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历史散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历史散文
左传、国语、战国策
先秦历史散文的产生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大的解放时代,一方面,文化思想非常活跃, 政治斗争、思想斗争非常激烈,这种斗争与哲学思想,想用诗歌的形式 来表现显然不够,必得采用宜于说理的散文,于是,散文代替了诗歌的 地位而走上勃兴之路。另一方面,国与国的吞并,人与人的杀戮,种种 兴亡盛衰的事迹,激烈的社会变化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这些历史事 迹要详细地记载下来,也不是诗歌的形式所能担任的,因此记事的历史 散文同哲理散文一样,蓬勃发展起来。“诗亡然后春秋作”(《孟 子》)。 先秦历史散文有一个演变过程,早期的《尚书》完全是史官所保存的 文件的汇编,《春秋》也保持着史官记录的体式,战国初期形成的《左 传》、《国语》也利用了大量史官记录,但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官方著 作,战国末年至秦汉间的《战国策》其主要来源是策士的私人著作。所 以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是官方色彩逐渐减弱,愈是后期,其文学成分愈 是显著,在史学的严格性方面则有所削弱。
一、《Biblioteka Baidu书》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历史散文,是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 作品的汇编。春秋战国时称《书》,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古之 书”,儒家尊之为经典,故又称《书经》。 《尚书》中的语言表现出书面语和口语的分离,对口语作了压缩和省略, 力求精炼和简化的努力很明显。但由于压缩和省略的不妥当,使得文章 变得费解,古奥难读。“有条不紊、星火燎原”出自《尚书》。如《秦 誓》为秦穆公(前659-前621)的誓众之辞:公曰:嗟!我士,听,无 譁。予誓告女群言之首。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般。”责人, 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难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员来。 惟古之谋人,则曰未就予惎。惟今之谋人,姑将以为亲。虽则员然,尚 繇询兹黄发,则罔所諐。……
三、《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后人将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书,称《春秋 左氏传》,简称《左传》。《左传》采取《春秋》的大纲,再参考当时的多种 史籍,表明作者已不满意《春秋》式的大纲史书,而有所创述,在记言、记事 方面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把当日复杂的史事,多样的人物,生动地再现出 来,是和鲁《春秋》并行地记载历史的独立的历史书。成为上承《尚书》、 《春秋》,而下开《国策》、《史记》的重要桥梁。 《左传》全书共约18万字,按照鲁国从隐公至哀公12个国君的次序,比较忠实 而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前722-前467)250年间周王室及各诸侯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历史,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 (一)对当时各国战争的描写水平突出。 《左传》中描写战争的篇章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也是《左传》的最大特点。作 者将每一战役都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对于战争的远因近因,各国关系 的组合变化,战前策划,交锋过程,战争影响,皆以简练而有文采的文笔一一 交代清楚。把复杂纷繁的历史事件写得有条有理,头绪清晰,有繁有简,详略 适宜。
《秦晋殽之战》 时间:公元前627年(鲁僖公三十三年) 地点:殽山,晋国的关塞要道。 背景:三年前驻守在郑国的秦国大夫杞子,使告于秦,曰:“郑人使 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主要情节和场景: 1、晋文公显灵 2、蹇叔谏诤 3、蹇叔哭师 4、王孙观师 5、弦高犒师 6、武子逐客 7、殽之战 8、原轸论战 9、文嬴释囚 10、襄公受斥 11、孟明谢赐 12、穆公悔过 秦晋崤之战,牵扯四国,尽管头绪众多,事件繁杂,但作者以时间为 线索,以崤之战为中心,将战争的背景、开始、过程和结局,交代清 楚,线索分明,结构完整。在叙述战争过程中,几个人物形象也很鲜 明。在蹇叔对战争的冷静、精辟的分析中,突出塑造了一个深谋远虑、 尽忠竭力的谋臣形象;秦穆公贪婪、利令智昏、刚愎自用、急躁,又 能主动承认责任,具有霸主的胸怀;商人弦高赤心为国,冷静机智; 文嬴狡狯过人、巧舌如簧,晋襄公的轻信、愚蠢,原轸自信,坚持原 则,决不让步,通过生动的细节表现出来。
(二)写战事时注意描写各种人物的动态,又穿插一些有趣的情节。 如《秦晋殽之战》选择了蹇叔哭师、弦高犒师、文嬴释囚、秦伯悔过 等几个小故事,把这一历史事件的曲折经过,有声有色地呈现在读者 面前。用极少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和形象。 再如《晋公子重耳之亡》……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不 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 子。”处狄十二知而行。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 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 载之。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 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 “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 “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 以戈逐子犯。及曹,曹公共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 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 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 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飧,置璧焉。公子受飧反璧。及宋,宋襄公 赠之以马二十乘。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
二、《春秋》
《春秋》是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 通称,后来仅有鲁国的《春秋》传世,便成为专称。这部由鲁国史官所 编《春秋》,相传经过孔子整理、修订,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共记载 了242年间的历史(前722-前481,鲁隐公-鲁哀公)。 《春秋》是纲目式的记载,文句极简短,几乎没有描写的成分;语言表 达谨严精炼。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即选择 恰当的字眼来暗寓褒贬之意,被后人看作是一部具有“微言大义”的经 典。它的严格而明确的倾向性,遣词造句的简洁而义蕴深刻,给后代历 史学家和文学家以影响。刻意求深,也造成文意晦涩的弊病。“ (桓公 二年)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滕子 来朝。三月,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以成宋乱。夏四月,取郜大 鼎于宋,戊申,纳于大庙。秋七月,杞侯来朝。蔡侯、郑伯会于邓。九 月入杞。公及戎盟于唐。冬,公至自唐。” 文字十分简单,前后不相 连贯。简单的、提纲性的记载,没有事件的具体发展过程。
左传、国语、战国策
先秦历史散文的产生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大的解放时代,一方面,文化思想非常活跃, 政治斗争、思想斗争非常激烈,这种斗争与哲学思想,想用诗歌的形式 来表现显然不够,必得采用宜于说理的散文,于是,散文代替了诗歌的 地位而走上勃兴之路。另一方面,国与国的吞并,人与人的杀戮,种种 兴亡盛衰的事迹,激烈的社会变化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这些历史事 迹要详细地记载下来,也不是诗歌的形式所能担任的,因此记事的历史 散文同哲理散文一样,蓬勃发展起来。“诗亡然后春秋作”(《孟 子》)。 先秦历史散文有一个演变过程,早期的《尚书》完全是史官所保存的 文件的汇编,《春秋》也保持着史官记录的体式,战国初期形成的《左 传》、《国语》也利用了大量史官记录,但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官方著 作,战国末年至秦汉间的《战国策》其主要来源是策士的私人著作。所 以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是官方色彩逐渐减弱,愈是后期,其文学成分愈 是显著,在史学的严格性方面则有所削弱。
一、《Biblioteka Baidu书》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历史散文,是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 作品的汇编。春秋战国时称《书》,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古之 书”,儒家尊之为经典,故又称《书经》。 《尚书》中的语言表现出书面语和口语的分离,对口语作了压缩和省略, 力求精炼和简化的努力很明显。但由于压缩和省略的不妥当,使得文章 变得费解,古奥难读。“有条不紊、星火燎原”出自《尚书》。如《秦 誓》为秦穆公(前659-前621)的誓众之辞:公曰:嗟!我士,听,无 譁。予誓告女群言之首。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般。”责人, 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难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员来。 惟古之谋人,则曰未就予惎。惟今之谋人,姑将以为亲。虽则员然,尚 繇询兹黄发,则罔所諐。……
三、《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后人将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书,称《春秋 左氏传》,简称《左传》。《左传》采取《春秋》的大纲,再参考当时的多种 史籍,表明作者已不满意《春秋》式的大纲史书,而有所创述,在记言、记事 方面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把当日复杂的史事,多样的人物,生动地再现出 来,是和鲁《春秋》并行地记载历史的独立的历史书。成为上承《尚书》、 《春秋》,而下开《国策》、《史记》的重要桥梁。 《左传》全书共约18万字,按照鲁国从隐公至哀公12个国君的次序,比较忠实 而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前722-前467)250年间周王室及各诸侯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历史,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 (一)对当时各国战争的描写水平突出。 《左传》中描写战争的篇章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也是《左传》的最大特点。作 者将每一战役都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对于战争的远因近因,各国关系 的组合变化,战前策划,交锋过程,战争影响,皆以简练而有文采的文笔一一 交代清楚。把复杂纷繁的历史事件写得有条有理,头绪清晰,有繁有简,详略 适宜。
《秦晋殽之战》 时间:公元前627年(鲁僖公三十三年) 地点:殽山,晋国的关塞要道。 背景:三年前驻守在郑国的秦国大夫杞子,使告于秦,曰:“郑人使 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主要情节和场景: 1、晋文公显灵 2、蹇叔谏诤 3、蹇叔哭师 4、王孙观师 5、弦高犒师 6、武子逐客 7、殽之战 8、原轸论战 9、文嬴释囚 10、襄公受斥 11、孟明谢赐 12、穆公悔过 秦晋崤之战,牵扯四国,尽管头绪众多,事件繁杂,但作者以时间为 线索,以崤之战为中心,将战争的背景、开始、过程和结局,交代清 楚,线索分明,结构完整。在叙述战争过程中,几个人物形象也很鲜 明。在蹇叔对战争的冷静、精辟的分析中,突出塑造了一个深谋远虑、 尽忠竭力的谋臣形象;秦穆公贪婪、利令智昏、刚愎自用、急躁,又 能主动承认责任,具有霸主的胸怀;商人弦高赤心为国,冷静机智; 文嬴狡狯过人、巧舌如簧,晋襄公的轻信、愚蠢,原轸自信,坚持原 则,决不让步,通过生动的细节表现出来。
(二)写战事时注意描写各种人物的动态,又穿插一些有趣的情节。 如《秦晋殽之战》选择了蹇叔哭师、弦高犒师、文嬴释囚、秦伯悔过 等几个小故事,把这一历史事件的曲折经过,有声有色地呈现在读者 面前。用极少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和形象。 再如《晋公子重耳之亡》……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不 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 子。”处狄十二知而行。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 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 载之。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 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 “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 “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 以戈逐子犯。及曹,曹公共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 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 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 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飧,置璧焉。公子受飧反璧。及宋,宋襄公 赠之以马二十乘。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
二、《春秋》
《春秋》是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 通称,后来仅有鲁国的《春秋》传世,便成为专称。这部由鲁国史官所 编《春秋》,相传经过孔子整理、修订,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共记载 了242年间的历史(前722-前481,鲁隐公-鲁哀公)。 《春秋》是纲目式的记载,文句极简短,几乎没有描写的成分;语言表 达谨严精炼。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即选择 恰当的字眼来暗寓褒贬之意,被后人看作是一部具有“微言大义”的经 典。它的严格而明确的倾向性,遣词造句的简洁而义蕴深刻,给后代历 史学家和文学家以影响。刻意求深,也造成文意晦涩的弊病。“ (桓公 二年)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滕子 来朝。三月,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以成宋乱。夏四月,取郜大 鼎于宋,戊申,纳于大庙。秋七月,杞侯来朝。蔡侯、郑伯会于邓。九 月入杞。公及戎盟于唐。冬,公至自唐。” 文字十分简单,前后不相 连贯。简单的、提纲性的记载,没有事件的具体发展过程。