线长度来控制设计。
条文解读: 主要针对软基等有持续沉降路段,前提条件: A、纵坡不大; B、满足视距; C、经论证。
公路路线设计细则

JTG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推荐性标准 JTG/T D20-200X公路路线设计细则(总校稿)200X发布 200X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发布前言根据交通部《关于下达2004年度公路工程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厅公路字[2004]165号)精神,《公路路线设计细则》的编制工作开始立项实施,我们随即联系参编单位成立编写组,按照《公路工程行业标准管理导则》的要求,制定编制大纲报部。
2006年5月23日,交通部公路司在西安主持召开了《公路路线设计细则》编制大纲审查会,编写组根据会议精神,确定了为编写细则所配套进行的“公路路线运行速度设计方法”和“山区高速公路平均纵坡研究”等专题研究,对编制大纲进行了修改、补充和完善,并于2006年8日16日将修改完善后的编制大纲报部。
在《公路路线设计细则》初稿完成后,2007年3月30日,编写组在西安组织召开了《公路路线设计细则》初稿协调会,通过对《细则》初稿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明确了进一步修改的原则、重点内容和基本要求。
2007年7月18日编写组在西安召开了《细则》配套的2个专题研究项目“公路路线运行速度设计方法”和“山区高速公路平均纵坡研究”审查会,将专题研究结论吸收到《公路路线设计细则》的编写中,完成了《细则》征求意见稿并开始广泛征求意见。
2008年5月28~30日,在西安召开《公路路线设计细则》送审稿院内初审会,2008年8月9~13日,在西安召开《公路路线设计细则》送审稿院内终审会。
2008年12月3~5日,交通运输部公路司在西安组织召开了《公路路线设计细则》(送审稿)审查会。
《公路路线设计细则》作为公路工程行业标准《公路路线设计规范》的细化、扩展、延伸和补充,在编写和专题研究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征求意见工作,采纳吸收了2000年以来交通部公路司组织的“公路通行能力研究”、“高速公路运行速度设计方法与标准”和“公路货车停车视距”等10多项相关研究成果,为送审稿的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标准》《规 范》编制完成后,随即启动 了《手册》的编写工作,经 过讨论和请示部公路司之后 ,《手册》的名称改为《公 路路线设计细则》。体例按 “规范”类编写,内容为《 标准》《规范》内容的深化 、细化、补充和完善,与《 标准》《规范》在条文上基 本呼应,但不要求一一对应 ,特别对于《标准》《规范 》尚未明晰的内容,以及在 实际应用中急需明确的内容 予以补充,充分吸收了国内 外新的研究成果和在实践中 被证明很成功的成果。
机动性 主干公路 机动性
集散公路
地方公路
通达性
通达性
公路技术分级
● 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规定,根据公路功能和适应 的交通量,公路可分为五个等级。
第四章 设计控制要素
●设计车辆 ●设计速度 ● 交通流特性 ●服务水平 ●公路接入
公路通行能力 公路通行能力的研究,主要是对公路交通流的特 性研究,包括交通构成、车速分布、三参数的关系、 换算系数等。从而获得基础数据,用于公路设计通行 能力与服务水平的计算。对于公路网规划、可行性研 究、公路勘察设计、工程项目后评价、路网管理都具 有指导价值。
第五章 总体设计
●基础工作 ●主要内容
强调总体布局、协调设计
●各级公路应根据公路功能、公路等级及其在路网中的 作用进行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应贯穿于公路勘察设计的各个阶段,根据每 个阶段应完成的工作内容,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 部,提出总体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总体设计应处理好公路工程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协 调好公路路线与路基路面、桥涵、隧道、交通工程、环 境景观等各专业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技术标准、建设 规模和整体设计方案,保障用路者的安全,提高公路交 通的服务质量。
根据公路的功能、交通量、及其在路 网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考虑综合运输 体系以及项目影响区的产业布局,正 确选择技术标准,确定公路等级、路 线走向、走廊和主要控制点,提出建 设规模,为项目立项提供依据。
●主要任务
在深入调查沿线地形、地质、水文气象,自然环 境和生态环境,建筑材料等资料的基础上,选择路线 方案,确定路线线位,合理运用技术指标进行公路路 线设计,为项目建设提供依据。 深入调查了解项目沿线城镇、土地利用、铁路、 航道、水利、管道、矿产、电力电讯、文物、自然景 点等基础资料和发展与保护规划,并协调处理好相互 关系;综合协调路线与路基路面、桥涵、隧道、交叉 、交通工程和环境景观等相互关系,提出总体设计方 案,保证设计的完整性、系统性、先进性。 协调工程项目与周围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 环境的关系,构建和谐的路域环境。 建立工程项目数据库,为工程项目的建设养护运 营管理提供基础信息和基本平台。
1、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的深化、细化、补充 和完善; 2、对《公路路线设计规范》扩展和延伸部分进 行针对性的专题研究,并吸取国内外公路路线 设计的成熟经验;
3、编写的体例遵循标准规范的编写格式,尽可 能与《公路路线设计规范》相互对应,但不要 求完全对应。
4、编写内容按以下三个层次逐步展开: 1)第一层次:按章节安排提炼出个章节要解决 的问题和包含的内容;
第一章 总
● 编制目的
● 适用范围 ●基本原则 ●主要任务
则
为准确理解和执行《公路工程 技术标准》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适用于新建或改 (扩)建的各级公路。 》,提高设计水平,保证设计质量 ,制定本细则。 以人为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树立 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倡导全寿命周 期设计思想,处理好公路路线设计与建 设、运营管理、养护维修的关系。
2)第二层次:按照第一层次提出的问题,明确 解决问题的具体要求、应遵循的有关规定和应 达到的程度及深度; 3)第三层次:解决上述问题的依据和所采用的 方法、理论、手段等。
相关支撑研究项目
1、公路通行能力研究 2、高速公路运行速度设计方法与标准 3、高速公路加减速车道长度设计标准 4、公路纵坡坡度与坡长限制 5、公路横向力系数 6、公路货车停车视距 7、一级公路控制出入标准 8、长直线尽头平曲线半径要求、纵坡与汽车运行速度 和油耗之间的关系 9、公路隧道分类及其平、纵面技术指标 10、公路隧道横断面宽度 11、山区高速公路数字化集成设计系统研究与开发 12、公路路线运行速度设计方法研究 13、山区高速公路平均纵坡研究 14、连续长大下坡路段安全保障技术研究
国家“九五”攻 关项目调查的数 据与结论
公路通行能力
公路通行能力反映了公路设施在保持规定的运行质量前提下所能疏导交通流 的能力,是公路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的重要参数。主要作用有以下四方面:
● 用于公路规划设计
确定公路等级的主要的依据 根据设计小时交通量和公路设计通行能力的对比,可以提出所设计公路的技 术等级,所需的车道数,以及是否需要设置爬坡车道等。 设计长度内总体服务水平的分析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各组成部分(基本路段,匝道及交织区)通行能力和服 务水平的分析计算,可得到每一组成部分的服务水平级别,了解全线服务水 平的差别,从整体出发,作出公路设计上的调整改进并消除潜在的瓶颈。
6、2007年3月30日,编写组 在西安组织召开了《细则》 初稿协调会,明确了对《细 则》进一步修改的原则、重
点内容和基本要求。
7、2007年7月18日编写组在
西安召开了《细则》配套的 2 个专题研究项目“公路路
线运行速度设计方法”和“山区高速公路平均纵坡研究 ”审查会,将研究结论纳入《细则》编写中,完成了《 细则》征求意见稿并广泛征求意见。
●高速公路平纵线形设计应尽可能使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V85协调一致,运行速
度可通过类似公路实地调查运行速度累计分布曲线或速度预测模型计算。设 计速度与运行速度V85之差应小于 20km/h,满足速度协调性、一致性原则。
●公路路线设计应采用运行速度进行设计检验。
运行速度
●运行速度是指在特定路段上,在干净、潮湿条件下,85%的驾驶员行车不会 超过的行驶速度,简称V85。运行速度V85是通过在典型公路上行驶车辆的实 际行驶速度观测,经统计、分析、总结其数据分布,回归出第85位的速度并 得到运行速度的测算模型。
8、2008年4月完成《细则》送审初稿。
9、2008年5月28~30日,
在西安召开《细则》 送审稿院内初审会。 10、2008年8月9~13日,
在西安召开《细则》送
审稿院内终审会。 11 、 2008 年 12 月 3~5 日,交通运输部公路司在西安组织 召开了《细则》(送审稿)审查会。
二、编制原则
基础工作
●设计阶段 7、充分研究分析拟建公路交通组成的特点,明确功 能及运输性质,根据拟建公路交通组成特点及其功能、性 质合理确定路线方案,恰当运用路线平纵面技术指标,合 理选定路面结构、桥梁设计荷载及环境保护方案; 8、充分调查沿线土地资源的分布状况,路线布设应 尽量避免占用基本农田和经济作物林,管道的 运输情况,公路工程应与其形成完整、系统的综合运输体 系,充分发挥综合运输效益;
●不同设计速度的路段相互衔接时,主要技术指标不应出现突变,可在其前后
一定范围内,结合地形变化,采用均衡的路线平、纵技术指标,使线形顺适 、逐渐过渡。
设计速度
●不同设计速度路段相互衔接的地点,宜选择在交通量发生明显变化处,或用
路者能够明显判断前方需要改变行车速度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宜设在互 通式立体交叉或平面交叉处;二、三、四级公路宜设在交叉口、桥梁、隧道 、村镇附近或地形明显变化处。
通量增长情况和对运行质量 变化情况的分析,计划好各 阶段交通管理措施。
设计速度
设计速度应根据公路功能,在保障行车安全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地形、工程 经济、期望车速和沿线土地利用性质等论证确定。
●期望车速受公路功能、等级、路侧环境、车辆状况、驾驶员性格和承运任务
等因素影响,有条件时可通过调查类似公路确定期望车速,设计速度宜与驾 驶员期望车速一致,符合用路者的期望与习惯。
公路通行能力 ● 用于交通运行分析,评估现
有公路网承受交通需求的适 应程度,并通过交通量预测 及投资效益和环境影响等评 估,规划公路网改善的规模 ,建设项目和实施步骤。
● 对现有的或潜在的瓶颈路段
进行服务水平分析和交通量 预测,提出提高交通运行质 量的公路工程和交通管理措 施的综合改善设计。
● 用于交通管理,根据预测交
三、主要内容
1、依据交通运输部关于公路勘察设计指导意见,总结吸 收了多年来我国公路勘察设计的研究成果、技术方法和 成功经验; 2、强调总体设计,综合考虑人、车、路、环境等因素; 3、开展“公路运行速度设计”和“平均纵坡坡长”专题 研究,在公路路线设计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方面进行了 较深入地探讨; 4 、增加公路功能、运行速度、货车视距、安全性检验 等新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和路线设计的有关内容。 5、增加了与公路路线设计紧密相关的内容,以形成较为 全面的公路路线设计系统。
工作概况
1、2005年7月立项 2、2006年5月与参编单位函商 确定编制人员成立编写组
3、2006年5月23日 在西安召开大纲审查会
4、2006年8日16日将修改完善后的大纲报部
5 、2006 年9 月,编写组开始进行为编写《细则》所配套
开展的“公路路线运行速度设计方法”和“山区高速公
路平均纵坡研究”等专题研究和《细则》的初稿编写工
第三章 公路功能与分级
● 公路功能 ● 技术分级 ●公路等级的选用
公路功能
公路功能可根据公路在公路网中的不同地位与作用,结合人们出行特点 和需求特征,分为干线公路、集散公路和农村公路三种功能。 ●干线公路又可分为主干线公路和次干线公路,主干线公路可再细分为国家 高速公路网和主干线公路;次干线公路可分为省际公路和省内干线公路。 ●集散公路可分为主集散公路和次集散公路。 ●农村公路不宜再分层次。
公路功能
● 主干线公路应为用路者提供高效的机动性,尽量减少出入口、支路汇入和 平面交叉的数量,实行与其功能相匹配的“接入控制”。 ● 集散公路应以汇集地方交通,疏散主干交通为主,承担衔接与过渡性道路 的作用,宜在机动性与通达性之间寻求平衡,既要构建一定的出入口、支 路汇入和平面交叉口,又要对出入口、支路汇入和平面交叉口的数量进行 一定的限制。 ● 农村公路应直接与用路者的出行源点相衔接,以提供通达性为主,应开放 出入口、支路汇入和平面交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