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合集
部编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部编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59e3f2b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ff.png)
部编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目录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研究,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及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三、导学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
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
(西方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XXX开天辟地等等。
)【自立预】(一)、我国最早的人类──XXX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图《我国远昔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结: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掀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开展竞赛举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师归结: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昔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套【含反思】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套【含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c0e56a1aa00b52acec7ca2d.png)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套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指导元谋人是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2.了解北京人发现的过程,指导根据化石推测北京人的特征及生产、生活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知识要点。
2.通过观察《人类进化示意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说出人类进化的大致过程及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情况,初步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通过讲述北京人遗址发掘过程中的小故事,体会考古学家执着探索的精神,结合北京人遗址中的考古发掘,认同北京人遗址在同期遗址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北京人教学难点:劳动创造人本身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活动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程导入图片导入达尔文猿身像及达尔文真实画像设问:1.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幅图片的特殊之处?2.观察第二幅图片,认识达尔文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
学生观察图片,看看能不能发现这个猿身像的头是谁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提前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暨生物进化论。
设疑导入,从达尔文猿身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
新课教学1.多媒体资料:人类进化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讲述人类由猿进化而来。
2.多媒体资料《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设问:(1)依据地图观察中国古人类主要分布在哪个流域,说明什么问题?(2)探索人类产生奥秘的时候,是依靠什么来判定远古人类生存、存在的时间的?3.牙齿的秘密——初识“元谋人”资料:首次报道:1965年5月,地质工作者在云南元谋进行地质考察时,偶然发现两颗浅灰色、石化程度很深的猿人牙齿化石,经研究发现,两枚牙齿同属于一个男性成年人个体,有明显的原始性状。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https://img.taocdn.com/s3/m/45299af8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53.png)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程标准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理解民族交融的方式和意义;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材内容分析魏晋以来,随着许多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方汉族的南下,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交融的内容愈加深入,从吃穿住行到思想文化,民族交融已经渐成趋势。
北方的民族大交融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课主要介绍了淝水之战的具体情况,该战争之后北方的形势发展,北魏的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地区的民族大交融情况。
教材内容分为三个子目分别是: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三个子目之间的关系应该为:淝水之战进一步确定了早已存在的南北对峙局面。
淝水之战以后,南北继续分别发展。
后来鲜卑族拓跋部建立了北魏,统一了北方,实现局部的统一。
北魏孝文帝统治时进行了改革,其改革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发展潮流,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北方经济的发展,为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我校七年级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在本课学习之前也仅仅是经历过短期的中学历史课程学习,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方法,而且知识积累有限。
但他们在课堂上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有主动学习的意愿。
所以,本课教学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借助希沃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和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小故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史料阅读分析、小组讨论探究及角色扮演等引导学生逐层深入思考历史问题,使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习和探究并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1、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了解东晋取胜的原因和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改革措施。
2、通过学生阅读理解教材,概括归纳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分封制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分封制](https://img.taocdn.com/s3/m/0677463d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6c.png)
小结
作用:
(1)积极:开发了边远地区,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使周成为强国。
(2)消极:西周后期,诸侯势力强大,王权衰落,威胁到了周天子的地位。
实质:确立了周王朝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社会等级制度。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
——《荀子·儒效》
补充分封制的定义
2、为什么?
由分封制的地图,讲述分封的原因,由等级示意图让学生明白分封的内容。
3、怎么样?
用义务和权力讲清楚,分封制存在的稳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历史
年级/册
七年级(上)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二单元 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难点名称
分封制的含义和内容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分封制要理解存在的原因、用什么样的手段、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需要讲述清楚。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不理解古代史的很多概念性的东西,分封制需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从这几个角度来理解,相对简单些。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烽火戏诸侯让学生了解诸侯的概念来引入分封制。
2.通过材料、地图让学生掌握分封制的含义、内容从而理解分封制的意义。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从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引入诸侯的概念,从诸侯再讲分封制。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1、是什么?
西周分封制也称“封建”制,意为“封邦建国”,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周天子以土地和义务为纽带,根据血缘亲疏和军功大小,对宗亲和功臣实行分封,建立诸侯国。西周初年,一共建立了71个封国,重要的有鲁、齐、燕、晋、宋等。封国的统治者为国君(一般称为诸侯)。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赤壁之战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赤壁之战](https://img.taocdn.com/s3/m/fdb2b66e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fb.png)
1.情境法:先提出为什么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输给孙刘联军呢?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再通过赤壁之战视频的播放,有利于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快速进入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也利于快速解决问题。
2.比较法、讨论法:先出示官渡之战曹操胜利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进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意向,再次让学生知道如何简要分析战争。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历史
年级/册
七年级(上)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四单元 16《赤壁之战》
难点名称
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赤壁之战的整个过程了解较少,从那些方面分析战争存在困难。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如何用语言表述方面,高度的总结概述能力欠缺,这一课内容的学习对象是初一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显著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
(难点巩固)
一、 选择题
1、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下列关于这次战役中曹操战败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C )
A. 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B. 曹军疾疫流行,战斗力减弱
C. 孙刘联军偷袭烧掉曹军的屯粮
D. 船舰连在一起的战术运用不当
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 B )
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巨鹿之战D.牧野之战
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非常愉快的学习赤壁之战,知道了赤壁之战是曹操为了一统天下发动的战争,与孙刘联军在赤壁交战,战争的结果是曹操失败。分析了战争失败的原因,掌握了分析战争失败的方法。赤壁之后,曹操退守北方,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新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74b4afc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cc.png)
新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教案一:《中华文明的发祥与古代历史文化》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文明的发祥与古代历史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中华文明的关键发展阶段和重要历史事件;3.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1. 中华文明的发祥与古代历史文化的特点;2. 中华文明的关键发展阶段和重要历史事件。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文明的发祥与古代历史文化的特点;2. 如何帮助学生掌握中华文明的关键发展阶段和重要历史事件。
教学准备:教科书、多媒体设备、教具、图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 (5分钟)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引导学生回顾中华文明的璀璨历史,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知识讲解 (15分钟)1. 讲解中华文明的发祥与古代历史文化的概念和特点;2. 介绍中华文明的关键发展阶段和重要历史事件,如夏、商、周等朝代的兴衰,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秦汉帝国的统一和辉煌,以及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特点。
Step 3:互动探究 (20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探究中华文明的发展阶段和重要历史事件,并总结出历史文化的特点;2. 每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引导全班学生共同构建中华文明的脉络和特色。
Step 4:巩固练习 (15分钟)1. 分发练习册,让学生通过填空、选择题等形式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2. 收集练习册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Step 5:延伸拓展 (10分钟)组织学生自主阅读相关历史故事和名人传记,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
Step 6:总结与展望 (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中华文明的发祥与古代历史文化的特点和重要历史事件,并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案二:《古代帝国的兴亡与文化融合》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帝国的兴亡与文化融合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古代帝国的关键发展阶段和重要历史事件;3. 培养学生对古代帝国的认知和思考能力。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第9课秦统一中国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第9课秦统一中国](https://img.taocdn.com/s3/m/f0ca6b58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bc.png)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教学课题】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主要讲述了秦王朝的统一和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
秦的统一,符合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
秦统一后,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些对后来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统一国家的建立这一单元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第9课《秦统一中国》在这一单元中处于中心地位。
因此,学习好本课内容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将有极好的启迪作用学习。
【学生分析】我校是一所乡镇寄宿制学校,学生家长多为农民且常年外出打工学生成为留守儿童,因此在课余里,查阅资料的途径较少,大部分学生主要靠课本获取历史知识,这就要求我在教学中,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潜力。
通过图片、音乐、视频再现历史形成浓厚的历史氛围,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以此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深刻。
本课所讲述的是中国古代史,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朝代,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标志着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开始。
本课距离现在的学生年代久远,学习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
但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青春期过渡阶段,思维较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会比较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学习。
因此我在本课教学中力求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出当时的历史情境,通过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料,尽可能的给学生展示出当时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感悟历史变化的过程,采用学习小组和排练课本剧的方法,力求让学生在探究和感悟中学会学习,并在教学中要注重课堂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秦的统一、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西周分封制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西周分封制](https://img.taocdn.com/s3/m/15f4aabf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57.png)
固定下来,已以决贵族间的矛盾,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权力继承问题而发生内乱。
诸侯有该旅行怎样的义务呢?材料一: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
. . . .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大致意思是:周天子到诸侯那里去,叫作“巡狩”,就是巡查所守卫的疆土;诸侯朝见天子,叫作述职,就是汇报他的工作。
没有做不法的事情。
. . . . 如果诸侯一次不朝见,天子就降低其爵位,两次不朝见就削减其封地,三次不朝见天子就派兵讨伐。
)材料二:幽王为烽火大鼓,有寇至烽火,诸侯悉至……——《史记》(周本纪)②受封者义务——诸侯定期朝见天子,并向天子进献贡物;周幽王点燃烽火台,各路诸侯前去救驾,这说明诸侯一定要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服从天子调兵。
服从周王室的命令,如政治上:镇守疆土和朝觐述职,军事上:随从作战,经济上:交纳贡赋。
周王授予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被封者)(封者)缴纳赋税,服从调兵观察下图,反映出分封制怎样的特点?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层层分封)分封制建立。
4.分封的特点:等级森严,层层分封课堂练习(难点巩固)1.史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映西周时期实行的(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奴隶制 D.世袭制2.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什么()A、保护贵族的世袭地位B、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C、扩大西周统治基础D、巩固刚刚建立的西周政权3.西周分封制的对象不包括:()A、亲戚B、功臣C、前代贵族后裔D、少数民族部落首领小结。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c04e4e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2a.png)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历史起源第一课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历史的起源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历史的起源- 掌握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事件和里程碑教学重点:- 人类文明的定义和特点- 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教学难点:- 了解不同学者对人类文明起源的理论观点- 分析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发展过程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小组讨论- 视频展示- 图片和文献分析教学资源:- 课本:《七年级历史上册》- 多媒体设备- 图片和文献资料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时期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人类文明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导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人类文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有哪些重要事件?3. 研究内容:通过课本的讲解和图文材料的展示,介绍人类文明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其起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里程碑。
4.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不同学者对人类文明起源的理论观点,以及这些观点的证据和争议。
5. 整理汇报: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研究和讨论成果。
6.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历史的起源,并对其重要性进行思考和讨论。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并写下自己的思考和疑惑。
教学评价:-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合作中的积极程度和贡献;- 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深度: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进一步思考的能力。
第二课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和动植物居住环境...。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08b8b33d6c175f0e7cd13764.png)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二、教材分析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
教学难点:隋初经济的繁荣。
三、课前准备师:搜集本课的资料,相关的图片。
生:在图书馆搜集有关大运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言引入师:讲述“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那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否对。
隋朝是怎样建立的?大运河是如何开凿的?(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二、互动授课让学生阅读第一框的内容师:隋朝是哪年建立的?隋帝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什么意义?引导学习概括出“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的局面,开创‘大一统’的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过渡:封建王朝从汉朝以来,都注重以农立国“夫农天下之本也”经济繁荣的基础在于农业,那么,隋朝经济发展如何呢?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总结: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隋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
师:从哪些方面可见经经济繁荣?总结1:人口激增 2:粮仓丰实引导学生阅读第二框内容“大运河的开通” 投影:大运河的图片,放轻音乐生:结合地理简介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在605年开始,到610年全线开通,以洛阳为中心,他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经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六省市。
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开通后“高旅往返,船乘不绝”大运河的作用有哪些?总结:“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全国统治。
”“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在小组交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全册历史教案(优秀)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全册历史教案(优秀)](https://img.taocdn.com/s3/m/a628eed279563c1ec4da716e.png)
人教部编版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目录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第3课盛唐气象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第11课元朝的统治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第17课明朝的灭亡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第22课活动课:中国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1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隋朝的建立与统一;掌握大运河的开通及意义;掌握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和影响;从隋朝灭亡的原因中得到启示。
过程与方法讲述课文知识,让学生了解隋朝建立的基本概况;仔细地讲解大运河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会识图看图;探讨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从历史教训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兴起的积极历史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
通过这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隋炀帝下江南》)还有宽敞的大殿。
但到扬州后,他并没有看到琼花。
大的工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隋朝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1.(多媒体出示问题: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隋朝建立和重新统一?(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案(精编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案(精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9a13146c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af.png)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案(精编版)简介本教案是针对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全套教案,是根据精编版教材编写而成的。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高效地进行教学,提供全面而系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案内容本教案包括了七年级历史上册的全部教学内容。
具体包括以下单元:1. 单元1:中华文明古国的发展2. 单元2:古代近东、古代印度和古代埃及3. 单元3:古代希腊和罗马4. 单元4: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5. 单元5:希腊罗马古代文化的传播6. 单元6:丝绸之路的开设和发展7. 单元7:帝国时代的政治和文化8. 单元8:中国古代纸张、指南针等的发明和传播9. 单元9:的创立和发展每个单元的教案都详细介绍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帮助教师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使用建议教师可以根据本教案提供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授课。
可以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拓展,以提高教学效果。
注意事项1. 本教案仅供参考,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2. 教师在使用本教案时,应注意教学安排和时间控制,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3. 教师在评价学生研究情况时,应根据实际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不只看重成绩。
结语本教案为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教学提供了全套教案,希望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
祝教师教学顺利,学生研究进步!Note: The provided response is a general outline for the requested document. The actual content and structure may vary depending on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and objectives of the document.。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历史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历史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e5e8c49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e0.png)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2.通过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相似措施和作用的对比,掌握比较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通过对光武中兴和黄巾起义的对比学习,认识到朝代的兴衰和治国方略息息相关,培养唯物主义史观,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
东汉王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
但是,东汉中期以后,确实朝政紊乱、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当时的朝政出现了什么样的状况?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一、导入新课利用黄巾军的故事导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1. 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 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 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三、自主学习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光武中兴2.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_新朝_,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公元25年,西汉宗室__刘秀_称帝,定都洛阳,史称_东汉_。
他就是光武帝。
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_光武中兴_”。
3.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4.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外戚__与__宦官_交替专权的局面。
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5. 3.黄巾起义6.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__张角_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_土崩瓦解_的境地。
部编版2023七年级历史上全册教案
![部编版2023七年级历史上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0f6f67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bc.png)
部编版2023七年级历史上全册教案
本教案旨在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针对部编版2023年全国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历史》科目要求,编制了适合七年级学生的历史教学大纲,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历史知识,提高研究成绩。
第一章考古与原始人
本章涵盖了人类起源、早期人类迁徙、早期人类生活方式等内容。
通过有趣的故事和图片,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起源和演化。
第二章中国古代文明
本章涵盖了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如夏朝、商朝、周朝等。
通过探究文化和政治上的改革,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演变过程。
第三章世界古文明
本章涵盖了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
通过对这些文明古迹的考察,学生可以了解这些文明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第四章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本章涵盖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例如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三国时期、五等。
了解这些事件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中国历史的
理解。
第五章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本章涵盖了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例如罗马帝国的衰落、美
国独立战争、世界两大战争等。
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世界各国历史的
发展、变革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
总结
此教案整合了历史学科中各个时期的知识,并将其按照时间顺
序进行了分类和系统梳理。
教案不仅包含丰富的知识点,而且还包
括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十分适合七年级学生学习。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全册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全册优质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5cb45ba8956bec0975e3ba.png)
根据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编写教案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2018年春季全新修订版全册优质教学设计(教案)尽力满足教师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信息教学资源,打造最佳教学模式编辑:周国年,校对:邹垚娟目录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4)第3课盛唐气象 (7)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0)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2)第6课北宋的政治 (14)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7)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19)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21)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24)第11课元朝的统治 (26)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28)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31)第14课明朝的统治 (33)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35)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37)第17课明朝的灭亡 (40)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3)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46)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48)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51)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教学目标1、掌握隋朝的建立与统一;掌握大运河的开通及意义;掌握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和影响;从隋朝灭亡的原因中得到启示。
2、讲述课文知识,让学生了解隋朝建立的基本概况;仔细地讲解大运河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会识图看图;探讨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从历史教训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的能力。
3、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兴起的积极历史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
通过这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2、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四、教学准备、PPT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隋炀帝下江南》)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这个故事:相传,隋朝时扬州出现了一种绮丽的花,名叫琼花。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青铜器与甲骨文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青铜器与甲骨文](https://img.taocdn.com/s3/m/89ac3c81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96.png)
三、甲骨卜辞的结构甲骨文字,多是占卜的卜辞,一般由四部分组成:叙辞、命辞、占辞、验辞。
例如武丁时的卜辞,说“甲申卜,壳贞:妇好娩嘉?王乩曰:其叀(惟)丁娩,嘉;其叀(惟)庚娩,弘吉;三旬又一日甲寅娩,不嘉,叀(惟)女。
《合集》14002”其中:“甲申卜”是记录贞卜的日期,“壳贞”是贞卜的史官,这是叙辞;妇好娩嘉”是问妇好分娩是不是顺利,这是命龟之辞;王乩曰:其叀(惟)丁娩,嘉;其叀(惟)庚娩,弘吉”,是说丁日生孩子就顺利,庚日生孩子非常吉利,这是占卜之后,商王看卜兆判断吉凶,属于占辞;“甲寅娩,不嘉,叀(惟)女”这句话记录的是结果,甲寅日妇好生了孩子,是个女孩,不好。
是对占卜的事情进行的追述和验证,属于验辞。
四、甲骨文的内容研究——史料学甲骨文虽是商王占卜所用,但内容丰富,并不是简单的记载吉凶而已,其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例如,最明显的从甲骨文诞生本身来说,就可以反映出商人的宗教思想。
“贞勿伐工,帝不我其受又”“贞惟帝灾我年”“贞不惟帝灾我年”“辛未卜,亘贞,往逐豕,获”、“己亥卜,贞,令吴小籍臣”“丙子卜,贞,多子其往学,版(反)不遘大雨”。
以上足以说明商人是个极端迷信鬼神的民族。
在天文方面,甲骨文里有日食、月食风云雷雨冰雹霓虹的记载,“癸酉贞,日月又食,惟若“丙午午卜,韦,贞生十月(下一个十月)雨其惟雹”彩虹在历法方面有干支纪日,祭祀祀年以及大小闰月。
“帝其及今十三月令□”“辛亥十二月”在农业方面,我们知道商代已经种植麦黍菽等作物。
在甲骨文中经常见到贞卜“受有年”“不其受年”。
甲骨文中有麦黍菽的字形。
在医药卫生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最古老的有关针灸、艾灸的记载。
在社会性质方面,农业劳动者可以为我们研究商代是否是奴隶社会提供相应的材料。
“壳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其受年,十一月”,“辛未卜,争贞:登众人立(莅)大事于西奠”以上甲骨文的记录为我们研究商代以及中国古代社会各方面提供了丰富的一手材料,使得我国可考的历史推到了商朝。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第九课:秦统一中国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第九课:秦统一中国](https://img.taocdn.com/s3/m/2f688378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f2.png)
单元分析第三个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侧重于秦汉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
如《秦统一中国》,用谈话法来指导学生复习前面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为秦实现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分析并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并启发学生分析讨论每一措施的利弊,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秦在巩固政权的同时形成了暴政,为秦末农民起义做铺垫。
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史实评价历史人物。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重点掌握秦始皇、汉武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作出的贡献。
同时,掌握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
教学设计方案尉总领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大臣二:皇帝,地方上应该如何处理?现在诸侯刚刚消灭,特别是燕楚齐三国离咸阳很远,不在那里封几个王不行,请皇上把几位皇子分封到那里。
李斯:周武王建立周朝的时候封了不少诸侯,到了后来,像冤家一样,互相残杀,周天子也没法禁止。
可见分封的办法不好,不如在全国设立郡县。
秦始皇:正和朕意,从此废除分封,设立郡县。
退朝。
2.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下图,试着解释图片内容,理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含义。
教师点拨,由此图可以看出,从皇帝到地方有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上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在把权力集学生分析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记忆。
全面的评价。
总结及作业布置、板书设计播放秦统一六国的视频及相关音乐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很长一段时间是一个诸侯林立、纷争四起的世界。
列国之间独立、封闭割据,他们有自己的文字,货币。
后来秦始皇横空出世,他凭借强大的国家实力,驱动万乘战车,统帅千万兵,马踏平了列国间的关隘,构筑起统一的长城。
他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统一。
他不仅是地域的统一,而且是文化和精神上的统一。
从此以后,虽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统一成为中华大地上的主色调,而分裂、战争仅仅是历史上简短的小插曲。
作业布置:历史练习册相关知识板书设计:学生听讲、品味对本课进行升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多媒体出示
古猿头像、北京
人头部复原像、
现代人头像课
件,观察比较一
下,古猿、北京
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
4.出示《北京人用火取暖照明、烧烤食物》课件,指导学生自习教材有关使用天然火的内容。
教师提问:为什么说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之后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学生讨论回答: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还用火照明,防寒、吓跑野兽。
用火烧烤食物,吃到了熟食,缩短了消化的过程,减少了疾病,促进了体质的发展。
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
三、山顶洞人
教师:几十万年过去了,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山顶洞人。
1.多媒体出示山顶洞人的发现过程
2.出示《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课件,引导学生看课文内容,思考下
列问题:
山顶洞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约多少万年?他们的体形特征、社会组
织、生产生活情况如何?
学生阅读第三目后回答:山顶洞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约三万年;他
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他们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3.出示课件《山顶洞人的生活》《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结合课文,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的生活有哪些进步?(引导学生从磨制石器、人工取火、使用骨针、缝制简单的衣服、掌握钻孔技术、穿项链、懂得爱美、扩大活动范围等方面
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与分析河姆渡出土稻谷的图片,阅读简短的考古纪录,使学生确认河姆渡原始农业的史实,并简单了解考古推论与考古证据的关系,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解阅读的能力。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河姆渡骨耜》,请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生产工具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是用来干什么的?这件文物能否说明河姆渡已经有了原始农业了呢?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特征,联想生活中的生产工具铲子、铁锨等,想象骨耜的完整状态及其使用方法。
教师活动:展示《河姆渡文化的骨耜》,说明这是根据考古文物复原的骨耜。
展示阅读材料:
河姆渡的耕作工具
……那么他们是如何种植水稻的呢?考古人员在泥土中发现了许多骨制的东西揭开了谜底,这正是河姆渡人的生产工具——骨耜。
骨耜的出土为河姆渡人种植稻谷找到了重要证据。
河姆渡人用水牛、麋鹿的肩胛骨制成骨耜,在松软的湿地上耕作。
河姆渡出土的骨耜,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骨制农具。
学生活动:对比前后两张图片,看看自己想象的正确与否。
阅读短文,了解骨耜的加工原料、使用方法及其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与分析河姆渡出土骨耜的图片,阅读简短的考古纪录,使学生通过生产工具再次确认河姆渡原始农业的史实,并简单了解考古证据的不同种类,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解阅读的能力。
环节二:历史想象
教师活动:探究问题一: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徙,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探究问题二:推测一下,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引导学生联系“引言”中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
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
学生活动:发挥历史想象力,设想与描述原始人类由采集逐步过渡到原始农业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历史情境,使学生体会原始人类艰难的生产活动,了解他们逐步认识自然规律,提高生产能力的过程,初步形成崇尚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2)河姆渡人的生活
环节一:观察与思考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河姆渡聚落房屋示意图》《河姆渡梁头榫》,请学生观察干栏式房屋的特点,思考河姆渡人为什么要建筑这样的房屋?观察榫头的特点,联想生活中哪些家具、建筑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说说这里面体现了河姆渡人怎样的智慧?(榫:榫头,竹、木、石制器物或构件上利用凹凸相接处凸出的部分。
卯:卯眼,竹、木、石制器物或构件上利用凹凸相接处凹陷的部分。
)
学生活动:观察干栏式房屋的特点,思考河姆渡人建筑干栏式房屋的科学依据;观察榫头的特点,联想生活中哪些家具、建筑采用了同样的方法,结合河姆渡人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条件思考这种建筑方式体现了怎样的智慧?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干栏式房屋和榫头的特点,思考河姆渡人建筑干栏式房屋的科学依据;体会榫卯结构的建筑科学智慧,知道这种建筑方式是中国建筑的特色之一。
环节二:阅读与描绘
教师活动:展示以下图片,安排学生结合图片阅读教材第6-7页关于河姆渡文化的描述,然后写一段描述河姆渡人的生活场面的文字,或者画一幅展现河姆渡生活场景的图画。
生产工具:石斧骨簇骨镰骨鱼镖鹤嘴锄角斧柄扁圆陶纺轮
生活用具:敞口釜骨针苇席
牲畜:浮雕羊塑猪纹长圆形钵
果实:南酸枣
交通工具:木桨
娱乐乐器:骨哨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展示和教材上的图片,阅读有关河姆渡文化的介绍,尝试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河姆渡人生产生活的场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图片与文字的阅读,培养初步的理解阅读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语言或绘画描述河姆渡的生活场景,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与表达历史景象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
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环节一:网络探究
教师活动: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7-8页,关于半坡文化的介绍,找出半坡人的活动时间、生产工具、农作物品种、驯化的动物、居住条件、生活用具、手工生产与艺术创作等方面的成就。
然后,安排学生通过网络搜寻半坡人的考古资料,完成两项任务:(1)用语言或绘画描述半坡人的生活。
(2)对河姆渡与半坡文化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尝试分析决定这些相同点与不同点的原因。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搜集整理网络资源,尝试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场景。
对河姆渡与半坡文化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并思考其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网络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网络工具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知道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
3、大汶口原始居民
教师活动: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8-9页,关于大汶口文化的介绍,找出大汶口人的活动时间、生产工具、手工生产与艺术创作等方面的成就,了解私有制和贫富分化的现象。
然后,安排学生通过网络搜寻大汶口人的考古资料,完成两项任务:(1)用语言或绘画描述大汶口人的生活。
(2)对河姆渡、半坡文化与大汶口文化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尝试分析形成这些不同点的原因。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搜集和整理资料,尝试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大汶口人生产生活的场景;对河姆渡、半坡文化与大汶口文化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尝试解释其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网络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网络工具的能
我们的民族自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