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调整经济关系的一般理论
《经济法》第四版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理论概述【练习题】1名词解释经济法——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干预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以保障国家调节、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发展的法律规范之总称。
简而言之,经济法就是调整国家干预社会经济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之总称。
国家干预——国家干预是指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国家运用管制和宏观调控等手段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亦校正、补充市场缺陷的活动的总称。
经济法主体的权利——是指经济法主体乙方所享有的某种行为自由或利益的资格。
经济法学——是以经济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2思考题(1)什么是经济法?经济法有哪些作用?答:经济法就是调整国家干预社会经济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之总称。
经济法的作用体现在:赋予政府对经济实施干预、防止政府失灵;作为市场规则,规范市场主体的活动,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国民经济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
(2)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有什么规律?答:经济法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且在不同的时期的着重点也是不一样的。
经济法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合法化来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3)市场经济与经济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答: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
市场经济要靠竞争,通过正当的竞争来实现社会资源的配置,并以“优胜劣汰”来促进社会的进化。
市场经济中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加以引导、调整、直接参与、最后纠正,均须依法进行;而且市场经济活动主体开展经济活动也必须依照经济法的规定开展。
市场经济需要经济法的规制,而经济法对市场经济的作用起到促进、保障的作用。
市场经济与经济法两者相辅相成。
(4)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答: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有:社会整体经济效益原则、国家适度干预原则、经济公平原则、经济效益原则、经济安全原则。
(5)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法律体系的框架是如何构成的?答: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法律体系的框架是由规范市场主体的法律、维护市场秩序的法律、实现国家调节社会经济的法律、完善社会保障的法律、解决纠纷的程序性法律等主要部分构成。
法与社会的一般理论--司法考试辅导《法理学》第四章第一节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 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法律教育网 法律精英的成长基地 司法考试辅导《法理学》第四章第一节讲义第四讲 法与社会【本章知识结构图】【本章重要知识点提示】1.法律与社会的一般关系;2.法律与科技的相互作用;3.法律与政治的相互作用;4.法律与宗教的联系与区别;5.法律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6.法律与人权的关系。
以上知识点中,考生应该重点掌握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原理,此为司法考试的重中之重,也是论述题的命题和答题重要原理。
第一节 法与社会的一般理论一、法与社会的一般关系(一)法以社会为基础1.法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的性质决定着法律的性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法的本质。
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法律。
即使是同一性质或历史形态的社会也存在着不同的法律。
2.社会是法的基础。
制定认可法律的国家也以社会为基础,国家权力以社会力量为基础;同时还可以说,国家法以社会法为基础,“纸上的法”以“活法”为基础。
(二)法对社会的调整1.法对社会的调整以调和社会各种冲突的利益,进而保证社会秩序得以确立和维护。
2.法对社会的调整,还表现为通过法律对社会机体的疾病进行疗治。
就是运用法律解决经济、政治、文化、科技、道德、宗教等方面的各种社会问题,由此实现法的价值,发挥法的功能。
3.要使法律有效地控制社会,还必须使法律与其他的资源分配系统进行配合。
二、法与和谐社会(一)和谐社会的含义和特征1.和谐社会的特征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理性、人本、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和谐发展的社会。
以和谐理念为主导,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们和平相处、安居乐业,是和谐社会的一般特征。
法的一般理论

①法的一般理论:法的定义、分类、作用、功能,法与国家、法与道德、法与政治等。
②法的历史发展:法的起源、法系、当代资本主义法的变化,法的继承、法的移植等。
③法的形式和法的实施: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渊源、法的制定、效力、法律规定、法的适用、法律解释、法律关系、法律监督等。
④法学思潮与法学流派。
一、名词解释1、法的渊源:主要是指法的形式渊源,即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的法的各种表现形式。
2、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对已经制定、颁布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根据一定的要求和规则加以整理和归类,使之成为形式规范,内容协调的成文法系统。
3、法律编纂:又称法典编纂,是指对属于某一法律部门的全部现行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内部的加工整理而使之成为一部系统化的新法典的活动。
4、法律清理:亦指法规清理,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对一定时期制定的或一定范围内的法律文件从体系、内容上进行审查、分析和整理,并作出继续适用,需要修改、补充或废止决定的活动。
5、法律体系: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各个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在一致的统一体。
6、法律部门:又称为部门法,是对一国现行的法律规范按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方法的不同所作的分类。
7、法律权利:是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
8、权力:权力是合法确认和改变人际关系或者处理他人财产或者人身的能力。
9、人权:人权是指那些直接关系到人得以维护生存、从事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权利,是人类社会最高形式的、最普遍的权利。
10、法的规范作用:法律作为调整人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11、法律的指引作用:法律为本人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标准和模式,引到人们选择合法的行为方式,也可以预测到自己在某种情况下选择何种行为方式。
12、法律的预测作用:根据法律的规定,人们可以预先推测出,在特定情况下别人将会如何行为以及自己应如何行为。
外国经济法的主要理论

以基本部门法及其理论否定经济法 固守传统的法律部门和学科划分尤其是民法于行政法的分野,至多在基本维持现状的前提下,承认劳动法、土地法、集体农庄法等具有独立法律部门地位,但无论如何不认为经济法是法律部门或独立法律部门,以免从根本上打乱现有法的体系及其部门划分格局。
3将经济法等同于商法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消灭了商法及其概念,又以社会主义的名义实行自由市场经济,于是就在经济法的名义下复归传统商法,这是前南经济法及其概念的合乎逻辑的结果。
01
03
05
02
04
06
林克则主张经济法是统制、促进和限制经营活动的法以及国家参与决定的组织性法律
柏姆将经济统制作为经济法的中心概念,着重于国家的经济统制、特定经济政策意义上的经济秩序和与此相关的经济制度
机能说
着眼于法的机能来说明经济法 柏姆 赫梅尔勒 林克
赫梅尔勒认为经济法是统制经济固有之法
斯图契卡称,买卖是资产阶级的制度,社会主义不承认买卖,它只承认直接的供应。从而形成经济-行政法这个新的法律部门
战前经济法理论 经济法是无产阶级国家在组织经营管理和组织经济联系方面所实行的政策的特殊形式,它不仅调整社会主义组织之间的关系,而且公民之间的关系也纳入其调整范围
战后经济法或现代经济法理论
鲁氏认为,经济法是法社会学来考察整个经济生活的产物,通过对法的经济内容的考察,可以区分出私的经济法和公共暨国家的经济法,二者在整个法的体系中是对立统一的。
03
04
关于经济之法说
德国有学者把经济法区分为“经济宪法”和经济行政法
韦斯特霍夫,关于经济的法都是经济法
经济宪法表明国家对私有财产的根本看法,规定契约自由和工商业自由、政府干预经济的性质和程度、市场主题自主发挥积极性的程度和法律对这种积极性的保护,它体现在联邦基本法、民法和商法等之中
经济法基础理论

经济法基础理论一、概述经济法是研究经济活动中涉及的法律规则和制度的学科,它以调整经济关系为目标,保护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维护公平竞争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法作为法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社会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和保障作用。
二、经济法的特点和功能1. 特点经济法具有以下特点:•实用性强:经济法是以实际经济活动为基础的法律规则和制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动态性大:经济法需要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随时进行调整和修订。
•法律性弱:与一般民事法律相比,经济法律的法律性较弱,其主要依据是术语标准和行业惯例。
2. 功能经济法具有以下功能:•引导经济行为:经济法通过规范和引导经济主体的行为,保证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序性。
•维护经济秩序:经济法对经济秩序进行管理和维护,防止市场垄断、不正当竞争等行为的发生。
•促进经济发展:经济法的规定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为经济主体提供稳定和可靠的法律环境。
三、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的制定和适用均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保证经济活动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1. 自由竞争原则自由竞争原则是经济法的核心原则之一。
在自由竞争的前提下,各经济主体可以自由选择市场参与者和交易对象,形成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大化效益。
2. 公正竞争原则公正竞争原则是经济法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它要求各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遵守公平竞争的规则,禁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证公平交易和市场公正。
3. 法治原则法治原则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它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约束力,要求经济活动必须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依法行使和保护各方的权利和利益。
4. 社会效益原则社会效益原则是经济法的政府导向的原则。
在经济活动中,必须考虑社会效益,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保证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社会公平。
四、经济法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 经济学经济法与经济学是相互关联的学科。
经济学研究经济活动的规律和经济现象,而经济法则为经济学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制度框架。
经济法基本理论

三、我国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 1、我国经济立法的历史沿革 在古代一些著名的法律中, 秦律》 在古代一些著名的法律中,如《秦律》、 唐律》 字律》 大明律》 《唐律》、《字律》、《大明律》、《大清 都有调整农业、手工业、商业、 律》等,都有调整农业、手工业、商业、税 金融等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但是, 收、金融等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但是,历 代的这些经济法规范并没有形成独立的经济 法部门,也没有经济法这个概念。 法部门,也没有经济法这个概念。
第一节 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外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一)产生 经济法”一词最早见于1755 1755年法国空 “经济法”一词最早见于1755年法国空 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的著作《自然法典》 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的著作《自然法典》一 书中, 书中,后来法国空想共产主义者德萨米在 1842年出版的 公有法典》 年出版的《 1842年出版的《公有法典》一书中也使用经 济法这一词汇, 济法这一词汇,并且发展了摩莱里的经济法 思想。 思想。
3.政治原因 3.政治原因 国家(政府) 国家(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经济法产 生的政治原因。 生的政治原因。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发 展的过程中,国家对经济关系经历了干预— 展的过程中,国家对经济关系经历了干预 —放任 放任——干预的变化过程。 干预的变化过程。 放任 干预的变化过程
4.法律原因 4.法律原因 法律调整社会关系, 法律调整社会关系,新的社会关系要求 新的法律调整, 新的法律调整,社会经济生活中呈现出的竞 争关系、经济组织和管理关系、 争关系、经济组织和管理关系、综合平衡关 协调发展关系、经济监督关系、 系、协调发展关系、经济监督关系、社会保 障关系等等,这些具有主体多元化、 障关系等等,这些具有主体多元化、关系多 层化特点的新的社会关系,无论民法、 层化特点的新的社会关系,无论民法、商法 或者行政法, 或者行政法,它们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它们 不可能对这些社会关系进行调整, 不可能对这些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只有经济 法才能适应新的社会关系的特点。 法才能适应新的社会关系的特点。
第一章 经济法基本理论

经济法基本理论第一章经济法基本理论【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经济法律关系,掌握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熟悉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熟悉违反经济法的法律责任及其履行。
了解经济法的渊源和我国现行主要经济法律法规。
【框架结构】本章作为教材的第一章,主要针对经济法这一学科的基础知识作了简要的介绍,目的在于对该学科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本章的突出特点是基本概念较多,要求正确理解。
经济法的概念经济法概述经济法的渊源我国现行主要经济法律法规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经济法律关系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经济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条件经济法律事实的种类经济法实施的概念与意义经济法的实施违犯经济法的法律责任及其履行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协商、调解、仲裁、行政复议和诉讼)【重点与难点】重点内容有:经济法的概念、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经济法律事实的种类、解决经济纠纷的方式。
本章的难点问题是:对经济法律关系构成要素的理解、解决经济纠纷的仲裁方式和诉讼方式的区别和联系。
第一节经济法概述一、经济法的概念(一)经济法的概念的提出经济法的概念起源于法国,就说经济法这个概念最早出现是在法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的德国魏玛共和国直接以经济法命名,1919年颁布了《煤炭经济法》和《钾盐经济法》。
即现代意义的出现在德国,我国是在1979年。
(二)中国经济法的概念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经济管理和协调发展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要从以下三点把握这个概念:1、经济法是经济法律规范的总称.。
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行为规范。
2 、经济法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3 、经济法调整的是一定范围的经济关系(三)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调整的是特定的经济关系。
即指国家在经济管理和协调发展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
经济法总论:经济法的体系讲解

市场规制法
市场秩序规则一方面原自于市场主体内在的自我 调控与自我稳定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源自于社会 的外部控制性力量。作为经济法的市场规制法强 调的是后一方面力量。从本质上说,市场规制法 是国家权力对市场交易活动的依法适度干预。
市场规制法的特征:是国家直接干预市场经济的 法、是政策与法律兼而有之的法、是国家权力强 制手段运用的法。
招标:招标人对货物、工程和服务事先公布采购的 条件和要求,邀请投标人参加投标,招标人按照规 定的程序确定中标人的行为。
投标:投标人按照招标人提出的要求和条件,参加 投标竞争的行为。
拍卖:以公开竞价的形式,将特定物品或财产权利 转让给最高应价者的买卖方式。
市场规制法
6、会计法:我国是世界上会计制度立法较晚的国 家。我国198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1993年、1999年分别进行了修改。与《中 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配套的有一系列细则和相关 规定。其中最主要的是1993年开始执行的《企业 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以及1990年发 布的《总会计师条例》。
政府指导价: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 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规定基准价及其浮动 幅度,指导经营者制定的价格。
宏观调控法
5、产业政策法:产业政策法的体系包括总体性 产业政策法大纲;专项性产业政策法(产业结构 法、产业组织法、产业技术法、区域经济协调发 展法律制度)等
经济法体系的一般理论
相互配合、综合运用:市场规制法的有效调整能 够保证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使市场竞争有效而 充分,这是宏观调控法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前提。 而宏观调控法又可以为市场规制法提供有效调整 的重要条件,为规制市场提供必要的手段和措施 。因此,只有这两类法律的共同调整,并与其他 相关部门的法律加以协调,才能更好地保证并实 现经济体系的效率和效能。
第1章 经济法基础理论

(二)经济法律关系设立、变更和终止的条件
• 经济法律关系的设立、变更和终止不是自动发生的,需要以经济法律规范的存 在和法律事实的出现为前提条件。
• 1.经济法律规范的颁布与实施。 • 2.法律事实的存在和出现。
四、经济法律责任
(一)经济法律责任的概念
经济法律责任,是指经济法主体违反经济法律规范或者未履行经济义务 时,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四、经济法的地位、原则、作用 (一)经济法的地位
经济法与行政 法的区别在于:
• (1)调整对象不同 • (2)调整角度不同 • (3)调整方法不同
经济法与民法 的区别在于:
• (1)调整对象不同 • (2)调整角度不同 • (3)调整方法不同 • (4)主体不同
四、经济法的地位、原则、作用 (二)经济法的原则
(二)经济法律关系的特征
经济法律关系首先是一种法律关系,具备法律关系的一 般特征。同时经济法律关系又有其自身的特性,具体表 现为:
• 1.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特殊性。 • 2.经济法律关系内容的特殊性。 • 3.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特殊性。
二、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
(一)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1.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 ➢ 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又称经济法主体,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参与经济
三、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运行是以一系列法律 规范为基础的,受到法律的规范、引导、制约、保障,市场经 济关系几乎是所有法律部门诸如宪法、民法、经济法、劳动法 等调整的领域。因此,笼统地将市场经济关系作为经济法的调 整对象是不适当的,必须把法的调整对象和法的对象所在的领 域区别开来。经济法的调整范围只能是市场经济领域中特定的 经济关系。
经济法概论

第二节 现代市场经济关系的法的调整
现代综合调整模式是建立在高度社会化 的生产力和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基础上 的更高级的综合调整模式。
19
一、法调整资本主义现代市场经 济关系的基本特点
(一)社会经济调节机制二元化,调整 国家干预市场经济关系的法增多 (二)经济立法强调社会公益和对弱者 的保护。 (三)由调整国内经济关系向调整国际 经济关系延伸。
17
涉外经济关系
是指: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在涉外经济管理中 发生的经济关系和社会组织在涉外经济活动中发 生的经济关系。 包括两方面 两方面经济关系: 两方面 外贸出口管理、中外合资企业管理、中外合 作企业管理、外商投资企业管理、外汇管理、涉 外信贷与保险管理及涉外税收管理活动中发生的 经济关系; 企业、事业单位及个人在同外商进行商品劳 务贸易、技术合作、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等活动 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经济法
序 言
我们的国家正在从“法制”社会走向“法治”社会。 法制是指法律制度,是相对于经济制度、政治制 法制 度和文化制度而言的。包括立法、司法、执法 和守法制度,使社会有法可依。 法治指法律的统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 法治 指立法、司法、行政及其他机构都要服从于法 律的规则, 使社会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 必究。
13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经济法律效力所涉及的社 会关系的范围问题。 会关系的范围问题。 经济法是调整经济关系的,从狭义而言,只调 整一定范围内的经济关系。但是各国经济法调 整经济关系的广度与深度因社会形态、立法习 惯不同而有所区别。 同一国家因时代不同、国家经济活动的层次不 同,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的范围也不相同。
3
讨 论
假如你的学费是某企业家赠与的,你们之间是否 形成了经济法律关系?
第一章 经济法基础理论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理论一、经济法的概念1、来源---- 摩莱里《自然法典》2、经济法的定义国家为了克服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而制定的调整全局性、社会公共性、需要由国家协调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进行经济管理和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法律的一般知识包含:一、法的概念与特征二、法律规范三、法的渊源四、法律体系五、法律行为六、法律关系七、法律责任一、法的概念与特征(一)法的概念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1、行为规范体系;2、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或人民)的意志;3、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或人民)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
(二)法的基本特征1、规范性2、国家意志性3、普遍性4、权利义务性5、国家强制性和程序性①法是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具有规范性1、法对人们的行为提出了明确的指示。
(可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必须做什么)2、法的内容具有一般性和概括性。
(针对一类人、一类事而制定)3、法是可以反复适用。
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1、制定:法是由国家专门机构依照法定职权或程序创制的规范。
2、认可:国家赋予某些既存的社会规范以法律效力或者赋予先前的判决所确认的规范以法律效力。
如国际条约3、解释:法律制定或认可后,还有一个再度创造的过程。
③法具有普遍性1、主权范围内人人有效;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普遍一致性Ps:“法律不能强人所难。
”——凡是法律规定的都是我们能做到的。
④法是以规定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规范,具有权利义务性法律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分配利益,影响人们的动机和行为,进而影响社会关系,因此法律具有权利义务性。
⑤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并通过一定程序予以实施的社会规范,具有国家强制性和程序性侵犯公民权利的主体有个体和国家;侵权个体由国家强制力制裁;我们又依靠法律程序控制国家强制力。
法律调整经济关系的一般理论

法律调整经济关系的一般理论引言经济关系是人们在生产、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而法律则是对这些经济关系进行调整和规范的工具。
法律的调整作用在经济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保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本文将探讨法律调整经济关系的一般理论,包括法律的目标、原则和方法等方面。
法律调整经济关系的目标法律调整经济关系的目标是通过规范和引导经济行为,确保经济活动的有序进行,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具体来说,法律调整经济关系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维护市场秩序:法律通过设立市场规则和监管机制,防止市场垄断、欺诈和不正当竞争等行为,保证市场的公平、公正和透明。
2.促进经济发展:法律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提供有利于企业和个人发展的法律环境。
3.保护消费者权益:法律规定了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防止虚假广告、欺诈行为以及不合理价格等对消费者的侵害,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4.保障劳动者权益:法律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包括工资、工时、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5.调整财产关系:法律通过规定财产权利和合同制度,维护财产的合法权益,推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法律调整经济关系的原则在调整经济关系时,法律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保证调整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以下是法律调整经济关系的几个重要原则:1.公平公正原则:法律应保证经济参与者在市场竞争中享有公平的竞争机会,不偏袒任何一方,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2.自由选择原则:法律应尊重个人和企业的自由意愿,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利益选择经济活动的方式和对象。
3.效率原则:法律调整经济关系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通过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市场的良性竞争,提高生产力和社会福利。
4.公共利益原则:法律调整经济关系应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如保护环境、绿色发展、扶贫等,而不仅仅以个人或企业的利益为重。
法理学-第四章-法与社会

法理学第四章法与社会第二节法与经济一、法与经济的一般关系(一)什么是经济(二)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1.法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由经济基础决定。
2.法不仅随着经济基础的根本变革而发生本质的变化,即使是在同一社会形态里,当经济基础发生局部变化时,也会引起法律的相应的变化。
(三)法对经济的作用1.法对于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并且通过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法的这种反作用并不是自发实现的,而是在人们的自觉活动过程中进行和实现的,要受到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这一客观规律的制约和支配。
2.法对经济作用的主要表现:(1)确认经济关系;(2)规范经济行为;(3)维护经济秩序;(4)服务经济活动。
(二)我国法律对市场经济建设的作用1.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是自上而下由国家直接启动的,法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安排改革进程并重构社会。
2.市场经济外部法律环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维护政治稳定,建设政治文明;;(2)发展科学教育事业,促进文化建设;(3)加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等,从而为市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基础和条件。
3.我国法律在建设市场经济内部法律环境方面的功能,是法律直接作用于社会经济关系,发挥其经济功能的主体方面。
主要体现在:(1)确立市场经济的基本走向和基本原则;(2)确认和维护各种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规范市场主体微观经济行为;(3)通过法律培育市场体系,维护市场秩序;(4)运用法律解决社会保障问题;(5)运用法律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矫正市场经济的弊端,引起市场经济良性运行。
法理学第四章法与社会第三节法与政治一、法与政治的一般关系1。
法与政治都属於上层建筑,都受约和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关系。
但二者仍具不同:(1)政治通过把利益关系集中、上升为政治关系来反映经济关系,法以规则、程序和技术形式对经济关系作制度化表现;(2)政治突出体现社会生活的组织性,法突出体现社会生活的规则性和秩序性;(3)政治的控制和调整功能通过政治行为和过程实现,法通过对主体权力义务的确认和保障实现对社会的控制和调整。
试论我国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试论我国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作者:杨超来源:《环球市场》2019年第35期摘要:我国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必须确立经济法的调整对象,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明确经济法定义的前提与基础。
在当前的形势下,必须把国家宏观调控关系、市场管理与规制关系、社会公用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关系纳入到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范畴中来,成为其具体内容,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法;调整对象;经济关系一、我国如何确立经济法的调整对象1.传统法理学的一般观点认为,划分法律部门的主要标准是法律所调整的对象,同时还应适当考虑法律调整的方法。
在理论上辨别一个法是否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也有三个标准。
一是是否具有独立的调整对象。
二是根本法即宪法的关系。
三是与其他相关法律部门的关系。
以上三个问题解决清楚了,经济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也就很清楚了。
而所谓的调整对象也就是社会关系,那么什么叫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一个极大的范畴,是十分复杂、交叉与多层次的,以社会关系作为划分部门法的标准,是非常空泛、开放与不确定的,因为这个标准本身还需要标准来划分。
法理学界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提出,除了调整对象外,还要适当考虑法律调整的方法,并举出人们所熟悉的例子。
2.对于传统的观点我们不应该是全盘的否定,而是应该在考虑立法实践的基础上对其合理成分应当继承,经济法调整不同于其他事项,是一种社会关系,正是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鲁滨逊在荒岛上有活动、有行为,但不需要法律。
一旦人多了,就需要一定的规则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法律就根源于社会关系,如果没有了社会关系,法律也无从谈起。
二、我国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具体内容(一)市场主体调控关系1.市场主体调控关系是指国家从维护公共利益出发,在对市场主体的组织和行为进行必要干预过程中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在当今社会,企业已经成了担负社会责任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为了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需要,就必须对市场主体的组织及活动进行必要、适度的调控。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名词解释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名词解释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指由经济法律规范确认和保护的一定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关系。
具体来说,经济法调整对象包括经济管理关系、经营协调关系等。
在中国,关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 “纵横统一论”学者主张经济法主要调整社会生产和再生产领域中以各种组织为基本参加者而发生的经济管理关系和经营协调关系。
2. “经济行政法论”学者主张凡具有经济性的管理关系即经济管理关系,属于经济法(经济行政法)的调整对象。
3. “企业中心论”学者主张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企业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关于经济法的书籍或咨询专业律师,以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经济法律关系

经济法律关系浅谈【摘要】经济法律关系是经济法的基础理论之一。
通过经济法律关系的定义,能让我们抽象、模糊地认识经济法律关系,但要进一步理解经济法律关系内容和意义,还必须准确的理解经济法律关系的主、客体;内容;特征。
经济法律关系的学习是一个从抽象理解其概念到具体内容,从理解其表象特征到内涵和外延的过程。
【关键词】经济法律关系概念;特征;要素;意义一、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经济法律关系是法律关系之一,它是经济法在法律规范中调整社会经济活动,形成的具有公共管理内容的权利义务关系。
属于上层建筑范畴。
这种关系又是一种具体的权利义务关系。
经济法正是通过经济法律关系实现其对社会关系调整的职能,是经济法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的具体法律形式。
其表现出来的特征包括:(一)经济法律关系具有强烈的国家思想性相对于其他法律关系来说,经济法律关系的思想性更强。
首先,经济法是国家运用其能力而主动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的手段,其处处体现着国家的意图。
其次,它与国家产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关系密切,其重要的意义在于能从宏观上防止市场竞争不足,以保持经济具有相当的活力,提升本国企业和整个经济的竞争力。
具有鲜明的政策性、灵活性和行政主导性的特征。
经济法律关系强烈的国家思想性不仅反映了政府指导市场经济,更反映了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积极参与、促进、监管,以及对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被扭曲的民事生活的纠正。
但是,我们应同时注意到,经济法律关系强烈的国家思想性仍是以相应物质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的。
这就意味着,无论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尤其是政府其主观性多大,都必须遵循相应的经济客观规律要求。
(二)经济法律关系独具社会公共的经济管理性经济法律关系区别于民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就在于它是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经济管理关系。
其中,经济管理性是经济法律关系同民事法律关系区别之所在,社会公共性是其同行政法律关系区别之所在。
是经济法律关系所独有的。
首先,经济法律关系是具有经济管理性的社会关系。
第一章 经济法基础理论

第一节经济法概念及调整对象
• 本节主要明确两个问题: • 经济法的概念; •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什么?
9
一 、经济法的概念
•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经济管理和经济协调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关 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 其中包含两方面含义: • 第一,指出了经济法是有特定调整对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说明经济法属于法的范畴,经济法与其他法律部门存在普遍联 系,有法的共性。 • 第二,指出了经济法的特定调整对象是各经济主体在经济运 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表明经济法与其他法律部门间存在 很大区别,有法的个性。
• 作为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必须具备法律规定的主体资格,即权利 能力和行为能力。
• 所谓权利能力是具有法律上认可的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 • 所谓行为能力是能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
30
• 在我国,按法律规定具备主体资格,能够成为经济法律关系主体 的主要有;
• 国家机关、 • 社会组织、 • 社会组织的职能部门和基层单位、 • 农村承包经营户、 • 个体经营者以及一定条件下的公民。
37
提示
• 未取得经济法律关系主体资格的组织不能参与经济法律关系,不 能从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不受法律保护。
• 依法成立的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也只能在法律规定或许可的范围 内参加经济法律关系,超越法定范围的,则不再具有参加经济法 律关系的主体资格。
38
2. 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 是指主体享有经济权利和承担经济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在法学上称之为 “标的”。
系。但是各国经济法调整经济关系的广度与深度因社会形态、立法习 惯不同而有所区别。 • 同一国家因时代不同、国家经济活动的层次不同,经济法调整的经济 关系的范对象
经济法基础理论

经济法基础理论第⼀章经济法基础理论第⼀节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经济法的历史沿⾰(⼀)古代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近代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三)现代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1、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法2、社会主义经济法⼆、经济法的概念中国经济法是国家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的建⽴、完善和稳定协调发展⽽制定的有关调整经济关系和经营协调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三、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经济组织关系(⼆)市场管理关系(三)宏观调控关系(四)社会保障关系四、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三)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劳动者三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四)责、权、利、效相结合(五)公平原则五、我国经济法的地位和作⽤(⼀)经济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我国经济法的作⽤1、有利于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2、有利于经济建设的持续,稳定,快速,协调发展3、有利于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4、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5、有利于促进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第⼆节经济法律关系⼀、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是指经济法律、法规对客观存在的经济关系进⾏调整之后所形成的,由国家强制⼒保证其存在和运⾏的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相统⼀的关系⼆、经济法律关系的特征1、主体主要是组织.2、是国家意志与企业等社会组织意志相互制约,彼此协调⽽形成的法律关系.3、是组织管理要素与财产要素相统⼀的法律关系.4、⼀般采取⽐较严格的法定程序和法定形式.三、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三)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四、经济法律关系的产⽣、变更和终⽌第三节法⼈与财产权⼀、法⼈(⼀)概念和特征:法⼈的概念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和民事⾏为能⼒,依法独⽴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应具备的条件(实质条件):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有⾃⼰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地承担民事责任(三)法⼈的民事权利能⼒(四)法⼈的民事⾏为能⼒⼆、财产所有权(⼀)财产所有权的概念(⼆)财产所有权的内容占有使⽤收益处分(三)财产所有权的取得和消灭1、财产所有权的取得(1)原始取得(2)传来取得2、财产所有权的消灭5种原因(四)共有财产权1、按份共有2、共同共有第⼆章公司法第⼀节公司法概述⼀、公司的概念和特征公司的特征:(1)公司是股权式企业;(2)公司实⾏有限责任;(3)严格地法定性⼆、公司的种类三、公司法的概念第⼆节有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的概念和特征有限责任公司是指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有限责任公司的设⽴1、股东符合法定⼈数50⼈以下2、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总额,即法律所要求的各类有限责任公司的最低限额资本⾦总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的效力指法律规范的生效范围,包括: 空间效力、时间效力、对人效力。 空间效力指法律适用的地域范围; 时间效力指法律规范的生效时间、失效时 间以及对生效前的行为、事件有无溯及力 的问题; 对人的效力即法律规范可适用于哪些人, 包括:属人主义、属地主义、保护主义等
二、
(一) 法与国家 (二) (三)
(四)
法的解释,即法律规范的解释,是指有关 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个人为适用或遵守 法律规范,根据法律规范、立法精神、法 学理论,对现行法律规范、法律义务、概 念、术语等含义、内容所作的各种说明。
法的解释可分为正式解释、非正式解释 正式解释亦称法定解释、有权解释、官方 解释,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 释。这些解释是在其解释者职权范围内的 解释,具有法的效力。 非正式解释如学理解释,不具有法的约束 力。
(二)
法律调整是法的功能的体现和实现,实际上是法 的实施过程及其结果(目的)的体现和实现。 根据不同的社会关系以及不同的法律规范的要求, 这种调整的方式、手段和目的、结果也必然是多 种多样的,包括确认、许可、指导、引导、限制、 鼓励、禁止、制裁、协调、调节、监督、检查等 等。在不同的关系、不同的规范中,法律调整就 会有不同的含义。
综上所述,法的定义是:“法是由一定的 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 实施的规范体系,是通过对人们的权利、 义务的规定,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 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2004年卷一单选1
1.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下列表述哪 一项是正确的? A.法在本质上是社会成员公共意志的体现 B.法既执行政治职能,也执行社会公共职 能 C.法最终决定于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国 家结构、国际环境等条件 D.法不受客观规律的影响
最早出现的法都是诸法合一,各种不同的法律规 范都综合规定在一部法典里,诸法一体,刑民不 分,而且以刑为主。 古代的综合法典内也有不少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 规范,甚至某些单行法规。如调整财产关系和使 用关系的法律规范;调整税赋和徭役关系的法律 规范;调整农业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 的法律规范;调整手工业管理方面的法律规范; 调整专卖行业(诸如盐、铁)方面的法律规范; 以及调整度量衡、交通等方面的法律规范等。
(三)
法的渊源形式 法的结构形式。
法的渊源形式
1. 宪法。 2. 3. 行政法规。 4. 5. 6. 7. 8. 国际条约。
多选题
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渊源中,包括有( ) A.规章 B.经济法 C.自治条例 D.国际条约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渊源中,包括有( ) A.宪法 B.行政法规 C.行政法 D.地方性法 规
(二)
以《法国民法典》及后来的《德国民法典》为标 志,确立了民法独立部门法的地位和对经济关系 调整的民法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局限性亦日益显露出来。 由于资本主义商事组织和商事活动的发展和加强, 民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其需要。为弥补其不足,在 资本主义国家相继颁布了大量的商事法规,有的 还制定了商法典,因而又形成了以民法为基本法、 以商法为特别法的民商法调整模式。但其实质仍
法的结构形式
法的结构形式是指由法律规范、法的部门 和法的体系组成的内部结构。三者的关系 是:法律规范组成法的部门,法的部门构
1.法律规范。法律规范是法的最基本的组织细胞。 它通常由三部分要素构成 2.法的部门。按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同类性和 关联性,可将同类的或密切相联的法律规范,按 一定逻辑顺序集中起来,形成各种不同的法的部 门。 3.法的体系。各个法律部门,各种法律、法规,按 其地位、效力的区别及所调整的关系的相互关联 状况,按照一定标准、次序,排列组合成的统一 体系即为法的体系。
第二节 经济关系的
一、
经济关系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的有 关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诸种关系的总称。 法对经济关系的调整走过了合——分——合的历 史发展过程。从早期的诸法一体的综合调整模式 到曾经由民法或行政法分别调整模式直至现代社 会民法、经济法、行政法和刑法几个主要法律部
(一)
三、
(一) (二)
(一)
法的实施是将一般的法律规范运用于具体的社会关系之中 以实现法律规范目的的过程。它包括法的适用和法的遵守 两种基本形式,具体地说包括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 督各个环节和全过程。 法的适用即法律规范的适用,是指国家的司法机关、行政 执法机关、国家授权的其他组织及它们的公职人员的一种 国家职能活动,它们以国家的名义行使国家权力,将法律 规范运用于具体的组织和个人的社会关系之中,作出判断、 评价和处理,使之形成权利义务关系或使之受到法律制裁, 以实现法律规范的目的。第一节 法与法律调整源自一、 法的本质和结构
我们现在所讲的法、法律,除特别指明外, 均指广义的,即都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的,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在一个 国家范围内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 (或称社会规范)。在这一广义意义上, 两个概念是同义的。
(一)
法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类进入阶级社 会后的产物,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后形成的 私有制经济基础上确立起来的、与国家相 伴而生的上层建筑,是阶级矛盾、阶级斗 争不可调和的产物。法也不是永恒的,它 将会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
(二)
1. 法不是超阶级的,它总是属于一定阶级的,历史上、世界上从来 2. 法所属于的阶级只能是取得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反映的也只能 3. 法是统治阶级整体意志的体现,而不是统治阶级中个别人、部分 人(集团、阶层)意志的体现; 4. 法是统治阶级基本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而不是统治阶级全部 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因为许多非基本的阶级意志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 5. 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实质上是统治阶级利益的体现,因此 统治阶级的意志不是随心所欲凭空产生的,归根结底,是由统治阶级 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